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与苏霍姆林斯基一起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9 11:0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教师只有将教育当作自己的宗教,才能彰显出教育的神奇力量。
2、学校的文明程度,决定着国家与社会的文明程度。
3、教育的真理是实践,而不是资历辈份或者其他。
4、教育如同治病,需要对症下药。
5、教育的最大技巧就是引导一个人进行自我反思。

6、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每一个人在不同领域当中的潜能。
7、每一颗种子都有发芽的可能,每一个心灵都有向善的天性。
8、只有心灵才能敲开心灵的窗扉。
9、孩子犯错连上帝都会原谅,何况是老师呢?
10、传道、授业、解惑并不能概括教师工作的全部,教师工作的要义在于使受教育者的灵魂得以净化。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9 11:03:47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李镇西

在帕夫雷什中学参观时,我思考最多的是:今天,我们究竟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什么?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中有一些技术性的东西,至今还可以拿来就用;还有一些教育观点,也可以在今天赋予新的内涵继续产生指导意义。但今天和上世纪60年代不同,全盘照搬依葫芦画瓢显然是不行的。另外,我隐隐约约地感到,国内一些学校把苏霍姆林斯基当作包装的标签,把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当成炒作,当成了提升学校档次或知名度的招牌。过去我在一所学校任副校长的时候,就跟乌克兰基辅苏霍姆林斯基实验中学签订了建立友好学校的协议。但实际上由于语言不通、交通不便,两校之间很难有真正的交流,所签的协议书不过是一纸空文而已。因此,后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我就没有签任何协议。我觉得,今天我们学苏霍姆林斯基,不应只有显赫隆重的形式,而在于是不是真正沉下心来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研究他那些可以用于今天中国的教育实践和思想,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将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本土化。

  我认为,学习苏霍姆林斯基要从以下几个关键点着手: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对教育真诚且持之以恒的爱

  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着一颗纯真透明的赤诚之心。他对学生没有半点私心,对教育没有功利之心,从没想要通过学生来发财,通过教育谋取教育以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学生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学生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曾经有一位波兰学者在参观帕夫雷什中学后说:“我在这所学校发现了一个秘密,那就是这所学校的学生是不怕校长的!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有一群学生围上前去,而这个时候,在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会呈现出孩子般纯真的笑容。”是的,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学生,纯真的事业,他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独立思考、勇于坚持真理的高尚品格

  苏霍姆林斯基是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同时又是真诚的人道主义者,是忠于真理且富有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因此,教育对他来说,不是为了应付上面的差事,而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培养有高尚情操且终身幸福的人。他当然要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但他首先忠于的不是上级文件,而是学生的心灵,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的时候,他首先选择学生。

  他痴情于学生和教育,因此赢得了包括列宁勋章在内的众多荣誉。同样,由于痴情于学生和教育,他多次对违背教育规律,侵犯儿童心灵的指令予以坚决抵制,和一切形式主义的教育作不妥协的斗争,因而也遭到了官方粗暴的批判——在他去世前3年,这种批判达到了高潮。但他毫不屈服,依然我行我素,在远离莫斯科、远离喧嚣的帕夫雷什中学走自己的路。为此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差点被开除党籍。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几乎成了当今中国每一所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这绝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中每一天的具体实践。追求真理、忠于心灵、坚守良知是苏霍姆林斯基作为知识分子最宝贵的品格。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目中有人”的教育观

  “教育,这首先是人学。”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独特的定义。在苏霍姆林斯基眼中,学生不是学习的机器,不是考试的机器,不是成绩单,不是录取通知书,而是一个精神的宇宙。

  在苏霍姆林斯基从事教育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普遍流行说当今是“科技时代”、“数学时代”,“电子世纪”、“核子世纪”。苏霍姆林斯基则鲜明地提出,当今首先是“人的时代”、“人的世纪”!因此,他所有的教育研究、探索和实践,都是对准人的心灵,都是为了人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让每一个从自己学校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这里所说的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当然包括道德因素,即只有给别人以爱和幸福的人,自己才能获得爱和幸福。但同时又不只是道德因素,也有智力因素。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未来的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工程师、医生和未来的钳工、车工乃至泥瓦匠、炊事员等都应该具备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智慧和创造性将在劳动中起主导作用,所有人都应当是富有智慧的人,善于创造性地思考。有人曾经质疑: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没有培养出同他一样赫赫有名的杰出人才?进而怀疑苏霍姆林斯基教育思想的伟大,我认为,这种想法是很偏颇的。

  一个人能否成为科学家甚至获得诺贝尔奖,更多和他的天赋以及家庭教养、学校教育有关。如果我们只盯着学生是否获得了这样或那样的大奖,是否考上了清华、北大或哈佛、耶鲁,而忽略了培养无数善良、勤劳、富有智慧的普通劳动者,这其实是教育的悲哀!对比当今中国教育的实际,苏霍姆林斯基的“人学”有着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学习苏霍姆林斯基实事求是的科研精神

  现在中国的教育科研不可谓不热闹,应当说,绝大多数都是脚踏实地面对实际的真科研,但为装潢门面脱离实际甚至自欺欺人的假科研也为数不少。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在上面的精神上,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教育科研不是上面下达的任务,而是教育实践本身提出的课题。今天看来,苏霍姆林斯基有许多教育思想具有相当的超前性:关于人性的教育、关于创造能力的培养、关于职业技术教育、关于研究性学习等。但这些观点都是苏霍姆林斯基面对教育实际得出的结论,他的教育科研是真教研,是充满感情的投入,是全身心的实践。对他来说,教育科研和教育实践不是两件事而是一回事。教育科研不仅仅是坐在办公室里冥思苦想的脑力劳动,而同时也是与学生一起摸爬滚打、心心相印的体力付出。

  因此,身为校长的苏霍姆林斯基,始终兼任语文教学,几十年不间断地研究这门课的教学问题。他曾试办6岁儿童的预备班,接着又从一年级到十年级,连续担任该班的班主任,在10年内跟踪观察和研究了解学生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的各种表现。他能指名道姓地说出25年中178名“最难教育的”学生的曲折成长过程。他去世后,人们从他的笔记本上看到,他曾先后为3700名左右的学生做了观察记录。我不知道,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中,还能不能找到第二位这样的教育家!另外,他教育科研成果的展现形式更多的是案例,是教育手记。因此,他的著作非常平易近人、可读性强,并且富有文学的魅力。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告诉我们,经典之所以是经典,不是因为深奥而是因为深刻,而深刻又往往是通过非常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少年马克思在作文中曾这样写道:“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后世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这也可以作为苏霍姆林斯基和他事业的写照,因为苏霍姆林斯基做到了。我想,今天我们最应该向苏霍姆林斯基学的是——怀着一颗纯净朴素的心,从事纯净朴素的教育!(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1 05:59 , Processed in 0.106201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