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管季超只[!!]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08:52:25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十大提名读书人物的读书感悟

来源:中国教育



如果说读书是为了学习知识,为了陶冶情操,为了获得内心的宁静,那么,推广阅读则是教人学会另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教人以恬淡的方式感悟世界和人生,让更多的人通过阅读提升生活和生命的质量,用与众不同的方式爱自己,爱他人,以及爱这个世界。

下列是2010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提名者的读书感悟:


★★韩兴娥 读书感悟



山东潍坊北海学校语文教师,成功地从教材中“突围”,大胆进行“课内海量阅读”的实践探索。



我是一名极其普通的语文老师,没有好的口才,也不擅长写文章,教改的出发点仅仅是想让自己的教学不再有那么多烦恼。苏霍姆林斯基给了我启示:“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地阅读。”

我带领学生在“海量阅读”中识字,实现了教多本读物的大跨越。我们把课本当作一本极普通的“读本”,用两个星期就能学完,然后把海量阅读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我的学生只用十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课本,但基础知识扎实、成绩稳定。“腹有诗书”的学生们不但能挥笔成文,而且富有灵性与文采。

诵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根,师生共同在课堂上进行海量阅读才能让“轻负担高效率”的美梦落到实处。海量阅读走进课堂,使“腹有诗书”的孩子们“下笔如有神”。他们在大量阅读中所积累的丰富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内化为个人的文化素养,并自然而然地外化成写作时的妙语连珠。最重要的是,书香墨韵对学生心灵的浸润是一笔难以估价的财富。

★★俞正强读书感悟



  浙江省金华市站前小学校长,特级教师,最喜欢给教师送书力主建设书香校园。

最初读书是件开心的事,后来有段时间会觉得读书很苦,因为有更多诱惑在身边。重要的是能坚持住这种阅读。捱过这段苦,读书就成了一件真正开心的事。一个好教师的意义,就在于缩短学生的苦,帮助学生乐观地捱过这段苦。

正心诚意是读书的起点,也是读书的归宿。心正,则书中皆为芝兰;意诚,则处世无不圆融。一个好教师的意义,就在于以自己的正心诚意,在孩子读书之前,启蒙出孩子的正心诚意。如此,孩子的心便会日益强大。读书则是一件造福人间的事。

教材只是书的一种,以罗列介绍人类知识为主,却非真正的书。因此,读书不可只限于教材。如果将读书只限于读教材,人生则已落于苦痛之中矣。

天下之书何其之多,人生却匆匆而过。因此,对书的选择十分重要。人生所以优秀,也许只因为选对了一本书。

书是人们对世间物态的观察与思考的记录。所谓的行走、交流、考察、远望,等等,无非是另一种读书。

读书,是一种惊诧的美丽。

★★黄绎霖读书感悟



  婴幼儿教育专家,阳光视界早期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快乐阅读推广人,婴幼儿分体创意阅读发起人。



人生这本书每人只能读一次,可书中的墨香却静待人们细细品味。培根说:“知识本身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乃在书本之外”。这让我更深地领悟到向外学习在读书,向内学习在用书。

韩愈一句“学海无涯苦作舟”,让我置疑而后产生推动文学启蒙教育之念,因为我要让更多的孩子从小就爱上读书,让他们感到读书是件快乐的事。

也正是这句话不断警示我要提出适合孩子和家庭的阅读策略。当我把10年来指导婴幼儿家庭阅读的经验用在北川的小学生们身上时,当我让孩子们分角色把课文表演出来,用留句法让孩子们把诗歌画出来时,仅仅10天就让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喜欢上了诗歌,爱上了语文课!孩子们从不愿写日记到乐意用写日记的方式表达自己,这种转变让我真正感受到了文学的力量!

读书让我明白:能创作不是自己多有才华,而是文学让我拥有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更让我拥有了聆听能力和创作灵感,我只是需要把听到的大自然最美的乐音记录了下来而已。

★★聂明智读书感悟



  山西运城新教育学校校长,特级教师,致力于“晨诵—午读—暮省”的校本课程。



阅读分好几类,有为消遣获取资讯和信息的,有为提升境界慰藉心灵的,有为研究专门进行分析阅读的。第一类专家谓称之不了读书,第二三类层次又太高,我还没能达到。我的读书介于两者之间,带有一定的功利性。读书对于我来说,有时像是在淘宝。

人只靠经验生活,恐怕提升较慢,教育的创新,不可能靠空穴来风。灵感来自学习,来自实践,来自学习和实践的融合。

别人的一个项目,可能不适合我,但可能对我有所启示;书中的一句话,不可能给我全部的智慧,但可能让我产生一些联想与想象;一个关键词,甚至任意一个词语,慢慢咀嚼,就有可能启发我,从而进入我的思想或理念。教育革新,仅仅有“理念”是不够的,这些“理念”,应当有故事、有更多的情景、有反复的语境帮助你去理解、感悟、同化,这时候的“理念”,才能真正变成你的理念,才能真正为你所拥有。甚至,成为你对教育的一种信念和信仰。这时候的书,才算真正变成了你的书。

★★张学青读书感悟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致力于儿童阅读课程研究与儿童阅读的推动工作。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和看电影、打牌什么的,没什么两样。嗜好打牌的人天天打,夜夜打,永不厌倦。我想,妙在把牌一张张摸起来的时候,永远会有新鲜的搭配出现在你面前。而嗜书的人,能够手不释卷的原因,大概也在于每一页都有新的未知。

世界上的每一门学问,都是一个无底洞。不读书,根本不知道洞在哪里,更不知道它的深处。而读了一些,便觉得处处有洞,深邃无比。于是便生出一种渴望,想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对于近视的我来说,没有眼镜,就等于没有眼睛。而读过的这些书,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我的眼镜——戴上它,从前看不见的,现在看得见了;从前看不清楚的,现在看得比较清楚了。鲁迅先生说,乡下人常把硫化铜当金矿,空口跟他说不明白,但如果给他一点真金掂一掂轻重,他就死心塌地了。我也是乡下人,目力不远,听力不深,借助这些书,掂一掂“金矿”的分量,也认识了“硫化铜”。于是对世界多了一点理解,也不再轻易受别人的欺骗了。

★★柯中明读书感悟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致力于在学校推行“亲近经典”、“穿越文字”、“小手牵大手”阅读工程。



读书,需要思考。“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之言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每读一本好书,我都会觉得是结识了一个新的好友,细细地倾听作者的述说,或哲思的,或绵长的。我也喜欢与书的作者对话:做读书骨架图,梳理作者思路;摘抄书本精华,吸纳作者智慧;勾画批注,留下思维痕迹;书写读书笔记,记录得与惑。渐渐地,我融入了书,书也融入了我。我走近了书,书也改变了我。

读书,需要交流。“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读一本好书,三五成群,或争辩,或认同,或互为注释,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每当和几个好友谈论新书、好书之时,那份默契,真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读书,需要践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读书,本为长智明理,修身养性。一边读书,一边践行,以书中智慧指引前行,又以实践真知修正书中缺陷。每有解惑,快哉快哉!

最是书香能致远。静心阅读,心灵获得安宁。带领师生阅读,书籍将使更多的师生内心获得安宁。

★★吉忠兰读书感悟



  江苏省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一个每天带领孩子徜徉于经典文字的人。



2007年,在朋友的推荐下,我买了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等作品,开始了一段古诗词之旅。叶嘉莹以其学贯中西的理论涵养,把每一首诗词都阐释得尤为通透。

今年重阳节的晚上,在美丽的古城扬州,我幸运地聆听了叶嘉莹的演讲。叶先生回忆起20多年前,在北美的幼儿园给小朋友讲诗的情景。海外的孩子们不懂什么是诗,她就用象形文字加图画来说明,左边画嘴巴和舌头,表示用舌头发声;右面画一颗心,心上画脚趾,表示心在走路。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意在心中活动,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就成了诗。她说,几十年来她有一个愿望,就是培养儿童对古典文化的热爱。从小的时候,就开始抓起,对儿童的品格、品行会有裨益。”

那天晚上,叶嘉莹主讲的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美感特质》。她从秦观的《减字木兰诗》中“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谈起,说中国的诗词注重的是感发,把内心的情思与感动诉诸形象……她就这样站着讲,一直讲了两个多小时。当全场起立,用长时间的掌声回报她的讲座时,我的眼睛湿润了。叶嘉莹能把个人小我融入到更为广阔高远的人生境界,毅然担负起中华古典文化传承的使命。

读叶嘉莹的书,我经常反观自身,我是一个来自教学一线的普通语文老师,一个执著于儿童阅读推广的母语教育工作者,我理所当然带领我的学生们“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我的生命的意义在于把更多的经典作品带给孩子们,让更多的儿童在书香的浸润中,长成优秀、优雅的人。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一书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希望有一天,我也有底气说“站在讲台上,我就是语文”。

★★胡志远读书感悟





  河北省保定师专涿州分校教师,近年来致力于改变当地儿童阅读的落后状况。

我喜欢阅读,安静的阅读,与书对话,心灵的世界无限宽广。

有半年,我着迷于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书中人物命运起起伏伏,时而放荡不羁,时而贫困潦倒,时而暴富却空虚,时而因迷茫而探寻精神支柱,时而在战争中面对生命的威胁,时而大难不死,因祸得福。读之,叹之:人的一生,就是一个求索的过程。人的一生,可以为自己亦可以为社会做许多事情。

有半年,我专注于巴尔扎克的几部名著。从他的著作中,我发现:人是有许多弱点的,欲望会把人拖入一个无法自拔的泥淖之中。因而无欲则刚,人需要修炼,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有半年,我仔细地读茨威格小说全集。感受茨威格华丽的语言和对心理情感的细腻刻画。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常较极端,如《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女主人公,但正是这样的偏执与极端,深深地震撼了人心,让我们看到了真情的力量、生活惯性的强大……

有半年,我通读《世界经典童话全集》20卷,我发觉,“童话的发源地是每个人的‘纯真心境’”,童话是悬在庸烦生活暗淡云团后面的金色太阳,它等待着葆有天真的、时时怀着善心的人去接受照耀。

我的生活没有因阅读而添加忙碌,反而因阅读而澄静如水。我的生活没有因推广阅读而憔悴疲惫,反而因推动阅读而充实愉悦,愈加热爱生活,喜爱生命。

爱与真诚是可以传递的,书香是可以熏陶和感应的。我不图谋什么金钱利益,只认真专注讲述经典的故事,只用心忠诚地为孩子工作。

★★周益民读书感悟


  
  江苏省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语文特级教师。2002年起倡导并践行“诗化语文”主张。
在少年青涩的岁月,《少年文艺》一路陪伴,一路点亮。记得当时刊物的地址在南京“高云岭”。许多次对着这个地名遐想,不知道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不知道那儿究竟有着一间怎样的神秘小屋,怎么就有了那样的文字魔力,叫人的心飘啊飘啊,一直飘向遥远的地方。那儿,飘来过黄蓓佳的“小船”,飘来过程玮的“小草”,也飘来过郑渊洁的“魔方大厦”……

程玮、梅子涵、黄蓓佳……他们都住在我的童年里。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们的作品就给了我最初的文学启蒙,我惊异地发现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从此,我的童年生命在语言中获得了欢愉与安顿。

至今,我仍能看见那些让人怦然心动的阅读场景,也还能闻到那些报刊散发的油墨清香。那些叫人想念的文字甚至成为了现在这个叫做“我”的重要的一部分,构成了我个人意义的经典。

李吉林老师说,教师也是播种者,教师“不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另一种金色的种子播在孩子们的心田上”。我是一个与童年生活在一起的人,是天真儿童与母语文化的“情感中介”,儿童世界既是我的大地,也是我的天空。让童年更美好,让童年在文学阅读中成长,不正是我应该做的事?

格林、安徒生、长长队列的儿童文学作家,你们的想象力、英雄主义、游戏精神,给孩子带来内心无限狂欢与深刻的想象启迪;是你们,让童年生活在别处。

★★岳乃红读书感悟



  江苏省扬州市维扬区文化教育体育局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班级读书会最早的实践者。

记得儿子上幼儿园时画了一幅画,画上的我手里拿着一个红色的“皮包”(这是我的理解),儿子却说这是一本书,因为妈妈最喜欢读书了。儿子上了小学后,有一天回家告诉我,班上有几个小朋友都很羡慕他——说是有我这样一个妈妈,问他什么原因,他的回答很有意思:“妈妈的书多!”

家中的书橱里几乎都是我的书,其中有不少是儿童文学作品。做了妈妈,成了一名儿童阅读推广人之后,我也读了不少儿童文学作品,其中《时代广场的蟋蟀》我至今已读过6遍。我非常喜欢蟋蟀柴斯特,喜欢他的纯净,更喜欢他的淡定,那份不被名利所惑、毅然踏上回家之路的淡定。一如现在,我正走在回家的路上,回到母语的家,回到生命的家。

在这条路上,我把一本本好书带到孩子们面前,至今已不知不觉走过将近10年。

我不得不承认,儿童阅读的推广之路是辛苦的。可是我们却又是这样快乐,什么原因呢?因为我们知道自己该干什么,该走向何方。我们的内心无比宁静而又坚定,我们从一本本书中汲取了前行的力量,所以才会有了一次次美丽的出发。叶嘉莹先生常说“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这样,我们才能站在生命的高处。

蜕变的过程总是会痛苦的,但痛苦之后将是更灿烂的起飞。于是在儿童阅读推广的探索之路中,我又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让课堂更多地散发文学的味道。

★★蒋军晶读书感悟



  浙江省杭州市天长小学语文教师,杭州市十佳教师,5年来一直坚持在课堂上与学生“聊书”。
和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整本书,悄悄、慢慢改变着学生——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的阅读视野、学生的阅读习惯。这种改变甚至波及到周围书店的经营,在那些书店里,原本只卖练习册、同步读物以及漫画,现在,他们也会把凯斯特纳、把圣·埃克絮佩里放在书架上。

但是,改变最大的还是我自己。在一次又一次的聊书中,我终于有了一些“新经验”的积累。并且,这点新经验,又反过来影响着课堂上我的教学方式。我的教学观也正在发生改变,我也越来越热爱儿童阅读推广事业。

儿童阅读推广人,肯定是一个热情的阅读者,阅读孩子在读的书,阅读“研究阅读”的书,阅读学生,阅读自己,阅读社会……

儿童阅读推广人,一定希望孩子们被书吸引,但是当他看到孩子们在阳光下奔跑,在艺术中熏陶,在大自然中呼吸,在科学中思考……他也会由衷地高兴。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想尽办法引导孩子去阅读他们喜欢的书,但不会简单粗暴地要求孩子停止阅读他们自己不喜欢的书。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在讨论中发表自己的观点,但不会发布权威的解释;会对孩子的想法作出回应,但不会作出评判。儿童阅读推广人,把文学阅读当作问题思考的源泉,而不是要接受的答案。

儿童阅读推广人,知道孩子不是天生会阅读的,有些阅读的策略和方法是可以教、应该教的。

儿童阅读推广人,会竭尽全力帮助孩子,但他也会承认,有些阅读障碍是没法克服的。

康德说过,没有讨论的阅读是无趣的,没有阅读的讨论是空泛的。在与学生一起阅读的过程中,我的心柔软起来,得到了回应与温暖。

★★张硕果读书感悟



  焦作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致力于“毛虫与蝴蝶”儿童阶梯阅读项目的推广,影响和改变了当地及周边地市一大批师生的生命状态。

没有真正的阅读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阅读就意味着教育。把阅读带给孩子,就是把诗意、温暖和幸福带给了孩子。“一个孩子走进学校,并不意味着接受教育,只有当他面对一本书沉醉不已的时候,教育才刚刚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斯基的这句话影响着我的阅读观。在我看来,把一张书桌、一个书包带到孩子的面前,并不一定意味着孩子精神生命的成长。除非有人引领,有好书引领,这种引领将让孩子的生命成长呈现无数种可能性。

对于儿童阅读来说,阶梯式、全营养应该是一个基本的底线。所谓的经典,必须首先是适合这个孩子此时此刻精神生命需求的优秀的书籍。因为,一本书放在那里只是一本书,和普通的废纸毫无二致。只有当孩子用阅读去“吻醒”和“穿越”之后,这本书才会融入孩子的生命当中,书中的优秀人物才会成为孩子生命成长的镜像。而对于儿童的阅读来说,长期只读一类书的孩子,就像长期只吃一种食物的孩子一样,一定会患上营养不良症。所以全营养阅读是非常必要的,从童话、故事,到科普、自然,从天文、历史,到数理、哲学,每一个领域都有适合孩子阅读的童书。这样的全营养阅读会发现孩子成长的密码,为孩子的生命成长带来更加丰富的可能性。尤其是对于14岁之前的孩子,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将带有预言的性质,将决定着孩子一生的优秀或平庸。

对于那些没有足够的意识和能力引领孩子阅读的家长来说,教师将是孩子步入成年之前的最后一个加油站。对于教师来说,培养孩子的精神饥饿感,不断丰盈孩子的精神生命,引领孩子从平凡走向优秀甚至卓越,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许新海读书感



  江苏省海门市教育局副局长,特级教师,努力让农村的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有同样的阅读机会。




在爱书人心中,书是最好的朋友。但我一直认为,朋友也分不同类型,在我心中分为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字之书。后者在我们这个变革的时代中尤其重要,此时世界上发生的一切、个人生命中遭遇的师友,都是宝贵的无字“活书”。

我认为阅读要深度切入生活。以行动为笔、以大地为纸,脚踏实地去创造,努力把生命活成一部大书、一个传奇。否则,知识与生活之间形成断裂,阅读就成了纯粹的享受,如此或许也有益于自身,却无益于他人。

因此在读有字书时,我提倡将整本名著泛读与片断精读结合;经典阅读与时文阅读结合;文学阅读与科学、历史阅读等结合;中文阅读与英文阅读结合;文本阅读与网络阅读、影视阅读结合;推荐必读与自由阅读结合。这个过程中,强调阅读的个性化,对阅读的引导应该是润物无声的。

无字书比有字书更难读,它要求读者用心去观察身边不停变幻的事物,从生活中直接汲取营养。因此,阅读无字书时,个人的反思梳理、及时记录,与他人的交流碰撞显得尤为重要。交流碰撞便于集思广议,反思梳理才能进行扬弃,及时记录就能加深印象。

自从踏上工作岗位那天开始,我坚持写工作日记,对当天发生的重大事件进行反思、整理,从未间断。这时,写就是读,写促进读。

恰如朱永新教授所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阅读的水平。”我以为只有将有字书和无字书结合起来阅读,才能让阅读从享受上升为创造,这样的阅读才会真正成为生命的能量。

郭明晓有一个朋友不明白我为何五十几岁了还那么执著地领着学生进行阅读,他说:“凭你的水平,完全可以轻轻松松地度过最后几年的教书生涯,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搞得那么累呢?”

我本想回答他:“不阅读而无所事事的人会堕落。”可是看到他真诚关心的目光,我换了一种他能接受的说法:“预防老年痴呆呀!”我进而解释道,“带领孩子们阅读,自己也阅读,让大脑处于兴奋状态,你说还能得老年痴呆吗?你看,那些科学家们高度用脑,哪个会得老年痴呆呀?”

他相信了我的说法,说他也要用阅读来预防老年痴呆。预防老年痴呆、提高生活质量,这是很多我这个年纪的人追求的生活目标。怎样的生活才有质量,这是我在阅读中一直追寻的问题。

少年时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时,我就追问过自己,“当你老了的时候,你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吧?你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吧?”因为有了这样的阅读和追问,才有我几十年努力地工作,坚持不懈地阅读。

在年过半百后,阅读《中国哲学简史》时,我希望我有儒家生生不息的精神,我找寻到了我天命的归属——我的天命在教室里;在阅读《论语》后,我要去践行“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人生境界。我深深地知道,只有这样的生活,才是高质量的,才是有价值的。

最后,我用林海音的话来表达我的读书感悟:我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我也要让我的学生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严寅贤读书感悟



  北京一零一中学副校长,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语文特级教师,长期引领学生读书,关注学生的深度阅读、有效阅读。

只有爱读书的人,才知道阅读的重要,才会在潜意识里鼓励、鼓动别人多读书。一个浅而俗的人一定是不读书或读书少的人,而浅和俗则是人的精神生命的软肋。中小学教师不一定成为思想家,但中小学教师一定要有思想、有境界,而思想和境界,通常要由丰富的读书来承载。

今天的学生“敏感”得很。且不说聆听教师课堂上精彩纷呈的教学语言,有时即使透过你的举手投足,他也能判别你这个老师有几分书生气,几多文化味——读书能养气。

今天的学生“势利”得很。教师若经常在教学中表现得捉襟见肘甚至“理屈词穷”,他马上会对你“另眼相看”,觉得你“没文化”,甚至要求校方让你“淡出”三尺讲台——读书能站稳讲台。

今天的学生“简单”得很。一个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教师生活在学生中间,学生课上课下都愿意走近你,走近你的“文化”,走近你的“海阔天空”。否则,他会对你“敬而远之”——读书能铸就你的人气场。

语言学家赵元任说:“要做哲学家,须念不是哲学的书。”德国化学家G·利希藤贝格说:“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教育:财富蕴含其中》一书中说:“一个人所学的每一类知识,都能影响和丰富其他知识。”博览群书,建立教师自己的立体式前瞻性知识结构,确立自己的文化强势地位,在今天,实在太重要了。

自己青少年时期读书越少,越觉得让今天的学生读书太重要。今日社会泛滥的“学生读物”越多,越觉得让学生学会选择的重要。今日社会让学生所面临的诱惑越多,越觉得引领学生读书的重要。引领学生阅读,不能满足于泛泛地布置任务,而必须让学生“完成任务”,这就是“阅读、思考、表达”,三者缺一不可。书香校园的终极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读书,一所学校不能成为精神的荒漠,而应当生成文化的绿洲。

★★梅子涵读书感悟


  
  儿童文学作家、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提出的“相信童话”不仅教会了很多人的“童话读法”,而且成为一种温暖、诗意的人生向往。

孩子要阅读儿童文学,他们长大后心里会有很多童话。记忆里普遍有童话的民族、国家,会有很多的笑容,很多的诗意,美的态度和观点会鲜艳,语言文静、帅气,文字书写的情感也真切、活跃,想象奇异……

那时再拍电影、电视剧,为一个故事里的城市取名字就不会总是“滨海市”、“滨江市”,怎么都是滨海市、滨江市呢?难道只有滨海市、滨江市才有故事吗?

成年人小时候没阅读过什么童话,现在可以读读。成年人中的老师们,尤其应该读读童话,包括大学教授们。这样,课堂会增添美好,大学课堂也就不会只有深刻的“批判”,还有美好的想象和愿望,大学课堂需要增添美好的描述,需要建设大的情怀,需要《小恩的秘密花园》(图画书)里那样的“栽种教育”。面对生活的艰难和灰暗,小恩想的是“太阳会从我住的房子上照耀下来”,“我们一起迎接春天”。小恩是个喜欢在艰难、灰暗生活的阳台、房顶上栽花的小姑娘。美好的想象和愿望也是深刻的!

幼儿园老师、小学老师和中学老师更加应该熟悉童话、拥有童话,那是你教室里、讲台上最重要的一样东西,是你的“职业素质”,

没有童话,那算什么老师?那算什么教室?那算什么讲台?那又算什么教育呢?

把童话捧起来。

相信童话。

★★朱自强读书感悟



  中国海洋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是一位集阅读理念倡导和阅读推广实践于一身,兼学者、作家、翻译家多种身份的儿童阅读推广人。
读书之于社会具有改造的力量。阅读可以改变社会、改变人。我们现在身处的现代社会的出现其实就与阅读有内在的关系。比如,民主、自由、平等是现代思想的核心内涵,其出现就与活字印刷机带来的阅读相关。印刷机将口头声音语言变成眼睛阅读的语言,这就使阅读由集体行为变成了个体行为,从而营造了促成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的心理环境。

读书之于个人可以审视自我,塑造人格。对我而言,读书是一个人生问题,读书是一种生命存在的形式。当我思考儿童文学、思考儿童阅读时,我意识到,树立端正而健全的人生价值观是根本问题。因此,在思考人生的过程中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思考人生,才是高品质的读书生活。

读者与书籍,是“我注六经”,“六经注我”的辩证、融合关系。以这样一种关系阅读,才能既读进去,又读出来,从而建构一种具有主体性的阅读生活。

★★李庆明读书感悟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南山附属学校校长,语文特级教师,“田园教育”、“文化阅读”、“活力教学”等主张的倡导者。

童年需要并且适合斯文的、高贵的阅读。这样的阅读是诗意盎然的,不是枯燥的。它能使儿童的心灵产生温暖、感动、悲悯、宽恕、安详和无限美好的遐想。这样的阅读是史韵丰厚的,而不是低俗的,它能倾听到悠远的历史回声,接通割断的文化血脉,重建不朽的精神生命;这样的阅读是理趣深邃的,不是浅薄的。它能启迪智慧,发人沉思乃至考问灵魂。只有心灵复苏、凝聚了这种天堂般的高贵,儿童的精神发育和成长才不会陷入迷茫、空洞和沉沦,才有可能平静地接受理性精神的熏陶,而不沉湎于巫术魔方般神异刺激的诱惑。这样的阅读会使儿童气质斯文,灵魂纯朴,童心不灭。在这样的阅读中,儿童好像沿着雅各的天梯,从尘世的大地拾级而上,走向奥妙无穷的天堂,光亮照彻了整个心灵。

我们是行走在校园不知困倦的点灯人,校园里每一个掩映在绿意葳蕤中的书架,每一张可以尽情舒展我们美丽的阅读姿势的书桌书椅,每一本吐露浓郁芬芳的经典读物,以及书中每个闪烁着灵性辉光的文字……都是我们点燃的街灯。我们要在孩子心灵世界的每个荒芜、孤寂、幽暗的角落,把心灵的街灯点亮!也许我们每个点灯人点燃的光亮像萤火虫的那样微弱,但是,如果校园所有点灯人,包括司机、保安、花工等等点燃的光亮聚集在一起,就不微弱了;如果我们跟随那些热切地走进校园的来自文学界、出版界、学术界、图书馆的伟大点灯人去夜巡,那么,整个校园就会光明如昼!这时,孩子们会欣喜地说:

“当心灵被点亮的时候,思想的彩翼就兴奋地颤动起来,我们这群渴慕书林的天堂鸟就要带着自由的梦想飞翔了!”

但是,仅仅在校园飞翔的天堂鸟是飞不高,飞不远的,飞不出婀娜万千的曼妙舞姿,飞不出背负青天一览众山的博大气概,飞不出吐纳云气仰观俯察的自由境界。我们应当让天堂鸟的羽翼承载着个人和民族的自由梦想,掠过学校的篱笆、围栏,优游穿行于社区的上空,将美丽的剪影定格在每个家庭窗前的灯光下;我们应当让天堂鸟的朗声歌唱飞越千山万水,带给贫困地区期盼阅读的孩子,让他们在贫困中依然能够安享清朗而高贵的读书生活。当我们,包括孩子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保姆阿姨们,都念念不忘为孩子带来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的生活就必然增添了许多无邪的笑声,这样幸福的笑声会给我们带来慰藉、安顿和启示。于是,那些忙忙碌碌的人们,也会在这种孩子赐予的恩典中学会阅读,学会在他的优游行走中,他的静卧休养中,他的谈笑风生中,他的礼尚往来中,他的良行善举中,展现优雅的阅读环境,丰富的阅读表情,风趣的阅读姿态,良好的阅读习惯,浓郁的阅读气息,并用它来滋养家庭的风尚,社区的文化乃至城市或乡村的精神。

这时,孩子们就会满怀激动而自豪地说:“我们飞翔的时候,整个世界就会飞翔!”

★★齐振军读书感悟



  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校长。他始终倡导让孩子在无压力的阅读环境中成长。
书是生活的写照。是激情的谱写还是聊聊收尾,取决于你与作者的同感、同受,取决于自身的认知和感悟的程度。任何一本书都不是简单的文字拼凑,而是作者经历和想象的真实写照。手捧书籍,既可以感受和诸子百家论道的盛宴,也可以感受战争的血腥与残酷,还可以感受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闲适,视野的局限也得到了质的升华。

书是思想的升华。读书与视野是成正比的,眼睛是心灵的窗口,而书是心灵升华的催化剂,与作者思想的碰撞可以产生出智慧的火花,它使我们更聪明、更明白,使知识无限延伸,使视野无限延长。

人有知识渊博和一窍不通之分,也有品德高尚与卑鄙无耻之分。那是他们的认知程度和感悟不同。

书是人生的导航,可以避免人生道路上不必要的错误,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今天,书是你人生最好的伙伴。

★★张云鹰读书感悟


 
  张云鹰: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中心小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她发起的“读书的教师最美”活动让教师更加热爱生活。
身为校长的确有太多的会议需要参加,太多的检查需要迎接,太多的难题需要求解……但绝不能以此为借口与书绝缘。只有校长热爱读书,以身示范,才能带动整个学校乃至整个地区走进书香,享受阅读。

当然,读书是要全身心投入的,就是当今流行的说法“全息”读书:手到、心到、身到。手到:读书须动笔,坚持记笔记。也许是从小养成的良好习惯,我读书常喜欢摘录,写感言、随笔。当校长这些年,大大小小的笔记本满满地写了15本,数十万字。心到:强调的是思考性阅读,读而不思犹如观而不察,如此就是“读书死、死读书”。身到:把读书学习与工作创新结合起来,将读书思考和实践化为研究成果,影响更多的人。不能学以致用,不能知识迁移,这样的阅读是没有价值的。

追求“读书、教书、写书”的教育人生,是我的成长之路,也是我意欲引领学校师生要走的路。
82#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08:55:19 | 只看该作者
2010年休闲类书目推荐


推荐人:西木



1、王小峰《沿着瞭望塔》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介理由:约翰•列侬、鲍勃•迪伦、吉米•亨德里克斯、吉姆•莫里森、詹尼斯•乔普林、邓丽君、小野洋子、刘文正、侯德健、罗大佑、雷金、崔健、张蔷,以及王菲。你将在这本书中看到他们共同完成这次寻找美好世界的“奇幻旅程”。

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故事,是所有曾经年轻一代人的共同记忆,为理想他们曾无所畏惧也曾彷徨失措,他们共同经历过生死,情义比什么都更重要,总有人甘愿为对方付出一切。在风平浪静之后,总会迎来神清气爽的一刻。



2、孙甘露《比缓慢更缓慢》 上海书店出版社



推介理由:这是一本关于慢的美学的书,它回应了昆德拉的质问,“慢的乐趣怎么失传了呢?”;这也是一本关于快的美学的书,从不与时间争分夺秒的孙甘露告诉我们,有时比缓慢更缓慢的书写反倒更快抵达文学的内核。孙甘露的文学是与这时代保持时差的文学。



3、 尼古拉斯·斯帕克思《分手信》 天津教育出版社





推介理由:台湾美女专门在她的博客里撰文推荐,虽然把“邂逅”写成了“榭购”,但我们对明星原本不用太苛求,何况是人家在飞机上匆匆而就的书评。她很真诚地写:史帕克(作者台译名)的《瓶中信》《手札情缘》到《分手信》都让我哭到一发不可收拾。如果你问我什么是好的罗曼史,这就是罗曼史中的经典。



4、雷蒙德·卡佛《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译林出版社







推介理由:只因他是卡佛



5、罗永浩《我的奋斗》  云南人民出版社





推介理由:老罗的睿智和善良是从小就有的,就像他从小就胖一样。他没受过什么高等教育,他的教育都是自己教自己。变坏的环境已经相当成熟,可他迟迟不变坏,完全是自我教育的成果。你在这本《我的奋斗》,会看到他的成长历程,也会感受到他的睿智和善良,一以贯之的是朴实有劲道的用词。他说了这许多,无非是在告诉你一件令人发指的事实,活在这个世上,能有一点正常的思维已经非常难得。



6、汤米·尧德 《男人都是智障》 上海人民出版社





推介理由:这本书,讲的是个跌跌撞撞的一个故事,带着可笑的心酸和忧伤的喜感。但,你要是看完之后深刻同意男人都是智障,那么你就上了作者的当了。因为,当男人们终于找到一个他爱的女人并且顺利的相爱上床之后,他的智商会一瞬间回来的!男人在上床之前都是傻蛋,女人在上床之后智商有时也会归零。





7、史密斯 《与苏格拉底吃早餐》  中信出版社





推介理由:为什么我们的生活一成不变?为什么我们的人生如此仓促?为什么天才和疯子如此接近?让我们与苏格拉底吃早餐、与黑格尔享用百吉饼、与培根吃个煎鸡蛋,让历史上的这些哲人告诉我们生活的意义!

醒着,你才成为最真的你;活着,欢笑的背后却隐藏着变故,爱着,如一场无法预料的传染病;梦着,其实是场自我欺骗的电影,当我们的生命找不到歌唱家唱出她的心情时,她需要哲学家说出她的心思。



8、劳伦斯·戈德斯通 《旧书与珍本》  世纪文景





推介理由:《旧书与珍本》是一本平易近人、不端架子的书,也可以算是小说化了的“淘书者入门指南”。一对“菜鸟”以亲身经历,向读者展现了一个有趣的、复杂的、也有几分铜臭味的珍本世界。这个世界由初版、错版、抛光小牛皮封面、三面书口涂金、有故事的书、带签名的书、名家批注的书等等等等构成,举凡版本、装订、护封、插图、开本、品相、签名,都自有一套定价系统。



9、木心 《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介理由:翻看着这本集子,一股清新的典雅扑面而来,犹如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含着淡淡的香气,让人感到一份平和惬意。可是,这文字里却又总是有着跳跃,仿佛坐上了时空穿梭机,从此时到比时,从此岸到彼岸,从古雅到现代,似乎正说着今朝,却又充满了怀旧,明明说着异国,却深刻了故土的怀念。对于中国传统,木心有着深刻的理解和选择,以深入生活和速写为起点,努力发扬着不失生机的传统精华。



10、伊坂幸太郎  《金色梦乡》  译林出版社





推介理由:这本《金色梦乡》,延续了伊坂幸太郎的传统推理风格,也同样继承了他的文学性。不过,在这本小说里,伊坂幸太郎却包藏了一个更大的“野心”,他要在自己的推理王国中,建立自己的人生哲学,探寻平凡人物的真实人性。正如小说的推荐语所说,它讲述了一次最华丽、最冒险的逃亡,感受人性最深处的善恶,伊坂幸太郎用摇滚捍卫这个世界——活着才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



11、爱德华多•加莱亚诺 《足球往事》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推介理由:梁文道在一篇评论中不解地问道: 在当年拉美文学风潮最盛,每个文艺青年都抢着啃读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时,很奇怪为什么没有人提起过乌拉圭的加莱亚诺(Eduardo Galeano)。当每个热爱足球的读书人都交口称誉英国作家杭比(Nick Hornby)最能写出球迷悲与喜,我不知道为什么没人提起加莱亚诺的《足球往事》。 足见,这是一本值得去读的足球书籍。



12、刘瑜《送你一颗子弹》 上海三联





推介理由:我确定自己爱上了这个女人。首读《余欢》,惊为天人,一见钟情;再读《民主的细节》,叹为观止,再见倾心;又读《送你一颗子弹》,高山流水,伯牙子期!她的文字满足了我对好文字的所有期盼:干净、生动、贴切、幽默、坦率、新颖、小文字里有大智慧和真性情。



13、菲利帕·格里高利 《另一个波琳家的女孩》  希望出版社





推介理由:都铎王朝在英国历史上是一个符号性的时代,或奢靡,或混沌,光鲜华丽的外表下掩盖了太多的灰暗面。也许“波琳”这个姓氏不为众人熟知,但“波琳家的女孩”却铭刻于历史,被众人铭记。不得不佩服《另一个波琳家女孩》的作者菲利帕•格里高利,她为我们写下了一个时代的传奇,同时也恰到好处的为我们填补了对靡乱时代的认知空白。



14、尼尔·唐纳德·沃尔什《与神对话(第二卷)》上海书店出版社





推介理由:如果你读过它的第一卷,那么,它的好就不必我对你说了;如果你没有读过,那么我劝你,赶紧去读读它的第一卷。



15、北岛《城门开》作者: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推介理由:北岛没有让我们失望,他的文字为我们重构了早已消逝得杳无踪影的北京城。诗人比历史学家更真实,在大写历史和被社科术语包裹中永远只能付之阙如的元素:个人的奇幻体验,那些似乎来自另一个世界的声音,味道,光与影,一一被诗人的笔召回,归位。墨水把钢筋水泥筑成的现代城市撕裂推倒,然后推开古老的半掩着的城门,扑面而来的是低矮的房,衰颓的墙,昏黄的灯光,以及阵阵槐香。



16、埃科《玫瑰的名字》 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介理由:也许深爱人类之人的使命就是嘲笑真理,使真理变得可笑,因为唯一的真理就是学会摆脱对真理不理智的狂热。是的,《玫瑰的名字》就是这么一本将我们原本视为不可亵渎不可冒犯不可怀疑的种种堂皇高贵的名词、观念做一番大嘲讽的书。



17、帕慕克《纯真博物馆》 世纪文景





推介理由:当大多数作家专意爱情本身的时候,帕慕克处理的是爱情的逝去;当大多数作家专意爱情的逝去的时候,帕慕克处理的是人性的难以舍弃;当大多数作家专意人性的难以舍弃,帕慕克处理的是记忆的顽韧。帕慕克告诉我们,爱情之所以美好,是因为我们总逃不脱爱情催生的记忆。



18、布洛克《小城》,上海译文出版社





推荐理由:这不是一本侦探小说,而是一首写给纽约的挽歌;布洛克以他深沉的诗意再次体现了城市的伤痛,并且教会我们城市与文学的互动远比我们想得复杂深密、也多情体贴。
83#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0:40:02 | 只看该作者
南国书香节已成为一场思想盛宴

南方网

珠江之滨的又一场南国书香节已悄然落幕。据报载,本届南国书香节暨羊城书展盛况空前。7天的展期共吸引到70万人入场参观,远远超过去年42万人次的人流量。书展前6天累计销售额也超过3000万元,是去年1000万元的三倍。

媒体因此也欢呼,南国书香节已成为与北京、上海书展并列的全国三大书展之一。

其实,对于展会来说,规模和参观人流从来都不是最重要的标准。笔者认为,今年南国书香节最精彩之处还在于其主题——“让阅读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且,本届书展在组织形式上,把这一主题真正落到实处。

笔者有一表弟,是一个在厨房上班的年轻人,平时与油盐酱醋茶为伍,与琴棋书画诗酒花基本绝缘。但在南国书香节开幕后,他却兴冲冲地跟我说,他在厨房领到两张书香节的入场券兼礼物券,并邀我一同去逛书展。最终,他从书展买回了两大本粤菜宝典,也是不虚此行。

一位女书迷也告诉我,书展人山人海,“感觉就像到了上下九步行街”一般,而在各式各样的书摊中闲逛,也很有“逛街买衣服的感觉”,“如果规模再大点,可以在里边逛一整天不出来”。

从这种真实的群众体验和表述来看,现在的南国书香节确实组织得比较到位,很有“全民阅读”、“阅读嘉年华”的效应,自然也彰显了“让阅读成为生活方式”的神韵。

从这一点看,南国书香节已经找到了自己的灵魂。当前,广东正掀起建设文化强省的热潮,“每年举办一次‘南国书香节’”也被写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之中。正如阅读当是一种生活方式,笔者相信,当一种既能承接朴素古风,又具有开放现代气息的文化成为生活方式之日,正是文化强省建成之时。

由此也可以给南国书香节再提点建议,即是在办成全民读书盛会、阅读嘉年华的同时,应进一步成为各方思想开放激荡之平台,让地处南国的书展能成为开风气之先的思想盛宴。

实际上,南国书香节不应满足于在规模上和北京、上海书展并驾齐驱,而应追求有朝一日在气韵上能将香港书展取而代之。
84#
 楼主| 发表于 2011-3-13 20:42:16 | 只看该作者
专业阅读——给我勇气

挪威的森林


记不得是几年前了,一次在凤凰语文网上看到甜甜的语文版主发的一个理论性较强的帖子后,我以发牢骚的口吻跟了一个帖子,大意是:“你讲的这些理论都是阳春白雪,下里巴人根本看不懂。一线老师最关心的,还是那些如何能把语文课上好的策略。”甜版当时耐心地回答道:“这些理论正是指导如何上好语文课的呀。”可惜那时,太过愚笨的我,仍是不明就里云里雾里的。现在回头看看,真觉得自己太肤浅太无知。

那个时候,自己已经好久不曾读书了。恋爱、结婚,成天围着厨房转的我,竟从一个“每晚不读书到半夜就睡不着觉”的人,直接退化成“一碰到书本就能睡着”的人。唯一的爱好,也就是看看《读者》或《扬子晚报》了。

尽管如此,那时执教语文课还是很有底气的。因为自恃从小爱读书看报,阅读量较大,底蕴还算有一点的。在当时的乡镇中心小学,上起课来游刃有余,学生都还比较佩服我的才气。可是,不再继续读书,就无异于是在“啃老本”坐吃山空了。这种不再充电的恐慌,终于在考进县城一所小学后暴露无遗。城里的孩子,阅读量肯定要比农村的孩子多,因此视野也更宽,知识量也更大。

时代在进步,在发展,但我却因为好久不读书,深恐自己落在学生后面。于是,那一阵手里总离不开风靡校园的杨红樱系列小说。还有像秦文君、黄蓓佳等的作品,也是我恶补的对象。

继而,我又对自己的语文执教水平产生了怀疑。语文课是我的最爱,我已对它潜心研究好几年了,可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每次上完课总会留下种种遗憾,这让我很苦恼。后来,教研室的一位前辈指点了我:“你呀,就如同一个着急的没头苍蝇,老在语文教学以外的围墙上撞来撞去,虽然很热情,但缺少方法。建议你回去先读读《现代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虽然对前辈的话感到纳闷:这两本书都是纯理论,并没有如何上好语文课的实战经验呀?可出于对他的尊敬和信任,我还是老老实实地读起了这两本书。这,也为我的专业阅读拉开了序幕。呵呵,够晚的吧。

读着读着,我体会到了前辈的用心。原来,课堂上我对自己关注得过多。好像以为老师一个人在前面卖力地执教,就能把课上好,殊不知那已然成了独角戏。学生有思想,有感情,有心理需求。忽略了课堂上真正的学习主人,没有从学情出发来设计的教案,怎能引起学生的共鸣,何谈成功?

有了这种顿悟以后,我才感受到理论书籍并非阳春白雪,而是对执教者有着切切实实的帮助。缺少了理论的、理念的支撑,是不可能存在成功的课堂教学的。

接下来,我又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于永正老师的《教海漫记》、张庆老师的《我的小学语文观》、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以及《听窦桂梅老师讲课》、《上好一堂课的22个要素》、《新课程教学案例与评析》、《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名师课堂经典细节》等专业书籍。自忖底子薄,起步晚,我不敢选太深奥的理论书籍来读,只能是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地读下去。在读好专业书籍的同时,我还注重和学生的同步阅读,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系列,《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等国外畅销的童书,也都被我们师生共同拿下。不断的阅读,又让我找回了从前的状态,并使我的语文教学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我又能和过去一样,底气十足地站在讲台上了。

今年暑假,有幸参加了凤凰语文网的2009暑期网上研修班。和网友们一比,我几乎又成了最无知的那一个。网友们大都博览群书,满腹经纶。一读他们的帖子,就能感受到他们是站在教育的前沿。有许多人还对国外的一些理论专著了如指掌。这么一比较,原本有些放松的心情,又紧张起来。极大的差距,使得我减少了许多发帖的勇气。

研修班里有“教材解读”、“课堂观察”、“专业阅读”三个版块。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真是感觉有些难度。在看到“书香飘飘”等网友所发的大量研究帖时,只能在旁边默默地读着,思考着,收获着。但是,“要做一个好老师,就时刻不能离开阅读”这一理念,已深入我心。因此这个暑假,泡得最多的就是新华书店。虽然没能买到网上推荐的那几本教育专著,但是却在书店里读了好几本《季羡林文集》,我想这也该是一种收获吧。

现在回头看过去,虽然我的专业阅读比别人起步晚了一些,但这“迟到的专业阅读”仍然带给我许多的成长和进步。特别是在这次的暑期研修班中,我更是学到了许多知识以及网友们对于专业阅读的那种刻苦、努力、勤奋、上进的精神。

专业阅读,今生我将与你不离不弃,相伴永远!
85#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0:1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的七道阶梯——柏拉图的启示///转载  


开了第一条路了,有了第一桶金了。知道这样在密林中走下去,可以寻找或放弃寻找某些树叶的方法了。
    然而,密林如此深广,路途如此遥远,有没有什么地图或指标,可以拿来在接下来的路途中使用?
    如果说前进之路不是斜坡而是阶梯,如果说攀升阶梯需要有一些眼界,这些眼界又从何而来?有没有什么参考?
    我想到了柏拉图。

    柏拉图在《会饮篇》之中,借苏格拉底之口,说明了爱情可以如何由儿女之情一路提升为对宇宙真理之美的认知。“柏拉图式的爱情”,正是说他的这种升华理论。
    柏拉图如此描绘这个过程:
    ……应从幼年起,就倾心向往美的形体。如果他依向导引入正路,他第一步应从只爱某一个美形体开始,凭这一个美形体孕育美妙的道理。
    第二步他就应学会了解此一形体或彼一形体的美与一切其它形体的美是贯通的。这就是要在许多个别美形体中见出形体美的形式。假定是这样,那就只有大愚不解人才会不明白一切形体的美都只是同一个美了。想通了这个道理,他就应该把他的爱推广到一切美的形体,而不再把过烈的热情专注于某一个美的形体,就要把它看的渺乎其小。
    从此再进一步,他应该受向导的指引,进到各种学问知识,看出它们的美。于是放眼一看这已经走过的广大的美的领域,他从此就不再像一个卑微的奴隶,把爱情专注于某一个个别的美的对象上──某一个孩子、某一个成年人,或是某一种行为上。这时他濒临美的汪洋大海,凝神观照,心中起无限欣喜,于是孕育出无数优美崇高的道理,得到丰富的哲学收获。如此精力弥满之后,他终于豁然贯通唯一的涵一切的学问,以美为对象的学问。……
    (一个人)真到对爱情学问登峰造极了,他就会突然看到一种奇妙无比的美。他的以往一切辛苦探求都是为着这个最终目的。这种美是永恒的,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

    那一天读到这个段落的时候,我想,知识密林里的阅读地图,不就在这里吗?阅读的阶梯,不就在这里吗?
    于是,我就根据柏拉图的理论,画出了一个由七道阶梯构成的阅读地图。
    在阅读的地图上,有这样七道阶梯。

    第一道   你关心、思考的,是如何让自己更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健康、美丽、求学、考试、企管与工作Knowhow、职业工作能力需求、理财、休闲、旅游、励志这些主题来阅读。

    第二道   你开始关心、思考如何让自己与所爱的人,共同更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爱情、婚姻、亲子、心理、居家、烹饪这些主题来阅读。

    第三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一切抽象的美好
    因此,你会寻找哲学、科学、宗教、艺术、绘画、音乐、建筑、等主题来阅读。

    第四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社会制度之美好
    一个只读文学的人,如果开始对政治、社会、法律、经济、伦理这些题目感起兴趣,就是个例子。
    大至思考社会的运作机制,了解社会的硬件与软件规划,小至思考一个组织如何遵行制度规章运作之美,也是例子。

    第五道 你开始学习欣赏与自己相异之行为的美好
    懂得欣赏社会制度的美好之后,才能开始懂得欣赏政治、宗教、意识型态与自己不同的人的行为之美。
    这时,才会看出一些特立独行,不为社会大众所注意(甚至所喜)的人物的传记,有什么阅读的需要,有什么参考的价值。
    上不到这一道阶梯,我们喜欢看的传记,总超脱不了富豪与企业成功人士的经验与价值观,以及奋斗于病魔或艰苦环境的人物的光明美德。
    但是,阅读能让我们看到的美好,远不只这些。

    第六道   你开始学习体会多元知识激荡之美好
    你不只在自己始终擅长、专研的知识领域之外,至少能再深入专研另一个知识领域,并且可以体会到不同领域知识之间相互激荡、相互滋生的美好。
    知识,在你面前交织成一片绵密无比的光网。光网上每一条线的每一个光点,都逐渐相互沟通。你可以随意从任何一个角度提起知识光网,任意挥舞,自由自在。

    第七道   你学习体会宇宙的智慧之美
    蕴含于,也超脱于一切阅读、学习、知识之美之外的宇宙智慧。不生不灭,不增不减,无始无终的智慧。

    这就是阅读的七道阶梯。
    在知识密林里,你随着阶梯越登越高,眼界越来越开阔,密林的范围、深远、景致,也都随着越来越清楚,终至一切尽在你的眼下。
    参考这七道阶梯,你可以拾阶而上。
    否则,你在地面看那最高的一阶,永远只是天梯。
    证明可以如此一路走上来的人很多。
    罗素只是其中之一。
86#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1:25 | 只看该作者
新层次与新领域////转载
  漫画作家蔡志忠对如何开发自己的学习能力,尝试各种开发,也身体力行。
  他喜欢讲一个故事,一个青蛙想要跳上床,自以为会跳就可以。但是高度不够,又没有方法的时候,他跳一整夜也是白跳。
  后来看他整理的笔记,说得更清楚了:“人生不是爬斜坡,只要持之以恒,努力便可达到颠峰。”因此,他主张,“人生像走阶梯,每一阶有每一阶的难点。无法克服难点,再怎么努力都只能在原地跳,毫无进展。”

  最近家里发生了一件事,让我可以为他的笔记加一条批注。
  几个月前,朋友送我们一只乌龟。乌龟住在一个中型的透明塑料箱里,以它的体积,够局促的。所以,天气不错的时候,就把它从箱子里解放,让它到阳台上活动。看它自由爬行,探头探脑的神气,越发让我们频繁地给它放风。
  前些日子阴雨不停后放晴,乌龟在箱子里闷了好一阵之后,也得以又在阳台上自由活动。但第二天早上发现不妙,前一天放风之后,忘了把它收回。苦寻不着之后,我们最恶劣的推测成真:它不知怎么,翻过了十四公分高的阳台水泥底边,摔到十楼底下了。
  伤感之余,我先是带着懊恼在心底埋怨它,为什么硬要去爬那十四公分高,对它来说有相当高度的水泥围墙。后来,则体会出一个道理:动物的眼界,需要一个高度。没有那个高度,它以为翻过这道围墙如同翻过它的塑料箱,是得到解放。但结果不然。

  在我们阅读的阶梯上,如果没有一定高度的眼界与认知,而只是自以为是的拼命努力,不但不可能解决那一阶上的问题,上不了台阶,还可能翻过了围墙,却遭遇灾难。
  会了所有这些方法,不是为了帮助我们越读越轻松,相反地,正是要帮我们有点眼界,知道前途的阶梯所在,并且知道有什么方法解决原地打转的难题。
  比较可以掌握阅读的方法后,就可以尝试往前跨一步的挑战,往旁跨一步的挑战了。
  往前跨一步,就是在你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原来你觉得深奥而不愿意碰触的方向走一步。

  如果你本来就爱读小说,那么跨一步,接触一下文学批评与理论就是了。
  阿诺德·贝内特说:“要想培练心智最重要的关键却正是那种吃力、费劲的感觉,而且是一种你既处心积虑想完成,又有点想规避的工作的感觉。”
  也因为会吃力,千万不要又就此放弃。即使是看不太懂的书,先从头到尾看一遍,是第一步。

  往旁跨一步,就是在原来感兴趣的阅读领域,往旁边先前觉得有点距离的领域跨一步。研究美术的人,往人类学或神话学跨出一步;研究经济学的人,往法律或政治学跨出一步;研究医学的人,往生物学或神学跨出一步,都是了。
  胡适说:“多读书,然后可以专读一书。……你要想读佛家唯识宗的书吗?最好多读点伦理学、心理学、比较宗教学、变态心理学。无论读什么书总要多配几副好眼镜。”
  正是这个意思。
  往前跨一步,进入新层次;往旁跨一步,进入新领域。
  只有当进入新层次和新领域的腿力够了,才具备在知识密林里探索的体力与能耐。
87#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2:21 | 只看该作者
怎样寻找,以及淘汰一本书//转载
  阅读的密林里,每一本书都是一片树叶。
  我们知道那是什么,也知道去哪里寻找的树叶,是极其有限的。
  数不清的树叶,有的我们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
  有的我们想找,不知道去哪里找。
  有的我们想找但是却讲不出要找的是什么。
  更多的是,我们没看到,没想到,也不知道要找的。
  如何寻找一本书,永远是对一个阅读者最大的挑战。

  在密林里开出第一条路之前,我们如何寻找一本书,永远是碰运气的。
  或许,是从别人谈话中偶尔听到。
  或许,是从哪本书的哪段字里行间不经意看到。
  或许,是在哪个书店的哪个角落不期而遇。
  很有惊喜的乐趣,但是少了可靠的稳定。
  因为太多时候,即使我们相逢了,也彼此擦肩而过。
  如何寻找一本书,是我们艰巨的任务。

  从开出了第一条路,有了第一桶金,开始有基础建造自己的阅读金字塔之后,事情则逐渐不同。
  你对自己行走的那条专门兴趣路上的生态及树叶,已经越来越熟悉了。
  然后,你的步伐拉开到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对那条路上及周遭的生态及树叶,也开始熟悉。
  然后,你的活动范围又拉大到不很相关的各种兴趣的路径上,对那周遭的生态及树叶,也开始熟悉。
  最后,你可以在这座密林中自由自在地四处活动,又毫不担心会有迷路的风险。你可以继续开其它的路径,也可以就此随意采捡任何你感兴趣的树叶。并且对它们一见如故,毫无理解的障碍。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寻找一本书,对你越来越是一个可以稳定训练,稳定掌握的事情了。
  怎样寻找一本书的话题,这时才有资格真正端上台面。

  不只如此,这个时候再走进书店,不论是实体或网络,你对他们的市场区、棒球场区都有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认识了。
  本来喧闹得令你几乎睁不开眼睛,看不清是怎么回事的那片市场区,也是新书及促销书区,像是出现了快动作中的慢镜头。一本一本不值得你去多看一眼的,不是你所需要的书,或是完全不需要你接近,或者只需要你轻碰一下,就快速地消失于你的身后,回归到市场的背景之中。
  一本一本或是正当你目前阅读所需要的,或是你寻觅了一阵的书,在几乎茫无边际的书海中,像鱼跃龙门地跳起,刚好够你的视线注意到,一把揽住。
  各种新书巨大的出版量,过去曾带给你偌大苦恼,不知道从何选择,现在,你却只感激这片书海给你最恰到好处的丰富及多元。

  你不只会怎样寻找一本书,也会了怎样淘汰一本书。
  回到家里,不论是庞杂而零乱的书堆,还是整齐洁净的书架,你都可以迅速地或从杂乱中,或从整洁中,瞄到其实根本不值得占到你家空间的那些书,拿出来,处理掉──丢、捐、送。
  你的书架,这才真正有了生命,与面貌。
88#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3:11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转载
  阅读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经常成为一种话题。
  “没有一样东西我愿意为它呕心沥血,即使做学问也不愿意,不论做学问是一桩多么光荣的事。我在书籍中寻找的也是一个岁月优游的乐趣。”(蒙田)
  “不懂的放下,使我胡涂的放下,没趣味的放下,不客气。我不能叫书管着我。……有什么心得我自己知道,这是种享受,虽然显得自私一点。”(老舍)
  “读书要提高兴趣,莫如集中一个问题以从事研究。”(王云五)
  “我们不应该平白无故地浪费精力,为了浇灌一棵玫瑰,就把整幢房子也淋湿了。”(吴尔芙)
  如果只片断地看一些前人的说法,可能会越看越混淆。

  阅读究竟应该是有目的还是无目的,这些说来很说不清的问题,当我们在知识的密林里开辟出第一条通往汲水点的途径之后,就会豁然开朗,很容易明白这都是完全不成为问题的问题。
  开了这一条路之后,你已经不会在密林中迷路,所以,你有余暇也有心情张望四周的景致。不管是路边的奇花,还是忽然闪过眼际,路外遥远处的异草,你可以自在地,没有目的地收集了。
  不但如此,随着你跨出原来的路径的次数越来越多,某些足迹越踩越深,这些原来只是无意的跨步,可能又会形成新的蹊径。
  鲁迅说过的一段话,最可以说明这时候有目的和无目的之间的相互作用:
  “无论谁,在那生涯中,总有一个将书籍拚命乱读的时期。……在初学者,乱读之癖虽然颇有害;但既经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则发于那问题的乱读,未必定是应加非议的事。因为他的思想,是有了系统的,所以即使漫读着怎样的书,那断片的知识,便自然编入他的思想的系统里,归属于有秩序的体系中。因为这样的人,是随地摄取着可以增加他的知识的材料的。”
  所以,关键词是“修得一定的专门的人”,也就是要先在密林中开出第一条路,赚得第一桶金。没有这个先决条件,无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胡乱的阅读;有目的的阅读,往往只流于狭窄的阅读。

  密林中的第一条路打通之后,只要把胡适所说的“学问”两个字替换为“兴趣”,即使我们不是在做学术研究,只是一个想要探索自己阅读的人,这时候也可以利用胡适的金字塔理论继续前进了。
  “他用他的专门兴趣做中心,次及于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次及于间接相关的各种兴趣,次及于不很相关的各种兴趣,以次及于毫不相关的各种泛览。”
  这不是很实用的一个方法了吗?而胡适对一个“学者”的期待,只要把“学者”替换为“读者”,不也就可以成为我们自许的一个目标了吗:
  “理想中的读者,既能博大,又能精深。精深的方面,是他的专门兴趣。博大的方面,是他的旁搜览博。博大要几乎无所不知,精深要几乎推他独尊,无人能及。”
89#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4:0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条路或第一桶金//转载
  置身于今天这么多书籍、期刊、如此多博客、网站等等形成的世界,如果要你形容自己的处境,会怎么形容呢?
  我的形容是:突然发现自己置身于知识的浓密森林中,对东西南北的方向都搞昏了。
 
  知识是一座密林,网络的出现,使得密林更加深邃。
  一个想要探索这座密林的人,总免不了下列的挑战:
  一、能在密林中开出一条路。
  二、能随机地采撷些奇花异草,却又不致于妨碍到自己的开路工作。
  三、逐渐能对这座密林的全貌有所了解。
  这三件事情,一定要先做到第一点,也就是开出第一条路,其它两件才有可能。
  不论我们迷失在密林里的哪个座落,总要先从自己的立足点开始,理出一条通到某个汲水点的通路。
  有了这第一条路,我们才真正有资格说自己想要,并且能够探索这座密林。
  没辟好这第一条路,我们在密林里东奔西走,或是采集奇花异草,只能说是瞎逛乱走。
  瞎逛乱走,不是容易气尽无力,就是原地打转,根本走不了多远,探索密林的全貌不可能,想寻觅某一片树叶也渺不可得。这时,就算有一台插翼的莲花跑车,不是在密林里没有多少回旋空间,就是不知道要使用到什么方向。
  找出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就是在密林里开第一条路。

  怎么找出你的专门阅读兴趣?
  我的经验是:
  一、选一个你感兴趣的阅读题目。
  题目尽量不要大,譬如什么哲学、科学、心理学的,而要小,譬如“做爱”、“飞行”、“咖啡”。
  不知道怎么选?
  想想你印象中为什么事情感动过,怀疑过,好奇过,梦想过。这些都可以是你的一个阅读题目。
  二、利用《越读者》Part 3及Part 4谈的方法,针对你感兴趣的这个题目,设法从书店及网络上找出一种到三种你觉得必读的入门书。
  你可以先找五十种书出来,然后交叉使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三个方法,从中过滤出这一到三种入门书籍。(等你有了经验,熟练了之后,想踏入任何一个陌生的知识领域,十几二十本书也就可以找到了。)
  三、把这个题目里一到三本入门书,利用“熟读精思”的方法仔细阅读。这些书,搭配着相关的网站,你自然会发现接下来应该继续阅读的书种。
  四、不论是从一开始,还是到这个阶段,还是在接下来的过程,都最好认识(至少)一位可以在这个题目上给你发生一点引路、印证的人。不时跟他请教一下。
  五、你要设定个时间表,逐步收集阅读四、五十种书。这些书最好要涵盖“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个面向。
  设定时间表的时候,不要忘了丰子恺所说的:“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立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则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
  六、除了书籍之外,也尽可能地从网络上收集就这个题目有过的重要整理及讨论资料。收集的时候,尽量从古至今,从中国到西方(及其它地区),包含你能使用的各种语文的。
  七、分别用“不求甚解”、“观其大略”、“熟读精思”、“八面作战”四个方法,把这些书籍与网页做个整理与吸收。可以先就各种书,再就这个主题领域的全貌整理出心得。(请参阅《越读者》part 6各文所谈到的方法。)
  八、然后,你到了要给自己验收的时候。
  你应该找一家自己最信赖的书店(当地没有就去外地),来到他们的图书馆区,站到你集中精力阅读的这个题目的分类立柜之前,浏览一遍他们架子上的书种。使用类似检查立柜的方法,说得出他们的立柜的缺失在哪里,少了哪些应该摆的书,以及为什么。没有这样的书店,就找当初的引路人(或第三人)来印证一下。

  接着,你要去找这个领域里,大家公认当代研究最顶端的几个人的最新文章或书籍,看看他们所说的是否你都已经明白,你所思考的,是否已经可以和他们交谈。(如果你有心再超越他们,当然更好,但那个主题和这篇讨论如何开第一条路的文章,还是有些不同。)
  这个时候,你知道,自己算是有了一个“专门的阅读兴趣”,好像在密林中开出了第一条通到了溪边汲水点的路。
  第一条路的比喻,也可以换为第一桶金。
  财经新闻,每年都要回顾一下当年的富豪排行榜,榜上,一些新登场的明星尤其闪闪动人。
  而报导里提到这些新生的富豪,介绍他的财富如何快速累积的过程,不免会提到他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金,代表他赚到的第一笔大钱,也是他事业的真正起步。在他赚到第一桶金之前,再怎么努力,辛苦有余,回报不足。但是有了第一桶金之后,财富的累积则会加速扩张,左右逢源。会赚钱的人,都懂得钱滚钱的奥妙。而第一桶金,是可以让钱滚钱的一个起步基础。

  世界性的富豪如此,环顾我们四周朋友里会理财的人,也莫不如此。过去,所谓“百万富翁”,正是这个意思。
  第一个“百万”,是第一桶金。你有了第一桶金,才开始有一张入场券,可以进场参与钱滚钱的游戏。
  如同财富的世界里,你在赚到第一个“百万”或“千万”之前的钱,都是谈不上可供你理财的小钱、零钱,阅读在拥有你的“第一桶金”之前,不论你如何“博”,可能只是散漫;如何“专”,可能只是狭隘,都算不得数的。

  有了密林中的第一条路,或是第一桶金,才算是有了自己的专门阅读兴趣,或是胡适所说的“专门学问”。从这个专门阅读兴趣出发,阅读的金字塔理论才逐渐使得上力。
  第一条路没开出来之前,你在密林中的探索,困顿不前之后,终究会力尽而竭。
  第一桶金没有赚到之前,你的财富累积,只是零星有限。
  阅读也是如此。没有开出第一条路,没有赚到第一桶金之前,你所有关于阅读的热情,只是假象;你所有关于阅读的力量,只是虚幻。
90#
 楼主| 发表于 2011-3-14 22:05:32 | 只看该作者
“文化”和每个人都有关系的原因//转载  
  谈到“文化”,许多人会直接联想到“艺文”,有其原因。
  如果说“文化”代表着一种对价值和品味的坚持,那么艺术、文学、音乐、表演等创作,最容易让人对这种坚持有所体会。古往今来,这些领域中多少人尽管一生困顿,却不为任何物质或金钱的诱因所动,始终一贯地把守自己的信念而创作,不在任何细节上让步。然后,时间流逝,他们的作品日益光芒四射。后人观赏之时,惊叹于怎么有人能在那么艰辛的环境里,坚持出如此丰富又璨烂的成果。
  因为这些艺术与文学等作品,经常让我们很极致地领会到创作者在其中所坚持的价值和品味,所以“艺文”就成为“文化”的代表。

  尽管“艺文”是“文化”的代表,却不是全部。毕竟,一个社会里,不会是每个人都从事艺术、文学等创作;但是一个社会里,每个人在做的工作,其实都需要坚持一些价值与品味。总之,“文化”是包含而大于“艺文”的。
  如果只是直接把“艺文”和“文化”画上等号,我们至少会有两个损失。第一,会让人以为“文化”只是和艺文领域的活动才相关的事情,只要不涉及艺术、文学等创作的人,就不必去理会“文化”。第二,社会里其它非“艺文”领域的人,也就难以体认“文化”的价值,无从了解如何提炼并使用“文化资本”。

  在过去,这也许是个可以马虎将就,因循以待的问题。但是到今天,却没办法了。今天来到了“文化资本”主导的第四波经济的时代,谁能认真对待“文化”,谁能坚持自己行业里的价值与品味,谁就掌握了最有力的工具与资本。
  譬如商人。就很多人而言,商业活动是和“文化”最不相干的。大家会说:商人不就是唯利是图吗?商人成功的标准不就是以其财富累积的大小吗?商人不就是要为了达成其想要获得的财富,一切机巧应变吗?有什么价值与品味好坚持的?
  而这次金融风暴横扫全球,正好让我们看到少数一些可以保全自己的业者,莫不是在金钱游戏最火热的高潮上,仍然不识时务地坚持自己一向相信的价值与品味。从这一点而言,金融风暴与其说是毁灭了过去一段时间大家所以为的价值,不如说是提醒我们对未来所要坚持的价值。

  在“艺文”和“商业”之间,来看看“运动”吧。“运动”之需要注重“文化”,原来就比较容易为人体认,最近日本和韩国在世界棒球经典赛的表现,更把这一点说明得淋漓尽致。
  日韩两队能让美洲对手溃不成军,绝对不只是东西方球风不同所能解释的。日本和韩国,是以他们对棒球文化的坚持,因而打出了迷信长打和明星球员的队伍所没有的韧性和气势,而连棒球的宗主国都不能不为之臣服。
  经典赛结束后,去看日本的新闻网站,有一个标题很有意思,大意是真要把韩国当成“宿敌”了吗?从这一句话可以看出,日本人的确还是不习惯把韩国当成同一等级的对手来看待。但不习惯归不习惯,日本跟韩国的一路缠斗,可是全力以赴,不惜称之为“世纪之战”。
  看韩国一个新闻网站,则以“伟大的挑战”贯穿全部报导的主题。韩国虽然知道自己的棒球实力毕竟和日本有差距,把这场缠斗称之为“挑战”,但事实上却毫不把自己视为挑战者,随时都满溢着可以把日本踩在脚下的信心。
  这就是他们遭遇任何对手都全力以赴的运动精神,这也是他们让大家看到“棒球从九局下半二出局才开始”的价值与品味,也就是棒球文化。是这些对棒球文化的坚持,突现了日韩两队的表现,而不是别的。
  经典赛中,台北队再度输给中国大陆队之后,如何振兴棒球又成了台湾的话题。事实上,台湾的“运动彩券”也将以力挺棒球的名目,让职棒签注堂堂登场了。
  但我们真是因为欠缺对球队与球员丰厚的待遇而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吗?为什么不想想哪有一个社会能容忍职棒打假球打了近二十年的?为什么不想想我们社会的棒球文化,早就被这种毒瘤给腐烂殆尽?

  过去,不分任何行业,都有少数人掌握一个秘密,那就是如果懂得从“文化”里提取养分,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利益。而今天,随着文化资本时代的到来,这已经不是如何使自己更成功的秘密,而是能否使自己生存下去的诀窍了──坚持自己相信的价值与品味,是和每一个人都相关的。

载标签: 文化 分类: 随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21:04 , Processed in 0.1116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