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大伟访谈: 寻找走失的教师幸福[1]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1-9-18 01:28:23 | 只看该作者
修炼体态语言,提升教育影响力

——《教师的体态语言》读后

陈大伟

在上海,听陈金铭老师说起过“村长”李振村先生,在“村长”博客上读到过他的很多文字,其热情和才气都让人佩服。这次,吴法源君赠“源创图书”的《学生第一》《教师的体态语言》两书,《学生第一》是李希贵校长的,《教师的体态语言》就是“村长”的。

先读的《教师的体态语言》,说说读书时的想法。

我自己认为教师是很应该关注体态语言的。曾经读到这样一个观点:“美国心理学家艾帕尔.梅拉比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在1968年提出一个公式:交流的总效果=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1] 尽管我对公式有一些不理解,比如,“面部表情”是不是改为“感情”更好?不同年段的人对“文字”、“音调”、“面部表情”的要求和感受会不会不一样?百分比是不是该不同?但“在一系列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的说法总应该有合理性的依据,在这里,“面部表情”就是一种重要的体态语言,和学生沟通交流,我们不能丢了这个“西瓜”。

就我自己,在“听课”与“观课”的比较中,我更倾向于“观课”,也就因为“听”字本身针对的是有声语言,“观”字不仅指向有声的语言,也指向无声的体态语言。我们需要“观”,是因为“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 [2] ,如何“观”呢?宋代哲学家邵雍在《观物篇》中说:“夫所以谓之观物者,非以目观之也;非观之以目,而观之以心也;非观之以心,而观之以理也。”以目观物,见物之形;以心观物,见物之情;以理观物,见物之性。

这一次,在《教师的体态语言》中的“引语”中读到了这样的两个故事:

2000年9月的某个周末,19岁的美国青年凯文·海因斯写了一份遗书,随后乘公共汽车前往旧金山的金门大桥。

他在遗书中写道,如果路上有人对他微笑,他就不去自杀。

“我对着自己轻声呼喊,等等吧……也许天使会从天而降,然后微笑着拍拍我的肩膀问:‘嗨,你没事吧?’”

但是,一路走来,匆匆的行人没有谁注意他,他看到的是一张张漠然的面孔。

他彻底绝望,纵身一跃,跳下了大桥。(所幸及时获救,海因斯没有丧命)

在澳大利亚,则流传着一个与此相反的故事。

悉尼港东部,有一处伸入海中的陡峭悬崖。此悬崖地处偏僻、形势险峻,时常有人在这里跳海自杀,故被人们称为“自杀崖”。

在“自杀崖”附近,住着一位名叫唐·里奇的老人,几十年来不断把一些自杀者从死亡的悬崖前召唤回来。

唐·里奇老人究竟凭借什么力量让自杀者取消了疯狂的念头?

他的力量就来自海因斯最渴望的东西——微笑。

每当他在自己家窗口发现有人企图跳崖时,他就会悄悄走过去,轻声问候:“你为什么不过来喝杯茶呢?”

站在悬崖边徘徊的人回过头来,看到的是一张微笑的面孔,那慈祥、真诚、柔和、温暖的笑容,常常让对方自杀的念头迅速崩溃和瓦解。此时,他会再次发出邀请:“到我家里喝杯茶吧,我们可以好好聊聊啊!……”

就这样,唐·里奇凭借真诚的微笑,在五十多年时间里,挽救了一百六十多条生命。

这是微笑这种体态语言的的影响力。前几天我给新同学讲话,我说“教育就是一个以影响和改变人为主要任务的工作和专业”,要提高自己的教育影响力,你不能不学习微笑,不能不研究和修炼自己的体态语言。

对于体态语言,我自己研究过“教学空间管理的问题”;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进行过微笑练习;也提出过多用“拇指教育”,少用“食指教育”;我自己的讲课也自由地舒展自己的体态张扬自己的感情,8月2号,我参加在成都一个地理教师的民间聚会,来自上海的周光明老师在博客上有这样的总结和提问:“陈大伟教授的简短发言很精彩,手势语言极为丰富。陈大伟教授的精彩是怎样炼成的?”[3] (附图)。但总体来说,我对于体态语言是没有系统梳理过的。这一次,李振村先生在原有的《教师体态语言艺术》基础上,梳理出“教师符号性体态语言”、“教师说明性体态语言”、“教师表露性体态语言”、“教师调节性体态语言”、“教师适应性体态语言”、“教师的空间语言”、“教师副体态语言”等类型,提高了体态语言研究的理性程度和系统性,可以使修炼体态语言更有全面性、针对性和指向性。

估计体态语言研究的单篇文章我是可以写写的,但要做一本著作,我是做不来的,因为研究体态语言你不能没有图片和照片,要把这每一种体态语言都用照片来说明,就我来说是难上加难了,这很容易使我采取放弃的策略。李振村先生做到了。书后“小启”还有“图片获得授权”的说明,这就更为难得了。略显不足的是,图片中小学语文教师多,其他学科教师少,我当时想,或许我还可以提供一两张上数学课的图片。哈哈!

读着《教师的体态语言》,我还想到了这样的问题:一方面是教师要修炼自己的体态语言,提高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另一方面又要读懂学生的体态语言,有没有学生在课堂上的体态语解读的著作呢?或许,扎根课堂的李振村先生,或者其他朋友还可以就此研究和贡献。

最后,转一首威·休·奥登的诗:“离我鼻子约30英寸的周围,是我的身体的边境,其间的所有新鲜空气,都是私有领地。 如果你是陌生人,而非与我共处一室, 在我向你招手表示友善之前,请不要做出超越这个界限的粗鲁动作:我没有枪但是会吐唾沫。”[4] 该检查一下自己的体态了。

写于2011年9月4日星期日



                        





--------------------------------------------------------------------------------

[1] 陈永明.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60)

[2] 林荣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3] 来源于星韵地理网,http://www.xingyun.org.cn/article-285.html

[4] 郑文.当我们身体遭遇距离[J].世界文化,2008(3):5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6-30 23:03 , Processed in 0.136035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