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吴怀尧:高中退学的知识分子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1 12:52:1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吴怀尧:高中退学的知识分子
    核心提示:吴怀尧17岁退学赴京从事编辑工作,21岁时便担任某财经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期间因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而闻名,2008年开始推出“怀尧访谈录”,与朱大可、阎连科、何三坡、陈丹青等十余位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今年1月出版的这本《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便是一年来吴怀尧的系列访谈结集版本。[/td][tr]

  吴怀尧17岁退学赴京从事编辑工作,21岁时便担任某财经报纸的封面报道记者,期间因制作“中国作家富豪榜”而闻名,2008年开始推出“怀尧访谈录”,与朱大可、阎连科、何三坡、陈丹青等十余位文化名人进行对话,今年1月出版的这本《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便是一年来吴怀尧的系列访谈结集版本。
  封新城、许知远之后,文化圈久不见既有才气又对时代有敏锐把握能力的青年知识分子,吴怀尧算是一位。由媒体从业者到独立的文化传播者,吴怀尧的成功转型得益于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他对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特征所掌握的熟稔程度,以及在一举成名后的良好心态,都让人对其刮目相看。他目的明确,执行有力,每步踏下去都能看到清晰脚印,《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便可视为他在文化圈一路攻城掠地后插上的第一枚旗帜。
  《怀尧访谈录》的第一位访谈对象是朱大可,从事文化研究和批评的朱大可,被认为是前卫文化的重要代言人,也是国内最优秀的学着和批评家之一。吴怀尧和他的对话,可以视为两代文化人的一次语言触碰和精神交流。朱大可的那句“中国文坛是个垃圾场”,也出自吴怀尧之前对他的一次采访,这句当年被评为十大文化语录的话所引发的轰动,也许正是催发吴怀尧设立一档个人品牌文化访谈的诱因所在,因此将朱大可列为第一位访谈人物,也便在情理之中了。
  与平时的文化访谈所不同的是,吴怀尧在对话中,并没有局限于文化话题,谈话范围拓展到了童年经历、个人成长等内容,让读者了解了文化名人的生活化一面。这个特点也被延续到以后的系列访谈中,成为《怀尧访谈录》的一大特色。吴怀尧倾听和追问的重心,并非是采访对象的成就和辉煌,而是他们追求和探索的过程。众所周知,当下绝大部分纸媒记者的采访需要所谓的新闻由头和名气指数,而吴怀尧则直接跨越这些浮萍式的新闻规则——只要他认可,就可以形成万字访谈,并使之成为其他媒体记者报道的由头和热议的话题。
  成书后的《怀尧访谈录》,在阅读时少了网络传播时避免不了要带上的快速和轻浮,多了一份缓慢和沉静。这是一个有着自己文化理想的年轻人,这从他选择的采访对象可见一斑,十余位访谈对象中,大多是思想棱角十分分明者,他们在各自的领域是有着绝对发言权的人,但相对于主流文化,他们又多是以守望者、观察者、批判者的身份出现,吴怀尧的意图很明显,他是想充当一个扩音器的角色,将那些个性鲜明但受众却不广的文化声音,更大范围地传播出去。
  于坚通过写诗取悦世界,隐居的何三坡专注于燕山上的灰喜鹊,被遗忘和疏漏的沙叶新的自我评价可爱又有力的——“我天下无敌”……吴怀尧和他的访谈对象一样,具备相同或者近似的人文气质,在这种气质里,激进主义色彩被深深隐藏起来,理想主义色彩也不是那么地张扬肆意,我们看到的,是一群生活在喧闹时代头脑清醒但又富有自嘲精神的知识分子群像。
  此外我还发现,《贡献者:怀尧访谈录》中的被访者,大多数都在网络上开设有博客,其中,沙叶新、李银河、朱大可、陈丹青等人的更新速度非常快。这意味着他们在公众领域进行发言的同时,也开始注重在个人领域对外传达更准确和更新锐的观点。发自自媒体时代的文化声音,所带来的思想冲击将会越来越广。
  稿源:荆楚网
  作者:韩浩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17:32 , Processed in 0.1046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