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宋伟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心灵的盛宴

[复制链接]
51#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47:45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是小弟远行的日子
文\我是默然
        鸡叫头遍,爹娘就仄身起床,燃了油灯,替即将远行的小弟打点行装。
灶头的火燃了起来,爹,在床下的盐罐里摸索出五个咸鸭蛋,小心的置于硕大的锅里,添上水煮。娘,枯蹲在土灶旁,一边往土灶里添着柴禾,一边拿手背抹着眼泪,但怎么抹也抹不干净。泪,似断了线的风筝,一个劲的往下掉……
        我悄悄的立在灶屋外,静静地看着已经满头白发的双亲,心中凄楚的很,替年迈的爹娘亦替年幼的小弟伤感。
        我大小弟十二岁,同一个属相,爹娘一辈子就生养了我们兄弟二人,在苦水中将我们浸养成人。如今,我早已去了城市,在拥挤不堪的城市里艰难的呼吸,娶妻生子,在人群如蚁的城市里有了一个落脚的地方。爹娘看着我们成家的那一日,眼睛是笑开了花的!农村的孩子能娶上城市的媳妇,在家乡是值得大家称道的喜事。按照习俗,我与妻在城里只是简单的举办了一个婚礼,在岳父岳母的允许下,我第二日便携妻回到了农村,爹娘眼瞅着如花似玉的妻,心中是激动的。为了庆贺我们的新婚,爹娘倾其家中的所有,在屋前办了几桌宴席,虽说是宴席,但也只不过是鸡蛋、豆腐、花生和红枣之类的小吃,酒水也只是家乡人自己在槽坊里酿制出来的米酒,虽无精美的包装,但饮一口仍旧满嘴香醇,喝三碗照样能醉倒在这浓浓的乡情里。可这些离着城市的生活又何止千里……?我知道,一生苦难的爹娘,就为此也已经耗尽了所有的精力与财力!妻亦明白,她的公婆已经用农村最古老,最淳朴,最神圣的欢迎方式庆贺着她的到来!所以,那一日,我醉了,也哭了,不是因为痛苦,而是因为幸福!
        我成家了,苦水中浸泡的爹娘早已累出了苍苍白发,完成了对我抚养的使命,在生活的夹缝中稍有喘息,但转眼年幼的小弟已经长大成人……
        小弟是个勤奋的孩子,多少个繁星点点或者风雨交加的夜晚,小弟总是手捧书籍常伴孤灯一盏,在奋斗中期望着能有朝一日金榜题名,但造化弄人,小弟在我的资助下先后复读两次,均以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在那段黑色的日子里,小弟是颓废的,整日站在村头的山岗上,望着通向山外的那段泥泞路……一脸的期盼,一脸的绝望。爹娘则依靠在黄土垒成的土屋旁,苦涩的望着小弟的背影,一声叹息连着一声叹息,双鬓的白发随风飘洒,无奈多多,酸楚多多,自责多多,心痛多多,真是多多复多多!
        小弟要南下打工,今日就是远行的日子,爹娘和我送小弟走在沟沟坎坎的泥泞路上,一路蹒跚,向山外的世界走去……,路,从脚下伸向远方,走走停停,默默无语,小弟背着挎包昂首向前,从眼睛里流淌出一副落寞的悲壮,似浪迹天涯的浪子,迎着太阳!一路茫茫,不知路在何方?!走就走吧,人总是要长大!爹娘是苦痛的,相互搀扶着跟在我与小弟的后面,我和小弟并行着,谁也不敢回头去看,怕一回眸的那一瞬间自己会被自己的泪水淹没……。
送啊,送啊,送出一里又一里,送出了村,送出了湾,送出了这片生我们养我们的太平山!只送得一路风尘仆仆,只送得一路肝肠寸断,可脚下的路还是送也送不完……
        太平山下,也不知送出了多少爹娘的苦痛与期盼,今日的小弟亦同样沿着这条山路,继续着人生的沟沟坎坎。当跨过山下的最后一道溪流时,小弟终于停住了脚步,爹娘相互搀扶望着小弟的背影,无声也无语。旷野中,风在呼啦啦的吹……
        静默和矗立持续了很久,时间和空间也仿佛在此刻定格。我几次欲言,均没有开口,耳旁还是风声,呼啦啦的,吹起了爹娘心中的牵挂,更吹痛了小弟和我脆弱的心!就在风声再次响起的时候,小弟突然转过身来,朝着爹娘跪下,头顶地,一拜,二拜,三拜……一拜爹,二拜娘,三拜四拜断人肠!我分明看见了小弟眼眶里溢满了泪水,但没有落下。小弟跪拜完毕,起身接过行李转身就向前路走去,大步如流星,一直向前,再未回首。
        我与爹娘傻傻地望着小弟远去的背影,渐渐模糊,渐渐消失在路的尽头。待我再回过头时,我看见了爹娘还相互搀扶着踮起脚尖向远方眺望……
        泪,顺着爹娘的脸向下流淌,一行一行又一行。
        今天,是小弟远行的日子,我用笔记下了离别的苦痛,更让我用心记下了我那身在农村一生辛苦的爹娘!!
52#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48:11 | 只看该作者
母  亲  的  温  暖
文\江南可采莲

        小时候,我在乡下,她在城里。偶尔,从父亲和奶奶的交谈中得知她的一些事情,无外乎,陪她到哪个医院去看了病,住了院。印象中,她只不过是我在城里的一个亲戚。一年到头难得见上一回。
        7岁那年,我该上学了。一天,奶奶帮我收拾起几件衣服,说是带我进城。于是,我们坐上队里的拖拉机,颠簸了一个上午,到了她和父亲住的小屋。看到我,她艰难地从床上坐起,兴奋地吩咐父亲买菜做饭。她让我坐到床边,摸着我的头,仔细地打量着我,问长问短。我不习惯于陌生人的如此亲热,在床上坐了一会,就扭身跑出屋子,玩去了。吃过午饭,奶奶要搭队里的拖拉机回去。我也赶紧抓起自己的包袱,要跟着奶奶走。奶奶不许,说:“奶奶年纪大了,不能照顾你了,你就在这儿上学。”
      “不,我要回家。”我哭着高喊。
      “这儿就是你的家。”
        奶奶说完,爬上拖拉机,走了。
        小小的我跟在拖拉机后面跳起腿来追,一边追,一边哭,似与奶奶生离死别一番。父亲赶过来把我抱住。回到小屋时,她正扶门而立,望着我,眼里似有泪光在闪烁。
        从此,我开始了和她朝夕相处的生活。
        每天放学回来,常常看到她虚弱地躺在床上,床边,一根竹竿顶着吊瓶,透明的药水,一滴,一滴,流入她的体内。煤炉子上,小土罐里的中药正冒着热气。小屋里常常弥漫着浓浓的中药味和刺鼻的酒精味……
        为了她治病,家里经济捉襟见肘,餐桌上长年难得见上一点荤。那时,总盼着父亲快点下班回来,家里才有点生气。还可以品尝父亲带回的单位发的夜餐,有时是两个肉包子,有时是一碗红烧肉……
        一转眼,我上初中,她的病也渐渐好转。为了生计,在亲戚的帮助下,家里开了片小店,她天天守店,早出晚归。早上我醒来时,她已出门,晚上我睡着了,她才回来。我和她,虽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对于我来说,她只是一个符号。我的生活完全由父亲来照料,做饭、洗衣、购置学习用品、衣服鞋帽……对她,总是产生不了亲近感。
        中考成绩出来后,我的分数可以上孝高,她却要我读中专。班主任觉得我不上孝高,很可惜,特意上门做她的工作。没想到,她固执己见,坚决要我读中专。我的命运被她掌握着,弱小的我无力改变她的决定,我的大学梦就这样被她扼杀了。
        上了卫校,学校离家不过十分钟的路程,我却选择了住校。但是仍然摆脱不了她,她从各个方面来管制我:不准我穿紧身衣、牛仔裤,说是奇装异服,有一次在同学的怂恿下,我悄悄买了一条牛仔裤,被她发现,立即用剪刀剪得稀巴烂;不准我描眉、烫发,说是妖里妖气,不象个学生……当别的同学打扮得花枝招展时,我只能永远穿着不合体的宽大衣服,因为她说,我长得快,不能年年买衣服,买一件衣服就要穿几年,所以每件衣服穿在我身上都象袍子。处于青春期的我,被她扼杀着爱美的天性。
        我对她又恨又怕,小心翼翼地和她保持着距离。
        就要实习了,当别的同学都在争取回家乡实习时,我向老师强烈要求到远点的地方实习。当满载实习生的卡车开动时,我一阵兴奋,终于可以离开她的势力范围,放飞我的青春和梦想了。
        第一次到异地他乡,不到一个月,我就开始想家了。当同学们纷纷隔三岔五地回家探亲,顺便打打牙祭时,我却强忍着,不回家。因为不想回去看她的脸色,听她的训斥。二个多月后,深秋的一个中午,我正在病房值班。有同学来喊我,说是父亲来了。我向带教老师请了假,拔脚就往宿舍跑去。
        父亲带来了两个大大的包裹,一个里面装着两套崭新的毛衣、毛裤,棉袄,一个里装满了我爱吃的零食:炒米糖、炒花生、炒蚕豆、炸玉兰片……父亲一边往外拿着这些东西,一边说:她很想你,天气转凉了,怕你冻着,赶着给你织毛衣,白天生意忙,没时间,只有晚上织,常常织到半夜三更;又买了好棉花,请人给你做了件棉袄。还托人弄了点阴米,做成炒米糖……硬是催我快点给你送过来。原来,她是爱我的啊!我的泪水止不住流下来……
        中专毕业时,我的初中同学也高考结束了。接到一个同学的邀请,赴她的升学宴。席间,昔日的同学欢聚一堂,当听说以前常和我位列年级三甲的那两个女孩,一个考上了华工,一个考上了南开时,我的情绪落到了低点,升学宴也吃得不知其味。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唉声叹气。她看出了我的不愉快。向我讲起了一件事:她表姐的儿子小华,80年中考时既被中专录取,又被一中录取,最后选择了读一中。可是高中功课紧,他家经济条件不好,营养跟不上,他患了严重的贫血病,高考时,晕倒在考场上,没考上大学,后来复读了两年,不仅没考上大学,甚至连中专都没录取,只好回家种地。握惯了笔杆的手握不惯锄头,村里人的笑话也让他抬不起头,过得很苦很苦。你中考时,家里还是农村户口,我是怕你重蹈他的覆辙啊……读了中专,就可以马上转户口,毕业就有工作,多稳当。她是为了我好啊!
              恋爱、结婚、生子……生活如小溪一般欢快地向前跳跃着,她对我不再严厉。小康出生时,公婆在外地乡下,一时难以过来帮忙。她拖着病弱的身体,陪我度过初为人母的日子。心疼我产后虚弱,心疼我的老公白天要上班,她整夜整夜地照顾着哭哭啼啼的小康,白天还打理着店里的生意,真不知那些天,她是怎么挺过来的。
        2000年,接连不断的病魔摧跨了她的身体,几次手术让她的体质变得越来越弱,生意是不能做了,她只能天天在家里与电视为伴。她变得越来越罗嗦了。我爱睡懒觉,有时起床晚了,赶着上班,就不吃早餐,为这,她不下唠叨了几十次:一定要吃早餐啊,别象我一样,落下胃病……前不久,因为长期伏案,我的腰椎间盘突出,不能直立行走,在家休息,她打电话到单位,听同事说我病了后,一天几次来电话问我好了点吗?是否在坚持治疗?变天气了,她会第一时间打电话来叮嘱我及时加衣服,别冻病了……
        前几天和老公儿子一起去看她,她非常高兴于我的探望,和我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家常。不知有多久没仔细看过她了,我悄悄打量着她:胖胖的身子有点佝偻;腿脚不灵便了,需拄拐行走;脸色由于长期缺乏阳光而变得苍白,昔日明亮的眼睛越来越暗淡……我不禁感叹:她真的老了!
        她关心小康的学习,常常说:要象你妈妈一样,好好学习,以后考清华、北大。那时,我送你一台手提电脑。听此话,小康撇撇嘴:考清华、北大?你说得好容易!
53#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48:32 | 只看该作者
父  亲  在  天  堂  里  微  笑

文\扬柳风

        父亲以八十七岁的高寿驾鹤西去,已经整整两年,在这两年中,挥之不去的是他那慈祥的颜容,每当我看见墙壁上的那张彩色照片,仿佛他仍在人间,在以笑的方式与我交谈。
        记得那是一九八八年夏天,修建(北)京珠(海)高速公路要拆迁我家的老宅子,父亲三番五次催促我回家,可是,当我回家后,父亲却一言不发,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我感到奇怪,在再三追问下,父亲只是喃喃道:我不想离开这里。我明白父亲的意思,父亲已经耄耋之年了,他不想离开这终生相守的老地方,不想因住房拆除后搬到离家很远的我那儿去住。我望着满脸是老人斑的父亲,轻声地问:“以前您要去,又怕房屋没人看管会垮掉,如今没有后顾之忧了,您却舍不得离去,您考虑好了吗?”父亲轻轻地点了点头算是回答。我说;“留您一人在家中我不放心,我两头跑您也不安心,我们住一块不是都好吗?”“我知道,老话不是说了,七十不离村,八十不离店,我都八十多了,这里是我安度晚年的最好地方。”“那好,我给您建一栋房子吧。”父亲说:“做一间房就行了。”我朝父亲一笑,说“这就用不着您操心了。”
        我家的老宅子是三间土砖瓦房,经不得拆,只留下几根朽了的椽子和一些破旧瓦片,没有什么用场。为了让父亲渡过幸福的晚年,我和爱人合计,决定做一栋全新的红砖瓦房。选了一块向阳的地方,采取包工不包料的方式,按相关技术人员的计算,我购足了建房所用的材料,十天工夫,一栋砖混结构的三间红砖瓦房呈现在眼前。村民们都向父亲贺喜,父亲笑得老脸像一朵盛开的金菊。晚上,父亲问我:花了多少钱?我说,不多,才万把块钱。父亲当即将脸一沉:浪费,我一个人能住多大地方,这么多钱要在以前能做一大片房子。你看这窗户,又大又亮,白天黑夜一个样;还有这门,比老房子的两个还大。我一笑,说:您不是常感叹别人‘高门大户心里宽吗’,现在就让您也宽宽心,畅畅快快地享受几年吧!父亲一生艰辛,年轻时因弟兄多不得不出去租赁别人的房子住。解放后分得一间住房,一家几口人就蜗住在那里,后来费九牛二虎之力做了一栋土砖瓦房,用两块土砖一竖,就算是个窗子,进出的大门如果不低下头,就要碰上。在这低矮潮湿的房子里,一住就是三十多年,直至拆除。现在一个人能住上这样全新的红砖瓦房,父亲说他好像是在做梦。
        自从搬进新居后,父亲像变了一个人,成天乐哈哈的,心态年轻了好多。他每天很早就起床,像擦拭宝贝一样,将房子内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上一趟街,卖些自己种植的蔬菜。吃过早饭,村上的老年人牵着小孙子都来到这里。父亲辈份长,这个叫爹爹,那个喊老爹,叫得父亲心里蜜一样甜,他的住地也就成了村上老年人和孩子们的娱乐中心。父亲生活非常简单,一是两餐。他闲不住,有时种种菜,或拾掇拾掇院子里的果树。平时与来玩的晚辈 们拉拉家长,有时与其他老年人玩玩纸牌,日子过得充实而舒坦。我每次回家看他,他脸上总是荡漾着笑意,他笑谈村里的变化:家家都住上了楼房,用上了洗衣机,电冰箱,彩电安上了闭路线,如今能收几十个台。笑谈村民们的变化:现在都不想吃大鱼大肉了,上街都有要坐车,身上穿的水都洒不上。他也把年轻人讲给他听的笑话再讲给我听,让我听了忍俊不禁。
        2003年暑假的一天,父亲来电话要我回家一趟,并再三叮嘱让我带照相机回去。我不知何意,带着相机火速赶回家,见父亲坐在家门前与几个老侄子拉家常。父亲这次没细看我的脸,却打量我身上背的东西,笑着问:背的是不是照相机?我有些好奇:是的,要这干嘛?不干嘛,今天天气好,给我照张相,父亲说。我一听,心里也乐了。让父亲坐好,“咔哧”一声,给父亲照了一张半身相。我笑问父亲:今天怎么想起要照相?父亲咧嘴笑道:我本想活到九十岁,过个九十大寿再走,前几天梦见你妈叫我快去,这是个信号,我不要那个九十岁了,我知足了,我该走了。父亲说得很随意,我听了心里一片酸楚。
        2004年“五一”长假,单位组织我们到张家界旅游,我不放心父亲,把他送到姐姐家。在外五天时间,心里总是忐忑不安。六号一回到家,我赶去看父亲。父亲见到我,第一句话就说:你回来就好了,快把我送回家。姐姐留他还住几天,他执意不肯。回到家,他突然对我说:这两天你不能走,把我送走了你再回去上班。我听了,心里一咯噔,仍开玩笑地说:你这不是好好的嘛!父亲忽然很古怪地望着我,脸上的笑意有点发僵。此后,他绝食了,滴水不沾。任我苦劝,他只是摆摆手,表情平静而祥和。第二天晚上,父亲给我做了个手势,他要洗脸,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他不让我们动手,自己缓慢地完成了整个动作,抬起头望了眼墙壁上那张满面是笑的彩照,然后慢慢地躺下,安详地闭上了眼睛。笑,在他的脸上定了格,也在我的心中永久地定了格。
        他把笑意带进了天堂,他的笑声在天堂里回荡!
54#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48:54 | 只看该作者
你  不  要  找,你  要----------等
文\尘烟

          那天,与朋友见面,说了几句张牙舞爪的话,朋友问,就不能对我好些吗?
   回答,不能。女人对男人好,得含蓄得有度得放在心里。
   朋友笑说,既然是放在心里,那你为啥不把你对我的好放在我心里,而非要放在你心里,放谁心里不是放啊。
   忍不住也笑。然后说,不一样的,有人掉到水里,拚命求救,岸上,有人来了,说,快,把你的手给我,那人就是不给。后来,岸上的人说:快,把我的手给你。水里的那一个,这才伸出他的手——
   明明跟他讲的是一则吝啬鬼的笑话,却偏偏从中看出了某种执著、坚持,甚至是从容。原来,自己一直想做的不过是一个从容的女人。从容到,掉到水里也不轻易伸出手来。从容到,风掀翻裙裾又吹走草帽时,也只是用双手紧紧按住裙裾,而不是惊慌失措去追赶那顶美丽的草帽。
   灯下看书,看到这样一段对话。冰心问铁凝:“你有男朋友了吗?”铁凝回答:“还没找呢。”“你不要找,你要等。”90岁的冰心老人说。后来,铁凝果真等来了她生命中的另一半。“一个人在等,另一个人也没有找,可是我们没有彼此错过。对爱情要有耐心,当然期望值不能过高,永远不要放弃自己的期待。”铁凝说。这是一种何等从容而优雅的等待,不是所有人都做得到的。
   想想自己这辈子,似乎一直都在急煎煎的寻找什么,一份心仪的工作,一场风花雪月的爱情,一个理想的爱人,一个舒适而完美的家……一颗心就这样不停的奔波着。很多时候,本该停下来,看看沿途的风景,但是我的脚步总是过于匆匆,于是,一再错过。错过春天花开,错过秋天叶落,错过昨夜的月光,又错过今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有一天,当我想回头拾起那些散落的时光时,才发现它们已经水珠一般落入尘埃,怎么也拾不起来了。我对自己说,再也不能这样过了。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失去了工作,成天惶惶无依,什么心情也没有。许多女人羡慕我,可以不必工作,每天接接孩子,做做家务,上上网,有老公养着,这样的日子哪里找去。可我就是不快乐,我甚至不知道,我为什么不快乐。只是迫不急待的想要一份工作,似乎所有的美丽和好心情都建立在工作之上,我四处求职,不管适合不合适,不加权衡都去偿试,最终一无所获,反倒将自己的心情弄得很灰。有一天,老哥打回电话,正情绪低落,话也懒得说。他问我,是不是没钱了?我给你寄。我说,不是,钱我有。那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工作会有的,这样闲适的时光却不是常有的,正好利用这时间,学学电脑,学学烹饪,看看书,给自己充充电,一旦工作,你就再也找不出这样的空闲了。想想,也是。于是静下心来,报名学习电脑,每天劲头十足去听课,接送女儿,也不象过去那样素面朝天了,化了淡妆抹了口红,将微笑象阳光一样散布在自己脸上。我发现,原来,不上班也可以照样美丽。
   后来,机会终于被我等来了,学来的那点电脑知识也恰到好处派上了用场。其实,很多时候,只需这样调整一下心态,一切都将不同。就象交通灯,由绿变红,也不必急躁,停下来,静静等一等,让紧张的步伐歇一歇,待红灯转绿时,再轻快启程,有何不好?
   或许,人生就象一场舞会,当音乐响起,很多人已经翩翩起舞,另外一些人只是无可奈何地坐着,不断的,又有人离座,加入到那场热闹繁华当中,最终有可能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在等候,即便那样,也不必惊慌,聆听一下音乐,欣赏那些优美的舞姿,在默默中,完善自己。要坚信,总会有某个人,在某支曲子响起时,前来邀舞,而那支曲子,恰是生命中的最爱……
   卡夫卡说:谁若寻找,便找不到。谁若不找,就会找到。于是,很多时候,我对自己说:你不要找,你要等——
55#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50:07 | 只看该作者
好的家庭教育可以浓缩为六句话


                                                    第一句:好父母都是学出来的


作者:天马行空

        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成功的父母亲都是不断学习提高的结果。我接触过这么多的杰出的父母,没有一个是轻易取得教子成功的。一位优秀的母亲甚至说:很多人都认为我很轻松,说你的孩子那么优秀,根本不用管,殊不知,我连晚上睡觉其实都有一个眼睛是睁着的!好母亲防患于未然,而不合格的母亲是,孩子的问题已经很严重了,甚至教师都已经找孩子谈话了,她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存在。


                                                  第二句:好孩子都是教出来的
      有些人可能会说,有那么多的父母大字不识一个,不也教育出好孩子吗?其实,文盲并非不会教育,这些父母同样是教育孩子的高手。

    《焦点访谈》节目曾介绍过世界中学生奥数金牌获得者安金鹏的事迹。他家里极穷,考取了重点中学,却没有钱上,父亲说让孩子去打工,人家上了大学还没有工作呢,更何况你能不能考上大学还不知道。但母亲坚决不同意,将家里唯一的一头驴卖了。孩子在中学里是唯一一位连素菜都吃不起的人,是唯一一位连肥皂都用不起的人。照这样来说孩子全靠自己了吧?当面一问才知道,虽然这位母亲连小学都没有毕业,但她却让自己的孩子在小学之前就把四则运算做得滚瓜烂熟。仅此一点又有几个大学毕业的父母能够做到呢?

                                                    第三句:好习惯都是养出来的

      很多父母将孩子的不好的习惯怪罪到学校身上,怪罪到教师身上,怪罪到孩子自己身上,唯独没有怪罪到自己身上。其实孩子身上的多数习惯----无论是好习惯还是不好的习惯都是我们父母在地有意无意培养出来的。就像上海人说上海话吃上海菜,四川人说四川话吃四川菜一样,仿佛生来就会不需要培养,而事实并非如此,父母每时每刻都在教,以至于自己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教,这就是“潜教育“,比”显教育“威力大得多的本质教育。

                                                    第四句:好成绩都是帮出来的

      据统计,我国有近1000万“闲散”的未成年人。所谓闲散的未成年人,就是指理应在学校读书而不愿读书,选择辍学的孩子,这其中94%是学业失败的结果,学业落后、厌学、逃学、离家出走成为当今未成年人犯罪的四步曲。

      因此,帮助孩子适应应试教育也就成了我们父母的一份应尽的义务,而帮助孩子减负的最好办法是我们父母增负,就是我们父母能够成为孩子的导师。

      好成绩当然是学校老师带出来的,但在应试教育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这些好成绩正越来越多地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第五句:好沟通都是听出来的

      优秀的父母在这方面大都做得很好,他们良好的沟通来源于自觉地遵循了以下这三条原则:

      第一个步骤是倾听,就是让孩子把话说出来,并且听懂孩子话里的真实意思。

      第二个步骤是理解,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有道理,结果往往是有道理的。

      第三个步骤是建议,就是有道理孩子并不一定就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因此父母这里应该给予建议。

      在这三个步骤中,倾听是父母们做最差的。

      每一个孩子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每一个父母也都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不碰到的问题的孩子是找不到的,不碰到问题的父母也是找不到的,关键是要像那些优秀的父母们那样能够静下心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第六句:好成就都是化出来的

    智力不是最重要的,比智力重要的是意志,比意志重要的是胸怀,比胸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品德。遗憾的是,现在对品德重视的人不是越来越多,而是越来越少了,以父母们谈品德教育等于不合时宜。至于说到一个人的胸襟和抱负,更是我们父母们不愿听的海外奇谈,因为与当下的考试分数无关!

    意志、胸怀、品德等这些最重要的因素不是通过父母的说教等“显教育”就能产生效果的,而是通过父母的行为即“潜教育”化进孩子的血肉里的。

    让孩子养成大襟怀的最好方式除了父母能做好的表率外,就是让孩子多读名著,多读伟人的传记,让孩子从小学会用伟人的眼光来看社会和自己。
56#
 楼主| 发表于 2008-6-16 22:50:30 | 只看该作者
打        鸡        蛋
文|紫檀

    下乡到五桂当知青五年,教了差不多有五年的书。
          我是1970年12月下乡的,先上汉北水利工地干了三月,扎扎实实锻炼了90天。大队书记见我劳动能吃苦,又有点文化,觉得是个好苗子,加之春节后开学在即,就急召我回村担任大队小学的教员。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遭遇过三年“自然灾害”,人们吃不饱肚子,生育基本停止。从1963年开始,农村生活有了一定好转,人口生育高峰自然也到来了。1971年初,我们村及附近湾子达到上学年龄的小孩子特别多,急需解决适龄儿童的入学问题。
          我插队之前,大队本没有学校。为了不让这么多的孩子辛辛苦苦跑远路,大队就考虑办自己的学校。于是乎,我成了学校的创始人之一。
          与孩子们相处了五年,我把我的青春毫无保留地献给了农村的少儿教育事业。也与学生以及他们的家长建立了相当深厚的感情。当时有一部动人的电影叫《山村女教师》,我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一点不比电影中的描写差。1800个日日夜夜发生的故事,三天三夜肯定讲不完,其中许多情节完全能用“可歌可泣”来形容。
          各级政府给了我许多奖励和荣誉,乡亲们更是把我当成他们自己的孩子。农村社员的生活过得挺艰苦,但无论哪家有什么好吃的东西,总有学生带一些来给我尝。我到某湾子办事情,也总有社员拉我到他们家做客,一定要吃点喝点什么才放我走。乡亲们的热情、客气让我盛情难却,也让我为每回的家访大伤脑筋……搞得都不敢去了!
          孝感农村有好客的传统,也有一套待客的礼仪习俗。别的先不说,单是这简单做客都大有讲究。
我被乡亲们拉进门后,主人连连说:“走累了,歇哈…歇哈…,烧点儿茶喝哈再走!”这时,你千万不要以为真的是喝碗茶……几分钟后端上来的,是一碗热气腾腾、清香扑鼻的糖水荷包蛋!
          这荷包蛋,晶莹如玉,白里透红,个个像元宝半沉半浮于糖水中,小汤匙轻轻搅动,“元宝船儿”便沿碗边沿划行,摇出你的口水,荡起你的食欲,再闻闻那略带稻香的甜味,没张嘴喝就先醉了。咬一口荷包蛋,蛋黄也跟着走了半边,口水也得赶紧嗍收一下,免得掉到碗里难为情。烧得好的荷包蛋似洁白的饺子形状,蛋白刚好裹住蛋黄。透过蛋白皮,隐约能看到蛋黄的红色轮廓,就像幼儿的脸蛋。蛋黄软而不稀,火候恰到好处。
          有时,热情的主人会在甜甜的荷包蛋碗里放两勺水酒(米酒),或是一两块软软的糍粑,再撒上一点白胡椒粉,那味道就更加诱人,让你欲拒不能!这时,可不能苕吃哈胀,吃荷包蛋是有学问的哟——你得数清楚你碗里的“元宝”个数,并观察主人家有无小孩子在家!
          孝感的规矩,在有小孩子的人家做客吃荷包蛋,应该留一些“元宝”给主人家孩子。民谚且称“一个不尝,两个骂娘”。那么你碗里的荷包蛋至少打有三个。三个荷包蛋,要么全吃了,要么不动筷。因为留一个吃两个是“骂”了自己,留两个吃一个是“骂”了主人。但完全不动筷吧,又怕主人说你瞧不起他。最后推来推去,实在为难!四个、五个荷包蛋就好办多了,尝也尝了(解了馋),留也留了(有面子),娘也不挨“骂”。
          吃荷包蛋时,主人不陪在桌边,主客之间也不对话。客人安安静静、规规矩矩地坐在堂屋的八仙桌边,小声哧溜地吃。见有小孩子,客人会向主人说:“吃不了!拿个碗来。”主客推让一阵,主随了客意,取出一小碗,客人拨几个荷包蛋留下。客人这才放心吃完自己碗里剩下的东西。吃完之后,客人将筷子并拢放置于碗边桌上(千万不敢搁在碗上,那是对主人的大不敬),旋即离桌落坐于旁边椅子,主人这才撤下碗筷,主客重新拉话。主人家内人则准备正餐。客人如不愿再打扰主人,遂告辞。主客又得拉扯半天,看谁先“投降”……。
          三个荷包蛋是一般的敬意。碗里荷包蛋数目越多,说明你受敬重的级别越高。级别最高的为七个荷包蛋,表示特敬,只有主人家最贵重的客人才能享受这个待遇!
          招工进城后,我曾数次回到乡下去看望我第二故乡的父老乡亲。进到每一家门里,拉不了两句家常,准要“烧茶”——打鸡蛋。一碗荷包蛋热情洋溢地来到我面前,数目不是五个就是七个,偏偏这时往往寻不到主人家的小孩子。我推也推不脱,赶也没处赶,只得全数吞下。走了四、五家,早已把我胀得说不出话,哽得“白眼睛直翻”。
          虽然如此,我还爱去五桂乡下,还爱那里的乡亲们,还爱吃香香甜甜的荷包蛋!
57#
发表于 2008-6-16 23:08:21 | 只看该作者

补注

此帖为//槐坛//学苑版主‘绎动天涯’君做的集装箱式长帖。本站原则上要求‘帖对栏’,否则会被删帖。此处作‘特例’处理。
58#
发表于 2008-9-25 15:58:19 | 只看该作者
哈哈,感谢老管~~~~~握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6 04:31 , Processed in 0.0952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