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5-24 01:31:2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学中的尴尬及其思考
[ 作者:钱海荣 转贴自: http://www.yuwensky.com/ShowArticle.asp?ArticleID=701
       语文,常常让人心动不已:或为之开颜,或为之神伤;或为之振奋,或为之憔悴。        为语文而着迷、而沉醉的人,比比皆是。
       浙江大学文学院的王元骧教授指出:“没有任何其他意识形态对于人所产生的影响像文学作品所唤起的审美体验那样,使整个心灵都得到如此深刻的触动,产生如此强烈的影响,获得如此全面的滋养。它在人们精神上所产生的综合效应,决不是一般的知识传播、道德教育和娱乐消遣所能企及的。” ①
      然而,关于语文的教学,却又让那么多的人充满失落、欲说还休!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会时而不时地碰到各种各样的尴尬。面对各种各样的尴尬,我们又曾有过怎样的思考?
      也许,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无法完全消除这样那样的尴尬,但只要我们用心思考,悉心实践,毫无疑问,这样的尴尬无疑会越来越来少。


尴尬之一 老师:我不会感谢你
      《语文学习》2002年第2期中摘要刊登一封学生来信:“高考语文我赢了,我不会去感谢我的语文老师,我要感谢的是《平凡的世界》等等中外名著和《读者》《收获》等优秀杂志。”信中还写道,如果按老师的要求去学习语文,那么高三毕业生的语文水平和初三毕业生是没有区别的。

思考之一 让学生自主读书
       学生的语文学得好,得益于自己长期的课外阅读,这是不争的事实,早在三十多年前,吕叔湘先生就说过类似的话。因此,写这封信的学生道出了自己的心声:他的成功来自于他如饥似渴的课外阅读,而与语文教师的“谆谆教诲”无关。
       我们的语文教学不缺少苦口婆心的劝学,不缺少细致入微的分析,不缺少持续扎实的读练,但所有这些并不能催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学习效果明显的结果。因而,我们不难理解,语文学得不错的学生面对勤勤恳恳、不丝一苟的语文教师,并没有多少感激之情。
       著名作家吴伯箫先生生前十分关心语文教学,曾对语文教学提出过言之灼灼的忠告:“现在的教学把课文都讲‘肿了’,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阅读原文上。
       为什么不能在紧张的语文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挪出一方空间,让学生进行轻松自由的自主阅读呢?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克拉申在谈到如何提高美国人母语识字读写能力时,特别推荐一种阅读方法——随意自愿阅读。读自己喜爱的书,不用写读书报告,不要求在每章阅读后做思考题,也不要求查阅生词,碰到不爱读的书就放下,再去找另一本。
       这样的自愿阅读是一种自主性阅读,令人神往。在《读书的艺术》一书中,林语堂先生也有过类似的妙论:“什么才叫做真正读书呢?这个问题很简单,一句话说,兴味到时,拿起书本来读,这者叫真正的读书,这才是不失读书之本意”、“所谓学习,就是喜爱。学生应该对读书发生狂喜” 。
       笔者经常与校内外的学生交流,发现很少有学生对课本的内容和教师的讲解真正感兴趣,而在他们的课桌里,几乎每个学生都会有两三本自己买的课外书:《读者》、《视野》、《青年文摘》、《青年博览》、《新新阅读》、《小王子》、《致加西亚的一封信》、《爱的教育》、《生命的意义》、《成功之路》、《再见了,可鲁》、《简爱》、《傲慢与偏见》……在难得的闲暇里,他们的读书是那样的专注、那样的满足!
       学生为什么会迷上“闲书”而冷落甚至于厌恶课本和《语文读本》呢?显而易见,他们不是不喜欢课本以及读本中文质兼美的名篇,而是不满于教师无尽的“精讲”、痛苦于课后烦琐的练习。文章的滋味,在讲练中消失殆尽!
       试以《生命的意义》②一书为例:澳大利亚畅销书作家布拉德里·特雪弗·格里夫用精美的动物照片和睿智的散文语言,启示人们去寻找生命的真义——找出自己喜欢做的事,放手去做,每个人都应该笑对人生。这样的作品图文并茂,充满情趣,洋溢智慧,怎能不让人爱不释手!
       让学生在熟习课文的同时,去自由的读书吧!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使之学好语文、用好语文,“自主阅读”是必由之路。
我们不必为学生读书过杂而担心,而要为他们自由漫步书林而创造条件,广泛涉猎,是许多学有所成的人的成功经验。只有给学生以自主阅读的时空,才能让他们热爱读书、热爱语文。


二、学生:知识麻木头脑
        我国医学家代表团访美时,和美国同行讨论起为什么中国学生基础扎实而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美国同行回答说:“或许,知识的洪流麻木了他们的头脑!” ③

思考之二:让趣味成为基石
       对于中国学生,许多人总不免一声长叹:“既然已经赢在起点,又为什么输在终点!”
       知识麻木了我们的学生的头脑,这种弊病可能在理科科目中表现得更为突出;事实上,在语文教学中,问题同样棘手。
       许多学生有着这样一种共识:语文课多读少读一个样,多写少写一个样,在语文这门课上费热情、下功夫,不值。
      多读多写,是否一定能提高语文成绩,自有公论。但如果我们仅仅把语文理解成一架登上高考堡垒的云梯,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学功利性太强,它势必把语文知识、应试能力当作语文教学的第一要务。这样的语文教学,除去分数,别无意义。
       字、词、句、章,结构特点、思想情感,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说明文阅读、文言文阅读、现代文阅读,一切就像是闲置在墙角的农具,缺少了语文本该有的魅力、本该有的力量。
       英国作家德·昆西在《致一位青年的信》说:“文学的全部目的是给人以力量,而不是授人以知识。”
      语文的力量,来自于欣赏者文学趣味的生成、美好情感的孕育、价值观念的树立、审美能力的提高等等。语文的动人,源于研习者纯正、成熟的趣味。
        听听英国哲学家、数学家怀特海的声音:在你丢掉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记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
       如果我们始终离不开教师的备课笔记,抛不开学生的练习簿本,不能从琐碎的知识中走出来,不能从功利的历练中跳出来,那么我们所学的“语文”并不是真正的语文,这样的“语文”只能是大打折扣的语文。
       语文教学首先要培养学生的语文趣味。如果我们的学生有了纯正、成熟的语文趣味,就会对语文产生发乎内心的好感,为它喜悦,为它忧伤,为它付出,为它收获。唯其如此,语文学习才能成为他一生的自觉行为,语文才能给人以力量,并影响他的一生。
       让知识像淌过学生心田的清流,滋养学生的心田,为他留下一片葱绿的情感、思想和智慧,这才是语文教学的本质追求。
       只有我们的学生有了丰富的情感、深远的思想和过人的智慧,才具备与美国学生一争高下的实力。



三、课堂:无味并痛苦着
       学生的语文课堂阅读却近乎“戴着镣铐跳舞”,少有真正的心灵自由。很多时候,学生不是在阅读,而是在做一门高深的学问。摆在他们面前的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文章往往前有“阅读提示”,后有“思考练习”,它们像“伏敌”和“追兵”一样,把阅读“逼”向编者根据所谓的知识系统与能力层级而设定的“训练目标”。在这种前后夹击的阅读处境中,鲜活的文本大多成了诠释与印证某个知识或某项读写技能的“例子”。④


思考之三:让对话自然展开
       有人戏说,现在的语文课,特别是中学语文课,其实是“生理解剖”课和“信息处理”课,不仅语文教师自觉地成为“生理解剖”、“信息处理”的恭行者,而且学生也尽最大可能地被要求成为这方面的高手。在师生们看来,仿佛只有熟练掌握这两项技能,才能让语文这块薄田有上好的产出。
       问题的根本还在于语文教学在高考大棒之前低下了它本该高昂的头颅。高卷评判标准的“大一统”,“一言卷”的流弊造就了一大批限于“一言堂”的教师、苦于“一言堂”的学生。
        王蒙的小说《羊拐》被选入课文,课后练习要学生从一系列答案中选一个出来做小说的主题。标准答案是“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人应该与时俱进”。可是王蒙自己觉得这篇小说其实有很多层意思可以回味:既有想得到时没有得到、得到了不珍惜的意思,也有时间给人留下各种遗憾,还有可怜天下父母心等等。看到小说这样被肢解,王先生挺难受。⑤
       这样的语文课堂,没有富有情趣的欣赏,没有深入内质的思考,没有自由平等的对话,没有教师的创意,没有学生的创造,只有违心无奈的曲从,何来活泼的形式、美好的情感和动人的效果!
       语文课堂,应该起伏动人的诵读,展开自由的对话,涌动情感的激流,闪耀思想的火花,放射智慧的光芒!
       法国作家安德烈·马尔罗回忆自己在狱中读完《红与黑》之后的情景:“我真想像于连似的死去。我浸沉在痛苦的孤独之中,把自己和这个主人公完全合二为一了。他使我激动不安,扰乱了我这狭小囚室中的卑微生活;我听见他的脚步声就在走廊尽头,我同他一起去淋浴。书获得了新的意义;我仿佛觉得,我读的是一篇对我本人的批判。” ⑥
       如果情到深处,不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上一节缺少了情感的语文课,只能像听一次空洞乏味的报告,让人打不起精神来。
        话又说回来,高考固然有很多的弊端,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还不能找出一条较之高考更为合理的选拔人才的途径。既然“山不过来”,何不试试“我过去”呢?
       给自己松绑,还学生自由,从语文教师做起。语文教师是语文学习的先行者、促进者,他应该成为文学欣赏的策划者、师生对话的组织者和语文“合唱”的指挥者。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然展开,让情感在语文课堂中到处涌动!



四、双语:爱一个你好难
      在一次大市的“双语教学研讨月”活动中,笔者收到该市一所省重点中学寄来的课堂教学观摩邀请书,其中有一节双语课的教学内容为“高一语文·《季氏将伐颛臾》”。

思考之四:让母语活力无限
       收到这样一份邀请书,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样的课,我是无论如何也不愿去听的,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经典文章将用英语来讲述,这样的失落是不能为我所接受的!
       我相信这位颇具挑战精神的语文教师的英语水平必定一流,但我不知道他会怎样用英语给学生讲清楚“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这些语言精练而含义丰富的句子,也不知道他能否用英语将孔子“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的激愤之情、凛然之气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如果仅仅是用英语来翻译课文,为“双语”而“双语”,那么,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国门开放,西风东渐,使得一些颇具现代气息的中小学,或出于本意,或应主管部门之命,为加快与世界接轨,打造学校品牌,大化功夫进行双语教学,先是音体美,接着是政史地,语文学科双语教学也纳入了计划并付诸实施。
       也许,有人会说双语教学的目的在于国际间的文化交融,是把汉语推向世界的终南捷径。
       事实上,从总体来看,大批中小学生,包括部分大学生,汉语的水平令人担忧。在目前条件下,如果要用相对陌生的英语来上本来就水平不高的语文课,结果不言而喻。双语教学的“人来疯”、“一窝蜂”,大概也只能增添一些“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故事的翻版!
       我们曾经有过一大批像老舍、朱自清、曹禺、钱钟书、朱光潜这样的学贯中西的大家,然而这是否能成为让所有的人、特别是中小学生向他们靠齐的理由呢?如果真是这样,貌似“美好”的想法只能白白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其结果只能是折腾了一代人。
       东北师范大学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张绍杰教授指出:“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母语表达能力、提高文字的鉴赏水平、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用英语讲授就本末倒置了。”
      双语教学,宜三思而后行。
     语文学科的双语教学,是否能缓行,或者不行呢?
     母语需要纯净,需要在纯净中活力无限。



附注:
①.王元骧,《审美反映与艺术创造》,杭州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②.《生命的意义》,中信出版社、辽宁教育出版式社,2002年8月第1版③.转引自李金密、张金泉文《中美学生创造力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及其启示》,人大复印资料《中学语文教与学》2003年第2期,P63④.黄耀红,《没有语文的语文课》,《中国教育缺什么》,朱永新主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P197⑤.《齐鲁晚报》,2003-10-13⑥.《沉默的声音》,雷光译,《法国作家论文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版,P54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6 05:35 , Processed in 0.081044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