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教师之友网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楹联大诠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2:45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对联的修辞和技巧(上)

 
 
    修辞,即运用汉语的各种表现手法以修饰文字、词语,使作品语言表达得更为准确、鲜活、生动、有力。对联同诗词骈赋一样,为凝缩的艺术,特别要讲究修辞技巧,但对联具有其自身特点。对联的写作技巧是特有的,其主要表现方法在于遣词、造句等方面。这些技巧有的是为了突出对联的内容,有的是为了表明对联的用场,有的是为了增强对联的艺术效果,有的是为了表现作者的情趣。有的对联可同时运用几种写作技巧。可以说一个不懂得修辞技巧的人,是难以对出令人叫绝的对联的。历史学家陈寅恪说:“能对对子,才能分辨虚、实词,才会区别平仄声韵,对子作得好坏,可以看出一个人读书的多少,语汇之贫富以及思维、逻辑能力等”。只有平时多看、多读、多写,方能掌握这些技巧,使自己的作品更好地表达其思想内容,增强艺术感染力。

一、嵌  名

  嵌名,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入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1.整嵌:

  就是把名字整个嵌入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

  例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穷儒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那个穷儒生顺利地对出对句,而且对得如此绝妙,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整嵌联在对联中屡见不鲜,比如下联:

  谭鑫培、谭小培、谭富英,祖孙三代,三代三生,衣钵真传,箕裘永绍
  言菊朋、言少朋、言慧珠,艺成一家,一家一业,声名远播,技术高超

  联中一连嵌入六位艺术家的名字,谭氏三杰对言家三杰,妙不可言。

  2.分嵌:

  即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分嵌中又分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

  (1)竖嵌: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叫竖嵌。竖嵌中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

  分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也称藏头,类似律诗里的藏头诗。如黄宾虹赠盖叫天(名英杰)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分嵌在句中的称腹嵌。如方地山赠作家刘云若联: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分嵌句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如刘振威贺黄海章教授寿联:

  乐育英才,早岁声名扬四海
  胸怀革命,八旬功绩在文章

  分别把名字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如一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上下联各在第三断句的首字上分别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个帝号,而且自然、流畅,颇不容易。

  (2)横嵌:一个名字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如余心乐先生幼年时答塾师联:

  余见心乐余心乐
  史载可法史可法

  (3)递嵌:是将一个名称由上联横嵌一部分,再在下联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合起来构成系统,以暗示题旨。如王湘绮赠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4)暗嵌:即可嵌之名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一般多用拆字的手法。如一考生讽学政、主考官吴省钦营私舞弊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作者将“省钦”二字拆开,以拆开之词义组联又意思贯通,直戳其痛。

  (5)迭嵌: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地交叉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如《痂留编》所载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6)反嵌:此种嵌字从联尾开始,往联首顺序而排。请看下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上联逆嵌为左季高,即左宗棠,下联嵌曾国藩。据说曾左两人心存芥蒂,有人就拟了此联,说成是他二人相互嘲讽之作。

  七字联的嵌法格式问题,因所嵌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各种格式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不足七言的嵌字格式以此类推,多句联嵌字以短句为基础类推。

  嵌入联中第一字的叫鹤顶格。如郭沫若所撰一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
  东风吹复旧山河

  嵌在联中第二字的叫燕颔格。请看安徽九华山华严祠联: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嵌在联中第三字的叫鸢肩格。下联是浙江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嵌于联中第四字的叫蜂腰格。请看下联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嵌于联中第五字的叫鹤膝格。如郭沫若赠张重肩联:

  道义能担肩似铁
  精神不动重如山

  嵌于联中第六字的叫雁翎格。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十年幕府悲秦日
  一卷唐诗补蜀风

  秦指陕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诗篇多于秦、蜀写成。此联之意借杜甫诗:“《诗经》无蜀风”句。作者是将杜甫诗和《诗经》相提并论的。

  嵌于联中第七字的叫凤尾格。如云南石屏秀山联:

  西南诸峰此独秀
  东北一览小众山

  嵌上联第四字,下联首尾的为鼎峙格。如:

  园静有梅独啸傲
  兰幽伴竹共芬芳

  联中嵌入“梅兰芳”三字,所嵌之处形成品字形故又称“品字格”。

  鼎峙格的另一种形式是,上联嵌首尾字,下联嵌第四字。如笔者题山海关联:

  山连百脉直到海
  浪涌三关欲摧城

  联中上下联,首尾各嵌一字的为双钩格。如:

  物能致用人求质
  文可移情意欲明

  有一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门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联中在上联首字和下联尾字嵌字,形成遥相呼应之状,称为魁斗联。如韶山联: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在上联的尾字和下联的首字处所嵌字的称为蝉联格。如一国庆节联:

  举世歌盛国
  庆云照新程

  嵌于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的为云泥格。

  船小兼程说海阔
  日长正道乐康平

  碎锦格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嵌字格式。它不分位置、顺逆、字数,故此也称散嵌格。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联中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

  又如山东益都云门洞联:

  殿阙不须金锁闭
  洞门常有白云封

  嵌字联虽然有自己的特定格式,但字异常灵活的特点亦拓展了其包容性,能够融析字对、叠字对、回文对等多种联语形式为一炉,浑成而出新意。嵌字联贵在浑成,忌死拼硬凑,尤重别出路径之创新。是作者天分、才情、素质、修养、思想、阅历诸因素酿就的新醅。

二、析  字

  析字是利用汉字的特殊性质和功能进行巧妙地析分和组合,并将析分和组合的现象贯通于对联之中以造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析字包括拆字和合字两种形式。

  1.拆字

  就是将一个或数个独立的汉字拆成若干个独立的汉字,并用所拆之字完成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鸿是由江、鸟二字组成,蚕是由天、虫二字组成。一是左右结构,一是上下结构。一作鸟,一作虫,江对天,可为严对之例。

  请看下联:

  凤山山出凤,凤非凡鸟
  龙口口回龙,龙本宠身

  相传出句是广西凤山县第八代土官之女韦小姐所撰。其人才貌过人,及笄之年,求婚者络绎不绝,韦小姐想觅一匹配郎君,遂出上联征偶。求婚者绞尽脑汁,却无一应对,故此韦小姐也遗憾终身而命归九泉。上联以当地地名出句,环环相扣,又将“出”、“凤”析出。由二三字组成第四字,第五字又与第一、第六字相同,八、九两字合起来又构成第六字(凡、鸟二字组成繁体字“鳳”)。下联为今人所作,龙口为山东一港口名。以龙对凤,对工得体,有龙凤呈祥之意。回字又析出两口字,同出句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宠身”所指“龙”字,比较上联,不失风采,可谓出句之佳对。

  一般拆字联多将所拆之字嵌入联内,使人一目了然。但也有不嵌所拆之字,暗藏机关,需要细心琢磨,方悟其意。如下联:

  有水有田方有米
  添人添口又添丁

  这是一副婚姻联。夫妻二人分别姓潘和姓何,作者在姓上大作文章,而且拆字所组之意既合理又吉祥。融汇得体,准确无误。上联是“潘”字的拆字,下联是“何”字的拆字,真是妙趣天成。
22#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3:28 | 只看该作者
2.合字

  就是将两个或若干个汉字合成一个字,做到内容贯通并将所组合的文字巧妙地组成联句。如: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女居左,子居右,世间配成好人

  此联最大的特点是自然舒展,不牵强,不做作,字面和现实十分贴切,耐人品味。

  下联是乾隆和纪昀的一副应答联:

  心口十思,思子思妻思父母
  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据说乾隆察觉纪昀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昀以实奏闻,以对句相答。

  再看下联:

  此木为柴山山出
  烟火成烟夕夕多

  “此”、“木”二字合成柴字,“山”、“山”二字合成出字,“因”、“火”二字合成烟字,“夕”、“夕”二字合成多字。一副短联,是四个字的组合,而不加其它字,确属不易。

三、易  字

  易字,即在原有的联上或增字或减字,或增减笔画,或交换联字位置而使联意发生变化,造成新的意境,此种联语多含有诙谐、戏谑、讽刺意味,请看:

  门对千竿竹
  家藏万卷书

  此联传为明翰林学士解缙在幼年所作,据说解宅与曹尚书府的竹园相对,解缙作联题于自家门上,曹尚书很不悦。心想:我家的竹园岂容他人借用?于是命人把园中竹子砍去一截。解见了,就在联句后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读之更加气愤,又命人将竹全砍去,解又在联后各加一字,“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蓦然醒悟,想这孩子文气太高了,于是要见见这个神童。此联两次易字,实属不易。易字要求联意不做作,不牵强,字生趣,意通神。

  请看下面这副联:

  欲吃新河鸭子
  须交陈海鹏孙

  据说清咸丰年间有一大将叫陈海鹏,年迈解甲故里河北新河养鸭。因鸭子养得好,又成了名,不时有贵客佳宾光顾。有人为此撰一联:“欲吃新河鸭,须交陈海鹏。”此联乍看有些俗气,其实出手不凡。请看“欲”、“须”二字属能愿动词,又属小类相对。其下均为同类相对,应为严对式。后来陈海鹏故去,接继事业的是其孙子,又有好事者撰了“欲吃新河鸭子,须交陈海鹏孙。”“鸭子”对“鹏孙”,未免牵强,然“子”对“孙”天经地义,该联下上结构似有失调,实以“鸭子”对“孙”一字。但其中有几分无情对的味道,妙处也在于此矣。

  再看下联:

  父进士,子进士,父子同进士
  婆夫人,媳夫人,婆媳皆夫人

  据说这是一有势人家的一副春联,意在炫耀门第,说来也巧,有一儿童,独出新裁,将联中的几个字添了几笔,便成了“父进土,子进土,父子皆进土;婆失夫,媳失夫,婆媳皆失夫。”如此一改,内容大相径庭。联趣表现了稚童的聪明才智。

四、易  词

  易词,即在同一联中,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接着又做词组使用。有的是将一个固定的词分离,重新组句,达成原词异义的效果。

  请看:

  膏可吃,药可吃,膏药不可吃
  脾好医,气好医,脾气不好医

  “膏药”和“脾气”是两个固定词,在联中,作者突发异想,将两词分离成与原来词义截然不同的词来,让人大开眼界,去领悟中国汉字的魅力。同时也完成了一种劝导,让人改掉脾气才是高人。据说这是一副中药店联,只当给患者吃了一付舒心丸。请看下面一副联:

  复生,不复生矣
  有为,安有为哉

  此联是康有为为纪念六君子之一谭嗣同的一副挽联。谭嗣同字复生,与康均为同盟会成员。上联的第一个“复生”,为谭的字,是名词。第二个即是再生之意,偏正结构。下联第一个有为是作者的名字,是名词,第二个“有为”含有所做为之意,也是偏正结构。联不仅对得好,更巧的是二人的名字做了巧妙的组成。

五、歧  义

  所谓歧义,即用同样的语句,利用不同的断句方法,从而使之产生与原来联语完全不同的意思。

  请看下联:

  明年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据说此联为明朝著名才子祝枝山为友人写的一副戏谑联。友人不悦,认为是一副倒楣晦气的春联。祝则用了歧义法,读成了“明年逢春好,不晦气;终年倒运少,有余财。”原来祝是利用了不加标点的技巧,钻了断句的空子。祝枝山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如在中间断句,则成为另一种意思了:

  此屋安,能居住
  其人好,不悲伤

  可见联句中的标点及断句是多么至关重要。

六、同  旁

  这类对联是利用汉字的偏旁为构思方法,以一定的规则排列组合成联。同旁组合千姿百态,有的利用相同偏旁,有的在对仗处使用一个偏旁,以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这类对联的难点和妙处在于串组的自然合理,一旦生硬牵强,便索然无味。

  请看下联:

  寂寞寒窗空守寡
  惆怅忧怀怕忆情

  出句是一副古联,据说是一大家闺秀,及笄之年向求婚者悬一副联。声言谁若对上此联,便许出嫁。当时无人应对,其女也“寂寞”而死。下联为近人所对,平仄似乎欠妥,但做为巧对,是可以的。

  虎门有一副对联:

  烟锁河堤柳
  炮镇海城楼

  与上联不同的是,上联上下句各用一个同旁,此联则在对仗处使用同旁,独具特色。联语自然贴切,如诗如画,而且字义贯通,意境高远,实属难得之佳作。

  再请看下联: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上联“王老者”三字带有土字旁,说一身土气实不为过,下联“朱先生”三字都可看出牛的字形。语言诙谐,令人发笑。

七、复  字

  即在对联中重复用同一字或几个字。也就是说,它可以在上下联中有一个或数个同样的字相继出现,以表现热烈、缠绵的情调。多在绘景、抒情联中运用。这是对联中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

  请看明末东林党人顾宪成为无锡书院题的一联: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上联连用五个“声”字,下联连用五个“事”字,并使用了分总的手法,以抒发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胸怀。此联语言鲜活、明快、富有跳跃感,并且易读易记,可列为古今佳联之最。

  乾隆巡游到通州,与纪昀巧对一联: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上联中的北通州指北京通县,南通州指现在的南通市。一南一北,异地同名,结成佳句。下联为纪昀的属对,很见功夫,尤其联尾“当东西”一词一语双关,扬长汉字之妙,被世人称为绝对。

  请看下联:

  新风吹,新事多,新人辈出新时代
  春雨洒,春潮急,春花怒放春满园

  上联连用四个“新”字,下联连用四个“春”字,分别修饰不同的事物,语言贴切,层层深入。在视觉中给人一种奇特的对称美和建筑美。

  再看一副悼挽周总理联:

  有雄才,有伟绩,有奇勋,实在有德
  无所裔,无偏心,无享受,真正无私

  此联采用排比式,重用“有”、“无”二字,以歌颂周总理的伟大功绩和高尚情操,犹如天成之笔。

八、重  字

  重字与复字不同,它是在一副对联中多次重复某个字或某些词,以产生一种错落复杂的效果。

  请看《儒林外史》中的一副对联:

  读书好,耕田好,学好更好
  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

  上联重用“好”字,说明读书,耕田各得其所的道理。下联重用“难”字,说明创业与守成知乐而乐的心态。可以说这副联的重字用得很巧,读之舒展自然,给人以层层递进之感。

  唐山市迁西景忠山碧霞元君殿有一长联:

  圣功无量,圣寿无疆,唯圣降神聿尊圣母
  元妙莫名,元机莫测,因元入道厥仰元君

  此联为一咸丰年间布衣所撰,上联写碧霞元君的功德,下联写人们对其之景仰。联中上、下联分别重用“圣”、“元”二字,以造成一种神圣、虔诚的氛围。此联立意独到,文辞精练,一唱三叹,出神入化。

  北京潭柘寺有一联: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这副联的重字法与其他对联有不同之处,此联兼用了顶针式和剖析法。前句说明佛的两种情态,后句则是解释这一情态的原因。
23#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4:13 | 只看该作者
十、转  类

  转类也称异音,是指对词性的灵活运用。也就是利用汉字的一字多音,一字多义效能,使联中某些词性得以转化。如山海关孟姜女庙联: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上联连用七个“朝”字,下联连用七个“长”字。乍看,今人无缘识读。其实,这里运用了通假法,就是使用一字多义之特点构成联句。上联第一、四、六字在这里假借为“潮”字,第二、三、五、七的“朝”是朝霞的朝(zhāo)。下联第一、四、六字的长读生长的长,第二、三、五、七的长读长期的长(cháng)。如按正常的写法应为:

  海水潮,朝朝潮,朝潮朝落
  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

  请看下面这副转类联:

  好读书不好读书
  好读书不好读书

  从字面上看去,上下联相同,一字不差。如果不是运用转类法,就不能称其为联了。此联就是巧用“好”的多义效能。上联第一个“好”字读“hǎo”,第二个“好”字读“hào”,下联则相反。其联中之意是,有利于读书时却不爱读书,等到年老知道爱读书时,却又不便于读书了。此联用来解释“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十分贴切。

  下联是一副讥讽清代科举考试营私舞弊的对联:

  顾司空,顾人情,不顾脸面
  戴学士,戴关节,未戴眼镜

  顾司空指正主考官一部侍郎顾祖镇,戴学士指副主考官翰林学士戴瀚。二人接受贿赂,将贿赂者列为解元,于是众生哗然。有人便撰此联,予以嘲讽。第一个“顾”为名词,第二个、三个变为动词。下联的“戴”字也同,使人读之有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之感。

十一、绕  口

  采用汉语一字多音、异字同音的特点组成复杂的有趣联语,造成变读绕口的效果。

  请看下联: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据说这是一位叫徐晞的文人和太守的应对。出句为太守求对联,对句是徐的即兴应对。出句除“北”外,其它字的韵母都是“u”,下联字的韵母都是“i”。对句高出句一筹,而内容更为丰富、自然。

  清代楹坛大家梁章钜写过一副联: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呼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为押韵对,只是对句的“娱”押“ü”韵,与“粗”、“疏”相比,稍有变韵之嫌。

  再如:

  游西湖,提锡壶,锡壶掉西湖,惜乎锡壶
  寻进士,遇近视,近视中进士,尽是近视

  上联“西湖”与“锡壶”两个截然不同的词却声韵相同。下联“进士”、“近视”也然。作者采用了同音异词之妙,组装成联,使二词相互关联,读之上口,又别有情趣。

十二、拟  声

  拟声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也称摹声。它是通过模拟人物、动物、神仙、器物声音的手法来取得一种艺术效果。有这样一副别致有趣的对联:

  独榄梅花扫腊雪
  细睨山势舞流溪

  看上去不失为一副诗味浓郁的写景联。然而,细心品读,你会发现另有所指。原来,上联是由乐谱1、2、3、4、5、6、7的谐音而来;下联则是阿拉伯数字一、二、三、四、五、六、七的谐音化出,不过这种读音只是浙江地区的方言而已。

  又如,旧时有一讽刺袁世凯称帝的对联: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情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上下联均是模拟锣鼓的敲击声。 “当”拟小锣声, “庆”拟小钹声, “情”拟大钹声, “狂”拟大锣声。从内容上来讲“普天同庆”当然应是“当庆”,“举国情狂”,“情狂”也是理所当然的。不过“情狂”二字是贬义词,有指男女苟合之意。用在窃国大盗袁世凯及其追随者身上很合乎情理。

  上二联是似人、器之声,下面则是似动物之声,请看:

  母鸡下蛋,谷多谷多只一个
  小鸟上树,酒醉酒醉无半杯

  “谷多谷多”是仿母鸡的叫声,“酒醉酒醉”是仿小鸟的叫声。联语意境含蓄,生活气息犹浓,读之情趣盎然。

十三、顶  针

  顶针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传下递的效果。它与迭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针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和词或词组。它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请看湖南长沙的沙井联:

  常德德山山有德
  长沙沙水水无沙

  此上下联都是三个音节,而每个音节都是节节相顶,组组相连。请再看叶仪昌的集格言联:

  美言不信,信言不美
  疑人莫用,用人莫疑

  此联是将上句的尾字,做为下句的首字,造成一种音韵美和建筑美。堪称妙品。

  下面的这副联写得入情入理,富有时代气息。

  雪花飞,飞捷报,报告丰收喜讯
  柳丝舞,舞春风,风传胜利歌声

  显然,这是一副近代联,写的是喜获农业丰收后的动人情景。联中顶针字“飞”、“报”、“舞”、“风”用字巧妙,衔接得相当自然无造作之感。想象丰富,造句得法,足见作者语工之深厚。

十四、同  音

  同音也称异混,即上下联中有一个或数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通过异读以区别意思。此种方法听起来难以分辨,看起来便一目了然。请看下联: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作者有意将两组同音异义的“闲人”和“贤人”、“盗者”和“道者”放在一起以混淆读者的听觉。此“闲”和“贤”、“盗”和“道”同音同调,但寓意有天壤之别。

  还有这样一副极富情趣的对联:

  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
  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

  “童子”与“桐子”、“落”与“乐”声同音似,在某些方言中同音。“丫头”与“鸭头”、“咸”与“嫌”,读音完全相同。而这些相同的读音在联语中反复出现,读来风趣盎然,天真烂漫,极富欣赏价值。再看下联:

  贾岛醉来非假倒
  刘伶饮尽不留零

  在上下联首分别嵌入“贾岛”和“刘伶”二古人名,又在联尾设计与人名相同的词——“假倒”、“留零”。在内容上得以贯通,造成情趣盎然的叙事效果。贾岛和刘伶均以豪饮著称。一个是中唐诗人,一个是两晋名士。民间多流传他们不满世故、以酒销愁的故事。

十五、回  文

  回文亦称卷帘,是楹联中的特殊手法。它利用词序进行上下联的回环往复,也就是可正读也可倒读。有的联倒读能另出新意,一般均可表达出两种事物事理,造成一种别致奇特的妙趣。请看:

  迢迢绿树江天晓
  霭霭红霞海日晴

  此联是一副意境很好的楹联,如你从后往前倒读也不失为一副佳作。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倒读便成为:

  晴日海霞红霭霭
  晓天江树绿迢迢

  有的回文联正读、倒读字序不变,且有对称美。称为对称回文:

  雾锁山头山锁雾
  天连水尾水连天

  此联形式奇美,画境宜人,优美绝伦。

  另一种回文称为谐音回文,即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如: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字翰林书

  创作回文对,关键在于根据自然事理,巧妙构思,以达到自然天成的艺术效果。最有趣的恐怕要数下面这副对联了:

  趣言能适意
  茶品可清心

  此联倒读则为“心清可品茶,意适能言趣。”顺读倒读均趣味无穷,很富有乐趣。我们将它做为茶亭茶馆的广告联也未尝不可。

十六、列  品

  列品同分总有些相似,要求连续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成联,不掺杂间隔词,其与分总区别在于联中不使用总叙形式。

  请看下联:

  白马秋风塞上
  杏花春雨江南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只将几种事物和谐地列举出来,不加任何渲染,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悠远的艺术空间。

  请看浙江莫干山十二生肖公园联: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

  上联列十二地支,下联列十二种动物。此外不加一字一语,干净利索,自然出奇。再看清代书法家何绍基所撰岳阳楼联: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州城东到崖疆,渚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上联列举杜、范、滕、吕四人的史事,下联列洞庭湖等四处风景特征应对。“五言绝唱”,指杜甫的《登岳阳楼》诗;“两字关情”指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着重突出的“忧”、“乐”二字;“百废俱兴”是说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时的政绩;“三过必醉”指传说中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有关轶事。

十七、分  总

  即像排列物品那样组句,而且有分述有总述。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分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邠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邠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致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僻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和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有一副春联:

  松竹梅岁寒三友
  桃李杏春暖一家

  即是先分后总式。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眉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在这种联中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样。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亦同。

十八、同  出

  同出即将出于同一事物的几个词语巧妙地组合到联中,使上、下联各表其意而又互相对应。

  如:

  荷叶莲花藕
  真丝蛹茧蚕

  荷叶、莲花、藕为同一根上长出来的东西。真丝、蛹、茧、蚕也是同一动物在发展过程中所变化的不同形态,只是“真”对“荷”有些不妥。

  下联也属同出手法,比上联显得更准确、工稳。

  炭黑火红灰似雪
  谷黄米白饭如霜

  上联写木炭,下联写大米,相传这是明代文学家杨慎在少年时随父到御花园玩,与弘治皇帝的一副妙对。

十九、组  串

  组串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则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地名。上联的意思是中国胜利地克服了日本(这里捷克做克敌讲),下联是说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三个国名和中国三个地名便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对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对联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再看由词曲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箫,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箫》、《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画图。
24#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4:57 | 只看该作者
二十、连  环

  即联中巧用同字、谐音、同旁等不同的修辞方法,嵌成联句环环相套的形式,以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一特定要求的联句即为连环式。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点灯登阁各攻书
  移椅倚桐同赏月

  联中出句“灯”与“登”、“各”与“阁”既音同,而且“登”、“各”又各自是灯(古字“燈”)、“阁”字的偏旁。对句中的“椅”和“倚”是同偏旁,“同”又是“桐”的偏旁,读音相同而且“移”和“椅”声母也相同,符合出句的要求。

二十一、落  帘

  即在联句中以同一词语开头,又以同一词语或谐音结尾,使联句现出一种文字和音韵的美感。

  请看下联:

  教无所教偏成教
  官不成官却是官

  联句以“教”、 “官”二字起头,又以“教”、“官”二字结尾。落帘格与回文格不同,落帘格联不能倒读。此联为讽刺清末教官一职,此职当时无足轻重,但为此官者又非鄙则吝,故有人以此联讽之。文字幽默苛刻,嘲讽轻快得体。

  大学土解缙曾写过这样一副联:

  蒲叶桃叶葡萄叶,草本木本
  梅花桂花玫瑰花,春香秋香

  此联的上半句为落帘式,重在谐音。“蒲”、“桃”的谐音为“葡萄”,“梅”、“桂”的谐音是“玫瑰”。而后半段的“本”、“香”亦为落帘式却重在同音。

  苏东坡与黄庭坚的一副应答对,也属落帘式:

  松下围棋,松子每随棋子落
  柳边垂钓,柳丝常伴钓丝悬

  苏、黄二人为挚友,一天他俩在松下下棋,忽有松子落到棋盘上.苏东坡信口念出上联,黄庭坚知是让自己对下句。对联上句下句各以“松”、“棋”、“柳”、“钓”引出上半句,下半句对以同样的字落笔,前后遥遥相衬,形成鲜明的对称美。另外后半句的“子”、“丝”也同样具备落帘效果。联句构思精美,立意新颖,形象鲜明、生动、自然,对仗亦工。

二十二、卷  帘

  卷帘也称倒叙、逆挽。即与小说、散文中的倒叙法相似,是一种先说后事,后说先事的方法。很像帘子倒卷而上.所以称卷帘格。

  例如:

  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

  上联先说从军归来之况,下联再说离家从军之事。

二十三、脱  靴

  在联句中形成先抑后扬、先引后拔、先浅后深的依次剥开的方法,像脱靴的过程,蜕去皮后方见本质,这种格式为脱靴。如西安莲湖公园奇园茶社联:

  奇乎!不奇,不奇也奇
  园耶?是园,是园非园

  奇园茶社是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梅永和夫妇建的秘密交通站。当时此联挂出世人不解,解放后人们才知道此联的真正含义。作者王超北是我情报处负责人。联语不但使用了脱靴法,还运用了嵌名法,四处嵌名,不显雕琢。

二十四、集  引

  即结集若干相近或相似的物类、意象以成联,使其浑然一体,辟出新意。

  请看清代许宾衢所撰一联:

  帝女合欢,水仙含笑
  牵牛迎辇,翠雀凌霄

  此联用了八个花名,道出了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故事,可谓是花团锦簇了。

  下面是茅盾先生的祖父沈恩培写给陈谓卿的一副对联:

  仲举风标,太邱德化
  云龙意气,伯玉文章

  此联用了四个陈姓典故,分别为:陈善,字仲举,东汉大臣,他15岁时说:“大丈夫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被世人称为“不畏强御陈仲举”;陈寰,字仲马,东汉太邱长,修德清静,百姓以安;陈云龙,字广陵,清浙江海宁人,康熙进士文渊阁大学士,任职7年,吏畏民怀;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人,官到右拾遗。其诗强调兴寄,风格高昂,于文反对浮艳,重视散体。联句以陈氏古代人及其业绩入联赠陈氏,是再恰当也不过的了。用典得心应手,对仗工整贴切,堪称佳作。

  下面请看王养轩挽刘胡兰烈士联:

  革命坚贞不屈,十五岁英雄建树下青年楷模,确实生得伟大
  临难慷慨就义,刘胡兰名字永活在人民心中,真是死的光荣

  联语在联尾巧妙引用毛主席为刘胡兰的题词,将其嵌入联内、增强了联句的张力。

二十五、飞  白

  明知某一词有错而故意使用,将错就错。这种修辞方法称飞白。白是“别”、“错”的意思,飞白原是书法绘画中的一种手法,后来借做修辞之用,这是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的。请看下联:

  《礼记》一书无母狗
  《春秋》三传有公羊

  相传清初苏州有一个叫韩慕庐的秀才,在一家教私塾,这家的主人自以为很有才学,经常替韩上课以炫耀自己的学问。有一天他教学生读《礼记》中的《曲礼》一篇,竟将“临财毋苟得”,读成“临财母狗得”。此时,一位饱学之士由此经过,错认为是韩念的,觉得好笑,因此在窗外高声念出上联。韩慕庐一听,知道是冲他来的,于是立即应声答出下联。那人听后,方知此先生不是凡俗之辈,于是登门求见。二人见面一谈,才知念“母狗”者不是韩先生,后来韩中了进士。韩以“《春秋》三传有公羊”为对句,对得很妙。公羊是复姓,即指给《春秋》做注释的作者之一公羊高,另二位先生是左丘明、谷梁赤。三传是指《左传》、《谷梁传》、《公羊传》。那位学士将错就错地将“母狗”直接替代了“毋苟”,即飞白法,下联以“公羊”对“母狗”更是妙语惊人。

二十六、无  情

  这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极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

  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

  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萧何三策定安刘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萧何献策定汉业的历史故事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刘”指兵器,在本句中则指汉高祖刘邦。“树”对“萧”,萧,植物名即艾蒿。植物小类相对。“已”对“何”,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三策”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定安”都为虚词相对。联中惟“残”与“策”乍看不似工对,但二字在这里均可视为动词,“残”为伤害之意,“策”有拄、扶之意。

二十七、两  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

  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是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

  再看下联:

  孟光轧姘头,梁鸿志短
  宋江吃败仗,吴用威消

  据说此联为著名画家吴湖帆讽刺汉奸梁鸿志、吴用威所做。孟光是梁鸿的妻子,《后汉书·逸民传》记载:梁鸿每归,妻子孟光为其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说的是夫妇相敬相爱的故事。吴用是梁山宋江的军师。上联“梁鸿”、“梁鸿志”均为人名,下联“吴用”、“吴用威”也均为人名。名套名,以乱读者视觉。作者将梁鸿夫妻的故事反其意而用之,意在讽梁鸿志,下联亦然。作者撰联之时乃抗战胜利,外寇投降、汉奸失宠之时。以此联喻之,大快人心。
25#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5:47 | 只看该作者
第八章 对联的修辞和技巧(下)


  
  二十八、假  称

  假称也称借称。是作者有意将对联中要表达的意思,将有关的对象用第一人称说出来。

  如一庙联:

  你求名利,他卜吉凶,可怜我全无心肝,怎出得什么主意
  庙遏烟云,堂列钟鼎,堪笑人供此泥土,空费了多少钱财

  联语借庙中泥塑木雕的菩萨口吻,说出作者劝世良言。言辞诙谐、有趣,容易被人接受。

  杭州岳飞墓有一联这样写道: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如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至今朝

  清道光年间,有人在杭州岳飞墓前题此联悬挂,形象地表现了一对奸贼互相埋怨,垢厉的口吻,真是刻画入微,维妙维肖。

  还有—副为道土写的挽联:

  吃的是老子,穿的是老子,一生到老全靠老子
  唤不回天尊,拜不灵天尊,两脚朝天莫怪天尊

  作者借道教鼻祖老子的口吻成联,意在讽刺道士的寄生生涯,天尊亦指老子,唐朝老子被封为“太清道德天尊”。

二十九、借  代

  即不直接说出事物的原称,而借用另外一种与其有可换关系的名称。借代与本体有可换关系,借体可以代表本体。如:

  伯乐常在,何愁没有千里马
  青山不老,岂怕不出栋梁材

“伯乐”是周代善相马的马师,本是专名,但联语中的伯乐泛指一般有眼力的善于识拔贤才的人。

  再如,长沙岳麓山挽屈原联:

  何处招魂,香草还生三户地
  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

  “三户”指楚国,《史记·项羽本纪》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话。《九歌》,屈原的代表作品之一。联中两处的借代用的都是与本体(屈原)有密切关系的事物。

  再如,湖南醴陵红拂墓联:

  红拂有灵应惜我
  青山何幸此埋香

  红拂,隋朝宰相杨素侍姬,钟情于李靖,随李靖于军中,后病逝于醴陵。下联的“香”在古时多喻妇女所用饰品,故古诗文中常借称为妇女。此处代称红拂,此是以物拟人。

三十、换  位

  即为了某种需要,故意将句子中的词语作对换位置的一种修辞方法。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采取不抵抗政策,致使日寇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可国民党军队却一退再退,大吃大喝,当时有人写一副对联讽之:

  前方吃紧
  后方紧吃

  这副对联通俗、直白、语句精短。仅八个字,一个“前方”,一个“后方”;一个“吃紧”,一个“紧吃”,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的两种势态。上联“吃紧”,指情况紧张。下联做了—下换位,则变为大吃大喝,不可终日的意思。稍动一字,差之千里。从中不仅领会作者遣词之妙。同时,也悟到了中国汉字的神奇魔力。看来好联不在辞众,而在意法之妙。

  1905年,慈禧七十大寿,章太炎为此写了一副寿联:

  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时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庆有
  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全逢万岁祝疆无

  作者在联尾,故意将“有庆”、 “无疆”二词做换位处理,其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上联尾句变成了只为一人祝寿歌;下联尾句变成了每次到慈禧庆寿之际,总是被割掉疆土之时。作者对慈禧进行了尖锐、辛辣的讥讽,无情地揭露了慈禧不顾百姓死活和国土沦亡的反动行径,得到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乾隆55年,农历九月九日的重阳节。乾隆一行北巡热河。一日,在万松岭住下,准备去承德为自己祝寿。随行的有纪晓岚等几位重臣。其中有一位叫彭羡门的出一上联,想难一难纪晓岚。联曰: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此联很有深度,这年正是乾隆八十岁,而十八公喻指万松岭的松树,故将松字拆成“十八公”,与前面的八十正好颠倒换位,纪听后,随即以对: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帝王所居之所称“九重”,时逢重阳节又称“重九”,也正好与“九重”换位。此句实属难得,非大家不能为之。

三十一、互  文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

  生的伟大
  死的光荣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

  再看下联:

  诸葛一生唯谨慎
  吕端大事不糊涂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

  再请看:

  宁为玉碎
  不作瓦全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26#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6:43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二、越  递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1.阶升法
  请看下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泡茶、泡好茶

  此联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2.阶降法

  请看下联: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 “净”、 “丑”、 “末”、“耍手”、 “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

  例如: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三十三、绘  态

  也称摹状。即是描绘人们对客观事物情状的感觉的方法。它直观地临摹事物的情状、声音和色彩等。常运用叠字、双声、叠韵或其他方式表达出来。这种方式多用于讽刺、诙谐联中。]

  如:

  著!著!著!主子洪福
  是!是!是!皇上圣明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近年有人写了一副嘲讽“妻管严”联:

  老母任磕头:哎哎哎,嗳嗳嗳
  娇妻只呶嘴:哦哦哦,噢噢噢

  作者以漫画的手法,刻划出这种对母逆、对妻纵的面孔。上、下联尾重用六个语气词,绘形绘声,妙不可言。

三十四、婉  出

  婉曲也称折绕。有些要表达的意思,作者不想直接说出,或因社会等各种原因不敢明说。而是采取一种迂回的表现手法。使读者透过委曲、含蓄、隐约的语言领会作者的内在含义。这种方法称为婉曲法。

  请看一副旧联:

  月无贫富家家有
  燕不炎凉岁岁来

  联中两句为折体。作者故意将本体隐去不说。联中要说的意思是:富贵生活我们贫寒之家是没有的,只有月亮和燕子不嫌弃我们,常光顾这里,暗喻世态的炎凉。联语通过月和燕而收到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这比直接说出来要好得多。

三十五、隐  如

  在对联中用相关的话暗示要讲的事物。也就是将要讲的隐藏起来。隐如手法,似乎谜语。

  请看这样一副对联:

  数声吹起湘江月
  一枕招来巫峡云

  上联“数声吹起湘江月”只说吹,却未言吹的是什么。然而读者却很容易联想到那清脆悦耳的笛声。下联“一枕招来巫峡云”显而易见,那枕边尤物不是梦,又是何物?宋玉《高唐赋序》说楚王梦与巫山神女相会于高唐。神女曰:“旦为行云,暮为行雨。”上联写笛,下联写梦,意境幽远,令人心动。

  解放前,有人写过一副痛斥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的对联,联曰:

  中土讵能容久住
  醉乡何得复横行

  中土,指中华大地,上联的意思是说不容许帝国主义在中国横行霸道,下联隐说的是螃蟹,说用酒烹制的螃蟹再不会横行了。“醉乡”这里指的是指用酒制成的醉蟹。整联的意思即是:帝国主义分子不得在中国横行霸道。如果帝国主义分子敢在中国久住下去而横行霸道,其下场必然和醉蟹一样死路一条。此联既隐含了两种事物,合起来又有很深的寓意,是一副爱国主义的佳作。
27#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7:37 | 只看该作者
附:诗钟

  诗钟是对联中一种较为特殊的体式。它产生于道光咸丰年间。原这福建一带塾学中老师为训练学生属对的一种教学方法(在旧考场上,老师将有关对偶关系的两个字或毫不相关的两种事物,指定在联句中的具体位置,或隐于联内,让被考者做出一联),后即传到全国各地。诗钟之名,是取“击钵催诗”之意,所以有叫“战诗”。清人徐北丰《风月谈余录》说,“构思时以寸香系缕上,缀以钱,以承盂,钱落盂响,虽佳卷亦不录”,故名曰诗钟也。

  诗钟本为解政文酒之会,即度阉题,其制题之法,或是以人对物,撰成七言联句。优胜者赏以美酒,失败者罚以劣茗。其题可以咏一事一物,也可以咏两物。以咏一事一物或附会者多之。

  诗钟大体分为两类:一是分咏,二是嵌字。

  1.分咏

  帆如秋叶来天上(船)
  人似春蚕卧茧中(胞衣)

  前后两篇名士笔(前、后赤壁赋)
  东南千仞丈人峰(泰山)

  万里河山归赤帝(汉刘邦)
  一生名节误红娘(崔莺莺)

  2.嵌字体

  嵌字体又称嵌珠,有多种形式,其体任举两字或数字分嵌在两句之中,因通行与否而分正格、别格。

  如凤顶格,请看林则徐做“陈”、“人”联:

  陈迹浑如牛转磨
  人情几见雀衔石

  其它不再举例。

  别格有九式,分别是:

  一曰魁斗:一字嵌上句之首,一字嵌下句之末。如《佛红》魁斗格云: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二曰蝉联,一字嵌上句之末,一字嵌下句之首。如《子鸡》蝉联格云:

  骅骝冀北无余子
  鸡犬淮南并得仙

  三曰鼎峙:三字嵌两句中,不相并,如《寿字香》鼎峙格云:

  寿真无量人称佛
  书到相思字亦香

  四曰鸿爪:三字、二嵌上句首尾,一嵌下句第四字(或一嵌上句第四字,二嵌下句首尾),如《大司马》鸿爪格云:

  大宛职贡来天马
  少昊官司有祝龙

  五曰双钩:以四字分嵌两联首尾。如《太常仙蝶》双钩格云:

  太液联翩池上蝶
  常仪缥缈月中仙

  六曰杂俎:五字任意嵌于两句之中,如《山冷微有雪》五杂俎格云:

  快雪看山晴有约
  微波荡月冷无声

  七曰四五卷帘:一嵌上句第五字,一嵌下句第四字,如《袍到》四五卷帘格云:

  偶携游履到琴峡
  待脱征袍隐鉴湖

  八曰三四辘轳:一嵌上句第三字,一嵌下句第四字。如《端莱》三四辘轳格云:

  诏下端门恭已日
  礼成释莱祭丁时

  九曰碎锦(又曰碎流):四字以上,任意分嵌于两联之中如《张三李四》碎锦格云: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以上诗钟暗借格例联,多是思想性不高,阅读时宜有分析地批判对待。

三十六、反  语

  反语即是将意义相同或相反的两个或几个词组成联,从而产生一种既相互矛盾又相互统一的效果。这种手法在对联中极为常用。它含蓄有味,能增强讽刺性和幽默感。

  例如,在军阀混战时期,南京城内有人写了这么一副春联:

  许多豪杰
  如此江山

  “豪杰”的本意是指才能出众的人。但联中却指的是那些割地分封的军阀。“如此江山”原为褒意,在这里喻为军阀混战中的破碎山河。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

  红黑炭火烫冷热美酒名传远近;
  大小布匹裁老少新装美化短长

  这是为一门两店写的对联。一店是酒馆,一店为裁缝铺。作者抓住两种事物的特点,发挥开去,使生意性质得到了升华。可以说,这种手法对于二者来说发挥得淋漓尽致,是一副运用技巧非常高妙的反语对联。

  再看下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粗毛野兽石先生

  这是蒲松龄早年应对一位姓石的塾师先生的对联。据说,一日老师将蒲松龄喂养的家雀摔死,放在原处,用砖头堵好,并在墙上戏书一联:

  细羽家禽砖后死

  当蒲松龄发现家雀死了,又见墙上对联,断定是先生所为,于是续了一联:

  粗毛野兽石先生

  石先生见了大为恼火,当面质问学生不该这样来辱驾老师,蒲松龄从容地解释道:我是按老师的联属对的,如果写得有错,请老师指教。老师再仔细分析,并挑不出半点毛病,只好拂袖而去。

  联中用的反语属对,可以说对得天衣无缝,无可挑剔,难怪连老师也无言以对。

三十七、双  关

  双关亦称谐音,巧用汉字的字、音、义的相同相异之差别而组成字面与字音,形成言此而意彼的语言效果,两者在形式上虽然平行,但在意义上却有主从之分。这种手法,称为双关。双关的形式有用谐音者,有借义者,有借形者等几种。用好双关,可增加对联的趣味和深度。

  1.谐音

  看这一副对联: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据传,这是明代宰相李贤在招婿前与陈敏政的一次测试应答对。李贤指着桌上的果品出上句,其意是“因何而得偶?”陈敏政马上领会其意,随口答出下联,其意是“有幸不须媒”。这里“荷”、“藕”、“杏”、“梅”都是借用了谐音去表达所隐之意。出句精巧刁难,对句含蓄得体。都很好地表达了各自的心意,恰到好处,为双关联中之佳品。

  上联运用的是同音异字,下一联却是同音同字。

  天气大寒,霜降屋檐成小雪
  日光端午,清明水底见重阳

  联中镶嵌六个节气名词,但从联意来看,很多词性都发生了变化。以上联来说,三个复合名词变成了六个单纯词。“大”原来是“大寒”的一个词素,在通篇联语中它变成了形容词。“降”变成了动词,“小”字也变成了形容词。原来的三个节气名词的本意不复存在。

  2.借义

  看渣滓洞烈土联:

  看洞中依然旧景
  望窗外已是新春

  此联与上二联均有不同,但并不在字音、字面上求得双关,而是从整体意义上取得了双关效果。这也是因环境而派生出的艺术作品。

  袁世凯死后,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戏袁: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此联字句简短,却寓意深远。从字面上像是说有病时服的是六君子,临死时服的是二陈汤,二者均为中药汤药名,然而作者所说的六君子并不在于此,而是指“筹安会六君子”,他们是杨度、严复、胡英、刘师培、李燮和、孙旒筠。此六人曾为袁称帝摇旗呐喊,说明这是起病的原因。送命二陈汤则是指陕北镇守使陈树藩、四川将军陈宦,湖南将军汤芗铭。其三人都为袁的亲信,后来纷纷背叛袁而宣布“独立”。据说袁是在频繁接到其三人的“独立”通电后一气而死的。作者在讽刺联里,借两汤头名喻之,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被人称为借义双关名联。

三十八、设  问

  即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成联,上联先提出问题,下联做答。或上下联均为设问,不与回答,让读者思考,以启发读者。设问式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通联设问,不做回答

  如董其昌题杭州西湖飞来峰联:

  泉自几时冷起
  峰从何处飞来

  作者以西湖景物落笔,全盘提出疑问。这种方式常给人以朦胧神秘的色彩,把答案留给读者,使人们产生无尽的悬念。

  2.半联疑问,半联做答

  请看郑燮联:

  搔痒不着赞何益
  入木三分骂也精

  有的联将设问句放在对句上,看方地山赠张大千联:

  八大到今真不死
  半千而后又何人

  作者以两古人八大山人(朱耷,清代画家),半千(龚贤,清代画家),以评其艺术成就。对句虽在疑问,却是肯定之意,自然贴切,不留痕迹。一设问,揭示了作品的张力。

  3.不做回答或不便回答

  看朱瑞挽秋瑾联:

  大通讲学,光复联盟,按剑说同仇,不图三十三龄弱女儿,成仁取义,腥血先埋,抱沉痛四年余,竟英灵旋转乾坤,试想贵福奸奴,而今安在
  春社留题,西泠感旧,拈花谈慧果,长作六月六日新纪念,崇德报功,丰碑重树,垂令名千载后,使进党眷怀风雨,当并伯荪诸烈,终古难忘

  上联“试想贵福奸奴今安在?”,是对杀害秋瑾的刽子手贵福的切齿仇恨,同时也指一切扼杀革命的刽子手,此处之问不必回答,已见本意。
28#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09:15 | 只看该作者
三十九、反  问

  为强调某一观念或结论的正确,故意以反问的形式把本意托出,令人注意,使读者从句中找到答案,这种方法叫反问。反问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艺术的感染。

  邓小平同志为士兵撰一联:

  列为无产者
  宁不革命乎

  此联采用流水对,仅十字,并在联中嵌“列字”二字。充分表现了作者远大的胸怀和坚定的信念。作者运用了否定句询问的形式表示肯定的答案,为反问句式的另一种。

  请看下联:

  不受几番磨炼
  怎成一段锋芒

  再看下面这副对联也属此种形式:

  经牒可超生,难道阎王怕和尚
  纸钱能赎罪,分明菩萨是赃官

  另一种形式则是用肯定的询问式,表示否定的答案。如:

  除却诗书何所癖
  独于山水不能廉

  许德衍挽陶行知联:

  教育做合一,若干年来,倡导生活教育,身体力行,论功岂止武训第二
  智仁勇兼备,胜利前后,呼号和平民主,赴汤蹈火,说死实与李闻为三

  此联紧扣逝者事绩,所引对比人物十分贴切。出句联属反问,增加了被答者的份量和位置。

四十、对  称

  对称亦称玻璃对,其特点就字型而言,上、下或左、右字型结构基本对称一致,造成字本身的一种形态美。这样的字用篆书写在玻璃上,无论正看、反看字体均相同。如“大”、“文”、“因”、“天”之类。

  有一玻璃联这样写道:

  山中日出
  水里风来

  清代梁章钜《楹联续语》中说:吴山尊学士,始出意制玻璃联子。一片光明,雅可赏玩。玻璃联因用篆字书于玻璃上,选字必须要求对称统一,以达正反如一。这副对联,简练精短,用词严谨,而且符合玻璃对的基本要求,是一副极妙的绝对。

  请看下联:

  文同画竹两三个
  丁固生松十八公

  此联载于清人李伯元的《南亭四话》,联语中的文同为宋代大画家,以善画竹和山水著称。“两三个”是指竹叶,恰似“个”字。丁固为三国时吴国人,初仕尚书,因梦松树生于腹上,便对人说:“松字拆开乃十八公也,再过十八年我当为公。”后果官至司徒(汉时称司马、司徒、司空为三公),此联不仅反正皆宜,且用典自然,可称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

  下联出句为1990年辽宁营口市环保局等单位联合征联:

  山水林田,至营口宜赏美景
  桑蚕米果,出盖县富甲关东

  出句写营口市的环境特点,对句写盖县(营口辖)的农土特产。对句在句式、词性等方面与出句基本相对,用玻璃对式相对,实属不易。

四十一、同  划

  同划,联中均由同笔划数的汉字组成。

  古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屋后流泉幽咽洽香草;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这不是一副普通的迎春联。其妙在上、下联都是九个字,其中的每个字都是由九划组成(后、风二字繁体也是九划)。这是对联中一种非常特殊的形式。古人称“消寒迎春联”。因为从冬至(一九)到九九正好是八十一天,上、下联句笔划正好是八十一划。这样从冬至开始,每天写上下联各一笔,到九九的第九天,全联全部写完,至此,严冬已去,春到人间。故此,称此联为“消寒迎春联”。

  这种联构思精巧,须费尽心思,选择适当的字、词组句,又不能以辞害义,写起来有一定难度。古来以其难方显得此对珍奇。此联趣味性强,既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向往,又可作为一份别致的日历。所以历来为人们称为联中上品。颇受一些人的喜爱。有人说它:“是对联写作的—个奇迹”,此话不虚。

四十二、缺  如

  缺如联,也称隐语,歇后,在楹联中是一种特殊的表现手法,这种手法故意将尾字或联句中的一字隐去,并以联中展现之字句向读者暗示所缺之字,而该联的意思又正是在空缺的字上,联句仍能形成很规矩的对仗。细心的人从展现的字面上不难看出联中所藏之意。这种联用工巧,或戏谑,或嘲讽,很好地显示了其巧对的艺术魅力。

  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还要从谐音上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这样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是在发牢骚,“缺衣少食”。据说横联只写了两个字“南北”,显而易见,是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诙谐联也是可以的。

  明代江进之的《雪涛山书·诙史》中记载这样一副联:

  醉翁之意不在
  君子之交淡如

  联中隐藏着一个故事。相传一贫士送友人寿礼,无钱买酒,便以两坛水代之。友人打开酒坛斟饮,贫士便吟对句以自解嘲。友人尝了一口后,遂对出句以宽慰之。不难看出,出句隐去了一个“酒”字,对句隐去了一个“水”字。二人心境,不说自破。再这上、下两句都是借用脍炙人口的成句,可谓食古而化,表达了作者幽默、委婉、乐观的情趣。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 千古
  中华民众万年

  显而易见,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那么是作者大意了吗?非也!此联的高绝之处正在于此。请再看,在下联“众”的位置上空一字,这得用属对的术语“失对”去考虑,在这里借“失对”之意转换为“对不起”,也就是说,“袁世凯”对不起“中华民众”。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四十三、比  喻

  即利用要说的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相似,就拿另一种事物做比,以便把要说的事物反映得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对联中的比喻可分为三种形式。

  1.明喻

  这种形式多带有比喻词,“如”、“像”、“似”、“若”等标明本体和喻体关系的词。

  如王慎赠友联:

  淡如秋水闲中味
  和似春风静后功

  上联用比喻词“如”,下联用比喻词“似”,把本体“淡”、“和”两种情态描绘得韵味尤浓,富有诗意,给人以美的联想,从中给人以启示。

  2.隐喻

  即省去比喻词,隐去了比喻的形迹。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隐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隐喻的形式却是相合的关系。如:

  谷乃园之宝
  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

  3.借喻

  即把比喻的事物借来,当作被比喻事物来说,而被比喻的事物在联中不出现。借喻的喻体不能取代本体,只是相似而已。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在于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四十四、比  拟

  根据感情的需要,作者特意把人喻物,或者把物喻人,或把甲当作乙来描绘,这种方法称为比拟。通常人们将被比拟的对象称为主体,比拟的部分称拟体。

  1.拟人

  即把没有感情和生命的事物当作人来描绘。如一副挽联:

  杨柳春风怀逸致
  梨花寒食动哀思

  作者把杨柳、春风、梨花、寒食都人格化了,宛如它们也同人似的一起对死者寄予无限哀思。

  2.拟物

  即把人当作物来描绘。拟物的目的较为复杂,有的赞扬,有的讽刺,有的调侃。请看:

  红莲开并蒂
  彩凤喜双飞

  作者将一对新婚夫妇比作“红莲”、“彩凤”,因红莲、彩凤之类在人们的习惯意识中是美丽、吉祥的象征,把喜庆中的新人喻为红莲、彩凤是符合情理的。

四十五、夸  张

  夸张是文学作品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方法,其目的是为了突出某一事物的特征,将其巧妙地夸大或缩小,以造成一种奇观效果,如运用得法,可起事半功倍的效果。夸张可分两种,一种是要把所表达的事物从性质、状态、数量等方面直接夸大或缩小,类似的描写叫做单纯夸张;通过比喻、比拟、借代、对比等修辞手法进行夸张的方法叫间接夸张。

  请看一佛寺联(峨眉山洪椿坪联):

  佛祖以亿万年作昼,亿万年作夜
  大梧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上联言及佛祖寿命之长,下联喻洪椿坪历史悠久。这里的亿万年、八千岁是虚数,不作实际数词。

  天作棋盘星作子,谁人敢下
  地当琵琶路当弦,哪个能弹

  此联巧妙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突发联想,借题发挥。作者在夸张的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以突出对联的艺术色彩,属于间接夸张。

  请看:

  雪消狮子瘦
  月满兔儿肥

  上联的狮子说的是石狮子,兔儿指月宫中的玉兔。上联说雪住天晴,石狮子上的雪褪去了,明显瘦了些。下联是说每当月圆时,月宫中的兔儿也显得肥胖了许多。对联想象丰富,用语形象,动词“消”、“满”和形容词“瘦”、“肥”,用得恰到好处。作者抓住了自然界常具的事物,形成两种不同的对比,一“狮”一“兔”,一实一虚;一“瘦”一“肥”,相反相成;夸张得体。

  如一春联:

  革命铁肩担宇宙
  春风妙手绘江山

  以铁肩担宇宙,妙手绘江山,气魄可谓大,但夸张得法,因革命者从来就是大无畏的。

  还有的对联利用比喻、借代、比拟等形式进行夸张,都是可以的,但要注意运用夸张务必做到合乎情理才会动人。

四十六、衬  托

  将两种事物放在一起比较,以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的方法叫做衬托。被衬托的对象称为主体,做衬的事物称衬体。衬托分正衬和反衬两种方法。正衬的目的是使被衬托的主题在形象上更加鲜明。

  请看桂林雁山公园大门联:

  春秋多佳日
  林园无俗情

  这是集陶渊明诗句联,下联“无俗情”衬“多佳日”,说明此地乃幽雅之所,不是那种为名夺为利争的嘻杂所在。

  再看孙中山挽黄兴联: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才不易
  试问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死后何堪

  《晋书·刘元海载记》:“常鄙随、陆元武、绛、灌无文”,指随何、陆贾、绛侯周勃、灌婴同是辅刘邦的大臣;“九等”,古代将士分为九品;夷惠指伯夷、柳下惠等古贤人;“彭殇”,指彭祖、殇子。作者旨在挽黄兴,却以古人兴亡衬之,实旨未写古人,“此才不易”褒在黄兴。下联写彭祖之寿,只在挽惜黄兴之青春夭折。作者情感悲绝,可谓一字一泣也。

  请看张漱兰为无锡张睢阳写的一副对联:

  男儿死身有奚言!若论唐室元勋,四百战功名岂输郭李
  父老谈之犹动色。但呼扬州都督,亿万年魂魄永镇江淮

  张睢阳即唐代名将张巡,他是唐开元年间进士,安史之乱时,他奉命由河南雍丘与许远移守睢阳,其时外无援兵,内无粮草,但他仍坚持了几个月,直到城破被俘,骂贼遇害而死。上联末尾的“郭李”指的是唐代名将郭子仪和李光弼。作者将张巡同郭李二位名将相提并论,意在用古人陪衬烘托今人,弘扬正义。

  反衬即用相反的事物,从反面衬托主题。如下联:

  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
  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此联为清代鄂比赠曹雪芹联,全联巧用反义词相对。旨在使读者明了褒贬之意,同时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对曹的赞颂。
29#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10:09 | 只看该作者
四十七、排  比

  即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平行短句,组合在一起表示相关的意思。运用排比仅限于上下联的内部,而以长联较多。排比要注意排比的事物要有内容上的联系,而且要求次序须有规律,给人以审美之感。

  请看李联芳所题武昌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水残山,极目古今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江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作者利用排比之法,将武汉三镇的主要胜迹囊括无余。联语颇富文采,只是因其历史之局限,格调及情绪较为低沉。

  再看现代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的桂林小广寒楼联:

  甲天下名不虚传:奇似黄山,幽如青岛,雅同赤壁,佳拟紫金,高若鹫峰,穆方牯岭,妙逾雁荡,古比虎丘。激动着倜傥豪情,志奋鲲鹏,思存霄汉,目空培楼,胸涤尘埃,心旷神怡消块垒
  冠寰球人皆向往:振衣独秀,探隐七星,寄傲伏波,放歌叠彩,泛舟象鼻,品茗月牙,赏雨花桥,赋诗芦笛。引起了联篇遐想,弄甘陇亩,士乐缥湘,工展宏图,商操胜算,河清海晏庆升平

  该联上联写桂林之胜景,无与伦比;下联叙桂林的名胜,引人入胜。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借景抒情,颂今怀古,对仗工整,极富文采,堪称杰构。

四十八、物  色

  物色即饰“物“以“色”,在巧联中有重要作用。它能创造鲜明的视觉形象,反映事物的特征,从而提高对联的深刻内涵。

  如下联:

  鹅黄鸭绿鸡冠紫
  鹭白鸦青鹤顶红

  将自然界中最能表现颜色的几种禽鸟入联,虽多种颜色堆砌却不觉生硬,语言自然,风格绮丽,被人喜爱。

  有一关帝庙联不仅使用物色,还是一副迭字对:

  赤面赤心扶赤帝
  青灯青史映青山

  物色应注重色彩在联中的主导作用,方能显出其特色。请看下联:

  绿水搅黄泥,红火黑烟,烧出青砖白瓦
  翠湖凌紫阁,丹梁碧枝,停浮玉殿金宫

  其中色彩字绿、黄、红、黑、青、白、翠、紫、丹、碧、玉、金,几乎占去联中一半,把一个凌紫阁的建筑过程细微地描绘出来。

四十九、数 量 词

  数量词在对联中有着特殊意义,用数量词组成的对联的作用主要有:创造形象和意境、加大对仗难度、进行数学运算、数字合称词的阐释、连续嵌入自然数等。

  请看下联:

  乾八卦,坤八卦,八八六十四卦,卦卦乾坤已定
  鸾九声,凤九声,九九八十一声,声声鸾凤和鸣

  此联巧用了数字成对,出句构思奇特,下联对仗贴切,用数应用乘法,合理、自然,而且符合事理。

  下联是庐山东林寺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上联叠用“三”字,“三教”,指儒释道三教;“三人”,指儒陶渊明、释慧远、道陆修静;“一花”,指菩提花;“世界”,指佛家过去现在将来为一世,东西南北上下为一界;“一叶”,指禅宗的一个宗派;“如来”,指释迦牟尼。此联为后人写三人谈儒论道流连忘返而且留下言谈三笑的故事。联语以一对三,工整独到,境界优美。作者善于从驳杂的事物中提取完美和谐的艺术体裁,有巧夺天工之妙。

五十、方  位

  即在对联中重用方位词。

  江西滕王阁有一名联为清同治进士金桂馨所撰:

  大江东去
  爽气西来

  作者抓住滕王阁的自然特点,以最洗练的语言进行高度的概括,达到一种超然洒脱、大气磅礴的境界。一“东”一“西”,囊括了事物的独特情韵。犹如一副写意画,给人一种横空出世之感。

  再看下联:

  坐北朝南吃西瓜,皮往东甩;
  思前想后看左传,书向右翻。

  联句中巧妙嵌用了“北南西东,前后左右”八个方位词,其实真正表达方位的只有“北”、“南”、“东”、“西”,其余的方位词与别的词搭配,词义产生了变化。比如“西瓜”是瓜名,《左传》是书名,两者与方位无关系,“思前想后”是时间范畴词,其意义与方位词关系不甚紧密,然而读起来仍和谐统一。或许,这就是作者的创作初衷。

  下面一联也是方位联中的精品: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相传此联为乾隆下江南经通州时与纪晓岚相对而成。联句以南北东西入联,此迭字法上联三出“通州”,三现“南北”;下联三出“当铺”,三现“东西”,然而联尾的东西两字在这里也产生了变化,从方位词变成了名词。形同而义变,情味盎然。

五十一、虚  词

  古虚词是在汉语中没有实际意义的字,其中一部分相当于现代的虚词。虚词不能独立成句,只有配合实词来完成语法结构。虚词对实词有协助作用,这类词包含介、连、助、叹、副、象声六大类。虚词在联句中的作用非同小可,有的联一虚词之差,谬之千里。巧妙运用虚词,可使联句增色,情趣斐然。请看下联:

  君恩似海矣
  臣节如山乎

  原来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的门联,原本无联句尾处两虚字,洪承畴投敌卖国,遭人唾弃,便有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这副对联是王湘绮写的讽刺袁世凯的。被近代人称为名联。联中嵌入“民国总统”四字,并在联尾点出“不是东西”,上联的“也”字和下联的“之”字都运用得很好,如去掉虚字,则失为佳作。

五十二、联  绵

  在汉语中,有一种词叫联绵词。所谓联绵词,就是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它们或有双音、迭韵的关系,如“玲珑”、“徘徊”、“窈窕”、“磅礴”;或无双声但有密不可分关系,如“蜈蚣”、“胭脂”、“妯娌”;或同音相重复,如“白白”、“津津”、“脉脉”等等。在对联中,联绵词必须对应联绵词,不能与其它词性的词相对。古代严式对更主张在联绵词中必须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例如:

  独抱琵琶寻旧曲
  数教鹦鹉念新词

  联中“琵琶”对“鹦鹉”,此联属联绵对。

  再如:

  入室饮茶,直步可登麒麟阁
  临池染翰,何年得到凤凰台

  联中以“麒麟”对“凤凰”,视为联绵对。

  福州春意亭联:

  莺啼燕语芳菲节
  蝶影蜂声浪漫诗

  江西蓝桥公园佳婚亭联:

  有情终配鸳鸯侣
  相爱总结连理枝

  再有杭州梅竹亭联:

  雪里梅花红烂漫
  霜间竹叶碧玲珑

  第一联中“芳菲”对“浪漫”,第二联中“鸳鸯”对“连理”,第三联中“烂漫”对“玲珑”,都属于联绵词相对。

五十三、标  点

  即在对联中突出标点符号的特殊作用,多以符号代替数字使用,以达到一种特殊的效果。下面是1976年“四·五”运动悼念周总理的一副对联:

  ?
  !

  全联仅用两个标点符号成联,隐含着极深沉的意义。上联一个“?”,下联一个“!”,如果不是在那个特定的历史事件中,是难以评断其内在的含义的。全联没有文字却胜过千言万语。可说是楹联史上最短的对联。

  请看下联:

  ? ?? ???
  ! !! !!!

  1949年,南京大专院校举行反饥饿、反内战游行,国民党特务镇压学生运动,打死两名学生,在举行的追悼会上就有这样—副无字联。对联巧用12个标点,并采用层盖手法,问叹相对,悲痛交织,情感层层递进。上联是向反动当局质问,血泪控诉;下联是写向反动势力讨还血债的决心,真乃“此处无声胜有声”。

  1948年3月,南京政府召开国民党代表大会,中央大学教授乔大北撰写一联嘲讽之:

  费国民血汁已?亿
  集天下混蛋于一堂

  联语直抒胸襟,愤不可遏,骂得痛快淋漓,有理有据。作者为国人鸣不平,怒目之态跃然纸上。上联的一个“?”是说南京政府盘剥了人民多少资财,本来就是一个未知数,不得而知。作者的无限愤懑,也许就在这一“?”中。
30#
 楼主| 发表于 2009-12-6 16:10:45 | 只看该作者
第九章 对联的节奏和格调


  
    当代诗词理论家李汝伦在论及诗词格律时,把中国诗词的特点誉称为四大美人,即是: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和参差美。除参差美只适应词曲体裁外,其声韵美、均齐美、对称美的特征同样适用于对联。其中的均齐美就是我们这里要说的节奏美。

一、对联的节奏美

  节奏美主要表现在节奏的平均、字数、行数的固定上。在律诗中,五言诗为三拍, 七言诗为五拍,五言句法多为上二下三,七言句法多为上四下三,但不管句法如何,其顿数则仍须一致。如李白的

  吴官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句法应是: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杜甫的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句法应为: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均齐美的产生来自人们对大自然的感悟。比如花叶的搭配,花瓣的排列,天籁的声音等。大自然有自己独有的自然属性、内在规律,我们的古人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融成一体,使中国的古老文化达到一种全新、永恒、贯通的境界。

  在音乐中,乐谱强弱、长短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现象称为节奏,在对联中,同句的平仄交替,上下的平仄相拗,形成明显的强弱、长短、高低、缓急的音步,似音乐中的旋律,我们也称其为节奏。

  对联上下联的节奏,一般是一致的,通常对联是以两个字或一个字作为音节,煞尾的字可以是一个字或者一个词。这是对联的一般节奏。

  说到节奏,便涉及到炼字的问题,一般四言和五言联,第三个字要选择特别响亮有力的;六言和七言联、八言联要注意第三、第五个字;九言联要注意第四、第六个字;十言联则以第四、第五、第七、第八字为重要。下面我们对一般四字联、五字联、六字联、七字联的节奏进行简略说明。

  四字联的节奏有:单节奏、二二、三一、一三等;五言联有一二二、二二一、二三、三二、一四、四一等;六言联有二二二、三三、二四、四二等;七言联有三四、四三、二五、五二、一六、六一、二一四、二二三、二二二一等。八言联大多由两个四言联组成,九言联大多由四言联和五言联组成。十言联以上的联句,多由三、四、五、六、七言的节奏,加以合并而成。

  如海瑞自题的四字联(前一后三式)

  干/国家事
  读/圣人书

  周恩来赠王朴山四言联(前二后二式)

  浮舟/沧海
  立马/昆仑

  山西岳祠五言联(前二后三式)

  文章/千古事
  社稷/一戎衣

  佚人作自策联(前一后四式)

  养/浩然正气
  极/风云壮观

  傅山自题联(前二中二后二式)

  竹雨/松风/琴韵
  茶烟/梧月/书声

  明郑成功自题六言联(前二后四式)

  养心/莫善寡欲
  至乐/无如读书

  清翁方纲赠谨庭六言联(前一后五式)

  结/幽兰以延伫
  抚/孤松而盘桓

  湖北古隆中七言联(前四后三式)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一番晤对/古今情

  清梁同书赠友七言联(前二后五式)

  闲为/水竹云山主
  静得/风花雪月权

  清林则徐自题七言联(前三后四式)

  不要钱/原非易事
  太要好/也是私心

  以上我们说的是对联的一般节奏,可以看出,一般节奏的上下节奏是完全一致的,下面我们谈谈对联的特殊节奏。

  请看诸葛亮武侯祠联: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如按一般节奏分,后半句不管如何断句,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方法应为:

  心在/朝庭,原/无论/先主后主;
  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可见其联的语言节奏和语义节奏是不相同的,如按常规分法,势必割裂词语,导致无法理解联意。这种对联当属于特殊结构。

  对联的音节一般是两字为一顿,它和作为意思单位的词语有时是不一致的。在这种情况下,不能采取割裂词语来迁就章节的削足适履的做法,而应保持每联词语意思的完整,按词义单位划分节奏。另外,在读联时要注意联句的内在节奏,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法,不要随心所欲地在联句中添“啊、呀”的语气词,只需在需要停顿之处,适当地延长一些就行了,这就是处理“缓急”的道理。在撰联炼字上,要注意选用鲜明恰当,高雅清新,平仄协调,读音响亮的字。能用实词的尽量用实词,虚词尽量少用或不用。音均意丰,以少胜多,才会创作出好的作品。

  讲究对联的节奏,还应避免“三同调落脚”。例如:

  琴瑟调和尽乐事
  亲朋团聚齐欢心

  上联三仄声落脚、下联三平声收尾。按规律上联的“尽”字应是平声字。下联的“齐”字应是仄声字。如以“一三五不论”视之,固然可以,但这样一来,整副对联抑扬起伏的节奏感便受到了影响。

  总之,对联中的失替(相邻音步末字平仄不交替)、失对(相对音步末字平仄不相拗)、同声收尾、三同调落脚等都属于影响对联节奏美的平仄失调现象。我们在撰写对联时,要注意尽力避之。

二、对联的格调

  对联的格调,直接影响到作品的品次,作者使用哪种格调,第一取决于题材,第二是作者的情性,有人偏重短联,重在一气呵成:有人喜用长句,意在缠绵反恻;有人喜好宛转,巧于花心悟语;有人倾于豪放,旨在铁琶高歌,不一而足。其实作品即是格调、艺术特色的综合表现,它包括作品的格律声调、作者风格、作品体裁等诸多因素。有诗曰:“直缘多艺用心劳,心能玲珑格调高”。陈家铨先生在其《谐联集萃》序中谈到,要“谐不伤雅,既雅且谐,格调才算高尚”。此言不虚。

  从体裁的角度来看,对联的格调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

  1.律诗格调

  最初,对联多以五、七言为多,它是对联格调的主流,这种诗歌式的对联,现在仍占大多数。如苏小妹联: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杭州藕香居茶室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2.词格调

  到了宋朝,宋词逐渐兴盛,同时也丰富了对联艺术。于是便出现了词格调的对联。

  词别称长短句,词格者即联句长短参差不一,有的音律也近于词曲,这种体式分明是受了来词、元曲之影响。如南京徐达的故居联: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英雄,问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何处是唐宫汉阙
  小院春回,莺唤起一庭佳丽,看池边绿树、树边红雨,此间有舜日尧天

  再如顾复初题成都濯景楼联:

  引袖拂寒星,古意苍茫,看四望云山,青来剑外
  停琴伫凉月,予怀浩渺,送一篙春水,绿到江南

  3.民歌格调

  有的对联很像民歌,语言通俗朴素,形式生动活泼,很有民歌情调。请看解缙所写一联:

  金水河边金线柳,金线柳穿金鱼口
  玉栏杆外玉簪花,玉簪花插玉人头

  4.散文格调

  有的对联却像一段信笔而成的散文,其语式随便,如娓娓而谈。以文入联,有人说自曾国藩始。请看清末文人俞樾的自挽联:

  生无补乎时,死无关乎数,辛苦苦著二百五十卷书,流传人间,是亦足矣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浩荡荡历半生三十年事,放怀一笑,吾其归乎

  再如秋瑾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瑾其可怀

  情调特似古代散文。

  5.戏文格调

  有的联从表情断句、叠词上看,很有戏文的味道,例如: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再如:

  莺莺燕燕,翠翠绿绿,处处融融洽洽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6.曲格调

  曲的格调表现在语言质朴自然,新鲜泼辣,形象生动、诙谐。此类对联具有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风格。例如棺材铺联:

  这买卖稀奇,人人怕照顾我,要照顾我
  那东西古怪,个个见不得它,离不得它

  再如诙谐联:

  一大乔、二小乔,三寸金莲四寸腰,五匣六盒七彩粉,八分九分十倍娇
  十九月、八分圆,七个进士六个还,五更四鼓三声响,二乔大乔一人占

  7.成语格调

  有的对联为成语嵌成。如林则徐撰联: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8.绕口格调

  有的联很像绕口令。如:

  屋北鹿独宿
  溪西鸡齐啼

  再如:

  烟沿檐
  湮燕眼

  9.谜面格调

  有的像一则谜面。如:

  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
  青龙挂壁,身披万点金星

  上联喻油灯,下联喻秤。再如:

  四壁图书三尺剑
  半肩行李一张琴

  联中藏“张三”、 “李四”四个字。

  10.骈文格调

  用骈体写成的文章称为骈文,骈文讲究词句整齐、对偶、声韵和谐,辞藻华美。汉、南北朝后,骈文风行,它后来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学史,对联同样受其影响。骈文格调的对联在清代的长联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这种格调在清代以前出现得并不多,清末民国初期,对联越写越长,从此,骈文格调便有了充分发挥的余地。如李联芳写的武汉黄鹤楼联:

  数千年胜迹,旷世传来,看风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鹄渔矶,晴川杰阁,好个春花秋月,只落得剩山残水,极目今古愁,是何时崔颢题诗,青莲搁笔
  一万里长江,几人淘尽?望汉口斜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许多酒兴风情,仅留下苍烟晚照,放怀天地窄,都付与笛声缥缈,鹤影蹁跹

  此联不仅用了大量的骈名,如“凤凰孤岫,鹦鹉芳洲,黄鹤渔矶,晴川杰阁”,“汉口夕阳,洞庭远涨,潇湘夜雨,云梦朝霞”等等,把人带入旷远、舒展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且用词典雅、清丽、极富文采,边叙边议,挟眼前景物、历史风云铺成一幅壮美的画卷,文辞激扬,如栏外涛声,从远而近,不绝于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9:39 , Processed in 0.16988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