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21#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51:46 | 只看该作者
赏读网友“万绿丛中草”的新作《背一篓白云回家》

文/麻辣讥士
         在读了网友“万绿丛中草”一系列抒发女性情怀的言情诗作之后,今天读到这首《背一篓白云回家》,我突然感到耳目一新,稍有的一点“审美疲劳”也一下子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首《背一篓白云回家》,是网友“万绿丛中草”在旅游张家界时顺便捎带给我们的一件“风味特产”——张家界的白云。可见一个人若是在家里待久了只会慢慢沉浸于绵绵情思之中,而一旦有机会走进大自然便会迸发新的创作激情、产生新的创作灵感。
  我认为,这首《背一篓白云回家》,想象十分生动,描写极富情趣,既带一种豪放的气势,又含一种婉约的韵味,而且两者相融得极其和谐。
  诗的第一、二节,首先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地与天相连、情与意相融的动人画面,你看:地上“袅袅的炊烟/伸出了柔软的长臂”,想把天上的白云揽入怀中;而天上的白云则“似一个娇羞的少女”,“紧紧的相偎”在“大山的臂弯处”。在如此雄阔而和谐的美丽意境中,怎不令人心旷神怡而浮想连翩呢?
  诗的第三、四节,就是诗作者综合运用拟人、夸张等表现手法,将天上不断飘动与变化的白云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描写。这两节诗对“张家界的白云”的生动描绘,既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显露了作者的童心童趣。据我所知,诗作者已是年过半百之人,她能以这样的心境去观察、想象与比喻,足见她和我一样同属于“老顽童”之列。
  诗的第五节中,我喊你答的两声“哎——”,打破了画面的静谧,像一股飞瀑从高山上奔腾而下……同时,这我喊你答的两声“哎——”,也把“我和白云”、人与自然融为一体……
  点睛之笔,还是诗的最后那句:“我多么想,多么想/背一篓白云回家……”这句既带豪情又含柔情的结束语,既是深情地赞美了张家界的白云,也是含蓄地歌颂了祖国的壮美河山,同时也把我的心激荡得恨不得“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去帮诗作者“背一篓白云回家”……

下附原作
                     背一篓白云回家

                     (作者:万绿丛中草)
   
          袅袅的炊烟
          伸出了柔软的长臂
          来把你拥抱
  
         大山的臂弯处
         你似一个娇羞的少女
          与他紧紧的相偎
  
                                              你调皮的戏弄着太阳
         任性的
         用纤手去拉扯他的胡须
         似孙女与爷爷撒娇

         偷偷溜到山脚下玩耍
         挑逗着吃草的白羊
         招惹得牧童
         用细细的牧羊鞭
         把你和羊群一起赶回家

        “哎——”
        我和你打了一个招呼
        你同样深情地回答我
       “哎——”

        我多么想,多么想
           背一篓白云回家……


                 (四月十日草于张家界,修改于四月十六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2#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1:57:52 | 只看该作者
融身心入自然 揽星宇入怀中
——赏读网友“紫玉”的《那夜,我看星星》


文/麻辣讥士


  不论去远方旅行,还是在近郊冶游,为的是能得到一种精神的放松和心情的愉快,若还想得到一些意外的收获,那你必须是一个有心人。

  在《那夜,我看星星》一文中,作者就是这样一位有心人。虽然“那个夜晚,真的特别!熊熊的篝火,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喷香的烤羊肉”,可“依然挡不住我独自去看星星的脚步”。由此可看出作者那并不热衷于声色和美食,而喜欢探索与发现的思想个性。

  自然环境的确好美:“雨后的秋夜,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巨大的天幕高悬在群山之巅。”“身旁,高大的冷杉如列队的士兵,四周,黑黝黝的群山起伏连绵。仰视天穹,一个熠熠生辉、呼之欲出的繁星世界扑面而来!”在这样的环境氛围里,“没有丝竹乱耳,没有俗事劳心”,精神的彻底放松,不能不使人心旷神怡,并趁机“潇洒地将人生得失好好晾晒”一下。这也反映出作者是一个善于对人生进行总结与思考的人。

  思想内涵较为丰富的是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作者在这里通过一种问“星”而实则是颂“星”的方式,含蓄地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态度。此段中连续使用的几个既像比喻又像拟人的反问句式,实际上是一种确认和肯定:即在作者眼里,“我看星星”既像“上帝的天使”,又像“深邃的智士”,还像“博爱的仁者”。这表明作者要学“上帝的天使”那样,永远保持心灵的“宁静、祥和、悠然”,“将所有俗事都附注到浩瀚寰宇里”,从而腾出胸怀来拥抱整个世界。也表明作者要学“深邃的智士”那样,忘怀一切“情仇爱恨”与恩怨是非,不管经历何种“盛衰炎凉”,都始终坚守一种信念,不怕孤独、不怕误解,坚定而自信地走自己的路。还表明作者要学“博爱的仁者”那样,既志存高远,又不为名利所羁绊,宽容待人,以高尚的人格魅力来凝聚世间的一切有情人……

  融身心入自然,揽星宇入怀中,是这篇记游之作的精彩独到之处。虽然作者“紫玉”在网上贴出这篇《那夜,我看星星》的时间是2007年9月19日,而在此之前的2007年9月4日,《人民日报》副刊上发表了温家宝总理的诗——《仰望星空》,显然“紫玉”的文章是受到了某种启发而作的。但我仍然认为,《那夜,我看星星》写得很有创意,绝无丝毫摹仿温总理诗作的痕迹。温总理的诗作体现的是一种国家领导人所独具的深远眼界与弘阔胸怀,因而其诗显示的是一种“壮美”,而“紫玉”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思考的只能是与生活、学习、为人处世有关的一些具体方面,因而其文体现的是一种“优美”。“壮美”和“优美”都是“美”的具体形态之一,偏爱哪种就看各人了。

  黑格尔有句名言:“一个民族有一些关注天空的人,他们才有希望;一个民族只是关心脚下的事情,那是没有未来的。”正是从这一观点出发,网友“紫玉”跟温总理一样,都是值得我敬仰的人!





下附原作

那夜,我看星星
(作者:紫 玉)

  本来,为了别人去看山,山没有了山的味道。可是,那个夜晚,真的特别!熊熊的篝火,悦耳的歌声,优美的舞蹈,喷香的烤羊肉,依然挡不住我独自去看星星的脚步。
  雨后的秋夜,天空干净得没有一丝云彩,巨大的天幕高悬在群山之巅。我悄悄离开欢乐的人群,在林荫小道缓缓前行,走远,再走远,没有丝竹乱耳,没有俗事劳心。身旁,高大的冷杉如列队的士兵,四周,黑黝黝的群山起伏连绵。仰视天穹,一个熠熠生辉、呼之欲出的繁星世界扑面而来!
  
       星啊,什么时候有如此多如此亮过?只有在这秋夜的高山之巅!大如卵石,小似针尖,或灿烂似火,或沉思如眠。分明就坐在山头,躲在树尖,对我微笑,朝我眨眼。星啊,你是上帝的天使么?我轻轻地抚摸你飞翔的翅膀,深深地深深地把你注视,那份宁静、祥和、悠然,将所有俗事都附注到浩瀚寰宇里,飘散得无影无踪,没了思想,也没了迷茫,空朦中独有一份安详。星啊,你是深邃的智士么?亘古至今,你亲历了宇宙的沧桑巨变,目睹了地球的盛衰炎凉,旁观了人世的情仇爱恨,却坚定地点起万古不灭的灯火,令多少俗人无法读懂你的思想。星啊,你是博爱的仁者么?淡泊,因而明志,宁静,故尔志远。相斥相吸,斗转星移,赋予苍穹夜的璀璨,造就寰宇暗的辉煌,牵手成银河,架起织女牛郎相会的桥梁,洋溢着永恒的爱的光芒,令人世间多少红男绿女饱含爱的怀想。

          我驻足流连山间,神驰九重天外,渐行渐远,身心汇入闪烁的海。星宇之浩瀚,我乃一尘埃,怎有理由不潇洒地将人生得失好好晾晒?

   
【下附温家宝总理的原诗】
       《仰望星空》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寥廓而深邃;
       那无穷的真理,
       让我苦苦地求索、追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庄严而圣洁;
       那凛然的正义,
       让我充满热爱、感到敬畏。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自由而宁静;
       那博大的胸怀,
       让我的心灵栖息、依偎。


       我仰望星空,
       它是那样壮丽而光辉;
       那永恒的炽热,
       让我心中燃起希望的烈焰、响起春雷。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6 21:5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3#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2:11:12 | 只看该作者
女 人 因 为 可 爱 而 美 丽
——赏读网友“碧台幽莲”的《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


文/麻辣讥士


      经常徜徉“槐荫学苑”的网友“碧台幽莲”曾于2007年11月5日在“槐荫文学”栏目发表了一篇题为《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的议论性散文(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323384-keyword-.html),篇幅不长却意味深长,尤其是文中一些富有人生哲理的语句,颇能拨动像我这样一向旗帜鲜明欣赏智慧女人的人的心弦。

  为了不喧宾夺主,我们还是先来赏读一下原文吧:


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
(作者:碧台幽莲)
  在物欲横流的纤陌红尘中,你会遇到谁?谁会遇见你?谁会懂你?怜你?爱你?与你一起燃烧生命的火焰,晨观灿烂朝霞,暮看落日余晖,让生命与爱情之歌永远和谐地奏响?

  现代社会里,经济高速发展,可婚姻生活却越来越动荡不安,许多人被岁月的风霜抽打,成了弃妇,怨妇。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寻爱的过程,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应该是真正的爱你,在家这个温暖港湾里,与你共享悲喜人生;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因为家已让他身心疲惫,失去了激情。

  男人大多是野马,他渴望奔驰在奇异、神秘的大地上。贤妻良母型的女子,把家看作人生的一切,打理家庭,相夫教子,循规蹈矩,可就是不知道打理自己。这样的女人,男人会在嘴上称赞你,却不会真正把你放在心里。河东狮吼型的女人,太过霸道,不懂柔情,漠视了男人的人格和尊严。这样的女人,男人畏惧,厌恶,不得不逃离围城。满脑子功利和享乐思想的风骚女人,尽管她们卖弄风情,但她的眼神又会出卖她的灵魂。一切是为了金钱和享受,男人不会为她付出真感情。

  茫茫人海,谁牵你手,沧海桑田,永不言弃?那你就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妩媚女人吧!

  你虽没有绝世的容颜,但你得纤雅灵透,清灵脱俗,飘逸柔美。如《洛神赋赋》的洛神,“翩若惊鸿,宛若游龙”,“神光离合,乍阴乍阳”,“凌波微步,罗袜生尘”。你的眼中须盛满柔情,盛满爱,“巧笑情兮,美目顾盼”。你吐气若兰,声如莺转,你的手姿一定是源于你的天性。本心,不掺杂质。

  你虽没有经天纬地的治世之才,但你得有些文采,你能吟诵“关关止不住雎鸠,在河之洲”,“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你知道晏殊斐儿(麻辣讥士补注:“曼殊斐儿”也译作“曼斯菲尔德”,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英国女作家),读过乔伊斯的《尤利西斯》,知道徐志摩,到过网络书屋,因为“书犹药也,甚读之可以医愚”,因为“腹有诗书气自华”,因为“读书可以帅气,帅气可以美体”。书会使你惠质兰心,举止优雅,品味高雅,气质清灵。

  你不风骚,但你懂得风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么娇俏可爱!“眼波才动被人猜”——那么妩媚神秘!“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门,人比黄花瘦”——那么忧怨缠绵!“回眸一笑百媚生”——那么勾魂摄魄!“斜倚几案不胜娇”——那么风情万种!

  女人有姿,有态,有情,怎能不令男人柔情万千,散发激情与活力,用他的一生来感谢你,报答你,抚慰你,爱你?



  读完此文,我首先的感觉就是该文的立意非常别致和深刻:即思考与阐发如何“让生命与爱情之歌永远和谐地奏响”!

  文章在写法上也是抑扬有度,别出心裁。比如文章第2自然段起头就讲:“现代社会里,经济高速发展,可婚姻生活却越来越动荡不安,许多人被岁月的风霜抽打,成了弃妇,怨妇。”若照常规思路,很容易落入一种谴责当代“陈世美”之流的俗套。可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却没有丝毫指责或怨艾男人的意思,而首先是从反思女人自身落笔:“人生本来就是一个寻爱的过程,没有人是故意要变心的。他爱你的时候,应该是真正的爱你,在家这个温暖港湾里,与你共享悲喜人生;他不爱你的时候也是真的不爱你了,因为家已让他身心疲惫,失去了激情。”这份来自女人对男人的理解与体谅,反倒会使那些“良心”未泯的男人们进行一番自省与思考: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尤其使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解读男人和剖析女人的同时,从字里行间高扬出的是一种自尊、自强的主旋律,那就是:“茫茫人海,谁牵你手,沧海桑田,永不言弃?那你就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妩媚女人吧!”这里没有自卑、没有失落、没有乞怜,相反,它让我联想起了多年前曾热播过的一部外国电视连续剧名——“莫斯科不相信眼泪”。

  我仔细地思辨了一下,觉得“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绝非俗世常人所想象的那种擅长搔首弄姿、矫揉造作样,它实质上揭示的是一个女人的自身素养问题。我认为,“有风姿”显示的是一种外在气质,“懂风情”蕴含的是一种内在修养;概而论之,“有风姿,懂风情”的有机统一体就是“秀外慧中”。像这样“秀外慧中”的女人,首先就让人感到十分可爱。曾有人提出这个问题:即女人是因为可爱而美丽呢,还是因为美丽而可爱呢?我个人认为,可爱的女人一定美丽,因为内在美,才会让人显得美丽!而美丽的女人则不一定是个个都可爱的,因为外在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使人爽心悦目,也可暂时地对人产生某种感官的冲击力,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绣花枕头”最终是经受不住时间的潮水冲刷的,一旦黄花凋谢、红颜褪去,还有什么再令人心荡神摇呢?除非她还具有容貌之外的能让人肃然起敬、倾心追慕的东西!

  那么,这能让人肃然起敬、倾心追慕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大家只要认真品读一下文章的第5、6、7三个自然段,就不难找到答案。文中告诉我们,“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并不是简单地采取那些诸如“纹眉”、“垫鼻”、“隆胸”、“削臀”、“抽脂”、“减肥”、“塑体”等吸引男性眼球、留住青春容颜的做法(当然,我个人仍觉得,作为一个完美女人适当弄弄这些也未尝不可),而更主要地是要从博览群书、广纳知识、强化内涵、完善自我等方面着手。作者说得好:“书会使你惠质兰心,举止优雅,品味高雅,气质清灵。”这里用到的“惠质兰心”一词,在古时候,主要是用来修饰闺房中、绣楼上那些深居简出的女子,然而我想,在今天,这个词应该是有两重意思吧:“惠质”,是腹有诗书、才思敏捷;“兰心”,是宽容大气、诚恳善良。一个女子,纵然没有美貌,但若有这般的“惠质”与“兰心”,哪怕她是“黄阿丑”呢,这世间也总会有欣赏她的“诸葛孔明”的,是吧?所以我认为,“腹有诗书气自华”正是一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具有“惠质兰心”的女人所独有的精神风采和美质特征!我们身边出现这样的女人,能不让人肃然起敬、倾心追慕吗?如果能有这样的女人为妻或为友,难道不是男人的一种终生幸福与快乐吗?

      文章结尾一段更是言简意赅地阐发了一种“种善因必得善果”的人生哲理——“女人有姿,有态,有情,怎能不令男人柔情万千,散发激情与活力,用他的一生来感谢你,报答你,抚慰你,爱你?”

  综上所述,如何“让生命与爱情之歌永远和谐地奏响”?网友“碧台幽莲”作为女性的代表阐发了她的鲜明观点——“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那么在“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面前,男性朋友们是否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具有什么和懂得什么呢?作为男人应当怎样进一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呢?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得清楚的,因此,我想把这一思考题留给所有的男性同胞去认真思考一下,也许这种思考会伴随我们一生一世。

  总之,“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世界也因为有了“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而更加精彩!不知道会有多少男人赞同我的看法?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6 22:18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4#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2:15:50 | 只看该作者
敞 开 心 扉 升 华 爱
——读网友“沐歌”的《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有感

文/麻辣讥士

  有句教育名言说得好:“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老师。”而如何当好孩子的老师?有的父母茫然无措,有的家长却有高招。身兼小学教师和年轻母亲双重角色的网友“沐歌”,在她的《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中,采用诗意般的散文随笔形式和亲切的第二人称叙述方式,以时间为线索,由远及近地为我们撷取了现实中的四个生活片断。作者在文中通过对女儿四次“委屈流泪”的原因与结果的描述,敞开心扉地向女儿反复强调:“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作者在充分抒发自己心底那种对女儿的“愧疚”与“隐痛”的同时,却又非常理性地阐明了她在女儿教育问题上所坚持的原则立场:“既然爱你,就要爱得真切,爱得清楚,爱得明白;既然爱你,就要爱得有声,爱得有形,爱得有格!”
  家庭教育,从始至终都贯穿着一种父母对孩子的深厚的爱,这种爱绝不参杂有丝毫水份,因为几乎没有一位家长不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或成人成才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即有不少父母在对子女的具体教育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对孩子的爱变成了放任或溺爱。比如有的家长会毫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比如有的家长会对孩子的某种“呵护”做到无微不至……而所有这些,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性格塑造、习惯培养等,却并不都是有益无害的。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大家可以在《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中看到,作者是怎样以一种高度自觉的意识,从小事与细节入手,来及时抑制女儿的一种“贪欲”萌芽(见第1自然段内容),来努力培养女儿的一种坚强自立(见第2自然段内容),来借机锻炼女儿的一种意志毅力(见第3自然段内容),来注意养成女儿的一种节俭习惯(见第4自然段内容)。我们看到,作者在对孩子的思想、意志、品格、习惯等方面的教育过程中,虽然没用什么说教之言(估计对于才六七岁的孩子,即使说教了也不会懂),但她每一次的做法却显得非常的有目的性。也许会有人不理解、甚至不赞成作者的做法,认为这样当母亲是否心太硬,这种教育方法对这么小的孩子是否适用?不管人们会有怎样的想法或看法,反正作者是这样做了。教育的效果也许在短时期内显示不出来,但我坚信,如果坚持不懈地随时注意从小事和细节入手,天长日久,是一定会显出它的教育效果来的。尽管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曾这样指出:“其实,无言也是一种教育。”但我仍向作者提出自己的建议: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身心的发展,父母还必须将身教与言教有机结合起来进行,除了要给孩子做好榜样外,该灌输的观念必须灌输,该讲明的道理必须讲明,这样才有利于帮助孩子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否则,孩子只知道不能做什么而不知道应怎么去做。思想品德教育从来就是要求既讲究方式方法,又必须旗帜鲜明的。
  总之,“沐歌”的这篇以孩子家庭教育为主题的散文随笔《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言简而意丰,它通过敞开心扉升华爱的方式,给孩子留下了一份永不贬值的精神财富。我能想象到,等她的女儿长大成人为人妻为人母后再读这篇文章,一定会理解她母亲此时的良苦用心与思想情怀,并一定会将这种真正的母爱延续、升华、薪火相传……

【下附原文】
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作者:沐 歌)
  一年前,你和我一起逛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你欢喜不已。巧克力,你要了一包;油画棒,你拿了一盒;酸牛奶,又买了一提。后来,漂亮的芭比又吸引了你的目光。你紧紧抱着芭比,恳求的目光望向我,许久许久。而我,只是微笑地摇头摇头再摇头。不得已,你放下了芭比。默默地跟在我的身后,一声也不响。而我,却分明听到了你的眼泪落地的声音。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半年前,你才刚刚学会骑自行车,便吵嚷着要和我一同骑车去买菜。我清楚地记得,菜市场里人潮拥挤,那一路上你摔了四跤,可我一次也没有将你扶起。任凭你在地上哭闹,耍赖,然后看着你一边抹着眼泪一边自己慢慢爬起。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一个多月前,正是大雪纷飞时。看着窗外如絮的雪花,你央求我给舞蹈老师打电话请假,还对我保证说以后再也不随便缺课了。我毫不犹豫地拒绝了。带着你步行了一个多小时,准时到达上课地点。一地雪花一地泪,你伤心的模样仿佛就在昨天。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昨天晚上,7岁的你闹着跟我要四元零花钱,说要带到学校小卖部买零食。我没有答应你的请求。你委屈地转过身子,只留给我一个冷冷的背影,然后在断断续续的抽泣声中渐渐入睡。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自从你来到这个世界,妈妈的心房便被你充塞得满满的。你的一举一动牵扯着我的目光,你的一颦一笑是我温暖的所有,你的每一次流泪更是让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可是,我不能因为心疼而无原则地迁就你,姑息你,纵容你。既然爱你,就要爱得真切,爱得清楚,爱得明白;既然爱你,就要爱得有声,爱得有形,爱得有格!
  女儿,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6 22:16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5#
 楼主| 发表于 2008-7-6 22:29:19 | 只看该作者
部分网友对麻老师作品的评论转载

梦里不知身是客
2008-06-18 09:34
品读麻辣讥士的一篇篇博文,就像品尝一盘盘鱼香肉丝,有味!

搜狐网友
2008-06-12 12:14
唱歌的人看似唱的是别人的词和曲,其实唱的是自己的那首歌。他想说什么,想对谁说,也许他自己也不知道。但唱歌的人一定是钟情于自己的人,一定是多情的人。否则,他便失去了听众。
感觉,他是个极爱自己的人,和自己在一个世界里举杯对饮,惺惺相惜。其实他眼中的别人不是别人?是他今晚抒发的风或者雾?但是,他不得不借欣赏别人之机来欣赏自己,这就是他的世故,练达。这是圆融于这个世界的技巧。我冷眼旁观,我说这人不是道德真君,但我又不得不折服,因为——我达不到的境界。
写文章何尝不是在做人?早有人说:“人情练达即文章 。”文章真的迎合了许多人的心,你便赢得了大家认可的那个标准。可我呢?我总在任性随心,不仅在生活,在文章中更甚。甚至,现在,面对一个我尊敬的人,我仍要说心里想说的也许别人并不爱听的话。 我究竟是在纵宠自己还是在禁铟自己?所以,折服之时,也即我汗流之时。

搜狐网友
2008-06-10 20:27

到今天为止,我读完了麻老师博上的文章。先前偶读一篇,觉得很想说话。现在都读完了,反不知该说什么。
吃花椒子吗?吃完以后,舌头有点麻,毛孔似乎也随之而开,有时会流汗,呼吸系统痛快了,人也说不上是不是痛快了。然后有一天你又会回味。
如有机会,我请你,尝尝花椒子。

万绿丛中草 2008-04-18 16:17

你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见作者字里行间背后的心灵密码;你有一颗善感的心,能与作者的情感脉络产生共鸣;你的生花妙笔,能挖掘出连作者都自叹不如的内涵;你的渊博知识,你的文字功底,你的多愁善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你的热情和善良,还有你的才华横溢!


26#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20:18 | 只看该作者
我希望所有的女人都深而清澈
文/麻辣讥士
  
              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有深、浅、清、浊之分。如果用“深、浅”来形容生命阅历和思想,用“清、浊”来形容品格和心性,可以把女人分为四类:浅而浑浊,浅而清澈,深而浑浊,深而清澈。这样分超越了容貌和形体的物质层面,完全是精神的目光寻求着心灵的痕迹。
  浅而浑浊的女人就是我们随处可见的那些女人,即便她们漂亮,又有着傲人的身材。这样的女人不必太多接触,一开口便足以暴露出贫瘠的内心和空空荡荡的精神。但她们很强大,把持着这个社会的主流,又因人多势众而更有恃无恐。她们常常嘴角一撇,眼睛一翻,便开始用抑扬顿挫的音调进行张扬跋扈的告白。这样说并不是贬损,生活中的灰尘实在是太多了,当一个女人在世俗的河床里恣意流淌的时候,还会花多少心思去保持自己的清澈呢。奇怪的是这些女人都嫁出去了,保不准她们的丈夫就是你我他。
  浅而清澈的女人可以成为男人的好妻子。她们简约而单纯,会因生活中一点小小的成就而满足,一些小小的挫折而心痛,但从不强求。她们流泪,但泪水只为洗去生活中的那些负面情绪。在物欲横流的年代中,她们尽力守住自己的一份平和心境和善良的性情。她们大多算不上美丽,但是草原上的小花,是生活里随时让人感到慰籍的风景。可惜的是,她们往往被淹没在那些浅而浑浊的女人中,而且正在被同化。
  深而浑浊的女人是一朵罂粟,使许多男人深迷其中不能自拔。我有一个朋友就是这样,从中学时起,一个女孩便控制了他的心,朋友说那女孩是精灵,常在他生命里像火星一闪便不见了,但没有她,他的生命便是永夜。后来我认识了那个女孩,漂亮,又有高雅的爱好,绘画钢琴什么的,眼睛很媚,望进去,连我也有了想去探寻那点火星的欲望。朋友得到过她,又被她轻易抛弃了,但依然为此庆幸,他说,那种体验有过一次便够了,如果她需要,我还会再次随她的呼唤而去。女孩后来从我们的视线中消失了,但不时在谈话中被提起,她的最后一句话是我要成为有钱人,因此又有了围绕这句话的许多传说。欲望充塞的年代里,深刻的女人总是醒目的,但很难保持一颗清者自清的心,她们追寻最壮观的潮流,然后被囊挟而去,成为其中一朵浑浊的浪花。
  深而清澈的女人凤毛麟角,有时只是写在纸上的一个梦。她不一定漂亮,但一定有在众人中被你一眼认出的气质。她自给自足,放纵自己尽情地享受生命的乐趣,又清醒地保持灵台的明净。她会为一瓣花而心醉,像一棵树感受清风,树叶摇曳着一声叹息,在简单中蕴藏着最深的宇宙。她看到了生命背后的黑暗,深知阳光与夜的交替,死亡如影随形,但永不绝望。她本能地拒绝贪婪,她的心像埋藏了千年的莲子,历尽沧海桑田,洞彻世事烟云,依然会鲜活地从沙土里开出花来。笑声和细语如冬日暖阳,化解心中坚硬的决垒。我曾在有限几个女人身上看到过这种深而清澈的品质,但都倏忽即逝了。我常想这个世界尘土飞扬,会将她们湮灭吗?
  深浅清浊中没有容颜的位置。外在的容颜易碎易老,感觉里的世界却常在长青。黑白之间有无数灰色,深浅清浊也只是一个模糊的介定。但我还是希望所有的女人都深而清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7#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12:26:50 | 只看该作者
时代呼唤“读书种子”
推荐阅读/麻辣讥士
  先来破一下题:什么是“读书种子”。《辞源》(1979年修订本)收录了这个词,释义为“喻累代读书之人,如种子相传,衍生不息”。1996年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的《汉大成语大词典》也收录了这个词,解为“读书人,能读书做学问学问的人”。现在,网上“成语大全”也能查到这个词,释义是“指在文化上能承先启后的读书人”。综合而言,读书种子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读书,二是传承。关于这个词的出处,有两个说法。《辞源》与《汉大成语词典》同,均取宋•罗大经《鹤林雨露》卷十一:“周益公云:‘汉二献皆好书,而其传国皆最远。士大夫家,其可使读书种子衰息乎?’”网上“成语大全”取宋•周密《齐东野语•书种文种》:“山谷云:‘士大夫子弟,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当名世矣。’”两说虽殊,却大略可知“读书种子”最早见于宋代文典。

  中华文明自古以降崇尚读书,读书种子代不绝人。先秦有孔、颜、孟、荀、老、庄、韩诸子,汉有司马迁、扬雄、刘向、董仲舒、班氏兄妹,魏晋有何晏、王弼、竹林七贤、陆机、陶渊明,唐有贺知章、王维、杜甫、韩愈、柳宗元,宋有欧阳修、司马光、二程、三苏、朱熹、陆九渊,明清有王阳明、顾炎武、黄宗羲、戴震、曹雪芹、纪晓岚、康有为,以及于民初章太炎、王国维、鲁迅、胡适,再及后来的西南联大诸公。说到读书种子,世人每每标举明朝的方孝孺。明史记载:“孝孺工文章,醇深雄迈,每一篇出,海内争相传诵。”建文帝即位后,委以翰林侍讲学士之职,“国家大政事辄咨之”。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南下,军师姚广孝留守北平,曾以孝孺为托谏言朱棣:“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朱棣攻下南京后,迫令方孝孺为他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掷笔于地,断然拒绝:“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威胁说:“汝独不畏诛九族乎?”方孝孺回道:“诛十族亦不畏。”朱棣遂下令将方孝孺在午门内凌迟处死。读书种子是有种的,这个“种”就是中国知识分子坚持的“士可杀而不可辱”的文化信仰。方孝孺以坚贞不屈的硬骨头赢得人们的敬重。万历年间,还在明代,已有人为他建立祠堂。据说,前几年,南京市对他的古墓又进行了修复。中国的读书种子之多,不胜枚举,但追溯其谱系,就不得不回到孔子。他身处礼崩乐坏之乱世,却怀抱理想汲汲以求。他整理国故,删述六经,微言大义,授徒三千,为千古垂范,堪称是中国的“第一个读书种子”。

  数一数这些读书种子,哪怕是粗浅的了解,我们就懂得了读书种子的价值。他们就像一根根柱石排列在历史的长河中,架起中华文化绵延不绝的桥梁。他们又像一个个水花四溅的浪头,前激后涌,推动着中华文化奔流不息。世界上的几大古代文明,古埃及、古希腊、古巴比伦的香火都中断了,而唯独中国五千年文化能够一脉相承、存续至今,我们不能不感谢读书种子们。“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中华文化之所以今天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在世界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占有重要一席,成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不能不感谢读书种子们。常言道“饮水不忘掘井人”,读书种子们把前人的智慧、经验和知识接过来、传下去,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一个精神资源,启迪、佑助后人,让后人生活得更明白一些、更自觉一些,我们因此也要感谢他们。

  今天,我们特别提出读书种子,除了追怀、感恩之外,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呼唤和激励今天的读书种子。读书种子而今断绝了吗?当然没有。为什么要呼唤呢?因为急剧变化的世界正给文化带来空前的挑战。首先,全球化浪潮导致技术崇拜和物质主义大行其道,使越来越多的人丧失对文化的信念,优秀文化带来给人类的福祉正在被剥夺。其次,建立在技术和物质崇拜之上的文化冒进导致历史文化和传统经典被忽略、被遗忘、被抛弃,使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传统文化都面临危机。第三,文化多元化趋势固然给我们开拓了更广阔的视野,但也把我们裹在泥沙俱下、鱼目混珠的激流中,让我们在价值选择上遭遇更多的诱惑和考验。在这样的现实下,人类优秀的文化要得以传续,就要有读书种子勇猛精进。文化是不会轻易消亡的,但文化有惰性,有依附性。她依附于人,因人维护而活,也因人遗弃而死。否则,古埃及、古巴比伦等那些灿烂一时的文明便不至于灭绝了。所以,当今之时,文化命运维艰,最需要读书种子来振扬,最需要读书人以自强而不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8#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2:48:39 | 只看该作者
在第23个教师节来临时的思考……
——对教师的比喻是否也该换一换了?
文/麻辣讥士
                                          

        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地称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赞美于无意之中道破了教育弊端的“天机”: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按图纸施工,按计划操作,按流程生产的工艺。用同一个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教师在要求学生“削足适履”的时候,还怨他不够配合、不够驯服,用教师的一句通用口头禅来讲,就是“素质太差”。
   
  联想到医生,现实中绝没有人把医生称作“人类健康的工程师”,因为他们对病人要望、闻、问、切,然后因人施救,对症下药。医生从来不指望病人按要求得病,也从不指责病人得错了病,更不会埋怨病人“身体素质太差”。这种教育弊病是把人当作物来生产的,把人的大脑当作贮藏室,是外部刺激的接受器、是前人知识与经验的存储器,忘记了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有创造性思维的活生生的人。

  当然,产生这样的教育弊病是有其社会背景的,任何教育都必须服从于社会的需要,我们现在整个社会的主体还处在工业时代,工业社会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工业社会生产的一个主要特点,是模具制造、批量生产,就是它要讲究生产的效率,必须大批量地制造出人类所需要的东西出来,所以这种生产不能是个别化的、个性化的生产,而必须是统一化的批量生产、大批量地制造。也就是说,工业社会是一个批量生产的社会。适应于工业社会要求教育方式是把人当做物一样来制造、来生产,从流水线的一端输入进去、经过流水线走出来一个标准件。每一所学校就相当于一座工厂或一条生产线,其产品就是学生,而教师的作用相当于这条生产流水线上的工程师。

  把教师称赞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比喻肯定了教师塑造学生的巨大作用(教师是学生道德和品格的设计师、创造者,是学生个性的制造者或生产者)。同时,其本身就陷入了某种误区:“工程师”把学生视为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

  人类在21世纪初逐步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代替工业经济意味着知识、信息将成为最重要的资源,人类逐步进入了信息社会时代,信息的主要特点包括共享性、开放性,社会实践的主要对象,从物质世界变成了人的世界。信息与物质、能源的最大区别是它可以被共同占有、共同享用,如:我们可以将获得的信息同时传递给多个人,让多个人共同享用,原信息并不改变。信息是无形财富,是战略资源。大量地、有效地利用信息,是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位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必要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坐在家里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倾听名校名师的教学、查阅世界各大图书馆的图书资料等。

  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概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学生学习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通过他们自身的认识活动学会的。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的方式要从 “塑造型”向“服务型”转变,教师要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等方面服务。

  试想,我们过去用来描绘教育、描绘老师的那些话,都带有明显的工业社会或者说制造业的痕迹,我们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我们说教师是“园丁”,都是明显的工业社会的概念,包括什么“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一定要有一桶水”,这都是工业社会的概念,在信息社会这些都是落后的陈旧的。

  信息社会的老师不必是“工程师”,工程师的工作对象毕竟是无生命的、固定的物体。那么在信息社会的今天,应该如何来称赞教师呢?我认为:

  从新课改的视角,教师像是一个“导游”,他将学生——“游客”——引入佳境,自由观赏、探究奥秘,但当“游客”们对巍然高耸的建筑群茫然不解或不识鸟兽草木之名时,他不会置身事外,而是适时出面做精彩解说,令人如沐春风,有时还要象仙人指路,在“游客”的思路出现滞涩凝绝时轻灵而高妙地一“点”,即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奇效。

  从学习的视角,教育即学习,教师应该称为“学师”。

  从培养学生的行为、道德品质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人师”。

  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视角,教师应该称为“天使”。

  从“服务型”教育的视角,教师应该是“学生成长的服务者”。


  …… ……

  …… ……

  还有哪些对现代教师的恰当的比喻,尚请大家往下接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29#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3:02:28 | 只看该作者
菲律宾记游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7-7 23:07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30#
 楼主| 发表于 2008-7-7 23:09:18 | 只看该作者
菲律宾记游(二)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7:38 , Processed in 0.11354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