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管季超只[!!]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复制链接]
234#
 楼主| 发表于 2012-5-5 12:28:30 | 只看该作者
姜广平老师发表在《中国教师报》上教师阅读指导文章



1、读书之心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news/2011/1012/12520.asp
2、再谈读书之心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news/2011/1026/12616.asp
3、读书之姿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news/2011/1109/12720.asp
4、教师阅读读什么(之一)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news/2011/1214/12988.asp
5、教师阅读读什么(之二)
http://paper.chinateacher.com.cn/news/2011/1228/13092.asp
233#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20:37:0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史也就是精神发育史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4月21日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新京报记者 孙纯霞 摄
  多年前,朱永新四处激呼“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使得回顾自己的阅读史,重新检视自己的精神发展史,成为一场持续良久的精神运动。
  然而,在读书人那里煽起阅读的自我省察,远非朱永新呐喊之抵岸。他一如既往奔走呼告,不懈地挖掘、阐释阅读的意义,从个人推至国家,从私人行为提升至社会公共生活。
  激越的宣言,容易失声于冗长的时间,湮没于浩瀚的人群。朱永新自是对此了然于心,除呐喊疾呼之外,他与他的新教育团队,践行着关于阅读的点滴可能性,在现有的体制内辛勤开拓一片可能的自由空间。
  本次访谈中,朱永新从自己的阅读经验出发,为我们分析了阅读在当下中国的处境,并解读阅读的力量与荣光。对于一个人而言,阅读是一种关于成长与完善的宗教,而对于一个社会而言,阅读则是关于人类文明与尊严的仪式。
  朱永新身上,有着难得的乐观与从容,他的笑声几乎贯穿了整个采访过程,即便谈及令人焦急的现状,亦不吝微笑以对。
  这种力量来自阅读?他点头,笑得纯净而憨拙。
  阅读让我远离喧嚣
  新京报:你一直在为“阅读”吆喝,作为一位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人,官员、学者、民间教育组织创办人,在你个人的当下生活中,阅读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朱永新:是啊,我一直在为阅读而吆喝,为阅读做义工,呵呵。
  读什么样的书,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就我个人而言,首先,阅读让我超越世俗生活,心境变得宁静。作为一个行政官员,很多人可能会更多想到个人升迁、领导评价、人际交往,会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对外部世界的考量上。但是,因为阅读,我会把更多的精力用于省察自己的内心,关注内心的充盈,从浮躁重归平和。
  其次,我把工作和阅读结合起来。人随时需要学习,作为工作中的人,必须有为工作而阅读的使命。无论是过去在苏州做市长,还是现在到民进中央做副主席,包括我之前在苏州大学做教务长,我都会读大量与我分管领域相关的书籍,可以说,我所有工作阶段取得的成绩,都与阅读密切相关。
  另外,我也会因考虑自己的长远发展而阅读,比如《大国悲剧》、《民主是个好东西》,看起来与工作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对我的思维、对分析问题的能力、对把握局势有很大帮助,也不可不读。
  还有一种我看得比较多的,就是人物传记。我觉得人经常需要从英雄那里汲取养分和力量。追随伟大的灵魂,可以让自己走得更远。另外就是读那些真正不朽的著作,那些不仅是人类的精神丰碑,更是丰美的人类精神盛宴,滋养灵魂。
  领导干部最该读书
  新京报:你为何如此强调为工作而阅读这一点,将其称为“使命”?
  朱永新:也许你听起来觉得为工作而阅读挺正常的。但是,你去现实中看看,尤其是官员,有多少人在读书?非常少。为什么我们的官员,经常会出现决策错误,在我看来,就是不读书不学习不思考的结果。2007年全国两会期间,我当着总书记的面,建议领导干部要“少一点烟酒味,多一些书卷气”。
  领导干部的阅读,应当是当代中国最重要的群体阅读之一。原因不难理解:领导干部的视野是否开阔,对于自己分管领域是否熟悉,直接影响到工作的效率与效果,甚至会影响到一个市、一个部门的命运。善于读书的领导,往往知识面比较宽,决策比较理性,也更儒雅、从容。同时,他们的阅读,也会给社会一种示范效应。
  新京报:当下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阅读群体是指谁?
  朱永新:中小学生。中小学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是一个人形成阅读兴趣与阅读习惯的最重要的时期,人的精神饥饿感就在这个时候形成。现在的中国,全民阅读水平持续走低,阅读量萎缩、阅读养成滞后,浅阅读、反阅读盛行,其主要原因就是之前我们的学校教育应试主义大行其道,将真正的阅读排挤掉了。
  在需要阅读的年龄里没有得到阅读的滋润,长大后就难以产生阅读的需要,就没有我说的那种精神饥饿感。
  改变,从阅读开始
  新京报:其实孩子是向成人学习的,如果成人世界阅读荒芜,孩子们的世界多少会受到影响。你刚提到中国社会的阅读危机,那么培养热爱阅读的孩子,如何成为可能?
  朱永新:你的意思是,如果父母、老师自己不热爱阅读,孩子们也就不可能爱上阅读——这样的观点未免太悲观。每个人,无论他身处哪一个阶段,都是有能力改变自己的。当然,提到阅读,确实还得多些像我这样为阅读吆喝的人,让更多的人来读书。
  其实,对于中小学生而言,成人世界的阅读危机的影响,首先可以通过老师的努力来涤除。教师是教育的枢纽,如果教师改变了,教育的现状就会改变。关上学校的大门,关上教室的门,管他外面的世界是否庸俗黑暗,教师,就是国王。这也是新教育一开始就大声疾呼教师必须拥有自己的阅读生活的原因,我们认为改变,先从教师开始。
  其次,我提倡父母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成长。现在新教育在这方面也有所努力,推动亲子阅读,让更多的父母卷入阅读的理性狂欢里。当然,还有更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大家一起去做,比如硬件上的,建立社区图书馆、农村图书馆,让书籍对于每个人而言都变得触手可及。软件上的,构建一个书香充盈的社会,有各种读书活动,设立我们自己的阅读日。
  说到底,现在社会阅读危机的形成,正是之前教育失败所致。不能因为现实的不完美而持消极悲观态度。毕竟,环境造人,另一方面,人也可以改造环境。改变,就从阅读开始。
  阅读是私人行为,也是公共生活
  新京报:你一直提议,把孔子的诞辰设为中国的阅读节,把全民阅读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朱永新:我很喜欢的《朗读手册》,里面有一句话,“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对于一个民族来说,阅读最终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阅读是有社会公共价值的。
  在全球走向学习型社会的今天,中国人应该有自己的阅读节,唤醒大家对读书的重视,以庄严的国家仪式,让人们更加尊重阅读。
  新京报:具体而言,你怎么为阅读的意义作系统的分析与诠释?
  朱永新:我的阅读观就是五句话: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一所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美丽的城市。还有就是,共读共写共生活。
  最后一点,其实是一个理想的社会学习状态。当下,很多价值濒临崩溃,原因就是我们缺乏共同的语言,而没有共同的语言,就没有共同的理想、道德标准与价值观。共同阅读,就是让大家拥有共同的语言,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国家与社会也就有真正的凝聚力。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朱桂英
232#
 楼主| 发表于 2012-5-1 11:14:01 | 只看该作者
231#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7:29:40 | 只看该作者
博尔赫斯问道:什么是天堂?
    博尔赫斯答道:天堂是一座图书馆。
    也许真的有天堂,但肯定遥不可及。因此,这样的天堂对于我们而言,实际上毫无意义——一个与我们毫不相干的地方,又能有什么意义呢?
   但梦中的天堂确实是美丽的。它诱惑着我们,于是,我们唱着颂歌出发了,走过一代又一代,一路苍茫,一路荒凉,也是一路风景,一路辉煌。然而,我们还是不见天堂的影子。我们疑问着,却还是坚定地走在自以为通向天堂的路上。   
   后来,图书出现了,图书馆出现了——图书馆的出现,才使人类从凡尘步入天堂成为可能。由成千上万的书——那些充满智慧和让人灵魂飞扬的书所组成的图书馆,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被打开,我们便立即进入了一个与凡尘不一样的世界。那个世界所展示的,正是我们梦中的天堂出现的情景。那里光芒万丈,那里流水潺潺,那里没有战争的硝烟,那里没有贫穷和争斗,那里没有可恶之恶,那里的空气充满芬芳,那里的果树四季挂果——果实累累,压弯了枝头……
    书做成台阶,直入云霄。图书才使我们完成了天堂理想。   
    阅读应当被看做是人类文明的一个标志性行为。也就是说,人类的文明与阅读是密不可分的。阅读使人类走出了蛮荒,使人类有了自己的历史。实际上,人类的阅读史与文明史几乎是同步的。阅读是上天赐予人类的一种智慧,我们每个人的世界是固定的,只能在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生存,但是阅读可以开拓我们的视阈,丰富我们的人生。通过阅读,我们可以体验无数种别样的人生,我们的心灵可以无所羁绊地随性邀游,那是一种真正的大自由。
    有一天造物主对人类说:你们知道吗?你们最优美的姿态就是阅读。
    难道还有比阅读姿态更值得赞美的姿态吗?   
    比如,一个女孩安静地读书,难道还不是这世界上最优美的、最迷人的姿态吗?这是一种自然的、安宁的、圣洁的姿态。这一姿态比起那些扭扭捏捏的、搔首弄姿的、人为的、做作的姿态,不知要高出多少境界。   
    我们应当看到,人类的那些可以炫耀、可供人们欣赏的姿态,必须是在有了阅读姿态之后,才有可能抵达最美最高的境界。而人类一切丑陋的动作与姿态皆与这一姿态的缺失有关。因为这一姿态的缺失,我们看到了笨拙、迟钝、粗鲁等种种蠢相。
    阅读的姿态的养成,应从一个人的童年时代开始。
    (转载于《中学语文教学》2009第3期)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协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文学作品集有《忧郁的田园》《红葫芦》《追随永恒》《甜橙树》等。长篇小说有《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虹瓦》《根鸟》《细米》《青铜葵花》《天瓢》《大王书》等。主要学术性著作有《中国80年代文学现象研究》《第二世界——对文学艺术的哲学解释》《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小说门》等。2003年作家出版社出版《曹文轩文集》(9卷)。很多作品获大奖并翻译成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230#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6:55:50 | 只看该作者
教师真正的绝活——读书
■四川      
在很多老师和学生眼里,我大概属于那种有“绝活”的老师吧,可是我的“绝活”到底是什么,好像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有学生叫我“吉他老师”,因为我爱弹吉他,现在还在带学生;也有学生叫我“鼓手老师”,因为他们知道我一直在乐队担任鼓手;从1998年开始,我又给学生上音乐鉴赏课,也许因为经常不拘小节,又有人叫我“艺术家老师”……弄来弄去,仿佛教育只是我的副业了,我索性自称最“不务正业”的老师。不过,私下里我一直认为,一个教师如果有绝活的话,这绝活必然是植根于自己的专业,应是教育教学的绝活。细想想,如果我真有什么绝活的话,应该是我在近十年的时间里品读《二十四史》之得吧。提起这个,就不能不说说一位对我影响深远的老教师——何瑞基老师。

我看他就像唐弢看鲁迅
1997年,在参加工作5年后,我调到另外一所学校,担任一个全校最难缠的班的班主任。这是一所子弟学校,因为要与市里的重点学校竞争,学校规定学生的成绩与老师的收入挂钩。如果学生成绩考得不好,老师的津贴就有可能全部被扣掉。这样的“待遇”我就遭遇过两次,每堂课的津贴为零。
生存的困境迫使我开始关注教学,更准确地说是关注考试。也就在这时,我有了一次重要的相遇,它直接改变了我以后的职业生涯。
何老师是我们学校一位极具传奇色彩的老师,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有人说他学历很低,只是初中毕业,却是我们学校最厉害的老师。有人说他上课从来不看课本,有些课文甚至根本不教,有时候又拿一些课外的资料甚至自己的文章当课文教学生。可是,他的课却最受学生的欢迎。有人说他功力极其深厚,课上得精彩,有时候一周只讲一个字,但是众多的知识由这一个字生发开来。大家的介绍让我对何老师充满了崇敬和好奇,心想,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像他那样旁征博引挥洒自如地上课该有多好!可又有人告诉我:“何老师脾气很大,从来不参加学校的任何会议,不参加教研活动,不听任何人的课,也拒绝任何人听自己的课。据说有一次校长想走进他的教室,都被他轰出来了……”渴望拜师的我,心顿时凉了半截。
一天在图书馆,除了图书管理员,只有我和何老师两个人。我主动向何老师打招呼,他热情地回应:“嗯,小夏老师,我刚才在看你的借书目录,看来你很喜欢看书,书的品位也不低,不错啊!”我受宠若惊,与何老师聊了起来,并趁机提出想到他家登门求教,没想到何老师爽快地答应了。那一刻我无法形容自己的高兴与激动。
后来看《琐忆》,发觉我看何老师颇像当年唐弢看鲁迅,从听信人言觉得他古怪傲慢,到走近他才知道他的平易与真诚,经历如出一辙。
为了期待已久的拜访,我做了充分的准备,专门买了一套4卷本庞朴主编的《中国儒学》作为见面礼。这是我工作后第一次把书作为礼物送人,原因很简单,好书很多,但是值得送好书的人却很少。

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
作为一个无水平、无资本、无成绩的“三无”老师,最迫切的愿望就是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也就是提高学生的成绩,争取在学校站稳脚跟。我期望何老师能够把自己的“绝世秘笈”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让我一跃成为“高手”。
我向何老师提的第一个问题是:“要把书教好,有什么捷径吗?”何老师的回答让我醍醐灌顶,又让我羞愧:“有什么捷径?唯一的捷径就是读书!”何老师告诉我,他的确是初中毕业,甚至临近退休时还只是二级教师。可我知道,全校上下从校长到学生,没有哪个不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为什么?因为我读书而他们不读!”说这话时,老先生表现出与他的年纪似乎不相称的激动。“现在是校长要求教师读书,你看有几个校长自己在读书?教师要求学生读书,又有几个教师自己在读书?可笑吧!”老先生越说越激动,“作为一个教师,身上没有点书卷气,就没有了当老师的底气,怎么能叫教师!”他告诉我,多年来他从不打麻将,很少参与应酬,业余时间都用在阅读上。
“那您看我应该读什么书?”何老师看了我半天,一字一顿地说:“我觉得你应该看‘二十四史’。”
我知道“二十四史”是从《史记》到《明史》的24部史书,全书共3249卷,4000万字,从第一部《史记》到最后一部《明史》,其编篡年代跨越1800余年,是世界图书史上的巨著;所记历史长达4000多年,是我国最完整、系统的编年大史。可是我一个语文老师,花这么大精力去看历史著作有用吗?我不禁疑惑。“肯定会有用。首先,任何知识都是有根的,而文史不分家,很多文学知识其实就植根于历史中;同时,语文老师看原版史书,对自己的文言文功底提高很有帮助。”何老师对我说。
从何老师家出来,我心里既激动又忐忑。以我当时数百元的月工资,是无法购买“二十四史”的,于是我买了“二十四史”光盘,在电脑上看。我给自己订的目标是每天至少看一卷。为了强制自己,我在当时使用的Windows98系统上设置了一个预定任务,每晚8点,不管我是在听音乐还是在看电视、打游戏,系统都会自动打开“二十四史”阅读系统,天天如此,从不间断。
读了书,自然有些体会和想法。最早的时候,我记在电脑上,后来遇到电脑系统崩溃,辛辛苦苦积累的读书笔记全部化为乌有,我气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于是学聪明了,我专门买来笔记本做摘抄和笔记,如今这些笔记本已残破不堪,但上面清晰地记录着我的阅读历程。
2000年的时候,我已经读完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北史》,开始读《南史》。读完这几部史书的直接后果是读坏了3套光盘(每套2张光盘),这时候我才依稀觉出了这样的阅读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充实感。
光盘坏了,我设法借来一套《汉书》重读。后来,在学校图书馆一个蛛网密布的储藏室里,我居然发现了大半套中华书局版的《二十四史》,我设法将那些从来没人借过、早已满布灰尘的“宝贝”借了出来。
在这些发黄的史册中漫游,检视前人的盛衰荣辱悲欢离合,看历史大舞台上英雄或小人的坦荡或猥琐的表演,每每让人掩卷浩叹,陷入沉思:《北史·儒林传》中马敬德被封仪同,沾沾自喜,其弟子夸耀:“孔子都没被封仪同,先生比孔子还伟大!”小人得志之态跃然纸上,令人想起当今一些学者,一旦为官则骄横跋扈之丑态;《南史》载陶渊明给儿子写信,谆谆告诫儿子善待仆役,则让人看到这个隐士的另一面:对普通人的真诚的关心;《旧唐书》载韩愈在一片佛号声中挺身而出,不顾自身安危,直斥皇帝佞佛,虽千万人,吾往矣。意气轩昂,令人钦仰……
有人说,读书就是坐冷板凳。这个观点我只同意一部分。板凳也许是冷的,但是读书人的心却从未停止强烈的搏动,它一直是热的。

读史让我找到语文的根
在何老师的指导下,我从1998年开始阅读“二十四史”,随着阅读的深入,越来越深地体会到何老师当初告诉我的那句话:语文的根就扎在历史中。
当我在2005年开始读《宋史》的时候,明显感觉到以前学过的很多散乱的知识,现在凭借着历史的线被串在了一起,或者更确切地说,历史像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而所有的语文知识都能在这棵树上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而一旦它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就不再是孤立静止的一点,而是随着这棵大树的生长而生长,随着它的壮大而壮大。
我的学生告诉我,他们刚上我的课时,每每惊讶于我对与课文有关的知识如数家珍,旁征博引,娓娓道来。经常一节课下来,我连书都没有翻开,但是一切了然于胸,毫厘不爽。这并非我故意炫技,真正的原因是在阅读了这么多原始史料之后,我已经将课本的知识还原到了它们在历史中各自的本来位置上,而这棵历史之树又是有机联系的,牵一发而动全身,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我的课既立足于课堂,又放飞于课外。
长期大量的阅读,更使我对文本的理解和领悟能力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对一些课文中传统的观点有了自己的视角和看法。十多年来,我陆陆续续写下了十余万字的读史笔记,结集成书,定名为《一本不正经》,准备出版。而读史更使我在另一个爱好——诗词上,有了质的进步。2008年,我出版了第一本专著《唐诗的江山》。紧接着,又写作了十余万字的《宋词的家园》,现正准备出版。
当学生时,读到培根的名言“读史使人明智”。十多年来,我通过自己的切身体会证实了,读史的确能使人明智,更能使人博大,使人清醒。很多朋友问我:你读了“二十四史”,那些东西你都能记住吗?我的回答是:当然不能。其实读任何书,其本质目的不见得是机械地记住某些东西,而是在书香中浸润、渐染,用何老师的话来说,就是成为一个有书卷气的教师。从这个角度来看,读书不仅是一种活动,更是一种姿态,一种生存方式。
可是,每当有人问我:“你觉得语文教师应该读‘二十四史’吗?”我却总是回答:“不一定。”其实,不管选择了哪一条阅读之路,注定都是有遗憾的,因为好书太多,而生命太短,你集中精力读了这些,势必会遗漏那些。阅读能丰富人的知识结构,不过完美的知识结构是没有人能够拥有的。读不读“二十四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个教师能不能安安静静坐下来读书。
教师的“绝活”也许有千千万万,我仍然执拗地认为:只有读书,才是教师真正的“绝活”,也只有这样的“绝活”,才是真正对教育教学、对学生有益的。
229#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4:01:43 | 只看该作者
自由阅读有力量
                                                                                                                                                                                                                                                王林(语文教育工作者)

    我最喜欢的事是推荐书,推荐那些带给我快乐、引发我思考的书,推荐给老师、家长和孩子。我的推荐总是热情洋溢,甚至有些过分热情。我相信,阅读热情是需要“传染”的。
    《阅读的力量》是我推荐出版的一本阅读理论书。我在前年读到这本书的繁体版,就一直盼望能有简体版出版。我喜欢这本书到什么程度呢?我看书有划线批注的习惯,刚看几页下来,蓦然发现,满纸全划了线,作者几乎每一句话都能“击中”了我,得出的每一个结论和我对阅读的思考不谋而合。
    这是一本由枯燥数据和生动结论相结合的书。作者极力想证明的是自由阅读(free voluntary reading,简称FVR)的重要性。FVR就是无压力阅读,为了兴趣而阅读,不需要写读书报告,不必回答每个章节后的问题,也不用为每个生字查字典。FVR不仅仅是学习母语有帮助,也是让外语能力登峰造极的方法。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相比,“阅读是唯一的办法,唯一能同时使人乐于阅读,培养写作风格,建立足够词汇,增进文法能力,以及正确拼字的方法”。如果你没有耐心读这本书的分析过程和数据资料,你或许可以抽绎出这个结论。《阅读的力量》要阐释的是“自由阅读的力量”。
    这是一本语文老师都应该阅读的书。作者通过大量研究资料,揭示了一个残酷事实——直接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Literacy,原书翻译成“识字力”我以为不准确)没有功效。也就是说,大部分老师花了大量时间,在课堂上教字词句、语法规则、语文知识、阅读方法,基本上是浪费时间,远不如让孩子自由阅读成绩更突出。我非常赞同这个结论。在我的数次讲座中,都曾提到语文教学的几大误区——教语文就是教语文教材;教学效率低,有效性差,少、慢、差、费;教师的大量讲解和学生的大量练习只会让学生更讨厌阅读,等等。
作者并不是完全排斥教师的作用,而是教师的力气没有用对地方。想想我们的语文教研吧,大量的时间都是培训老师教好一篇篇课文。老师如此教学,除了受自身因素的影响外,还受教育行政体制的钳制。所以,我要不厌其烦地抄下书中的这段话送给学校和教育局的官员们:
    学校的行政当局必须知道,当教师朗读给学生听时,当教师在维持静默阅读时段中显得放松时,他们是在执行工作。行政当局必须知道,营造一个出版品丰富的环境并非奢侈浪费,而是必需。(行政当局要是知道营造一个出版品丰富的环境不一定要花大钱,应该可以松一口气;只要省几部电脑的钱,就可以显著改善学校的图书馆。)行政当局应该也很乐意知道,提供一个出版品丰富的环境,可以让教师的一天过得更轻松也更有绩效,学生的阅读与语文能力会提升,在日常生活与标准测验中的表现都会更好。
如果你相信作者的观点的话,语文教师要做的工作其实目标就更明确了——鼓励自由阅读,而且落实。本书第二部分讨论的是一些落实的方法。这些方法无外乎就是要解决书的问题、阅读时间的问题、指导方法的问题。这些方法都值得学校去践行。
    有的读者或许会问:作者的研究是以英语阅读为研究对象,可是英语和汉语是不同形式的语言。我认为,如果我们把“阅读”定义成“从文字中提取意义”的话,英语阅读和汉语阅读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只有那些鼓吹“读经”“吟诵”“涵咏”的人,才会故意强调区别。
    对这样一本优秀的、不艰涩的理论书,我不是要写序,我只是想传递阅读的喜悦,想告诉那些希望孩子阅读的大人们:自由阅读有力量!


228#
 楼主| 发表于 2012-4-28 13:45:27 | 只看该作者
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历年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2009年01月08日   来源:中国教育报
  2007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王登峰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

  李振村 上海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教师》杂志执行主编

  马建强 江苏《莫愁》杂志社副总编

  赵丰平 山东省昌乐县第二中学校长

  刘 畅 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校长

  姚晓静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副校长

  邹云慧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教育局副局长

  张文质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执行主编,《明日教育论坛》和《慢教育》主编

  刘良华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教授

  徐 翔 江苏省灌南县新知双语学校董事长、校长

  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桑新华 山东省泰安市教育局局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王 林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儿童文学博士

  杨 荣 上海市实验小学校长

  高 峰 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四小学校长

  袁晓峰 深圳市后海小学校长,深圳“十佳”校长

  王立华 山东省临沂市八中语文教师

  薛瑞萍 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

  程红兵 上海市建平中学校长,中学语文特级教师

  闫 学 杭州市拱墅区教研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特级教师

  孙汉洲 南京二十九中教育集团常务副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2005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朱永新 全国政协常委,苏州市副市长

  李希贵 特级教师,山东省潍坊市教育局局长。

  郑金洲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主任

  郑 杰 上海市北郊中学校长

  杨九俊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教育学院副院长

  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

  方 明 原全国教育工会原主席,现任中国陶行知研究会会长

  王栋生 笔名吴非,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师大附中教师

  陶继新 山东教育出版社总编

  管锡基 烟台市教科院理论室主任

  徐冬梅 江苏省扬州教育学院中文系教师

  200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

  窦桂梅 清华大学附小副校长

  范金豹 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教师

  方助生 四川省宜宾市金坪中学教师

  高万祥 江苏省张家港高级中学校长,语文特级教师

  韩 军 “新语文教育”代表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

  胡修江 青岛师范学校教师

  吴平安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教师

  曾宏燕 珠海一中原教师

  张俊秋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二中教师

  赵谦翔 清华附中教师
227#
 楼主| 发表于 2012-4-11 06:43:08 | 只看该作者
教师,在阅读中成功

张华清



刘经华先生在《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一书中列举了教师成功的22种思想或做法,它涵盖了教师的职业选择、课堂教学手段的艺术化运用、教师健康心理的塑造和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等方面,可以称得上是一部“教师成功大全”。书名用“军规”,而不用“法则”“秘诀”,表明作者所侧重的是教师应遵守的职业道德规范,意在强调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走向成功中的作用。然而,无论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成功有多么重要的作用,它都给人以冰冷的感觉,表现出一种外在的约束,大有忽视教师自身愿望、自主能力之嫌。
其实,综合来看,教师成功的因素很多:有客观方面的,有主观方面的;有环境方面的,有人为方面的;有集体方面的,有个体方面的;有先天方面的,有后天方面的……而其中最为重要的则是教师自身不懈地努力。从这点来说,我觉得教师的成功至少包含以下两点:
成功是一种责任。
一个成功的教师肯定是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
教师的成功,教师的价值,甚至教师的职业生命,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学生体现的。所以,教师对学生要有一种责任感。这是做教师的底线,也是教师的最高标准。这种责任主要表现在教师希望自己的每一个学生都走向成功,即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并进而提高其学习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但是这种希望能否变为现实,则取决于教师本身是否对自己富有责任感。
成功是一种责任,是说成功离不开责任。它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责任,更包括教师对自身的责任。对学生负责任,就会增强自己的使命感,就会主动深入学生,了解学生,就会认真钻研教材,扎扎实实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对自己负责任,就会思考自我存在的意义,就不会甘于平庸,就会关心自己的前途、未来,就会主动寻求自我提高的方法,寻找自我发展的途径。而这些,也恰是成功的基础,成功的保障和成功的必由之路。缺少了责任,也就会迷失生活的意义,就会视工作为负担,为痛苦。一个对自己不负责任的教师肯定不会对学生负责。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缺乏责任感或丧失责任感的教师,而走向成功的例子。
这种责任感的形成关键在于学习,在于广泛的阅读。同时,教育的性质和目的也决定了教师离不开阅读。阅读本身是一种精神,一种习惯,而且也是一种责任。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外在因素的影响,但很大程度上还是来自于阅读。是书中典型事迹的感染,是书中反面人物的警醒,是书中哲理的启迪,是书中情感的陶冶。我自身成长的经历,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我热爱读书,信奉“开卷有益”的说法,所以读书很杂,自己藏书也很多。其中影响和指引着我前进的书籍主要有:美国总统顾问,白宫生产力促进会成员MR、柯美雅的系列图书《理想的人生》《如何快速致富》《成功不求人》《如何实现心愿》,这套“卓越丛书”生动地介绍了成功法则,使我懂得了成功之道在于强烈的责任感,在于充满理想、坚定信心、脚踏实地、勤奋耕耘、不懈磨练、善动脑筋。我庆幸自己在90年代初读到这样的好书,并经常向更年轻的教师推荐,在课堂上给学生引用、讲解。美国成功学大师卡耐基的《人性的优点》《人性的缺点》,使我更深刻地了解了自己和周围的人,在工作中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并发扬自己的“优点”。《论语》和《论语别裁》使我更充分认识到中国古典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圣哲先师”的崇高伟大,成为我实施教育的指引,也奠定了我今后形成教育思想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则为我的教育教学实践树立了具体的“标杆”,使我及时快速地步入快车道,在教育工作中健康地发展。可以说,没有当年和现在孜孜不倦的阅读,就没有我目前沉重的使命感,没有包容一切的思想,没有课堂上的挥洒自如,没有出色的成绩……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成功作为一种责任,并努力地通过广博的阅读、积极的阅读负起这种责任,才能真正走向成功。而且只有教师的成功才能促进学生的成功;换言之,成功的学生来自于成功的教师。任何一个成功的教师,都是责任感强烈的教师。
成功是一种自觉。
对于个人来说,内心首先要有一种成功的愿望,成功的冲动。这种成功的愿望和冲动,实际上就是一种教育理想,教育追求。它能使人不断超越自我,一步步迈向成功。这种愿望和冲动,应该是自发的,自觉的。不是外界施加的,不是他人赋予的。换句话说,一个教师的成功首先是他要始终想着成功,想着自己的教育之梦。如此,他就会将其当作努力实现的目标,化作不断前进的动力。虽然,内心想着成功,最终不一定能够成功(还受其他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但是一个根本没考虑过成功的教师,那是肯定成功不了的。即使外界施以巨大的压力,也很难成功。只有将成功作为一种自觉意识,作为一种自发行为的教师,才能主动学习,才能勇挑重担,才能开拓进取,才能坚定不移地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最前线。大量事实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魏书生150余次的教学申请报告,完全出于自愿;购买大量的书籍,订阅大量的报刊,也完全是出于自觉。就是这种自觉自愿成就了这位了不起的改革家。李镇西数量惊人的生活日记和教育随笔又何尝有人逼迫?
然而,这种自觉自愿,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凭空产生的。它是一种生活充实,它是一种内心渴求。它仍然像责任那样来自于学习,来自于阅读。它是教师在阅读中的熏陶、感悟、融会贯通,是文本中的人物、事件以至作者的思想在自己内心中的碰撞、冲击、对话、交流,是美好事物对自己心灵的净化和灵魂的荡涤。阅读会开启教师的智慧,会提升教师的品位。潜移默化之中,教师就会视野开阔,心智明亮,放眼成功,极目未来。一个不去阅读,不知阅读,不会阅读的教师,根本不会将成功上升到一种自觉意识、自发行为。如此,也就不思进取,甚至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谈什么教书育人、改革创新,最终只能是一句空话而已。从这点来看,说阅读能促进教师自发上进,是有道理的;而将自发上进说成教师教书育人的前提、基础,一点都不为过。大量的名言古训,都论述了阅读的重要;众多的事实也充分表明,教师不仅离不开广泛、深刻的阅读,反而更急需加强阅读。这是一种文化积淀。好书系人生路标,美文乃读者佳肴。开卷陶冶情操,华章启迪智慧。教师立足的起点高,视野才开阔;教师立足的基石厚,建起的知识大厦才牢固。居高临下,厚积薄发,教育教学就会扎实有效,灵活巧妙。教师自然就会产生一种愉悦感,就会自得其乐。于是工作的内驱力、自觉性、责任感就不可抑制的迸发出来。如此,教师便顺利实现教育职业、教育事业、教育生命的三级跳,实现真正的成功。
另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生命价值、能力水平的体现主要在课堂。而上好课的关键就在于崇高的师德、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渊博的知识和巧妙灵活的教学机智。这些也是得益于积极自觉、广泛深刻地阅读。深水能载重,厚德好载物,正是此理。一名教师要想成为学者型、科研型教师,就离不开孜孜不倦的自觉阅读;即使一名教师不想有太高的发展,只是想上好课,那也离不开阅读。老教师是这样,青年教师更是如此。这是时代的需要,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个人成长的需要。否则,就会跟不上新形势的发展,只能做照本宣科的可怜的搬运工、传话筒。再者,教育不是复制,也不能复制,它是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教师要想具有科研意识、创新意识,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唯一的做法也是自觉阅读、自觉实践、自觉思考。
当然,无论从责任来说,还是从自觉来说,要想成功,都离不开学习、阅读。但还必须注意阅读的方式方法。强制阅读,不行;泛泛阅读,也不行。它需要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只有如此,才会有大的收获,才会有助教师走向成功。刘经华先生在《教师走向成功的22条军规》中,对读书境界进行的描述对人很有启发。仿照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刘先生也归纳了阅读的三境界:
第一境界:“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书要静心,守住心灵的宁静,耐住寂寞,不怕孤独,专心致志,心无旁骛,要有“板凳一坐十年冷”的境界。
第二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仅要坐下来,还要读进去。读进去才会沉醉其中,才会人书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为一”的境界。
第三境界:“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读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高屋建瓴,看事物更加通透。
这是阅读的境界,是治学的境界,其实也是教师成功的境界。在这之中,又何尝离开过“责任”“自觉”!
    综上可见,教师的成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自觉。这种责任会促成自觉,这种自觉反过来又会强化原有的责任。但这种成功的责任和自觉最终来自于阅读,来自于积极主动、广泛深刻地阅读。
226#
发表于 2012-3-28 01:43:47 | 只看该作者
深层精神生活的唤醒


刘云生

刘云生老师:

    您好!在《教育时报·课改导刊》上读到您的文章《教育之思的歧途与正道》(6月22日一版),很是感动。您的分析有据有理,指出了当下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许多工作迷茫和正处在职业困惑期的教师是一个很好的帮助,可以让诸多教师从中寻找到奋斗方向,重拾职业理想。同时,我也有一些困惑和问题。看到《名师连线》在一线教师与名师之间搭建了沟通的桥梁,我特通过此栏目向刘老师请教一些问题。
    我是陕西省偏远山区寄宿制小学的一位校长。我们学校是一个由多所山区小学组建的寄宿制小学。面对学生学情参差不齐和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各异的现实情况,我在学校也开展了诸多校本教研活动,但是效果甚微,甚至有些时候受到教师们些许抵触。尤其是教师们“不善于读书”,时常让我烦恼,请刘老师帮我支招:如何才能在学校中创建良好的教师读书氛围?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
                                                              孟石代
孟石代校长:
    如何才能在学校中创建良好的教师读书氛围?采用何种措施才能消除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您所提的这两个问题是当下不少学校所面临的棘手问题。前者的旨归是教师“爱读书”,后者的旨归是教师“爱教书”。“读书”和“教书”是一种深层次的精神生活,只有教师真正领略到其中的“无限风光”,感受到其中的无限乐趣,才能够发自内心地喜欢和热爱。因此,学校应从唤醒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角度入手,去创建良好的读书氛围,消除教师职业倦怠。
    良好的读书氛围是激励教师“爱读书”“读好书”的重要条件。学校可采取五种方式予以创建:一是学校领导带头读书与讲书。学校领导班子首先挑选优秀的作品来阅读,读后开设“读书讲坛”,向教师介绍书籍内容和阅读体会。二是建立教师读书组织与制度。组建学校“读书协会”,建立若干教师读书小组,开设“教师书屋”,订立“读书契约”,精选读书内容,推动教师共同阅读。学校定期评选先进读书个人和小组,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三是引导教师到书中寻觅与追问。学校将爱读书的教师吸纳进“读书协会”的理事会,要求他们推荐和传播优秀书籍、报刊,并在其他教师有人生与生活、教育与教学、成长与发展等诸多困惑的时候,负责推荐书籍和文章,指导教师解惑,带领他们到书中去找答案。四是开辟教师读书平台与空间。在学校板报、网页、BBS论坛等上,开辟读书交流栏目,发表教师读书体会与评论。设立教师集体读书时间,举办读书沙龙,让教师轮流担任主持,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讨论教育教学的有关问题。五是追随名师、专家读书与思考。与书籍作者、研究者,以及专家、学者和名师等建立联系,利用博客、QQ群、微博等网络平台,向他们请教,和他们对话。像这样,全校教师“牵着手”,“依偎着”,在精神世界中持续前行,必然开拓出学校教育的新境界。
    教师“爱读书”了,“爱教书”就有了坚实的基础。但“爱读书”不等于“爱教书”。要消除教师职业倦怠现象,学校关键是要促进教师“爱教书”。可从五个维度着力:一是理解教书育人的价值。学校可以通过集中学习、邀请家长座谈、举办教师职业演讲等多种形式,让教师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事关孩子未来前途,事关家庭幸福,事关国家强盛,事关民族振兴。二是感受教书育人的乐趣。学校可最大限度为教师提供选择学科、年级等的自由,帮助教师找到工作兴趣点;可邀请特级教师、优秀教师谈自己教书育人的乐趣,以此感染其他教师;可开展教师“教育故事”“教育日记”征文,帮助教师记录和发现教育的意趣;可采取师徒结对的方式,通过优秀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教师敬业乐教。三是享受教书育人的成功。学校可以设立“教师成功档案”库,按照一定标准,“购买”教师的成功教育教学案例、研究成果等,并颁发“收藏证”。还可以设立各种各样的教师奖项,如,“成功班主任”“最佳阅读教学能手”“最得意的一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等奖,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在某一点,或者某一个方面得到奖励,找到“成功的感觉”。四是强健教书育人的心理。学校要及时调查了解教师职业倦怠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沟通和辅导,切不可一味批评。五是减轻教书育人的过重负担。当前教师普遍感觉“累”,这是产生职业倦怠的直接原因。学校管理者要静下心来,认真梳理这些问题,突出工作重点,尽可能让管理简洁高效。同时,组织一些愉悦教师身心的文体活动,帮助教师减缓心理压力。
当然,“爱读书”和“爱教书”还只是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入场券”。创建教师读书氛围、消除职业倦怠现象也还只是对教师深层精神生活的一种唤醒,需要学校进一步指引教师去丰富、拓展和创造教育世界,让每一位教师过一种“心灵与心灵对话、灵魂与灵魂沟通”的深层精神生活。
                                                                   刘云生

225#
 楼主| 发表于 2012-3-23 20:02:50 | 只看该作者
新世纪教育文库·教师阅读推荐书目100种
(2004)
基  础  篇 (30部)
1. 《论语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1980年版
2. 《学记评注》, 高时良编撰,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3. 《陶行知教育文集》, 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4.《爱弥儿》, (法)卢梭著,李平沤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 《大教学论》, (捷克)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 《普通教育学:教育学讲授纲要》, (德)赫尔巴特著,李其龙译,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 《教育漫话》, (英)约翰·洛克著,徐诚、杨汉麟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8. 《民主主义与教学》, (美)杜威著,王承绪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9. 《给教师的建议》, (苏)瓦•阿••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 《和教师的谈话》, (苏)B.赞科夫著,杜殿坤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1.《当代教育学》, 袁振国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
12. 《中国教育史》(修订本), 孙培青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3. 《外国教育史教程》, 吴式颖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14. 《学与教的心理学》, 皮连生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15. 《儿童发展》, (美)劳拉·E·贝克著,吴颖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6. 《教育社会学》, 吴康宁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7. 《德育新论》, 鲁洁、王逢贤主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 《课程:基础、原理和问题》, (美)艾伦·C·奥恩斯坦、费朗西斯·P·汉金斯著 柯森主译,钟启泉审校,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19. 《有效教学方法》, (美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0.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 (美)杨雷迪斯·D·高尔著,许庆豫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21. 《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 坎贝尔等著,王成全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年版
22. 《终身教育引论》, (法)保尔·朗格朗著,周南照、陈树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85年版
23. 《教育——财富蕴藏其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4. 《学会生存——世界教育的今天和明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华师大比较教育研究所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年版
25. 《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 (美)内尔·诺丁斯著,于天龙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 《国际教育新理念》, 顾明远、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1年版
27. 《素质教育学习纲要》,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三联书店200年版
28. 《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部师范司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29.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 朱慕菊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0. 《新教育之梦》, 朱永新,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拓   展   篇 (50部)
31. 《中国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2. 《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 华东师大、浙江大学教育系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3. 《西方近代教育论著选》, 任仲印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4. 《西方现代教育论著选》, 王承绪、赵祥麟编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5. 《中国近代教育文选》(修订版), 陈学恂主编,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36.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7. 《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论教育》,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室,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8. 《中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沈灌群、毛礼锐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39. 《外国教育家评传》(精选本), 赵祥麟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41. 《苏霍姆林斯基的一生》, (俄)塔尔塔科夫斯基著,唐其慈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42. 《人的现代化》,  (美)英格尔斯著,殷陆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43. 《自我实现的人》, (美)马斯洛著,徐金声等译, 三联书店1986年版
44. 《宽容》, (美)房龙著,迮卫、靳翠微译, 三联书店1985年版
45. 《赏识你的学生》, 孟繁华主编, 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46. 《伟大的笨蛋:中外名人的差生生涯》   , 彭歌、陈敬著, 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47. 《顺生论》, 张中行, 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48. 《教师人文读本》, 张民生、于漪主编,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49. 《教育哲学通论》, 黄济著, 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50. 《中国的智慧》, 韦政通, 岳麓书社2003年版
51. 《西方的智慧》, (英)伯兰特·罗素著,马家驹、贺霖译, 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版
52. 《教育的奇迹》, 朱永新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3. 《发现母亲》, 王东华, 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54. 《窗边的小豆豆》, (日)黑柳彻子著,, 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版
55. 《精神的雕像——西南联大纪实》, 李洪涛, 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56. 《北大传统与近代中国自由主义的先声》, 刘军宁主编, 中国人事出版社1998年
57. 《教育的未来》, 温世仁著, 三联书店2001年版
58. 《朱兰质量手册》, (美)朱兰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9. 《执行:如何完成任务的学问》, (美)拉里·博西迪著,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版
60. 《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美)奥格·曼狄诺著, 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年版
61. 《更新教育观念报告集》,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2.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叶澜,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63. 《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 朱小蔓, 南京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64.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 肖川, 岳麓书社出版2002年版
65. 《教师的情感与智慧》, 《教师博览》编辑部, 江西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6. 《西方心理咨询经典案例集》, 徐光兴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67.《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 皮亚杰著, 傅统先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68. 《早期教育与天才》, (日)木村久一著,王传璧译, 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69. 《教育过程》, (美)布鲁纳著, 邵瑞珍译, 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年版
70. 《教育的经济价值》, (美)舒尔茨著,曹延亭译, 吉林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71. 《人的教育》, (德)福禄倍尔著,孙祖复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2. 《再论教育目的》, (英)约翰·怀特著,李永宏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73. 《裴斯泰洛齐教育论著选》, (瑞士)裴斯泰洛齐著,夏之莲等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4. 《学校无分数三部曲》, (苏)阿莫纳什维利著,朱佩荣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75. 《学习理论:教育的视角》, (美)戴尔·H·申克著,韦小满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6. 《领导学:理论与实践》, (美)彼得•诺思豪斯著,吴荣先等译,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77. 《科学家论教育》, 周川选编,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78. 《成功智力》, (美)R.J.斯腾伯格著,吴国宏、钱文译, 华东师大出版社1999年版
79. 《全球化与后现代教育学》, (加)大卫·杰弗里·史密斯著,郭洋生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80. 《第五项修炼》, (美)彼得·圣吉著郭进隆译, 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版
实    践   篇 (20部)
81. 《中国著名校长办学思想录》, 高万祥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2. 《中国著名班主任德育思想录》, 窦桂梅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3. 《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 于漪等,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84. 《帕夫雷什中学》, (苏)苏霍姆林斯基著,赵玮等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5. 《班主任工作漫谈》, 魏书生著, 漓江出版社1995年版
86. 《爱心与教育》, 李镇西, 四川少儿出版社1998年版
87. 《向孩子学习》, 孙云晓主编, 晨光出版社1998年版
88. 《向瑞吉欧学习什么》, 屠美如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89. 《小学生心理辅导札记》, 毛蓓蕾,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0. 《教育诗》, (苏)马卡连柯著, 海天出版社1998年版
91.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苏)巴班斯基著,吴文侃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2.《课堂中的皮格马利翁——教师期望与学生智力的发展》, (美)罗森塔尔、雅各布森著,唐晓杰、崔允潡译,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8年版
9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理科教师手册》, 左雅译,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94. 《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 (加)马克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95. 《讨论式教学法:实现民主课堂的方法与技巧》, (美)布鲁克菲尔德、普瑞斯基尔著,罗静、褚保堂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年版
96. 《案例教学指南》  , 郑金洲,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0年版
97. 《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情境教育》, 李吉林, 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98. 《教师如何作质的研究》, 陈向明,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99.《青浦教育实验》, 顾泠沅, 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100.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 钟启泉等编, 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3 07:38 , Processed in 0.105246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