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之友网》摄影研究沙龙拟购的40本摄影著作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7:54:19 | 只看该作者
友情提供摄影理论网址:

中国摄影网之:摄影教室
http://www.cnphotos.net/daohang/syjs/syjs.htm
中国摄影网之:摄影技巧
http://www.cnphotos.net/daohang/syjq/syjq.htm

摄影无忌:http://www.xitek.com/

蜂鸟网:www.fengniao.com 

太平洋摄影俱乐部:http://digital.pconline.com.cn/photo/
82#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7:55:10 | 只看该作者
优秀照片的秘密
原 作 者: A·法宁格

从对摄影事业的态度来看,我主张把摄影家分成基本不同的两类:技术摄影家和主题摄影家。前一部分人迷恋于相机、镜头和复杂而又神秘的技术问题。他们的行动使人觉得相机好象是一种可爱的玩物,而不是拍照的工具。他们拥有最好的器材,并不断追求新型号。他们象一本摄影百科全书一样,引为自豪的是能把35毫米的底片放大成16 X20英寸的无颗粒照片,对各种相机系列的优点无所不知。但是他们却难得拍出有价值的照片来,因为他们把全部兴趣集中在拍照的手段(器材)上,而不在目的(照片)上。

那些兴趣在于作品,更准确地说,兴趣在于拍摄主题的摄影家,态度恰恰相反。他不象技术摄影家那样迷恋于零件和技巧,而是热衷于人物、街景、城市、风光、自然题材、现代建筑、古罗马的遗迹、体育比赛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种场景。他对自己的拍摄目标极感兴趣,因而想把它以照片的形式记录下来。从而占有它,把这些照片带回家去,一遍又一遍地欣赏,并且和别人分享这种乐趣和爱好。对他来说,摄影仅仅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相机对他的吸引力最多不过象打字机对小说家的吸引力那么大。他觉得摄影技术几乎可以说是存在于他和他所喜爱的事物之间的一种“讨厌的必须品”。因为他知道一个主题能用无数种不同的方法去拍摄,有些影象能够处理得比其它的好,他才和那些摄影技术问题打交道,因而,尽管有些人对摄影工具抱着那样殷勤的态度,仍然是他,而不是那些玩弄技术的人。创作了足以征服人心的,使人永志不忘的摄影作品。

主题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为了加深对它的印象,让我拿摄影和写作做一个比较。摄影和写作都是交流思想的方式——有时候摄影被称做“图象的语言”,不是没有缘由的。一个精神正常的作家,只有他确信有了值得说的和读者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伸手去拿打字机。然而从事摄影的人却往往在“无话可说”的情况下拿起了相机。他们所拍的题材是没有意义的老一套,不可能引起任何人的兴趣,包括他们自己在内。全世界每天都有无数这样的照片问世,原因很简单,有人拍了这样的照片。并被某些容易上当的图片编辑拿去在杂志上发表罢了。·这些照片的主题缺乏意味,只不过是‘视觉上的废话”。

现在该明白了,决定一张照片有趣还是无聊,决定一个摄影家成功还是失败的主要因素就是主题。

但这仍然不是全部,不论主题本身怎样有趣,如果不是满怀感情、充分理解之后用形象的方法把它有效地再现在画面上。结果也会令人失望。这说明还需要其他的东西,这就是摄影家本人对主题的热情和兴趣。

对被摄事物发生热情和兴趣是促使我们拍照的原因。也是产生创造性的活力。它能使作品面向生活,能使摄影家感情激动,打开情感创作的闸门;没有这种热情的刺激,摄影就会陷入无动于衷的程式。摄影家只有处于高度自觉、兴趣不断增长的状态下,才有希望创作出传情的好作品来。

业余摄影爱好者比起专业摄影家来,有着不可估计的优越性。你就是你自己的老板。你喜欢怎么拍就怎么拍。你可以只选择你喜欢的东西,也就是只拍那些吸引了你、感动了你、引起你兴趣的东西。恪守下面的格言必定能大大提高照片的质量:除非主题引起了我的兴趣,否则就放过它,省下胶片去拍更好的东西。

显然不能编制一份“有趣”主题一览表,因为一个人觉得颇有趣味的东西,另一个人可不感兴趣。兴趣是一种自我感觉。不管你的兴趣多么特殊(例如,我对破碎的海贝感兴趣,在这些海贝当中我看到了一种迷人的雕塑般的形式美,我拍了很多这种不寻常的东西),只要它是真诚的(并不是由于赶时髦而拍这样的主题),你的路子就是正确的,不管别人的反映如何,也应该继续干下去。

记住这一点后,我想请你进一步区分一下下面两类主要的主题和被摄体:
动态的和静态的
非人工静态的和人工静态的

然后再讨论一下其它几种被摄体和主题;
上像的和不上像的
摄影的和文学的
摸得着的和摸不着的
没意思的和摄影上老一套的
不适宜拍照的

你可能听说过“上像”这个词,也懂得上像的被摄体拍出的照片比不上像的要好。可是,你是否也懂得,是什么因素使被摄物成为上像或不上像的呢?在我列举最重要的上像与不上像被摄体的特性和技巧之前,我必须向你提供一些背景知识—一为什么某些因素能使一个被摄物在照片上具有感染力,给人印象深刻,而另外一些因素却能使照片令人失望。

简单地说,这是因为人的眼睛和相机在“观察”方式上存在着根本的不同,例如,一枝红玫瑰可能以它鲜艳的色彩美使人感到愉快,可是用黑白胶片拍出来以后,现实中使我们陶醉的色彩在照片上成了灰色影调,红花和绿叶的颜色呈现相同的灰色,它们之间的反差没有了。照片中没有留下被摄物原有的精彩之处,因而成了废品。原因在那里呢?因为眼睛和相机对同一刺激的反应不同,这里当然指的是颜色。

再举一个例子,假如你到过长满红杉的地方,你被这种树的壮观所折服,为了留作永久纪念,你拍了许多胶片。但当你放映这些幻灯片时,你会大吃一惊:现实中雄伟的大树看起来和普通树役有什么两样。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你的被摄物缺乏比例感,照片里没有什么东西可以表明这些树木的巨大尺寸—一这本来是它们的最大特点,你是为此而拍照的。没有比例,它们似乎很矮小,在幻灯投影中它变小了,和其它树木—样了。这又是你和你的相机的观察方式不同的缘故。

第三个例子:你参观了一场汽车大赛,兴奋极了,情不自禁地拍了许多汽车以每小时160英里的速度从你面前呼啸而过的照片。为了使照片清晰,你用了最高的快门速度。从某一点上说,你是成功了,照片确实很清晰,没有错。但准确的说,它们是停止不动的。赛车的气氛、令人激动的场面以及“速度”这个要素没有了,现在只剩下一堆无用的东西,那就是没有鉴别价值、没有感情的照片。这仍然是因为你和你的相机对相同的比赛所作的反应不同。

这里我想说明的是,你不能简单地把相机对准一个有趣的目标,按下快门,就期望得到一张获奖照片。实际上,一张美丽少女的照片不一定就是一张美的照片。为什么呢?因为“美”不一定就是“上像”的特性,象前面提到的红玫瑰那样。拍出照片也不一定就有趣味,象赛车的例子就是证明。以上所举各个例子,不论是美的还是有趣的东西,或者是既美又有趣的东西,拍出照片来却都令人失望。那么,做为一个一心想拍出好的照片的摄影者应该从这里学到什么呢?

从这可以学到的是,必须懂得有趣的主题和被摄物虽然是拍出好照片的前提,但它本身并不能保证这张照片必然是成功的。形象生动是一张好照片必不可少的。但是一个被摄体要在照片上表现的生动,,除了它本身能引起观众的兴趣之外,还必须具有上像的特性。

那么,使被摄体上像与不上像的那些神秘的特性是什么呢?很难用一个公式来回答。因为一定程度上它是随着提问人的艺术观点而有所不同的。用传统摄影家的眼光来看,金发碧眼、S型曲线和惟形物体常被认为是上像的特征,但较少保守和兴趣广泛的摄影家考虑的范围就更广一些了。


下面是我认为上像与不上像的最重要的特征和技巧。

简    洁

我认为简洁应该列为被摄体具有“上像”特征的第一条。认为画面上挤满了物体似乎比只拍少数几个要好,这是初学者常犯的一种错误。他们没有弄明白。相机能够记录镜头视野之内的“每样东西”,而人眼却是有选择的。通常眼睛只对景物的某特殊方面发生兴趣。大脑控制中心过分地重视某一部分景物,但照片上的细小部分却迫使眼睛给它们和其它重要部分以同样的注意、这样一来,它们便冲淡了甚至破坏了照片的整个艺术效果。

因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被摄物时,首先必须问问自己:怎样才能把它从周围环境之中,从分散注意力的杂物之中分离出来?怎样才能提炼出那些吸引我拍照的视觉美来?我们应该首先“清理现场’’(这个词是比喻,也是事实),然后才着手拍照,并且根据条件尽可能好地完成它。如果条件许可,我就把无用的东西从取景器里排除掉(例如拍人像或拍合家欢时,就可以这样“清理”背景)。如果被摄体是一个小小的雕塑品、可以把它拿到更合适的背景前面去拍。如果不允许这样做(也许雕塑太重或者不允许碰它),就用自己的背景,一块纸板或无缝背景纸。假如实在不能清除干净,那就集中去拍被摄物本身,把相机靠近它,让被摄物占满取最器,把四周不必要的东西挤出画面。如果不可能靠近(如拍动物园的老虎)或者不希望靠近(田为它可能导致透视上的失真),那就用焦距比标准镜头更长的镜头。从远处拍摄,创造一种拉近的效果。

清楚和有条理性

一个被摄体本身可以表现出有条不紊,也可以是杂乱无章。不用说,前一种情况可以拍出好照片来,而后一种情况却不然。我的经验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在我撰写《树》那本书的时候,许多好心肠的人对我说,他们见过非常美的树,并且把地址告诉我,以使我能把它们写进书里。可是,毫无例外,每当我听从了他们的指点前去察看的时候,发现树是有的。而且确实是一棵非常美的树,但从摄影家的眼光来看,这棵树已经没有希望上像了。因为它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它的独特的轮廓被淹没;周围的影调与颜色和这棵树混为一体,背景已经无法利用;还有高压线、电话线和建筑物也来干扰,使我无法清楚地表现它;本身很美的一棵树对我没有用了。然而这样的情况往往被许多摄影家所忽略,在许多介绍树木的书籍里,插图中的树都是受了周围物体的影响,特点已经无法辨认,失去了作为特定树种插图的意义。

相似形式的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

被摄体具有图案美、节奏感与重复出现这些特征,往往能够加强照片的结构使之成为佳作,所以大多数摄影家都喜欢拍图案照片,这是很自然的。然而,仅仅是为了图案效果去拍图案照片,没有正当的理由和目的,去追求所谓“抽象”的形式,那就容易落入俗套而令人厌烦。当然,如果图案构成主体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特别是当它能突出主体的结构和功能的时候,它就具有上像的特征,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图案最能保证照片的艺术效果。

反差的高低

绝大多数照片的反差是中常的,既不太高,也不太低。这样的照片只从反差方面看,不会讨人喜欢。然而,那些反差异常或反差不明显的物体往往却有着奇特的效果,原因是以少见为新奇。因而,经过敏感的摄影家巧妙的处理之后,反常的高反差或低反差却是上像的特征。事实上,有独创性的摄影家都知道,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反常的高反差)和雨雪天或雾中的景色(反常的低反差),能够拍出效果最好的照片来。

大的突出的形状

一般说来,大的、突出的、明确的形状,比起大量小的、复杂的、边缘不清楚的、平淡的东西来,容易创作出好照片。

表面质感

用侧光或逆光适当地照明物体表面的质地,对照片是有好处的,因为它能提供信息,告诉观众,物体的表面是什么构成的:是石头、混凝土、树皮、金属、玻璃、织物、纸张还是毛皮等等。这就使得富有特点的表面结构成为上像的好题材。

色    彩

色彩提出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从摄影的角度来说,它可能是一笔资产,也可能是一笔债务。到现在为止,本文所列举的那些上像的特征都是既对黑白摄影家有利也对彩色摄影家有利的。至于说到色彩,情况就不同了,因为就彩色摄影来说,颜色能使一个物体上像,而就黑白摄影来说却是不上像的;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例如,唤起我们对某种花、鸟、热带鱼或蝴蝶爱慕之情的那些生动的颜色是使这些被摄体特别上像的特征,这是从彩色摄影家的观点来看的。但对黑白摄影家来说,同一特征却是绝对不上像的,困为拍成黑白照片以后,由于失去了原有的颜色,这些被摄体会变得无法辨认;五颜六色变成了灰色影调,互相难以分开,结果使照片效果极差,并且给人以单调虚假的印象。因而,从事黑白摄影的摄影家要避免拍摄那些以颜色突出为特征的被摄体,象色彩艳丽的花朵、食品、水果、鸟类、蝴蝶、热带鱼、秋叶、绿叶、油画和日落时火红的天空。无论拍摄技巧如何熟练,在黑白摄影中这样的被摄体产生的照片总是令人失望的。

但是,甚至对彩色摄影家来说,有些颜色也谈不上具有上像的特征。肉眼看来漂亮的颜色或颜色的组合在幻灯片或照片上可能是庸俗而令人厌烦的,例如蓝色天空下的绿色田野,那只是明信片一类的平庸之作。另一方面。一些最富魅力的彩色照片,它们的特殊效果来自一种最浅淡的颜色,几乎象没有颜色一样,有些阴雨天或雾天所拍的照片就属于这种例子。

如果有人概括一下的话,他可以说,对于摄影家来说,只有不寻常的色彩才具有上像的特征,它必须是非常鲜艳、非常强烈,或者非常浅淡、非常素雅。几种和协的颜色在一起可能很上像,而互不相关的几种强烈的颜色混杂在一起却是华而不实、不上像的。此外,少数几个大片色块要比大量小块颜色效果更好。

自发性

自发性动作是有生命的被摄体非常上像的一种特征。关于这一点很难下一个定义,你非这样说吧:它和摆布、设计和弄虚作假正好相反,而这些都是最不上像的特征。自发性动作使照片显得可靠、朴素、真实。永远不要强迫被摄者,_让他们自发地活动。摄影家必须在动作消失之前把它抓拍下来。

逆  光

逆光虽然不是被摄体本身的特征,但它是上像的用光方法之一,也是最有效的摄影创作方法之一。在熟练的摄影专家手里,逆光能把一普通的物体变成迷人的形象,把平庸的东西加以美化。使用逆光在黑白摄影中比较容易,但在胶片宽容度较低的彩色摄影中,就比较困难,容易造成失败。逆光摄影成功的关键是按被摄体最亮的部分进行曝光(防止细部影纹和颜色被“清除’掉),而让较暗的部分变黑。如果万一要对阴影部分使用辅助光照明的话,也只能少用一点,用多了就会前功尽弃;因为逆光和来自辅助照明的正面光会互相抵销,结果拍成平淡无味的照片。

近  摄

作为一个规律,近摄比起远摄和那些包罗一切的全景照片来更能使被摄体上像。全景照片包括的东西总是太多。近摄自然而然地排除了那些分散注意力的、多余的、可要可不要的细节,把观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主体上去,同时还能比从远处拍照获得更大、更突出的影象。

远  摄

使用远摄镜头能产生极好的透视效果,所以是使被摄主体上像的一种好方法。和胶片尺寸相比较而言,镜头的距离越长,透视的畸变程度就越低,主体就显的越大,远近景物之间的比例也越自然。

不幸得很,大多数摄影家认为用远摄镜头的唯一目的是能把远处的景物拍得很大,从而增强了艺术效果。事实上这只是它的一部分作用而已。我认为,不论什么时候,只要用得上,远摄镜头总比标准镜头更为优越,甚至在拍摄距离较近的街景(现在人们经常用中等的广角镜头拍摄街影)、人像和特写之类一贯使用标准镜头的场合也是如此。
83#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7:55:56 | 只看该作者
自我批评与自我分析
原 作 者: A·法宁格

    自我批评是学习提高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它能使摄影者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工作,从而引出结论,并且扪心自问:我现在达到了什么程度?是否在进步?怎样才能进一步改善自己的工作?

    任何建设性的自我批评都是以诚实为基础的。任何人都可以欺骗别人,但无法自欺,至少不能够长期自欺。另一方面,一味地自怨自艾,也是毫无意义的。只有平心静气地象计算机那样精确地判断,才会富有成效。这得从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作一番估计开始。

摄影者的长处和短处

    谈到摄影者的长处和短处,我认为,初学摄影的人所具有的最宝贵的长处是热情。只有真正地爱上他所干的事业,才有可能专心致志地献身于它。要不然,最好还是去干别的事情。另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是好奇心和一种近乎孩子般的探索事物的欲望,对人物、对感情、对物体、对形象极感兴趣。这种没有被先入为主带来偏见的学识所损害的敏感性,就是青年人的秘诀所在,它能说明为什么总是年轻摄影者能提出新观点,拍出富于新意、令人惊讶的照片来。他们既没有被过多的学识搞糊涂,也役有被过多的生活阅历弄麻木。他们放手干自己的事,而不介意这该怎么做,那该怎么干的劝告。他们没有什么名望可以失去,他们只能靠打破陈规旧俗,无视摄影的禁忌,努力尝试那些“做不到的事”而有所收获。摄影者只要用这种精神坚持工作,路子就走对了,尽管还有许多技术问题需要学习,终归会获得成功的。任何人只要下功夫,都会在技术上渐趋成熟;但是,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却是宝贵的素质,一旦受到挫伤,就永远断送了。

    依我看,初学摄影的人,最大的毛病可能是缺乏自信心。对自己和自己的才干缺乏自信的人,总是要到处寻求指导,这种被动式的求索不可避免地导致模仿,引向毫无意义的陈词滥调,引向雇佣文人那种徒劳无益的生活。同样,“成名”的摄影师可能有的最大毛病就是不自觉地重复他的老一套。

    当然,在一定程度上,模仿是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每一个幼小的动物,每一个成长中的儿童都是通过模仿他们的长辈而从中学习,初学摄影的人也不例外。但是,终究有一天老师和学生是要分道扬镳的。要想不满足于一辈子扮演个二流角色,年轻的摄影者就一定要在精神方面成熟起来,并且同自己的个性协调一致地向前发展。要发现自己的兴趣,形成和自己的信念相一致的个人见解。他还会继续看别人的作品,也可能受到影响,但是,他已经老练得多了。他决不会再去依样画葫芦地模仿感兴趣的东西;相反,他将对这种吸引力进行分析,发现其内在的原因,并以自己的独特方式创造性地加以运用,让模仿升华。把模仿变成一种建设性的推动因素,一旦达到这种程度,就说明初学者已经凭自己的本事成长为一名摄影家了。

摄影者的个性

    个性是一个人全部性格的集中表现。这些性格不仅决定了摄影者的成长潜力。而且决定了他的局限。因此,自我分析在任何摄影者的成长过程中,都是一个重要的步骤: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的兴趣是什么?我需要干什么?

    在我看来,发现自己的优点固然真要,但更重要的是看到自己的弱点和不足。因为正是这些因素可能使摄影者的事业遭到挫折。如果他缺乏冒险精神,不论全国性画报记者的生活多么富于浪漫色彩,而他自己却不会去旅行。如果他对人类缺乏同情心,他就不会去拍人物,也不可能拍好。如果他不是一个有条不紊、一丝不苟的人,他就不应该去从事工业、建筑和科技摄影。假如他天生就是个不慌不忙、慢条斯里的人,他就不适合搞体育摄影(或使用35毫米的相机)。

    排除了不该做的事情以后,就可以集中精力决定自己应该干什么了。理想的是,按照自己的兴趣去选择,应当考虑哪一个摄影领域、哪一种摄影题材时他来说最能引人入胜;除非经济或其它原因不允许这样做。兴趣作为选择职业的决定因素的重要性就在于这一事实:任何一张好照片都不是被摄景物的复制品,而是摄影者根据个人的体验加以表现的形象。它关系到他对主题有些什么感受和感想,主题对他意味着什么?他想要别人怎样去领会?这些事先具有的认识和理解都是由兴趣产生的,如果主题不能打动人心,那就一切都谈不到了。认识和理解反过来又是以照片的形式来表达个人观点的基础;照片不仅表现了被摄物是什么样子,而且通过这种表现形式使观众从摄影家特有的认识和见解中得到教益。

照片的分析

    自我批评不应该局限于一个人的个性,而且必须扩大到自己的全部工作。下面是一些必须回答的最主要的问题:

    动机的形成:你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是题材使你感兴趣、使你感动。使你兴奋吗?其所以拍这张照片是不是因为有人曾经拍摄过类似的照片令你钦佩,对你有所启发?它发表过役有?获奖了没有?或者,只是因为有那样一个题材,你认为也许能拍成—张令人感兴趣的照片才把它拍摄下来?使谁感兴趣?你本人、你的家庭、朋友、摄影俱乐部的成员,还是广大群众?是按照计划拍的呢,还是抓拍的或者偶然碰上拍下来的?

    价值:你是否仍然认为这一题材值得拍摄?为什么值得?你现在是否认为这张照片既不特别美、特别有趣味,也不特别具有知识性和感染力,实际上一点儿也没有超过其他摄影家已经拍过的无数类似的照片?你为拍了这张照片感到高兴呢,还是觉得当初以节省胶卷为好。

    目的:你拍这张照片时想达到什么目的?(这一问题的回答特别重要,它能使你看到自己的摄影水平到底有多高。对任何照片的评论只有联系到拍摄目的才有意义。)你是为了帮助记忆作为记录而拍照吗?是抓拍的快照还是摄影小品?这张照片是一种自我表现的形式 ——把你面对景物时的感受用图片形式表现出来……还是一种抗议的行动……·号召人们行动起来……进行改革……起来反抗?你是否想表现主体的美,或者表现一种特性,例如不朽性、不一致性、凄凉、贫穷、寒冷……或者爱、恨、信任、厌恶、失望?你希望照片富于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意义还是令人震惊?你认为照片是题材的直接表现呢还是象征性的表达——应当从外观理解它的价值呢,还是有什么隐藏的含义?它是确实有一个目的呢,还是你看到了就拍,没有考虑其它?你又是用什么好办法把它拍下来的?

    手法:你对所拍的照片在摄影技术方面,包括清晰度、模糊的程度、曝光、色彩、反差、布光都感到满意吗?你认为它在达到拍摄目的方面是否成功?目的是什么?表现手法是有个性和独创性呢,还是陈腐的、老一套的、一种摄影手法上的陈词滥调呢?假如表现手法不同于类似题材的平庸之作,那么,在哪方面不同?是更好(为什么?)更富于艺术性,或者只是故作风雅?这种不同使照片更美、更富于知识性、更激动人心生动有趣呢,还是为了哗众取宠才这样做?

  反应:你对这张照片的真实反应是什么?是快乐、好奇、兴奋、愤怒、失望、烦恼?你丧气了吗?因为它表现得“不够充分”,本来应当拍得更好一些!你感到羞愧吗?因为你知道它不过是模仿他人的作品。还是感到骄傲?因为你确实成功地把你面对景物时的顾受描绘了出来。其他人,包括你的家庭、朋友、同行、外行对它的反应如何?你们的反应是或多或少地一致呢,还是大有分歧?是奉承还是苛求?他们理解你想要在照片里表达的思想吗?他们留心到这一点了吗?
84#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7:56:50 | 只看该作者
决定性的瞬间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
译者:孙京涛

“世上凡事皆有其决定性瞬间”(Il n'y a rìen en ce monde qui n'ait un moment décisif.)
——红衣主教 莱兹(Cardinal de Retz)


我,像许多孩子一样,带着一个布朗宁方盒镜箱闯进了摄影这个世界——我用它在假日里拍拍快照。从小,我对绘画充满热情。每当星期四或星期天——这是法国小学生不上学的假日,我就“干起来”。渐渐地,我摸索着各种不同的绘画方法,而这些方法恰好可以用于摄影。当我开始使用摄影机并开始思考摄影时,我开始严肃起来,不再拍摄假日快照,也不再给朋友们拍些无聊的照片了。我好像嗅到了什么,我急于把这个东西找出来。
  
后来有了电影。从一些伟大的影片里,我学会了如何看(look),如何审视(see)。皮尔·怀特(Pearl White)的《纽约的神秘》、D.W.格里菲斯(D.W.Griffith)的伟大影片《破碎的花朵》、施特罗海姆(Stroheim)的第一部影片《贪婪》、爱森斯坦(Eisenstein)的《战舰波将金号》和德雷尔(Dreyer)的《圣女贞德》,都曾深深打动过我。
  
后来,我遇见了一些摄影者,他们手中有阿杰特的照片。我觉得这些照片很出色。于是,向他们学习,我也买了一付三脚架、一块黑布和一架油光锃亮的4×3英寸胡桃木相机。这架相机用的不是快门而是镜头帽,曝光时用手先把它拿开,时间够了再盖到镜头上去。很显然,这个技术细节把我的摄影活动限制在了静止的世界里。别的题材在我看来不是太复杂,就是属于业余摄影者的材料。这时,我轻视这些业余者的题材,自以为这就是献身于天字一号的艺术了。
  
接着,我开始在洗澡间里发展我的这种“艺术”。我发现当一个摄影方面的万能博士(Jack-of-All-Trades)十分有趣。我对放印照片一窍不通,而且也不知道哪一种相纸能产生反差柔和的照片,哪些纸印出来的照片反差较大。我虽没有为这些事感到十分烦恼,但却常常因为像纸上出不来正常影调的影像而生气。
  
1931年,我来到非洲,当时我21岁。我在象牙海岸买了一架小型相机,在这以前和以后我都再也没见过这种摄影机,它是法国克鲁斯公司的产品。它所用的胶卷和35毫米的一样,但没有齿孔。在其后整整一年时间里,我就用它拍照。回法国后,我把这些片子冲出来——在非洲没法冲洗,因为在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我都住在与世隔绝的丛林中——我发现潮气已进入相机,而我所有的照片都印上了明显的羊齿植物一样的霉斑。
  
在非洲,我得了黑尿病,现在只好等着病体复元。我到了马赛,依靠微薄的收入过活,但工作得很愉快。这时我发现了莱卡相机,它成了我眼睛的延伸,而从那时起,我就一直没有离开过它。我整天兴奋地在街上巡游,随时随地准备突然出击,坚决而准确地“套牢”生活——保持生活的鲜活。总之,当某种情景展示在我的眼前时,我总是渴望在一张照片的限定范围内,抓住它的全部精华。
  
那时,我还从来没有想到过拍摄摄影报道图片,也就是用一组连续性的照片来述说一个故事。后来,在看到了我同事们的工作和图片类杂志后,我对摄影报道才开始有了较多的理解。事实上,正是在我为杂志工作的过程中,我才一点一滴地学到了如何用相机做一个报道,如何拍摄一组图片故事。
 
虽然我还没有真正懂得怎么旅行,但我去过不少地方。我喜欢把时间花在这上面,在我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时,我总喜欢留些时间,来回味我所见过的事物。一旦到了一个新的国家,我总觉得应该长期定居在那里,同这个国家好好地相处下去。我不愿成为一个走马观花的全球旅行家。

1947年,5个自由职业摄影师——包括我在内——建立了我们的合作组织“马格南图片社”(MAGNUM PHOTOS)。这个合作化企业把我们的照片提供给不同国家的杂志刊用。
从我端起相机算起,已有25年了,但是,虽然我已不再是个外行,我仍然把自己当作一个业余爱好者。
  
图片故事
  
究竟什么是摄影报道,是图片故事吗?有时,一张无与伦比的照片,构图是如此生动而华美,其中所包含的内容是如此吸引人,以至于这单张的照片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故事。但这可遇而不可求。能够使一个主题显示出它的光彩的因素往往是分散的——不是分散在空间里,就是分散在时间里。硬要把它们凑在一起就是一种“舞台式的安排”(Stage Management),我认为这是一种欺骗。但是,如果能用几张照片把主题的核心和它的光彩都表现出来,这就是一组图片故事;通过书页的编排,是能把分散在几张照片中的相辅因素重新组织起来的。
  
图片故事是脑、眼和心联动的结果。联动的目的,就是描绘正在演变中的事件的内容,并传达相应的印象。有时,一件事情的本身是如此地完美丰富,以致于必须从各个角度来拍摄它,以揭露它所表达的问题。由于世界是运动着的,因此你不能用一成不变的态度去对待一个运动着的事物。有时你几秒钟就能拍一张照片,有时却需要几个钟头或几天。但这其中并没有定规和程式。你的脑、眼和心必须时刻警觉,而且需有足够的体力。
  
事物本身向我们提供如此丰富的素材,所以,一个摄影者必须防止那种什么都想拍的倾向。我们必须从生活的素材中进行提炼——提炼再提炼,但必须有辨别力地进行提炼。在确定要拍照时,摄影者必须非常明确他该干什么。有时,你感到已经抓住了表现某一个特定环境或场合中最有力的照片,但你发现你自己还得继续拍下去,因为你不能预知下一步究竟会演变成什么样子,你必须等待,以防事物的本质会重新显现。与此同时,避免像一个机关枪射手一样狂按快门、避免那些无用的纪录变成你身上沉重的包袱、搅乱你的记忆、损害整个报道的精确性——这非常重要。
  
记忆力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回忆那些在匆忙中抓取下来的照片的时候。当摄影者在演化着的事物面前时,他必须明确他没有遗漏任何有用的东西,他已经真正全面地把事件的全部内涵表现了出来。如果等到事后再发现,那就太晚了。他永远不能为了重拍一次而让过去的事物重演。
  
对于摄影者来说,需要做出两种选择,每一种都可能因选错而导致遗憾。一种是,当我们通过取景框看着被摄物的时候进行的;另一种是在胶卷冲出和印出照片来以后进行的。在冲印以后,你必须把拍得不错但没有强烈的感染力的照片剔出来。这时你会非常清楚地发现失败在那里,虽然已经晚了,但这个时候,你往往可以回想起你在拍这些照片时那种不合时宜的心情——是由于没有把握而犹豫不决呢?还是你和正在发展着的事件之间存在着天然的沟壑?或者是由于你忽略了和整个事件有关的细节呢?还是由于眼光不准,视力不集中的缘故呢(而这是最常发生的)?
  
对我们每个人来说,空间都是从我们的眼前展开,逐渐扩大以致无限。在我们眼前的空间或强或弱地刺激着我们,然后离开我们。但是它却可视地保存在我们的记忆里,并且在记忆里改变着风貌。在所有的表现手段中,摄影是唯一的能精确地把转瞬即逝的瞬间丝毫不差地固定下来的手段。我们摄影者就是和一些不断消逝着的东西打交道的,而当它们消逝以后,世界上没有一种发明能使它们重新回来。我们不能冲洗或印放自己的记忆。作家有细想的时间,他可以接受和拒绝,拒绝了再接受;在他把自己的思想写到纸上以前,他可以自由地把几个有关系的因素结合在一起。而他的大脑“忘掉”一些东西,也需要一个过程,并且他的潜意识也会把他的思想分类。但是对于摄影者来说,消逝了的东西是再也回不来的。基于这个事实,我们的职业使我焦虑和紧张。一旦我们回到寓所,就不可能把照片重拍。我们的任务是观察现实,差不多在观察的同时就把它纪录在我们的速写本——照相机里。在拍摄时,我们不应窜改现实,同样,在暗房里也不应该窜改原有的效果。这些伎俩,明眼人都会看破的。
  
在拍摄图片故事时,我们要像拳击比赛中的裁判员那样计分和记回合数。不管拍摄什么样的故事图片,我们总是像一个不速之客。因此,我们必须蹑手蹑脚地靠近目的物——即使对静物也要如此。轻软的双手、鹰一般锐利的眼睛,我们必须拥有。硬生生地挤来挤去不妥。而且,单凭尊重真实的光线这一点,也不应使用闪光灯 ——即使那里一点光线都没有。除非一个摄影者能遵守这些条件,否则,他就可能成为一个不可容忍的侵略者的角色。

摄影这行职业,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摄影者和被摄影者所建立起来的关系上。关系不好,或是一句错误的话和一个不妥当的态度,都能毁坏一切。当被摄者感到有些不自在的时候,我们的摄影机就无法拍到这个人真正的个性。要想拍好一张照片,并没有什么成套的办法,因为每一件事都各不相同,在拍摄照片时,既要去接近被摄体,又要求我们毫不引人注目。不同国家、不同社会阶层的人对摄影的反应的差别很大。例如,在整个东方,一个急躁的或赶时间的摄影者很容易变成被人嘲笑的对象。如果你已经被人察觉,甚至刚拿出测光表时就受人们注意,那么唯一应当做的事情是:暂时打消拍照的念头,并且亲切地允许那些飞奔而来的孩子们像芒刺似地附着在你的膝上。
 
主题

与我们自己的天地一样,世界上到处都有摄影的题材——它们无处不在,我们不能忽略它们。所以我们必须清醒地对待世界上正在发生着的一切,忠实地对待我们自己所感觉到的一切。
  
主题并不等于是事实的收集,因为事实本身很少是有趣的。然而,通过事实,我们可以懂得它们的内在规律,从而较好地从中选择表达事实的实质性题材。
  
在摄影中,最微小的东西也能成为伟大的主题。人间渺小的琐事能变成乐曲中的主调。我们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并且把它表现出来,这些事物本身具有形式上各种各样的有机的韵律。
  
有成千上万种方法把吸引我们的事物的精华提炼出来,这里不去逐个叙述了。取而代之的是,我们完全让事物自身保持着它的鲜活。
  
现在出现了一个不再是绘画所开拓的全新的领域。有人说这是因了摄影的发明。不管这种说法出自何处,摄影的确已经在这种造型艺术的领域中争得了一席之地。
  
被今天的画家所嘲笑的一类主题就是肖像。双排扣常礼服、军帽、马——对这些东西,即使最学院派的画家都会感到乏味。他们会对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肖像画中的大排扣感到窒息。对于摄影者而言,也许是由于我们不大像画家那样注意作品的永恒价值,对这一点并没有太多的不快,而只会觉得有趣,因为我们所接受的是生活中所有的现实。

人们有一种想依靠肖像来使自己留传后世的强烈诉求,他们总希望把自己最好的影像留给后人,尽管与这种诉求杂糅在一起的,是对这种巫术的深切恐惧,一种坐在照相机前将自己的影像曝光在一种魔术般的物质上的怪异感觉。

肖像照片之所以令人着迷,其中的一个因素就是它能亦步亦趋地让我们认出某个人的形象。人的遗传多少是表现在外表上——酷似的程度往往使人把家庭相册上叔叔的照片错当成小侄子的。如果摄影者想把一个人拍得形神皆备,这位被摄者必须是处在他的正常状态中。我们必须尊重环绕着这个人周围的气氛,并把这人的生存环境与他的肖像融为一体——因为人和别的动物一样,有他们的生活环境。首要的是,必须使被拍者忘记照相机和那个使用相机的人。我认为,复杂的设备、反光装置和各种各样的附件足以把我们想抓取的那只“小鸟”吓得不敢飞出来。
  
还有什么东西比人脸上的表情更加变化多端和稍纵即逝呢?一张特别的面孔给予我们的第一个印象往往是最真实的;但摄影者要使第一个印象成为实在的东西,就应该和被拍摄者“生活”在一起。决定性的瞬间和心理学,同照相机的位置一样,是拍成一张优秀的肖像照片的主要因素。我觉得做一个肖像摄影师,为预约并付钱的顾客拍照,是相当困难的。因为,除了一两个艺术赞助者(Maecenas)[1]以外,顾客们都希望照片拍得比本人漂亮,而结果也就不再真实。被拍者对照相机的客观性抱着怀疑的态度,于是,摄影者所要做的事情就是要精确地研究被摄者的心理。
 
的确,在同一个摄影者所拍摄的所有肖像照片中,确凿无疑的身份感是显而易见的。摄影者要寻觅被摄者的身份感,同时也要表现自己的视觉感受。真正的肖像照片既不强调被摄者的温和,也不故意突出他的奇异,而是要表现出这个人的性格。
  
我倒很喜欢成行成列地贴在专拍护照的小型照相馆橱窗里的身份证照片,而不喜欢那些摆足姿势的肖像照片。至少,在这个脸上可以看出一些问题,看出一种简单事实的见证——而不是我们所追求的类似诗意的东西。
   
构图

如果一张照片要强烈地表达主题,照片的形式之间就必须建立精确的相互关系。摄影意味着对现实世界中真实事物的有节奏的认识,因此,眼睛的作用是在纷纭复杂的现实世界里寻找和集中注意那些特别的题材;摄影机的作用仅仅是把眼睛的决定纪录在感光片上,我们看以及了解一张照片其实就像看一幅绘画一样,一眼就能瞥其全貌。在一张照片里,构图是眼睛所看见的各种因素在同一时间内结合并有机配合的结果。既然内容和形式是不可分的,因而我们也就不能事后耍聪明,为了构图而把某些东西叠印到基本素材上去。构图必须有它自己的必然性。
  
由于被摄体的运动而产生的瞬时线性,从而使摄影有了一种新的可塑性。我们协调地工作,就好像我们事先已预见到生活本身发展的道路一样。但是在运动的内部,在某个时刻运动的各项因素会趋于平衡,摄影必须稳稳抓住这个时刻,把这种平衡固定下来。
  
摄影者的眼睛不断地在观察。他的头稍稍移动一点,就要能使线条重叠在一起。膝盖稍微弯一下就能改变透视。把照相机靠被摄物近点或远点,就可以抓住细节——他可以使细节服从于他,也可能对细节无能为力。但他构图的时间差不多和按快门的时间一样短,其速度就等于一个反射动作。
  
有时你等待着、迟疑着,等着什么事情发生。有时你会感到,一切条件都有了——但好像还是少了样东西。但那该是什么东西呢?也许有人忽然走进了你的视野。你通过取景器跟着他前进。你等了又等,最后总算按下快门——终于离开——你感觉到自己确实抓住了某些东西(虽然你不知道为什么)。之后,为了证实这一点,你会去放大那张照片,分析其中的几何图形,你可以发现,如果快门是在决定性的瞬间释放的,你必然已本能地完成一个几何图形,要是没有这种几何图形,照片就会既没有形式,也没有生命。
  
构图虽然是我们必须持续注意的事情,但在拍摄时,它却只能产生于我们的直觉,因为我们是抓取那些稍纵即逝的瞬间,而其中所包含的全部相互关系都是不断变动的。在运用黄金律时,摄影者唯一的“罗盘”是他自己的一双眼睛。不管什么几何分析,什么图解,都只能在(由于其本质的天性)照片已经拍摄、冲洗和印放以后来进行——而且只能用于对图片的事后检讨。我希望永远不要有那么一天,摄影器材店不会出售夹在取景器上的图解格子;黄金律也永远不要蚀刻在我们的磨沙对焦屏上。
  
如果你想通过剪裁获得一张好照片,就意味着几何上合理的平衡关系的死亡。此外,想通过在放大机上改变构图补救一张构图很差的照片,也是不可能的,如此一来,视觉上的完整性就不复存在了。关于拍照的角度,我们说得很多,但是唯一有效的角度是构图的几何角度,而不是由摄影者为了获得特殊效果而把肚子贴到地上或做出其它滑稽可笑的样子所歪曲而成的角度。
   
色彩

在谈论构图时,我们考虑的一直只是象征性的颜色——黑色。黑白摄影是一种变形了个摄影,也就是说,它是对事物的抽象表现。在黑白摄影里,一切价值都被置换了,因而也就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
  
彩色摄影带来了一系列直到今天仍然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彩色摄影本身的复杂性以及它相对的不成熟,其中一些问题甚至难以预见。现在,彩色胶卷乳胶的感光度仍然很慢,因而用彩色胶卷的摄影者就产生了一种只拍摄静物的倾向,或者运用强烈的人造光源。在拍摄近距离的物体时,彩色胶卷的慢速度缩短了视野中的景深,这个缺点常常使构图流入呆板。最主要的是:彩色照片中的背景模糊不清,这让人很是不快。
  
彩色正片有时候看起来非常悦目,但是下一步由制版工人接管了。在彩色印刷上,要想让制版工人理解摄影者的意图,充分的交流是非常必要的。最后就是那些性能无常的油墨和纸张了。一幅在杂志上或者半精装版本中印刷出来的彩色照片,有时给人的印象就像描画得非常拙劣的解培学挂图。
 
的确,图片或文件的彩色印刷品现在已经达到了在某种程度上与原物逼真的地步;但是,要让彩色趋向于呈现出真正的生命力,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们还只是处在彩色摄影的幼年时代,但是,所有这一切并不等于说,我们就不可以对这些问题产生进一步的兴趣,或者索性坐下来等着完美无缺的彩色胶卷——连同使用时必要的技能都包装在里面——掉进我们的怀抱里,我们必须继续探求属于我们自己的方式。
  
要准确地预见彩色摄影在摄影报道中如何发展虽然是一件困难事,但它似乎的确需要人们在思想上有一种新的态度,一种有别于研究黑白摄影的方法。就我个人来说,我多少有些担心,这个复杂的新因素会损害黑白摄影经常抓取的生命和运动的效果。
  
要在彩色摄影领域真正有所创新,我们应该改变和调整各种彩色,用这样的方法来实现印象主义者所规定的定律范围以内的表现自由,这些定律即使对一个摄影记者来说也是很难规避的。(例如共时对衬定律:每一种颜色都会以它的补色来填补与它相邻的空白处;假若两种色调包含着一种为这两种色调所共有的颜色,那么这种颜色就被并列的两种色调所减弱;两种补色并列在一起,则两种补色的效果被强调,但是两者混在一起则互相抵消,等等。)要在照片的平面上表现出空间的自然色彩,就会牵扯到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问题。有些颜色确实会吸收光线,而另有一些颜色会反射光线。因此,有些色彩确实看上去会前突,而另有一些则看上去则会退缩。我们必须能够调整各种色彩之间的彼此关系,因为各种色彩在自然界中是一种有纵深感的安排,而在平面上——无论是画还是照片——又是另一种安排。
  
快照给我们带来的许多困难在于我们没法掌控被摄物的运动;在彩色摄影报道中,真正的困难则在于我们不能控制主体物的各种色彩之间的相互关系。要想出其他棘手的问题当然并不难,但也可以肯定的说,摄影的发展和它技术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
 
技术
  
化学和光学持续不断的新发现,在相当程度上扩大了我们的活动范围。这些新发现也不断应用到我们的摄影技术中,让我们不断提高。但是,在使用技术手段处理主题方面,仍然存在着一堆顽固的迷信观念。
  
当你必须掌握技术并用它表达你的所见时,它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为了把你的视觉有效地记录在胶卷上,你自己的技术技巧必须具有创造性和适应性。但是从最终的结果计,或者说最根本的证据是最后洗印出来的照片;否则摄影者就会喋喋不休地谈论那些差一点就会拍到的照片——但这不过是一个怀旧者眼中基本上不存在的记忆而已。
  
摄影报道这个行当从无到有,不过区区30年的时间。摄影报道的成熟得益于便于操作的手持照相机、大口径的镜头以及为电影工业所生产的微粒快速胶片。照相机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工具,不是一种美观的机械玩具。机械性能的精确对日常工作所遇到的焦虑与不安有可能是一种意想不到的补偿。但不管怎么说,人们对技术问题的关心太多,而对如何观察却考虑得太少。
  
如果一个摄影者对他的照相机感到满意,而这架照相机也很适合他的工作,那就够了。至于照相机的实际操作,比如光圈、曝光速度以及其他类似这样的技术,应该像开汽车时换档那样熟练自如。而有关这些操作的具体而精巧的细节,哪怕再复杂,也不应该是我今天所要讨论的话题,因为在与照相机、精致的橙黄色的牛皮套一起提供的操作说明书上,厂家已对这一切用像军事术语一样的语言作了准确说明。假若有人把照相机说成是种美丽的小玩意儿,那么至少我们的谈话应该超出这个范围。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暗房里如何制作和为什么要制作精致的照片的问题。
  
在放大过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通过再创作还原拍照时的价值与状态,为此甚至要改变照片的色调以便和摄影者按动快门那一瞬间的意图相一致。重新建立眼睛所继续认定的光与影之间的平衡也是需要的,正是基于这些理由,摄影创作的最后一关发生在暗房里。
  
我一直对有些人关于摄影技术的想法觉得很有趣,——这种想法表现在过分地追求图像的清晰。这难道是一种着了魔的热情吗?或者,按照这些人的希望,运用这种 “错视画派”(Trompe-I’oeil)一样的技术,就能离把握现实更近一些?在另一种情形中,他们又恰恰离开了真正的问题,像另一个时代的摄影师那样,总是习惯于把所有摄影弄得虚虚糊糊,以为唯有这样才算是“艺术的”照片。
 
顾主
  
照相机让我们获得一种视觉记录(Chronicle)。对我来说,这就是我的日记。我们这些摄影报道者是些给世界快速提供信息的人——这是个充斥着偏见与杂音的世界,但也是个渴求信息的世界,人们需要照片给他们带来的指引。作为摄影师,我们在拍照过程不可避免地要对我们所见到的事物进行评价,而这正意味着一种巨大的责任。可是我们必须依靠印刷业,因为对那些图像类杂志而言,我们就像是技工一样,提供的应该是最原始的素材。
  
对我而言,出售第一张照片(给法国《观察》(VU)杂志)的确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经历。那是我和杂志结下不解姻缘的开始。是杂志把我们的摄影公诸于众,也是杂志把我们介绍给了公众;他们知道怎样把图片故事按摄影者的意图发表出去。但是,不幸的是,有时他们也会歪曲照片的本意。杂志确实能够按照摄影者展示的那样发表他们的作品,但摄影者也冒着为了迎合杂志社的口味或需要而改变自己的风险。
  
在一个图片故事里,文字说明应该为照片提供合乎语法的上下文关系,要彰显任何照相机力所不逮的事物。不幸的是,在助理编辑的工作室里,错误防不胜防,而这些还不止是那种简单的拼写或可笑的用词方面的错误。而读者常常会把这些错误归咎于摄影者身上。这样的事情的确在发生!
  
照片要经过图片编辑和版面设计人员之手。编图片编辑必须从一般包括30张左右的照片中选出能组成一个图片故事的照片。(这就好比为了能够做出一系列引述而把一篇文章分成不同的段落那样)。图片故事也像小说一样有它一定的结构。图片编辑挑选出来的照片会根据他们认为这些照片所能引起兴趣的大小,或者根据可供发表的页数,被编排在两页、三页或四页的篇幅里。
  
版面设计人员最重要的艺术才华在于他知道如何从一堆照片里挑选出最特别的一张,而这张照片值得用整页或跨页印刷;同时也在于知道在什么地方插入一张在故事中能起到承上启下作用的小照片,(摄影者在为这组图片故事拍摄这些照片时就应该考虑到怎样使这些照片得到有效刊用)。版面设计人员常常需要对一张照片进行剪裁,只留下照片重要的部分——因此,对他来说,全页的统一或全部内容排列的统一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当版面设计人员能够一个图片故事完整的意义在版面上恰如其分地展示出来的时候;当他把照片安排得恰到好处,并且在每一页里都有自己的结构和韵律的时候,摄影师简直要对他们感恩戴德!
  
当一个摄影师在杂志上寻找他的图片故事时,他是非常忐忑不安的。
除了在杂志上发表外,还有另外的方法可以用来交流我们的摄影作品,比如说摄影展;而图书这种形式则是最具有永久展览意义的形式。

我已经说的够多了,但是也只是谈到了摄影的一个形态。摄影有很多形态。从放在钱包夹层里褪了色的快照,到光鲜明快的广告目录册,以及介于这两者之间更多形态的照片——都是摄影。我并不想为摄影下一个人人都能接受的定义。我只为自己的摄影下个定义:
  
对我来说,摄影就是在一刹那间对构成事件的意义以及恰如其分表达这个事件意义的精准无误的结构形式同时确认下来的方式。
  
我相信,通过生活实践,我们对自己的认识会与我们对周边世界的认识步调一致起来,这个世界能改造我们,而我们也能够影响这个世界。我们必须在这两个世界 ——我们的内在世界和我们的外在世界之间取得平衡。这种持续相互作用的结果是,这两个世界趋于统一。而这就是我们必须表达的世界。

不过这里只谈到了照片的内容。对我来说,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我认为形式是平面、线条和色调三者相互作用的严谨的组织。唯有运用这种组织,我们的概念和感情才变得具体而又有感染力。在摄影里,视觉组织只能萌芽于发展的直觉。


85#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8:45: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6#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2:05:41 | 只看该作者
87#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2:06:52 | 只看该作者
摄影文学:大有作为的学术研究处女地—— 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所长余三定访谈录余三定

:2001年11月23日,成立了我国第一个摄影文学机构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我们想知道为什么要成立摄影文学研究所?
:对一般人来说,摄影文学似乎是一个新东西,实际上它的历史已超过了四分之三个世纪,最早产生的摄影文学是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的欧洲的摄影小说(开始叫连续摄影、摄影故事)。中国的摄影文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这既与欧洲的传入有关,亦与中国传统艺术中的绣像小说和署诗款的中国画的影响不无联系。当时摄影家严茨平创作的摄影小说《赵二先生》《一封信》就是摄影文学产生之初的优秀之作。此后,在国外摄影文学不断发展的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里,我国的摄影文学创作却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一直处在一个断裂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外文化开始广泛交流,摄影文学才在我国再次得到发展。1982年《连环画报》上发表了摄影小说《追求》,受到读者欢迎;不久,《青年文学》《解放军画报》等30余家报刊相继辟出版面刊载摄影小说。80年代中期先后正式出版了《摄影小说选集》《摄影小说集》。1986年、1990年先后举行了第一、第二届全国摄影小说大奖赛。1990年3月成东方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摄影文学有着广阔前景》一文,从此,“摄影文学”这一创新的复合艺术概念在全球诞生,是未来摄影文学发展的奠基石。1993年成东方主编的《中华摄影文学》问世,1995年11月全国首届摄影文学理论研讨会举行并出版了《中国摄影文学论文集》(成东方主编)。2001年1月《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成东方主编)(以下简称《导刊》)创刊,这是摄影文学界一件标志性的大事,已经并必将对摄影文学乃至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产生比较深远的影响。《导刊》创刊以来,众多媒体予以报道和评介,摄影文学创作队伍日益壮大,摄影文学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读者越来越多,摄影文学已成为文学艺术大家族中的重要一员。
我在这里还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岳阳师范学院摄影文学研究所从2001年3月初步酝酿,到11月正式成立,经过了半年多的筹备,其间得到了各方同仁的热情鼓励和支持。特别是摄影文学创导人——《文艺报·摄影文学导刊》主编成东方先生以及岳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凌烟教授、岳阳师范学院院长彭时代教授等,给予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王朝闻、汝信、金坚范、王先霈、程文超等著名学者给予了热忱鼓励和支持。《文艺报》常务副总编贺绍俊先生给摄影文学研究所的题词是:“摄影文学是学术研究的处女地,大有作为。”我稍作调整,建议贵刊作为访谈录的标题。
:如您在前面所论,摄影文学在中国虽然有70余年的历史,但它的勃兴则是近20年特别是近几年的事,这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摄影文学在近20年特别是在近几年勃兴,具有某种必然性,据我的看法,其主要原因大致是下述几个方面的。
第一,多媒体和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一个图文信息化时代,有人称为“读图时代”或“图文传媒时代”。在“读图时代”,图和文结合得非常紧密,从而把图的直观性、具体性和文的抽象性、想像性融为一体,充分地满足着人们的感官需求。在信息时代,爆炸的信息与人们有限的注意力形成了新的矛盾,各种媒体都在力求抓住人们的注意力,多媒体技术正是在这一点上有自身优势。并且,图像符号的直观性也大大增加了人们接受信息的便捷。图文结合的摄影文学在这时候发展和勃兴可谓适逢其时。
第二,从审美接受方式来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的美感经验愈来愈丰富,人们不再满足于某种单一的美感体验,而更喜欢复杂而丰富的审美感受。视觉和听觉是人类最主要的两种审美感官。文学文本的接受对视觉的要求只停留在一般、日常状态的感知水平,马克思所说的“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对文学文本的接受来说,则无法充分地发挥其作用;一般的摄影作品,作为单纯的视觉艺术,接受者容易只拘泥于影像对象的空间而无法进入一种“灵的空间”(宗白华语);将文学文本与摄影作品有机结合的摄影文学,则既能充分地调动和运用接受者“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去阅读艺术文本,又能借助语言艺术的语言描绘,让接受者尽情去感受、想象、体验艺术文本那“超以像外”的艺术之境。因此可以说,摄影文学的勃兴也适应了现代人审美感受丰富、复杂化的需要。
第三,真诚的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和执着的探求,也是促成摄影文学勃兴的原因之一。在人类文化史上,几乎每一种艺术体裁产生之初不被人理解,小说在中国产生之初被认为是“稗官”、“野乘”,而被人看不起,那时人们视诗歌、散文为正统文学;戏剧产生之初亦被当作“俗文学而只能在市井中寻找立足之地;电影艺术在法国产生之初更是被当作下里巴人的“杂耍”遭受歧视,一些有身份的人想去看时居然要把脸遮起来,以免被人发现时有失身份等等。摄影文学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样式,同样遭到了一些人的误解和轻视。《文艺报》领导和摄影文学的奠基人成东方等一批有识之士为摄影文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切实的贡献。成东方视摄影文学为自己的生命,他满怀深情的写道:“摄影文学,我的生命。”“我热情歌唱是为了你,孜孜探求是为了你,离乡背井是为了你,呕心沥血是为了你,日夜奔忙是为了你,满头青丝染成霜也是为了你。我用生命之血浇灌你,用深挚的祝福伴你。”(《导刊》2001年第35期)
:希望您能谈谈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或界定。
:关于“摄影文学”的定义,一些学者对它作出了自己的界说。成东方说:“摄影文学是按照艺术创作的创作规律,通过一幅或若干幅连续摄影画面表现,运用文学进行文字描述,形象地反映生活、塑造人物、抒发感情的复合艺术。审美复合主义是摄影文学的灵魂。”杨彩霞说:“摄影文学是一门新生的艺术。”“它本质上是展示一种采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手段使文学与摄影作品单幅或多幅画面相融共生的一门直观视觉造型艺术。”(《导刊》第23期)王一川说:“摄影文学是由照片和文学相互匹配以求互启和互补效果的边缘艺术。”(《导刊》第3期)姜文振说:“摄影文学是信息化时代各种艺术因素进行高度文化整合所产生的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导刊》第17期)董学文、金永兵说:摄影文学“是通过嫁接传统文学艺术与摄影艺术而孽生出的崭新的艺术类型,是语言与图像两种艺术共同孕育的新的叙述方式。”(《导刊》第39期)上述的界定虽然文字表述不一、详略不一、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但基本看法是相通的、一致的,即都认为是两种艺术样式的有机结合。我觉得,在关于“摄影文学”的界定上,我们不必强求完全同一的文字表述,不必定于一尊,我们要鼓励继续对其作出新的、进一步的描述和界定。我个人也有一个关于它的定义,即:摄影文学是时间艺术(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摄影作品)的有机融合而产生的新兴的综合艺术。
:请问摄影文学有什么样的审美特征?
:这是学者们探讨最多的问题,并且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多方面的探讨。到目前为止,有代表性的大致有如下一些方面。(1)从艺术文化史的角度探讨。熊元义说:“在艺术文化史上,语言艺术和空间艺术相结合,产生出各种各样的综合的形式。这种综合的条件首先是文字,然后是印刷术的发明。由于有了文字和印刷术,人们有可能把活的语言变为固定在空间的语言,换言之,有可能把口头语言变为书面语言,并以此为文本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创造了条件。”“而摄影文学中的文学不是摄影的注脚,摄影不是文学的图像,是二者的有机融合,它们构成一个既丰满又充满生命的审美意境。”(《导刊》第5期)(2)从艺术类型学的角度进行探讨。李心峰认为现代有中国特色的艺术基本门类的体系,由14种基本艺术种类构成,并进而指出:“摄影文学作为文学(语言艺术)与摄影艺术联姻而诞生的产儿,它在艺术基本门类这一艺术结构核心层次的下面一个层次上,出现了一种全新的艺术类型,局部地更新了艺术世界的格局,带来了艺术景观上的新面貌、新气象。”“可以说它既属于文学家族又属于摄影家族,但更主要地是作为文学家庭的一名新成员。”(《导刊》第32期)(3)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进行探讨。王岳川认为我们正在走向一个图文传媒时代,摄影文学正是时代中一种重造精神深度的努力。他指出:“摄影文学不是看图识字或者看图说话。而是在全球化时代面对快捷的生活流和思维流所出现的运用新的传媒手段从事深度意义阐释的一种新方式。”摄影文学“为这个时代和读者对个体存在处境和人类命运思考留下了一方难能可贵的文化空间。”(《导刊》第7期)(4)从审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童庆炳指出:“摄影文学不单是增加画面,而且这画面所包含的形状、色彩、运动、表情、动作等与文字是有机统一在一起的,画面提供看的东西,文字则提供思想和想像的东西,这两者互相促进,思想和想像对我们看到的东西施加影响,而看到的东西又会对我们的思想和想像发生作用,在这‘思’与‘看’的互相作用中,摄影文学的审美境界被推到极致。”(5)从美和美感的角度探讨。王世德认为摄影文学的美具体表现为四个层次:首先要“外形式”美,摄影的光、影、色、线、形,文学的语、词、句要优美。第二,“内形式”美,包括摄影的构图要均衡,文学的结构要巧妙等。第三,表层内容美,摄影和文学表现的人、事、物、景要具体、形象、生动,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第四,能通过具体、形象、生动,其中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思想,是真善美的。第四,能通过表层内容,让人联想到深层意蕴,即有象外之象,味外之旨。(《导刊》第46期)(6)从结构——功能的角度探讨。董学文、金永兵认为,摄影文学作为一个系统,一个完形、一个格式塔,它就不再是文字和图像等所有构成成分之和,而是一个全新的整体。因此摄影文学便表现出如下的特征:“首先,文学的形象塑造功能被消解掉”;“其次,文学的真实性被消解,走向一种‘超真实’”;“再次,文学的审美方式被解构。”(《导刊》第39期)
除了上述的种种角度外,还有程文超、刘俐俐从符号学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36期、第40期),孙绍振从“审美错位”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12期),绍宏从“掌握世界的方式”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44期),萧成从叙事学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27期),陈培湛从传统美学影响的角度的探讨(《导刊》第34期);还有李怀亮提出了“内爆论”(《导刊》第15期),阎国忠提出了“螺旋型结构”论(《导刊》第14期),王一川提出了“匹配”论(《导刊》第3期),成东方提出了“审美复合”主义等等。就我个人的看法而言,我欣赏成东方的观点,成东方是这样表述的:“摄影文学是文学、摄影、编导、表演、音乐、美术等众多艺术的审美复合,是继影视之后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复合艺术。”成东方进而概括出摄影文学的四个特征:兼容性、多样性、参与性、时代性。(《导刊》第10期)我以为,成东方所讲的“审美复合”实际包含了两个层面,即艺术成分的多重“复合”与接受者审美感受的多重“复合”。成东方的看法最少有下面几个优点:首先,“审美复合”是一个很有创造性和深刻性的理论范畴,能比较恰切而内在地概括摄影文学的基本特征,具有深刻性。其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不只是从某一个角度着眼,而是从多角度、多侧面着眼的,具有全面性。再次,它对摄影文学特征的描述是切实而易于把握的,具有具体性。
88#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2:07:47 | 只看该作者
8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2:09:35 | 只看该作者
90#
 楼主| 发表于 2012-1-14 12:10:30 | 只看该作者
九三学社举办摄影与植物科学研究的关系学术报告
中科院九三学社第五支社于5月18日在植物所图资楼多功能厅组织了一场学术报告,主讲人为九三学社社员、植物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中心徐克学研究员。
徐克学研究员酷爱摄影艺术,其爱好随着中国植物图像库(Plant Photo Bank of China,PPBC)在的建设工作而达到科学与艺术的高度统一。他拍摄的各种植物照片,为科研工作者提供图像资料,为发表论文、撰写专著提供依据。
徐克学研究员以“摄影与植物科学研究的关系”为题,就如何将摄影技术应用到科学研究中展开了精彩纷呈的论述,应用了大量的图片演示,从植物图像库建设,建库技术的研究,建库管理与标准化,植物图像考察内容,植物图像库的发展前景与意义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和演示。围绕摄影技术与科学研究的关系,从拍摄内容、角度、方法、层次等方面与大家分享了摄影技巧与经验。
报告从如何确保植物图像的科学性、信息性、艺术性,基于植物图像进行物种分类鉴定和图片信息数字化等方面,阐明植物图像既可以作为教材、科普宣传资料,也为分类学研究提供重要依据,并提出植物图像库在物种范围、地理范围、微观方向、宏观方向等不同学科方向以及实验与测试技术等的扩展具有重要应用前景,并将为生物信息学在植物领域的发展奠定基础。
深入浅出、图文并茂的讲解,配以各种罕见的植物图片展示,深深吸引了广大听众,报告尾声,与会者踊跃发言,就拍摄植物图像科学性、精确性与图像后期处理等方面知识与专家进行了探讨。期间,植物图像库负责人李敏老师还就摄影技术要素等提问进行了一些专业补充。
九三学社第五支社举办的这次讲座,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普性、趣味性,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掌握植物摄影技术,确保植物图像的科学性、艺术性和信息完整性等方面提供了充分交流的机会。


摄影与植物科学研究的关系学术报告现场



徐克学研究员作报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8 22:04 , Processed in 0.11793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