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08-7-4 22:28:02 | 只看该作者
品味网友“沐歌”新作《邂逅》中的朦胧美

文/麻辣讥士

           放假了,网友“沐歌”有空整理和发表自己的作品了。我同样也闲着,尽管没捧茶杯,却照样能够品味到从《邂逅》中透露出的一种朦胧美。
  之所以说“朦胧美”,就是因为文中所表现的情感既不是明确的“友情”,也不是明确的“恋情”,若说它是一种正在萌发过程中的“初恋”之情吧,也不够确切,因为文中的“她”和“他”还没有进入到“相恋”的阶段,充其量只能算是抒发“她”内心的一种 “思慕”之情吧。正因为文中所表现的是这样一种只可意会、不可明说,但分明能感染你、我、他的人间美好情感,所以,它有一种朦胧美!
  从整个文章的构思和行文来看,作者用的是一种倒叙手法。
  “她”两年前认识“他”是在大学校园的大操场上。“她”同“他”跑步时“彼此陪伴”,“一天又一天”地夏去秋来到冬至,却从“不曾有只言片语”的相互交流。然而两人“邂逅”在大街上的那一瞬间,“她和他的目光不期相遇。片刻地呆愣后,他们同时相视而笑。”——此处无声胜有声!“他们同时相视而笑”,既表明双方的心灵默契已臻佳境,也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其实,“她”对“他”是由衷的倾慕的。文中的描述很细致,因而也格外的动人:“操场上锻炼的人很多”,“只有他……矫健跑动着的身影成为大操场一道别样美丽的风景”。每当“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的心便会霎时升腾起一种轻盈的喜悦”。“每次,当他甩动双臂从他身旁跑过时,她都能看见他背部一大块一大块突出的肌肉,很青春也很健美。每次,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悄悄追随他的背影,直到很远很远。”“倘若哪天他没有来,她的心又会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她喜欢的大操场似乎也变得寡然无味了。”想起中国古典文论中的那句“一切景语皆情语”,我觉得这里不也就是一种“景语”和“情语”吗?都说“初恋”的感觉和记忆是刻骨铭心的,认真品读这篇行文朴素而情感真挚的《邂逅》,能不勾起你我对往昔的美好回忆吗……
  然而,我之所以说这篇文章的内蕴有一种“朦胧美”,就在于它所表达的并不是明确意义上的“初恋”或“相恋”。如果我说这是一种“单相思”,也并非不能言之成理。因为“操场上锻炼的人越来越少了。她的失眠症状渐渐得到了一些缓解,但她依然坚持每天去那个操场锻炼。她要赴一个不曾有约的约会。她想,或许那些夕阳下的等待,晚风里的默默关注,还有那些被昏黄的路灯影子拉得长长的失落,他从未察觉过。甚至,甚至他根本就不曾留意过自己的存在。要不然,几百次的不期而遇里,他怎么会不给她一句轻轻的问候,或者一个浅浅的微笑?”——如此多情的“她”碰到的偏偏是如此不解“风情”的“他”,一场没有性格冲突的隐性“冲突”自自然然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我们跟随作者之笔一起惜之叹兮,一同感受“深秋的凉意似乎越来越浓了”……
  如果文章仅只写到这些,那么给人的感受一定是压抑的。“初恋”最怕是失恋,“单相思”最怕结出“无花果”,这些在某种意义上说都属于“人生悲剧”的范畴。然而,文章构思的巧妙之处却也正是体现在这里!文章在前面所作的大段大段的铺垫与渲染,原来都是为了先抑后扬。
  你看:“冬日的一个午间,许久不见的阳光肆意地照着大地,暖意在整个城市静静流淌。”——环境描写映衬了心情的舒畅。因为“她”与“他”不是在大操场上,而是在大街上不期而遇了,而且“她”分明感觉到了“他的眼里,他的嘴角,他的脸上写满惊喜”!很显然,这一“邂逅”,唤醒了“他”对“她”的某种感觉。虽不是“众里寻她千百度”,但我们可以想象那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他”心里应该还是有的。我不敢断言:此次“邂逅”是否也是“他早已在期待”的,“他”是否“今夜,一定要去那个操场”,从此“她”和“他”之间的情感将会有一个新的飞跃。但我敢肯定,“他早已把她的样子记在了心底”则是一定的,不然怎会在“他的眼里,他的嘴角,他的脸上写满惊喜”呢?
  “今夜将无风,今夜将无雨,今夜将是可预知的温暖。”文章采用了一种开放式的结尾,其结果可任由读者去补充、去想象,反正文章已完,却意味未尽。这就是我从“沐歌”的《邂逅》中感受到的“朦胧美”的魅力。
  总之,“沐歌”的《邂逅》,不仅会使文中的“她”今夜将有一个好梦,也可能会使读了这篇作品的你我也有一个好梦!


【后附原作】

邂   逅
(作者:沐 歌)

   
            
她初次和他相遇,是在两年前。
    那时候,她因为睡眠不好,遵照医生的叮嘱,每晚在一个大学校园的操场上快步走锻炼身体。远离城市的喧嚣,卸下内心的浮躁,伴着落日的余晖,嗅着袅袅上升的嫩草的清香,看着那些或年迈或青春的身影从身旁而过,心灵在那一刻变得格外简单、宁静、轻松。她由衷地喜欢上了这个地方。这个洋溢着生命气息与闲适生活味的大操场。
    他就是在那个时候进入她的视野的。
    操场上锻炼的人很多,大多数人和她一样,一圈一圈或快或慢地走着。只有他,几乎每天都绕着操场跑十来圈。矫健跑动着的身影成为大操场一道别样美丽的风景。于是,她开始注意他。每次,当他甩动双臂从他身旁跑过时,她都能看见他背部一大块一大块突出的肌肉,很青春也很健美。每次,她都会不由自主地悄悄追随他的背影,直到很远很远。
    后来,她每次来到操场时,总是先习惯性地向四周看看。如果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她的心便会霎时升腾起一种轻盈的喜悦。倘若哪天他没有来,她的心又会一下子变得空荡荡的,她喜欢的大操场似乎也变得寡然无味了。
    一天又一天,他们几乎每天在那个操场相遇。有时天气不大好的时候,偌大的操场上只有他们两个人。她仍是慢慢地走着,他轻轻地跑动着从她身旁而过,一圈又一圈。彼此陪伴,却不曾有只言片语。
    夏天过去了,秋天如期而至。夜色凉如水。跑道旁那些原本郁郁葱葱的生长得极欢的草,开始一大片一大片的枯萎。
    操场上锻炼的人越来越少了。她的失眠症状渐渐得到了一些缓解,但她依然坚持每天去那个操场锻炼。她要赴一个不曾有约的约会。她想,或许那些夕阳下的等待,晚风里的默默关注,还有那些被昏黄的路灯影子拉得长长的失落,他从未察觉过。甚至,甚至他根本就不曾留意过自己的存在。要不然,几百次的不期而遇里,他怎么会不给她一句轻轻的问候,或者一个浅浅的微笑?想到这里,心底里便隐约地觉得有些失落。深秋的凉意似乎越来越浓了。
    虽然这样,她仍然每天去操场锻炼。每天也依然能遇到他。
    冬日的一个午间,许久不见的阳光肆意地照着大地,暖意在整个城市静静流淌。她去附近的生活馆买台灯。刚刚走到那个店铺门口,突然看到前面一个似曾相识的身影。她还未来得及在记忆的深处细细搜寻,那个人已蓦地转过身来。仿佛冥冥中有一种指引。瞬间,她和他的目光不期相遇。片刻地呆愣后,他们同时相视而笑。那一刻,她分明看到,他的眼里,他的嘴角,他的脸上写满惊喜。原来他早已把她的样子记在了心底!原来他早已在期待和她的这一次相遇!一笑泯千愁。依旧没有只言片语,但她的心却已在那个微笑中释然。她想,今夜,一定要去那个操场。她知道,他也一定会去的。
    今夜将无风,今夜将无雨,今夜将是可预知的温暖。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2#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2:51:41 | 只看该作者
如 何 欣 赏 诗 歌

——一次由解读网友“万绿丛中草”的小诗所引发的争鸣

文/麻辣讥士

  还是先看原作——
           


               放飞那只心中的蝴蝶……
          
              (作者:万绿丛中草)
  

        今夜的月光这般明亮
    我的心语在风中
    慢慢开放
    思绪 在千万次的挣扎
    终于羽化成一只蝴蝶

                 在淡淡的春雾里放飞
                 让它翩翩落在你的肩头
           我想 它所诉说的一切
           你一定能够听懂……

           打开时间的长轴
           心静如水
           再也没有潮涨潮落
           漫过堤岸的涌流
           犹如鱼儿游过后的波纹
           轻轻淹没深深浅浅的思索……

           没有什么提不起
           也没有什么放不下
           那一丝丝的轻愁
           已风化 凝聚成寂寥的琥珀
           更深露重
           倦怠了幽梦小楼……

  “万绿丛中草”的诗作在网上贴出后,有位马甲叫“xglxh”的网友在第一时间里谈了他读此诗的感受:“我想去捉住那只蝴蝶!把一切愁情挂在她身上,让她带走,她却说:不必了,这是海市蜃楼!”
  随后,我便用心地读了“小草”的这首抒情小诗,我认为较之她以前帖出的一些诗歌,这首抒情小诗除了仍是得心应手地借用多种意象来传达内心深处的微妙情感外,在情感和立意上还有了进一步的升华。我能感觉到诗中主人公(因为不能简单地把诗中主人公与楼主划等号)已把对过去的一段恋情(或是往事)的美好记忆珍藏于心中,并已开始在心头逐渐化开了那团积郁很久的某种“情结”。

  这首诗再不似作者之前的一些诗作那样还略带有丝丝淡淡的哀怨与失落,相反,这首诗中充满了一种卸下心头某种重负的轻松与喜悦。你看:“今夜的月光这般明亮”——人的心情变了,眼前的景色也随之豁然开朗了。“那一丝丝的轻愁/已风化/凝聚成寂寥的琥珀”——表明诗中主人公已把过去的一段情感经历看作是一次宝贵的人生体验和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那“终于羽化成”的“一只蝴蝶”——不就是从诗中主人公心灵深处飞出的潇洒之“蝶”吗?

  正如诗中所写的:“我想/它所诉说的一切/你一定能够听懂……”我想在这里冒昧地代表你意念中的“谁也不知道”的那位“谁”,用心地向诗作者回应一句——是的,你所诉说的一切,我听懂了!

  当我把上面的几段文字贴到网上后,有一位网友对我的解读表示怀疑,他在跟帖中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我更愿意听听原诗作者自己对自己诗歌的阐释。”
  当时还是这位叫“xglxh”的网友回应此帖说:“有时写诗只是一种感受,就像人做了好事,有人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一问,还真不好回答,谁作好准备再去做好事,就算有,恐怕会成为笑谈!”
  我很赞同上面这位叫“xglxh”的网友的看法,于是也明确提醒原诗作者千万不要向大家阐释她诗中的意象有何所指。我对原诗作者“万绿丛中草”这样说道:有的人您尽可以坚持要求作者“阐释”自己的作品,以便深入、准确地体察作者的思想、情感、主张等等“什么”的;但我也可以恳求作者没有必要“阐释”自己的作品,千万莫把各位读者、欣赏者已进入的某种美好意境和甜蜜梦幻破坏了。在艺术欣赏中没必要搞科学探究和考证。神秘、朦胧、发人深思、引人联想和想象……这才是审美!
  我认为,诗歌的重要作用之一就是能含蓄地表达个人心中的某种隐秘的情感或思绪,它有时是不能用直白或普通的语言向人道出的。这全靠读此诗的人是否也具有某种相同的情感体验而产生情感或心灵的共鸣。歌朝知音唱,诗向会人吟。诗人的任务就是只管写自己的诗,抒自己的情,吟唱自己心灵的歌而自得其乐。阐释的任务还是交给那些写不出诗歌但又喜欢诗歌的研读者、欣赏者、评论者吧。否则,研读者、欣赏者、评论者的饭碗都被诗作者一个人端去吃了,那精神文化领域里的下岗失业人员不就又要增加许多了么?
  伟大领袖毛泽东在写诗作词方面被堪称为现代的艺术大师是当之无愧的,尤其是他的诗词将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完美地结合了在一起。当年和现在都不乏有学者、专家专门去钻研和解读他的诗词,但即使在毛老先生当年在世的时候,我们也没见到有谁去要求(或请求)毛老先生能否把自己诗词中蕴藏的深意给大家阐释一二呀!再比如,当年的钟子期能从俞伯牙所弹奏的琴声中感受出一种“高山”之志和“流水”之情来,也没见有谁去向二位对质确认一下:你弹的是不是那个意思呀,他说的是不是那个意思呀?
  还有在佛经上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当年在灵山大会上,佛组世尊拈起一朵金色的花给大家看,大家看了世尊拿朵花,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惟有在台下众人中坐着的摩诃伽叶破颜为笑。——这里,“世尊”为什么要“拈花示众”?没有谁去上问(也许是不敢吧,就像当代人不敢去问毛泽东当年写作某诗某词是什么用意一样)。“摩诃伽叶”为什么“破颜为笑”?“世尊”也没有下问(也许他已知道“摩诃伽叶”明白了其中的深意而无需赘问,而对那些被搞得“目眨”的众人,“世尊”也没有去追问他们:你们到底懂不懂我“拈花”是在做什么)——像这种心领神会的千古佳话,就如同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与欣赏。

  我认为,对艺术作品(不仅仅指诗歌)的欣赏主要靠的是形象思维(当然也并不绝对地排除逻辑思维),更注重的是一种心领神会。艺术作品中出现的形象、意象、人物等都是浸染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感色彩的,因此不能把它们与现实生活中的“什么”去一一对应。甚至有时候就连创作者本人也不能明确地“阐释”清楚作品中的这写的是“什么”、那指的是“什么”,顶多只会说在作品中的某人、某物、某景、某意象上寄托了一些“什么”、影射了一些“什么”、传达了一些“什么”。这里之所以用“什么”来表述,就是我也不知道这“什么”到底是“什么”,这要靠各人去品味、去领悟、去思考、去归纳。

          退一步说,即使是诗歌创作者自己阐释了自己的作品又怎么样呢?就一定能保证与每位不同的欣赏者品读作品之后所得到的体会、感受、领悟、启示等完全相同吗?西方的名言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的名言就是“诗无达诂”。正因为诗歌创作者在作品中营造了一个独特的情感世界,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使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乐者见乐,所以,它给人带来了一种难以言表的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有首电视剧主题歌唱得好:“故事里的事,说是就是,不是也是;说是不是,是也不是……”我再复述一下本文开头那位在第一时间跟帖的叫“xglxh”的网友的话:“我想去捉住那只蝴蝶!把一切愁情挂在她身上,让她带走,她却说:不必了,这是海市蜃楼!”——这意思就是请大家莫太把诗中的情景、人物等当成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所指。你读了,欣赏了,有所体会、有所感受、有所领悟、有所启示就足够了。

  这里,我是的确十分赞赏这位“xglxh”网友发的几个跟帖的!看得出,这位先生也是深谙艺术欣赏之“三昧”的,他所跟的帖子言语虽短(不似我这样故作高深、一说就“长篇大论”的),却举重若轻、深入浅出、旗帜鲜明地表达了他的观点:“有时写诗只是一种感受,就象人做了好事,有人问:你当时是怎么想的?这一问,还真不好回答,谁作好准备再去做好事,就算有,恐怕会成为笑谈!”——诚哉,斯言!

  最后我想附庸风雅地用李白的一首五绝来结束此文:“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一首好的有韵味的诗歌(当然也包括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就像那座“敬亭山”,会使你我等人产生一种“相看两不厌”的感觉。我希望大家打住有关文艺欣赏方面的理论探讨,不要喧宾夺主了。我们还是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结合各人自己的生活体验或情感经历,来用心品味“万绿丛中草”为我们精心烹制出来的意蕴丰富的“绿色食品”和精神美餐吧!欢迎更多的人都来“放飞那只心中的蝴蝶……”——我也好从中去捕捉我“那只心中的蝴蝶”!
补记一笔
  在本文发贴出来之后,原诗作者“万绿丛中草”迅速在网上给了我一个公开的回帖:“麻辣讥士,呵呵,我也回应一句:是的,我所写的一切,你看懂了!谢谢你,朋友!”能得到原作者的认同,我真的好高兴!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5 22:5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3#
 楼主| 发表于 2008-7-5 23:19:30 | 只看该作者
做人还是“洁身自好”好!
——我从网友“江南可采莲”新作《喝茶》中获得的人生感悟

文/麻辣讥士

            网友“江南可采莲”近日在“槐荫学苑”中发了一篇题为《喝茶》的新作,立即引来众多“品茗”(跟帖)者的一片赞美之声。的确,《喝茶》一文以清丽晓畅的笔触记叙了日常生活中有关“喝茶”的几个有趣片断,其中不乏让人忍俊不禁的细节描写、生动精彩的隽言妙语和有关对茶文化的宣扬。
  我不想人云亦云地对作者和原帖给以简单的喝彩,而试图从热闹之中看出一点新门道,因为我不信文章真像作者说的,“除了香味,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味道”。既然大家都在智者见智地赞扬文章的文字、内容等表层的方面,那我何不另辟蹊径,仁者见仁地从文章所给我的思想启示与人生感悟方面来进行一番深入探究呢!于是乎,在现实生活中本不嗜好烟、酒、茶的我,便入乡随俗地浸泡在“学苑”中,潜心地“喝”了好几天“茶”——认真品读了好几遍《喝茶》原帖。
  心诚所至,果然我就从《喝茶》中咂摸出一种别样韵味,从中获得了这样一种人生感悟——即做人还是“洁身自好”好!
  按说,“洁身自好”作为一种人生信条或处世原则,本和“喝茶”风马牛不相及,而我又是怎么领悟到这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呢?诸位在听我细细道来之前,让我先对“洁身自好”作一个明确的定义,以消除阐述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歧义。在《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5次修订版)中,“洁身自好”的义项与解释有两个:①指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②指怕招惹是非,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公众事情。在本文中,我所说的“洁身自好”是取的第①义项,即“保持自身纯洁,不同流合污”。这一点务请诸君明确,否则就违反了逻辑上的同一律,从而失去了往下研讨的基础。
  下面言归正传。
        在大多数人看来,“喝茶”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再往高处拔也就是一种文化传统。而以我独特的视角看来,“喝茶”跟其他任何物质享受一样,也是红尘俗世中的一种诱惑之源,它能使人产生某种渴望或追求,甚至能使某些人沉浸于其中而不能自拔。那种见茶生厌、喝茶过敏、一生绝不同茶沾边的人是极少的。绝大多数人对茶无非有两种态度:一种人是有茶喝也行,没有茶就喝白开水也行,自自然然地并不把“喝茶”当成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再一种人就是非茶不喝,对茶有瘾,而且十分追求“喝茶”的质量与品味,巴不得“喝茶”越高级越好;更有甚者,一日无茶便吃不进、睡不安,近乎一种病态。这两类典型都在作者的《喝茶》一文中有具体而生动的刻画与表现。
  “一直以来,对于茶,我只有喝的经历,却没有去品过。当好多人把品茶当成一种时尚时,我却怎么也培养不出这种品味来。”——原帖开门见山的两句话,既客观反映了作者的个人状况,也深刻揭示了一种生活现实,即不少人的确曾经努力做过一些改变自我、迎合时尚、追求新潮、尝试刺激的事情,可到头来还是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本本分分才是善、自自然然才是美!
  记不准歌手那英曾在哪首歌里这样唱道:“这世界是否变得越来越精彩,这世界是否变得越来越无奈……”套用蔡明在08年春晚小品中的那个经典口头禅——“这是为什么呢?”我认为就是因为现实红尘中对凡人的各种诱惑实在太多了!在人们充分感受这世界“变得越来越精彩”的同时,又有多少人因为受到某些方面因素的制约,达不到自己的所愿而苦恼、而无奈呀。
  本来抽烟、喝酒、品茶都是无可厚非的个人生活嗜好,只要你有自己的经济实力,喜欢这样的生活享受,尽可以从中自得其乐,犯不着指责谁、干涉谁、限制谁。但当我看到《喝茶》原文中的“我”——作者本人,也曾跟风——为追求“美容之功效”,把自己本不喜爱的事情——喝茶,也亦步亦趋、煞有介事地施加给自己,反而给自己找来了罪受:“我反复品鉴茶之美姿,细细嗅着茶之清香,待茶微热时,喝了一大口,我的个妈啊,好苦,胃里一阵翻腾,差点吐了出来。”从这里我就深深感悟到:人一旦经不起外界的诱惑而迈出本不应迈出的一小步,有时也是会给自己带来莫大痛苦的。
  由“喝茶”我联想到,每个人都应有自己的人生信条和处世原则。有人把“喝茶”(或是功名、利禄等)当成孜孜不倦的一生追求,例如文中的“一个同事说她时时离不开茶,有时半夜醒来,也要喝茶。有一晚,茶瓶里没有开水了,她硬是在半夜三更坚持着烧了一壶水,泡上茶,喝上了两杯后,才心满意足地睡去。”像这样痴迷于“喝茶”,就已超越了享受快乐的界线,完全嬗变成了一种人生折磨,何苦呢!人一旦成了“茶奴”(或是其它东西的奴隶),他所追求的幸福也就彻底被异化了。
  正因为如此,所以我十分欣赏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开宗明义表达的生活态度:“于我,茶只是用来解渴而已。”当一个人把有些东西(如功名、利禄等)看得很淡时,就失去了某些生活羁绊,从而获得了某种人生自由。有茶喝时,可以“一个人连饮两杯”;没有茶时,就“从饮水机上接满一大杯水,一饮而尽”!甚至还可以冲着任何人自豪地说:“牛饮就牛饮,不是那个斯文人,何必装斯文。”人像这样无拘无束、洒脱自由地活着该多有意思呀!如果一个人总是被“茶”(或是功名、利禄等)牵着鼻子、勾着魂魄,他能过得开心快乐吗?
  再就是作者在文章末尾一段写到的父亲,竟能数十年如一日地只“喝一种大叶子茶”,尽管有孝顺儿女送来的“龙井茶”,他却依然“端着瓷缸,还是大口大口喝着大叶子茶”。对这样一生执著、不为外物所动的人,我也是由衷敬重的!
  综上所述,做人“洁身自好”,不随波逐流,不受“时尚”影响,不为形形色色的外界诱惑所“潜移默化”,照样能活得踏实、活得自在、活得愉快、活得精彩!正如一首诗中所写道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一个有定力的人,也永远会是另外一些人的楷模和榜样!这就是我从网友“江南可采莲”新作《喝茶》中所获得的人生感悟。假若有谁再像范仲淹老先生在《岳阳楼记》中那样发问:“斯微人,吾谁与归?”我定会这样郑重地答道:我愿同所有“洁身自好”的朋友与归!
          最后申明和强调一下:本文不是对《喝茶》文本的全面分析与解读,而纯粹是个人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感悟,即使有些“牵强附会”,大家也不要“吹毛求疵”,因为“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愿你也能像我这样,能发现一个新的“哈姆雷特”。
  再次感谢网友“江南可采莲”在新作《喝茶》中给予我的人生感悟和精神快乐!

** ** ** ** ** ** **

【下附原作】
喝 茶
(作者:江南可采莲)
  一直以来,对于茶,我只有喝的经历,却没有去品过。当好多人把品茶当成一种时尚时,我却怎么也培养不出这种品味来。想想,是没具备品的资格吧。品得有时间,得有闲,得有情调,于我,茶只是用来解渴而已。
  记得有一篇文章,说茶泡掉了一个朝代。意思是说国人太讲究品茶了,啥事不管。《红楼梦》中就曾描写妙玉搜集冬日梅花上的雪作泡茶之用,可见国人对喝茶之讲究。有个朋友告诉我,他印象最深的是多年前,他在某地喝过的一种可以吃的茶,将黄豆,芝麻用油炒过,放点盐,再加入用吃饭的碗泡好的茶水中,端起碗,就有茶香,豆香,芝麻香扑面而来,入口更是香气扑鼻,过了好久,香味还留于舌尖,真有绕梁三日之妙。
  去年夏天,我和老公到妹妹家做客,妹妹刚拿出纸杯要给我们倒茶。从福建出差回来的妹夫急忙拦住:且慢,让我露一手,给你们沏点功夫茶品品。于是,洗手,取出一套茶具,小小的壶,小小的杯,小小的盘,均为栗色陶瓷制品,极为精致。妹夫先用滚水把壶、杯烫过,抓出一捧铁观音,放入壶中,注入开水,泡了一会,茶叶泡开,揭开壶盖,一股香气氤氲开来。然后,将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小壶巡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惟恐泼洒,小心翼翼地奉给我们。看他身高180CM的大个子举着小巧的茶具,细细地,慢慢地,一招一式地泡着这点茶,搞得那个隆重啊,我差点笑起来。学着妹夫的样子,我一手托杯底,一手扶杯沿,小口啜饮,一杯茶一下子就见底了,还不知其味。忙拿起壶,又倒了一杯,一口又喝完了。壶太小,装不了多少。我一个人连饮了两杯就没有了。妹夫笑说:你这哪里是品茶啊,简直就是牛饮。我大笑,冲着当体育老师的妹夫:牛饮就牛饮,不是那个斯文人,何必装斯文。转身找出纸杯,从饮水机上接满一大杯水,一饮而尽!
  有一阵,同事中兴起喝茶之风。一个同事说她时时离不了茶,有时半夜醒来,也要喝茶。有一晚,茶瓶里没有开水了,她硬是在半夜三更坚持着烧了一壶水,泡上茶,喝上两杯后,才心满意足地睡去。有此茶之发烧友,我岂能放过,于是向她们请教这是什么茶,那又是什么茶,逐渐知道了碧峰,毛尖,龙井……听说茶有祛脂,美容之功效,立即把老公喝的一种包扎在一起,形似菊花的茶据为己有,学着同事的样子,用开水把杯子烫下,放入一朵茶叶,加入沸水,一会的功夫,茶叶舒展开了身子,似花般绽放在杯中,嫩嫩的绿,细细的叶,晶莹剔透,煞是好看。我反复品鉴茶之美姿,细细嗅着茶之清香,待茶微热时,喝了一大口,我的个妈啊,好苦,胃里一阵翻腾,差点吐了出来。赶紧把剩余的茶水倒掉,洗涮干净,倒上白水,喝了下去,才压住那股苦味。
  妹妹从云南旅游归来,送给我一罐玫瑰花茶。玫瑰色的花蕾装在小小的纸罐中,很是精细。本不爱喝茶的我一看纸罐上的说明书:美容养颜,通经活络。立即笑纳,并付诸实施。取一玻璃杯,放入几朵玫瑰花,加入开水,泡上一会,花儿渐次开放,花形秀美,气息雅致,颜色粉嫩,入口一尝,除了香味,似乎没有什么特别味道。勉强喝了几天,总觉得不如喝白开水方便快捷,便将其束之高阁。一日,与朋友闲聊,讲起茶,她是个很会享受的人,立即说:玫瑰花喝多了,脸色会似花瓣一样红润的,这么好的东西,你不喝,就拿来给我吧。于是,这罐茶到了真正懂它的人手中。
  想起小时候,父亲爱喝一种大叶子茶,估计是茶叶采摘加工过程中剩下的最差的渣沫了。天热,父亲常常在大瓷缸中放上这种茶叶,倒水,茶的颜色就由浅至深,由红到紫既而紫红。每当从外面辛苦劳作回来,父亲都要端起瓷缸喝上几大口,他说:这茶解暑,清火。多年来,除了大叶子茶,再没见父亲喝过其他茶了,心里一直愧疚于为了我们,父亲过得太苦。若干年后,我送他龙井茶,希望提高他喝茶的档次。过了几天,去看他,见他还是端着瓷缸,还是大口大口喝着大叶子茶,我问:为什么不喝我送的茶?父亲不好意思地说:喝过一次,不习惯,还是喝这茶好!
  听此言,我无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4#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5:11:41 | 只看该作者
“快乐风铃”传递给我们的岂只是“温暖”……
——评析网友“快乐风铃”的新作《温暖传递》
文/麻辣讥士

       “误会”与“巧合”是文学作品中最常用的创作技法,虽然看起来不太自然,但却很具喜剧效果,因而深受不少创作者的青睐。在网友“快乐风铃”的新作《温暖传递》中,就主要是用这样的方式为我们拉开了一道情感序幕。
  “王琳是我的同事”,虽“不在同一个科室工作”,但因为“上下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起”,因聊双方“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而成了“我交往和结识的好朋友”。文章开篇简单明了地交代了两人的关系:“我”和“王琳”虽是“同事”和“好朋友”,但“不在同一个科室工作”,平时两人只是在“上下班时”才能“遇到一起”。这就顺理成章地为后面将要出现的“误会”与“巧合”作了合理的铺垫。
  逢年过节,朋友之间互发短信相互问候或祝福,是近年来随着通讯科学技术发展而出现的一道社会的独特风景。据有关资料统计,仅今年春节期间全国短信发送量就已达到140亿条。所以,我们毫不奇怪作者会在“2007年春节”要“给王琳发一条祝福短信以示对她的感激”有什么突兀。让人感到意外的倒是:在同一个学校里竟“巧合”地还有一个叫“王林”的老师与“王琳”同姓同读音,而且还是男性!戏剧性和喜剧性也由此产生。这里我认为没有必要对作者所在的学校里是否真有叫“王琳”和叫“王林”的两个人去追根究底,你只要知道有“无巧不成书”这个文学创作基本原理就行了,用不着学刘心武先生“揭秘《红楼梦》”那样去证实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真实身份(就像不用考证文中的“风铃老师”在现实生活中是否真叫“风铃”或“快乐风铃”一样)。
  本文的标题为什么要定为《“快乐风铃”传递给我们的岂只是“温暖”……》呢?就是因为按照通常的创作思路和大众心理,文中的“风铃老师”在不知道自己把“王林”误会认成“王琳”之前,是在“学校篮球场上”见到那个叫“王林”的。他生得“高大帅气神采飞扬”,“那双大眼睛是那样地传神和迷人”, 而且那“一双深情的大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我”,面对“有这样挺拔帅气的陌生男人对我一见钟情”这种状况,最有可能出现的引人入胜的情节(也就是普通人最期待出现的结果)是什么?大家一定都在有关电影、电视剧以及文学作品中见得很多了……然而,故事的发展竟再次出人意料——那“王林”居然主动上前来把一切悬念都搞得没有了:“我叫王林,是体育系的老师。我认识你,你曾经在广播台当过指导老师。谢谢你春节给我发的手机短信,我感到温暖,也感到开心和快乐!”
  说老实话,我最初读到此处是心很不甘的——作者何不把“误会”与“巧合”持续下去呢!要是那样的话,后面的情节发展该是怎样的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呀!可事实是,后面的故事并没有按像我这种“俗人”所期待的“俗套”去发展,“我”仅仅“因为一条错发的手机短信而认识了热情洋溢的王林”,除了“感到很开心”,再就是“更感受到了一份温暖真挚的友情”。作者把一个本可以写成风花雪月的浪漫故事,一下子就举重若轻地引入到了理性的轨道上,这既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看来作者是深谙创作之道、善于驾驭这种题材的!这就是《“快乐风铃”传递给我们的岂只是“温暖”……》的一个首要方面。
  其次,我们如果继续对原作进行深入品析,还能发现和感受到一些不是单纯的“温暖”所能概括的方面。“王林”在雪地里帮“我”拎鸡蛋、送“我回家”的情节就不用多解析了。因为人一旦熟识了互相帮助是再平常不过的事,何况又是“他刚去文学院办了事,回家的路上正遇到了我”。既相识,又顺路,并且是“在冰天雪地”里,作为一个男子汉,此时如果不出手相帮那才不叫男人呐!
  “王林一直把我送到楼下,他才回家。凝望着王林渐行渐远的高大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和感动。那天,虽然下着雪,天空阴沉沉的,我却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明媚和温暖。我知道,是一份真挚美好的友情温暖了我。”从这一段起,直到在文章结束的几段文字中,“温暖”两字一共出现了15次。作者如此高频率地使用“温暖”一词,难道就只简单地是为了突出“温暖传递”的标题吗?难道在“温暖”这种纯感觉的词语里面竟没有什么特殊的意蕴可发掘吗?反正在我个人的感受和体会中,自己是不这样认为的。
  “我错发了一条手机祝福短信给不认识的王林,王林因此感受到了一种被关心被尊重被牵挂被惦记的温暖。”——此处的“温暖”蕴含着“关心”、“尊重”、“牵挂”、“惦记”等情感内涵。
       “得到温暖的王林在冰天雪地的光滑路面上帮我拎鸡蛋,我又感受到了一种被帮助被关怀被喜欢被感恩的温暖。”——此处的“温暖”体现了“关怀”、“喜欢”、“感恩”等心理活动。
  “原来,温暖是可以传递的。当你给予别人热情真挚的温暖时,你也会得到别人所给予的同样真诚友好的温暖。”——此处的“温暖”可转化为“热情”、“真挚”、“真诚”、“友好”等具体形式。
  “如果我们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主动去帮助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我们的举手之劳就会让别人感到无限的温暖和美丽。奉献出了热情和温暖的我们也往往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也会收获如春天阳光般明媚灿烂的温暖。”——此处的“温暖”可外化成“美丽”、“春天”、“阳光”、“明媚”、“灿烂”等可见之物。
         “如果人人都伸出热情友好的手,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让爱传递,让温暖传递。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温暖。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精彩美丽,更加和谐温暖!”——此处的“温暖”可升华成“奉献”、“精彩”与“和谐”……
  正因为“快乐风铃”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温暖”……所以,我读了这么些天的《温暖传递》才落笔行文,并不揣浅陋地把自己的一点肤浅感触说出来同大家交流。如果曲解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就还请“快乐风铃”小妹见谅哟!

下附原作
(作者:快乐风铃)

  王琳是我的同事。因为不在同一个科室工作,我们彼此之间并不是太熟悉。只是上下班时,我们经常会遇到一起。于是我们一边走路一边聊天。我们聊的最多的是孩子的学习和教育问题。王琳的女儿今年15岁,在孝高读高一。小姑娘人长的漂亮,学习成绩也好,很讨人喜欢。因为能从王琳那儿得到很多教育孩子的宝贵经验,我因此对她心存感激,感觉她是值得我交往和结识的好朋友。
      2007年春节,我准备给王琳发一条祝福短信以示对她的感激。我在学校教职工通讯录上查到了王林的名字和“她”的手机号码。于是很真诚地给“她”发了条手机短信,很快就收到了“她”真挚的回复短信。我一直以为是王琳给我回复的短信。日子在平淡如水中匆匆流过。
  2007年三八妇女节,学校在篮球场上组织全校女教职工拔河比赛。我长的小巧玲珑,手无缚鸡之力,于是只有当啦啦队员的份儿。我很卖力地帮同事们大声地喊“加油”。朦朦胧胧间,恍恍惚惚时,我感觉身后有一双深情的大眼睛在默默地注视着我。我情不自禁地转过身,看见一个高大帅气神采飞扬的俊朗男人正微笑地望着我。那双大眼睛是那样地传神和迷人。“我已人到中年孩子都八岁了,还会有这样挺拔帅气的陌生男人对我一见钟情怦然心动吗?不可能吧?”我一脸的疑惑与不解。
  看到我吃惊的样子,他微笑着解释到:“我叫王林,是体育系的老师。我认识你,你曾经在广播台当过指导老师。谢谢你春节给我发的手机短信,我感到温暖,也感到开心和快乐!”
    面对王林的真诚、微笑、热情和友好,我心里一颤,突然意识到自己发错手机短信了。我把发给“王琳”的短信误发给“王林”了。不过,因为一条错发的手机短信而认识了热情洋溢的王林,我也感到很开心,更感受到了一份温暖真挚的友情。
  2007年寒假前夕,学校教职员工都分了一盒近10斤的鸡蛋。那天,正下着大雪。天空雪花飞舞,大地洁白一片,路面因为结了冰而显得光滑,稍不注意就会摔倒。我本来就怕滑,此前已经摔过两跤。那天的我穿着细高跟皮靴,手里提着一盒鸡蛋。我小心谨慎地行走在光滑的雪地上,生怕一不小心摔了跤而把鸡蛋打破了。那种缓慢和恐惧就如同八十岁的老婆婆正在走钢丝。
  “风铃老师,我来帮你拎鸡蛋。”身后突然传来一声清脆的呼唤声。是王林。他刚去文学院办了事,回家的路上正遇到了我。
  王林二话没说,帮我拎起鸡蛋。我们一边走一边开心地交谈着。最后王林一直把我送到楼下,他才回家。凝望着王林渐行渐远的高大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更多的是一种温暖和感动。那天,虽然下着雪,天空阴沉沉的,我却感觉到了春天般的明媚和温暖。我知道,是一份真挚美好的友情温暖了我。
  我错发了一条手机祝福短信给不认识的王林,王林因此感受到了一种被关心被尊重被牵挂被惦记的温暖。得到温暖的王林在冰天雪地的光滑路面上帮我拎鸡蛋,我又感受到了一种被帮助被关怀被喜欢被感恩的温暖。
  原来,温暖是可以传递的。当你给予别人热情真挚的温暖时,你也会得到别人所给予的同样真诚友好的温暖。
  大千世界,茫茫人海。如果我们都伸出一双热情的手主动去帮助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我们的举手之劳就会让别人感到无限的温暖和美丽。奉献出了热情和温暖的我们也往往会得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关怀和帮助,我们也会收获如春天阳光般明媚灿烂的温暖。
  如果人人都伸出热情友好的手,如果人人都献出一份爱。让爱传递,让温暖传递。让世界充满爱,让世界充满温暖。这个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精彩美丽,更加和谐温暖!

                   快乐风铃写于2008年2月24日下午4:00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5#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15:20:33 | 只看该作者
从佛理禅意中参悟人生哲理
——我读网友“沈寒阳”的新作《心若安稳如花开》

文/麻辣讥士
       我本是个尊佛乐禅之人,每当读到与佛理禅意“沾亲带故”的文字总会情不自禁地流连品味再三。如网友“沈寒阳”的新作《心若安稳如花开》在“槐荫文学”中一贴出来,我的眼球首先就被其标题所蕴含的佛理禅意一下子吸引住了。  
  “心若安稳如花开”,若照字面来阐释,就是一个深谙世事“诸行无常”,而不执着、无挂碍于任何得失的人,心情会永远平静,精神会永远愉快。而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因为人的欲望或要求,往往因为得不到满足而徒生苦恼。所求愈多,愈难以满足,于是痛苦也愈大。正因为如此,所以佛经上把“求不得”列为了人生痛苦的“八苦”之一(另七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取蕴)。
  在《心若安稳如花开》这篇文章里,我初以为作者是在阐发某种佛理禅意,可是通读了全篇,才发觉文章虽然“形散”,但始终“意不散”的却是在表现一种“求”。“那段时间,妻子参加了一个对她很重要的考试。她觉得考的不理想,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她决定信佛,并对佛许愿做好事情。”于是,两口子竟然违背常理地要在一个晚上去“回龙寺”进行参拜,以求“希望得到保佑”。当然,或许真是“心诚则灵”吧,文中的“妻子”的心愿最终还是达成了——“没有多长时间,考试的分数线出来了。妻子涉险过关,她兴奋的当天就请朋友去吃饭了。”然而,一“求”刚成,再“求”又来。文中的“我”随后又表达了自己的“祈求”:“2008年,其实就是三个简单的愿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男是女倒无所谓。其次希望和老婆和和睦睦,恩爱无边,再次就是攒点小钱,快乐生活。”
  其实,人有愿望、有追求、有目标、有理想本是无可非议的。关键是在这追求目标、愿望或理想的过程中,如何正确对待可能出现的坷坎、挫折或磨难。在历史和现实中,有多少人曾因为遭遇坎坷、挫折或磨难而一蹶不振、心灰意冷,甚至失去生活的勇气呀。如网友“沈寒阳”在2008年3月26日这天发表了这篇《心若安稳如花开》,而在19年前(1989年)的3月26日,完成著名诗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才两个多月的当代诗人海子则在离大海不远的山海关卧轨自杀了。关于诗人之死曾有不少说法,有人认为是感情问题,有人认为是精神失常,但据关注海子20年的张先国先生(新华社湖北分社记者,一位有名的“海子迷”)认为,海子是在基础薄弱的现代汉语面前,失去了自信,导致了他的死亡。(参见2008年3月25日《楚天都市报》第38版《3月忌辰,诗人解读海子之死》)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文中的“妻子”在追求自己的某个人生目标时能够“涉险过关”,这“涉险”二字就表明在“一个对她很重要的考试”中,她的分数是不太高的,充其量就是刚好踩在及格线(或录取线)上。正因为如此,“她兴奋的当天就请朋友去吃饭了”。并且随后便“逐渐有些淡忘她日行一小善的承诺”。像这样以强烈的功利性的态度来求“佛”与行善的人,说实话我是打心底鄙夷的!尽管作品中写道:“我始终没有担心过妻子的分数,因为我一直执着的相信她的能力。其实也执着的相信,我们会得到庇佑的。”其实,明眼人一看便知:这是作品中的“我”在自己给自己找梯子下楼。倘若真是“一直执着的相信她的能力”,“始终没有担心过妻子的分数”,那么在文章第二部分写道:“我跪倒在佛前,久久无言”、“我跪了良久,企求得到佛的指点”,不是多此一举吗?好在我佛既慈悲又独具慧眼,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其实你内心早已明白,又何必来求我。”这意思就是知道作品中的“我”对妻子即将要参加应试并没有十分的把握,此刻虽然没有明确表达什么,但内心还是想祈求佛祖保佑其妻能够顺利过关。在文章第三部分里,作品中的“我”的心思再次被“回龙寺”的方丈一眼洞穿——“我们和方丈一起出去,路上妻子和方丈谈了她最近的困扰,并希望得到保佑。我始终没有好意思向方丈说妻子和我的关系,只说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不过方丈还是看出来了。在上车分手的刹那,方丈说:‘佛一定会保佑你们的,你和佛那么有缘,更何况你们都是好人。’”
          诚然,“妻子”的考试能“涉险过关”,说到底还是证明了“妻子”自身的努力与实力。一个没有努力、不具有一定实力的人,即使再怎么烧高香和求佛保佑,也都是无济于事的,除非“我佛”真是瞎了眼!但是,现在让我来假设一下,如果作品中的“我”和妻子经过一番临时“抱佛脚”而没有达成愿望,即考试“名落孙山”之后又会怎么样呢?是嗔怪佛祖无眼、佛法失灵,不保佑他们呢,还是毫不气馁、继续努力,咬定青山不放松呢?两种可能都不是没有。由此,我面对本篇作品的充满佛理禅意的标题——“心若安稳如花开”,便在头脑中产生了许多思考……如果一言以蔽之,那就是:要能做到“心若安稳如花开”,就既要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又要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更要具有货真价实的能力!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就能从容面对在追求目标或理想的过程中出现的一切坎坷、挫折或磨难,而不管有没有谁来保佑自己;具有百折不挠的毅力,就能不计较眼前的一得一失,即使这次没有通过考试,咱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再去迎战下一次;具有货真价实的能力,就能不傻傻地“一条道儿走到黑”,而善于变通地去寻找自己的新的人生出路,不把自己的命运维系在“一次重要的考试”上或某个人的身上。这样的话,你就能“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就能“心若安稳如花开”。
  总之说来绕去,也就是一句话:求“佛”不如求己!比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2008年,其实就是三个简单的愿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男是女倒无所谓。其次希望和老婆和和睦睦,恩爱无边,再次就是攒点小钱,快乐生活。”而这些不都是作者自己所能做到的吗,根本用不着去求谁!正如佛说的:“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再借用作者文中的那句话:“是的,心若安稳,心中的花自然会开的。”当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不管是通过“渐修”或“顿悟”的方式),你自己也便成了“佛”!
  以上就是我在读网友“沈寒阳”的新作《心若安稳如花开》的时候,从佛理禅意中参悟到的一点人生哲理。不知诸位也以为然否?
【下附原作】
心若安稳如花开

作者:沈寒阳

                    

  这个世界大多数的人是盲从的,以前我不相信。现在我了然。
  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不愿意去多说几句,可有机会看见一个人被踩倒的时候,谁都恨不得上去吐几口痰,然后恶狠狠的:“你这胚,以前怎么就没有看清你真面目。”
  可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面对这些依然能够微笑,心态依然能够安慰。那么这个人的涵养实在达到了一种很高的境界。遗憾的是,我并没有达到这个境界。不过这也充分说明,我还需要修炼。
  很多人说我自恋,我相当的承认。如果一个人喜欢写字的人,做不到自恋的话,是写不出自己喜爱的文字的。但有人说我虚伪,我就笑了。我文字的矫情恰恰说明我不喜欢虚伪。现实里已经够累的了,何必跑到网络上来虚伪一把。
  网络上有很多的热心人,但恐怖是,这些热心的人并不一定能办成好事情。在不了解情况下,或者自以为了解情况下,就开始了口诛笔伐,我实在觉得可笑。
  我可笑的并不是这样的行为,可笑的是,曾经以为会有很多人相信我。
  有些事情,根本无须辩解。如果你去争了,又说明了你是个小气的人。
                    
    佛祖端坐莲花台上,微笑不语。微笑的背后洞悉我内心的一切。
  我跪倒在佛前,久久无言。
  佛终于笑了,说道:“你是不是觉得特别委屈?”我默然。佛又说:“你为何不解释。”我沉思,说道:“因为我心里有爱。很多事情是说不清楚的。”佛合掌,不再说话。
  我跪了良久,企求得到佛的指点,却终于失望。就在我要离去的刹那,佛终于说话了:“其实你内心早已明白,又何必来求我。”我仔细的思索着这句话,想从里面找到真谛。
                   

  我家附近有个八百年的古寺,叫回龙寺。我去过四次。第一次是和一个喜欢探险的朋友一起去的。第二次和第三次是和记者去的,第四次是和妻子一起去的。
  那段时间,妻子参加了一个对她很重要的考试。她觉得考的不理想,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她决定信佛,并对佛许愿做好事情。我于是就带她来到了回龙寺转转。
  我们去的时候是晚上,方丈正好刚从武汉参加佛会回来不到半个小时。并且马上还要出去。所以说我们这次特别有缘分。两年没见方丈,她越发的瘦了。所幸她还记得我的名字。
  旁边的居士们都说我们不该晚上来。参拜佛是应该上午,晚上是寺院超度亡灵的时间。我尴尬的笑着说不知道这个规矩。方丈微笑着说:“没关系的,你们的心这么诚,佛是不会怪你们的。”
  我们和方丈一起出去,路上妻子和方丈谈了她最近的困扰,并希望得到保佑。我始终没有好意思向方丈说妻子和我的关系,只说是一个很好的朋友。不过方丈还是看出来了。在上车分手的刹那,方丈说:“佛一定会保佑你们的,你和佛那么有缘,更何况你们都是好人。”
  没有多长时间,考试的分数线出来了。妻子涉险过关,她兴奋的当天就请朋友去吃饭了。我始终没有担心过妻子的分数,因为我一直执着的相信她的能力。其实也执着的相信,我们会得到庇佑的。
  日子有些久了,妻子逐渐有些淡忘她日行一小善的承诺。我悄悄的记在心里,很努力的去帮着做些。世界上大多数人其实也都如此,只有等到事情来的时候,才会想起去抱佛脚。不过,我知道佛不会介意的。因为佛不会责怪任何人的,更何况是善良的我们。


  这个世界上没有不吵架的夫妻。如果真的有,我情愿把自己的脑袋割下来给他。重要的是,即使在吵架的时候,你也想着对方的好。这样才说明你是一个懂的生活的人。
  是的,心若安稳,心中的花自然会开的。
  2008年,其实就是三个简单的愿望,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男是女倒无所谓。其次希望和老婆和和睦睦,恩爱无边,再次就是攒点小钱,快乐生活。
  很长时间没有再去寺院了,但我想,只要心中有佛就好,也无须刻意的去追求。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结,春天来了,应该是把结解开的时候了。所以我也希望每个人的心里的那朵花绽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6#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0:09:30 | 只看该作者
解析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情结”
——我读网友“绎动天涯0的新作《与春天有约》

文/麻辣讥士

  多年没有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文学作品了,其主要原因:一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过于揭露人心底的某些隐秘而多受世人垢病,用之须慎;二是任何一种研究方法都有其适合的领域,不是任何一篇(部)文学作品都能用上精神分析学方法,不能无“的”放“矢”。但是,在近期读了网友“绎动天涯0”于2008年2月26日同时发贴到“槐荫学苑”和“槐荫文学”中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之后,我忽然觉得眼前一亮,居然“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便一时按捺不住浑身技痒,想试着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一下网友“绎动天涯0”的新作《与春天有约》。也算是向大家介绍另外一种可以进入这篇作品、走进作者内心、体会作者情感的“旁门左道”吧!
    说实话,网友“绎动天涯0”的《与春天有约》写得还真好!其灵动的文笔、华美的文采、形象的描写、细腻的情感……都的确非常感染人!这也无怪“槐荫学苑”和“槐荫文学”中的众网友都对作者和作品好评如潮的。若依照传统文艺理论观点来赏析《与春天有约》,所有网友在跟贴中发表的评价与看法都是站得住脚的,我也不想多此一举地同众网友唱反调,而只想另辟蹊径,从文学创作心理的角度来探究和解析一下在这篇作品的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某种“情结”。
  大凡对文学创作进行一番研究,须先有一种文艺理论观点和方法作支撑,否则就没有开展学术探讨的基础和意义。比如说:艺术就是一种“白日梦”——我想这个文艺理论观点截至目前为止还没被学术界所否定吧!
  “梦的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观点是:人的许多愿望,尤其是欲望(也称“力必多”,开始时仅指性欲,后期又将其含义扩大),由于与社会道德准则不符而被压抑到无意识之中,于是在睡眠中,当检查作用放松时,便以各种伪装的形象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因而成梦。这就是说,由于人的欲望在现实中得不到满足,便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表现在梦中。因此弗洛伊德认为,梦的本质“就是一种(被压抑的、被压制的)愿望的(被伪装起来的)满足”(见弗洛伊德:《释梦》第136页)。由于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愿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弗洛伊德还在他的《作家与白日梦》一文中明确指出:每个成年人都有着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并曾通过做白日梦的方式来实现它。但是,作为成年人,人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这些不加掩藏幻想的坦承会让别人不安,令自己难堪,受别人嘲笑,让别人蔑视等等。所以,人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那希望实现的愿望,而总是隐藏自己的幻想。在弗洛伊德看来,作家亦是如此。但作家找到了一种表现自己的白日梦幻想的方式,就是写作。一方面,作家之写作与儿童之游戏是类似的,“他创造的是一个虚幻的世界,但又把它当作真实世界对待。这就是说,他向这个世界注入了大量的真实感情,但又能严格地把它同现实世界区别开来”。另一方面,通过作品,作者间接表达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一篇创造性的作品象一场白日梦一样,是童年时代曾做过的游戏的继续和替代物”。所以,文学创作是作家之白日梦的变相实现。它通过作品所表现的作者的幻想通过艺术手法加以修饰,或者说是进行了改装。正是通过这种修饰或改装,本来会引起他人甚至包括自己反感的作家本人的幻想,却成为读者或观众快乐的源泉。这就是作家的作品不单间接地表现出了自己的白日梦幻想,而且读者或观众由于在观看之时可以通过投射的方式将自己认同于作品的主人公,而使自己的白日梦幻想得以释放。这或许正是一些纯属幻想(想象)型的作品却往往能打动很多人之心的原因所在吧。
  我在上面之所以要先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关于“艺术创作如同白日梦”的观点作个简要介绍,就是为了帮助大家能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更好地理解与欣赏网友“绎动天涯0”创作的《与春天有约》。
  创作者在《与春天有约》中通过“春天”这种意象,为我们展现的是一种梦境般的美。本来,“春天”年年都去而复来,而且一来就不是一天两天的,起码有一个季度三个月90天,遇到暖冬则春天显得更长。既然“春天”不是稍纵即逝、“昙花一现”的,那用得着像盼星星盼月亮地期待“与春天有约”吗?而且“与春天有约”也并不是人力所能预设的。“春天”本是一种大自然的规律,你想它来,它会翩翩而至,你不想它来,它也会如期光临。所以我认为:这里的“春天”在文中纯粹只是一种意象、一种梦境;“与春天相约”所要表达的也不简单的是同一种季节相约,而应视为创作者在借助艺术(文学作品)来释放凝聚在自己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
  
  在正式发掘创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情结”之前,我想先向大家介绍我曾在网上读过的一篇文章。在这篇点击率极高的文章里,作者阐发了这样一种“惊世骇俗”的观点:

  在当今社会,同居已成落伍之举,一夜情将成昨日黄花,同性恋可以结婚,男人或女人找个情人又何妨?见异思迁,是人类的普遍心理,是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都有拈花惹草之本性。如果抛开道德、名誉和伦理等等这些束缚,每个人潜意识里都会觉得自己需要一个情人,从人性角度或生理角度考虑,每个人确实都需要一个情人。(中间的论述过程略……)情人具有妻子或丈夫所没有的一切优点。如果一个男人或女人一生没有一个情人,或者说一生心里都没有一个“梦中情人”,那么他或她一定不是个完整的人。
  我上面把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的理论依据介绍了,也把网上的相关背景材料提供了,下面再联系文学创作实际,揭示创作者在《与春天有约》的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某种“情结”,应该就像捅破一层窗户纸一样容易了。那就是在《与春天有约》这场“白日梦”中,创作者所渴望“有约”的真正对象——应该“是一位心有灵犀的老朋友,踏着岁月的足音寻迹而至,与我深情相拥。”(引自原作倒数第2自然段)——这里所说的这位“心有灵犀的老朋友”是否就是深藏在创作者心中的“梦中情人”呢!
  我们从前面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观点的引述中已经知道:每个成年人都有着自己未曾实现的愿望,并曾通过做白日梦的方式来实现它。但是,作为成年人,人是羞于承认这一点的。因为这些不加掩藏幻想的坦承会让别人不安,令自己难堪,受别人嘲笑,让别人蔑视等等。所以,人们不愿让别人知道自己那希望实现的愿望,而总是隐藏自己的幻想。于是便通过作品和艺术手法加以修饰与改装,从而间接地表现创作者自己的白日梦幻想。
  《与春天有约》这篇文章正是按照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创作心理来进行谋篇布局的:“从小到大,年年都在梦中期冀着季节的轮回。因为畏惧冬的冷酷严寒,所以执著地守候着春的妖娆妩媚。每一次都以为攥住了春天,但每一次她都像一尾游鱼,欢蹦乱跳地从手中悄然滑落。伴随着春的溜走,岁月老,人老,等待与思念也相继零落成泥。”在文章开篇的第1自然段中首次出现了一个“春天”的字眼,如果我把这个“春天”二字直白地置换成“梦中情人”,是否更能有助您理解作者在心底所淤积的某种“情结”呢?

  文章第2自然段进一步对作者的心路历程作了这样的解说:“我本感伤多情之人,三十余年的光阴,就在这般盼春、探春、惜春、怨春的循环往复中黯然虚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此等心境,惟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之际才会终结。” 在此段文字中,如果同样把其中的“春天”二字直白地置换成“梦中情人”,我们是否就有了一把打开创作者心灵与情感大门的钥匙呢?
  由于创作者的“白日梦”所表现的是被压抑的本能愿望,所以它必须采取伪装的形式,因此梦的内容分为“显现内容”与“潜在思想”两部分。显现内容是我们所记得的梦中形象或事件,潜在思想是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文章的第3—5自然段,所“显现内容”就主要是作者所描述的梦中形象或事件。那么,隐藏在那些形象或事件之下的欲望与“潜在思想”又是什么呢?文章在第5自然段末尾为我们作了这样的提示:“在他们心中,你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惹得他们为你守候着,讴歌着,爱慕着……”作者在这里试图用一个“大众情人”的表象来隐藏自己心中想拥有一个“梦中情人”的渴望,正是在采取一种迂回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心中被压抑的本能愿望。
  更值得我们过细咀嚼和深入品味的是下面的话:“一旁的儿子却拉着我的手央求道,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春天吧。望着儿子稚嫩的脸,我诡秘地一笑,春天何需寻找?她就在你身边,更在你心中!”自然界的“春天”的确是“何需寻找”的——推窗可见、出门可见、甚至连呼吸也可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她就在你身边”。但是,说“春天”“更在你心中”就让我们不大好理解了。如果把藏在“心中”的“春天”看作是某种记忆、某种情结、甚至就是某个“梦中情人”的话,那么一切都迎刃而解了——原来创作者这是在一语双关呀!
  论证一个问题,最忌讳的就是孤证。除了以上所引述与分析的地方之外,那么,在《与春天有约》这篇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可以作为解析这篇作品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某种“情结”的依据呢?肯定有的!只要您有一颗自作多情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这不是什么难事!
    例如,文中第4自然段写道:“春天哟,难道你真的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桑中之约?是否你已经触摸到我的翘企与思念,才让你这么快踏上回家的路?”在这里,我们如果把句首的“春天”二字仍然置换成我的“梦中情人”,那就非常容易解释为什么创作者这么期盼着要“与春天有约”了——完全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情结”在驱使着他或她!正如作者在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里所袒露的:“无须召唤,只需一个眼眸,我的身体连同我的灵魂便会被她勾引了去。”创作者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欲望一下子就呈现在艺术的“白日梦”里了,而且是那样的坦然和不加隐饰。
  再例如,文中第9自然段写道:“撩人的春天哟……像情人的亲吻,温柔着大地每一寸肌肤。”这不就是弗洛伊德先生所指出的,人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某种本能愿望(或称潜意识)”有时会“偷偷潜入意识层次”,在梦境里(亦即文学作品中)合理而自然释放地出来吗?
  
  还例如,文中第11自然段末尾写道:“犬子忍不住问我,那老爷爷是在钓鱼么?本想说是,口中却道,不,他在钓春天!钓春天?犬子似懂非懂。”这里说“钓春天”,不仅是“犬子似懂非懂”,我想许多人也是“似懂非懂”的。“春天”怎么能“钓”?与常理不合嘛!“春天”作为一种季节,你不“钓”它也会自然而至,不像“鱼”那样非得靠“钓”,而且是要耐心地去“钓”不可。“春天”作为一种意象,也不能用“钓”来获得。如果我们透过意象,揭示其凝聚的“情结”,把“春天”视为一种人、一种非得用“钓”(亦即“追求”)的方式才能获得的人,那才说得通!所以我认为:一个“钓”字,既形象生动、又淋漓尽致地刻画出了创作者内心深处的一种隐秘心理状态——即对现实生活中某位“梦中情人”的期待、渴望而又故作矜持!真是不怕说不出,就怕你想不到!

  尤其是文章结尾的一段话,更是令人豁然开朗,那几乎就是作者在直抒胸臆:“我知道你在等我,其实我已找到了你,我已牵住了你的手,就在那柔柔的春风里,就在那暖暖的阳光里,就在那飞舞的风筝上,就在那消融的湖冰里,就在那杨柳的青晕里,我已和你共赴了一场心灵的幽会。”在作者的这场“白日梦”里,一切都不言而喻了!
  另外,按照弗洛伊德在他的《释梦》中的论述,梦所表现的主要是被压抑的性欲,所以梦中的形象多与性有关,如旗杆、手杖、山峰、草帽等象征男性生殖器,而盆、水壶、山谷等一切有凹面的东西都象征着女性生殖器。他的这种对于梦的解释虽然带有极大主观臆断性,但是这种象征手法在文学中的运用却比比皆是,如我国现代著名作家钱钟书在小说《围城》里对象征手法的运用可谓是淋漓尽致。而在《与春天有约》这篇作品中,也不是找不到这方面的典型例证的。例如作者在作品中引述了不少古人的诗句,像“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江水暖鸭先知”等,若从女性的角度来理解,大都可与女子怀春的心绪联系在一起;若从男性的角度来体会,则都多少带有某种“性”幻想。关于这方面的问题就不往下深入探究了,否则会引起那些传统道德观念极深的正人君子的更大反感的。
  以上,我着重是从文学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探究了创作者在《与春天有约》中“春天”这个意象背后所凝聚的某种“情结”。下面让我反过来再解析一下创作者为什么要借助“春天”这个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某种“情结”呢?文艺创作理论指出:文学创作中对意象的运用,很少表现在单纯的景物描写,而往往都是让景物变形,为作品的情绪服务。我认为,创作者在选用“春天”这个意象上,一定是很费了心思的,而且也是极为恰当的!大家仔细品味一下,在“春天”这个意象上,是否集中地体现了“梦中情人”所应具备的一切优点呢?“春天”给人的基本感觉就是:温暖、温馨、温润、温煦、明媚、阳光、充满生机、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等等,若是将这些特征集中地投射在某一个人的身上,那么这个人就一定会具有:温和、温雅、温存、温情、温厚、温柔、开朗、活力四射、光彩照人、充满情趣等“春天”般的性格特征。正如文艺心理学家所指出的:“意象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的情绪反应,并不是由意象本身决定的,而是由欣赏主体的联想或移情作用产生。”(钱谷融、鲁枢元:《文艺心理学教程》第196页)所以,像具有“春天”这样性格特征的优秀“情人”,谁不希望拥有一个呢?哪怕是在“梦中”拥有也足可聊以“自慰”呀!
  还有研究者这样指出:“艺术是对被压抑的心理能力发泄需要的满足,它本身就是能量发泄的意象活动的物态化。不过,这种将意象活动物态化的艺术活动,并不是人人都可以进行的,它需要天赋和后天的必要学习。因此,生活中便只有少数人能够在艺术这一对象上,同时通过意象活动和身体活动这两条途径使被压抑的自我得以实现;而大多数人则只能通过艺术欣赏的意象活动,去发泄被压抑的能量。但无论如何,艺术可以使自我中被压抑的部分得以实现,这是必然的。”(高楠:《艺术心理学》第27页)作者“绎动天涯0”的《与春天有约》,不就正是在想象和借用“春天”这一意象来释放压抑在自我心底的对“梦中情人”的深切渴望吗?
  我从当代文艺与美学理论家滕守尧先生著的《审美心理描述》一书中还看到了关于这方面的论述:艺术想象,是一种特殊的转移方式,被弗洛伊德称之为“升华”。所谓“升华”,乃是本能冲动向社会认为对自己有用的或得到社会承认、理解和赞许的思想、理想和活动的自行转变。在现实中得不到的东西,可以在想象中得到,在现实中受到的束缚,可以在想象中得到解脱。因此,艺术家创造的形式,只不过是那些在现实中不能满足的欲望的无意识的转移,欣赏者之所以从中得到愉快,并不是形式本身使然,形式只是一种“符号”,一种“刺激性的钓饵”,一种“诱惑物”,它只能“使人的感情进入一种特定的微醉状态,别无多大用”。真正使人快乐的东西,是透过这些钓饵和符号见到的那个人的情感和欲望,它过去隐藏在艺术家意识的最深层,现在又经过改头换面,隐藏在艺术形式里。但是,这种隐藏毕竟是不彻底的,不管是蜜蜂采蜜式的艺术家,还是蛛蜘吐丝式的艺术家,都不可能将自己真实的东西隐藏起来。例如,即使是蜜蜂式的艺术家,他在挑选时也在按照深层欲望的标准来挑选,他从浩繁复杂的大千世界中,只选取那些满足自己欲望的东西。因此,不管他们怎样巧加掩盖、改头换面,仍然万变不离其宗。欣赏者总是将艺术品和美的自然当成他的“情人”的代替者,借助于它们而对自己失去的爱发出安慰。(参见滕守尧:《审美心理描述》第31-33页)由此看来,网友“绎动天涯0”是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创作规律,创作出了《与春天有约》这篇优秀作品。创作者采用文学作品这种艺术形式,通过“春天”这一美好意象来进行联想与想象,既释放了自己心中被压抑的某种“情结”,“升华”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精神境界,同时也通过“艺术品和美的自然”给了阅读欣赏者以莫大的精神愉悦与心理满足。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对网友“绎动天涯0”的新作《与春天有约》情有独钟,所以毫不吝啬笔墨地对其作了这样一番比较深入细致的解读与评析。
    文章论述到此,完全是个人的“一家之言”。是否“言之有理”?这要靠大家公正评判。但是否“自圆其说”?我想我是做到了有理有据的。但必须言明的是:本文纯属学术研讨和文学创作心理探究,绝不是揭人隐私。反对本文分析与观点的,您尽可嗤之以鼻好了,大可不必太较真地对我口诛笔伐;苟同本文分析与观点的,就权当是我在逗您一乐,您千万别像人家说的那样,“读《红楼》充宝、黛——自命风流”,去想入非非哈!但是我仍要在此提醒众网友的是:尽管《与春天有约》这篇作品的风格是如此的阴柔、缠绵、秀美,很容易使人误解创作者就是一位多情、善感、娇矜的女子,而我却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和创作心理来分析,完全可以作出一个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九九……的近乎精确的判断:本文的创作者“绎动天涯0”一定是位心理与生理都非常健康的男性!否则,创作者应是选用如“夏天”之类极富张力与刺激的意象作为自己的抒情对象的,是吧?“小样儿,你以为穿了马甲就不认识你呀!”(引自赵本山小品中的笑话语)
  最后,我借用网上见到的一首顺口溜来为本文作个“画蛇添足”(也算是自己在趁机“与某某有约”吧):
    今夜你在哪里
    让我欢喜让我孤寂
    你总是与我若即若离
    我的心为你留下一片空隙
    窗外春雨淅淅沥沥
    我在网海寻寻觅觅
    想和你甜蜜复甜蜜唧唧复唧唧
    想着你的笑脸你的伤感的美丽
    天天渴望遇见你
    就只是想给忧愁添加一丝甜蜜
    不敢表白说爱上了你
    只期盼你的QQ能常在我的梦中响起……
    

【下附原作】
与 春 天 有 约
(作者:绎动天涯0

  从小到大,年年都在梦中期冀着季节的轮回。因为畏惧冬的冷酷严寒,所以执著地守候着春的妖娆妩媚。每一次都以为攥住了春天,但每一次她都像一尾游鱼,欢蹦乱跳地从手中悄然滑落。伴随着春的溜走,岁月老,人老,等待与思念也相继零落成泥。
  我本感伤多情之人,三十余年的光阴,就在这般盼春、探春、惜春、怨春的循环往复中黯然虚度。“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此等心境,惟有等到下一个春天到来之际才会终结。
    昨天清晨,推开后窗,猛然有了“一树寒梅花待尽,不知春日到我家”的感动与惊喜。一夜之间,到处都是春天的颜色和春天的声音。满园的春色终究关不住,她就这样悄悄地飘落,一如曾经悄悄地离去。
  春天哟,难道你真的还记得我们曾经的桑中之约?是否你已经触摸到我的翘企与思念,才让你这么快踏上回家的路?
  其实早就思忖着为春天写下一点文字,只是,这个岁月流转的精灵,上帝赐予人间的尤物,她的羞涩中蕴涵着张扬,张扬中掩映着羞涩,我惟恐自己苍白的文字会不经意玷污她的秀外惠中,而且春的思念太浓太重,竟让我思绪混乱,无从下笔。
  我该怎样勾勒你的美丽?或许我真的无话可说了。于是想起遥远的古代,想起那些文人骚客笔下的你是如何的风情万种——《诗经》里说,“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李白说,“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杜甫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王维说,“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诗人的笔端总是充满灵性和激情的,诗人的想象总是丰满唯美的。在他们眼中,你简直是大自然的美容师,丽了座座山,秀了池池水,青了株株草,绿了片片叶;在他们心中,你更成了名副其实的“大众情人”,惹得他们为你守候着,讴歌着,爱慕着……

  尚未来得及从诗中品味你的秀美,一旁的儿子却拉着我的手央求道,我们到外面去寻找春天吧。望着儿子稚嫩的脸,我诡秘地一笑,春天何需寻找?她就在你身边,更在你心中!但终究拗不过儿子,于是随他奔出屋外,来到乡间田野。或许,这里更容易捕捉到春天,因为这里是她们更愿意纵情嬉戏的地方。
  山坡上,阡陌间,田地里,水池边,一地碧绿一地醉,一声柳叶一声春。沉睡的大地刚从梦中苏醒,揉搓着惺忪的眼睛,才惊觉那些霏霏雨雪不知何时已了无踪影!于是摇头晃脑一番,一觉醒来竟忘了今夕何夕,原来是春姑娘扣开了柴门!
  一阵微风吹来,我和儿子便醉了。撩人的春天哟,风儿该是你忠实的信使罢——从远山而来,从天际而来,像母亲的呼唤,唤醒每一个耀动的生灵;像情人的亲吻,温柔着大地每一寸肌肤。所到之处,桃红柳绿,莺歌燕舞。在大自然这张素描纸上,你润泽着,挥洒着,直到将人间描绘成一副绝美的杰作才肯罢休。
  燕子也终于耐不住寂寞了,从遥远的南国匆匆返程,开始在寻常百姓家衔泥搭窝,构筑自己安逸舒适的家园。这些落入凡间的使者,在春天的召唤下,总能亦步亦趋不离不弃,成为春天里绝对不可缺少的主角儿。
    忽然,一池春水横亘眼前。这里原本被积雪所覆,如今早已冰雪消融,那些曾经在厚厚的湖冰上滑冰的孩子,也不知躲到了哪个角落。俯视湖中,但见波光潋滟,锦鳞游泳,鱼水共欢,怡然自得。岸边的几棵杨柳更是丰富了春天的内蕴,让人情不自禁地吟诵着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看来,也只有二月的春风才能裁剪出杨柳的完美线条!而此时,长长的柳条开始不安分起来,越发柔美地摇曳在春风里,时而引吭高歌,时而垂头凝思,时而相互交缠,时而随风独舞,样子煞是可爱。柳粗一些的已然变青,毫不客气地袒露着春的踪迹。而那细细的枝上,原本褐色的外皮也变得浅淡,无论遥看近观,都是一派盎然的生机绽放在枝头。淡淡的绿意,淡淡的思绪,像“空山灵雨”般,淡得韵味悠长,淡得人遐思万千。几只鸭子一声扑通,齐唰唰地跳入河中,拍打着翅膀四处游弋,感受着春的温暖,真正是“春江水暖鸭先知”了。又见一老者垂纶于此,独钓春水,悠哉游哉。犬子忍不住问我,那老爷爷是在钓鱼么?本想说是,口中却道,不,他在钓春天!钓春天?犬子似懂非懂。
  过湖,向前,径直步入一空旷之地,便听到一阵儿童的欢笑声荡漾开来。走近一看,原来是“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五彩斑斓的风筝,随着孩子们放线的手一路扶摇直上,倔强地在云中漫步,是要探求苍穹的浩渺,还是要窥视白云的秘密?而地上的孩子们,则竞相追逐着,叫嚷着,更不知是他们吵醒了春天,还是春天吵醒了他们?
  一路的寻找,一路的发现,一路的惊喜,一路的收获。
  看吧,听吧,春天到底还是来了。像是一位衣袂飘飘的绿衣女子,吟唱着美妙的旋律,将春光从她挥舞的衣袖中乍泄出来,穿过宽阔的田野,淌过潺潺的溪流,越过高高的山岗。无须召唤,只需一个眼眸,我的身体连同我的灵魂便会被她勾引了去。“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来。”那一刻,你就是一位心有灵犀的老朋友,踏着岁月的足音寻迹而至,与我深情相拥。
  我知道你在等我,其实我已找到了你,我已牵住了你的手,就在那柔柔的春风里,就在那暖暖的阳光里,就在那飞舞的风筝上,就在那消融的湖冰里,就在那杨柳的青晕里,我已和你共赴了一场心灵的幽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7#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0:20:48 | 只看该作者
“ 她 在 丛 中 笑 ”
——我从《春天的眼睛》里看到的“寒梅”

文/麻辣讥士
    如果我说网友“寒梅”是一朵“俏也不争春”、但却超凡脱俗的“学苑之花”,大家一定不会有多大的异议。“寒梅”在“槐荫论坛”的多个栏目发过帖,虽然总的数量并不是很多,而且大半以上是从“色友”的角度抓拍的一些唯美的自然景象或一些引人思考的社会镜头,但欣赏之中总会使人产生某种心灵的感动。她那少而精的散文帖每一贴出,也总能在“槐荫学苑”的“万绿丛中”显出星星点点的“红”,格外引人注目。

  最近,我认真品读了网友“寒梅”的新作《春天的眼睛》,说实话,这篇文笔朴实但内蕴丰富的短文,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实实在在的,自信又美丽的,开心又有情趣的”(引自文中作者的母亲语)精神风貌。

  作者“寒梅”业余爱好摄影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事实。她不论在旅行游玩的途中,还是在培训学习的场合,手头总都带着相机进行随时抓拍——这可以从她在“槐荫色友”、“槐荫学苑”、“槐荫城事”、“槐荫学苑”等栏目贴出的大量照片得到充分证明。从摄影美学上讲,摄影者的手中的镜头其实也就是摄影者的那双独特的审美的眼睛。那么,“寒梅”的那双独特的审美的眼睛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如果有谁还不知道的话,那我可以在这里悄悄地告诉他:只要你也像我这样认真细致地品读完这篇《春天的眼睛》,你就一定能从中发现和捕捉到“寒梅”的那双独特的审美的眼睛!

  “在我的眼里,春天的眼睛是明艳的,是喜悦的。”我认为,善于发现、融情于景,是“寒梅”的那双审美眼睛的最为独特之处!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一种自觉意识,所以,在作者“寒梅”的笔下,“地上的小草或黄或翠,枝头的新叶或浓或淡,都绿得那么鲜亮,那么富有诗意;草间的小花,那种好像是叫苜蓿的,或白或粉,或紫或红,点缀在绿茵上是那么的明丽与谐调;刚刚翻过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刚割过的草地还冒着青草的香味。一切都在泄露春天到来的秘密,他们听到了春天的心跳,所以从心里向体外弥漫着明艳,弥漫着喜悦。”也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一种自觉意识,所以,在色友“寒梅”的摄影镜头中,呈现给我们的是《聆听花之语·雨后花园》(之一、之二)、《流金溢彩》、《槐荫雾凇奇观》、《槐荫雪》、《雨后早晨花美姿》、《中秋夜来槐荫公园赏月赏灯》、《偶得:村民放焰火庆中秋(大量自拍图片)》、《建设中的槐荫公园越来越美》等充满自然美与人文美的精彩瞬间。(注:此处所列举的均为“寒梅”在“槐荫论坛”有关栏目发的以图片为主的主题帖)

  “在我的心里,春天的眼睛是忧伤的,是流泪的。” 我认为,关注现实、重视环保,是“寒梅”的那双审美眼睛的又一独特之处!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一种主人翁精神,所以,在作者“寒梅”的笔下,她对被称为我们家乡“母亲河”之一的“那条叫‘滚子’的河流”所受到的污染是那样的忧心忡忡:“看不见清澈的水域,看不见流淌的河水,看不见多大的湿地。眼前只是几个水泡子,不见牛儿戏水,不见鸭儿验温,春江水暖鸭不知。满河滩见到的是去年的水葫芦枯竭的遗骸和又发出的新芽新叶。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像病毒一样感染整个河滩,弥漫整条河流。那郁郁葱葱的绿色像太湖的蓝水藻一般。看似美丽却是因污浊而来!朝南走不远,忽觉臭气熏天,原来是从排污处传来的。在母亲的叹息中,我们赶紧逃离!这条岁月的河流,让我看见了春天紧锁的眉头,让我看见春天悲伤的眼泪!这条‘发展’的河流在我的心头久久缠绕!” 也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一种主人翁精神,所以,“寒梅”敢于旗帜鲜明地用她手下的键盘和手中的镜头,发表许多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主题帖——《小区油烟扰民,业主怨声载道》、《建设中的槐荫公园不和谐画面(多幅画面)》、《请网友说说:这是什么行为?》、《槐荫公园的不少松树不明原因枯死(大量图片)》、《槐荫公园的灯泡丢了多少只?(大量图片)——我们丢掉的仅仅是灯泡吗?》等。

    “在行走的路上,春天的眼睛是刚强的!” 我认为,充满自信、乐观豁达,是“寒梅”的那双审美眼睛的最具个性之处!正因为具有这样的一种个性品格,所以,我从作者自取的ID(也称“马甲”)——“寒梅”一名上,深深地感觉到这是作者早已将“物”与“我”有机地熔铸在一起了,“寒梅”即是我,我即是“寒梅”。文中这样写道:“公园深处有几颗梅,她们是红梅和腊梅。繁花朵朵,影影绰绰,暗香浮动。在飘雪的日子里,她们就着蕾了。在极度低温的天气里,她们就开始绽放了。他们用自己的性格与天寒抗争,她们用自己的美丽给人们带来慰藉,她们用自己的容颜传递春天的信息!我曾经踏雪寻梅,在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坚强,看到了无欲则刚,看到了乐观与豁达!”——这里既是在描写自然界的“寒梅”形象,也是在阐发作者自己的审美宣言!

  除此之外,我还看了“寒梅”在“槐荫学苑”中发表的堪称《春天的眼睛》的姊妹篇的题为《春天的旋律》的散文帖。现摘录其中的几段,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全面地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怀与精神品格:


  …… ……

  转到南园的国道边,很容易就找到了“岁寒三友”,他们是这样的赏心悦目。无论是毛竹,还是方竹圆竹都越发青翠;小坡上的松柏更加苍劲有力;腊梅吐艳,暗香浮动,茶梅繁花枝头紧,清香远益清,分外妖娆,被小栅栏围拢起的红梅瘦枝上蓓蕾累累,含苞欲放。

  当严冬的风雪笼罩了大地,在这样的冰天雪地,这些竹、这些松仍然挺拔,依然青翠。这些梅依然微笑着徐徐绽放,哪怕美丽的容颜被无情的凌冰凝结。他们在傲霜斗雪中等待,等待春天来临,等待融入春天的风景。

  此情此景,就好像有一首清新纯音,富含灵气的旋律,轻轻滑过我满是尘埃的心头。

  年末的雪花,还未来得及飞扬成浪漫,就一路跋扈南行,幻化成了梦魇,肆虐了江南,成为这个冬天,我们心中不可抹却的记忆。一场灾难摆在我们面前。

  因为雪灾,许多学校来不及进行期末考试就放了寒假;因为雪灾,许多老师冒严寒送乡下的孩子们回家;因为雪灾,我和孩子不能回到遥远可爱的故乡过年;因为雪灾,我的许多朋友天天吃方便面,因为水管冻住,不通水流。

  因为雪灾,许多在外打工的朋友,春节都不能与家人团聚;因为雪灾,温总理等领导冒着严寒亲临湖南和广州,视察雪情,慰问烈士家属,看望滞留在车站和高速公路上的群众;因为雪灾,已经有10名电力职工为了抢修电路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寒风中屹立着疏导交通的警察;破冰扫雪的环卫工人凌晨就出了家门;自来水员工彻夜地抢修水管,他们都冻成了冰人;贵阳医学院新生徒步7天,翻跃冰雪覆盖的大山,看望年迈的父母;湖南汉子和七岁儿子徒步回家,父亲用体温捂化寒冰给儿子喝水;长沙公交司机用尽生命中最后力气,死死踩住刹车保护乘客……

  当50年一遇的雪灾来袭,是温情,是意志,是责任筑起了我们生命的堡垒!在大灾难面前,我们可以用微笑化解枯寂,用信任化为力量,用大爱冲破封锁,这个冰雪世界,将变成温暖的人间天堂。

  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电网接通了,塔架架好了,道路的坚冰铲除了,破裂的水管换好了,救灾捐款送到了……

  阳光送来了立春的好消息。京珠高速已全部恢复畅通,正常通行了,滞留在广东、湖南境内的最后6000多辆车已全部疏散完毕。普通国道干线公路通行也明显好转了。? ?
  大自然的确能考验人。98年,我们战胜了洪水。03年,我们战胜了非典。08春,我们即将战胜雪灾,战胜异常寒冷天气。

  新春的元素为我们带来一股清新的风。春天,阳光,给我们送来了温暖。信任和微笑给我们送来了力量。我们相信这温暖和力量将释放出巨大的热能,融化自然界的冰封雪冻,融化我们心中的坚冰。

  严寒再凛冽,也会消褪;冰雪再厚,也会融化;困难再大,最终也会被我们征服。

  …… ……


    读了上面的几段文字,是否让你“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呀!文艺理论大家童庆炳先生曾在《文艺理论教程》一书中这样指出:“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 我认为,网友“寒梅”正是通过“寒梅”、“春天的眼睛”、“春天的旋律”等一些具有鲜明个性特征的意象,表达了她的某种“哲理观念”,寄托了她的某种“理想境界”。从我对网友“寒梅”新作《春天的眼睛》的解读中,那些同我一样此前与“寒梅”素昧平生的网友,是否开始对“寒梅”其人有了一个立体的认识与了解呢?如果我的解读没有挂一漏万的话,我猜想,此时的作者一定正像那“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的“寒梅”一样,依然毫不张扬地含笑在“花丛中”呢!



下附原作

春 天 的 眼 睛

(作者:寒 梅)
  
  母亲打来电话,问我忙不忙,说不忙的话陪她出去走走。

  我好内疚,半个多月了,没有回去看看父亲母亲。母亲一定心情不太好,一定有事给我说。赶紧回去,问母亲有事吗?母亲说没有什么事,只想和我出去走走。看到父亲母亲一切正常,我才放松了心情。我心暖暖的,微笑着说有妈真好,老妈只要想我,我就赶紧回来报到。

  挽着母亲的胳膊向郊外走去。阳光融融,扑面而来的全是春的气息!

  春风在缓缓地吹,飘在风里的绿,明艳的绿色,跟着风缓缓地流动。

  柳枝软了,柔柔地垂挂着,飘逸着,柳条上才舒展开的黄绿的叶芽,好鲜嫩。我招呼母亲快来看,母亲说那是“春天的眼睛!”“春天的眼睛!”我的心头一震,从来不知母亲这么有诗意!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处,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的笔下,春天的眼睛是绿色的!

  
  在我的眼里,春天的眼睛是明艳的,是喜悦的。

  地上的小草或黄或翠,枝头的新叶或浓或淡,都绿得那么鲜亮,那么富有诗意;草间的小花,那种好像是叫苜蓿的,或白或粉,或紫或红,点缀在绿茵上是那么的明丽与谐调;刚刚翻过的田地散发着泥土的气息,刚割过的草地还冒着青草的香味。一切都在泄露春天到来的秘密,他们听到了春天的心跳,所以从心里向体外弥漫着明艳,弥漫着喜悦。

  在我的心里,春天的眼睛是忧伤的,是流泪的。

  那条叫滚子的河流,看不见清澈的水域,看不见流淌的河水,看不见多大的湿地。眼前只是几个水泡子,不见牛儿戏水,不见鸭儿验温,春江水暖鸭不知。满河滩见到的是去年的水葫芦枯竭的遗骸和又发出的新芽新叶。过不了多久,他们就会像病毒一样感染整个河滩,弥漫整条河流。那郁郁葱葱的绿色像太湖的蓝水藻一般。看似美丽却是因污浊而来!朝南走不远,忽觉臭气熏天,原来是从排污处传来的。在母亲的叹息中,我们赶紧逃离!这条岁月的河流,让我看见了春天紧锁的眉头,让我看见春天悲伤的眼泪!这条“发展”的河流在我的心头久久缠绕!

  在行走的路上,春天的眼睛是刚强的!

    公园深处有几颗梅,她们是红梅和腊梅。繁花朵朵,影影绰绰,暗香浮动。在飘雪的日子里,她们就着蕾了。在极度低温的天气里,她们就开始绽放了。他们用自己的性格与天寒抗争,她们用自己的美丽给人们带来慰藉,她们用自己的容颜传递春天的信息!我曾经踏雪寻梅,在她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春天,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坚强,看到了无欲则刚,看到了乐观与豁达!

  母亲说,这梅花开得多实在,多自信!母亲还说,她的女儿也是实实在在的,自信又美丽的,开心又有情趣的。我恍然大悟,原来母亲的“走走”之意不在“走”,不在她,而在我啊!

  春天的眼睛是母亲的眼睛,春天的情怀是母亲的情怀!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6 20:54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18#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0:48:55 | 只看该作者
那段时间,心情的确很糟糕,很压抑,很郁闷。整个秋冬,一直在自我调节。不敢回家,怕年迈的父母因我而难过!但妈妈还是知道了......于是有了这篇拙笔《春天的眼睛》,没有想到麻老师却把她评得如此之美,在新浪博客也挂在了首页。如果说大家喜欢这篇文章的话,那一定是因为它是我用心用情写出来的。
走到今天,终于是想明白,活明白了。人的一生的确充满许多坎坷,许多愧疚,许多迷失,许多无奈,稍不留意,我们就会被我们自己营造的心灵监狱所囚禁。而心狱则是残害我们心灵的极大杀手,但愿我们都有冲出心狱的本能。
时常告诫自己:再不要跳到心狱里去!
19#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18:08 | 只看该作者
对网友“高天流云”的诗歌简评两则


文/麻辣讥士

【原作一】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作者:高天流云)

       在一个秋天
    一次车祸

    无情地夺去了年轻的生命

    青春的女孩

    你只有二十三岁啊

    匆匆 太匆匆

    面对你的离去

    谁能够相信

    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

    在秋日的阳光下

    孤独地枯萎了

    一条奔腾不息的小河

    在秋雨的滋润下


    寂寞地干涸了

    当你从我的身边走过

    而这一次

    你是永远的不回头了


    年轻的女孩

    我们能够感受到

    当太阳升起在天空的时候

    你是一缕温馨的阳光


    当黑暗淹没大地的时候

    你是一颗灿烂的星星

    在丰收的秋天里

    你是一束金黄的稻穗


    在寒冷的冬天里

    你是一片晶莹的雪花

    年轻的女孩

    这个世界永远有你的位置


    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

    靓丽的女孩

    请你一路走好

    想家的时候

    常回家看看

    这里有你的祝福

    有你的牵挂

    有你的思念

    【简评一】

  标题《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非常吸人眼球——让人一下子就进入到了一种孤寂、哀婉的意境之中,产生无尽的联想与想象,诗未开读就已先声夺人!

  诗行流畅,如泣如诉、如叮如嘱,将痛切、缅怀、祝福等等复杂情感水乳交融在一起,使我感到了一种生命的厚重和作者的一片深情!

  后附作者“高天流云”的跟帖:“在2001年10月15日,我的一位朋友,她因为车祸而离开了世界。她的亲人,她的朋友都很伤心,出车祸的时候,她只有23岁,是一个花一样的年华。直到今天,她的亲人,她的朋友,时刻怀念她。在清明节,我用这首《天堂里有没有车来车往》的诗歌,去追忆故人,告诫友人,生命最宝贵!感谢你能够理解诗歌中的悲痛和缅怀,叮咛和祝福。你是一位优秀的诗歌鉴赏者……”

【原作二】
        
清 明 节


       (作者:高天流云)


     每年到了这个节气
     天空都要下一场雨

     一页页的纸钱

     在坟地里飞舞


     活着的人们

     撒下一杯相思的酒

     落下一滴伤心的泪

     他们的心被掏空


     他们和埋葬在

     地下的亲人相见

     祭拜的人们

     来了又走了

     走了又来了


     一座座石碑

     留下一道道伤痕

     坟地里

     摆上丰盛的酒宴


     亲人们在一起

     交杯换盏

     共进晚餐
              河水涨落堤岸
     油菜花在风中摇曳

     竹笛在细雨里吹响

     清明节

     

          捧一把泥土
     摘一束鲜花

     交换生和死的味道

      缩短我和你的距离



     鞭炮声声唤亲人

     汽笛声声湿衣襟

     山间

     小道

     城市


     乡村

     四月

     春天

     洒落一地


     不是春雨

     是泪痕



【简评二】

  此诗写得朴实、流畅,也足见作者情感之真实、自然!

  但全诗还缺乏意象的提炼和意境的营造(场景过于写实和平铺直叙,使得该诗有点像是分行的散文),因而读起来稍感诗味不浓。

  后附作者“高天流云”的跟帖:“谢谢你的支持、欣赏和点评!见到了你,很高兴!你的意见很好,我再修改一下。”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6 21:30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0#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37:24 | 只看该作者
赏读网友“江南才女”近作《微笑人生》随笔







文/麻辣讥士



           网友“江南才女”的确有“才”!她让我在赏读《微笑人生》(原载“槐荫学苑”)的过程中,硬是让我那噙在眼眶里的泪珠最终没有滑落下来。

  令我从心底产生感动的主要是文中所讲述的两则生活小故事。如果分别用简洁的词语来对这两则生活小故事的内容进行概括的话,那前一则故事就主要是在表现一种“心灵智慧”,后一则故事就主要是在颂扬一种“崇高品德”,仅此而已。

  能让两则独立而简短的生活小故事产生一种非常感人的效果,关键在于情境的设置。作者以“微笑人生”为标题,首先就为全文奠定了一个乐观的基调。作者开篇即指出:要“让开心的日子延长,让不开心的心情如隙过驹。”这便为全文营造了一种温煦的氛围。随后作者又借他人之口表达了自己的鲜明观点:“人总说,快乐的日子过得太快,而痛苦的生活总是延绵不绝。其实只要你一念之间,就会倒回幸福中来!幸福由自己的心底而生,痛苦也由自己的心底而生!”

  在作了以上的充分铺垫之后,作者便为我们娓娓讲出了一个关于“心灵智慧”的故事。我认为,这个故事言简意赅地对“境由心生”这一人生哲理作了形象的诠释,它也让我联想起了那首有名的禅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总之,这个故事不仅使我对故事中的那位“B婆婆”的良好心态产生由衷的欣羡,而且也启示我应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与未来!比如:人与人相处,应如何努力改变对方所不能接受的,同时努力接受对方所不能改变的,这样人与人之间不就都能开开心心地和谐相处吗?再比如,世事不如意十之八九,凡事应多往积极方面去想,多怀感恩之心,少念一得一失,对于那些属于“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身外之物,不要始终执著地放不下,退一步也许就海阔天空。只有真真正正地以乐观的态度来“微笑人生”,才能潇潇洒洒地以豁达的心境来享受人生!

  一个具有心灵智慧而乐观豁达的人,必然性格坚定,不会让任何事物扰乱心头的一片宁静。碰到朋友,总是谈健康、快乐的话题,让朋友也受到感染。每一件事都往光明的一面看,并努力使这种乐观的看法得以实现。对旁人的成功更象对自己的成功一样热忱。忘记过去的错误,寄往于未来更大的成就。始终挂着欢愉的表情,以微笑迎接每个碰到的人。心胸宽大以忘忧,高瞻远瞩以却怒,意志坚强以祛畏惧,性情欢愉以消烦愁。这样的人在人生的航程中,从来不会忽略周围的美景,朝阳和夕阳,月华和星光……都能带给他无穷乐趣。即使罪恶弥漫四周,也仍能不屈不挠,经得起考验,吃得起苦,面临危险而不惧,不论是喜乐或是痛苦都不改本色,即使碰到恐吓或讥笑,仍然能坚守自己的信念做人。

  继讲完“心灵智慧”的故事之后,“江南才女”又接着为我们讲出了第二个故事:一个关于“崇高品德”的故事。我认为,故事中的“男孩”和“女孩”都具有一种互为对方奉献的“崇高品德”。

  “男孩”向“女孩”奉献的是一种纯洁的“爱”,这种“爱”不带丝毫的功利色彩。“男孩”是一个盲人,他“深爱着女孩,正因为太爱,不想让她将来嫁给一个瞎子,所以,他把他的爱都浓缩到最底层,远远的,默默的照顾着她,支持着她的学费却拐着弯地不让人知道。”“一天,那女孩突然住进了医院,被检查出喉部长了一个瘤子。医生说,很危险!躲得远远的男孩心痛了,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对医生说:‘求求您,医生!救救她吧,让我做什么都成,只要能救活她!’”——尽管男孩自始至终都丝毫没有想到自己对“女孩”付出的“爱”需要什么回报,但佛理上的“种善因得善果”的“缘起论”却早已预言了“善有善报”的必然结果。

  “女孩”向“男孩”奉献的是一种崇高的“爱”,这种“爱”不含丝毫的施舍成分。“女孩在慢慢长大,上了大学,又进入社会,出落得婷婷玉立,分外地清纯美丽。媒人踏破了门槛,可总是没有一个异性能获得女孩的芳心。也只有女孩心里知道,她想让自己变得足够老,老到可以让男孩接受!”在一次突然的变故之后,“女孩”把自己变成“哑巴”来和瞎子“男孩”结合了,她心甘情愿地成为了男孩“生活中的眼睛”,并一生相伴着男孩,让男孩在最后的弥留之际也能始终是“嘴角扬着微笑”……像这样一位“上了大学”、“婷婷玉立”、“清纯美丽”的才貌双全的女孩,竟自觉自愿地“装哑多年”,用一种近乎报恩的方式来奉献自己的无怨无悔的“爱”,在此除了用“崇高”来赞美就再也难得找到恰当的词语了!

  作者“江南才女”在《微笑人生》中说她是“凭着记忆”把这两则故事“简单地记录了下来”,我认为这是“才女”在谦虚。因为选取什么样的材料(如故事、寓言等)来表达作者的观点与主张,都是有着鲜明的目的性的。如果说第一则故事带给人们的是深深的思考,那么第二则故事带给人们的则是深深的感动!这两则故事相辅相成地突出了《微笑人生》的主题:即生活中既不能缺少智慧——启示人们应如何生活;同时又不能缺少崇高——告诉人们应怎样生活!

  如果说第一则故事给读者的感觉是“乐而不淫”,那么第二则故事给读者的感觉则是“哀而不伤”!这“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本是孔子审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微笑人生》中,作者“江南才女”把这两则充分体现了孔子审美思想的小故事恰当地组合在一起,不是充分证明了“江南才女”之有“才”并非浪得虚名么!也许正是由于有了这两则小故事作支撑,才使作者在文章最后的议论显得那么的诗意盎然:“这样一想,生活其实很简单!把小我的人生舞场扩宽开来,象一幅丰富多彩的油画一样,用你的真性情充当画笔,把你复杂而苦难的颜色点缀而丰富于山水,用你的单纯心情调和了,用微笑垫底,幸福就在山水一笑间!”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曾有诗云:“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意思是说有些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的东西是没法用语言来表述和诠释的。因为言则不遍而有遗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去体会其意境或意蕴。但我仍在这里自不量力地想把自己品读到的、感受到的用拙劣的文字传达出来,以引领那些有兴趣的网友也来品读品读、体会体会“江南才女”的这篇《微笑人生》以及其中的两则有意味的“现代寓言”故事,说不定有人会从中产生新的感悟也是极有可能的。



下附原作

微 笑 人 生
(作者:江南才女)


          人一生既漫长且也短暂,这两个词语看似矛盾,其实很谐和。让开心的日子延长,让不开心的心情如隙过驹。美,存增添出利息;恶,屏蔽化变为善。人总说,快乐的日子过得太快,而痛苦的生活总是延绵不绝。其实只要你一念之间,就会倒回幸福中来!幸福由自己的心底而生,痛苦也由自己的心底而生!有两则故事:

  一则:

  两位年过半百的老人相遇了,她们是儿时很要好的伙伴,而且都是貌美如花。但今天一见,两人大相径庭,一位如昨日黄花不再,一位是气质优雅撼人!

  A老人问B老人:

  “多年不见,为什么你还是那么的楚楚动人,更增添了一份让人动心却说不上来的气质,你生活在天堂里吗?”

  B老人笑道:“是啊,我的人生的顺是上天对我的关怀,令我从心底里笑出来!”

  “我却不同啊,上天对我太不公道!”

  “你能说出来吗?或许我为你分忧。”

  “你看呀,我嫁的一个老公,我喜欢吃鱼尾,他偏偏夹那鱼头给我吃,就这样吃了大半辈子了。我还有两个女儿,都做生意。一个专门卖伞,一个专门卖布鞋,晴天呢,我总愁伞卖不出去,而一到雨天呢,我又愁布鞋没人要。总之啊,没一件让我顺心的事,我能不老吗!”

  “巧了,我和你很相似啊!可我老公对我很体贴的,我喜欢吃辣菜,他对我说,清淡的菜对身体和美容有利,所以我就改变了习惯,慢慢爱吃清淡的了,我的皮肤也变光滑了。我也有两个女儿,也都是做生意的呀,一个专门卖扇,一个专门卖棉袄,她们的生意都很好呢,夏天的扇子卖得可好了,到了冬天,那棉袄又很畅销。总之,件件事情都是那么的如意啊!”

  “……”

  一则:

  有两位青年男女,家里很穷,却青梅竹马,很是要好。但一场不幸的降临,让男孩失去了光明。男孩深爱着女孩,正因为太爱,不想让她将来嫁给一个瞎子,所以,他把他的爱都浓缩到最底层,远远的,默默的照顾着她,支持着她的学费却拐着弯地不让人知道。他以为,那个女孩不会察觉到的!

  就这样,女孩在慢慢长大,上了大学,又进入社会,出落得婷婷玉立,分外地清纯美丽。媒人踏破了门槛,可总是没有一个异性能获得女孩的芳心。也只有女孩心里知道,她想让自己变得足够老,老到可以让男孩接受!

  一天,那女孩突然住进了医院,被检查出喉部长了一个瘤子。医生说,很危险!躲得远远的男孩心痛了,把自己的全部积蓄都拿了出来,对医生说:“求求您,医生!救救她吧,让我做什么都成,只要能救活她!”

  大概是他的爱感动了上帝,她被救活了,却失去了声音。出院后,她来到了他的住处。也许你会问,一个瞎子,一个哑巴,如何交流。爱能阻挠这个小小的挫折吗?他们结合了,非常非常地幸福。生活中,她是他的眼睛,他是她是嘴巴。不用看,她能从他的呼吸中,感觉到他的爱恋,不用说,他也能从她的体温中感知她的深情!和所有健全的普通人一样,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孩子,美满、和谐的一家人。

  这样过了一些年。有一年,他病了,躺在床上,嘴角扬着微笑,却再也没有起来。亲人们来看望她,只见她正在凝望着他的遗像。她把他的遗像轻轻地放在案上,燃了一柱香:“人不在了,谎言也到了说穿的时候。”她很轻地动了动嘴唇,轻得跟没说一样!

  这两则故事,我看过很久了,现在,我凭着记忆把它简单地记录了下来。

  不知谁说:“对于单纯,你可以不靠近它,但不要不相信它!”这句话很有哲理。随意一想,好像微笑、两则故事和这句话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但深入我心,你会体会,人生也就是这样:贯穿一生的,用你一向乐观的态度,用你执着于事业与婚姻的爱,用你赢得幸福生活的智慧,用你充满活力的热情,用你醉人的、单纯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这样一想,生活其实很简单!把小我的人生舞场扩宽开来,象一幅丰富多彩的油画一样,用你的真性情充当画笔,把你复杂而苦难的颜色点缀而丰富于山水,用你的单纯心情调和了,用微笑垫底,幸福就在山水一笑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5:08 , Processed in 0.129979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