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我的外公[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18 20:49: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转:逸丝茹飞谨以此文献给我在天国的外公
  
  外公是个读书人。外公的父亲是个穷秀才。而外公的外公
是清朝末年的朝中大臣。俗话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外公的外公家道殷实,至于财富的积累过程我们无法考证,也无需考证了。只知道外公的外公看中了外公父亲的才学和厚道,将女儿并丰厚的妆奁给了外公的父亲。
外公出生后,父亲为他取名沈宪章,号康文。从外公的父亲给外公取名可以看出他是个支持维新的人。而正是他给外公取的这个名号给外公未来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这是后话了。
  外公兄妹三人。外公是长子。成年后的外公被人称为大先生。外公继承了他父亲的才智,母亲的温和,更遗传了她们高大俊朗的外形。把外婆的话翻译成现在的时髦语言那就是:那家伙,那是相当的帅气,简直是酷毙了。外婆说外公是村里小媳妇们的心中偶像,梦中情人。因为村里一个跟外婆关系很贴的小媳妇就曾经对外婆说过,如果能跟大先生睡一晚上,死了也值!
  外公的家境因了他父亲的去世和他母亲及寡姐(姐姐嫁给了一个国民党军队的团长,最后那团长为党国效忠后,他的姐姐就回娘家居住了)吸食鸦片而中落。最后当教书先生的外公是如何走上革命道路的,我不得而知。只知道五师突围后,掉队的外公单位了八路军地方组织的区长。他带领游击队打鬼子,打老蒋。本地解放后参加了解放军组织的集训,准备到湘西剿匪。但一是因为家里有五个女儿,外婆一个人实在支撑不住(当时部队实行供给制,外公的五个孩子只能外婆一个人供养,那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而竭力反对,而是组织考虑到家庭的具体情况给予了特殊照顾,因而未能成行(这段历史本地县志有记载),那时候县团级的外公因此转业到地方重操旧业,当了一名小学校长。再后来退休后的外公随下放当知青的我的两个姨到农村安家落户。
  我心中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参加革命多年的外公最终没有加入中国共产党。这可能是他一生的遗憾。因为外公在那一片热土上德高望重。当时的区委书记很嫉妒外公的威望,因此压制外公,所以外公一直没能加入组织。而那区委书记本人在革命的紧要关头叛变投敌,解放后被枪决。解放后外公没能入党可能跟他的知识分子身份有关了。

  写到下放农村,我也该出场了。
  因为我之前父母已经有了我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父母又要鬼子又要照顾孩子,精力实在有限。于是在我不到一岁的时候就被母亲狠下心来送到了外婆身边。当时我的二姐已经生活在他们身边了。当妈妈带着大姐送我到外公家时,五岁的二姐看见斗篷中我这个小人儿,觉得可爱,就伸出他的小手想抚摸我的脸。七岁的大姐护着我,推开我二姐的手说,莫弄我的妹妹(“我的”是重音),好像我二姐跟我们不是一家人,我是她一个人的妹妹似的。歇过一夜后,母亲带着我大姐离开了。我开始了在外公外婆身边的日子。虽然没有跟父母在一起,我和二姐并不缺乏爱。外公外婆,四姨小姨他们从各个方面照顾我和二姐,可以说我们得到的关爱更多些,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更丰富多彩。
  下放农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住房的问题。四姨和小姨下放并没有跟大家一起住到知青点,而是到了村里一个沈姓的湾子。因为同姓,自然会感觉亲切些。加上外公外婆一起随同,住在知青点也不方便。当时下放完全就没有想过有一天会招工回城这类问题,因此下放后立马就筹备建房。
  读书人大先生我的外公一点也不迷信。他不顾众人的反对,执意把房址选在了村西的一片坟地。在很短的时间就建起了在当时看起来非常漂亮的连三间住房。虽说是土坯房,但墙内墙外用石灰粉刷一新,开的是当时农村不多见的大玻璃窗户(当时村民的窗户也就是几个木棍支棱着,用塑料布蒙上),大红瓦做的屋面。最具特色的是大门两边各有一个语录牌,白底红字。一边是:毛主席语录  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另外一边是:毛主席语录 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这栋房子当时被四里八乡的乡亲们广为传颂,以至于30年后我和我的二姐重返故里,村里一个跟我们同辈分的大哥在与老人们介绍我们的时候说,这是红瓦屋的外孙回来看看。红瓦屋,俨然成了外公外婆的代名词。说起红瓦屋,老人们自然就回忆起了当时住在这里的那对很有人缘的老人和他们家的孩子们。老屋依旧在,只是在四周楼房的映衬下显得破败不堪,就如同耄耋老者,形容枯槁,看了让人伤怀。
  事实证明外公的选择是正确的。那地方冬暖夏凉,适宜居住。渐渐地村民们也在我家房子的周围建起了新房。即使是村民不搬来,外公外婆也不会感觉寂寞孤单。家里两个小鬼头成天叽叽喳喳的,白天有村里干部到家里看报聊天躲懒。因为是读书人,所以外公喜欢看书看报。外公订了一份参考消息,从报纸上获取信息。外婆说这应了那句话,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外婆是文盲,但这话说得还是蛮有水平的。其实外婆常有惊人之语。看哪个孩子调皮了就说,这伢,总冇文质彬彬过。有一次北京工作的三姨回来了,二姐那天开心得吃不下饭。外婆说,你这是太激动了。外婆说了外公的熏陶,也算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了。
 
  大队干部来家看报是一个方面,另外也是因为外公年轻时走南闯北,因而见多识广,能给他们讲一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逸闻趣事。除此之外,家里还有湾子甚至全村都是惟一的一部半导体收音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听,还边听边议论,这小东西里面是不是装着小人儿,能说话,能唱歌,还能讲故事(后来这部收音机被湾子里一个对它一往情深的小伙子顺手牵羊拿走了。外公怎么少得了它呢!在很短的时间内,三姨又给外公寄回一台)。
  夏天的晚上,我家门前宽敞的场地又成了全湾的消夏胜地。老人门带上竹床,拿着蒲扇,牵着孩子到我家屋前纳凉来了。小伙伴们疯累了后,外公的故事开讲了,小伙伴们都安静了下来,除了外公抑扬顿挫讲故事的声音就只有老人们啪达啪达摇蒲扇驱赶蚊虫的声音。我和二姐躺在竹床上,外公坐在我们旁边的藤椅上,手上拿一把蒲扇一边给我们驱蚊虫散热,一边讲故事。外公给我们讲的故事中记忆最深刻的有《隋唐演义》、《红楼梦》、《聊斋》、《三国》、《三侠五义》、《西游记》等。
外公很有说书的天分,讲《聊斋》时,孩子们都躲在大人怀里,但又竖着耳朵,又唉又怕,生怕落下了一段。外公讲长篇侠义和历史小说,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刻来一个“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而这时,也到了深夜,大家也就搬竹床的搬竹床,抱孩子的抱孩子,回家歇息去了。
  外公偶尔也会讲一些笑话。最有意思的是讲一个醉鬼驱梁上君子的笑话:一个小偷来到一个酒鬼家准备伺机行窃,酒鬼喝得醉眼朦胧,正好看见梁上一只老鼠。酒鬼大喝一声:哟嗬,曲鼠来了。小偷一听吓的一屁股跌坐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酒鬼看那老鼠在梁上停了下来,又喊一声:你稳坐钓鱼台。小偷摸了摸胡须,心说可能发现我了。老鼠骑坐在房梁上,拿爪子洗脸。酒鬼又说一句:你有几根稀疏胡须。小偷一下子瞪大了眼睛。这时老鼠盯着酒鬼。酒鬼又说:你横眼鼓盯。小偷想,看来真发现我了,不行赶紧撤吧。而老鼠看了一会觉得无趣,一溜烟跑了。酒鬼大喝一声:哎嘿,跑了!小偷听见了,暗自庆幸,幸亏我跑得快,要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啊!
(未完)[
font=宋体]文字


[ 此贴在2007-05-03 16:12重新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9 04:14 , Processed in 0.22316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