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075|回复: 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花镜(我的读书随笔)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5 10:12: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花镜(我的读书随笔)
文:吕群芳

    千年以来,神奇的方块字总像初春江南雨后的清晨那样,鲜活而生机盎然。
    而由它们组成的文章又如一朵朵鲜花,美丽并着清香。读书如赏花,从春花读到秋月,从夜雪初霁读到朝阳甫上,生命在书香中飘逸……
    《花镜》之名,来源于清代陈淏子(自号西湖花隐翁)的同名园艺书籍。陈淏子一生喜读书,爱好栽花,他通过向花农、花友调查访问,并结合对历代花谱的研究,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写成《花镜》一书。
     我把自己的读书随笔命名为《花镜》,就是想把自己在书中采撷到的“好花”移植到我的随笔中,让她们永远美丽。

花镜之一
我所理解的“暗示”
——读《名师激励智慧.暗示》有感
    人间因为有颜色而美,而中国的文字皆是有颜色的。张爱玲曾经说过:“中国的文字有颜色、有声音、有美感、有感情。”
   暗示,这个词语在我心里的颜色就是蓝色的。
   暗示,是那朵蓝色的矢车菊,能带给人勇气和快乐。
在德国一条开满矢车菊的乡间小道上,行来了未来的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和母亲路易丝皇后,他们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而这逃难的途中,车子坏了,王后和孩子停在路边等候,见着路边蓝色的矢车菊,王后就用它编成了小花环,戴在九岁的威廉胸前,孩子不安的心从这童话般的蓝中得到了勇气,获得了快乐,他一辈子记住了路边这些蓝色的小花。
    冷静地看看我们的课堂,我们的教室,我们会发现,“自己是教室里的一个决定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骤然升级还是逐渐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这是因为情绪具有感染性和蔓延性。教师情绪低落,则会使大多数学生情绪低迷; 情绪急噪,则会使学生更加躁动。反之,教师良好的情绪却能制造出乐思的氛围,教师积极的“情绪暗示”常常会给学生带来勇气和快乐。
暗示,是头顶上的那一方蓝天,博大而又智慧。
晋时的潘岳,文章无处不善,灿烂如锦缎的光华,做事亦有花的风光,就连他处理民间纠纷也是用花的手段,不多言语,只拈花微笑。他做河阳县令时,在县衙的后院栽上桃李,又在园子内挖一口浇花的井。他还专门做了十几只尖底大水桶放在大堂上。碰到有人斗殴吵架,潘岳就先给原告一只尖底水桶,给被告一根扁担,一条井绳,让两人去后园浇花。因为水桶是尖底的,所以两人不得不合作在一起才能把花浇完。而浇完花后,却发现,人间有情,无理可争,潘岳看他们都没有了火气,才开始做裁决,结果皆大欢喜。
我想,潘岳的方法其实就属于行动暗示吧。在做事情的过程中感悟到其中的内涵,达到教育的目的。马卡连柯的一位学生曾是“惯偷”,教育了许多次都无效果。一天,马卡连柯把去银行为工学团取钱的紧急任务交给了这位学生。学生起初大吃一惊,随后异常兴奋,立即跑得大汗淋漓,把钱取了回来。此后学生改掉了偷窃习惯。另外,像“给妈妈洗脚”、“护蛋行动”等等也是行动暗示。
由此,又想到了教师的“榜样暗示”,潘光旦先生说:“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学校处处是课堂,老师这条“大鱼”怎样做,学生这群“小鱼”就马上便会“尾随”上来。真实的感受,无言的陶冶,自然的教育,这就是暗示的魅力。
暗示,是那一汪碧蓝的水,“柔蓝一水萦花草”,让人见了心目俱宽。
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倡导了教育应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的观念,这也告诉了我们大自然具有暗示教育的作用。比如排队,我们可以带学生观察蚂蚁搬家,用自然的力量来暗示学生,促成学生的自我思考;两位学生为一点小事争吵不休,你可以带他们看看广袤的天空和美丽的草原,对事件不做直接的批评,借助自然的力量让学生自省自悟。
其实,不仅仅是学生需要从大自然中吸取养分,我们老师也同样需要。“给我们生命滋养最多的并不是那些石林山洞,而是无边的田野。”有空就到田野上走走,行走在田野上,人的思想便格外澄澈。用另一种眼光“看”田野,泥土的芬芳会给你许多的暗示。比如,迎着暖暖的春风行走在三月的田野上,那里有和风,有细雨,有翻飞的乳燕,有桃杏花簇满枝头,还有那散生在草丛里的点点野花。红肥绿瘦,草长莺飞,田野上的一切生命都没有贵贱之分。你会由此领悟到在关注生命、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应该格外关爱儿童生命的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的生命之花都有尊严的、平等的绽放在人生长河里;雨后行走在田野上,溪水潺潺,看着溪底那一颗颗美丽的鹅卵石,你不觉吟出了泰戈尔的诗句“不是铁器的敲打,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粗糙的石块变成了美丽的鹅卵石。”它向你暗示——教育就是水的载歌载舞……
不提教育,就说我们自己的人生,也需要从自然的暗示得到启迪,让自己心目俱宽。夜深人静,仰望星空,心体澄静,清澈无物,名利、生死、情爱,天地与我,孰大孰小?放弃所有的焦灼和烦燥,在淡淡的星光下用平和让生活和领悟优雅起来,等待人生的所有幸福与苦难,然后泛开一个愉悦的笑颜坦然接受。这就是星空对我,也是对你的暗示。
暗示,闪烁着蓝色的光芒,博大、智慧、宁静而美丽,乃智者之举,具诗意之美。
以上就是我对暗示的理解。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13:18 | 只看该作者
花镜之二
抚摸中国成语

       融入一个伟大的传统,追寻自己的根,是文化的本能冲动之一。文字是储存记忆最美妙的方式,我们民族灿烂辉煌的文化都沉积在优美的汉字里。而成语的背后更是流淌着一条汩汩的河,一条文化的河流……
所以,我将用我的眼睛,我的心灵来抚摸中国成语。
                                                                            安乐窝

          三个字的成语不多见,所以记得特别牢。
         原本,我以为“安乐窝”应该是雕梁画栋、富丽堂皇之地,那里飘拂着秀帏罗帐,充斥着香粉沉屑……
       没想到,我错了。
       安乐窝,北宋时的邵雍隐居在河南辉县的苏门山中,他的居处称为安乐窝。《宋史. 邵雍传》“雍岁时耕稼,仅给衣食,名其曰‘安乐窝’。”后来,泛指舒适安静的住处。宋.戴复古有诗云:“四山便是清凉国,一室可为安乐窝。”
原来,白云深处,沿溪曲行,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前院红了樱桃,后院绿了芭蕉,冬天有红泥小火炉温酒,夏夜有虫声新透绿窗纱,青山可以清目,流水亦能静耳,悠哉天地间,不知老将至……这样的地方才是真正的安乐窝。
        其实,邵雍老先生是个明白人,他认为,能够居于一隅过上一个平静的日子,就是安乐,这样的一方小小的天地就是安乐窝。
      说起来,住在安乐窝里的邵雍(自号安乐先生)也算是个神仙般的人物。我们非常熟悉的童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就是出自他之手。还有,“一年之际在于春”也是他老人家提出来的。
       邵雍精通易经,在世时便以“遇事能前知”而名声在外。他曾写了预测诗《梅花诗》预测当时和后世的历史,此诗以象征性隐语设喻,盖略言其身后1077-1977年约900年间中国世事,据传,没有不准的。

                                                                     沧海桑田

这是一个内涵最丰富的成语。有时候,甚至觉得任何语言在它面前都是苍白、单薄的。

沧海桑田,大海变为桑田,桑田变为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也简称沧桑。
传说东汉仙人王方平在门徒蔡经家见到了仙女麻姑,发现原来是自己的妹妹。她早年在姑余山修行得道,千百年的过去了,长得仍如十八九岁的姑娘,头顶盘着发鬓,秀发垂至腰际,身上的衣服光彩夺目,大家举杯欢宴、麻姑说:“我自从得到天命以来,已经三次见到东海变为桑田。这次去仙山蓬莱,见海水比以前浅了许多,大概又快要变成陆地丘陵了吧!”
闲来读些古诗词,又发现,古人也把沧海桑田简称成“桑海”。如:
“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唐.李商隐)
“桑海几经尘劫坏,江山独恨酒肠乾。”(金.元好问)

生命短促,如昙花一现;时间永恒,如浩瀚的星空。时间,从每一寸土,每一滴水中走过,从每一个心灵走过。没有人知道它从哪里启程,也没有人知道它将在哪儿停泊。只知道,世间所有的事物,都被它缓缓覆盖,成为历史,成为记忆,成为过去……

                                                                                              椿萱并茂

         椿萱并茂,椿,长寿的大椿,用以象征父亲。《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木以八千岁为一春,八千岁为一秋。”萱,种在北堂的忘忧草,用以象征母亲。《诗.卫风.伯兮》:“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毛传:“谖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陆德明释文:“谖本又作萱。”谓北堂树萱可以令人忘忧。古制北堂为主妇之居室。后因以“萱堂”指母亲的居室并借以指母亲。椿萱并茂,喻父母都健康。
“父母俱存,谓之椿萱并茂;子孙发达,谓之兰桂腾芳。” 《幼学琼林·祖孙父子》
“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 汉·牟融《送徐浩》

昨晚读到这个成语,心中非常温暖,非常幸福。因为我的父母都还健康,我先生的父母也很健康。
当父母站在我们前面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自己离生命的尽头还很远;可当父母倒下的时候,我们却会发现,我们离生命的尽头其实并不远。感谢父母,为我们挡住了一切,包括生命的尽头。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比如,“孝”。世上有些东西可以重来,可以弥补;有些东西却永远无法弥补,比如“孝”。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是永远的遗憾,永远的痛。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既然没有来世,即使有来世,天下的儿女们啊,我们也要趁着椿萱并茂的时节,来努力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萱草仍旧在开/ 椿树依然挺拔/ 跪向故乡我双手合十/  对家乡的父母说/椿萱并茂。——柴门映雪《椿萱并茂》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13:38 | 只看该作者
花镜之三
抚摸中国成语

                                         看朱成碧
       读到它,就想起了另一个意思相仿的成语:视丹如绿。
       可不知为什么,总觉得“看朱成碧”比“视丹如绿”要雅致一些,而且还多了一份沉着和大气。
       最早结识“看朱成碧”这个词语,并不是在成语词典中,而是在一首据传为武则天所作的诗中。
                                              如意娘
                                        看朱成碧思纷纷,
                                        支离憔悴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
                                        开箱验取石榴裙。

       ——朱,碧,一花一叶,两种颜色,两种风韵。怎样的“思纷纷”,才会“看朱成碧”啊!
      这样一想,觉得“看朱成碧”里面所蕴涵的情感当真是九曲回肠,绵绵不绝。在那个凄清寂寞的夜晚,寄住在感业寺的武媚娘因为思念而显得支离憔悴,那时的她只不过是一柔情缱绻的普通女子。思念便如纷纷的雨滴打痛了她的心田,雨滴从心灵漫上睫毛,而后又落在眼前的石榴裙上,绽开成一朵朵湿漉漉的小花……
       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观天上云卷云舒,是一种境界;坦然地面对“看朱成碧”,又何尝不是一种境界呢!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14:02 | 只看该作者
花镜之四
一叶知秋
  没想到古人与大自然竟是如此贴心,连一片叶子轻轻落下,也逃不过他们智慧而博爱的眼睛——
  “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
  “山僧不解数甲子,一叶落知天下秋.”
  就这样,一片叶子轻轻落下,却荡起了一秋的涟漪.
  秋,一个让我觉得很高很远又很深的季节,就由一片黄叶带到了我眼前.
  一片落叶或许能捎来秋天来临的消息,但它能感悟到秋的内涵吗?
  如果说,落叶是秋的语言,那么当大地一片银色的时候,这些金色的语言将会被谁哦仔细珍藏呢?


镂月裁云
      第一次读到这个成语,就喜欢上它了。
     “镂月成歌扇,裁云作舞衣。”
李义府,一个并不是很有名的诗人居然吟出了这么好的诗句。惊讶之余,也着实感叹自己学识的浅薄。
      李义府的这首诗不仅给后人留下了“镂月裁云”这个成语,还引发了另一个成语——生吞活剥。
      当时,有个官史叫张怀庆,不学无术专爱抄别人的诗句,冒充雅士,张怀庆竟把李义府的诗整篇照抄,只是在每句前面硬添二字:
  生情镂月为歌扇,出性裁去作舞衣。
  照镜自怜回雪态,来时好取洛川归。
  人们读后,便哗然大笑道:“活剥张昌龄,生吞郭正一”。(张郭二人是当时起草朝廷各种文诏的二大臣),生吞活剥的典故由此成立了。
      如果我们仅从字面上来读这四个字,便会觉得“镂月裁云”还是一个饱含童话色彩的成语。也许,我们可以这样想象;
一个满月之夜,一位长着白色翅膀的孩子飞到了深蓝色的天空里。在圆盘似的月亮上雕刻出了一座晶莹剔透的广寒宫,一棵高大挺拔的桂花树,还有一只雪白的玉兔……然后,她又在夜空中飞来飞去,裁剪了几片美丽的云彩,拿回家叫妈妈做成了一条美丽的裙子。


梦笔生花
       梦笔生花能拥有一支生花的妙笔,对每一个喜欢在纸上种花的人来说都是一件美事。我也总想着做这样的美梦,可这生花的妙笔就是不到我的梦里来。
       古往今来,能在梦中得到生花妙笔的大概有三人:
       纪少瑜〔南朝·梁〕
      相传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不瑜梦醒之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后来官至东京大学士。
       江淹(南朝)
       据传他到任伊始在这座土山丘住了一夜,梦见一美男子自称郭璞授他一支五彩笔,醒来索身,果有一笔安然躺在兜里,从此才思泉涌,下笔如神。他用这支笔写下了《别赋》、《恨赋》这样的千古不朽名篇。
        李白(唐)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梦笔生花,梦笔生花,千百年来缠绵了多少文人渴望和叹息的梦境啊!


夜雨对床      
        一直很喜欢雨,尤其是黑夜里飘落的雨。
        在静静的夜晚聆听风起雨落的声音,会让人拂去一切的浮华与烦躁……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
         翻开古诗词,各种意韵的夜雨就如春日里花儿在纸上尽情绽放,想来古人对夜雨也是情有独钟的。
        其中,最让人感到亲切的诗句却是白居易的“能来同宿否,听雨对床眠。”成语“夜雨对床”就出自此诗。
        记得工作的第一年和姐姐在同一个学校任教,因为学校宿舍比较紧张,我们姐妹俩就合住一间房。
        山村学校的夜晚总是异常安静,雨夜更是静谧,而淅淅沥沥的雨声却显得更加清晰悦耳了。这样的夜晚,我们总是早早地躲进被窝里,拉灭电灯,在雨声里絮絮叨叨,回忆一些过去的事情,也常常憧憬着未来的日子……
        雨冷,话暖,人有情,这样的雨夜当然是美好的。

蒹葭伊人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蒹葭,一种极为普通的植物,喜欢生长在河之洲,水之湄。
        可自从它被那首古老的恋歌反复吟唱之后,它就与爱情牵手而行了,成了古典的情人草,它的意韵与风姿远胜于花瓶中带刺的玫瑰花。
       伊人在水,美在朦胧。因了这苍苍蒹葭,茫茫白雾,袅袅烟波,佳人的身影才更显绰约迷人,楚楚动人。想看清却又看不清,看不清却又放不下,只好痴痴地遐想:
        她,长裙曳地,素面朝天;
        她,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她,浅浅笑容有花的韵致,淡淡的暗香在眉宇间浮动;
        ……
       几千年来,西风不停,伊人不老,蒹葭不倦,它们依然在白露为霜的季节里执着地守望。


三余读书
       古人的好学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什么悬梁、刺骨、凿壁、挂角、燃荻、聚萤、趁月、映雪……不胜枚举。
       这样的故事读多了,总让人觉得读书是件苦事情,若不是冲着“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这种类乎大槐安国的玩意儿是很难下此决心的。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听“三余读书”的故事:三国时的董遇在别人向他感叹没时间读书时答道“当以三余”,所谓“三余”,是指“冬者,岁之余也;夜者,日之余也;雨者,月之余也”。我想,一个人若能坚持“三余读书”的话,那效果定胜于“悬梁刺骨”之类的苦读,且能体会到读书之妙。
        清人张潮认为“读经宜冬,其神专也;读史宜夏,其时久也;读子宜秋,其致别也;读诸集宜春,其机畅也。”套用一下他的话语,“读教育专著宜冬,其神专也;读小说传奇宜夜,其时久也;读诗词散文宜雨,其致别也。”
       如此境界,可以读而忘老。


人面桃花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一次美丽的邂逅,一个浪漫的爱情场景。人面、桃花,不知道是花儿妩媚还是人儿娇好?
     《桃夭》中桃花,开得如火如荼,浓艳、热闹,几乎“能听见新娘子出嫁时的鞭炮声了”,而这一树桃花就显得淡雅、安静,只觉得微风轻拂,桃色扑面。
       这只是一次偶然的相遇,给人的感觉却是那么的自然。一个眼神,一杯清茶,一桩欲说还休的心事就此埋下。想起以前看过的一个故事,以谜为主线,猜的是红楼人物。那女子站在花下,撷下一枝花,轻轻掷向那青年。那青年接住,朗声道:“花袭人。”又是发生在花下的一场诗意邂逅!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美丽的爱情故事总要留下一缕惆怅,梦依稀,情依稀,恰似那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尽的绿水悠悠。

举案齐眉
        这是一个曾被封建士大夫们津津乐道的爱情故事。典出《后汉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能够高举的食案也是那个年代饮食文化的特色,那时的中原汉人往往盘腿跪坐,每人面前置一小食案分食。但到了唐代,随着胡人文化的融入,慢慢的食案越来越大,就很难做到“举案齐眉”了。
       只是举案齐眉也罢,相敬如宾也罢,说到底,都只是表面上的客气而已,感情却未必有多深。说不定,举案齐眉的背后更多的是同床异梦,是静如止水。
       “叹人间,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
        ——暑假里重读《红楼梦》,读完以后,萦绕在脑海中的就是这一句“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宝玉到底爱林姑娘的什么呢?是那两弯似蹙非蹙的涓烟眉,还是那双似喜非喜的含露目……爱了就是爱了,谁能说得清;爱上了,就放不下。所以,最后苦了宝姑娘,纵然她“举案齐眉”,怡红公子“终究意难平”。      
其实,“意难平”的又岂只是怡红公子呢?宝姑娘自己呢?“举案齐眉”的同时,也是“意难平” 啊!
     《南歌子》里:“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功夫,笑问鸳鸯两字自怎生书?” 娇态可掬,柔情似水,这才是真正的夫妻情深。

美人如玉
      不看什么出典,只读读这四个字,便爱上了它。
      人们也爱说美人如花,可“如花”两字,总不免让人觉得这美人似乎只是外表美而已。而且“花无百日红”,红颜消逝,那花便是“残花”,便是“落红”了。
      玉则不同了,从里到外都隐隐闪着淡淡的光泽。从外表看,温润恬淡,美而不妖,丽而不艳;从内里看,玉有五德,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其一,玉温润而泽,谓之仁;其二,玉廉而不刿,谓之义。其三,玉垂之如坠,不趾高气扬目中无人,谓之礼;其四,玉缜密坚实,谓之智;其五,色彩斑斓却心地透明,谓之信。
       还值得的一提的是,玉能发出舒扬致远的声音,那也就是说,如玉的美人还有着婉转动听的歌喉。
      美人如玉,真的爱极了这四个字。


红豆相思
       昨夜斜倚床头,胡乱翻书。书中有插图,古色古香,很合我的口味,不由细细端详:
      庭院深深,芭蕉正绿,一位手执团扇的女子低头颔首,一丝浅浅的笑意浮现在嘴边,纤纤玉手静静地躺着三颗小小的红豆。
       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随着这首诗歌的广为传诵,红豆也满满成了我们表达相思的最美的信物。
       东西方文化里,分别以红豆和玫瑰为爱情代表信物,也透露了两个文化体系下的人们,对于爱情认知态度的差异,一个是爱情的果实,而另一个则是爱情的花朵。
       也许在许多人的眼里,似乎只有那带着西方气息的玫瑰才能代表爱情,才是爱情的信物。其实,我们那重情重义的祖先早就为后人准备了许多富有诗意的爱情信物,寄托着无限的相思情。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它是离爱情最近的草。
       芍药——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
      古时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作为信物,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香囊——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后。
       香囊是随身之物,古时的恋人之间常常把它当做礼物相互赠送,以表衷情。
       手镯——何以致契阔?绕腕双跳脱。
       跳脱,即手镯,古代的文学作品中,常见女子以手镯相赠恋人的情节。
       美玉——何以结恩情?美玉缀罗缨。
       古代女子为心仪之人的佩玉结缀罗缨,心意昭昭。
       另外,还有同心结、梳子、簪子等。

男耕女织  
      什么是最美的风景与生活?男耕女织便是。虽是竹篱茅舍,却也温馨纯朴。
       男耕女织,夫唱妇随,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桑麻满圃,生活得简单快乐、宁静古朴。
       可是,一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以及“鸡鸣入机织 夜夜不得息。”的艰辛,又望而却步了。
       可还是非常喜欢这个成语,这片风景,顺手再抄录一首陈眉公的《清平乐.闲居书付儿辈》:
                        有儿事足,一把茅遮屋。
                        若是薄田耕不熟,添个新生黄犊。
                        闲来也教儿孙,读书不为功名,
                        种竹、浇花、酿酒,世家闭户先生。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知音许。        
        我们许多人就是从这个成语中,认识了伯牙、钟子期,知道了流水高山千年调,更领悟到了“知音”的内涵。
小时候看越剧,常听台上淡妆明眸的佳人幽幽地唱:“黄金千两易得,知音一个难求。”
       知音真的那么难寻吗?还是我们对“知音”的要求太高了?
       我倒是觉得,找知音只管去书中寻寻觅觅就行。
       林语堂老先生说: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相似的……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到庄子的文章时,便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
可见,苏东坡就是庄子、陶渊明的知音。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也会不由自主地喜欢上一篇文章,觉得文中所写的话,就是自己心里想的。这样一来,你不就找到知音了吗?写文章的这个人也会感到高兴的,因为他也拥有了知音。
     所以找到知音,其实并不难。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0:37 编辑 ]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37:38 | 只看该作者
长亭短亭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旅途总是那么漫长,家乡总在千山万水后,怎不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长亭更短亭啊,十里青山远,何处是乡关?
       寒食节,梨花白,游子想家了: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唐·崔道融《寒食夜》
       西风紧,秋叶黄,游子想家了: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还在路上不停地行走,行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风飘飘,雨潇潇,又是凄凉时候,我们还在天涯路;山迢迢,水长长,乡思如流水。想家啊想家,在长亭更短亭的旅途中,硬是把家乡想成了一朵带刺的花:
                                                               故乡啊,
                                                               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怪不得游子的心那么疼呢!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38:03 | 只看该作者
长亭短亭
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
        旅途总是那么漫长,家乡总在千山万水后,怎不勾起游子的思乡情。
       长亭更短亭啊,十里青山远,何处是乡关?
       寒食节,梨花白,游子想家了:
       ——满地梨花白,风吹碎月明。 大家寒食夜,独贮望乡情。唐·崔道融《寒食夜》
       西风紧,秋叶黄,游子想家了: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我们还在路上不停地行走,行走……
       —何日归家洗客袍?
        风飘飘,雨潇潇,又是凄凉时候,我们还在天涯路;山迢迢,水长长,乡思如流水。想家啊想家,在长亭更短亭的旅途中,硬是把家乡想成了一朵带刺的花:
                                                               故乡啊,
                                                               挨着碰着,
                                                               都是带刺的花。
        怪不得游子的心那么疼呢!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38:30 | 只看该作者
一觞一咏
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我们依然记得那个群贤毕至的三月三。
这一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一日,会稽山下走来了许多人,有谢安,有高僧释支遁……王羲之也带着几个儿子一起来了。
他们“席芳草,镜清流,览卉木,观鱼鸟。”不免诗兴大发。于是,就在这茂竹修林间,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喝酒赋诗。三月桃花水轻轻流过,酒杯随着缤纷的落花缓缓漂下。喝一杯酒,赋一首诗,好不惬意!只是那九岁的王献之怎比得过大人呢?只好一杯接一杯地喝罚酒……
     这一日,大家的兴致都很高,心情也十分愉悦。大书法家王羲之乘兴写道:“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山盟海誓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几千年来,古老的爱情誓言一直回响在历史的天空。

       只是想不明白,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非要牵进这山、海、日、月呢?是怕彼此间的爱不够深,不够坚,还是觉得自己没有爱的能力……

       其实,爱情是很脆弱的东西,经不起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哪里能与山水相比。你看,山一直站在那儿;海也一直等在那儿,可曾经相爱的人儿呢,哪里去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等啊,盼啊,终于走到了爱情的尽头,彼此眼神里的那片潋滟早已找不到了。忽然明白了,一切盟约,原来全是镜花水月。
       相爱的人儿啊,还是说这样的爱情誓言吧!
       —— 我们的爱能走多久我就有多忠诚,我能爱你直到我们分手,我愿意直到我不愿意为止。
     或者,干脆就说:
     ——我爱你,但与你无关。

                                                                         冬炉夏扇

       这四个简简单单的字,会唤醒你脑海中的许多画面——
      冬炉
       窗外,已经飘起了洁白的雪花。
      风在外面尖利地呼号,雪粒儿落在屋顶上,发出悦耳的沙沙声。
生起红泥小火炉,微红的火苗温柔地走进我们的内心深处。你可以斟一杯落红的浊酒,与自己歪歪斜斜的影子,举杯对饮;也可以煎一壶香甜的红枣茶,安安静静捧在手中,细细地品……
       在漆黑的冬夜里,在纷飞的大雪中,我们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古典的幸福。

        夏扇
       小时候,猜过这样一个谜语: “有风我不动,我动就有风,如果不用我,除非刮秋风。”谜底即是扇子。
        扇,引风纳凉之物,是夏日里盛开的一朵花,一朵清凉的花。
        夏日炎炎,小扇轻轻一摇,风儿便悠悠地漾出来。轻风四散,冷然自凉,不知不觉中,人也变得神闲气定了起来。

      “轻罗小扇扑流萤”,则是扇子在夏夜里演绎的另一种风情,可以入画、入诗。

       小扇轻摇,流年摇落。一个夏天又走远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55:24 | 只看该作者
咫尺天涯
        咫尺,很短很短的距离;天涯,很远很远的地方。
       只是咫尺的距离,怎么就相隔了千山万水呢?
      其实,这个成语就源于我们生活的真实,它形象地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两情相悦,天涯犹咫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也;情意消失,咫尺似天涯。
       也许,在生活中更多的是“咫尺天涯”之怨。
       ——长门一步地,不肯暂回车。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很喜欢泰戈尔的那几句诗: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生与死
                                                  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不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而是明明知道彼此相爱却不能在一起。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

疏影暗香
      (昨夜有雪,半夜醒来,我看到梅花从季节的最深处走来,以抒情的姿势站立在枝头,并静静绽放出古典的笑容。)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说不清是因为喜欢这句诗而爱上了梅花,还是因为喜欢梅花而爱上了这句诗。只是每当我看到枝头的梅花就会想起“疏影暗香”这四个字,如同读到“疏影暗香”就会看到梅花在纸上笑。
        一直固执地认为开在水边的梅花应该是白色的,开在月下的梅花也应该是白色的,开在雪里的梅花更应该是白色的,要不怎么演绎得出“雪似梅花,梅花似雪”的绝妙意境呢?
      疏影暗香
      暗香疏影
      慢慢读来,细细品来,竟让人越发难以割舍了。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0:57 编辑 ]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0:57:23 | 只看该作者
小家碧玉
       这四个字,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起江南的蓝印花布,深深的蓝,纯纯的白,碎碎的花,仿佛冬日里的雪花还没有在蓝瓦上完全融化,空气里飘浮着宁静而悠远的气息。
        “碧玉小家女,不敢攀贵德。”
        ——小家碧玉,是一朵开在自家院子里的花,朴素、温婉又略带羞怯。自家的院子里,亦有月,有风,有蝶……花儿亦开得自由活泼。
        柳阴直,是儿家,门前开着栀子花。
       原来,小家碧玉女就是我们身边的那个邻家女孩啊


窗明几净
    我想,这个成语的背后一定站着一位温婉能干的女子。她也许只穿着一件极简单、朴素的家常服,刚洗过的头发在脑后随便梳了一条大辫子或者干脆用手帕随手一拢……嘴角不时露出一丝浅浅的笑。
    也许屋内陈设很简单,没有身富丽的家具,但是一定很整洁,还散发着淡淡的阳光的味道。窗前的花瓶里常年插着几枝鲜花:早春的梅花、三月的粉桃、六月的栀子、八九月的野菊花……
    窗明几净,一个温暖而美好的词语,美丽得像一部童话。

乘兴而来,兴尽而返
    又下雪了。这是今年入冬以来最象样的一场大雪。
    天已经黑了,雪还在不停地下着。望着这些素洁的花朵,想起了千百年前王子猷的那个雪夜,想起了那段飘逸的旧事:
    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迭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雨雪、风云……这些自然现象作为生存的一个个背景,与每个人构成的关系是不一样的。在上面这段旧事里,仅仅是一道风景,是用来看,用来听的。前提当然是丰衣足食。正如,梁实秋先生说:“赏雪,须先肚中不饿。否则雪虐风号之际,饥寒交迫,就许一口气上不来,焉有闲情逸致去细数“一片一片又一片……飞入梅花都不见” ? 假如没有那一场大雪,他固然不会发此奇兴,假如他自己饘粥不继,他也不会风雅到夜乘小船去空走一遭。
    前几日在《读者》中,读到了一篇文章,题目取得很有意思,叫《寻你,然后不见》,结尾有这么一句话:
    ——寻你,纵然不见,我的人生已经大尽兴了。
    说得很妙!


东山再起
     先来读读两首关于“东山”的古诗吧,都是我喜欢的。

                      忆东山二首(其一)
                           李白
                        不向东山久,蔷薇几度花。
                        白云还自散,明月落谁家。

                           咏史诗•东山
                               胡曾
                       无马南浮一化龙,谢安入相此山空。
                       不知携妓重来日,几树莺啼谷口风。

    是谁让东山走进了诗人的视野?又是谁让东山跌进了诗歌的国度?从此不再寂寞。是谢
安!是那位在淝水之战中吟啸自若,似乎悠悠然就击败苻坚百万之众的传奇式人物。
    初识谢安也是在诗句里,“安石东山三十春,傲然携妓出风尘。”这一出,便有了这段“东山再起”的史诗;这一出,让“东山”成了经典;这一出,使谢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东山位于浙江上虞西南,山上有谢安所建的白云轩、明月堂,所以诗中的“白云”、“明月”指的并不是自然风光。同样,“蔷薇几度花”里的“蔷薇”与“满架蔷薇一院香”里的那株风情万种的“蔷薇”也是不同的。这里的“蔷薇”指的是山旁的蔷薇洞相传是谢安游宴的地方。有陆游的诗句为证:“蔷薇洞口庭前水,留得当年洗屐名。”上虞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的蔷薇洞是由许多蔷薇花织结而成的洞穴。
    谢安为什么隐到东山,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隐,我也不了解。遥望这个成语,想到的还是一首词,一首好词:
       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一顾功成,转盼东流水。(清•叶梦得)




[ 本帖最后由 宋伟 于 2008-6-15 11:02 编辑 ]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15 11:02:57 | 只看该作者
嫣 然 一 笑
      自己也觉得奇怪,看到“嫣然一笑”这几个字,浮现在脑海中的不是“巧笑倩兮”的美人儿,而是一枝桃花,一枝斜斜地伸出篱笆的粉色桃花。

    古人云“花发为笑”,不错,花总是笑得很漂亮,而且自然大方。她们为别人笑——湖边客到花先笑;她们也为自己笑——门前野花笑自开。其中,笑得最好,最美的就数桃花了。不要说她妖艳,也别说她轻浮,她只是笑得真诚,笑得坦率,笑得勇敢而已。桃花含笑柳含情,她也一样有情有义。在乍暖还寒的日子里,她笑得还不够美,不够有情吗?

    美人想要笑得美也离不开花的映衬。蒲松龄笔下的婴宁姑娘就很会笑,很懂笑。她笑时,总是和鲜花连在一起:

    ——拈梅花一枝,容华绝代,笑容可掬;
    ——执杏花一朵……含笑拈花而入。

   花朵的鲜艳明媚,映衬着灿烂的笑靥,真正是嫣然一笑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15:57 , Processed in 0.12802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