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899|回复: 10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23 13:28:2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走向教育家要跨过几道门槛?
                                                                      文/麻辣讥士
        教师和教育家是两个处于不同层次的角色。不过,在起始阶段,二者都是教书育人的教师,都是依据一定的教材和一定的教育理念来对学生实施有计划的教育教学活动,并没有明显的差异。随着教育教学活动的进展,一部分教师囿于书本上的教条和指令,不敢对书本上的教义做因地制宜和因人而异的变动,成了书本经典的机械的传递者,自己没能够结合书本形成独特的育人体系,于是面对着一届又一届的学生重复着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这样的教师或许只是教了学生一些可能很快就被更新的知识,而很少去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式,以形成不同的时间、地点都能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只能永远是教师,不论获得什么级别的职称。而另外一部分教师,可能也尝试过将书本上的教义与具体的地域特点和学生特点相结合,建构出适合启发每个学生学习和思考的体系,但不幸的是,能够坚持下来的却为数不多,能够成功甚至因此成为广为认可教育家的更是寥寥无几。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舆论环境不够成熟。这些教师在尝试一些新措施的同时,可能会在创新过程中出现一些失误,这样会遭致周围传统意见的批评,从而导致一些人中途放弃。
  二是经济支撑不够有力。教师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从而会在其他方面相应地减少时间。一些家庭生活拮据的教师,不得不为着生计而操劳,从而变革的热情会因此大大降低,甚至放弃。
  三是专业基础不够扎实。一些教师虽然不存在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但是个人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在进行变革时可能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难题,从而中途气馁,回到传统的方法上来。
  四是教育理论功底不够深厚。一些教师虽然在变革的过程中获取小范围的成功,但无法向更大的范围推广,或者不能阐述清楚自己的教育教学体系,难以让他人明了自己究竟在做些什么,从而导致自己只能在小的范围内小有名气,但难以广为人知和被更多的人认可。
  上述四个因素对那些对教育教学变革有兴趣的教师作了层层限制,能够顺利应对这四个层面的问题,最终坚持下来的教师,实在是寥寥无几了。这寥寥无几的教师再经过众人的多次检验和不同地方、不同程度上的持久检验并被一致认可,则最终可能被称为广为认可的教育家。由此看来,教师成为这种教育家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永远成不了教育家。就我们所提到的教师而言,只要尽了自己的职责,对得起自己领取的工资,符合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尽心尽力,鞠躬尽瘁,最起码在所教育的学生眼里都是了不起的教育家。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3:37:44 | 只看该作者
如何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文/麻辣讥士
  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的刘良华认为: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要成为有人格魅力的教师和“受学生欢迎”的教师,除了具有基本的专业素养之外,尚需具备基本的专业人格,比如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快乐情绪。教师的主动精神、乐观心态和快乐情绪与教师的课程智慧、教学智慧和管理智慧一起构成了“学生最喜欢的教师”的基本要素。
  首先说说教师的主动精神——
  主动精神何以让某些教师顺利地展开职业生涯并成为受学生欢迎的成功教师?一直让自己陷入被动的教师又是如何逐渐成为不受学生欢迎的学校中的“失败者”?有些年轻教师是同年一起进入同一所学校,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最初几个月,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差别,但一年两年之后,这些同时进来的新教师逐渐显示出差别:有的教师会越来越受学生欢迎,而且成为其他教师心目中的好同事;有的教师则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学生讨厌的教师,而且校长和同事也因他的存在而感到不舒服。一个年轻教师以何种姿态进入一所新学校,以何种方式展开职业生涯,确实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一些年轻教师在还没有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究竟意味着什么”的时候就不以为然地走上了讲台,待他们尝试了失败的痛苦经历之后,才发出“悔不当初”的感叹。
  教师的主动精神究竟意味着什么?从在学校中遇到的成功教师以及在文本、电影中所看到的那些成功教师来看,教师的主动精神至少意味着:第一,善于创造性地执行,不让自己陷入被动和琐碎;第二,善于人生规划或生涯设计,为自己争取发展的机会;第三,像蚂蚁一样自强不息,遇到任何障碍都不断寻找新的出路。
  其次说说教师的乐观心态——
  教师的乐观精神主要包括宽容的精神、赏识意识和有激情的生活。宽容精神是一种“人不知而不愠”的修养,这样的人不会喋喋不休地抱怨;赏识意识是对他人表达真诚的认可和尊重;激情指的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要选择一种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生活方式。乐观的第一个指标是宽容。宽容的人不会对他人有太多的挑剔,也不会因他人不关注自己而一味抱怨。乐观其实很简单:停止抱怨。乐观的第二个指标是“赏识”。不仅宽容,还能做到对他人赏识,这是一个进步。渴望赏识是人性中最可爱的弱点。乐观的第三个指标是内心“宁静”、有“激情”、能快乐地生活。人总是喜欢和那些能够给人带来快乐的人在一起。快乐是一种能力。能够把笑声带给别人的人,有一种能力,叫感染。喜欢把痛苦带给别人的人,也有一种能力叫传染。
  最后说说怎样成为快乐的教师——
  快乐和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良好的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教育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教师的快乐与幸福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教师不快乐,他的学生往往不会有好日子过。万一教师不能拥有完整的快乐与幸福,那他至少要让自己过得有希望。如果教师的生活没有了希望和梦想,教育就会发生危机。有幸福感的人,是那些拥有创造性生活的人,是那些“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的人;所谓痛苦的人,是那些生活在种种束缚中的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作品可能是曾经改变了某个学生,可能是上了一节好课,可能是发表了一篇文章或出了一本书,也可能是参与建设了一个新班级或一所新学校。所有的作品都意味着某种“改变”。很多人之所以没有自己的作品,是因为他没有改变自己的生活,日常生活陷入机械的重复。为什么你无法发表一个新作品?因为你没有改变你的生活。既没有新的“阅读”,没有新的“观察”,也没有新的“做法”,当然无新作品可言。创造的生活其实是一种“可能生活”或“理想生活”。这种人生活在自己的梦想中。梦想是自己将来要走的道路,在自己将来要抵达的地方。人过得好与不好,全靠人有没有自己的梦或理想。
  史怀泽因《敬畏生命》而享有盛名。史怀泽建议人在走路时也要爱惜路上的生命:“被你踩着的蚂蚁在那里挣扎,甲虫在艰难地爬行,而蠕虫则蜷缩起来。”这令很多读者感动。可是,史怀泽真正的魅力并不在于他是一个多愁善感的男人,不在于他建议人要保护所有动物的生命,而在于他热烈地建议每个人必须让自己的生命过得充满激情、有理想、有活力。在史怀泽那里,“敬畏生命”意味着“拒绝成熟”。人的最重要的使命是在整个生命中坚持自己的理想,“伟大的奥秘在于,作为充满活力的人度过一生”;真正有力量的人,“什么也夺走不了他的理想”。我们成年人传授给青年一代的生活知识,不应该是“现实将排除掉你们的理想”,而应该是“坚持你们的理想,生活不能够夺去你们的理想”。
  生命力及其蕴含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前由母亲负责;人的长相在进入学校之后,由自己负责。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长相负责任。学生的使命,是对自己的精神长相负起不可推卸的责任。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成为一个有活力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全部期待。于是,真正“受过教育的人”、“有教养的民族”,显示为人的“活力”:神采奕奕、生机盎然;热情、冲动、才情、抒情、机灵、智慧、敏感、勇气、冒险、探索、拓展、开阔;争执、挣扎、执著、反抗、超越、拯救、解放……
  具体而言,人的幸福感来自三个要素:一是有情趣;二是爱人与被人爱;三是生活在自己的作品中。
  能努力用以上几个方面来要求自己、完善自己,你就一定会成为一个有人格魅力的教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23 13:44:16 | 只看该作者
岂是倡导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就能解决的问题?
文/麻辣讥士

  湖北省200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本是试图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来矫正当前社会上对母语的忽视倾象,但我以为,有些语言的不纯洁又岂只是倡导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就能解决的?
  我曾见几个小学生在公交车上叽叽喳喳,有个小姑娘是个少先队的“两道杠”,一副大姐大的派头,说:“这件事你们不要再说了,我去打个招呼,就能摆平他。”
  听小姑娘说“打招呼”和“摆平”,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冷气,在炎热的夏天,也竟止不住要战栗,不愉快的情绪持续了很多天。虽然这种流里流气的话语流行多年,人们习以为常,甚至进入社会话语系统,但无论如何,一个受过教育的,一个有点文明向往的人,应当对这些话语有本能的抵触。这个“摆平”和常用的“搞定”乃至近年的“封口”,本非市井良民语言,而是地道的流氓土匪语,记得文革时期好像还没有这些话语的,不知何时起,连孩子们也会说这样的话了。
请读者原谅,这里不得不说些不堪回首的文革旧事。文革前已有不良文风,名之为“党八股”及“假大空”,发展到文革,更多粗野的话语见诸官方报纸,“帮八股”、“匪八股”也都出来了。比如,文革初期流行的“把他们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就曾令人费解:把人打翻在地上,已经够残忍的了,何必再用脚踏上去呢?哪知后面还有一句答案——“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其他有“砸烂狗头”,一直流行到1969年,直到“最高”说了一句“哪有什么狗头,我看全是人头嘛”,才作罢。刘少奇被称作“刘贼”,林彪被称作“林贼”,这些,哪里像文明社会的政治语言?常用的群众语言有“俺们贫下中农气炸了肺”,直到1975年,报上还有这种莫名其妙的话。文革结束,当年惨遭“打翻”和“踏上一只脚”的虽然翻了身,但是不少红卫英雄和文革暴徒也混得不错(有些相当不错),因其辈绝口不提当年文采,部分文革语言就此失传,今天解释一句“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就要说上这么些废话。但被人们记录的文革语言,以后未必就没有研究价值。
  文革结束,语言学者教授终于敢说话了。有次周定一先生做学术讲座,提出要清理文革中的“流氓土匪语”。他具体提到不少话语,说全是文革前和文革中发明并流行的,经他一剖析,大家都感到问题很严重。因为那些词语,当时还在报刊上使用,话语深入普通百姓的生活,有的成为政治语言,有的已经找不到替代的词,怎么办?比如,什么叫“过得硬”?根本不通的话,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竟然一下子用了40多年,至今不衰。
  回到现实。如今让人恐惧的当然不再是“帮八股”,而是“匪八股”、“黑八股”。今天的社会有了讲文明讲法治的大环境,但是由于缺乏对政治文明的追求,没有倡导文明语言的需要,也由于政治基本素质的低下,大量的“黑恶”词语不但渗入社会语言系统,甚至进入了行政语言。“摆平”、“搞定”、“封口”这样的语词一般出现在什么语境下?它是不是依法行政的词语?只要稍作比较,就不难想到,这是带有邪恶、令文明人反感的话语,通常出现在流氓犯罪团伙中,谁能想到一个领导干部嘴里也会“摆平”、“搞定”、“封口”呢?“不怕黑社会,就怕社会黑”,如果政治用语、行政用语也是这样不明不白、流里流气的,社会能文明、和谐吗?
  “黑恶”词语的流行有特殊的社会背景。既然办事不经过正常途径及合法程序,可以通过非正常途径甚至非法手段而实现,那么,配上些帮会洪门的切口不也很正常吗?
  官场流行的另一些词语我至今不太理解,就是所谓的“碰头、吹风、打招呼”。曾询问一位官员,什么是“吹风会”?回答是“就是透露点信息,在正式文件没下达之前,让下面不要瞎来”。此中玄机,我不懂。再问:“打招呼”是否合乎规则?有没有法律效应?官员答非所问,曰:“一把手说了算。”这个“一把手”的称呼又让我走神,好像是文革中兴起的词语,也留下来了,与之平行的,是可以公开地称厅长、局长、区长、校长、主任等为“老板”、“头子”。
  如今的社会流行语中,使我感到难以接受的,就是这样一些词,我也无法从母语工具书中找到它们的准确定义。 “摆平”、“搞定”、“吹风”、“打招呼”、“封口”、“碰头”……如果每天把这些词语说上几遍,你就有可能找到某种特殊感觉,觉得阳光太刺眼;如果某个场合你的耳朵不断地灌进这样的话,你也许会以为置身青洪帮、袍哥会的兄弟聚会中。秘密社会没有明文章程,但组织严密,以几句切口接关系,一个手势一个眼神,就开始重大行动,不用发文开会,靠“碰头、吹风、打招呼”,就能“摆平”、“搞定”、“封口”。予生也晚,即使早生几十年,因为胸无猛志,未必敢入帮入会,不图今日于清平世界每天能听到“天王盖地虎”式的吆喝。
  作为一种文化痕迹,秘密社会话语系统有研究价值;但是它的不胫而走,成为官场用语,则可能昭示社会政治文明水平的低下。这种现状确实映射着时下官风。那些劣迹斑斑的人物,通过“摸爬滚打”混入仕途,在一片丑闻中继续升官,因而他不会、也不屑了解文明政治知识,他会觉得,他的发迹,正是“摆平”、“搞定”,他有权,就能让公民“封口”的。
  缺少文明的话语体系,没有对文明政治的追求,会让有文明向往的人感到羞耻;流氓语言盛行,形成政治上的猥琐自卑,社会文化的进步也会因之变得有限。湖北省2007年高考语文的作文题本是试图以学习母语、运用母语来矫正当前社会上对母语的忽视倾象,但我以为,有些语言的不纯洁又岂只是倡导学习母语、运用母语就能解决的?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6-23 21:43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22:44:20 | 只看该作者
  
网上新编寓言故事《刻舟求剑》读后
文/麻辣讥士
  最近从网上读到一个新编寓言故事《刻舟求剑》,感觉十分精彩。其精彩在于这则新编寓言对原寓言故事情节有所取舍,有所增删,创意也因此焕然一新。原寓言《刻舟求剑》的原文是这样的:“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拿原寓言与新编寓言一比较就很清楚:原寓言中既表现了“刻舟”的情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同时还表现了“求剑”的情节:“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所以,原寓言的标题定为《刻舟求剑》是名副其实的。而在新编寓言故事《刻舟求剑》里面,则只有“刻舟”的情节,而删去了“求剑”的情节。而正因为如此,它让我从中得到了新的启发。
  诸位可千万不要忽视有没有这个“求剑”的情节呀!过去的寓言原文,所要讽刺的重点就正是在这个“求剑”情节上——拘泥固执、不知变通。而新编的寓言故事因没有了这个“求剑”的情节,其主旨也就发生了天颠地覆的变化。寓言中的这把“剑”(其实也是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先是自我陶醉、自我炫耀了半天,什么“我锋利无比的剑身”,什么“完美的呈现”,什么“如虹的剑气”,什么“我生命中美到极至”,直至嘲笑自己的主人“年少轻狂”……

  这时,“剑”的主人又是如何对待这个“尾巴”几乎翘到天上去了的“剑”的——他先是“失手将我滑落”。这里的“失手”“滑落”两词用得何等轻巧与高妙啊!当这把自命不凡的“剑”正享受其“生命中美到极至”的时刻,他的主人却轻而易举地把它“失手”“滑落”了,而且不是“失手”“滑落”在船舱里,而是“沧然落水”,想捡起来都难。此后,“剑”的主人的态度就更是令人玩味——在“众人一片惊呼,纷纷要停船下水为你寻剑,可你制止了所有的喧哗,只是拿笔在船舷轻轻作了个记号”。
  到了此时,那把高傲而自命不凡的“剑”仍在“鸭子死了嘴壳子硬”,它还不忘嘲笑和讥讽他的主人——“你太自信了”!并且还以“剑”之腹来度其“年少轻狂”的主人之心,一如既往的自负地认为:“你相信只要你做个记号,我就会一直跟随着你,你什么时候闲了,只要顺着记号就能再找到我。我该跟着你的,毕竟我是为你而生!”
  可是,后面的结果呢?这也是新编寓言《刻舟求剑》最让人出乎意料的,就是剑的主人“一任”那把剑“沉积在时间的河底”,“日复一日”的,让那把剑“木然的任凭河水将其锈蚀”,而并没有像原寓言里写的那样——“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刻舟”而不“求剑”!读到这里,“剑”和他的“年少”的主人,到底谁是真正的“自信”者、谁是真正的“轻狂”人呢?不言自明。
  最后作个小结:不论“剑”也好还是人也好,都要谦虚、谨慎,不要居功自傲,得意忘形,否则会落得被孤立、被遗弃的结果。你在那里“已是黄昏独自愁”,旁人只会“独怜幽草涧边生”,惟有一声叹息而已!

【后附:网上寓言新编《刻舟求剑》原文
刻舟求剑
  犹记得当年你咋见我时眼中的惊喜,我锋利无比的剑身映衬着你的年少轻狂。或许你知道,或许你永远不知道,只为完美的呈现在你面前这一瞬间,我曾经历怎样的淬炼。然而直至这一刻我仍然不敢奢求你一生的承诺:“不离不弃”。
  命运之神对你是多么的眷顾,你在仕途上一路凯旋也从未曾遇到过任何危险,多年来我的存在只是你身份的一种彰显。是我幼稚吧!我曾偷偷幻想有一天能为了你粉身碎骨;但我又不希望那样,宁愿多年淬炼的剑气一天天被销蚀也要你无惊无险。
  那日春光明媚,轻舟画舫间你与众官员笑谈天下事,我在你身边默默仰慕着你,却不知是谁提议:久闻大人多年前得到一把举世无双的宝剑,不知可否让我等见识见识?众人附议。你浅笑着拔剑出鞘,如虹的剑气让众人赞叹不已,我知道这正是你需要的。你手挽剑花,春风中一片片涟漪,那该是我生命中美到极至的一刻吧!你失手将我滑落,在我沧然落水时,众人一片惊呼,纷纷要停船下水为你寻剑,可你制止了所有的喧哗,只是拿笔在船舷轻轻作了个记号,你太自信了,你相信只要你做个记号,我就会一直跟随着你,你什么时候闲了,只要顺着记号就能再找到我。我该跟着你的,毕竟我是为你而生!是厌倦了吗?为什么我一任自己沉积在时间的河底。
  日复一日,我木然的任凭河水将我锈蚀,犹记得当年你咋见我时眼中的惊喜,我锋利无比的剑身映衬着你的年少轻狂。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6-29 19: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28 22:54:15 | 只看该作者
我读网友“万绿丛中草”的诗作《夏天的微笑》


文/麻辣讥士


  请大家先看原作——



          夏 天 的 微 笑

                
           (作者:万绿丛中草)



       曾经有过的那一段回忆

      在夏日里


      已溶入了莲花的清香

      荷叶上滚动的


      是已风干的那一滴泪


      那湿润润的青藤

      挂满了一串串已萌芽的思念


      月牙儿与风


      在细语呢喃 耳鬓撕磨

      你 微笑走来


      给我一朵阳光般的笑脸


      霎时间


      我的世界变得那样寂静


      天地间 仿佛只有


      心中一声轻轻地叹息


      无法平息 那颗颤动的心


      小心翼翼地 守护着

      一个飘忽不定 复苏了的梦……


  网友“万绿丛中草”的诗作在“槐荫风情”栏目贴出后,有位网名叫“laoli”的先生在第一时间里谈了他读了此诗后的感受:“丛中草”是个现代派诗人!这首诗肯定很有水准!可怜我不会欣赏,从字面上看好似借夏天荷花,荷叶,水珠,青藤,阳光,风等思念自己的object,但又有点象是“怨妇思旧”,又有点象“少女怀春”……
  本人也认真读了网友“万绿丛中草”的诗作《夏天的微笑》,但却有不同的认识与体会。下面同大家交流一下。
  从表面上看,触景生情、咏物抒怀只是一般诗歌常用的手法与技巧。
  往深层里品,这首诗的格调却不低!因为通常“怨妇思旧”之类的诗歌多与感伤、哀怨、惆怅等消极情感联系在一起;而“少女怀春”之类的诗歌则更多的是表现某种思慕、躁动与不安份。
  可是,在《夏天的微笑》这首诗中全然没有让人感受到上面所说的这些。相反,该诗洋溢的全是平和、乐观、喜悦、甜美与满足之感!
  “曾经有过的那一段回忆”,不带丝毫的苦涩与哀伤,“它已溶入了莲花的清香”。我想,那荷叶上“已风干的那一滴泪”一定是幸福的泪,它一定凝聚着主人公的一段无怨无悔的美好记忆!因为“那湿润润的青藤/挂满了一串串已萌芽的思念/月牙儿与风/在细语呢喃耳鬓撕磨”……令人好陶醉、好羡慕!
  特别是诗中的点睛之笔——“你微笑走来/给我一朵阳光般的笑脸”,表明诗中主人公倍感幸福与快乐。这里没有出现像“怨妇”那样的指责抱怨,也没有出现像“少女”那样的欲说还羞……

  “心中一声轻轻地叹息”,可能只是对与某人“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的一种无奈认同。但是只要曾经拥有,何必在乎天长地久!于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一个飘忽不定复苏了的梦”,让一份幸福的思念、甜蜜的回忆、美好的情感,永远超越时空,时时出现在梦中,这就足以让人不仅在“夏天”,而且在一年四季都“微笑”了!


  我说得是吗?“万绿丛中草”!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6-29 20:3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19:25:39 | 只看该作者
我所感受的网友“万绿丛中草”的《七夕之夜,只有梦如故……》
文/麻辣讥士

    
  一、先欣赏原作——

          七夕之夜,只有梦如故……
      
(作者/万绿丛中草)

不知为什么

这墨玉般的夜空

即使它寂静无声

也能感受到它的灵魂的悸动

那闪闪烁烁的星星

诉说的低语

完全能够听懂



是谁 将天空划了一道银河

于是 便有了人间浪漫的故事

是谁 偷走了月亮里的精灵

于是 这世界变得朦朦胧胧 欲语还羞

还有一支爱的歌

渐渐被星星传唱

溶化进无边的夜色里



昨天 似乎所有的梦都如此遥远

今天 还可以听见那孤独的风

在远方的山岚岩石上低低地徘徊

只有梦如故……

  二、看两则跟帖——


  1、“laoli”(系旅居加拿大的孝感籍网友):


     盼望麻辣老师来帮我们解一解“草”小姐的梦!

     祝“草”小姐七夕期间作个新梦!


  2、“hbxg717”(系湖北职业技术学院的网友):


     七夕之夜为什么只有梦如故……

     人呢?



  
  三、我的欣赏感受——


  出差在外多日,未能及时欣赏“草”小姐的新作。谢谢“laoli”先生还没有忘记处在江湖之远的在下,在此就不揣浅陋地略谈一下对此诗的品读体会。

  跟“草”小姐以往的一些触景生情、借景抒情的诗作有点不同,在这首诗里,作者好像主要是在抒发某种微妙而无法明说的情愫——一种对民间美好传说结局的期待与憧憬。但是,我仍坚持作这样的臆测,这种微妙而无法明说的情愫一定是与诗人的某种情感经历有着蛛丝马迹的必然联系的。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七夕之夜”这样一个被称之为“中国情人节”的特殊夜晚,许多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某些原因未能终成眷属而至今仍在惦记着对方的情人们,怎会轻易地放过这样一个重温旧梦、渲泄情思的好机会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梦中惟有你最真。“那闪闪烁烁的星星/诉说的低语”,此时只有心有灵犀的人才能“完全能够听懂”!虽然“一支爱的歌/渐渐被星星传唱/溶化在无边的夜色里”了,但我相信,这首被升华了的“爱的歌”,在“七夕之夜”不论飘进谁个的梦中,此人都会睡着了笑醒……

  “hbxg717”先生在上面的跟帖中问道:“七夕之夜为什么只有梦如故……人呢?”我这里可以告诉他:人在心中!
  上面的品读不知得当否?如有亵渎之处,尚乞“草”小姐见谅!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6-29 20:3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47:46 | 只看该作者
简评网友“万绿丛中草”的《三月的小雨……》

文/麻辣讥士

  【原作如下】
                   三月的小雨……
                   (作者:万绿丛中草)

                 三月的小雨
                 悄悄的淋湿了
                 淋湿了堆满思念的眉尖
                 攀着记忆生长的藤蔓
                 在三月的小雨里
                 开着淡淡地
                 紫色的小花……

                 没有人知道
                 拈朵微笑的花
                 有种酸楚 些许淡愁
                 在悄悄的滋长
                 化作水雾
                 模糊了我的视线……

                 没有人知道
                 记忆 那只风铃
                 挂在了屋檐
                 有三月的风吹过
                 洒落一地的空白……

                 那盏思念的灯
                 执着的点亮
                 等待谁的回归
                 没有人知道……


简 评
  

  诗的前三节给人以一种“才下眉头”的感觉;诗的后两节给人以一种“又上心头”的感觉。诗中的主人公(从全诗所用的意象来看,这里的主人公应该是一位女性)一咏三叹地向着那位“没有人知道”的“谁”——可能是我,可能是他,也可能就是正在读这首诗的你,诉说着心中那份执著的深深思念……谁读到此能不被感动?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6-29 20: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29 20:53:18 | 只看该作者
简评网友“万绿丛中草”的诗作《在冬季的等待……》


文/麻辣讥士

【原作如下】
              在冬季的等待……
               (作者:万绿丛中草)

                  冬日的沉默
                 听不到一丝声音
                 只有寒冷的风陪伴
                 我始终没有
                 始终没有走进你的心里

                 你那冰凉 坚硬的外壳下面
                 躲藏的那颗柔软的心
                 什么时候向我开启?
                 在雪飞霜落的冬季
                 我在等待 等待春的脚步
                 等待花的叩门声
                 指轻轻揉碎
                 揉碎着夏日里留存的花瓣
                 也揉碎了心中积存的忧伤

                 你的沉默
                 也让我冬日的诗句无语
                 片片破碎的句子
                 拼凑着 拼凑着
                 一颗多愁善感的心


                 让那悠长的思绪 化作
                 化作一缕风 散在冬雾里 轻轻……


【简评】
  从表面上看,诗中是在诉说一种无奈的单相思之情;
  往深层里品,让人感到了诗中的主人公(可以是女性也可以是男性)是一个对爱情执著却又拿得起放得下的人……

  请看——
在雪飞霜落的冬季
      我在等待 等待春的脚步
      等待花的叩门声

  这里所表现的就是主人公对心中那份爱情的执著与渴望。

  再看——
让那悠长的思绪 化作
       化作一缕风 散在冬雾里 轻轻……

  这里所表现的就是主人公拿得起放得下,并不为情所困,不为一棵树而放弃整个森林。
  于是,也就有了今天与某位在咫尺天涯的人之间的纯洁感情和美好回忆……于是,我们也才有幸能欣赏到作者那一系列蕴含深情、能拨动人的心弦的好诗作:如《静夜思》、《邀月对影》、《在驿外断桥边的遐思……》、《我轻轻推开你虚掩的门》、《你知道,我在等你吗……》、《初恋的味道》、《是谁,在敲打我的心窗》(注:此处所列举的均为网友“万绿丛中草”的诗作)……
  有权威人士这样说: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读了作者的一系列诗作,有谁不想去充当这个“梦中情人”呢?因为“他”或“她”实在、实在太幸福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9#
发表于 2008-7-1 09:55:09 | 只看该作者
寒梅真是有心人,辛苦了.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2:18:39 | 只看该作者
简评网友“闲情偶寄”的风情散文《红莲白荷吟故乡》

文/麻辣讥士


【原作如下】
红莲白荷吟故乡

(作者:闲情偶寄)
          我的那在莲叶轻轻摩娑下悄悄长出的乳名呢,在那魂牵梦绕的湖乡?在那一湖碧水半湖莲的绝美世界里?我深藏着的乳名已经在湖水的轻唤下已飘散出丝丝缕缕的荷香,长成清香柔嫩的莲子吗?我想让湖乡的每缕晨曦镀亮儿时之梦,让那小小的梦轻落在那思念的七月婷婷玉立的粉荷上。
  湖乡,我用第一枝红莲描出你女子般的娇颜!
  深藏不露的岁月是一颗不会说话的莲子,当我用手接住雨水、接住阳光的时候,请湖乡的水莲花为我起舞吧。
  我是一个早已在心的深处筑起归巢的旅人,在无边无际的思念中重新渴望你带笑的沉默……
  夜窗无语,抱琴欲歌,在梦里,我的已被思念熬干的泪水重新滑落,冰凉的月华下,泪水又任时间慢慢晾干。夏之荷叶无穷冬之雪盖苇荡的故乡,有旧事扑朔如七月的潮水,早离故乡的人儿,我心之围栏无数次为你敞开,我的梦语如翅,常常盘旋于你的老槐荫树上。
  想你之余,我已细瘦成菱角湖中一株弱不禁风的残荷。想你,晨炊夕照下我已隐然飘升。惟愿故土的湖水能濯净我的旅尘,故土的晚炊能勾勒出我轻灵的幻梦,然后让我的灵魂独自伴着星星上路,踏上归程……
  走向故乡,我枯瘦的心四处询问,古道上的西风里,我已走过一段很遥远很遥远的路,耳前响起一片旧时门前乳燕的声音,在这瞬间,我的心倏然滋润了。
  故乡,故乡,我是一只在暮雨中苦苦等候春芽的冬鸟,当我穿过那枫叶簌簌的秋凉,当我啼出冬尽春来的葳蕤意韵时,才蓦然发觉故乡的春天早已在满目轻倩的炊烟的缭绕里了,虽然自己早已经目中含泪,而你将我脆弱的心紧紧攫住,象母亲干瘦的手把儿子的衣袖轻轻拉住一样。我是故乡母亲珍藏的一株小荷。甚至在更远的地方,母亲想象我是会唱歌的荷花儿四处飘零。往事早已将许多记忆一一封冻,我怀念着,然而我无法停止盛开。
  多少次,我和那些个夏天一起陷入热烈,七月的天空,灼灼逼人的热浪将我的红莲白荷反而滋养得灼灼直立的,我从梦里捧出的故乡小调总也飘不出这圆润的飘舞,什么时候结满莲籽的故乡,把采莲女的祝福和故乡的热情一起带给我?当我牵着秋天的手来到你的面前。故乡,浓浓的思念从一片片莲叶开始,你听到没有,风吹过秋荷的声音像祖母的唠叨。
  返回夏天的莲湖中央,如同返回故乡的怀抱!夏蝉的聒噪是一种无边的意境,翩然如蝶的莲的裙裾将湖乡打扮得妖妖娆娆。尔后,这些被雨水摩梭过的莲蓬的精灵,如一枚枚熟果般将掉未掉的沉郁,总是容易被我所静静忆起。此时,炊烟、红的莲白的荷、果树园和无边的莲叶,都已化为我比风还轻,比梦还香的吟哦。
  倘若生命注定我必须远走他乡,无论你的归去来辞还是怡然自乐的雅趣,无论岁月的脸上是忧戚抑或是言笑宴宴,我都将会执着地沿着我的思念在梦想中谱写我的乡关歌吟。 我期待着有一位伊人和我一起伫立在夏日荷风中将所有的季节一一吟唱,梦中的歌手,在故乡的视野里飘也飘不走……而伴随着我的年龄的而逐年浓郁的故乡情怀,就这样在这一片让我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的梦中莲湖中,一直驿动着,驿动着……
  那就让我用整整一生去守候你吧,故乡,就让我将生生世世把对你的依恋的刻在心底。在八月的红荷白莲翻飞的黄昏里,我独自流着南望的泪,打湿故乡的土壤,把我自己种植的土壤里,让我的思念长出永恒的绿的荷韵。


【简评】
  这篇风情散文富有浓郁的湖乡地方特色,文笔与情感也具有一种朴实的美。只是在写法上有两点不足:

  一是没有注意叙述角度的变换。如文中第二自然段写道:“湖乡,我用第一枝红莲描出你女子般的娇颜!”那么下面所要展开的描述最好换用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就显得自然、亲切多了。

  二是本文的情感基调是思念故乡,但由于文中没有交代必要的思乡背景(是远在他乡打工、当兵,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所以未能使文中的“景”与“情”形成有机融合,因而在感染性和引起人的共鸣性方面稍差了一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21:35 , Processed in 0.094354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