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在汕头的生存现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6 14:20: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鄞镇凯

   
    ●汕头濠江成为我省首个“楹联之乡”(图)

    楹联,又称对联,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楹联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日,陈弼荣先生等几位汕头知名诗人联友问我:“如何看待汕头的楹联生存现状?”愚见:繁荣背后有很大的隐忧。

    汕头处处开联花

    楹联文化在汕头源远流长,盛行由来已久。众多的庙宇、道观、祠堂、古墓、摩崖石刻和古民居等,到处有先人留下来的墨宝联语。如今,无论华厦豪宅,无论草舍茅屋;无论商场,无论工厂,均见一对大红的联帖挂在门两边。楹联之于汕头民众,逢节必用,逢喜必用,逢事必用,是不可或缺的文化用品,借以渲染气氛,表达情怀。这是汕头楹联文化繁荣的标志之一。

    之二:楹联文化得到党政部门重视,资源得到整合。一些地方的党政部门重视楹联文化的发展,给予支持、扶植。其中最突出的是濠江区的党政机会,扶持当地的文化界把濠江打造成广东省首个被命名的“楹联之乡”。这是汕头民间文化的一大亮点,更是“文化濠江”的品牌。

    汕头市有一支楹联创作队伍,联友们常年活跃在中华联苑上,而当地文化机构又给他们提供平台,有组织,有活动内容。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有内设机构“楹联学术委员会”,与濠江区楹联活动中心的牌子一起挂在达濠的巡司埠,每年开展楹联征对、联谜竞对竞猜活动不下20场次。澄海区有“楹联学会”,每年都有团队采风、创作活动,已印发了多期内部艺术交流资料。

    之三:一些宣传文化部门根据楹联所具有的最轻便最快捷最灵活的特点,长期有意识地坚持配合、围绕党和政府中心工作以及传统节庆活动等,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联事活动,为时政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本报长期以来在春节前一段时间,都要开辟一定版面刊登本市作者的春联新作,为汕头市民“桃符更新”提供资料。最近几年,本报编辑部还多次与市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下乡书赠新春联活动,每次都引起轰动,深受民众欢迎。

    之四:一些部门重视楹联文化的传承。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以及濠江区委宣传部、区文化馆近几年来重视楹联文化活动的发展和传承工作,除借助媒体大力宣传之外,最重要的是把楹联艺术引进达濠赤港小学、新苗学校和德华学校,这些学校把楹联教育列为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教学内容。

    真正懂联几多人

    汕头市,处处联花开烂漫。然而,在这繁荣的背后,真正懂得联艺的有多少人?这正是愚人镇凯耽虑之处。这并非杞人忧天,有个例子:曾经的邻居,一个中学高级语文老师拎着一副对联冲着我喊:“过来帮我看这对联的位置怎么摆。”我说:“上联在右边,下联在左边。”他问:“哪条是上联、哪条是下联?”我觉得奇怪了,中学的语文老师竟然不懂上下联?我说:“末一字为仄声的是上联,末一字是平声的是下联。”“你还是过来看吧,我不知道平声仄声。”这并非个例。可以说,汕头市占人口的多数者认为字数相同的两行字即为对联。贴在家家户户门上的对联,很多是左右位置颠倒甚至缺失对联的艺术要素。这就是佐证,不一而足。

    字数相等,这只是对联的要素之一。对联的其他要素是:句式相同;语意相关;平仄和谐。

    字数相符,用字不重复(反复法、叠字法除外),上联末字仄声,下联末字平声,这是楹联的最基本要求。

    句式相同。首先要求词类相当。上下联对应的词,应该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词对数词。其次,上下联的结构要相应。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

    语意相关。上下联语意要相关,就是说,上下联是注意密切关联着的有机整体,应该和谐地统一在一个意境中。

    平仄和谐。上下联相应处的词要平仄相对,一联之内要平仄交替,使之平仄和谐。平仄是汉字声调的两大类型。平声清扬,仄声顿挫。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平仄有所差异。潮汕的联友们喜欢以潮音来识平仄。这基本是对的。潮汕话是中古语言的遗存,有阴平、阴上、阴去、阴入、阳平、阳上、阳去、阳入8个声调,阴平、阳平为平声,其余6个声调为仄声。现代汉语有4个声调,一声为阴平,二声为阳平,三声为上声,四声为去声,没有入声。古代汉语的平仄和现代汉语的平仄声差异就在于古汉语的部分入声字混进现代汉语的平声。如:屋、竹、服、福、席、习、叔……对潮汕语言(古汉语)不熟悉者,可以用现代汉语去调配平仄。一个中学语文老师,对这并不艰深的知识点,应该会掌握吧?

    传承联艺之愚见

    改革开放以后,楹联文化在我市得到长足的发展,但深度还不够,传承培育工作的步子还不快。要开创新局面,愚之见———1、加强宣传力度。借助媒体推介楹联知识是一个很好的做法。汕头有声媒体10多年来坚持灯谜推广工作,培养出很多的猜众,希望能开辟楹联的活动平台,相信也能取得立竿见影的成效。各文化部门都来重视楹联文化的发展工作,多举办讲座一类的活动。希望各艺术门类的一些专家,不耻下问,补好楹联这一课。古时候,凡是粗通文字者,都懂得楹联,更甭说翁万达、林大钦这些潮汕古贤,哪个不是制作楹联的高手?当代的一些艺术家,却缺了这一项,不能不说是憾事。2002年,马年春节来临之际,我在我市装裱艺术家杨进城先生家中看到一副名作家和名书法家合作的七字对联,前半联是“马首是瞻”对“马到功成”。我对杨先生说:“能否告诉这两位大家,把这作品毁了,否则,会影响自家的声望。”2、切实做好引进校园的工作。学楹联是古时候孩子启蒙教育的一个最有效方法。先从“属对”做起。老师出“桃红”为题,学生对以“柳绿”;出“种树”,对“养花”……近年来,汕头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努力将这种古代教育方法引进校园,取得一定成效,但事倍功半,原因是没有行政支持。希望教育领导机构能重视这个问题,以行政的手段推进学生的楹联教育。有专家指出:“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词汇和语法训练,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近几年来,对对联有几次上了全国高考的语文卷。未曾听说汕头考生有对出好对子来。对学子有益的事,为什么不考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5 08:44 , Processed in 0.098832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