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当代散文作家作品选读

  [复制链接]
71#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8:57 | 只看该作者
读蔡旭老师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

                        作者:关义尧

今天下午,我打开我的办公室的门。门口有寄来二个鼓鼓的信封和一堆报纸。信封上的钢笔字龙飞凤舞,刚劲有力。看着地址,我知道该是蔡旭老师给我寄来他的作品来了,真的是有些受宠若惊。我稍深呼吸一下,就迫不及待打开信封。先生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直扑我眼前。

先生用他俊逸的钢笔字,在二本作品集上分别用他的网名对应我的网名,用先生的大名对应我的小名端端正正工工整整地给我留言。让我诚惶诚恐,激情澎湃。把自己激动的心情梳理了一下,就拜读先生的人生轨迹:先生1968年毕业中国名校,在先生那个时代,能考上个中专学校都已凤毛麟角了。我也曾经是个爸爸妈妈眼里的好学生,高考前曾经被老师、班主任叫我填报过名牌大学。但是高考后,我和它失之交臂,先生是国内名牌大学毕业。更是让我肃然起敬。怪不得照片上的先生儒雅,气宇轩昂,清癯俊秀。

跟先生结缘是在网络上,确切是说在天涯社区乡土家园部落里。先生来到家园,热情洋溢,才华横溢,佳作不断,精彩纷呈,让我应接不暇。我作为一个小版主,为了文学家园的发展,积极给帖子留言回复,先生的佳作我都回复不过来。拜读先生那字斟句酌的佳作,字字珠玑。让人激情横飞。更是使乡土家园锦上添花。

对先生的仰慕,不由自主地诱我很想拜见先生。然而,我们总是缘悭一面。羊中兴老师、王辉俊老师组织的乡土家园的好多次活动,这二年来我上海口参加了三四次,每每都不见先生。不是先生出差,就是出去外游;我不上海口参加活动时,先生刚好有空时,几次都很积极来参加乡土家园的文学活动。我只好在那些活动中欣赏先生的照片了。虽然我也好多次上海口,有时候偶尔还翻出先生的手机号码,但是我从来就怕麻烦别人,就不敢打电话给先生了。或者只给先生发一下短信息,就离开了那个美丽的城市。得以先生修葺和点评的我的拙作《孩子的家长会》。我今年寄给乐东家乡的杂志,发表在《天池》上。我带着这本杂志到海口,由于太匆忙,也还不能及时送到先生的手中。再一次感谢先生的不吝赐教同时,在此再说声抱歉了!

再仔细读先生的简历,高级编辑,当过几家党报的副总编辑,总编辑,中外散文诗研究会副主席,海南省散文诗学会会长,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等等。已先后出版了18部诗集,还有3部散文诗集待出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更是让我油然而生敬意。先生取得如此优秀的成绩,跟他的才华和勤勉密不可分。对我来说,如此德高望重,工作本身就很忙。在著书立说的同时,还在乡土家园网络上给发表文章的版友文友点评,甚至还为一些文章的布局谋篇提出他的宝贵意见。如果他不认真去读版友的这些作品,还要经过揣摩,就不可能好好给文友们点评的。其中的艰辛就不须我用文字去细叙与赞美了。其高尚的人格不言而喻。

这二个月忙于看书,刚刚才考好试。虽然仓促,但还是匆忙去应付考试了。就好久没有时间看文学方面的书籍了,怕自己的文字园地都有些荒芜了。蔡老师的散文诗集《生活流》、《沉淀物》如期而至,虽然我在乡土家园里拜读过蔡老师的许多佳作,但现在是纸质的,比较方便阅读,就是躺着都可以欣赏,很适合我这个懒人阅读。而且是先生的精彩佳作,更应珍惜,好好品读。这将给我带来更多更好的文学营养了。即使是先生在诗里我在诗外,然而我还是情不自禁地说说几句,以表达我对蔡老师的谢意。

  (2012年5月10日)

                                                       木棉花开梦里来

                                                           作者:关义尧


      今年漫山遍野的木棉花开,又映红了满山遍野。昌江文联组织的木棉采风活动声势浩大,如火如荼地开始了。省内外文学、摄影爱好者荟萃云集,今年还邀请北京的著名作家编辑来木棉花下讲学。几次活动,由于我有棘手的事情需要解决,早上答应的要到霸王岭听课,中午就改弦易辙,匆匆忙忙直奔海口。错过了一次又一次欣赏木棉花的机会,一年一度心旌已久的木棉花,就这样和我失之交臂了。只能欣赏版友在网络上发表的木棉花,没有亲临其境,或激动或兴奋的那种心情没有了,一切都很依稀,仿佛只是在梦里。

来这里工作十多年了,我和团体、朋友、同学踏遍了昌江木棉花开过的那些山山水水:多次去霸王岭,那里的树神树仙激起我对年轮的浮想联翩,满目的蓊葱绿意,向我铺面而来,山高林密,飞瀑流泉,怪石参差,树影婆娑,偶尔还有声声蝉鸣。远处的崇山峻岭绵延不断,阻挡了我要穿梭远行的目光。特别是夜宿霸王岭,临窗凭眺,月朗星稀,月光覆盖下的绵绵群山,蜿蜒起伏不定,隐约呈现,一缕缕轻烟袅袅而起,清辉似尘。再回想白天刚刚游过霸王岭上那飞瀑的潺潺流水声,间或有朋友、同事的人影出现在宾馆那昏黄的灯光里,声音隐隐约约,让人思绪飘渺,一切白驹过隙成一片空白。不知今夕何夕,忘却了人世间的烦忧,让人心旷神怡。那一年木棉花开,在广州工作的高中同学来到我们昌江,要来看看棋子湾和湿地公园。那天我和此地工作的高中同学跟广州工作的高中同学一起到了棋子湾。本来说好,多年不见,欣赏完蓝天白云,就回来石碌。昌江和广州的同学一起聚聚,在木棉花下叙叙同窗情。然而广州的同学看到棋子湾的海水清澈见底,海沙细软且洁白如银;奇峰林立,重重叠叠,怪石嶙峋,浪花飞溅,云蒸雾腾。这些景物美不胜收,让广州的同学心潮澎湃心驰神往,就舍不得离开了,叫我们昌江的同学回来,不要耽误我们那朝九晚五的工作,第二天他们从那里直接取道湿地公园了。他们就在棋子湾那里安营扎寨,晚上枕伴着棋子湾那汹涌澎湃的海浪声了;那年木棉花刚刚开过,我带女儿跟朋友一起登昌化岭,遍山秀岩叠起,峻峭壁立,树奇花异,云缭雾绕。那天我跟女儿登上山顶,在那里一起观看大海,树林村舍炊烟。如画的风景尽收眼底,一览无余。此时一阵阵微风吹拂而来,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想想女儿那时候才10岁,这爬山的速度,老爸爸都跟不上。女儿全然不顾老爸爸声声“慢一点,再慢点”的呼唤,一如既往地在险要的山间小道上攀爬。在山顶上,我们品尝着随身携带的食物,再回味女儿爬山勇往直前爬山的劲头,一股股的幸福之情涌上心头。这十多年来,虽然我脾气也不是很好,但是未曾打过女儿。最严重的一次是女儿五岁时,无论我怎么样劝,女儿就是不肯吃一颗青菜,曾让我发过火。至今还让我记忆犹新。不知不觉中,我也成了木棉花语“珍惜身边的人,珍惜身边的幸福”的践行者。接着我们还游览了峻灵王庙。那里香火缭绕,庙内还有苏东坡撰文的一块断碑,是苏东坡亲临峻灵王庙后所铭写。女儿还在那里徘徊,欢呼雀跃。我用照相机把她快乐的心情记录了下来,历经岁月的流淌,这些人生的精彩碎片依然珍藏在我心里,一如木棉花那片片灿烂的红,越来越清晰,弥久浓香。

这些旖旎的风景,以前在我那片心海里掀起层层涟漪,没有根深蒂固地蛰伏下来,就稍纵即逝熟视无睹了。今年木棉花采风活动我没有参加,这些风景却似一祯祯图片,不可理喻地闯入我的脑海里,越发鲜活起来。春节过后,送女儿到海口上学。有一个星期我上海口看女儿,女儿说要回家玩时。我考虑到高速公路正在重新修葺,来回坐车都不方便,路途长怕她劳累。就对她说:“家只不过是一间房子而已,你回来干什么呢。你想家时,爸爸妈妈来这里看你就可以了”。我的话音刚落,女儿就斩钉截铁般对我说:“不。我要回家!” 或许家里有她儿时的玩伴、小学的同学让她割舍不下;或许是家门口那棵木棉树的花就要开了,让她牵肠挂肚吧。这些我就不得而知了。

2010年在国家十一五就要收局,十二五即将开启之际,海南省审时度势,乘势而上,海南国际旅游岛战略规划腾空而起,开拓创新,昂首启程,响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一如木棉花开,红遍昌江的每一个角落,将传遍神州大地。时至今日,昌江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步伐也未曾停歇,“手牵手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横幅标语在县城一些显目地方随处可见。几年来,昌江致力于山海黎乡的建设,打造纯美昌江;国家大型项目核电站也悄然在昌江落户;几家五星级宾馆也将在棋子湾边兴土动工。然而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也不例外,伴随着一些负面的影响。如物价突飞猛涨,让海南省的居民有些忐忑不安,无所适从。但是我想愁云惨雾不会弥漫太久,海南或许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但愿不久的将来,海南趋利避害,国际旅游岛将唱响国内外,也让海南人满意,诗意地栖居着。一如我们昌江的木棉树,站在田间地头,栉风沐雨,风餐露宿,经历萧条的严冬洗礼后,依然孕育着蓬勃生机,只为来年尽情绽放,把美丽装饰着人间。

此时此刻,木棉花已仿佛不在我梦里,真真切切地向我扑面而来,我依稀嗅到了它的花香。

(2012-5-18作)

注:本文为 投《木棉红征稿 》而作

72#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0:59:31 | 只看该作者

我的妈妈

                                                                             0吴拜燕

有妈妈的时时刻刻的全程候的关注和抚慰,我真的感到好满足。由于有妈妈的关怀,我的自我感觉是幸福指数不断提升。妈妈的关怀,是我排除阻挠,,平凡做人和坚持不断地练习进行文学创作的力量源泉。多年来,我和妈妈联系靠的是手机。拨通电话,手机上立即传来了妈妈亲切温和的声音。这时候,我所有的烦恼委屈都消失得无影无踪。这就是母爱的魅力。

妈妈不但给了我生命,还给了我做人的法宝。妈妈开朗亲和的性格一直都感染着我。妈妈教我怎样催生战胜困难的毅力,教我怎样待人接物、为人处世;要我对人一视同仁,,不管他人是贫是富,穿着好坏,,都要相敬以礼、好好相处;遇到别人说你坏话时,就报以微笑,切勿恶言相对;受委屈时,能忍就要强忍下来,必要时身上带点钱到集市去逛一逛,心情好了才回来。在黎村,柔弱善良的我总是让人欺负。妈妈对我千叮万嘱:燕儿,你是个有文化的人。在我们黎村,你们这一辈有初中毕业文化的人不多。你有文化就要有文化人的修养、风度,讲究文明礼貌,有些事情,能忍一忍就过去了,不必斤斤计较。有时候我实在忍不住了,就对妈妈说:妈妈,我是人,不是神,我没那么神圣,我的忍耐是有限度的。这时候妈妈总是说:燕,千万别,别,听妈妈的话,“忍”也是一种财富。这时候,妈妈的声音就会变得更加亲切、温柔,我的愤怒也随之烟消云散了。妈妈对我的哥哥、姐姐、妹妹也是如此谆谆善诱的。

妈妈有一个灵活的头脑,通情达理,胆识过人。她虽然没有文化,胆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有很强的办事能力。任村妇女主任时,她对上级的指示精神领会得很快,加上她有流利的普通话沟通,所以总能很快地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由于她通情达理,胆识过人,认定对的事就及时大胆地去做。那时我们村有一个女孩,她读初三等不到毕业就过早地跟一个男的恋爱并怀上了孩子。怀上孩子5个月后,男的变心和她分手,于是她哭得死去活来。她母亲找到妈妈,要求帮助处理此事。在妈妈苦口婆心的劝说下,那姑娘终于鼓起了勇气作出了明智的决定。她主动叫妈妈带她去医院引产,把孩子打掉。后来妈妈又说服学校让她继续读到毕业。她初中毕业后,经妈妈介绍,镇政府安排她到招待所工作。不久,镇政府的一位干部跟她恋爱并结了婚。现在他们有了小孩,生活过得十分幸福。

妈妈有一个金子般善良纯真的心。她见义勇为,行善施仁,乐于助人。她平时总是喜欢给村民排忧解难。村民们发生矛盾的时候,也总是喜欢找她评理。她路见不平,看到有人恃强欺弱,总是拿出实际行动来帮助弱小的一方。每年农忙的时候,她插完自己家的秧苗,就主动去帮没有插完的邻居们插。遇到星期天的时候还要拉几个女儿也去帮忙。收割以后,自己家的田地犁耙完了,就把牛和耕具借给没有牛的邻居和村民用。她还常常把谷子借给人口多劳动力少的乡亲们。对特别困难的人,有时借了也不要她们还。特别使我感动的是妈妈对待路人孕妇阿健的事。那是我在东方中学读初中期间发生的事。从我家到学校大约有四公里路远。有一个星期一我上学,走到离学校还有半公里的地方,碰上一个二十来岁怀有大概五个月身孕的女子问路找人。我给她指了路。当时我正住校。那个孕妇找到在我们学校后面的镇医院住院部的女朋友后,每天傍晚都到学校来找我散步聊天。闲聊中得知,她叫阿健,是来投奔她当医生的朋友的。我们逐渐熟悉了。星期六下午我要回家的时候,阿健突然跑来提出要和我一起回家。年少单纯的我竟然答应了。好客的我们一家热情的接待了她。阿健在医生朋友那里住了一个多月后,实在再也注不下去了。那医生当时是单身,工资不多,又要支持家庭。阿健向我说起,希望能到我家去住一段时间,把孩子生下来再说。我把阿健带回家征求妈妈的意见,妈妈爽快地答应了。阿健在我们家里住了一年多,给妈妈带来了很大的不便。但妈妈却毫无怨言,默默地为她付出。原来阿健是一个负心汉的二奶。这期间她去找过那个男人几次,但那人躲起来不肯见她。阿健只好以泪洗脸。阿健的爸爸姐姐也来过几次,劝阿健做人流,把孩子打掉,以后好嫁人。但阿健不肯,执意要把孩子生下来。到了分娩期,妈妈出钱让她到医院生了一个男孩。出院回家后,妈妈又负起了照护阿健和孩子的责任,妈妈无怨无悔为阿健做饭菜、洗衣服、洗尿布,辛苦可想而知!阿健直到孩子五六个月大才离开我们家。临走前,妈妈还把亲手精织的珍藏很久的心爱的美丽黎锦送给阿健做纪念。

妈妈十分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她在担任村妇女主任期间,还自愿担任村中在校初中生和小学生的校外义务辅导员和未上学的留守儿童的“代理家长”。她总是利用星期天和节假日把他们集中起来,带领他们到田间地头参观,就近游览本地的名胜古迹,有时候还带他们到八所去逛。她给他们宣传党的政策和法制知识,给他们讲革命故事,讲解放前黎族人民群众所受的苦,给他们进行爱国爱党和民族团结教育,要求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遵法守纪,长大学好掌握本领回来为乡亲们服务。如今这些人都已在各条战线上奉献力量。记得我们村里有一个叫阿君的女初中生,读到初二后厌倦繁忙的学校生活,过不惯农村家庭的清淡日子,背着父母偷偷跑到海口的酒家去当服务员,荒废了学业。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妈妈主动和女生的家长联系,说服家长和自己到海口去寻找女生。最后在熟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她。妈妈把她领到自己家里共同生活了几天,对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终于说服她回心转意重返学校上课,后来变成一个三好学生。她中师毕业后当了小学教师。

妈妈爱国爱党,竭尽全力服务社会,报效祖国。妈妈是一个有29年党龄的老党员。她一生忠于党,认真接受党的教育,她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并为此奉献自己的赤诚。1968年,她因积极劳动,并在劳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被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政府评为劳动模范,并以自治州代表的身份出席在广州召开的广东省劳动模范代表大会。1971年,她被选拔担任村妇女主任,一直连任到1986年。任妇女主任期间,因卓有成就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文明礼貌先进个人”而出席自治州召开的表彰会议,获得过多种奖励和奖品。从村妇女主任岗位上退下来以后,她几次分批把村里老人带到八所去给巡诊的医生看病。后来,她还向组织申请承包集体土地250亩,种植小叶桉,签了30年的合同。由于她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充分发挥合包人和员工的积极性,250亩土地上的小叶桉树茁壮喜人,为当时的退耕还林工作做出了很大的成绩,造成了较大的影响,被自治州政府树立为典型,多次在林场召开现场会议。因此后来吸引许多县市的领导和新闻媒体的记者络绎不绝到她那里参观访问。妈妈在林场操劳了20年,250亩土地上一片翠绿,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一批批树木长大成材,被砍下来运到需要的地方,原来的地址也已绿荫成行。她觉得肩上的重担可以放一放,宽心地交给后人了。这时她年纪已老,经营管理这么大的一个林场,已感到力不从心。经组织同意,她把林场转包给了别人,回到了老家。。妈妈是个闲不住的人,她虽然老了,但仍然不服老。她说要为党和人民充分发挥余热,不能白白浪费大好时光。前年,她不听我们儿女的劝告,而响应政府把黎族传统非遗文化传承下来的号召,到万宁县龙滚镇“椰子生态大观园”去织黎锦并培养传人。因为妈妈是个可爱又顽固的“老顽童”,脸上又画有美丽的图案(即“勾花”),许多中外游客都希望找到她采访并同她照相留念。妈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海南的緑色崛起和国际旅游岛建设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她无愧于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妈妈今年74岁,已进入人生的古稀之年。她最近进行了眼睛的白内障切除手术,视力和身体已大不如前。我衷心地祝愿妈妈健康长寿。妈妈的影响紧紧地伴随着我的人生,我是在她浓浓的母爱、浓浓的亲情沐浴中成长的。是妈妈永无休止的鼓励,才使我有勇气沿着文学创作的道路一直走到了今天,才使我有能力写出这样的一篇感恩文章,它算是对妈妈永恒的纪念。我恳切地希望,在妈妈的有生之年里,我能更深刻地挖掘黎族文化底蕴,生产出文学精品来,以告慰我的妈妈。

                                             2012.5.15


73#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0:01 | 只看该作者
又到端午粽香时
■ 杨涛
晚上睡觉前,给远在家乡的母亲打问候电话,由于工作忙,如今是很少回家了,但是每月几次给母亲的问候电话是必不可少的。母亲年纪大了,说话也不似以前那么利索了,每次打电话都是想起什么说什么,没有主题,时断时续的。
“就要过端午节了,给孩子买点粽子吃吧。”临挂电话前,母亲嘱咐我说。突然听到“端午”这个系着乡音的熟悉字眼,许多小时候的场景顿时涌上脑海,心中有些堵得慌,沉默了良久,我诺诺挂了电话。
已经很久没在家里过端午节了,仔细想想还真的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年没在家里过节了。从我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的那天起,家乡的粽子香味是离我越来越远了,只有在每年粽子飘香的时候,才回味一下在家里过端午节的情景来。
在我的记忆里,端午节是春末夏初最盛大的一个节日了。如果这时你来到南方,会发现满街都在出售一种奇特的食品,这种食品呈圆锥体,里面是糯米、红枣等,外面由一张深绿色宽边植物叶包扎而成,人们都叫它粽子。粽子的配料多种多样,有豆沙粽子,猪肉粽子等,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妈妈做的纯糯米粽子,用来白糖或者是辣椒等调料,有一种特别的淡香味。
在家乡的习俗中,端午节是除了中秋节和春节以外的第三大节日。小时就听长辈们说,在端午节那天,山上所有的草都将可以成为药,于是常常很早就和一般小朋友们一起去上山采草,回来晒干放着做药,可以用来熬水洗澡,可以用来泡茶等。而把一些艾蒿插在每家的门上,用来驱瘟解毒,并且在地上洒上些雄黄酒,说是可以驱走蛇、蝎子等有害毒物。然后会到井里或者河里去弄上一瓢凉水喝下,喝了那天的生水这样一年都不会肚子痛。
家乡端午节的习俗是很多的,不像现在,吃几个粽子就算过了节。端午节这一天特别隆重,家家户户都要包粽子,要吃粽子,并且家家都要挂艾草,来避邪。很多人家会做一桌好菜和家人共享,更重要的是,这一天,晚辈们会给父母长辈送“节礼”。在端午节这天,在家的晚辈们总是割肉买鱼或是买上一大堆的水果,同时包上一个红包,来到亲戚长辈家,给父母长辈送礼表示对父母长辈的祝福和感谢。
记得以前在家里的时候,爷爷要用雄黄酒涂在我们小孩的肚脐上,说是可以避邪,还要在我们的手腕脚腕系上五色丝线,胸口挂上用药草填制的香囊,大概也是避邪之意吧。奶奶还会用高粱杆做成的扫帚,象征性的在我们孙子辈的头上、身上扫几下,口里念念有词,喻示可以扫去晦气和病灾,保佑孩子们平安健康成长。
在这个节日来的时候,我最快乐的事情,身体不好但是从不缺少慈爱的外婆杵着槐树枝做的拐杖,翻过一条小山岭,给她最疼爱的外孙儿送来绿绿的绿豆糕,呵呵,那香味、那惬意,一直滑入我的心里。印象最深刻就是端午节当天,妈妈总会准备一大堆的水果拜祭,小时候的我看得口水直流。还有中午时分,父亲烧艾叶,那随风飘散的硫磺香,让在外工作的我特别想家。
昨晚和一个远方的朋友网上聊天,他说想通过网银给家里的朋友转几百块钱,让朋友把钱取出来之后转交给他的父母过节。听到这里,我心里暖暖的,竟然有了些许感动。因为我也正有此意,虽然没有给母亲买什么礼物,但是我想给母亲寄点钱。虽然不是很多,但也是一点心意。
想家,但是,这个节日我没来得及给母亲准备任何礼物,因为身在异乡不太方便,还有就是母亲每次说家里不需要什么东西了。想到这里,赶紧又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母亲果然还没有睡。再次听到儿子的声音,母亲话语里透着高兴,家里长短的聊了半个多小时,无非是让她多保重身体,地里的农活少干一点,累了就多休息一下,不要担心身处异乡的我们,我们大家都很好,只有她们身体健康我们才能在外面安心工作,等等。
我电话里说要给母亲寄一千块钱的过节费,母亲一再推辞,说家里不缺钱花了。呵呵,您不缺钱是你自己的事,作为儿子寄点过节费给你们,却是儿子的一点小小的孝心,也是减轻自己的愧疚感。我在电话这一头说。
我最感觉揪心的是,父亲早早就离开了我们,母亲六十多岁了,由于姐姐和姐夫都在外省打工,母亲还要在家里帮助他们带着几个读书的小孩子,只怪我们做儿女的没有能力。对母亲我一直很心疼,也很愧疚,所以打算等年底新房装修好以后,跟姐姐姐夫们商量一下,说什么也要把母亲接过来,尽自己为人子的本分,让母亲过几年安稳的日子。
就这样不知不觉的,我和母亲聊了1个多小时,母亲还是显得意犹未尽。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在我的一再劝说下,母亲才恋恋不舍的挂了电话,听得出,母亲真是高兴和欣慰的,因为过节了,辛苦养育的儿女没有忘记她。我也是高兴的,因为儿子的问候让母亲感到了快乐和喜悦。
“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节日我们总会想起在远方的亲人,家里两斑白发的亲人,他们劳累了一辈子,为了我们她们耗费了半辈子,岁月在他们脸上留下了痕迹,当我们第一次离家的时候,是否注意到亲人眼中的眼泪和一丝丝的血丝,他们知道你为了事业,或为了生命重要的人不得不暂时离开他们。
所以每逢节日里,如果我们真的不能回家,很多时候虽然家里亲人口中说无所谓,但是多多少少都会有点失落感的。不管是电话问候、鸿雁传书等传统方式,还是视频聊天、快递礼物、节日贺卡等现代化手段,在节日期间慰问一下家里的亲人,你的每一个电话,礼物都会给亲人带去温暖。
所以,如果你在节日里不能回家,那么就用可替代的方式来回报自己的亲人,传达你对亲人的无限挂念。让他们知道,你是爱他们的。(杨涛)
74#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0:25 | 只看该作者

心灵的宁静

                                             陈翠连(女)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的脑髓就被缕缕书香浸泡得有些浮涨,眼球也阵阵刺痛难耐,身体也被久坐的姿势弄得有些疲倦。此时,抬头望出窗外,温和的月光照射在宁静的窗棂上,这样皎好的月色迫使我想逃离这一米方桌的孤身战地。

我小心地支开门,生怕吵醒家人,一个人独自走出去,在无人的旷地上自由地扭动着四肢,以此舒缓疲劳,放眼远眺寥寥无几的星星   ,企图恢复有些迷糊的视力。

午夜的清风,轻轻柔柔,让人没有察觉,但总是感觉到一股股凉意。我在想,这些年来,自己总是被书泡累了而独自陶醉在这样宁静的午夜里。虽然白天总是把整个身体裸露在太阳底下做着习惯的耕作,但每当夜幕降临,我的兴趣爱好总会把因劳作而疲惫的身体还原成一个强有力的支柱,让我尽快投入到我所喜爱的书的海洋以及写作兴趣中来。书确实给人带来无穷的智慧,让我开拓视野,丰富我的想象力,每时每刻都让自己的神经活动起来,让思绪随着想象驰骋在山川河流之中,把人世间的真善美饱览在眼底,经过观察积累,便可成为自己所要表达的故事内容了。

我在想,我的物质生活远远逊色与别人,但我更希望我的精神食粮不断富有。别人说,物质的富足让人胆子和嗓子变大,而我认为精神的富有,也可以让人胆子变大。可是,我总觉得自己缺失些什么,或许是天生的胆怯,或许是不够冰雪聪明,总认为自己的脚步跟不上时代的节拍,领悟不到人生的真谛。

想起白天目睹了一个狂妄的男子因一件小事而把另一个男子打趴在地上,又用一只脚狠狠地踢在受伤的男子身上,旁人都看得心惊肉跳却又无能为力。感叹之余,只能默想,如果某人能拥有一颗宽容的心,尽量把火气压小,也许家乡人所活动的氛围要和谐得多。

我又想起两年前,刚好筹够儿子上大学的费用。一天中午,我接到父亲因顽疾住院治疗的消息,那时真的把我急坏了,想起自己兜中空空如也的时候,这是我最心疼的一件事了。然而,父亲住院十多天,是我形影不离地照顾他,但他最终还是被病魔夺去了生命。

其实,有的家庭窘境是本身固有的条件造成,有的是客观条件造成。这年头,要说穷得连个子儿都没有,别人会议论纷纷,说这人脑子肯定有问题,要不就是懒散过了头,不懂紧跟时代潮流。但是,当你的孩子需要昂贵的学费时,当你的父母患病住院时,尽管你学会紧跟时代脉搏,拼命的攒钱,也未必就能逃脱得了穷困的厄运,

生活的拮据,把昔日朋友的脚步拉开了距离,此时,你若和他人多说一句话,别人都认为你另有企图,唯恐你开口向他人讨利益,也就远远地避之而不及了。

然而,人是有情感的,而并非冷血动物。当别人伸出援助之手时,我们当感激不尽,将铭记于心;当某人投来不屑一顾的神情或冷笑声时,我们当他是认识上的局限性,不必为此事挂怀。其实人言并不可畏,可畏的是那些盲目地跟着议论的人。

生活中,我不断地鼓励自己,多看书多练习写作,朝着自己喜欢的创作道路前行,不断地巩固和充实自己,让生活中的自己,永远绽放笑容,永远做个精神富有和心灵的宁静者。

————————————————————————————

作者:陈翠连(女),现居海南保亭六弓中学,曾在《乡土作家》网上发表散文《不被理解的年代》《游西岛》《我的双亲》等。



75#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1:24 | 只看该作者
贴春联

                                                    ·傅柏林

有关春节的欢乐记忆,都留在了童年的成渝、沪昆铁路线。而留在童年记忆里有关春节最深的印象,除了年夜饭上吃一顿一年难得一见的大鱼大肉的荤菜外,就是家家户户门前贴着的大红大紫春联了,它给终年沉静寂然的铁路家属区增添了过节的喜庆色彩。
红红火火的春联历来和浓浓的年味连在一起的,曾经表达了我们太多太多的希冀,似乎过年的时候少了一副红彤彤的春联,这个年就要打一些折扣。因此,家家户户贴春联便成了一种习俗。
当初,在铁路沿线家属区过春节,贴春联是一项很重要的内容。鲜艳红彤彤的春联既代表喜庆,也寄寓了铁路小站人的希冀和憧憬。过年了,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要把祈愿寄托在红纸上,希望在新的一年百福骈臻,万事遂意。在物质匮乏的年代,精神的诉求总是被赋予更重的分量。可别小看了这小小红纸,它承载了多少代人的精神寄托啊,再简朴的铁路家属区院落,一贴上红彤彤的春联,立马就让人眼前一亮,烘托出浓浓的年味和簇新的气象。
在我的记忆中,小站家属区的春联都是手写的,写春联讲究“黑、大、圆、光”,字要端正规矩,圆润饱满。春联的内容五花八门,丰富多彩,有的是从书上找来的,有的则是从广播里听来的,但更多的是自己即兴创作的愿望编写出的,都是表达美好愿望,盼望来年福气盈门,人丁兴旺,喜庆有余,身体健康,合家团圆幸福的意思。春联的句子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上口,吉祥喜庆。像什么“岁岁年丰添美满,家家幸福庆团圆、“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翠竹摇风鸣彩凤,红梅映日笑春莺”、“碧岸雨收莺语柳,蓝天日暖玉生香”等等,几乎都是每年必写的内容。
当初铁路沿线小站识字的文化人不多,贴春联曾闹出不少笑话,比如,有人把春联贴反,上下联张冠李戴;甚至有的把“栏门贴”贴错了地方,把“身体健康”贴到了厨房,把“五谷丰登”贴在了卧室……好在小站人纯朴善良,也不太计较,只是偶尔当作街头巷陌的笑谈和清淡生活的调剂,善意地调侃,开心地戏谑,嘻嘻哈哈,一笑了之……
当然,贴春联最好是两个人一起做。一个人往春联或横幅上刷浆糊,一个人细心地贴。如果有一个打杂的,那就更好了。因为递刷子、拿条扫、调整粘贴的位置等活,人手多总比少好。有时,你家正贴春联时,隔壁邻居到你家串门,他会顺手并且轻车熟路帮你家张罗着干这干那,像一家人一样。
但近年来,春联却逐渐式微,自己动手写春联的人越来越少了,即使盛行的春联,也大都是快过年的时候从商场里或银行赠送的现成印刷精美的春联。印刷的春联虽然做工细致考究,春联的内容也十分讲究,并印上了各种祥瑞的图案,仿佛一幅精致的风景画。与自己题写的春联比起来,宛如“阳春白雪”般超凡脱俗,充满了华丽的韵致。但总觉得有些做作,有些夸张,有些张扬,没有手写粗陋的春联温馨亲近,比起自写的如“下里巴人”的春联少了许多的内涵,缺少了许多的人情味。
许多年过去了,眼前还常常浮现出当年父亲写春联温暖而难忘的场景:墨汁温在一碗热水里,砚台镇在红红的联纸上,母亲在厨屋里来回忙碌,父亲在弥漫的墨香和浓浓的年味里,把一个个美好的祈愿挥洒在纸上,把一张张红纸写成春联。每到年关,总会唤起我对童年时光的无尽留恋……
忽然一声“卖春联啦!”叫卖声,把我从时光隧道的记忆中拉回了现实。


76#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2:05 | 只看该作者

新年,为梦想而歌

——2014年新年有感

安少华/文

总有一些歌曲在回忆过去美好的时光,如《光阴的故事》;总有一些歌曲在憧憬美好的未来,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总有一些歌紧紧握住时代的脉搏,如《走进新时代》;也还有一些歌曲反映民生,为广大的老百姓呐喊鼓劲,如《重头再来》……这些歌曲停留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时而在我们的耳畔萦绕,为我们辛苦忙碌的日子加油助威,呐喊鼓劲!

日子如流水,而我就是那个一直与时间赛跑的人。盘点我的2013年,心中感触颇多。

文学上,我参加了几次国家级、省级征文比赛,大多石沉大海。于是我得出了一个深刻的经验教训:不论是网络征稿还是纸质征稿,文学成了某些单位或个人经济运作的手段,围绕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征文活动的举办者心灵扭曲了,他们对文学极不负责任,不但违背了文学的道德准则,而且伤害了投稿者及读者的感情。

这一年,在各类媒体发表文章30多篇,新年前夕,由散文在线网策划打造的文学集《听见花开》出版。这是自2004年中国文联出版社推出我的第一部个人作品集《恋语随风》后,时隔十年,又一次推出的作家个人文学作品集。

这十年,在繁重的工作、学习、生活之余,我笔耕不辍。时光荏苒,2014年即将到来,我即将走进38岁的年华。岁月不饶人,白发皱纹渐渐爬上了我的额头。万物的兴衰荣枯遵照着大自然铁一样的法则,人也不能例外。

新年了,惦念做多的是我的梦想!2014年,我将以更加稳健的步伐行走于人生之路上。争取到2014年年底,再出一本书,以后争取每年出一本书。这就是我文学创作上最大的梦想。

在教学工作上,爱岗敬业,脚踏实地,是我工作上坚持的梦想。班级管理上,继续保持班级的优良学风和纪律作风,让普通班不再普通,为孩子们实现人生梦想保驾护航!

新年终于来了,重新整理一下心情,哼着熟悉的歌谣,快步走上新的起跑线,为梦想而努力奋斗!

作者简介:安少华,原籍山西省忻州市代县。毕业于山西师大,文学学士,青年作家、诗人、教师。山西省散文学会会员、朔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出版文集《恋语随风》、《听见花开》两部,发表各类作品800多万字。现供职于山西省示范高中李林中学。

77#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2:25 | 只看该作者
碾房记忆

                         ·刘维芳(女)·


    我们村以北有一座碾房。
    碾房不大,四面是土墙,房顶用瓦盖上,里面有一圈打磨得十分光滑的石槽。石槽的圆心上立有一根木柱作为中柱。碾盘有一米五直径,很圆,象一枚很古老的铜钱。雕作碾盘的石料,来自距我们村以北两公里之外,那地方蕴藏石料,紫红色的。做碾盘的石料,也起自那里,因为用料太大,又不易打炮眼用火药炸,石匠们凭着娴熟的技巧和坚韧的毅力,用锤子和钢钎开采,然后慢慢雕凿加工而成。碾盘运回村里的时候,是很费了一些功夫的。没有大路,只有一条便道,宽不过一米左右,还弯弯曲曲,坑坑凹凹的,村里的壮劳力们就用杠子和铁链去扛,用了一天多时间才将碾盘搬运回来。大人们搬运碾盘的力量让我吃惊。
    没有碾米机的时代,碾房里热闹。到了新谷上场的时候,挨家挨户晒好了谷,一袋一袋扛进碾房,按先来后到排了队,等把新谷碾成新米。碾盘这时候也显得很忙,一头性子极慢的水牛拉着碾盘,缓缓地行走,那步伐那节奏很抒情。中柱也随着转,声音吱吱地响。碾盘沉沉的,不紧不慢在石槽里滚动。石槽里的新谷,就这样被碾成了新米,散发着热温和香。我们嘴馋,米一碾好就会趁大人们不注意,偷偷抓把塞进嘴里嚼米硬,一嚼就向。若是大人看见,就说“小馋猫,吃了生米肚子疼,不能乱吃。”我们听到骂声就逃到一边去,用手捂着嘴笑。其实,我们吃了生米从没有肚子疼过。我们知道大人不让吃,是怕浪费粮食。
    碾新米的日子,就是吃新米饭的时节。每户人家的房顶,冒起一缕青烟,饭桌上摆着满甑子的白米饭。吃饭时,下饭菜不用大鱼大肉,只用母亲腌的豆腐和萝卜丝,再加上米汤,就够了,吃起来十分爽口。
    村里人逢年过节,也离不开碾盘,尤其是端午节和过老年,母亲就在鸡叫二遍的时候起床,蒸好了饭趁天还没有亮明,把米饭抬到碾房里,用清水把石槽洗干净,然后将冒热气的米饭很均匀地撒在石槽里。米饭是要碾成粑粑,用来做饵块化的。碾粑粑费的力气不大,不用洼水牛拉碾盘,一般只是我和父亲同推。二十分钟就做完者了。这时,隔壁邻舍便陆陆续续来了,他们都抬着蒸好的米饭,一家跟着一家排好队。我们离开碾房,走过窄窄的巷道时,还能碰到过往的乡亲。揉饵块要力气大,母亲很少做,通常由父亲做。父亲将粑粑一团一团分开,再一团一团揉成一个一个六寸左右长的椭圆体。这就是饵块。为了不让饵块开裂,保持湿度,母亲就用水保养。饵块在中午或下午吃,做法简单,只需用刀切成丝,放到甑子里蒸熟就行。吃的时候,宰一只鸡煨成汤,用碗盛了,放芜荽、葱、油辣子、味精、酱油,一同拌匀,就可食之。平时我们要吃,就用了另一种吃法,把饵块切成块,放进锅洞,烤得两面焦黄,然后蘸油辣子食之。如果没有碾盘,过节的饮食就没有这样丰富,少了内容。
    碾盘是村里人必需的生活工具。只是后来通了电,碾米用碾米机,它的作用才不大了,但是,我们仍然喜欢去推动碾盘,让沉沉声滚动声震动已经寂寞的碾房。我们或者坐在石槽上,倾听一种旷古的回音,怀想忘不了的历史,追寻原汁原味的生活!


   作者简介  刘维芳   现工作于湖北宜化集团,系宜昌市女子作协会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丁氏影像会馆客座摄影师。
78#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2:46 | 只看该作者

一字之差  大相径庭

安徽  牛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这一点在汉字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在社会生活及日常交际中对汉字改动一个字,或一个字错认错写或漏写、颠倒等,都可能造成很大谬误。一字之差,境界全新,祸福攸关。不信,请看下面的事例。

巧改一字,真情毕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第16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谈及中国与东盟关系时指出,“中国有句古话叫‘多栽花,少栽刺’,在这里我想说,我们要‘多栽花,不栽刺’,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这里李克强总理把中国古话“多栽花,少栽刺”改成“多栽花,不栽刺”,这一字之改体现了他对中国—东盟合作的真心真情和用心,更说明了他对于维护和发展与东盟睦邻友好关系的高度在乎和重视。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多栽花,不栽刺”,中国与东盟应努力减少疑虑,夯实信任基础,永做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我们相信,只要坚持讲信修睦、合作共赢、守望相助,在各领域积极寻求新的利益结合点、合作着力点,中国与东盟的战略伙伴关系一定会枝繁叶茂,花团锦簇。

妙改一字,境界全出。文化老人饶宗颐在香港接受媒体采访时,有记者称饶老为“大师”。 饶老听了打趣地对记者说,“我不是大师,我是大猪”。 将大师与大猪对应起来,充分体现了饶宗颐老人的智慧,他比任何人都能明辨出大师这个称谓在这个时代所蕴涵的危机和压力,当大师成为一件廉价的帽子,被学术混子们挣来抢去的时候,它其实已经成为一个贬义词。真正的文化老人,应该对这种虚名抱有藐视的心理,他们的价值所在,在于为文化传承做了多少贡献,而不是体现在一个虚名上。饶宗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他说“‘大师’是佛家说法,我又不是和尚,所以我不是大师。”这句简单易懂的话,十分朴素地向公众解释了“大师”的来源以及不愿意当大师的缘由。和某些文化人“坚辞”大师之后又“退让一步”默认大师不同,饶宗颐以孩童似的天真语言,将一个本来很简单的道理说得明明白白,这该让那些哭着喊着有大师情结的人羞惭不已。“大师”与“大猪”虽只有一字之差,但对比之下境界高低立判。饶宗颐的“大猪说”也当是对持续高烧数年的“大师热”一次含蓄幽默的批评。

认错一字,丢失乌纱。清朝末年,左宗棠任两江总督时,有一个原湘军中的下级军官,姓武,性情憨直,作战勇敢,左宗棠举荐他任华亭(今上海松江)县令。武某行伍出身,不通文墨。有一次逢县考,上级发下试题,他为了保密,将之藏在自己的靴筒里。临考当天,却忘记试题藏在哪里了,到处寻找不着。他手下人说,请老爷回忆一下,或许能想起试题内容来。他想了想说:“我只记得有一个‘马’字”。由于当时考试内容都以《四书》为准,手下人就翻遍《四书》,找出了“至于犬马”、“百姓闻王车马之声”等几条,他说不对,“马”字是最前头一个字,于是又翻到“马不进也”,他又说字数不够。后来有一差役说,请老爷在自己身上找一找,他才猛然想起藏在靴筒里了,忙找出来,众人一看,是“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大家也不敢笑。后来此事反映到总督府,左宗棠觉得自己用人不当,就写了一首打油诗:“焉作马时马当焉,恰似当年跨马前。冲锋陷阵猛于虎,何必荐其弄笔尖。” 于是罢了他的县令,又调回军中去了。

写错一字,自讨没趣。民国时期,山东省主席韩复榘,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声势煊赫。他一个堂叔,前清秀才出身,在家无业,到济南找到他,想谋个工作养家糊口,他满口答应,立即写手令,连同其叔的登记表装入封袋,命人送交秘书长速办。秘书长拆封一看,大吃一惊,立即派人将老头抓捕关押在军法处。一个多月后,韩召开军政会议,坐在主席台上东张西望,问秘书长:“××老太爷怎么没来参加会议?”秘书长说:“老太爷关押在军法处还没放出来哩。”“混蛋!”韩复榘大发雷霆:“谁把老太爷抓起来的?”秘书长随即取出韩的手令,韩一看写的是“抓军法处”,便理直气壮地说:“我这不明明写的‘派军法处’,让他当秘书的吗?你们为什么抓他?”秘书长小声说:“‘派’字是三点水旁,您这写的是提手旁,写成‘抓’了。”韩复榘眼一瞪说:“干什么事不要用‘手’呀!快去请老太爷来开会!”韩老头被放出来后闻知此事,一肚子鸟气,一句话不说,提笔写了一首诗:一纸公文“派”作“抓”,小爷无故坐军法。若教留在济南府,“手令”来时定吓煞。写好后往韩复榘桌上“啪”地一放,袍袖一甩回老家去了。

添加一字,巧妙讽刺。土地革命时期,贺龙在南昌起义失败后,赴湘鄂西开辟根据地,历任要职,轰轰烈烈。国民党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指使一些报纸造谣,经常刊登“贺龙被活捉枪毙”的新闻。有一次,长沙某报奉命刊登《匪首贺龙昨被活捉枪毙》的“快讯”,报社对此种造谣惑众的卑劣行径早已反感,但迫于压力,又不能不登。在发稿时,一位编辑在标题中“被”字前面加了一个“又”字,当局派人来审查,一看标题是《匪首贺龙昨又被活捉枪毙》,检查官气得吹胡子瞪眼,兴师问罪。主编说:“本报已奉命登此‘新闻’好几次了,这次若不加‘又’字,人们骂我们一贯造谣,今后报纸怎么办下去?”检查官十分尴尬,不准报纸出版。笑话传出,人心大快。

调整一字,死罪得活。清末,山东某地有一富豪公子,不务正业,横行乡里。有一次在闹市纵马飞奔,将一老人踏死,当即被众百姓扭送官府,押入死牢。其父母花重金请一位刀笔吏帮忙为之缓颊,刀笔吏查阅案卷,见结论有“跑马伤人致死”一句,提笔将“跑马”二字颠倒一下,成了“马跑伤人致死”。如此一改,罪不在故意,既可免刑,更可免死。又唆使其家人贿赂知县,几经打点,改判赔偿重金,道歉认错,教育释放。为掩人耳目,知县大笔一挥,写了一个冠冕堂皇的判词:劣马脱缰难控驭,却非纵马故伤人。重金赔礼厚安葬,两家从此息争纷。一桩死刑案,就在这文字游戏加贿赂的阴谋下给颠倒过来了。

漏写一字,惊险环生。乾隆皇帝有一次闲游清漪园,心舒意畅,闲谈中得知随行官员曹秀先(翰林院编修,《四库全书》编纂官之一)字写得好,就顺手将自己的白纸折扇递给曹,命他写个扇面。曹秀先素知乾隆是个多才多艺,又善于挑剔、弄巧的皇帝,诚惶诚恐,不敢自己做诗,唯恐万一疏忽惹来灾祸。但又不得不写,为保险起见,就写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写好后乾隆一看,立即变了脸色,严肃地说:“减去一字,是何居心?”曹接过来一看,大吃一惊,果然第一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少写了一个“间”字,真是越怕鬼越见鬼,这欺君之罪非同小可。焦急中,忽然计上心来,笑着奏道:“李太白《早发白帝城》万口流传,书写者众,千篇一律,早已失去新鲜趣味。为此,臣斗胆将其改写成一首灵动活泼的小词,以愉圣心,岂不有趣?”随即朗声吟道:“朝辞白帝,彩云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乾隆一听,果然新鲜别致,大加赞赏。

79#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3:23 | 只看该作者
白天鹅的摩凡陀
                                                     黄凌
芭蕾
细想,沈凝却是第一个夸我的男孩,他是爸爸好友的儿子,长我5岁。那时,他每次见到我,都会说:“你的脖子像她,真好看,就像天鹅。”像谁?天鹅吗,天鹅什么样?9岁的我去动物园寻找,不就是大鸭子吗?在我眼中,天鹅细白匀长的脖子,转眼变成了酱香爽辣的卤鸭脖。
直到有一天,我参加了沈凝的中学毕业表演。他在芭蕾舞剧《胡桃夹子》里饰演“胡桃夹子”——彼得,童话里绚丽的场面,饰演克拉拉的女孩,身体修长灵动,水莲花般优雅的开在彼得身边,如玉的脖子施施然,而彼得的眼中只有克拉拉,原来,沈凝说的是像她,这竟让青涩的我有些生气。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她眉心指尖大的胭脂记却似曾相识,她见到我也是微微一愣,难道这就是天生的情敌吗?现在想来,夸女孩子脖子好看,是多么婉转的暧昧,既没有遗珠赠宝的俗气,也不会如轻捏脚踝的轻佻。
回家时,我心事重重,兴奋的沈凝浑然不觉,他又一次夸奖了我的脖子,说我应该去学芭蕾。一夜长大,我突然有了目标,芭蕾,我要在这条路上追逐,只是追逐芭蕾吗?懵懂中,也许还有点别的。
在一帮学芭蕾的孩子中,我起步算晚的,老师不喜,同学不屑,资质平凡,像竹节虫一样僵硬,软度开度都不够,韧带的拉伸让我痛不欲生,老师下压手的则更像是一支穿云箭,拉成,我幸;拉不成,要我命。胯转开加紧臀,是我听到最多的句子,每晚都如那被哪吒抽了筋的龙王三太子,软糯无力,永远被老师讽刺是只沉重的笨鸭子,一再提醒:“这样下去,没有哪个王子能将你托起来。”这是个大问题,我如果永远也不能和王子见面,连灰姑娘都当不上。戒掉一切零食,吃很少,爸爸心痛女儿,直掉眼泪,说咱不跳了,回家,还能吃顿饱饭。我认真的拒绝了他,我追逐的不是“狗不理”的小笼包,而是足尖一点,远离红尘的万丈一跃。
我饿得瘦骨嶙峋,练成了美人肩,恰到好处,轻抬腿,扶踵过头顶,对镜颔首微笑,想象自己是公主。但就算目空一切,她也还在眼前,因为每次见到沈凝,都有她的消息,那晚《胡桃夹子》里的克拉拉像朱砂一样刻在心头,成了我的硬伤,她像女神,伫立在我和沈凝之间。
当我用两年多的时间,终于能将身体立上足尖时,沈凝送给我一双桃皮色的“格里什科”舞鞋,我在鞋左右仔细缝上粉色的缎带,却舍不得穿。如果《胡桃夹子》里的克拉拉是属于她的,那我就应该是《天鹅湖》里的白天鹅,那时,我才穿,也对着王子轻扬脖子,施施然。
魔力
小时候,只要爸爸不在身边,我就爱哭泣,看者无不动容,没人能劝,可只要沈凝轻哼“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我就会止息,心想,只有公主才有资格当“造物的恩宠”!沈凝像潘神,在我孤独恐惧时,他就是我腕骨上的脉动,有他在,我如小鹿一样满足,步履轻快。
高中时,我出落得轻盈高挑。漂亮的女生似乎都有种魔力,像拜占庭式教堂里的彩色玻璃,透着让男生信仰的光。
彼时,沈凝已经去了国内最好的舞蹈学院,她也在那里,我们不再常见面,他来的每条短信,我都用笔小心的写在日记本里,包括标点符号。
当别的女生都忙着拥有第一份爱时,我却在嫉恨另一个女人,每年沈凝都会回来陪我过寒暑假,但去哪都有她的影子,可气她却是一副胜利者的姿态,竟然还会摸着我的头,问我要不要吃哈根达斯,笑话,本小姐难道要你请吗?这种廉价的舶来品吃多了有碍健康。然而,我却说不出口,天性让我柔顺内敛,绵绵诺诺,任谁也无法从我这里找到叛逆。她依旧为我买这买那,做好吃的,她是对眼前的我很放心,还是根本就没当我是女人?真想理直气壮的成为她人生里最汹涌的情敌,最锋利的倒钩。
那双桃皮色的“格里什科”舞鞋,就挂在床后面的墙上,对别人解释是为了“辟邪”,其实,它成了我的潘神,只要一仰头就可以瞻仰,像一抹檀香,为我安神。
大三那年,沈凝说要参加莫斯科大剧院的面试,不回来过寒假了,是和她在一起去么?我不敢想,不久,收到他发来的一段视频,我哭了。这是一段学院里的古典宫廷舞,沈凝披着斗篷,挺拔英武,她是拽地长裙,柔软纤细,化身成古代欧洲宫廷里的骑士与淑女,丽影双双,他牵动着她,她缠绕着他,用眼神彼此供养,足尖优雅点地,依旧般配。
整个寒假,我都面对落地镜练碎步转,一次次,练到青冥变玄,日月无光,练到呕吐眩晕,食不甘味。好友以为我疯了,寒假结束时,我轻的像片羽毛,学会了立在足尖上旋转30圈。我没有发狂,是沈凝给我的距离感,让我慌张了,只想用最短的时间,追上他。
“丑小鸭”,在记忆深处似乎有谁曾这样形容过我,这种自顾自的卑怯,一直是沈凝给我医治,而此刻他不身边,我讨厌被他遗忘在角落,希望被他凝视。
我横陈在练习室的地板上,抚摸自己坚硬的小腿,心疼不忍细看的脚趾,皲裂开的指甲,两眼放空,额上汗水细密,窗外,铅云块垒,寒风朔朔。
只要有她,在沈凝面前,我失去一切魔力。
左边
突然见到沈凝是一个午后,风从对面山上吹来草的味道,他一脸疲惫,说现在惧怕左边。
那是在一个拥挤的空间,沈凝在练习左边空转时突然失去了平衡,眼看就要摔倒,她试图扶住他,可惜纤弱的她非但没接住,反而成了替罪羊,被压在他身下,左耳恰好撞在把杆上,鲜血如注……
因为伤了左耳的前庭,再也无法掌握平衡,医生说她很难再跳芭蕾,她安慰着沈凝,没事的,眼睛却红了。
收到大剧院的邀请时,沈凝到处找她,午夜的练习室,她不断跃起旋转,扑地匍匐,跌得满身是伤,胳膊青淤,两腿战栗,却没有放弃。沈凝握紧她,不愿再让她受伤,她终于崩溃了,哭着说,我只是想去莫斯科。是啊,那里有最好的芭蕾舞者,谁不向往,而机会同她曾那样接近。她的梦想,击碎了沈凝,他自责无比,逃回了原点。
我是可耻的,居然有点幸灾乐祸,每出四幕剧演到第三幕时都会出现转折,难道我的人生碰到了转机?
我像个新媳妇,每天陪着沈凝。我做鸡蛋羹给他吃,他说多放些胡椒可以暖胃,她常这样做,我有点尴尬;我为他放柴可夫斯基,他会把某段重复一遍说,这是她最喜欢的,我就把那张CD扔在了雨里。
当然,也有没她介入的时候。有时,我们像老人一样安静,嗅着旷野的风,如此近的靠在一起,他像绿艾草,散发着温热,一句话也不说,我却喜欢这样,希望能隽永下去。而他打破了宁静,突然问我,人生是无常的吗?为何我们如此努力,结果却是这样?
该怎么回答呢,我心如死灰,那个“我们”是他和她,与我无关,我的努力,他看不到,他们的世界是连在一起的,更重要的是,他面对我时,眼睛空旷,不快乐。我心疼的摸他额前的发,希望他快乐,善良的告诉她,沈凝在这里。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她来了,一脸的兵荒马乱,憔悴不堪言,我默默让位。沈凝把头埋在她肩上,那是依赖和绝不再离开的决绝。
我后悔了,布鲁姆流浪一天就是《尤利西斯》,奥德修斯在外漂泊二十年成了《奥德赛》,而此刻我的“慈悲”会成为谶语,让我《百年孤独》吗?但只要他快乐,只为他快乐,一切都不重要了,毕竟他受伤时,愿意来我这里躲避,不是吗?我是个能让他安心的人,这样就好。
匍匐
很快,沈凝和她要结婚了,两人拥有了一间芭蕾教室,专教小孩子。
而我终于有在《天鹅湖》里出演白天鹅的机会,且同时要演黑天鹅,白天鹅柔情善良,黑天鹅妖媚恶毒,同时塑造她们,很难,但我立刻告诉了沈凝,我是故意的,只为让她伤心。
彩排一周后,我失望了,团长告诉我,虽然我姿势优雅,节奏完美,第三幕里黑天鹅的32圈“挥鞭转”能漂亮完成,但演员要能感染观众,演白天鹅完全没有问题,但是演黑天鹅时,表情僵硬,或者说是胆怯,少了能魅惑王子情欲的佻达与悍勇。最后通牒,如果我不能跳出性格桎梏,将会由第二人替代,哪怕她无法完成32圈的“挥鞭转”,至少观众能感到,黑天鹅拥有让人忘却的力量。
醍醐灌顶,生命中我又何尝不这样,那种自顾自的卑怯,如影随形,是种在骨头里的瘟疫,我无法让别人忘却,这种力量,不是拼命练习就有的。
同样遇到麻烦的,还有沈凝,他来告诉我,她要离开他,厌倦了小工作室,跟了个有势力的男人,难道因为我出演《天鹅湖》,她恼羞成怒了吗?这么多年,我一路在她的光环下苟且着,敢怒不敢言,像狂风席卷无法停止的风车,沿着他们的足迹匍匐,没错,第一眼我就认出了她,眉心指尖大的胭脂记,那个指着我大叫“丑八怪”的女孩,很多夜晚,我都会在自卑中醒来。
我抵抗不了她给我的阴影,失去了沈凝,失去了机会,如今,她得到她想要的,却不稀罕了,那沈凝算什么?我的牺牲算什么?为了沈凝我可以忍,但她伤害沈凝,我不能原谅,终于——我生气了!
积累的怨气在压抑,生气产生一种让人发热的酶,我发狠的跳着黑天鹅,准备练完去找这个婆娘,算账,然后,会去勾引一个人,我看到了站在台下的沈凝……团长突然抱住我,很好,我看到了黑天鹅,她活生生在引诱王子。
永动
我愣住了,是吗?原来,黑天鹅就是这样的感觉?我呆立着,直到她轻轻在耳边说,记住当时的感觉,永远不要忘记,你是最优秀的。
看她轻挽了他的手,我明白了,自己被耍了,他们在演戏,想激我发怒,引动身体的狂热,找到黑天鹅的感觉。为什么要成全我?她坚定的说,因为我是你姐姐,同母异父的姐姐!
沈凝说,你姐姐知道你怕孤独,每年都回家陪你过节假,给你买着买那……他絮絮叨叨,我都不记得,只记得那年,我三岁,她八岁,母亲的改嫁、再次生育、离世,让她痛恨我,在母亲的葬礼上,她哭着说我是“丑八怪”,这大概是八岁孩子,认为最恶毒的咒语吧,也是在那年,我们同时认识了沈凝,我选择性的忘记了她是我姐姐,而始终记得她骂我是“丑八怪”,此后,我开始自卑,她为了赎罪,像母亲一样做了很多,我第一次生理期是她料理,我病了她照顾,我脚被新舞鞋磨了,她帮我穿软,只要我喜欢,她什么东西都可以让给我,包括沈凝,她故意说那样的话,让他内疚离开她。
而在沈凝眼中,我只是个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是这样。唉,我认命了。
演出成功,我买了一对摩凡陀表,当做他们的结婚礼物,我知道,摩凡陀表代表永动不息,我希望他们爱的能量永动。
有些人,没有用你的方式爱你,不代表他不爱你。

作者简介:黄凌,女性,医疗专业毕业,常年写作,系07--08年度人民网女性频道专栏作家







80#
 楼主| 发表于 2014-4-25 21:04:06 | 只看该作者
谁来跟我去徒步

刘维芳

在去虎跳峡的路上,碰到几个老外,看上去步履有些蹒跚,神情有些的疲劳,像是走了很长时间似的。但感觉他们心里状态极好,每人头上一顶遮阳帽,背上一个双肩大跨包,包里鼓胀,可能是装满了旅行用具和干粮。在尖利得象刀子似的乱石岗上慢慢走着。

出于礼貌,我在一个离他们尚有20米距离的较开阔处停下,意在让他们先过。他们也好像有准备似的,就在我向他们打招呼的时候,他们也同时停了下来。

谁先过?

微笑着僵持一分钟,他们开始移动脚步,互相搀扶而且显得谨慎小心。当我们擦身而过的时候,他们的帽子上落满了尘土,脸上可以看得见白色的淡淡的汗渍。

我们相互表示致意,但让我不解的是,从我上山开始在山脚到虎跳峡十几公里的简易土路上,看不到任何车。他们是怎么上来的,离开虎跳峡,还要到哪里去。经攀谈,得知他们是昨天晚上一直走到这里的,说看看长江第一湾后,下午还要沿公路北上,去香格里拉。

原来,这是一支度假的几个徒步旅行者,出于敬仰,我祝他们一路好心情。

此类路遇不乏少见,我不知道徒步旅行是否为一种时尚,但这绝对属于一种风情万种的精神愉悦,是一种身和心的敞开和快乐。在人的一生中,能用自己的双脚走到自己想到的地方去,一定会得到许许多多你乘车所不能得到的东西。

此情此景,我自然而然想起了两个人。一个是柴枫子,一个是余纯顺。

柴枫子是一位诗人,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了他的徒步考察活动,这里暂且不论考察与旅行在概念上有什么不一致,但在徒步这一点上它们都是共同的。他计划用4年时间走完云南6大水系,即怒江、独龙江、澜沧江、元江、南盘江、金沙江。从1996年3月开始至1998年6月,他即走完了前三条在我国境内的全部行程。除此之外,他还12次登上高黎贡山主脊,4次走进碧罗雪山腹地,而且还身背64斤的行囊。其间,他多次迷路,遭遇到虐疾,摔断过肋巴骨。有人给他算过行程,他必须每天走30公里,如果遇到连续暴雨和泥石流,他还得把耽搁的路程夺回来。这是一段多么需要意志和体力的征途,如果没有一种执着的精神追求,没有坚毅的信念支撑,恐怕不要说去走,就怕想都是不可能的。

余纯顺,上海人称他为“真英雄”,更多的人则称他为壮士,谓称壮士者,就是出庸拔凡和惊人之举的创造者。这位从小家境不顺,曾经被很多人看不起的人,本也可以寄篱于故乡高楼的屋檐下生活,但因于性格注定的原因和喜欢一种另类的生活状态,脑子里始终装满了“当一个职业旅行家”的理想,离婚后即只身踏上漫漫历程。8年时间,他叩访了中国55个少数民族地区的33个主要聚居地,创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徒步考察世界第三级——青藏高原的记录。然而,就在第9年他希望再创造一项新的纪录完成个人穿越罗布泊时,这个死亡之海并没有成全他,而让一场沙尘暴吞噬了他的生命。

现在,两位徒步旅行家的故事已过去很多年,但徒步西藏行,重走长征路,重走丝绸之路,单人穿行塔克拉玛干,翻天山,过昆仑,进可可西里,均大有人在。这大概不仅仅是避开一种城市的喧嚣之举,更多的恐怕还在于自然主义的情感宣泄。

至于此行的深层原因和此行又得到了什么,这些人士则说得异常简单,他们说需要一种快乐,是冲着快乐而去的,也是带着快乐而回来的。在这里,快乐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成了一种感情流淌,成了一种人生目标。大千世界,不管人们的意识形态如何,经济可能有些差距,一种新的调整总会应运而生,或返朴归真,或探究社会,或追索事业,或排解抑闷,总是这么紧密地与人们联系在一起。当你对一种环境厌倦了,单调而没有活力的模式已经缺乏激情。当你因为寂寞而困惑,面对扑朔迷离的自然而萌生强烈的认知欲望。当你感到文明犹如一艘航船需要越过狂浪和险礁,而你又自觉能承担起这样的责任时,你就会义无反顾地向着自己选择的目标走去。想必,这就是快乐,这种快乐是只能用心灵去感受和体会的。

想法不同,活法自然不同,我没有那种“我的终结就在路上”的誓死如归的气魄,没有那种“山河无处不留迹”的壮心不已的豪情,但或许是环境所迫,或许是愿望使之。虽称不上旅行,却也是在几次的徒步之行中得到快乐的。

话还仍然说到那次滇西之旅上,那天,当我还在山脚刚下车时,向山顶望去,就能看到由江水与礁石的撞击所升腾起的高高雾气,山顶被一片迷蒙笼罩着,耳畔则是清晰可辩的咆哮声,就象千军万马酣战时发击的惊雷。可是因为公路尚在建设中,且有很长一段小路需沿崖而过,去与不去,是否去直接感受虎跳峡,也就成了一种考验和选择。能徒步走上峡谷的最深处,身临其境,在其上游一睹她的险峻和狂放,霸气和高傲,天底下还有哪里能让人如此激越和动情。我几乎是小跑着向山上走去的,一路上,山风扑面而来,顺着衬衣的领口和袖口直灌进肌肤,因小路狭窄,偶有石缝长出的荆棘勾住身子,脚下则是常常凸起的尖石,稍不小心,崴脚便成了常事。再看看渐行渐近的远山,听着那一步一烈的惊天动地的鸣响,疲劳是什么,好象已经不复存在,奔涌并注满全身的只是一种冲动。

徒步之旅,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净化。自然界造化了俊美的山川,让风光变得旖旎而奇丽。在人的面前竟如此地充满喻示意义,海纳百川也罢,壁立千仞也罢,云绻云舒已然,花开花落已然,永远显现的都是一种生命的个性特征和存在现象,如果我们把道德赋予它,它是高尚的,把情操赋予它,它是纯粹的,把精神赋予它,它则是伟大的。而人的淫邪杂念,与之相比,何只是渺小,有时可能还是一种罪恶。

常常一个人徒步于山旅,或在草原上徜徉,或在江河边信步,有时走进黑夜,有时走进空茫,仿佛自己已与大自然心与心的融合在一起。此时,换回来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坦荡和舒展,心平和气静。徒步之旅的感觉是远远胜于乘车的,即使有时脚力不支、饥渴难耐,太阳烧灼,风雨袭来,也会为了心中的那份向往,快乐地走着。



作者简介:刘维芳,女,现工作于湖北宜化集团,系宜昌市女子作协会员、宜昌市摄影家协会会员,丁氏影像会馆客座摄影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5 13:22 , Processed in 0.07857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