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美教改 让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14 10:03:0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中美教改 让鱼与熊掌可以兼得
来源:中国教育报  
  美国教育重视过程和思维,中国教育重视知识与记忆,两者各有利弊。记忆和思维就如同“鱼”和“熊掌”,但并非不可兼得。《带你去耶鲁》一书的作者在采访中发现,美国与中国都在进行教育改革,互相取长补短。这种改革是全球化时代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
  美国学生有时显得很“无知”
  美国教育非常发达,但弊端也不少。在采访耶鲁教授的过程中,当我问:“美国的教育有什么明显的问题”时,他们大都难以概括,只能指出一些现象。比如耶鲁社会学的一位知名教授认为美国有很多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不懂语法也不懂历史,数学更差。她觉得,在美国学习的中国学生基础知识很扎实。
  在耶鲁这样的顶尖学校,也有不少学生出乎意料的“无知”。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非洲来的学生在耶鲁学习,他和他的美国同学交谈时,介绍自己:“我是从非洲博茨瓦纳来的。”美国同学很好奇地问:“博茨瓦纳是什么?”非洲学生懵了:“我想你应该问博茨瓦纳在哪里,而不是它是什么,它是一个和纳米比亚交界的国家。”美国同学回答:“噢,我以为非洲是个国家……”
  这个真实的故事来源于一部纪录片。我当时很诧异,来美之前也听说美国有部分学生比较狭隘,或者说得严重一点是缺乏常识,但没想到耶鲁居然也有这样的学生。
  美国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独立性著称,但为什么有很多学生都显得“无知”呢?有学者认为,其中一个原因是美国教育比较轻视记忆和知识的积累。这样的论断说出了部分事实。
  耶鲁的本科生,除了小部分一年级的概论课程和语言课程需要记忆性的知识外,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都更注重如何思考问题,以及如何通过研究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在上这些课时,很多基本的知识只是一带而过,或者要求学生课前课后自己解决。课程的形式是小型的讨论课,这就决定了上课的方式是以学生为主的互动性课堂。老师启发,学生探索,课上大家一起讨论探索。文科的作业和考试以主观分析为主,直接检测记忆的题目不多。耶鲁有一门给本科生开的新闻学课程,邀请了《纽约时报》的执行主编主讲。老师的身份决定了这门课无论如何不可能很“理论”,但肯定比那些照本宣科的新闻学原理课程有趣。果然,这个风风火火的女强人直接从自己的从业经历出发,结合多年的业界经验侃侃而谈。课上,学生一直都怀有好奇感和新鲜感,讨论热烈,提问天马行空。有些话题并没有结论,但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已经得到很多启发。
  美国教育更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
  美国人文社科的大学本科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记忆的作用似乎不大。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就更是如此,老师不会直接讲授知识或者要求学生背诵记忆某些知识。
  我参观过一些美国的中小学,旁听、观察过他们的课程。我深切地体会到这些课程非常强调过程,很注重学生获得知识的思维过程,尤其是自由思考的过程,但并不注重得出某个结论。这种模式对资质好的孩子来说是启发和引导,对于大多数天赋不够好的孩子来说,如果没有因材施教的补充和辅导,没有反复的练习和巩固,能掌握的知识和技能是很有限的,从而也就显得这种自由、宽松的教育方式是不公平的。中国恰好相反,基础教育阶段老师过于强调记忆的作用,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的空间。很多老师通过自己的钻研,把需要学生自己去比较、分析、总结的认知性知识都转化成内容性的知识让学生记忆。表面上看学习效率提高了,考试分数也上去了。仔细一想,这就像孩子小的时候,母亲替他咀嚼,然后再送到嘴里,在这个过程中营养难道不会部分流失?孩子的咀嚼能力如何提高?这种教育的方法保证了学生整体水平的差异不会太大,但弱化了学习的“过程感”,使得中国的学生从小就有一种被动接受,而不是主动探索的意识。学习越往深处走,这种习惯的缺点就越明显。所以有很多在美国读本科的中国学生除了语言上的问题,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也要进行很大的转变。
  中国教育中的“死记硬背”并非一无是处
  中国教育被批判最多的死记硬背也并非一无是处。记忆和思维就如同“鱼”和“熊掌”,但并非不可兼得。这两种模式都很重要,关键在于如何在不同时期把两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信息时代,人脑的记忆似乎因为电脑、网络的发展而显得不那么重要了。思维的能力才是最重要的。知识、信息的储存和搜索完全可以交给电脑完成,我们只要思考如何获得信息和知识就行了。然而,很多时候思考是建立在积累之上的,积累的过程少不了记忆。很多“先见之明”要由“后见能力”来培养。“后见能力”是向过去学习的能力,是从历史中展望未来的能力。
  中国古代的私塾教育也通过让孩童诵读经典学习语言文化和做人的道理。很多美国教授推崇的大师南怀瑾曾在众多的公开场合提出记忆训练的重要性,并倡导了“儿童读经运动”。他自己就是受益者,中国的经典文献、各种学问他都融会贯通,信手拈来,这都是“童子功”打下的基础。中国学生知识积累丰富没有错,锻炼记忆能力也没问题,问题是记忆的到底是什么样的知识。舍去中国文化当中的经典,记一些还没有经过时间考验的、肤浅的、完全应付考试的内容,绝对是对记忆黄金年代的浪费。
  好在中美两国都在不断地互相取长补短。中国的教育改革增加了许多兴趣导向和开放学生思维的课程,美国教育也开始重视基本知识的积累和技能的训练。耶鲁大学中文系主任牟岭在接受我们采访时说,他在平时的中文教学中,非常重视记忆的训练,每堂课规定学生要记住一定数量的汉字,并且当场背诵所学课文。这个过程对美国学生而言是痛苦的,因为他们一直以来的教育都不是这样。但几个学期下来,学生也尝到了甜头,能够记住的汉字越来越多,中文表达也越来越好。(曹蕴 马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3:52 , Processed in 0.07030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