|
教师成功并不遥远——读《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有感
这本书是我师父送给我的,她说这本书很好,让我好好的把这本书看看,当我翻开书我就被她深深吸引了,作者陈大伟的成长经历吸引了我;把原来枯燥的科研理论当故事讲,这正深入浅出的方式吸引了我;把研究的过程作为一种享受教育的过程的观点深深吸引了我……
陈大伟1982年中师毕业,先后担任中学团委书记、政教主任、教科室主任、副校长、校长,成都教育学院科研处长。现为成都师范学院副教授。先后出版了《创造幸福的教师生活》、《校本研修面对面》、《怎样观课议课》、《我的教育道路》等10本有一定影响的个人专著,在省级发表论文近百篇。
我经常感叹自己的出身定位这么低,面对南师大的一帮科研专家只有望“研”兴叹的份,他们个个都是出国深造过,要不就是博士生导师之类的头衔,看着他们高高在上,我觉得遥远极了。但是当我看到陈教授的工作和成长经历,我有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了重新的思考和规划,我的出身卑微,只是一个小小的幼儿教师.我不一定能有陈教师这样的成就,但我却明白了自己应该如何为自己树立一面勇往直前的旗帜。
书中在讲述什么是研究时列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调入一所新学校,我第一次到食堂去吃饭的时候,发现餐桌两边的凳子被铁器固定在桌下,于是我把食物放在桌上,准备把凳子搬出来放下。我采用的方法是用脚踩连接凳子的横杆。“啪!”铁器支撑杆与地面发生巨大撞击声,食堂中同事的目光全部集中在我身上,我闹了个大红脸。而且强烈的撞击使桌上饭菜的汤汁也溅了出来。
第二次进食堂时,我吸取了教训,用手拉支撑凳子的竖杆,这次没有了声响,但需要两手参与,而且因为平时大家很少接触支撑杆,支撑杆上的灰尘很厚,把我的两只手都弄的很脏。我对这种办法也不满意。
这时,我开始观察其他有经验的老师是怎么做的。我发现他们直接抓住凳子面往下拉。想一想,有什么好处呢?一是用手控制着,没有了声响;二是用一只手一次就解决了问题;第三个好处就是凳子面经常有人坐,很干净,不会把手弄脏。从那以后,我开始用这种方式搬放凳子。
后来发现还是有问题,自己对这种处理方式也还是不满意:因为凳子面藏在桌子底下,和人有一定距离,拿凳子的时候需要弯腰,需要长长地伸手……
这样的生动的阐述研究的例子,贯穿与整本书的前后,让人非常明了易懂,也非常生动形象,它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启示。对待研究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心态,该书的观点很明确“慢慢走,欣赏啊!”它借用了阿尔卑斯山谷中一条公路上插着的标语牌上的标语,简述研究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享受的过程,关注的是过程而非结果。给我很大的启发,不是吗?只有享受过程才能真正的体会研究过程中的快乐,才能不会计较最终自己究竟得到了多少,才不会被名誉和金钱所累。“慢慢走,欣赏啊!”它不仅是教育研究的心态,更应该是对待生活的心态。
对苏霍姆林斯基的“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大家耳熟能详,但用什么力量牵引教师走到教育科研这条成功的幸福道路上来呢?最近,我在陈大伟副教授的新作《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有如下感想:
要做身边的研究。曾经一度“研究”似乎是教师遥不可及的话题,而《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让研究这个话题变得轻松而亲切,让教师关注身边的教育细节,在自己实践中找寻研究的话题。《学记》说:“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教”是进行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前提。没有“教”的教育科研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多教师为找课题发愁,该书提出了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思考中、热点难点中和纵深漫溯中找寻问题等方法。其思路强调最重要的是要有发现问题的意识。
要做有效的研究。理性教师的根本是依靠实践论的,教育科研要走实践路线,在理性思维的指导下大胆实践,其一般路径是:实践——理论——实践。在行动中研究,并用研究去指导行动,让自己逐渐走向理性和成熟。可以说,《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是基于实践的教育科研方法著作,其关于行动研究、叙事研究、调查研究的方式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关于类比研究更是为教师有效专业成长指明了道路。
要做真实的研究。实实在在地思考问题,脚踏实地地采集案例,得出结论都要经过自己的深入思考,对已经成为“真理”的结论从不放弃怀疑与批判。杜威曾经说过:“教育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行动方式。”讲自己的故事,不盲从不跟风,自己去实践,有自己的亲身体验。这些是每个教师都能做得到的,也是教师从事教育科研最朴素的道理。《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特别强调了研究中要注意“实事求是”、“尊重他人”、“维护儿童权益”等道德,指出不能为了私利而损害科学的真实,不能为了私利而进行虚假的研究,这种敬畏真理的道德取向对于研究者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成长离不开科学研究,教师成功并不遥远,道路就在身边。只要播撒教育科研的种子,就能成长为一个理性的会思考的教师,进而成为幸福快乐的研究者。让我们不再犹豫,从身边的细节入手,从事有益的真实研究,在教育科研中成长为一个幸福的教师,这就是读《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的一些感想。
《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书中以对话体方式,对何为“有效的教育科研”娓娓道来。以有效为底色,与日常职业生命有机结合,让作为研究者的教师逐渐体悟到“幸福科研路”。
本书以“以人为本”的“慈心”生出独具一格的“慧眼”,用“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团”等生活实例,诠释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等一系列基本问题,鞭辟入里,通俗易懂。本书不仅提供了教育科研的具体方法,使每个教师都有能力去做教育科研,更重要的是,它激励教师在烦琐的事务性工作中摆脱平庸,过上幸福的教育生活。这本书的主要有以下五个话题。话题一:教育研究,我心有主。话题二:修炼发现研究问题的慧眼。话题三:规划研究行动。话题四:脚踏实地做研究。话题五:成为优秀的研究型教师。
“把问题当朋友”,特别是教师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这是《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突破的核心。“把问题当朋友”,以问题为出发点,展开思路、制定计划、确立研究的路线,我们就会发现,原来,教育科研与我们的距离是那么近,它不再是冷冰冰的指令性任务,而是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触摸、感受、并置身于其中的“幸福乐园”。教师参与研究的热情被调动起来了,才会有“研,然后知美”的体验与收获,教育科研的有效绩才能落到实处。
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教育的过程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具有不可逆性。“教育科研的目的,在于认识更合理的就有关系,并再此基础上,追求目标最适合,手段方法最有效,总体效果最合理的教育。”“世界上没有在工作中不犯错误的人,但教师的工作是最不容犯错的工作”。教师通过教育科研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更具有合理性,这对学生和学校的发展都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教师作为课程的最终实现者,“其积极性与水平的协同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与其他社会劳动生产一样,教育过程也包涵着一定的教育成本,用最少的教育成本,实现教育收益的最大化,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应当,也是必须追求的目标。教师改造、超越自己,努力实现自身专业成长,其实就是在降低教育成本;另一方面,对学校来讲,在教育科研中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利于提高学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有利于建设和谐的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它引导教师追求更加理想而合理的学校生活”,在教育科研中的同伴协作,还是建设合作互助的同事关系的有效途径。
我认为《教育科研与教师成长》一书,在写作体例上也独具匠心,本书以两位一线教师与作者的平等对话为主线,采用了在真实情境中展开对话的方法来组织材料,突出对话的趣味性和故事性,再加上书中引用的“掰洋葱”、“量体裁衣”、“照镜子”、“煮汤圆”等来自生活的实例,使得阅读的过程充满情趣,叫人欲罢难休。
(本文来源:http://blog.igrow.cn/133461/viewspace/217272;作者:肖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