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陡岗镇小教师读书小组行动计划----管季超只[!!]使用《教师之友网》发布信息!

[复制链接]
111#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1:55 | 只看该作者
张恨水:读书百宜录
文章作者:张恨水



  读书有时,亦须有地。善读书者,则觉一切声色货好之处,无不可于书中得之也。试作读书百宜。


  秋窗日午,小院无人,抱膝独坐,聊嫌枯寂,宜读庄子秋水篇。


  菊花满前,案有旨酒,开怀爽饮,了无尘念,宜读陶渊明诗。


  黄昏日落,负手庭除。得此余暇,绮怀万动,宜读花问诸集。


  大雪漫天,炉灯小坐,人缩如猬,豪气欲销,宜读水浒传林冲走雪一篇。


  偶然失意,颇感懊恼,徘徊斗室,若有所悟,即宜拂几焚香,静坐稍息徐读楞严经。


  银灯灿烂,画阁春温,细君含睇,穿针夜话,宜高声朗诵,为伊读西厢记。


  月明如画,清霜行天,秋夜迢迢,良多客感,宜读盛唐诸子一唱三吹之诗。


  蔷薇架下,蜂蝶乱飞,正在青春,谁能不醉,宜细读红楼梦。


  冗于琐务,数日不暇,摆脱归来,俗尘满襟,宜读史纪项羽本纪及游侠列传。


  淡日临窗,茶烟绕案,瓶花未谢尚有余香,宜读六朝小品。题曰百宜,不能真个列举百宜。必欲举之,未免搜索枯坐,然而枯则无味矣。敬作抛砖之引,以求美玉之来。(文/张恨水)
112#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2:45 | 只看该作者
周有光:中国知识分子别光看中文书,要读外国书
文章作者:周有光 来源:新京报



  周有光 语言学家,1906年生,著有《现代文化的冲击波》等,104岁时推出新作《朝闻道集》。推荐阅读《凤凰周刊》。


  1.眼界开阔的阅读

  我小的时候,读书的环境应该算好的,家里书很多,我的亲戚朋友也有很多是文学家,比如沈从文是我的连襟。可是在中学时候,老师常常跟我们讲,说中国不缺少文学家,缺少的是科学家。老师说,中国为什么由一个文化大国,变成被人家欺负的弱国,就是因为缺少科学。所以老师鼓励我们尽量去读科学。我的同学里面很少搞文学的,都是受老师的影响,受时代的影响。大家知道,“五四”运动讲的是德先生、赛先生,这里面不谈文学,不是说文学没有用,可是文学不能建设新中国。最近不是有新版的电视剧《红楼梦》出来吗,有人会很喜欢《红楼梦》,可是假如中国人都学成贾宝玉、林黛玉那样,就糟糕了。

  我家里在小的时候,学古文的条件很好,虽然我们那时候已经在提倡白话文了,可是学生写文章还是要古文,写白话文不算数的。后来到了外国,视野更广了。中国是一个大国,可是一向是讲“四海之内”,没有讲“四海之外”的。到美国,不一样了,美国人什么都讲“世界”,他们的确是眼界开阔,因为历史、文化都不一样。在中国我读了许多古书,又到外国去读外国书,我学了四种文字,中文、英文、日文、法文,看这些书都没有问题。


  2.理想国就是大同

  柏拉图写过《理想国》,我却是相信孔夫子的。“理想国”这个概念,我认为是孔夫子第一个提出来的。孔夫子讲过“大同”思想,这个是我认为最早的“理想国”。孔夫子的理想,比欧洲的许多思想家高了许多,我要跟孔夫子走,不跟柏拉图走。

  我认为“大同世界”不是空话,我写过一篇文章讲,中国要现代化,有三个重要的人物需要重视:第一个康有为,他搞维新,走民主道路,这是第一步,他写了一本《大同书》,这是孔夫子的思想。第二个大人物孙中山,他提倡三民主义,到处都写“天下为公”,这句话也是孔夫子讲的。第三个邓小平,邓小平改革开放,要建设“小康”,“小康”两个字也是孔夫子讲出来的。所以我说,中国三个重要的人物,都受孔夫子的影响。要搞社会主义,就逃不过孔夫子。


  3.要读外国的书

  我现在主要看外国的书。我说不出哪一本书最好,不过我有一个总体印象:今天的中国知识分子,光看中文的书不行,必须要看英文。英文书是世界性的,发展是惊人的。报纸上说,在欧洲许多小国家,他们搞扫盲运动,扫的什么盲?扫的是英文的盲,不是本国文字的盲。英文的重要性大家早都知道了,芬兰这个国家是扫英文的盲最好的。因为过去每个人是一个国家的公民,现在全球化时代,每个人是世界公民,这个情况不一样了,所以要读外国的书。

  平时我看一些杂志,比如《凤凰周刊》,上面有全世界的事情,还有很真实的思想。我还开了微博,因为我觉得要重视新科技,科学技术能够加速信息的流通。比方说在伊朗,他们搞选举,其实政府是要控制信息流通的。结果伊朗那边的人都拿个手机发微博,就把消息发出去了。我还看到国外有篇文章,说现在全球化时代,国家越来越透明了,技术不断更新,控制网络变得很困难。事实上这是好事情,能够加速民主的发展,整个人类的生活就会更幸福。民主也不是哪个国家的专利,这是几千年来一直在发展的思想嘛。我是个乐观主义者,人家问我,中国有希望吗?我说中国当然有希望啦,我们改革开放,就是在接近世界,只是我们还在走,还在接近世界。

  我现在105岁了,不能出门,但是有很多朋友告诉我很多奇怪的事情。上海有朋友告诉我,说上海人讲,大学里面有两种“假教授”,第一种是“真的假教授”,比如我捐一笔钱给你们学校,你给我一个聘书,聘我当客座教授,这是空的啊,大家都知道这是假教授。还有第二种是“假的真教授”,就是好比哪一个官员,到大学里当院长,按照他的级别规定应该是教授,但是他没有学问,不会教书。

  最近有很多学术造假、学历造假的新闻,我觉得你错了就承认错误嘛,为什么要造假呢?我在很多大学教过书,从来没有哪一个大学问我的学历,我的文凭好像没有用处。现在人们为什么要造假,因为你的学问没有用了,人家看的是文凭,这是一个根本的错误。从前跟现在不一样,我的各种证件都没有用处。

  还有那个打假的方舟子,我觉得了不起,方舟子自己讲,他为什么要揭发人家的错误,是美国的影响。在美国你批评我、我批评你,都是可以的,到中国来就不行了,所以有人打他,所以说我们的学术界基本没有思想自由。我认为今天的自由已经比昨天多得多了,明天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自由。假如真正有了学术自由,问题就简单多了。(周有光)
113#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3:51 | 只看该作者
北村:读书是一种自我保护



  但凡是经典,基本上都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这些作品值得人一读再读,因为你总会在这些旧书中获得新的东西。


  上大学的时候,大概是我读书最疯狂的时候,白天黑夜,没有间歇,几乎就是在图书馆泡毕业的,很多时候,逃课去图书馆,因为我觉得背讲义实在太难受了,最好的老师应该是在图书馆。所以,整个大学里,我读了无数的书,特别是图书馆中的西方经典,几乎读了一遍。


  这种读书的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虽然说现在没有了大学时代那么多的时间,但是我读书的时间仍旧占到了生活的一半,一般来说,我上午写作,然后整个下午都读书,晚上如果不看电影,也会读书。不同的是,这些年来,我读新书比较少了,重读的比较多。我越来越觉得,重读经典是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比如我在大学读过的那些西方经典,过些年,再读一遍,就会发现,其实自己当初并没有读透,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发现。其实不管是中国还是外国的书,但凡是经典,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检验,这些作品值得人一读再读,可能有人觉得这是在浪费时间,但是这种浪费是值得的,因为你总会在这些旧书中获得新的东西。所以,重读很重要,每隔一段时间,就应该重读一遍这些经典。


  新书当然也并非没有好的,但问题是,现在的新书太多了,而且太乱,要在这么多的新书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好书,是一个太艰难的工程,所以,我现在很少读新书。读经典则不同,因为有时间在帮自己筛选,历史的大浪淘沙之后,留下来的,无疑都有它独特的价值。


  当然,一个人读书总有自己的偏爱和喜好,我也一样。我读的书,以人文、哲学为主,夹杂一些杂书,小说反而在其次,读的比较少,文艺理论的则基本不读。最近正在重读《鲁迅全集》,我觉得,其实大家包括我在内,一直都对鲁迅的作品有误解,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没有发现鲁迅作品的真正价值所在。实际上,我读的次数越多,就越觉得鲁迅对于中国人国民性的那种深入探查和剖析,是别人比不了的,至今也没人能超越他。而且更重要的是,这种探查和剖析,在今天仍旧有效,越读鲁迅,就越能明白。


  现代人对读书的态度似乎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很多人要么不读,要么就是以实用主义的态度去读,这不好。实际上,读书是对自我的一种保护。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人很容易在快节奏中迷失自我,陷入到追逐物质的漩涡中去,而读书,则可以让人慢下来,清醒过来,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别水/文)
114#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4:49 | 只看该作者
众作家侃读书
文章作者:路艳霞 



  杨红樱:“蹲”着是一种写作姿态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读者大会很快进入了作家与读者的互动环节。一位小男孩首先向作家杨红樱表达了喜爱之情。“我是太平寺西区小学的贺泽成(音),我9岁了,我喜欢杨红樱老师,我喜欢淘气包马小跳。”

  另一位读者则问出了专业话题:“杨红樱老师我记得您说过一句话,说您是蹲着为孩子们写书。”杨红樱笑了:“孩子们比我们矮,蹲着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写作姿态,就是我们要尊重孩子,虽然他们个子比我们矮,但是无论在人格上,方方面面我们都是一样的,所以这只是我的一种写作姿态,我要用他们的眼睛看我们的世界,用他们的思维来思维,用他们的语言来表达。”


  莫言:小时候读书忘了放羊

  成都读者爱书、爱思考,这不仅体现在书博会每天吸引了数万名读者外,也体现在读者大会上提问的踊跃。

  一位男生问道:“莫言老师,我是初二的学生,现在的中学生特别追求快餐文化,您觉得我们在课余时间应该多读一些什么书呢?”莫言很快作答:“对于中学生来讲可以读一些古今中外已经被千百万读者认可的经典作品,包括《红楼梦》、《三国演义》,还有西方的经典作品,因为经典的品质有所保证。”

  有读者问莫言的读书心得,莫言说:“我其实没有什么读书心得,小时候很难找到书,找到一本书就赶快钻到草垛里赶快读完。当时我家养了几头羊,父母给我的任务就是放学以后去放羊,我借到书之后也不管羊了,先把书读完。”他还总结了自己的读书规律:童年时候,读得快,记得牢;青年时期,理解能力加强了,速度慢了;中年时期,读书时间越来越少。所以应该趁着年轻的时候多读一点书。



  鲍鹏山:学好古文的诀窍在“读”

  如何学好古文一直困扰着一代代的学子,这个问题成都读者也抛到了《百家讲坛》主讲人鲍鹏山面前。

  不过,鲍鹏山给出了不同的建议。“我建议不要采用传统的教学,从字和词入手。我记得我们以前在初中的时候读了很多古文,老师怎么教呢?就是说这个字在这个地方是什么意思,它的词性是什么,甚至助词里还分语气助词、结构助词,非常繁琐。”他认为,学古文首先要有兴趣,真正的办法就是读,然后培养语感。



  阎崇年:最先读的一本书该是《大学》

  面对茫茫书海,现场有读者问读书到底应该从哪儿入手?

  作家阎崇年说:“每年出版的书大概有28万种,怎么样读?我建议先读第一本书,这本书就是《大学》。”阎崇年推荐这本书有三个理由,“第一个是字数少,大家都非常忙,没有时间读那么多的书,但《大学》只有1753个字,不管多忙总可以挤出一点时间读这1753个字吧;第二,《大学》这本书在传统文化里面比较通俗,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读起来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它比《周易》、《尚书》、《左传》通俗多了,是传统文化经典作品中最通俗的一本;第三是精粹,《大学》虽然只有1753个字,但是内容非常精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基本的精华浓缩于《大学》这1753个字。”(记者路艳霞)
115#
 楼主| 发表于 2011-4-23 08:15:45 | 只看该作者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莫远离“深阅读”

文章作者:师力斌 来源:人民日报



  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自述所服膺之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当然,一味艰深不免乏味,但是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


  我相信,如果沉迷于新潮时尚、“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对于不以读书、研究为业的人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对于整个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民族素质的提升,深阅读万不可废。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师力斌)
116#
 楼主| 发表于 2011-4-28 12:47:24 | 只看该作者
北师大教授谈读书择书智慧 今天我们读什么?

作者:于晓芸 来源:光明日报 2011-4-22


编者的话 4月23日,又一个“世界读书日”在春光中走来。智慧人生,离不开书的滋养,而在一切趋于快节奏的今天,一边是各类书籍的海量增长,一边却是人们读书时间的一再缩减。怎样在茫茫书海中找到值得捧读的书?一位经常向学生荐书的爱书人这样告诉您——

  读什么?

    读经典是个稳妥的选择。我们离不开“吃米饭、喝白水”

    问:读一本好书,就像交一个好友。但是,今天的我们不怕“无书可读”,却面临着信息膨胀所带来的“选择恐惧症”。比如,图书市场上有各种名目的推荐书单、畅销排行,其中哪些书有读头,哪些书是噱头,普通读者一时很难辨别。我们最该选择怎样的书?

    张柠:“推荐书单”、“畅销排行”里的书目,我们不能说绝对不好,但也不能确认它们绝对好;我们可以说它无毒,但不能保证它有营养。如果你问我应该吃什么,我就建议你吃米饭,喝白水;同样的,面对庞杂的阅读选择,如果你时间有限,我就建议你读经过无数读者和长久时间检验的、有保障的书籍,也就是通常所谓的经典。布鲁姆在《西方正典》里为我们开列了数十部西方经典作家的作品,而卡尔维诺《为什么读经典》更是深刻解释了这种选择的必要性。

    但阅读的效果因人而异,我们不能保证所有人读经典作品都能获得一样多的收获,因此才说“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读经典至少可以保证你不会感到白白浪费了时间、白白消耗了生命,而现在市场上的许多畅销书却常常不能保证这一点。

    当然,“读经典”只是一个稳妥的建议,具体择书最终还是靠自己。择书是个技术活儿,你所选定的书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你的阅读水平和欣赏水平。提高自己的审美趣味,也是从提高自己的择书水准开始的。这种水准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漫长的关注、反复的比较。尤其是外国文学作品,不同版本、译者、出版社,差别很大,一定要选名社、名翻译家的版本。比如,王道乾翻译的杜拉斯、耿济之翻译的陀斯妥耶夫斯基等。这些专家在你没有阅读原著的能力时,是可信可靠的。此外,还要多关注相关信息,咨询真正有鉴赏力的专业人士。

    问:图书排行榜上的宠儿往往不是您所提到的“经典”,这就造成了“经典”无人问津,而大多数畅销书都只能火一阵子,难以成为“长销书”。畅销书值得读吗?

    张柠:对畅销书不能“一棍子打死”。面对畅销书和大众阅读,传统文学评论常常粗暴地给它一个价值评判,说这是黄金或是垃圾。在评价大众阅读时,我们应该放下针对专业学习的判断标准,给予其一定的宽容。

    通俗地说,读书与其他消费行为的共同特征在于“缺什么补什么”的心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战争的缺席导致人们对英雄好汉的崇拜心理无所依傍,文艺创作继续沿袭战时思维,“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流。八十年代之后,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的社会思潮下,文学创作十分活跃。而今天,社会经济的飞快发展反而造成了情感隔阂、内心空虚,因此,《山楂树之恋》出来了。它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我们这个时代特有的时代症候,缺纯情,补纯情。事实上,“山楂树”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也许并没有那么清纯,但是,人们却愿意相信这种简单。

    还有一种原则叫“多什么删什么”,也就是创作手法上“做减法”。删减的重点就是那些特别复杂的叙事技巧和语言游戏。去掉了它们,文学反而可以更加自由地奔向思想与价值核心。畅销小说、网络小说之所以受到大众追捧,一个原因就是它们通俗易懂,没有那些晦涩的、属于“精英”的外壳。

    怎么读?

    把生命体验倾注进去,才能抵达文学作品的核心

    问: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畅销书在某段时间内已成为我们交往、交流的途径,为了加入一个话题、融入一个圈子,我们必须去读这本畅销书。不过,这似乎有些急功近利了。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读书?

    张柠:快餐式读书能够满足我们短时间内汲取较大知识量的需要。但是,单有快餐是不够的,我们更需要带着感情去读书。读书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心灵救赎的仪式。书外有一个世界,这个世界是我们熟知的世俗世界;书里还有一个世界,那是一个陌生的空间,它有自己的一套历史悠长的静止的逻辑。急功近利地读书,带着这个世界朝九晚五的逻辑是进不了另一个世界的。

    问:书海无涯,很多读者喜爱读书,但在体验阅读的快感之外,似乎总觉得不能吃透书中精华。有没有什么捷径,让我们成为一个和书真正“亲近”的人?

    张柠:文学和阅读的效果实在不是能够被很快辨认、识别出来的,它甚至不是显性的。读一本好书,我们很难讲它会带给你什么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效果。读书的效果和读书的过程一样,是一种沉淀。它带给你的是一种思维的建立、心灵的成长和审美的陶冶,它作用于人心,潜移默化。

    同时,文学艺术还有唤醒记忆的功效。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它可以穿透时空的阻隔和地域的界限,在每个时代、每个地点都产生相似的共鸣效果。哈姆雷特的犹豫不决、怯懦、纠结,其实都是基本的人性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忽视这些与生俱来的人性弱点,而阅读文学作品的时候,你却不得不直面它。在这里,莎士比亚唤醒了我们的记忆。文学作品的阅读史,实际上是每个人对它理解的历史。所以,在阅读的时候,只有真诚地把个人的感受和生命体验倾注进去,你才能抵达文学作品的核心。

    影视“抢夺”市场

    影视也在“反哺”文学。阅读的艰辛是一种幸福

    问:在大众传媒大兴发展的今天,越来越多的读者变成了电视、电影的观者。怎么把两者结合起来?

    张柠:对于长期生活在忙碌和高压之下的现代人来说,用图像和声音说话的影视媒介是舒缓压力、放松身心的最好选择。相比之下,花费很久的时间去捧读一本厚厚的小说,则更像是十八、十九世纪人们乐于去做的事。

    新媒体的发生发展一方面强烈冲击着写在纸上的传统文学,另一方面,却也实现着对传统文学的“反哺”。影视媒体所面对的是空前庞大的受众群体,它所传播的“文学”信息,使广大受众产生了重新发现和解读文学的愿望。电视版《红楼梦》的上映使得传统小说《红楼梦》重新吸引大众;“百家讲坛”促使人们再次关注《论语》、国学、中国历史等等,虽然这种关注的角度和深度都有待探讨,但是,这种普及的意义不容忽视。

    问:虽然这样,但传统文学的边缘化已经成了不可避免的现实。面对急速发展的影视媒介,传统文学还有“突围”的可能吗?

    张柠:确实有人认为文学面临着灭顶之灾。比如,美国的著名评论家希利斯·米勒早就预言,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文学死了”,国内也有小说家提出“小说已死”的断言。他们所言的这种“死亡”,其实是针对传统文学传播媒介,即纸质书籍面临的尴尬境地而言的。

    但是,读曹雪芹的《红楼梦》原著和看电视《红楼梦》,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电影、电视给你的常常是破碎的、片段的、跳跃式的、蒙太奇一般的零散图像,读书却是一个完整而漫长的思维过程,阅读的艰辛是一种不可取代的幸福。读《红楼梦》,我们不仅是看一个家族败落、儿女情长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接受其中的历史信息,并且训练一种逻辑性思维。这种历史逻辑思维,既是读书所培养的,也是读书所必需的,这使得书籍阅读是有门槛的,有挑战性的,而这种门槛却恰恰是观看影视作品所不需要的。我们应该强调阅读的必要性和重要价值。当别人问你有没有读过《战争与和平》的时候,不要回答看过电影。电影和原著怎么能等同呢?通讯员(于晓芸)
117#
发表于 2011-5-15 19:13:00 | 只看该作者
山东威海市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专帖   


“尖毛草读书社”成立启事
亲爱的老师们,首先让我们一起分享一个小故事:
非洲草原上的尖毛草,是非洲大地上生长最高的毛草之一,有“草地之王”的美称,但是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的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高,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那段时间,草原上的任何一种野草,长得都要比它旺盛,没有人能看出尖毛草会是今后的“草地之王”!
  但在半年后,在雨水到来之际,尖毛草就像是被施了魔法一样,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向上疯长,三五天的时间,它便会长到一米六至两米的高度。
  科学家的研究表明,尖毛草其实一直在生长,但它不是在长身体,而是在长根部。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的根部长得超过了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一棵草,竟然有28米以上的根茎,这是多么罕见的现象。
一株普通的小草不比花香,没有树高,却将自己的根部深深扎进大地深处,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尖毛草便会一发而不可收,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疯长”成了草地之王。
这个世界上,奇花异草很多,但我们敬畏尖毛草,敬畏这种至高的心灵海拔。
老师们,您一定从这个故事里得到了启示——我们一起办个“尖毛草”读书社吧!愿我们做株尖毛草,默默地积淀知识,广博地吸纳教育理论的精华,在塔小真爱教育的阳光雨露下,演绎一株尖毛草的传奇。
来吧,让我们一起成为书社的一分子,为塔小书香校园再添一缕芬芳!
愿意参加的老师,请马上到副校长室报名。欲报从速。
尖毛草读书社社长 王艳芳
118#
发表于 2011-5-15 19:13:36 | 只看该作者
《威海日报》教育视线的报道
威海市塔山小学成立尖毛草读书社
2011年10月8日下午,威海市塔山小学第一个民间读书社——“尖毛草”读书社宣告成立。
尖毛草读书社在塔山小学真爱教育的熏染下,在全校师生浓郁的读书氛围的基础上建立的社团,得到了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威海市委党校办公室主任、“1+1”读书沙龙的创办者王肖杰主任和威海晚报校园专刊的张文霓主编也特意赶来祝贺。
成立仪式上,社长王艳芳老师为大家阐释了“尖毛草”读书社名字的由来,并解读了读书社章程,倡导老师们做一株“厚积薄发”的“尖毛草”,将根扎进书里,汲取智慧、积聚力量,以此提升生命的质量;周玲校长致辞表达对读书社发展的殷切期盼,希望大家在读书的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提高境界,做懂爱、会爱的教师;王主任与张主编也畅谈了自己读书的切身体验,无论是积极读书的益处还是坚持读书的方法都给老师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引领他们以书为伴,快乐生活。
此次活动在学校之间、书友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和纽带,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刘洁玉)
119#
发表于 2011-5-15 19:14:20 | 只看该作者
祝贺“尖毛草”读书社成立
威海市读书沙龙 负责人 王肖杰

塔山小学“尖毛草读书社”10月8日正式成立了,特表示祝贺。
为什么叫“尖毛草”这样一个怪异的名字?尖毛草是非洲草原上的一种植物,它的生长过程十分怪异,在最初半年里,它几乎是草原上最矮的草,只有一寸多高,但在这半年的时间里,它的根却深深在扎入地下,最长竟达28米!到了雨季,尖毛草得到雨水滋养,会以每天一尺半的速度疯长,很快成为“草地之王”。
耐心地积累,得到机会便蓬勃而起,用“尖毛草”给读书社命名实在是太恰当不过了。读书就是一个扎根的过程。根扎的越深,将来的发展越好,厚积厚发,薄积薄发,不积不发。另一方面,这个读书社的主要成员是小学教师,用“尖毛草”比喻也特别合适。小学教育,不就是尖毛草扎根吗?塔山小学以“真爱”为教育核心,教师的工作就是给孩子的心灵播撒爱的种子。要给孩子播种,播者的种子从哪里来?从读书中来!
尖毛草读书社的活动方式与读书沙龙基本相似,所不同的是,他们同时读一本书。这种方式在学校这样相对封闭、成员专业差不多的条件下是可以搞起来的,也可以办出自己的特色。
威海又一家读书组织成立非常值得祝贺。这里也祝愿尖毛草读书社根扎得更深,将来的发展更好。
威海新闻网友评论链接:
腹有诗书气自华, 读书万卷始通神。尖毛草读书社好,但得有领导的积极参与与支持,那样读书的根系会深扎大地。
愿老师们犹如尖毛草一样,汲取大地的营养,成为“草地之王”;愿兰舟的读书社成为打造名师的快艇,带领学生驶向美好的未来。
恭喜王老师的读书社即将开张!相信书社一定能在学校之间、书友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和纽带,对提升教师的专业精神、专业智慧和专业技能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希望王老师的尖毛草读书社渐渐能成为塔山小学一张响亮的名片,带动着更多的老师加入到读书的队伍中。谢谢王老师,我也将效法着你的启事,让我的老师们也开一个读书社:)中华龙
希望这样的读书社能像雨后春笋一样在我们威海大地蓬勃开展起来。东风第一枝
祝贺兰舟姐姐成功创办尖毛草读书社,希望读书社成为孩子们读书的摇篮。一帘幽梦
热烈祝贺我们教师队伍中又一个优秀组织诞生,祝尖毛草蓬勃发展!小桔灯
120#
发表于 2011-5-15 19:14:51 | 只看该作者
尖毛草第一期共读书目——《致青年教师》
本期推荐图书为:《致青年教师》(吴非 著 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2010年3月,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眼病,吴非提前半年从南师大附中退休。这本书是吴非告别讲台之作。
本书是吴非30年教育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在书中,吴非与青年教师促膝谈心,关于教学、如何对待学生、如何提高专业修养、如何遵守常识……涉及教师工作与生活的点点滴滴。 字里行间满是作者对教育的热爱、对讲台的眷恋,对教师职业和民族未来深层的思考与期盼。真实、坦诚,令人对教育生发敬畏之情,对教师职业生发自豪之感,重新燃起教学的勇气。
本书适合于中小学教师、教育工作者阅读,也可作为教师培训读本。
作者简介
吴非,本名王栋生,1950年生于南京。江苏省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任教于南京师大附中。
1988年以来写作杂文、随笔,1996年以来三次获得“林放杂文奖”。
著有《不跪着教书》《前方是什么》《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用人术》《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1 18:21 , Processed in 0.0696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