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67|回复: 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揭密世界新七大奇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0 19:49: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于北京时间7月8日凌晨在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揭晓,中国长城、约旦佩特拉古城、巴西基督像、印加马丘遗址、奇琴伊查库库尔坎金字塔、古罗马斗兽场、泰姬陵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





Great Wall  长城(公元前220年和公元1368年 – 公元1644年) 中国
  中国的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秦朝统一中国之后联成万里长城。汉、明两代又曾大规模修筑。其工程之浩繁,气势之雄伟,堪称世界奇迹。岁月流逝,物是人非,如今当您登上昔日长城的遗址,不仅能目睹逶迤于群山峻岭之中的长城雄姿,还能领略到中华民族创造历史的大智大勇。
  长城位于中国北部,东起山海关,西到嘉峪关,全长约6,700公里,通称万里长城。
  长城的修建持续了两千多年,根据历史记载,从公元前七世纪楚国筑“方城”开始,至明代(1368-1644年)共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其中秦、汉、明三个朝代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5千公里。如果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总长度超过了5万公里; 如果把修建长城的砖石土方筑一道1米厚、5米高的大墙,这道墙可以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长城的主体工程是绵延万里的高大城墙,大都建在山岭最高处,沿着山脊把蜿蜒无尽的山势勾画出清晰的轮廓,塑造出奔腾飞跃、气势磅礴的巨龙,从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在万里城墙上,分布着百座雄关、隘口,成千上万座敌台、烽火台,打破了城墙的单调感,使高低起伏的地形更显得雄奇险峻,充满巨大的艺术魅力。
  各地的长城景观中,北京八达岭长城建筑得特别坚固,保存也最完好,是观赏长城的最好地方。此外还有金山岭长城、慕田峪长城、司马台长城、古北口长城等。天津黄崖关长城、河北山海关、甘肃嘉峪关也都是著名的长城游览胜地。
  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
  根据历史记载,从战国以来,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最早是楚国,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或敌国,开始营建长城,随后,齐、燕、魏、赵、 秦等国基于相同的目的也开始修筑自己的长城。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派著名大将蒙恬北伐匈奴,把各国长城连起来,西起临姚,东至辽东,绵延万余里,遂称万里长城,这就是“万里长城”名字的由来。但今天我们所见到的主要是明长城。
  秦长城只有遗迹残存。秦始皇为了修筑长城动用了30万人,创造了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长城的修建客观上起到了防止匈奴南侵,保护中原经济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孙中山先生曾评价:“始皇虽无道,而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上大禹治水等”。
  汉代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从文帝到宣帝,修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黑龙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古丝绸之路有一半的路程就沿着这条长城,是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到了明代,为了防御鞑靼、瓦刺族的侵扰,从没间断过长城的修建,从洪武至万历,其间经过20次大规模的修建,筑起了一条西起甘肃的嘉峪关,东到辽东虎山,全长6350公里的边墙。(但据报道,1990年一个徒步走完长城全长的中国人的计步器显示的是6700公里。)
  长城有极高的旅游观光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现在经过精心开发修复,山海关、居庸关八达岭、司马台、慕田峪、嘉峪关等处已成为驰名中外的旅游胜地。 蹬高远眺,凭古怀幽,古战场的金戈铁马似乎就在眼前。如今,长城与埃及的金字塔,罗马的斗兽场,意大利的比萨斜塔等同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迹,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的丰碑和智慧结晶,象征着中华民族的血脉相承和民族精神。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49:40 | 只看该作者
Petra  佩特拉古城(公元前9年 – 公元40年)佩特拉,约旦  佩特拉是约旦南部的一座历史古城,距首都安曼约260公里。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它是约旦南部沙漠中的神秘古城之一,也是约旦最负盛名的古迹区之一。佩特拉位于干燥的海拔1000米的高山上,几乎是全在岩石上雕刻而成。
  佩特拉为公元前4~公元2世纪纳巴泰王国首都。位于约旦安曼西南250公里处。希腊文意为“岩石”。《旧约全书》称“塞拉”(Sela)。
  公元前1世纪, 在国王阿雷特斯三世统治时极其繁荣,疆土曾扩大到大马士革。公元106年被罗马帝国皇帝图拉真军队攻陷,沦为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曾作为商路要道盛极一时。3世纪起,因红海海上贸易兴起代替了陆上商路,佩特拉开始衰落, 7世纪被阿拉伯军队征服时,已是一座废弃的空城。1812年为瑞士人J.L.伯尔克哈特重新发现。
  佩特拉是工程和保护的象征。在阿拉伯沙漠的边缘,佩特拉古城曾是国王阿莱塔斯四世(公元前9年 –公元40年)当政时的纳巴泰王朝的首都。纳巴泰人是水设施技术方面的杰出大师,他们为佩特拉修建了伟大的水渠和蓄水池等供水系统。佩特拉城中有一个大竞技场,以希腊罗马的建筑为蓝本而建,可以容纳最多4000个观众。今天,佩特拉陵寝(在El-Deir 修道院上有一个高42米的希腊式庙宇正面建筑)已成为中东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
  佩特拉遗迹有一条长约1.5公里的狭窄峡谷通道。峡谷最宽处约 7米,最窄处仅 2米左右,两侧雕凿有洞窟、岩墓等。峡谷尽头豁然开朗,耸立着一座高约40米、宽约30米的依山雕凿的哈兹纳赫殿堂(意为金库)造型雄伟,有 6根罗马式门柱,分上、下两层,直至洞顶。横梁和门檐雕有精细图案。穿过哈兹纳赫殿堂前面的小谷,有古罗马剧场遗迹。剧场后面有一片开阔地,城市依四周山坡建筑而成,有寺院、宫殿、浴室和住宅等。还有从岩石中开凿出来的水渠。在东北部的山岩上开凿有石窟,其中有一座气势雄伟的三层巨窟,正面为罗马宫殿建筑风格,是历代国王的陵墓。现设有佩特拉石窟博物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将该处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50:06 | 只看该作者
Christ Redeemer  基督像(1931) 里约热内卢,巴西  里约热内卢救世基督像(葡萄牙语:Cristo Redentor)是一座装饰艺术风格的大型耶稣基督雕像,位于巴西里约热内卢,是该市的标志,也是世界最闻名的纪念雕塑之一,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耶稣雕像。
  在科科瓦多山上建造一座雕像的想法始于1850年代中期,那时一个天主教主教佩德罗·玛丽亚·博斯请求巴西帝国的伊莎贝尔公主筹措资金建造一座大型的宗教纪念物。伊莎贝尔公主对这个主意不是很在意,而当巴西在1889年成为共和国后,这个设想完全被政府否定,因为当时的法律强制规定必须政教分离。
  第二次“在山上建立一个地标”的提议是里约热内卢大主教在1921年提出的。大主教组织了一个叫做“纪念像周”(Semana do Monumento)的活动来吸引捐款,捐款者主要是巴西的天主教徒。基督雕像的设计要求包括:须代表基督教的十字架,有一座手持地球的耶稣基督像和一个象征世界的基座。最后选择了“救世基督展开双臂”为设计外型。
  这座纪念雕像由法国纪念碑雕刻家保罗·兰多斯基设计,当地的工程师海托·达·席尔瓦·科斯卡监督建设。一组工程师和技师团研究了兰多斯基的设计方案,并决定以钢筋混凝土代替钢材,以便更适合十字架形状的雕像。科斯卡和兰多斯基决定以滑石作为雕像的外层材料,因为它有柔韧性高的特点,而且能够抵抗恶劣的天气。里约热内卢还特意建造了科科瓦多山的上山铁路,以便将打造雕像所需的大块石料运到山顶。
  1931年10月12日在科科瓦多山上举行了盛大的落成典礼,巴西总统瓦加斯为塑像剪彩,这一天是巴西主保圣人圣母Aparecida的纪念日——圣母显灵日(又称守护神节)。落成典礼的一大亮点是照明系统的启动,原本计划是由意大利发明家马可尼从他在那不勒斯的游船上,通过他发明的无线电启动开关,但是由于当天天气状况恶劣,信号强度受到影响,最终不得不改由科科瓦多山上的工作人员手工开启。
  2006年10月12日,在塑像落成75周年庆典上,里约热内卢的枢机大主教欧瑟比欧·奥斯卡·舍伊德[4]在塑像下为圣母显灵日做礼拜,这使得这座基督像成为朝圣圣地,从此以后天主教徒可以在塑像前接受洗礼和宣布结婚。
  这尊雕像体积庞大,有200吨重,左右手的指间距达到了23米。雕像中的耶稣基督身着长袍,双臂平举,深情地俯瞰山下里约热内卢市的美丽全景,预示着博爱的精神和对独立的赞许。耶稣像面向着碧波荡漾的大西洋,张开着的双臂从远处望去,就像一个巨大的十字架,显得庄重、威严。耶稣基督的身影与群山融为一体,一些云团不时飘浮在山峰之间,使耶稣像若隐若现,使他显得更加神秘圣洁。巨大的耶稣塑像建在这座高山的顶端,无论白天还是夜晚,从市内的大部分地区都能看到,成为巴西名城里约热内卢最著名的标志。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50:34 | 只看该作者
Chichen Itza  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公元800年前) 尤卡塔半岛,墨西哥  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位于墨西哥尤卡坦半岛北部,是玛雅古国最大、最繁华的城邦,始建于公元514年,13世纪时突然被废弃,原因不名。“库库尔坎金字塔”又称“城堡”,是奇琴伊查主要古迹之一。奇琴伊查在玛雅语中的意思是“伊查人的井口”。去年,130万游客参观了奇琴伊查玛雅城邦遗址。
  奇琴伊查始建于公元5世纪,7世纪达到鼎盛。全城占地面积约25平方公里。古城遗址掩映于一片丛林之中,唯有城中央的库库尔坎金字塔(见上图,张蕾摄)周围被清理出一片草坪,以便让游人看清它的全貌。奇琴伊查的建筑物上,处处可见“羽蛇”形象,玛雅人崇拜羽蛇神和雨神,库库尔坎金字塔就是玛雅语“羽蛇神”的意思。库库尔坎金字塔占地3000平方米,高30米,抬头仰视,塔身高大巍峨,直通天庭。塔的四周是陡峭的阶梯,两面已风化无法通行,另两面经过整修可供游人攀爬。每个台阶高半米,却只有10厘米左右宽,仅放得下半只脚。
  神庙内的拱顶反映了当年玛雅人高超的建筑工艺,他们全部用石头搭建的拱顶经受住了千年的风雨侵蚀基本没受损伤。玛雅人在修建宗教建筑时往往融入丰富的天象知识。库库尔坎金字塔也不例外,四面台阶加起来共有364级,再加上塔顶的神庙,正好与全年天数吻合。据说,每年春分、秋分的日落时刻,阳光照射在金字塔的边沿,形成的影子连同塔底雕刻的蛇头,仿佛一条巨大的羽蛇蜿蜒爬行。库库尔坎金字塔塔底有一条通道,通向塔内部的神的使者恰克摩尔雕像。通道狭小,两人无法错身而过。人们忍受着通道里潮湿憋闷的空气,遥想千年前玛雅贵族和祭司是怀着怎么样一种虔诚的心情在这里艰难地前行。
  金字塔东面是建立在四层基座上的气势恢弘的武士庙。武士庙南侧是千柱林,一排排的圆柱上,原本支撑着宽大的屋顶,相传是当时奇琴伊查的商业中心,也是玛雅遗址留存下来的少数不以宗教为目的的大型建筑。
  在金字塔南北两面幽深的树林里,有两口直径60米的天然大水井。玛雅人将其中一口水井作为饮水和灌溉农田之用,另一口水井则奉为“圣井”,用来祭雨神。
  库库尔坎金字塔西侧是玛雅人的球戏场,这里绝非娱乐嬉戏之地,而是玛雅人拉开向神献礼序幕的场所。球场两侧有贵族和祭司观看比赛的坐席。比赛中,两队队员用胯部击球,将球撞入球场墙上高悬的石圈内。入球多的队赢得比赛,而取胜队的队长将光荣地被挖出鲜红的心脏,作为献给神的祭品摆放到石雕的恰克摩尔神像的怀抱中。这种残忍的游戏在玛雅人中流传了上千年。
  13世纪时,奇琴伊查古城突然被废弃了,这个昔日玛雅人最大最繁华的城市,从此被热带丛林所吞没。是何原因使这座古城突然消失,至今仍是研究者们的探索之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51:00 | 只看该作者
 Colosseum  古罗马斗兽场(公元70年 – 公元82年) 罗马,意大利  古罗马斗兽场是快乐和痛苦的象征。位于罗马中心的壮观的斗兽场是古罗马当时为取悦凯旋而归的将领士兵和赞美伟大的古罗马帝国而建造的。斗兽场的建筑设计并不落后于现代的美学观点,而事实上,大约2000年后的今天,每一个现代化的大型体育场都或多或少的烙上了一些古罗马斗兽场的设计风格。如今,通过电影和历史书籍等媒介,我们能更深切地感受到当时在这里发生的人与兽之间的残酷格斗和搏杀,而这一切,只是为了给作壁上观的观众带来一些原始而又野蛮的快感。
  罗马斗兽场(Colosseum),亦译作罗马大角斗场、罗马竞技场、罗马圆形竞技场、科洛西姆、哥罗塞姆,原名弗莱文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 Flavium),位于今天的意大利罗马市中心,是古罗马时期最大的圆形角斗场,建于公元72至82年间,现仅存遗迹。
  斗兽场由维斯西巴安(Vespasian)皇帝下令修建,在其儿子图密善在位期间建成,是古罗马帝国标志性的建筑物之一。斗兽场建在另一个罗马皇帝尼禄的“金宫”(Domus Aurea)原址之上,这个宫殿在公元64年发生的罗马大火中被毁。斗兽场是古罗马举行人兽表演的地方,参加的角斗士要与一只牲畜搏斗直到一方死亡为止,也有人与人之间的搏斗。根据罗马史学家狄奥·卡西乌斯(Dio Cassius)的记载,斗兽场建成时罗马人举行了为期100天的庆祝活动,宰杀了9,000只牲畜。
  斗兽场这种建筑形态起源于古希腊时期的剧场,当时的剧场都傍山而建,呈半圆形,观众席就在山坡上层层升起。但是到了古罗马时期,人们开始利用拱券结构将观众席架起来,并将两个半圆形的剧场对接起来,因此形成了所谓的圆形剧场(amphitheatrum),并且不再需要靠山而建了。而罗马斗兽场就是罗马帝国内规模最大的一个椭圆形角斗场,它长轴187米,短轴155米,周长527米,中央为表演区,长轴86米,短轴54米,地面铺上地板,外面围着层层看台。看台约有60排,分为五个区,最下面前排是贵宾(如元老、长官、祭司等)区,第二层供贵族使用,第三区是给富人使用的,第四区由普通公民使用,最后一区则是给底层妇女使用,全部是站席。在观众席上还有用悬索吊挂的天篷,这是用来遮阳的;而且天篷向中间倾斜,便于通风。这些天篷由站在最上层柱廊的水手们像控制风帆那样操控。
  斗兽场的看台用三层混凝土制的筒形拱上,每层80个拱,形成三圈不同高度的环形券廊(即拱券支撑起来的走廊),最上层则是50米高的实墙。看台逐层向后退,形成阶梯式坡度。每层的80个拱形成了80个开口,最上面两层则有80个窗洞,观众们入场时就按照自己座位的编号,首先找到自己应从哪个底层拱门入场,然后再沿着楼梯找到自己所在的区域,最后找到自己的位子。整个斗兽场最多可容纳5万人,却因入场设计周到而不会出现拥堵混乱,这种入场的设计即使是今天的大型体育场依然沿用。
  斗兽场表演区地底下隐藏着很多洞口和管道,这里可以储存道具和牲畜,以及角斗士,表演开始时再将他们吊起到地面上。斗兽场甚至可以利用输水道引水。公元248年在斗兽场就曾这样将水引入表演区,形成一个湖,表演海战的场面,来庆祝罗马建成1000年。
  公元217年斗兽场遭雷击引起大火,受到部分毁坏,但是很快在238年又修复,继续举行人与兽或人与人之间的搏斗表演,这样的活动一直到公元523年才被完全禁止。公元442年和508年发生的两次强烈地震对斗兽场结构本身造成了严重的损坏,在中世纪时期该建筑物并没有受到任何保护,因此损坏进一步加剧,后来干脆被用来当作碉堡。15世纪时教廷为了建造教堂和枢密院,竟然拆除了斗兽场的部分石料。1749年罗马教廷以早年有基督徒在此殉难为由才宣布其为圣地,并对其进行保护。约翰·保罗二世教皇生前每年都会在此举行仪式纪念这些殉难的烈士,但是却没有历史证据显示确曾有基督徒在此殉道。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51:29 | 只看该作者
Machu Picchu  印加马丘遗址(1460-1470) 马丘比丘,秘鲁  印加马丘遗址是团社和奉献的象征。公元15世纪,印加王朝的国王Pachacutec在马丘比丘山脉(“古老山脉”)上修建了一座云中之城。这个非凡的居住地上延至安第斯山脉、下潜至亚马逊热带丛林,并位于Urubamba 河谷之上。历史上由于“天花”爆发,该城市遭到印加王朝遗弃。
  当西班牙人打败了印加帝国后,这座古城便“消失”了长达三个多世纪,直至1911年,耶鲁大学的考古学家海勒姆·宾厄姆发现了该城遗址。
  马丘比丘位于秘鲁库斯科省乌鲁班巴河左岸海拔2430 米高的山上,三面临河,一面是连山的热带山林的悬崖峭壁,常年笼罩在云雾中。马丘比丘建于公元15世纪,占地13平方公里,包括太阳神庙、军事堡垒、祭坛、贵族庭院、平民住房、市场、作坊、广场、浴池等近200座建筑和连接山坡与城市的约3000级台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浑然一体。山脊斜坡和后山辟有百余层梯田,用于种植粮食、蔬菜。遗址境内分布着许多“卫星城”,处处可见花园、通道、宫殿等宏伟建筑。公元16~17 世纪之交时,遭到废弃。在大多数印加城市被西方殖民者破坏的情况下,此处遗址还保留着印加时代的风貌。
  谜样的马丘比丘
  西班牙人占领了印加后,大肆劫掠,无恶不作。1536年,当时的印加傀儡皇帝借机组军起义,事败后逃到安第斯山谷中的维尔卡邦巴。不久,那里藏有印加皇帝宝藏的传闻亦不胫而走。1911 年,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希望寻找印加人最后的避难所维尔卡邦巴,却机缘巧合地发现了更宏伟壮观的马丘比丘。 马丘比丘像是忽然间在地球上出现的一座古城,它的真正历史至今仍未有定论。也正由于这个原因,谜样的马丘比丘,每年都吸引无数游人到此一窥印加文明的神奇。
  热烈的太阳崇拜
  印加人的宗教信仰是太阳崇拜,他们自称是太阳的子孙,甚至把自己的城市修建在高高的山巅上也是为了更接近太阳。太阳崇拜是整个马丘比丘的灵魂。在印加人的城市中都建有一个神圣的日晷仪,用来标明太阳的运行情况,以便象征性地捆住太阳,防止它坠落。在马丘比丘城中心处的“捆日石”,就是他们这种信仰的体现。这块石头是直接用山顶的岩石刻成一块高约2米的长方形大石盘,石盘上有刻度,盘中心有一个突出的石桩,石桩随着太阳的运行在盘上投下阴影,指明一天的时间。印加人还通过它来确定季节。
  众多的印加神庙
  马丘比丘有着众多的神庙,其中的太阳神庙不仅是印加人祈祭太阳的场所,更是一座天文观测站。近年有考古天文学研究发现,每年夏至时分,太阳光正好由神庙东窗射入,十分准确地投影在庙中用来测量太阳升起点的“捆日石”上。另外,主神庙、三窗庙和圣器收藏室都是最主要的神庙。主神庙是一座三面围墙一面开放的建筑,其东西两侧石墙皆以巨石为底,并以打磨精细的石块垒砌而成,庙中还有一座巨石砌成的祭坛。三窗庙位于主神庙旁,因有三扇巨石叠成的大窗而得名。庙中立有一根石柱,据说是用来支撑屋顶的,石柱边还有一块代表天地宇宙的阶梯石刻,是印加神庙的重要标志之一。
  唯一属于平民的神鹰庙
  神鹰庙是下城区唯一的神庙,其地面上有类似鹰头的石刻,神庙后面的巨石就像是神鹰展开的两翼,造型有如自然天作,栩栩如生。曾有人发现,在神鹰庙背后的“羽翼”里有造型独特的石龛,石龛中安置着木乃伊。
  庞大的祭祀规模
  马丘比丘,是为了祭典活动而建于山巅的“祭典之城”,城市功能与普通的印加民居城市不同。马丘比丘的神庙建筑中有许多用于观测日月星辰运行的石刻,是印加时代宗教祭典中心及天文观测中心。观测天文不仅对宗教教仪,而且对农事活动都非常重要。因此还有一些这方面的专长人员住在这里。这里曾经住过的一两万人中大部分是专门从事祭祀或与之相关的手工操作的妇女,她们或是纺线织布,或是酿造玉米酒。这些妇女是从全国选来充作印加王的女仆或祭司的助手。她们中的一些人也参加宗教仪式,但大部分人终日在作坊、房舍或神庙中忙于活计。除了这些女仆外,城中还有许多祭司,他们分别掌管某座神庙,主持宗教仪式。
  高超的建筑技术
  马丘比丘城内有神庙、王宫、堡垒、民宅、街道、广场等建筑,它们由纵横其间的台阶连接起来,有的石阶多达160层。并且,这些建筑全部用大块花岗石砌成,石块之间结合紧密,不用任何黏合材料,全是石匠们使用简单工具拼接垒筑而成。几个世纪以来,这里发生过多次地震和山洪,而雄伟的古城却安然无恙,丝毫未损。古代印加人高超的建筑技术在此得到了极好的印证。
  分明的城市格局
  马丘比丘古城建在乌鲁班巴河边2500 米高的山脊上,整座城市大致分为以花岗岩巨石圈出的一级级梯田的农业区、贵族住宅与神庙齐聚的上城区、民居与仓库并存的下城区。农业区位于城市东南,占总面积的一半多一点,有一条沟壑将它与城市区隔开。农业区约有一百块梯田,此外还有排水渠、墙壁和其他农耕设施。整个城市格局呈现功能分明的区域划分。
  上城区
  上城区即城市区,位于遗址的西侧,以神庙、祭坛和贵族宅邸为主。城市区的西部分为男子区和宗教区,这里最引人注目的是印加王宫和大塔楼。这两处建筑的石墙非常精美,堪与库斯科的太阳神庙和贞女庙媲美。城市区的东部也分为两个小区:服务区和妇人区。服务区主要建筑有磨房区,是印加人为了加工粮食而建,此外还有相配套的房舍和仓库。位于妇人区的三门厅,是整座古城最大的建筑群之一,内含16 个小区。帕查妈妈神庙也位于妇人区,是印加人供奉象征丰产的大地女神——帕查妈妈神的地方。
  神圣的大广场
  上区和下区之间有一座巨大的广场——神圣广场。这里地势开阔,古城全貌一览无余。 神圣广场与库斯科城中的大广场一样,是举行最重要的宗教仪式的场所。只有在这种场合,方圆5公里内的农人才从八条山间小路,甚至涉过乌鲁班巴河来到这座神圣古城。
  下城区
  马丘比丘的下城区是普通居民区和储物仓库区,这里的石造建筑材料和上城区相比,粗糙许多,建筑也不如上城区的宏伟高大,因此下城区又有“平民区”之称。平民区的尽头有一座研钵屋,这座石屋的地面上有两个类似研钵的圆坑。有学者认为这里曾是印加人用来研磨食物的加工厂。但是,后来的考证发现,印加人所用的研钵形状和这两个圆坑很不同。因此人们普遍认为,这两个圆坑在储水之后,是印加人用来观测日月星辰的“天文仪器”,研钵屋是设在下城区中的天文观测站。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0 19:51:56 | 只看该作者
Taj Mahal  泰姬陵(公元1630年) 阿格拉,印度  位于离新德里200多公里的阿格拉(Agra)城内,亚穆纳河右侧的泰姬陵是爱情和热忱的伟大象征。泰姬陵是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其已故爱妻而下令修建的陵墓。陵墓由白色大理石砌成,四周是用红砂石筑成的高大围墙,非常宏伟壮观。泰姬陵被公认为穆斯林建筑艺术在印度最杰出、最完美的代表。人们传说,后来沙贾汗皇帝被囚禁起来,每天只能透过小小的囚窗来观望美丽的泰姬陵。
  一译“泰吉·玛哈尔陵”。莫卧儿帝国著名建筑。在今印度北方邦的阿格拉。莫卧儿帝国国王沙杰汗为他死去的皇妃蒙太姬修建的陵墓。
  公元1630年始建,1653年建成。它由殿堂、钟楼、尖塔、水池等构成,全部用纯白色大理石建筑,用玻璃、玛瑙镶嵌,绚丽夺目。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伊斯兰教建筑中的代表作。
  1983年根据文化遗产评选标准C (I) 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评为遗产的报告:世界遗产委员会第7届会议报告。是北京时间2007年7月8日凌晨公布的“新七大奇迹”之一。
  泰姬陵国际年——2004年
  泰姬陵位于亚穆纳河畔,相传是印度莫卧尔王朝第五代皇帝沙贾汗为纪念亡妻修建的陵墓。大多数历史学家认为,泰姬陵始建于1632年,历时22年才完工。来自印度全境和中亚乃至中国的成千上万的工匠为修建这座世界7大奇迹之一的陵墓奉献了辛勤的汗水和聪明才智。2004年正值泰姬陵建成350周年,印度旅游部和地方政府将2004年定为“泰姬陵国际年”。
  泰姬陵中的绝版爱情
  再富丽堂皇的建筑如果没有故事,魅力便会减去一半,反之,如果有一个美妙的故事尤其是爱情的故事,会让它魅力四射乃至不朽了。比泰姬陵本身更吸引人的就是一段也堪称“世界奇迹”的爱情:
  公元十六世纪,一位叫泰姬的美丽女人嫁给了印度莫卧儿王朝的皇帝沙贾汗,先后为他生养了十四个子女,并且与战乱中的皇帝同悲同喜,还帮助他夺回王位,却不幸在36岁那年因难产而死。
  临终前,泰姬向皇帝道出三愿:一要皇帝善待子女;二要他不得续娶;三愿皇帝为她建造一座能和她的容貌匹配的最美丽的陵墓。皇帝悲痛无比,一一承诺。他除了每年征发二万多名印度民工,还召来世界各地著名的设计师和工匠,历时22年,用印度西北的纯白大理石、斯里兰卡的蓝宝石、伊拉克的月长石、阿拉伯的珊瑚、波斯的紫水晶、俄国的孔雀石、中国西藏的翡翠……耗资千万,终于创造了世界奇观。
  痴情的皇帝还打算在泰姬陵的河对岸为自己建造一座相似的陵墓,用通体透黑的大理石对应通体透白的爱妃陵,寓示两人的爱情纯洁得没有丁点儿杂质。河面上还要用黑白两色的大理石建一座桥,连接两人纯黑纯白的陵墓。
  然而皇帝的美梦未能成真,他的三个儿子迫不及待夺取王位,最终儿子奥朗则布(Aurangzeb)篡位夺权,将年迈的他囚禁在阿格拉堡的一座角楼中,甚至不让他看到泰姬陵。据说,沙贾汗每晚只能透过一块大水晶石的折射,凝望数公里外的陵墓。沙贾汗七年后被囚禁至死。
  这类结局并不陌生。历史上宫廷里为争夺王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戮的事例比比皆是。大概皇子们也有感于老爸对母亲的痴情,虽然没有理睬他建筑“爱情桥”的遗愿,但总算把他的遗体送到了泰姬身旁。现在陵内存放着的两具嵌满宝石花卉的白色大理石石棺,小小的那具就是皇帝沙贾汗的棺椁。
  建筑特色
  泰姬陵占地甚广,由前庭、正门、莫卧儿花园、陵墓主体以及两座清真寺所组成。陵墓主殿四角都有圆柱形高塔一座,特别的地方是每座塔均向外倾斜12度,若遇上地震只会向四方倒下,而不会影响主殿。无论在任何角度望去,纯白色的泰姬陵均壮丽无比,造型完美,加上陵前水池中的倒影,就像有两座泰姬陵互相辉映,难怪被誉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莫卧儿式花园
  此花园是一个典型的波斯式花园(Persian garden),位於主体前方,中央有一水道喷泉,而且有两行并排的树木把花园划分成4个同样大小的长方型,因为“4”字在伊斯兰教中有著神圣与平和的意思。
  陵墓主体
  主体建筑呈八角形,中央是半球型的圆顶,整座主体都以沙贾汗最喜欢的白色大理石所建,而在白色的大理石上则镶满了各种颜色的宝石,拼缀成一些美丽的花纹与图案。建筑时,在主体下方挖了18个井,每个井都以一层石头、一层柚木的方式,把地基层层叠起,以减低地震对主体的伤害,可见沙?贾汗对皇后的爱护。陵墓内部只靠室外透入的阳光照明,在大理石屏风内有两副空石棺,而沙贾汗与皇后的真正长眠地点是在地下另一土窖中。
  清真寺
  在主体两旁各有一座清真寺,以红砂岩建筑而成,顶部是典型的白色圆顶,而兴建这两座清真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持整座泰姬陵建筑的平衡效果,以达到对称之美。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7 20:44 , Processed in 0.095275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