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08-8-8 15:17:32 | 只看该作者
【七夕笔会:散文】
天蝎,天蝎


文/松鼠在森林北


  昨天,我读一个故事。
    我想到如果你也恰巧读到,你的心会疼痛。我还是先它而至吧。
    是说一个男子为了妻女,在国外打工过着最节俭的生活,给妻子在上海置房置车,给女儿上最好的贵族学校。后来,妻子给他寄来了离婚协议书。写字的人议论说:执著即苦,执著着为给所爱最好的,可是在奔忙中失去了所爱。而如写的人是我,我会议论:云想衣裳花想容,他尽万分情心爱意去裁剪她爱的云裳,可这当儿,她那等待的心被别的人偷走了。
    至此,我的眼眶有些酸涩。如果你在身边,话一提起,我可能就要流泪。
    我记得你跟我转述一个同事的短信:不加班吧,加薪无望;加班吧,老婆不保……你从来是不笑,但你那时是笑着,以轻松的态度与我戏谈。
    其实,你什么也不说,我也知你想什么。
    我要明白你,早已不用语言。我只要听你的叹息,读你的沉默,我已是一只飞鸟,飞越荒夷和大漠,停在你最荒凉最柔软的那一片。隔着万水千山,我想语言是蚁,要以爬的速度过去,真的是黄花菜也凉了。所以,我什么也没说,只在电话里听你那不甚分明的呼吸。我是笑着的,我是流泪着的,我是笑着流泪的。
    你又该说我了,你又会说我太理想化了,痛着自己,也痛着爱我的你。你说书上一句话:“生活有时是一场强奸,你若不能反抗,就试着去享受。”我越发听得心酸,我总以为你现实,总以为你和我其实不是同类,我甚至想,这宇宙中与我信息密码相同的那个人究是其谁?其实你是为了我继续活在梦幻而舍弃了自己的梦幻的那一面。因为生活太现实,没有面包,人还能在那儿做梦吗?而我竟觉着你粗糙。
    今天,你不经意提起我的自我,是,我太自我。你不喜欢我卷发,你说,老婆在你心里是那个样子。我当然知你心里我是什么样子。可是我有太多的表情,而我总把自己囿在一个四方的天空,有很少的朋友,只往深处发展,不往宽处拓开。就像我的老师说我:“你这个人好像要很久才认同一个朋友,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对你快速融入一个圈子有好处。”我好像只能够思量旧友,而接交新朋还不如去打一场牌,去摸牌的脾性比揣人的脾性要快意无负担。可要我接受一种新发型,我很惬意。如果厌倦一个别人的样子,你可以淡然转身,而如果厌倦自己的样子,人是不能离弃自己的。我每烫一次卷发,必定要发型师换一个与以前不同的,我秀我型,我只是想看看自己另外的样子。每天对着镜子,你不在,我可以想像你的目光就停在这当儿,我对着镜子笑,我以为你可以看得到。可是,我对我镜子里那一贯的样子倦了。我讨厌一陈不变。你是知道,如果不是因为孩子,我是很乐意做一只小鹿在不同的时空蹦蹦跳跳,不管我跑多远,你都会轻声叮咛,不要受了伤。你还记得你早年说的那句话吗?你说我是一玻璃人,纯净但易碎,如果碰上不珍视的人,一下子就会碎了。所以你早早地向我奔来,来守护这易碎的玻璃。当时,我什么也没说。最好的诗是最难找到注解的,而你根本不是学文的人啊?有时,我想当初我们为什么不做丁克一族呢?现在,我就是没有脚的一个,只有翅膀,只能在羽化里飞。
    一切都是凝滞,没有入眼的风景。如果我不曾见到海,也许我不会思念一叶扁舟。我那丰富的表情在这呆滞的舞台,是古墓里存着美丽的木乃依。我唯有变幻着自己,以提醒我是有生命的鲜活。而外人可能看着太突兀。不管他,只要你的眼眸盛着由怜惜而生的新的爱恋,且让我在这局里一个人静静着吧。
    我不是你的天使,但我有翅膀,思想偶而是小鸟会飞离你这棵菩提树,但她很快只在空中旋了一圈飞了回来。你可以原谅的,是吗?你一定可以忽略不计的。因为你早说了,嗨,我不在身边,我那一大一小两个任性小孩吃不当时玩不当时,可真让人不放心。
    亲爱的,谢谢你,书上说每个女人都是一朵花,美的或不美的。如果没有你一直骄宠着我,我怎能这个年纪还绽放小女孩一样的心态?决定着一个女人形态的是什么?丈夫。
    我记得我的丈夫35了,对于男人,这是个什么样的年龄?可我不在你身边。情场蹉跎的女友早跟我讲了许多体己话。我从那时空离开,当然知晓那江湖有多深有多浊,可在江湖中混饭的,又怎脱得了江湖?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你遇上了一只可人的鸟儿,你是否会与你的肩停泊她的温柔?如果,她并没有你期许的念想,你可以以这一桢文字与她相看,你说:“这是我深爱的女人……”那么,她必会扑展着翅膀而去,她会从我的视角里读到更多的关于你,那临别的眼神,你一定要看,那依恋的眼神也许有我的影子。如果,她正是你心底的爱情理想,你也可以以这一桢文字与她相看,你说:“这是深爱我的女人……”那么,她一定会比我更懂爱如何去爱你。
    可是,我呢,我该怎么办?
    如果真是这样,请你一定不要让我感知,我宁要那欺瞒,也不要那诚实。
    我这么说,并不是默许什么。其实,我想说,纵有千山鸟千形态飞过,我只希望我的树在钟情处休止节拍。
    可是,我不能说。
    因为我知道人性,皆有逆反和任性的一面。比如,我和你一起看中了一款服装,而你说不对风格,强拉我离去。我本不十分在意,可那离去的行经,就越想去秀你不允的那一格。于是,我终会一个人撇开你去秀那激起的念想。
    所以说,女人有时会说反话,其实是参透了人性。
    我期你是那柳下惠,可我怕那是我自欺的童话。常在花丛的王子真的会永远爱着灰姑娘,那审美疲劳的芽岂是谁能掐得了的?美人鱼没有想过把匕首插进王子的胸膛,有几个是先想到爱人然后想到自己?
    但我知,你是江湖中的郭靖,不是段正淳。黄蓉只身桃花岛,郭靖也会在远远的江湖想念她。
    我不是黄蓉。
    我可以以你新的审美去修正,以期与你思想同步。
    如果真要说起江湖中的爱情,最羡慕的女人是黄药师冰棺里的那一位。已去经年,他为她种满岛的桃花,他为她编最美的花环,他为她说最真的情话,他一直仿佛她活着,而且他是东邪,不必说他的功夫是不是最好的,但他绝对是《射雕》里最深情最浪漫最耐人寻味的一个。
    但我以为,这女人太爱黄药师也太不爱黄药师。她明知她此去,他会孤单着此后余生。她就应该在离去前焚了她所有的文字,毁了她所有的衣饰,擦拭掉她所有可能留下的痕迹。
    真爱要爱得人性,爱得深沉却不失飞扬:她为什么不让黄药师活得快乐一些呢?
    爱得太彻底之于漫长的人生,其实是对另一半的毒害。这毒慢性而绵缈,为他(她)调制的是一杯不能更改习惯的苦咖啡。
    不能探知黄药师是不是以苦为美?
    不知这世上有几人以寂寞为不能更改习惯的苦咖啡?
    你若轻责我这病态,不要久皱眉头,我不要皱纹分享你明净的额头。我这病态也是不彻底的,总有她相医的方子。
    我不要你是那以苦为美的黄药师!
    如果江湖有美人,你不必告诉我她是谁,也不必细说经由。我允你心一隅细细怀想。你只告诉我她什么形态,我愿意踩着你念想的那个鼓点出现,哪怕你把我当作她,我就算完整地不曾缺失你。
    可能,我们两个天蝎真的是独占欲太强。可是,如果世上只有两只蝎子,这世界会不会失于颜色而渐显枯涩?
    知道我为什么写这么多文字给你吗?
    还因为另一个故事。
    一个四十岁的男人在一场车祸中跛了,失却了原来的体面的工作。生活还得继续,妻让他在路口开了一个修鞋摊。可是,他要她时时在他视野里,否则他烦躁。所以,她在路对面,开了一个报亭,为了他能看得到她。有一天,她发现他在闷闷地拿锤子锤自己的手。她知道,他眼睛不好,他看不到对面的她。自后,一年四季,她穿最鲜艳的红色,尽管她这个年纪跟那个颜色很不相衬。
    我猜想,这个男人是天蝎座的吧?
    我知你纵什么也不说,也会一天给我几个电话。其实你若不打,我也会拨一下然后挂了。谁叫我们是天蝎呢?
    你在远远的地方看不到我,可是这个博,她装着我的情感,我喜欢的音乐。我在真实地流露着我愿意示人的那几行。你读出什么是什么,不过是小女人的一个梦,梦始终要在梦里面才美。我梦中微笑的甜蜜和飞扬,你是喜欢的,是吗?
    好了,亲爱,如果江湖美人含笑、回眸,只会让你保鲜男子魅力。丈夫丈夫,你在千丈万丈十万丈之外……无论怎样,我希望你过得快乐。
    呵呵
  不要把思念装得满满,尽管空白着想象是一张白纸,任我这只鸟儿飞来时撒欢地画。相见不如怀念,是封存着酒酿;怀念不如相见,是开启陈酿。
    如果这算一封情书,不用收藏多久,80,90,00……的男女看了,是否会鄙夷:古董。

42#
发表于 2008-8-11 22:29:36 | 只看该作者
再次阅读,实在佩服!
43#
 楼主| 发表于 2008-8-30 13:00:40 | 只看该作者

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

现代诗歌何以淡出中学校园?

(转 帖)



  现今中学生所写的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诸文体,都只是文章学意义上的体裁,对其优劣高下的评判有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标准,可是一旦写成诗歌,便由文章学意义上的写作,跨入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了
  中国高考极高的社会关注度再一次得到印证:6月7日,即全国高考第一天,“2008中国诗歌高峰年会暨独立诗歌奖颁奖典礼”在广州举行,文学江湖上被称为“梨花教主”的女诗人赵丽华获此桂冠。而当她登台领奖时,却“涮”了评委一把——声明拒绝这一奖项,包括数万元奖金及出国旅游的机会。
  诚如于坚所言:“前卫艺术在中国仍然是事件而不是传统。”诗人大多特立独行,对于诗界隔三岔五制造的“事件”,对公众的眼球已没有多大的吸引力了,可是赵丽华拒奖并非行为艺术,她针对的是高考作文再次对现代诗歌设禁。正所谓“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良苦用心,倒顿时把我辈教书匠给吸引过来了。我非诗人,却很能理解诗人的悲哀与愤怒。

  
中学校园进入无诗时代


  对于现代诗歌在中学校园的没落,年长的教师感受是最深的。在上世纪80年代,尽管升学竞争也很激烈,可是这丝毫没有熄灭那个狂飙年代人们的热情,有限的物质条件并没有影响到文学社团的红火,落后的信息传播手段也丝毫不能阻挡诗人前行的脚步。“每一个年轻人都是诗人”,这句名言曾经是中学校园的真实写照。最能使为人师者欣慰的还是每届学生中都能出现几个“校园诗人”或“准诗人”,他们通过诗歌受到最初的语言锻炼,通过诗歌走进了文学殿堂。
  俱往矣!在社会生活被商业文化全面覆盖的今天,中学校园里已然是另一派风景。近几年,我曾针对中学生的浅阅读现象进行过多次调查,而我所关注的浅阅读,主要是指日益疏远经典名著,日益亲近快餐读物的现象,而新诗日益淡出中学生的阅读范围,也是一个极为普遍的现象。
  没有了读诗的热情,自然更不会有写诗的闲情。确如赵丽华所言,应试教育堵塞了新诗通向中学生的渠道。在我所教过的文科班学生中,倒有几个可称为“文学青年”,但令我费解的是,挺秀气的女孩子,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武侠小说;人高马大的男孩子,能写出柔肠百结的言情故事,可是没有一人涉足他们这个年纪最应该抒写的诗篇。
  再看高考。其实,高考对新诗设禁,赵丽华所看到的仅仅是写作这一块。一份语文试卷的构成,大而言之可切分为语言基础知识、阅读和写作三大部分。前者是指汉字读音、书写、标点、词汇、病句,等等,自不必说。就说阅读部分,有科技说明文阅读(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有文言文阅读,有诗歌鉴赏(包括旧体诗、词、曲),有现代文阅读(散文居多,也偶有小小说等)。不难看出,在阅读板块,新诗同样没有方寸之地。

  
时代发展和高考对现代诗歌造成双重挤压


  对诗歌门庭冷落现象的探讨,不可能脱离当前的文化语境,而这一语境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比如这个价值多元时代对文学需求的影响,比如文化产品样式与品种的增多对包括诗歌在内的文学版图的切分,比如高科技对艺术的祛魅、对诗性空间的挤压,等等。这是后工业时代世界性的文化现象,以至于国内外有人发出“文学终结”的悲叹。黑格尔预言,在人类社会由古典到现代演进的过程中,社会将从诗歌(史诗)的时代过渡到散文的时代,其突出表征就是英雄、理想、激情的消退。我等躬逢其世,幸耶不幸耶?一言难尽。
  其实,在我看来,高考阅读与作文之所以拒绝诗歌,倒不是因为它们是什么“禁区”,最表层的原因只不过是存在操作上的难度罢了。如何准确地、至少是较为准确地考查考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高考阅读及写作测评信度(即科学性、客观性而非文学性、主观性)的基本要求。因此,如何给阅卷人一个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评判尺度,尽量减少其因主观好恶而导致的误差便成了高考决策层的关注点。
  明乎此,便不难理解在高考语文的诗歌鉴赏检测中,何以只取旧体诗词曲设题,而将现代诗歌排除在外了。这除了文化传承的价值取向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操作上的便利。当然便利是要付出代价的,旧体诗词由于时空的距离,也由于其严格的格律,反倒很容易将陌生的东西转化为熟悉并易于把握的东西:内容早已固化为诸如怀古、思乡、惜别、归隐等基本类别;意象也提取出诸如春花、秋月、杨柳、寒蝉等常见模式;手法则概括出诸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之类的常用技巧。而命题范围毕竟有限,不可能考虑其间的细微差别。如此这般,师生两方面都有个抓挠的地方。与旧体诗词相反的是,现代诗歌虽与读者有着时空的贴近,却因其“自由”与缺乏自律,偏偏将熟悉的东西陌生化了。优秀诗人总是在寻找一种个体话语,冲撞现存语言秩序,挑战话语规范,命题人很难降服它们,将其类型化为几种固定的表达模式。
  明乎此,也就不难理解高考作文何以对诗歌设禁了。现今中学生所写的记叙、议论、抒情、说明诸文体,都只是文章学意义上的体裁,对其优劣高下的评判有相对客观并易于把握的标准,可是一旦写成诗歌,便由文章学意义上的写作,跨入文学意义上的写作了。诗无疑是最个体性的写作了,而对它的解读同样也是最个体性的解读,如同诗评家李元洛所言,这一解读过程是一种“灵魂的冒险”。越是好诗,就会越排斥公共理解,而一旦公共理解不在了,评价客观性的尺度就随之丧失了。就拿眼前的例子来说,赵丽华的“梨花体”,这边说其唯一的技术就是敲回车键,那边却声称其中有微言大义。倒赵拥赵,报刊网络上可以争论得热火朝天,可是面对这样的诗,阅卷教师要在一两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判定一个尽量公平公正的分数,谈何容易。
  赵丽华等人可能绝不会想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她开创的“梨花体”将新诗从高考作文中排斥了出去。我们不能指望每一个教师,更不能指望每一个学生,都能理解“梨花体”的文化颠覆意义,倘起而仿效,在网上游戏一把是可以的,在考场上赌一把则是不敢的。这正如杜尚将一只小便器陈列于美术馆,可以在艺术史上博得芳名,而我辈若不知趣而东施效颦,除了被保安轰出不会有更好的结果。

  
现代诗歌淡出中学校园导致多种负面影响


  首先是对语感能力培养的影响。“能在生活和其他学习领域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是新课标为我们设立的课程目标之一,也是中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之于语文学习的重要性,恐怕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落实这一目标,当然并非读写新诗一种途径,但是又不得不承认,诗歌是最纯粹、最精微、最简洁、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词义的推敲、韵律的把握、音响的区分乃至于色彩的感应,恐怕非诗莫属。而相比之下,旧体诗词的束缚又太多,那么最佳的语言锻炼途径,恐怕非新诗莫属了。
  其次是对鉴赏能力培养的影响。无论是中国古典文论的“诗无达诂”、“见仁见智”,还是西方接受美学的“召唤结构”、“空筐效应”,都隐含了在这一领域内。可是如前所言,诗词鉴赏一旦作为考题出现在考卷上,体现公平与公正的“用一把尺子衡量”的判分标准,是不能容忍个性化阅读的。实践的功利诉求使师生不可能摆脱公共理解所强加的意义,从而无法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当语义的模糊与多义不被具体与单一所替代,含咏品味的鉴赏变为按图索骥的操作时,这已同诗的原初精神风马牛不相及了。如此训练出来的学生,恐怕永远不知诗为何物。有鉴于此,尚未被高考“整合”与格式化的新诗阅读,还有望冲击阅读教学中年深日久形成的僵化模式。
  再其次是对写作境界提升的影响。如朱光潜所言,“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诗是培养趣味的最好的媒介,能欣赏诗的人们不但对于其他种类文学可有真切的了解,而且也绝不会觉得人生是干枯的”。语文界对个性化写作的呼声一直很高,而且基本上是达成共识的,只是这种呼声在新诗面前便显露出叶公好龙的面目来。最容易彰显写作个性的新诗遭到禁止,这种做法实际上是受到大多数教师欢迎的。中学生诗情滋润的缺失导致诗心的泯灭,诗心的泯灭导致作文的日益平面化,导致做人的日益世俗化。

  
现代诗歌如何靠近中学生


  诗人自有诗人的作派,赵丽华们在愤怒、悲哀与悲凉之余,“倡议全国所有诗人联名向教育部呼吁让诗歌回归高考”。这一“诗歌请愿”的背景,是“5•12”汶川地震带来的短暂的诗歌复兴。鉴于上述方方面面的原因,现代诗歌进入中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进入高考,虽最终要寄望于高考改革,但究其根本,恐怕不是教育部一纸命令所能奏效的。且不说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掌控的,即便在我们有限的控制范围之内,也需要方方面面的努力。诗人们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看得简单了。
  当前,语文教师的诗歌素养,尤其是现代诗歌素养亟待提高。应试教育对学生的伤害所论多多,对教师的伤害却鲜为人见。就我所知所感,语文教师对当代文学尤其是对新时期诗歌的疏离与隔膜,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其直接后果则是对当代诗歌艺术感觉的钝化,以及久而久之审美判断力的丧失。当教育者不具备对现代诗歌阅读与写作的指导资格时,再热切的呼吁又有什么用呢?
  王家新认为,“只有诗人们通过这次巨大的灾难对自己的创作作出的深刻反省和调整,才会对诗歌的发展产生实质性影响”。笔者深以为是,至于反省些什么,又该如何调整,可惜语焉不详。在我这局外人看来,诗人一味强调“向内转”,以纯粹个人的语境勉力支撑诗歌的意义,是否是横亘在诗人与大众之间的一堵墙?语言的实验与反叛是否应该有一个度?我比较有把握的是,进入语文教学的现代诗歌,既不会是晦涩一派,也不会是口水一派,而极有可能是这两者的中间地带。比如在我有限的阅读视野中,“打工诗人”郑小琼的诗,毫无阅读障碍,每每读之,便心有戚戚焉。
  至于诗界的先锋若想通过教学渠道进入中学生的阅读视野,则必须假以时日,以待时间的严格检验与洗汰。能否耐得住寂寞也是对诗人定力的考验。我想真正的诗人是无须悲哀的,还是那句老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君不见蒙眬诗当年也遭遇风风雨雨,也有过艰难的“崛起”,而今堂而皇之的被主流文化接纳,由反叛而终至成为传统的一部分。现今的前卫诗人也可作如是观,当然,如果到了那一天,新的颠覆与反叛又将开始。
44#
发表于 2008-9-1 14:26:47 | 只看该作者
读“麻辣”作品有感[文/寒梅]

  时至七月八日上午,寒梅完成了管教授布置的作业,将网友麻辣讥士老师的文章收藏并编辑做成专集。本专集收藏的“麻辣派”作品主要来自于他的博客和槐荫论坛,共30篇,其中有评论文章19篇,教育专著8篇,游记、杂谈3篇。在编辑过程中,寒梅始终怀着敬仰之心在阅读,在感受。尊重麻老师和其它作者的意愿,延用网名,文章中的配图在尊重作者的同时,寒梅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行又插入一些图片,唯愿锦上添花。
    多次读麻老师的作品,感受很深,却很少写下评论,主要是觉得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生怕把握不好作品的主旨,生怕曲解麻老师的创作品位。今天,寒梅斗胆学着麻评风格,写下几句感言体会,若有不敬之处,还请麻老师和朋友们多多批评指导!

    读过麻老师的评论文章,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文艺理论功夫,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才智情感皆富有的人,这一点应该是勿庸置疑的。正像网友说的那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见作者字里行间背后的心灵密码;他有一颗善感的心,能与作者的情感脉络产生共鸣;他有生花妙笔,能挖掘出连作者都自叹不如的内涵;他的渊博知识,他的文字功底,他的多愁善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善良,还有他的才华横溢!他用意象原理解读网友们的诸篇诗歌散文,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网友“天涯”的《与春天有约》,他用佛学的禅意解读“沈寒阳”的《心若安稳如花开》,他站在德育的高度评析“沐歌”的《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他从“江南可采莲”的《喝茶》中,品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他总能把文章中的情和理,美与善都挖掘得淋漓尽致。他以文会友,怀着一颗善良虔诚的心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与之共舞。

    麻老师阅读网友们的文章总是极其认真的,他评析一篇文章,总是把作者的其它文章一起研读,这一点寒梅深有体会。麻老师分析寒梅的《春天的眼睛》时,他把寒梅所有的文章乃至摄影照片都找出来比照,分析。他这种认真精细地解读文本的方法,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心目中应该堪称楷模了吧!他的文学评论文章在槐荫论坛堪称酷评。让我们再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吧!网友叫鸡公曾这样评价:麻辣先生的系列网评文帖,既是“学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学苑”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我毫不怀疑今后一定会有人超越麻辣先生,但麻辣先生的网评文帖所独具的特色——也就像“标志性建筑”一样,是不会因出现新的高楼而失去其历史意义的。槐荫论坛精英人物楚王后裔曾在论坛诚挚留言:麻辣老师的评论真诚、深刻。最近读了麻辣老师的系列评帖,对我学习如何品文、评帖,很有帮助。新任槐荫学苑版主天涯如是说:让偶不得不佩服麻兄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对素昧平生网友的细心关注~~~~学苑有像麻老师这样热心的朋友是我们之幸,论坛之幸!

    寒梅也来说:老师高深的理论水平,深厚的评论功夫,驾驭文字的娴熟,用心解读文章的习惯都给予我很多的启迪,能得到麻老师的慧眼赏识,也的确是荣幸之至啊!

  麻老师站在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高度,对本土教育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对学校教育的忧虑都怀着“一片冰心”,我们从他的多篇教育专著中可以明显地感悟到这一点。丁亥年此时,当孝高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麻辣先生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地发出了《不要过于苛求孝高了!》的帖子。今年奥运年,孝高考得好,多少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麻辣先生又泼出“冷水”,他在文中说:“我为没有成为“状元”的学生和没有诞生“状元”的学校鼓点气,只要你或你们永远不放弃、不抛弃,谁敢断言在今后的高考中或是在毕业后不会出现奇迹呢?”是鼓气,是关怀,是问候,更是激励!这前后两个帖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楼主的正直、无私与卓识。(此处文字引用网友善哉善哉语)顺着麻老师的远见,我们也会想想孝高的来年,今年的成绩意味着孝高走出低谷了吗?明年的高考又会如何?会有更好的佳绩回报支持她的人民吗?麻老师对教师的保护和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曾经为“子龙”转帖未标示而被版主扣分仗义执言给学苑版主提出意见,把学校让学生给教师打分产生的负面影响执于笔端,他推荐的诸多关于读书,思考的文章都有可读性,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麻老师在学苑里发贴很多,寒梅搜索到他的主题贴就有七页之多,共计203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比他多。内容上也非常广泛,前期有关注教育的,有给论坛建设性意见的,有游记照片......后期的评论文章居多,且评论女性作品居多。许多男性网友提出了质疑,寒梅开始也有疑惑。后来,在麻老师的博客和他的文章找到了答案(自认为是答案)。在麻老师的博客上方分明写着这两句话: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体会:只要有一颗自作多情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也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欣赏到并不虚幻的美!

  从中我们能看到麻老师那独特的崇尚美,鉴赏美的眼睛,看到他唯美的强烈意识。他在评论江南可采莲”《喝茶》中说:“做人还是‘洁身自好’好!”那么做女人更应该“洁身自好“!女人应该是美好的化身,“女”“子”相加就是“好”!女人美了这个世界才变得美好!所以麻老师欣赏有智慧有才学的女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我希望所有的女人都深而清澈。还有一篇: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麻老师也许在女作者的文中发现了人性的美丽,发现了连作者都没有发现的美的内涵。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先看麻老师在评论”碧台幽莲“的《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文章中的一段话:

    那么在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面前,男性朋友们是否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具有什么和懂得什么呢?作为男人应当怎样进一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呢?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得清楚的,因此,我想把这一思考题留给所有的男性同胞去认真思考一下,也许这种思考会伴随我们一生一世。

     可不可以理解为麻老师是在引导男性朋友们去反思?去崇尚美?这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女人可爱而美丽,男人完善而丰富,这世界才更精彩!这世界才更加和谐!麻辣老师,寒梅读得对否?

  寒梅曾经说过,要好好写篇读后感,还要收藏麻老师的标志性建筑”乃至“高楼大厦”。此时,这两任务都已完成。没有征得麻老师的同意就对麻老师作品评头品足,实属冒昧。没有期待得到麻老师的认同,因为许多地方寒梅自认为是断章取义,把握不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确也没有麻老师的思想境界。

  相当于上海“汤臣一品”的四十层摩天大楼立于眼前,寒梅无意去做那个在楼上看别人风景的人,但楼内已是灯火通明!

    像我们年轻老师模仿特级教师上课一样,寒梅学“麻辣派”评文,也是貌不像且神离更远!

          贻笑大方!                              
                 2008年7月8日星期二
45#
发表于 2008-9-11 23:43:49 | 只看该作者

几攒让孝感也这样搞一家伙就好!

  《楚天都市报》报道:在武汉市中小学教师到校上班的第一天,东西湖区教育局组织该区近千名中青年教师举行了一场“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包括:教师所教年级的学科知识、综合知识和师德常识。该区教育局长彭奇说:“考试旨在岗位练兵,将淡化成绩,只公布取得一、二、三等奖教师名单,所有成绩不对外公布,只允许教师查询自己的得分,了解自己错在什么地方,哪些知识点有缺憾,以便及时发现知识漏洞,明确今后发展方向。”考试时间共两小时,考试结束后,不少教师围在考场门口议论难易度、核对答案。

  据悉,这是武汉市首次在开学前举行大规模教师考试。我想:要是几攒让孝感也这样搞一家伙就好!至少可以遏制一下三令五申停不下来的暑期补课风;再则,教师要想应付开学时的统一考试必然会少上麻将桌凑脚;三是,也是更重要的:教师利用暑期休息时间来学习和充实自己,定然会对新学期的教学工作有所促进。

  我知道,自己是站着说话不晓得腰疼,肯定会有一些怕考试的教师想用砖拍死我。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9-13 16:22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6#
发表于 2008-9-14 23:42:05 | 只看该作者

读“寒梅”老师的《又逢教师节》

守己在心不为势趋吃得舒坦睡得踏实
——读“寒梅”老师的《又逢教师节》

文/麻辣讥士
  
  “要让别人感动,首先要使自己感动。”——这句俗话我从不认为“俗”!读完“寒梅”老师写的这篇日记体散文《又逢教师节》(原载“槐荫学苑” 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486972.html),我再次感受到了这一点。我国的教师节已是第24个了。每临教师节到来之际,各种庆祝会、表彰会、座谈会、演讲会以及写诗撰文、文艺表演、纪念活动纷至沓来,令人应接不暇。最后,莫说人已审美疲劳,就连麻木的感觉也有了。然而,这篇标题并不打眼的《又逢教师节》,慢慢读来,却让我心始有触动继而深受感动!
  让我心受触动,是自己身在福中不知福。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体现了党和政府以及全社会还没忘了尊师重教。记不得是谁说过:“能被人永远惦记是一种幸福!”可自己(也包括一部分人)反倒觉得无所谓,每到这个时候,我和一些人常常比的是谁的学校发的钱多;期盼的是工资能否再提高一些,倘若能够赶上公务员就谢天谢地……却往往忘了反省我们自己的教师职责和义务到底履行得怎么样。诚然,教师,通常只是作为一个职业而存在,我们有着灵与肉的挣扎,有着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恼,也有着遭遇道德诘难的风险。比如一方面在惯常的语境中,教师被认为是“从事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到死丝方尽的春蚕,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蜡烛,并且还要“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在教师身上流溢着高尚而纯净的色彩;另一方面,教师又陷入了道德质疑:有偿家教,“范跑跑”,收礼、索礼,虐待学生……仿佛是硬币的双面,教师活脱脱就是作为有着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存在的。所以,如果真要阐述职业崇高或倾吐职业苦水的话,我想任何人都不一定超得过当教师的。因为外人都是“站着说话不晓得腰疼”,只有教师本人才真正知道其中的苦辣咸酸甜。正因为这样, “寒梅”老师在《又逢教师节》中尽管按从早到晚的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记述了在教师节这一天的全部活动与所思所感,但却真实而真切地表达了她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那份强烈自尊、自重与自爱,因此让我心灵很受触动!
  让我深受感动,是作者将崇高寓于平凡。“寒梅”老师在文章中“不想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地去诉说当教师的艰辛和琐碎,也不想豪言壮语地表白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她只是通过记述了几件小事,就把自己那种乐教敬业的精神和廉洁高尚的人格充分展示出来了!
  ——“睁开眼睛,打开手机,便不断地有短信飞来,那溢美的词藻,相信最美丽的情书也不过如此!电话问候,温暖的话语让人有些亢奋。先生、朋友们都托花店送来了鲜花,漂亮的玫瑰花和康乃馨明亮了我的眼睛。”这段描述,既抒发了作者的内心喜悦与自豪,也反映了全社会尊师重教的一个侧面。在这种氛围的激励下,我们当教师的还有什么理由自我菲薄、自我懈怠呢?
  ——“上课了,连上两节语文,纪律竟然出奇地好……当表扬孩子们时,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节日快乐!’”“课间十分钟,瘦弱的蕾蕾竟搬了椅子让我坐下,说是才学了点按摩术,要给我按摩。请问,哪种职业让你有如此的享受?”“我还收到了五十六本漂漂亮亮的语文作业,收到了或长或短的书信,收到了孩子们亲手做的贺卡,亲手画的美画,亲手做的小花,也不乏花不多的钱买的小礼物,我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了他们带来的小蛋糕,共同种下了孩子们送来的小魔蛋……”能与如此懂事的孩子们朝夕相处,心中总有不断的感动涌出,何其快哉!
  ——“可当接待满面笑容的家长时,面对一些家长送来的购物卡、代金券和吃饭的邀请,笑容可掬的却笑不出来,心里像被用刀捅了一样难受,委婉拒绝不了,只能照例严辞挡回。我一直认为:我可以收下孩子们的小礼物,但绝不接收那种被异化了的“节日礼物”!也许有人觉得这没有什么,但我认为这可是原则大问题。”当教师的并非不懂人情世故和社会习俗,但是一旦超越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就断然不为——这是多少自觉的廉洁意识与高尚的人格品质呀!
  ——“晚上,与小姐妹相约和一位教育前辈去吃农家菜,我吃了好多,吃得舒坦!晚上,又一同去做美容,做美容时睡着了,睡得踏实!”只有守己在心不为势趋,才能吃得舒坦睡得踏实。做人如此,生活如此,才是真的幸福!
  总之,“寒梅”老师的这篇日记体散文《又逢教师节》,情感真实,语言朴实,细节充实,全无丝毫“假、大、空”话,作者在感动自己的同时,也深深感动了我。是为记。


下附原文
文/寒 梅
  今天是9月10日,又逢一年一度的教师节。84年,我从校园出来又回到校园当了教师。85年的第一个教师节,我赶上了,觉得自己幸运又幸福!
  那些年,政府和单位真正是尊师重教,不过节也让人有一种发自肺腑的自豪感,叫人甘愿做蜡烛,做春蚕。过节了,总是兴奋地参加座谈会表彰会,笑容如花绽放在每一位教师的脸上,热情激情洋溢在每一位教师的心里!
  至今天,流年的确似水,我和教师节一同老去。24个教师节一一过去了,曾经的激动和幸福感慢慢地就消逝了,风一样走路的日子不复存在。
  每到教师节,多数教师心态相当平静,不再有刚上班时的渴望和激动。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教师节意识的逐渐淡薄,感觉教师节似乎越来越没有节日的味道了。反而民间越来越重视教师节,家长越来越看重教师节,他们为了表达对教师的感谢和尊重,送的礼物是越来越重,我却闻出了怪异味道,但不如那香脆的怪味豆好吃!
  教师节,自己的节日,总想写点什么?可想来想去,却不知写什么?我不想像祥林嫂一样絮絮叨叨地去诉说当教师的艰辛和琐碎,也不想豪言壮语地表白自己的教育信念和理想;我不想去评论教育制度的优缺,也不想去抨击那在师德演讲比赛现场随地抛下纸巾、饮料瓶、早餐盒以及废报纸的不文明现象;我不想去劝导别人平时要多看书、多思考、多研究,也不想去否定某些人在麻桌上总结的“起步晚,进步快,挣钱多”的经验……
  可是,我坐在电脑前,还是想写点东西,码点文字,放在博客里,以免不更新,又让博友惦记。那就写写自己的教师节经历,写点教师节收藏的小幸福吧!相信写写自己,别人不会有什么意见吧?
  睁开眼睛,打开手机,便不断地有短信飞来,那溢美的词藻,相信最美丽的情书也不过如此!电话问候,温暖的话语让人有些亢奋。先生、朋友们都托花店送来了鲜花,漂亮的玫瑰花和康乃馨明亮了我的眼睛。我就收藏了自己的同学、朋友以及先生在节日里送来的小幸福!
  上课了,连上两节语文,纪律竟然出奇地好,没有再让我感受“黑色周三”或“周三恐惧症”,当表扬孩子们时,他们竟然异口同声地说:“老师,节日快乐!”
  课间十分钟,瘦弱的蕾蕾竟搬了椅子让我坐下,说是才学了点按摩术,要给我按摩。请问,哪种职业让你有如此的享受?
  我还收到了五十六本漂漂亮亮的语文作业,收到了或长或短的书信,收到了孩子们亲手做的贺卡,亲手画的美画,亲手做的小花,也不乏花不多的钱买的小礼物。我和孩子们共同分享了他们带来的小蛋糕,共同种下了他们送来的小魔蛋,共同等待小苗的发芽成长。我收藏了可爱的孩子们送来的小幸福!
  还有家长亲手刻印的篆印和亲手画的国画书签作品,珍贵的艺术啊,无比喜爱!还有电话问候,信息问候,我的心里盛满了感激!
      可当接待满面笑容的家长时,面对一些家长送来的购物卡、代金券和吃饭的邀请,笑容可掬的我却笑不出来,心里像被用刀捅了一样难受,委婉拒绝不了,只能照例严辞挡回。我一直认为:我可以收下孩子们的小礼物,但绝不接收那种被异化了的“节日礼物”!也许有人觉得这没有什么,但我认为这可是原则大问题。
  晚上,与小姐妹相约和一位教育前辈去吃农家菜,我吃了好多,吃得舒坦!晚上,又一同去做美容,做美容时睡着了,睡得踏实!
  回到家已九点多了,一气敲下这些不知所云的文字,也算纪念这第二十四个教师节了。
  最后用朋友的话给自己加油给自己鼓劲:寒梅加油!寒梅愉快!
  有点韩味!有点咸味!有点涩味!有点甜味!


[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08-9-26 19:39 编辑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47#
 楼主| 发表于 2008-9-15 07:28:00 | 只看该作者
守己在心不为势趋 , 吃得舒坦睡得踏实!
48#
 楼主| 发表于 2008-9-16 23:22:59 | 只看该作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感人心者 莫先乎情

——赏析“小闪电他妈”的《2008中秋家庭诗会·三句半》



文/麻辣讥士




  在“槐荫学苑”中,有一个让人羡慕的幸福、和谐并颇有文化氛围与浪漫气息的家庭: “楚王后裔”一家子,十分创意地在2008年的中秋时节搞了一场“家庭诗会”。不怕有人总笑我老把欣赏的目光专注于女性,从“楚王”在网上晒出的全体家庭成员的“诗作”来看,我最欣赏的还是“小闪电他妈”的那首《三句半》:“十五月亮十六圆,/天上神仙要下凡。/争先恐后为啥事?/看小闪。”
  该诗最大的特点不是它的娱乐性,而是它看似“不像”诗,但却充分体现了“诗”的精髓——语言简洁凝炼、情感真实感人!中国古代文论中早就明确地把“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为了一条重要的创作原则与审美标准,而“小闪电他妈”创作和吟诵的这首《三句半》,就正是凸现了这一点——“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而且这种“情”还是一种想象奇特的关爱和蕴含深意的期盼!
  常言道:“诗言志,歌咏情。” 说的就是诗歌这种文学形式在表达方式上极为简洁,最适合表露和渲泄人的真情实感。我认为,一个以“中秋”节令为背景的“家庭诗会”,区别于社会上举办的各种诗会的一个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诗会的主题应单一而鲜明——必须紧紧围绕着亲情(或爱情)来立意、来展示、来言志、来咏情。因为参与者是家庭成员,欣赏者也是家庭成员,所以它应通过通俗地作诗、诵诗来传达一种浓浓融融的亲情(或爱情),从而进一步凝聚和加深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如果诗歌内容过于深奥,或者借中秋咏月之际来抒发某种思古之幽情,甚至阐发某种哲理之意味,那就偏离了中秋“家庭诗会”的基本轨迹。有位诗人曾如是说:“真情比任何技巧更动人!” 雕塑大师罗丹也说过:“艺术上最大的困难和最高的境界,就是要能自然的朴素的描绘和写作。”而“小闪电他妈”的这首《三句半》,其信手拈来的诗句,既朴素大方,又新颖别致;既富有弹性,又充满着想象的空间……
  起句“十五月亮十六圆”,看起来很“平淡”,但却颇有深味。此句不仅精辟地揭示了今年大自然的一个特殊现象,即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由于当月的最圆月将出现在9月15日,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六,因此公众在中秋节当天并不能赏到最圆月。而且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中秋最圆月都出现在十六。到了2011年,才能赶上‘十五的月亮十五圆’。”(引自新华网2008年9月11日的一篇报道)而且,此句是用诗的语言将一轮静态的“月亮”以一种动态的形式呈现了出来,一个“圆”字,可品味出女主人对自己拥有美满和睦家庭的那种十分幸福与喜悦之情。
  次句“天上神仙要下凡”,是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夸张和衬托的手法来渲染人间中秋佳节(或是“家庭诗会”)的热闹和诱人。虽然这里我无法臆断作者是否借鉴了那首“这个女人不是人,九天仙女下凡尘……”的意境,但是,此句承上启下,却是非常恰当的!
  三句“争先恐后为啥事?”这一设问,简直就像生活中的大白话,既亲切实在,又蓄势待发。它既有点像中国画中的“空白”,又有点像西洋乐中的“停顿”……总之,它让人产生无穷的期待。我能想象到,女主人刻意制造的这种“悬念”,在诗歌朗诵过程中是一定很有临场效果的!
  末句“看小闪”,虽说只有半句,但它胜似千言万语——诗歌的含蓄蕴藉、作者的浓情深意全都体现在这最后的这“半”句上!连“天上神仙”都“争先恐后”地“要下凡”来“看小闪”,那么“小闪电”的母亲、父亲以及所有关爱“小闪电”的人,不更是都把“小闪电”视为宝贝吗?这里不仅含蓄地表达了“小闪电他妈”对爱子“小闪电”的疼爱之情,而且也强烈地寄寓了母亲对儿子的无限希望——看“小闪电”怎样在未来化为一种“惊天霹雳”,响彻人寰……总之,此“半”句既凝聚着无限深情,更凝聚着无限期望,它不仅对“小闪电”极具一种激励和鞭策的作用,而且它对我这旁听“中秋家庭诗会”的人也是一种心灵震撼!
  ——“可怜天下父母心”就是从这样的细微之处体现!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就有这样的艺术感染力!
  综上所述,全面比较“楚王后裔”中秋“家庭诗会”中的三首诗作,惟有“小闪电他妈”的这首《三句半》,主题单一而鲜明,亲情浪漫而实在,技巧虽朴实无华,却不乏风趣诙谐,且语言琅琅上口,节奏急缓有致,虚实巧妙结合,表达举重若轻,情感真挚动人。当然,客观地看,儿子“小闪电”的诗会之作《咏月》,写得合辙押韵,语言明白晓畅,比喻贴切恰当。主要瑕疵是有点过于“老成”和“空泛”,没有充分体现出符合小作者身份的那份童真与童趣。特别是“老爸帮助补充完成”的第三句:“往夕浮云散何处?”更是给人一种虚幻飘散的感觉,唤不起人的具体情感体验,不能不说是一大败笔。至于户主“楚王后裔”的诗会之作《幸福的假象与真义》,明显是怀有某种感慨、带着某种情绪而写的,因为其诗歌风格与“中秋家庭诗会”的基本氛围不太协调,让人感受不到是在具体言表何志、咏叹何情,所以尽管该诗也颇能引人深思,但缺失了“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这样一个核心关节,因此,让人读后、听后感受不深,不如“小闪电他妈”的诗作能让人脍炙人口、过目不忘。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游戏之作,与君同乐。


 

【下附原作】
2008中秋家庭诗会


[序]
中秋之夜,月朗星稀。
一家三口,对月吃饼,轮流作“诗”。
人生平凡事,乐在平常中。
虽无万贯,虽无盛名,然自乐之。
心有乾坤与明月,平常人家复何求?


   咏  月
   文/小闪电

中秋月明,明月千里,寄托古今多少感慨!

月光似霜降人间,
秋月如水水如天。
往夕浮云散何处?
风景依稀似去年。

(注:第三句为老爸帮助补充完成)



  幸福的假象与真义
   文/楚王后裔

以一幅花好月圆的姿态
向五洲炫耀着我的幸福
而谁知道 千万年来
我做神仙的孤独
一罐长生不老药
留下了世人对容颜不衰的羡慕
我的爱人远去
让我独守月宫的清苦

高处不胜寒呵  
何须清影舞华服
近在咫尺的吴刚
宁可钟爱他的桂花树
也对我熟视无睹
广寒宫冷 月圆人瘦
天蓬哥哥呀 你的胡言疯语
也成为我奢侈的翘楚

今夜 无人为我伴舞
你们却在凡间饮酒作赋
冷月无痕
除了同样清凄的玉兔
如果有来世
我宁愿枕一尺华发终老入土
也不要你们世世膜拜
对月仰慕


  三 句 半
 文/小闪电他妈

十五月亮十六圆,
天上神仙要下凡。
争先恐后为啥事?
看小闪。

(2008中秋夜,于小城孝感月下随口吟之。)

49#
 楼主| 发表于 2008-9-26 18:28:01 | 只看该作者
             谁不说“俺”妻子好
——赏析网络小说《十五月正圆》中的“石雨”形象并兼论其他



文/麻辣讥士

  网络大虾“静默的树枝”新近创作发表了一篇《十五月正圆》的小说(见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490918-fpage-4.html),有位“千年越往事”君专门为其写了一篇文学评论,题为《性爱的外壳,情爱的内核——读静默的树枝新作<十五月正圆>》(见http://www.xgrb.cn/bbs/read-htm-tid-492593.html)。谁知原作者对评论者的某些分析与结论并不怎么接受,说:读到这一段,总觉得心里怪怪的。反复拜读,才明白怪从何来——千年先生把夫妻二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确实突出了‘车前’的父爱。可是这样一来,‘石雨’又成了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好像她就是一门心事的想着夫妻恩爱似的。我也糊涂了。”于是“千年越往事”君就把皮球踢给我,并将我的军说:“石雨是怎样的形象?我不知道。品评女人,我不在行。这个问题还是请麻辣讥士先生回答。”——好象我就是女性研究专家似的!

  既然“和尚撞钟——名声在外”了,那我也不却“千年越往事”君的意思,就把话题接过来说说吧。首先表明我的观点:我依然坚持自己对女性的一贯好感,完全不同意“千年越往事”君在他的评论中把“石雨”看成是一个专注于“性爱”或“情爱”的女人。

  我在对“千年越往事”君的评论文章的第一时间跟帖中,简明扼要地表达了我对“千年越往事”君评论文章的看法:即“对内容的品析言之有理,对主题的提炼须再推敲。”
  从“千年越往事”君评论文章的标题来看,把作品的主题定位于“性爱的外壳,情爱的内核”,我总觉得有点意犹未尽。虽然评析条条在理,甚至丝丝入扣,并且是以分析“性心理”为突破口,通过一种新颖的视角,揭示了男女主人公那种由“性爱”到“情爱”的升华过程。但我认为还是只流于一种表面现象,并没有真正体会到小说创作者在《十五月正圆》中通过这么一家人的“生活截面”,到底是为了表现什么?
  “千年越往事”君认为:是为了表现男主人公“车前”的“对祖国的热爱、对他人的友爱、对儿子的父爱,对妻子的恩爱……”。这些分析与概述都不错,我完全同意!可是,对于作者在文中刻画和塑造的女主人公“石雨”这一“妻子”形象,又是为了表现什么呢?“千年越往事”君在他的评析中没有回答。尽管没有作出回答,但从“千年越往事”君的评论文章来看,里面大量使用加了兰色的文字,通过突出引文的方式,实际上还是把“石雨”的妻子形象作了如下提示——对丈夫温柔、对性爱渴求。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难怪原作者“静默的树枝”要产生疑问的:“读到这一段,总觉得心里怪怪的。反复拜读,才明白怪从何来——千年先生把夫妻二人的表现进行了对比,确实突出了‘车前’的父爱。可是这样一来,‘石雨’又成了怎样的一个形象呢?好像她就是一门心事的想着夫妻恩爱似的。我也糊涂了。”

  下面,我就不再对别的方面展开谈了,只着重就“石雨”——这一让我喜爱的“妻子”形象谈谈个人的审美感受。

  为了让大家一目了然,我采用一种笨办法,即把小说原作中所有描写“石雨”的句子(包括语境)都按原文顺序摘录如下:


  语境①:

……电视里正在播放着“今宵月正圆”中秋晚会,石雨和一多却坐在阳台上看月亮。
  看到车前的身影,车一多一下子冲过来,扑进车前的怀里:“爸爸!”

  车前傻呵呵地笑着,石雨依然是那样朴实,不知所措地站在旁边,眼里满是怜爱和幸福。


  语境②:

  “中秋节放三天的假,明天还有一天,不上学。”一多调皮地摇晃着脑袋。
  “别闹了,一多,爸爸刚回来,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也累了,让他洗个澡,早点休息吧。”石雨一边心疼地说,一边走进浴室给车前调好水温。

  洗完澡,车前躺在沙发上,车一多凑上来,悄悄地说:“我今天要和你们睡在一起。”

  “不害羞,这么大的男生,还要和爸爸妈妈睡。”石雨笑着说。



  语境③:

 “你先去睡吧。爸爸累了,休息一会儿,半夜两点就要走。”车前对着一多说,其实是在给石雨传递信息。
  石雨娇羞嗔怪地瞟了车前一眼,催着一多:“听话啊,滚回你自己的房间!”

  “不!我偏要跟你们一起睡!”一多很倔强,天真地说着,一边把车前拖上床。



  语境④:

  听这话,车一多一个鹞子翻身,挣脱车前的怀抱:“爸爸,你累了,你先睡,我给你捶背。”说着,雨点般的拳头落在车前的肩上、背上、腰上。
  “不要捶,不要捶,你越捶我越累。”车前哭笑不得,无助地望望石雨。

  “一多,不要调皮,快睡,叫爸爸给你讲故事。”还是石雨有办法,以前只要一讲故事,车一多就呼的鼾儿的睡着了。


  语境⑤:

  谁知这次不同,一多好像丝毫没有睡意,不耐烦地打断了他的话:“从前从前货死人。”货,是本地方言,欺骗的意思,一多不知从哪里学到这句俗语,“我不听从前,我要你讲在南河的经历。”
  石雨悄悄地碰了车前一下,意思是说我们都不理他,看他能坚持多久。


  语境⑥:

  一多终于慢慢地闭上眼睛。
  客厅的闹钟敲了一下,语音报时:“现在时刻,早上一点整。”

  车前一把搂住石雨。谁知,一多一下子睁开眼睛:“Please go on,接着讲!”

  车前连忙放开手,石雨撇撇嘴,无可奈何地望着车前。



  语境⑦:

  窗外,飘来邻居家的电视里传出的歌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车前用他满含沧桑的一副老嗓子也跟着和唱。

一多再次闭上了眼睛,慢慢地发出轻微的鼾声。
  车前对着石雨眨了眨眼睛。

  “一多,一多。”石雨不放心,试探着轻声呼唤了两下。车一多没有回答,嘟哝了一句什么,翻个身,又响起了均匀的轻鼾。

  灯,一下子熄灭了,月光,趁机从窗外倾泻进来,床头床尾铺满一地的清辉。

  石雨的柔情,恰似今晚的月光……


  
  将上面这些全部罗列出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原作中虽然没有任何一处对女主人公“石雨”进行肖像与外貌描写,但从作品对“石雨”的神情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比喻描写、细节描写中,我相信大家肯定能够感觉到,“石雨”这一妻子形象,至少应该具有这样一些美质:即“勤劳朴实”、“温柔体贴”、“善解人意”、“通情达理”……总之是一位“秀外慧中”的“贤妻良母”。

  家中有了一个这样的妻子,莫说丈夫在外能够安心扑在工作上,就是再多一些“100个日夜”,心里也是踏实的!难怪作者在文中这样描写道:“整整100个日夜,这个对工作充满激情、自诩‘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中年汉子也累得快趴下了。不过,累归累,一想起远在家中温柔的妻子和调皮的儿子,车前躺在简易板房里的行军床上,常常半夜从睡梦中笑醒。”我认为,这里绝非是在简单地表现一种“性爱”或“情爱”心理,恰恰相反,而是在间接地表现其夫妻情感基础的坚实、从侧面描写妻子的贤淑可爱和儿子的聪慧喜人……这些才是男主人公“对工作充满激情”的精神动力,也是他勇于担当“志愿者”,亲自率队到“千里之外”搞灾区重建而乐在其中,“常常半夜从睡梦中笑醒”的心理基础!同时,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描写,也客观地展现了男主人公那种“身在外而不花心”的模范丈夫所应有的品质:即自觉做到公开场合与隐密场合一个样、有人监督与无人监督一个样、“领导”(通常喻指“妻子”)在身边与不在身边一个样,不仅在身体上不出轨,即使在精神上也不出轨。如此好男人的背后,必然有一位好女人。这就是我品读这一细节得出的结论!

  而“千年越往事”君品读这一细节的感受则是:车前在万般的辛劳中,“一想起远在家中温柔的妻子和调皮的儿子,车前躺在简易板房里的行军床上,常常半夜从睡梦中笑醒。”(其实,“妻子的温柔”是主体,“儿子的调皮”是陪衬。)我们不难想象他的孤枕难眠。这一点,从“车前嘴里说着十分想念孩子的话,心里最想念的还是孩子他妈”这一句得到印证。——这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呀!为避免本文跑题,这里就不与“千年越往事”君纠缠对此处的理解孰是孰非了。

  通过对作品的慢慢品读与细细感受,我眼前逐渐浮现出的是一个崇高形象——妻子“石雨”。她在丈夫长达“三个多月”不在家的情况下,独自抚养和教育儿子“车一多”,肯定还要上班做自己的工作,如此忙里忙外的,在文中没有见她流露出一丝一毫的怨言。就是在丈夫“要到北方的一座小城去押运一批救灾物资,正好在家乡的县城转车,同行的老校长说今天是中秋节”,让其“回家小聚”几个小时的短暂时间里,妻子“石雨”所做的也就是告诉孩子:“别闹了,一多,爸爸刚回来,吃了这么长时间的苦,也累了,让他洗个澡,早点休息吧。”“石雨一边心疼地说,一边走进浴室给车前调好水温。”随后,便是反复催促儿子早点去睡,好让丈夫好好休息一下。如果要说这里没有丝毫的“性”的欲望,那也太不符合人性了,但从文章的描写中,我感受到的更多的是妻子对丈夫的那种脉脉温情、深深体贴与浓浓关怀。她知道丈夫这“三个多月”来,“带着20多名志愿者”,在“千里之外”搞“恢复重建”,肯定是累坏了。小说开头就明确地交代道:“晚上8点半,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车前拖着疲惫的身子终于回到家里。”作为妻子能第一眼就看出丈夫是“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的,表明妻子平时是一个多么细心与聪慧的人呀!丈夫此时最需要的是休息、抚慰和妻子的支持!个人暂时的苦累比起灾区百姓的苦难来,是微不足道的!明白了这个道理,于是,妻子没有在丈夫一进门就唠唠叨叨地倾诉一个人在家劳累与委屈的满腔“苦水”,甚至一晚上都没有主动地挑逗和纠缠丈夫来温存自己(这也是我和“千年越往事”君在理解上的最大分歧点)。如此贤良淑德、秀外慧中、温柔体贴、善解人意、通情达理的女人呀,谁娶了你谁真有福!

  当然,文章作为一个整体,作者在作品中除了花了大量笔墨刻画了丈夫“车前”和妻子“石雨”两个主要人物形象之外,还刻画了一个小人物——儿子“车一多”。大家千万不要简单地认为这是作者为了凑起一个“三口之家”而临时拉来的“配角”或“群众演员”,其实,正是因为有了儿子“车一多”的存在,不仅让男女主人公的家庭显得更完整、更和谐、更幸福,而且也使作品的思想内涵显得更丰富、故事情节显得更有趣。有了儿子“车一多”这个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就既可从另一个侧面反衬出妻子在丈夫不在身边的漫长日子里,独自支撑一个家是多么的艰辛与劳累;又能从丈夫在外心有所系、夜有所梦的细节中,看出儿子“车一多”平日是多么的乖巧可爱,从而衬托出“车前”不论作为丈夫还是作为父亲,都是那么的具有责任感。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丈夫“车前”居然还离家别子地担任“志愿者”,到“千里之外”帮助自灾区学校搞重建,其高尚的行为与崇高的思想以及自觉的社会责任意识,岂是用一种“性爱”或“情爱”所能概括得了的?

  再拿文中一带而过的那位“同行的老校长”来说,他也并不是一个多余的人物形象或“道具”。我们从他安排“车前”夜晚抽出身来,让其“回家”同妻儿“小聚”几个小时的细节,完全可以感受到这位“同行的老校长”是多么的体恤和关怀下属啊!若能跟着像这样以人为本、重视人性、颇有人情的领导干,跑腿或卖命,累死也心甘情愿!

  我最不认同“千年越往事”君在他《读静默的树枝新作<十五月正圆>》中的观点的,就是他把一切都纳入到“性爱的外壳,情爱的内核”这个几乎是纯生理、纯心理的框架中,而忽略了有些可能存在着的更高层面的东西——比如真、善、美。大家看小说是用这样的描写来开头的:“晚上8点半,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颠簸,车前拖着疲惫的身子终于回到家里。”此情此景,如果单纯是把丈夫“车前”看成是回家来履行丈夫义务,为了满足夫妻俩的生理需要,那就大错而特错了!如果要真是那样的话,“车前”一定会手忙脚乱地抓紧时间完成“家庭作业”,绝不会把“春宵一刻值千金”给轻易浪费掉。然而,在“小别胜新婚”的情景下,文中的男主人公又是怎么做的呢?在儿子反复要求给爸爸“捶背”的过程中,他直说“不要捶,不要捶,你越捶我越累。”同时,不惜“故伎重演,故意放慢语速,一边思考着故事情节,一边用低沉的声音准备讲述嫦娥与后羿的故事。”在一再不能满足儿子要求的情况下,他“决定放弃所有的努力,好好地陪一陪孩子”,“用他满含沧桑的一副老嗓子”跟着从“邻居家的电视里传出的歌声……和唱”,直到孩子在无比满足之中悄然入眠。从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丈夫对妻子的一份关爱——能帮忙照顾儿子一下就照顾一下,而且也看到了丈夫对儿子的一种疼爱——想方设法逗其高兴。当然,当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夫妻间该发生的事可能发生了(但不敢肯定,因为小说在这里写得实在太美,只能请大家去联想和想象)。作者描写这些情节,并没有将“性爱”升华为“情爱”,而是在一种十分自然的情景中,将“性爱”与“情爱”有机融合在一起,全无矫揉造作、虚以委蛇之感,它为我们展现的不是那种一心公而忘私的“高大全”式的虚假人物形象,而是一个既博爱(甘当“志愿者”去为灾区服务),又真情(关爱妻子、疼爱孩子)的有血有肉的平凡而真实的人物形象。

  最后从作品的标题——“十五月正圆”来看,我认为也反映出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十五月正圆”在文中不单是交代时间背景、起着一种营造典型环境的作用,更是蕴含象征意义、起着一种升华主题的作用。“十五”正是月圆之夜,也是万家团聚的日子,可“车前”这一家人,却要在“月正圆”的时刻惜别——去赶那“凌晨3点多钟的火车”。到此时此刻,我们也没听到“车前”说一句怨言悔语;在此情此景,我们也没见到“石雨”露一丝忧态愁情。由此可见:男主人公当志愿者是真心真意,女主人公支持丈夫是无怨无悔!这“十五月正圆”,不正是象征着“车前”“石雨”以及那“同行的老校长”和所有去灾区的“志愿者”的人品“高洁”与精神崇高吗?
  赏析到这里,我情不自禁地想套用一首“谁不说俺家乡好”的歌名,借文中男主人公的口,替他传达一句最朴实、最真情的心里话:谁不说“俺”妻子好!最后用下面改编了的歌词来结束本文——

  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汶川;

  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你不怕辛苦劳累留守家里边,

  我甘当志愿者到灾区搞重建。

  你默默奉献任劳任怨令人赞叹,

  我要以行动去做丈夫中的模范。

  幸福果里有你的甘甜,也有我的甘甜;

  结婚证上有我的一半,也有你的一半……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50#
 楼主| 发表于 2008-10-3 22:17:05 | 只看该作者
不要嘲笑怀抱僵蛇的农夫


——对一种教育观念的反思



麻辣讥士/转自《教师博览》



  一天晚上,去朋友家玩,朋友正在给他4岁的儿子讲故事,其中有一个故事便是全中国人都知道的寓言《农夫和蛇》。我插话说:“这个寓言不好,不宜讲给小孩听。”朋友笑问为什么,我解释道:“至少有这样几个理由,其一,农夫的做法有些不妥,但保护动物的观念却应该提倡,我们至多告诉孩子在遇见冻僵的蛇时,采取适当的保护办法。其二,从寓言所喻指的角度而言,《农夫和蛇》的背景显然离我们这个时代很远了。我倒不是说现代世界已天下太平,人与人之间一国和气,善良的人们不再需要提防坏人的暗算,而是说作为社会的主流思想,特别是对下一代的教育,更需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帮助。其三,我们如果过多地给孩子讲《农夫和蛇》之类的故事,肯定会在他们心里造成浓重的阴影,觉得世人皆不可随便信任,到处都是陷阱和阴谋,连好心好意帮助人也会招致莫名的灾祸。要是所有的人都这样想,整个社会就会高墙四立,压抑的气氛和自私的品格会主宰着每一个人的心胸,最终受害的也是每一个人,这样的教训其实已经不用多说了。
  蛇不会主动伤害人类,蛇对人的侵害肯定是它意识到自己正处在某种危险状态,这已是生物学上的常识:这种常识(同样适用于老虎、狼、豹等所谓的危险动物:何况与人类多年来给它们的伤害相比,它们对人的危害是何等微不足道。我们现在出版的太量少儿读物和电视台播出的动画片中,依然习惯于把它们作为反面角色来表现,最后的结果也总是遭到了灭亡的下场。譬如流传甚广的少儿动画片《金刚葫芦娃》,就东施效颦般模仿《西游记》,将一个石头里蹦出来的人形怪物“葫芦娃”作为正义和力量的化身,而大自然真正的主人如蛇、蝎子、蛤蟆、乌龟等竟成了可恶可恨的“妖精”。动画片《西游记》,虽较先前的同类节目有所进步,但对某些动物的憎恶情结依然存在。这当然不只是环保教育层面上的问题。谁乐意在自己作品中把某一类动物作为反面角色,是他自己的自由,动物们也不会像人一样同他打名誉官司。问题在于我们的传统文化欠缺的不是相互争斗相互算计的技巧,而是欠缺理解、怜悯和扶持,欠缺爱的教育。这一点,我们甚至还不如古人做得好。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都知道,吴承恩笔下“妖魔鬼怪”化了的各类动物,并不尽然丑恶恐怖,倒多是些可爱可笑的角色,有时还极富人情味。所以整部小说充满游戏色彩,饶有趣味,读者在享受阅读快感的同时,也会对人性固有的弱点会心一笑,并持宽容的态度。而今人依此改编的各类影视剧,却处处充斥着逼仄陈腐的说教气,把神奇壮丽的大自然描绘得险象环生,危机四伏,“斩妖斗魔”,踏平坎坷,成了创作者津津乐道的主题。妙趣横生的故事,对人性充满着善意理解的故事,就这样被篡改了,并不断地播放给不明真相的孩子们看。
  在我们生活的世界上,邪恶仍然会长期存在,教会孩子抗争邪恶也是我们教育问题中的应有之义。但这种正义的教育与爱的教育并无任何矛盾的地方,而是相互补充,并行不悖,缺一不可的。没有正义的爱与没有爱的正义同样不可思议。唐僧一再放过白骨精固然糊涂,但并不值得嘲笑,万一那村姑老妇真是好人呢?他宁可让自己冒生命的危险而三次放走白骨精,这里面就没有让人感动的东西吗?历史上,不是有许多“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走一个”的“英雄好汉”吗?境界之高下显而易见。我们更不可嘲笑那位把蛇抱进怀里的农夫。苏醒后的蛇对人的危害,农夫不可能不知道,但他一定是个把爱看作高于生命的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0:59 , Processed in 0.15658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