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81#
发表于 2010-3-10 17:04:41 | 只看该作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82#
发表于 2010-3-11 15:54:54 | 只看该作者
祝贺[教师之友网]创站两周年
83#
发表于 2010-3-28 08:45:30 | 只看该作者
由观看刘谦魔术表演而产生的联想




  刘谦,这个拥有着一双充满魔力的眼睛与修长的双手的小青年,近年来在国内许多电视台出镜率极高。尤其是他连续两年在央视春晚上表演的近景魔术,把屏幕前的广大观众“摆乎”得一愣一愣的,于是有人不无嫉妒地称“刘谦带了一个诈骗团伙来,演了一出话剧” 。众所周知,魔术只是一种表演艺术,可是全国人民都喜欢被他“忽悠”,更有甚者,几乎全国人民皆“魔术”,苦心积虑地想破解他的魔术。我认为这既是魔术的魅力,也是刘谦的智慧!我在打心底欣羡刘谦的同时,不免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假如刘谦是一名语文老师,将会出现怎样的情形?
  我想他会成为最受欢迎的语文老师,而且是那种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
  其一、他的语言是那么地自然和幽默。看惯了正儿八经的魔术表演,听惯了正襟危坐的播音主持腔调,别样的刘谦一出现在电视上,就让我们回归了生活的真实。在春晚、元宵晚会这等“国宴”般的大舞台上,他在表演的过程中,不忘记与著名的作曲家徐沛东侃大山,与名主持董卿逗乐,帮朴实的赵大叔擦手,不管对方是被冠以“著名”二字的名人,还是普通的百姓,在他,都是平等的朋友。尤其是他的赏识法用得出神入化。别人帮他拧个螺帽,他连声说:“非常完美!”听者收获的更多的应该是感动吧。他的幽默堪称经典,你看,他大言不惭地说:“我是魔术师,当然不必用钳子了。”这属于故意卖弄型。他扭过头去对本山大叔说:“请最正直的赵老师检验一下。”这属于临场应变型。我们的语文课堂太需要这种机智与灵气。
  其二、他的魔术源自生活的细节。刘谦表演魔术的材料均取自于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一枚硬币、一颗螺丝钉、一张白卡片、一副扑克牌、一瓶易拉罐……多得数不胜数。化腐朽为神奇,全在乎他精巧的创意与表演。难能可贵的是,他的魔术取自生活,又还原于生活。他走进田间地头,曾经被人泼过粪;穿街走巷,遭遇过被人讨要变出的钱的尴尬。但是他仍乐此不疲,在生活中寻找魔术的灵感。其实,语文的天地又何尝不在生活中,只是考试把我们都禁锢在了课堂,要寻求真正的心灵释放,还是要回归生活的本质。
  其三、他的专注和投入足以打动任何人。你如果认为刘谦只是哗众取宠,那就大错特错了。我最欣赏他的是他表演时的专注和投入。他忘记了周围的一切,目不转睛,“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完全沉浸在魔术的世界里。全国人民为之屏气凝神,与他一起“见证奇迹的时刻”。这是其他表演者很难企及的一种境界。专注又何尝不是任何事业成功的基石?
  其四、他把合作演绎到了极致。新课改中首次提出“合作”的理念,在我看来,把“合作”演绎到极致的不是老师,而是刘谦。为了证明配合者不是事先安排的“托儿”,他的小盘一扔,现场顿时群情激扬。闻说许多网友质疑今年春晚的“硬币穿玻璃”表演,坐在后面的所谓“热心观众”均是他的“托儿”,我想他对合作二字的运用已是鬼斧神工不露痕迹了。
  我知道,让魔术师刘谦来当语文老师的可能性几乎为零,但如果我们的每位语文老师都能像刘谦一样运用小智慧,将方块汉字的神奇与美丽展现出来,使学生们在课堂上着迷着魔,那又该多好哇!
84#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7: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2 编辑

由语文“被下岗”所想到的





  近闻上海六所高校自主招生测试,其中四所不考语文的做法,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不仅是考生和家长觉得无法理解,更多的有识之士对此“荒唐”的举措也提出质疑和批评。
  语文在四所高校招考测试中“被下岗”,决不是一个偶然的现象,它折射出的是整个社会对人文素质和教育机制对人文教育的极度不重视。招生方给出的解释是“为了减轻学生负担”、“英语不好往往没有前途”。
  曾几何时别的学科都是必要的,母语教育却成了首先要减负的“负担”。作为一个中国人,对持有这种观念和意识的做法,只能唏嘘感叹。一位有识之士指出:“现在很多学生往往以人文知识的缺失为代价来换取专业学科知识的高积累。在专业知识的高墙之上,却面临心灵闭锁、沟通障碍和情感脆弱等人格危机。”不重视人文教育,所带来的后果恐怕还不仅仅如此吧?看看都德《最后一课》中是怎么说的:“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载体,离开了本民族的语言,就等于抽去了民族文化的脊髓,更何谈传承民族文化的传统?
  即使就从有没有“实用”上来考量,语文“被下岗”,也存在着短视的观念误区。钱学森晚年最惦记的一件事是,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认为,学校教育理、工、文应该兼收并蓄,“学理工的要懂一点文学艺术,特别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科学的创新往往不是靠科学里的这点逻辑推理得出来的,科学创新的萌芽在于形象的思维……”复旦大学老校长、著名数学家苏步青就曾说,“如果哪天复旦大学自主招生,我第一天先考语文,如果语文不及格,就不用参加其它的考试了。”可以举出许多例证,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具备了很高的人文修养和造诣。那些让语文“下岗”的大学招生决策者们,为什么不研究研究一部科学发展史,与人文发展史有着什么样的关联?
  一个人拥有大量的物质财富,可能在“一夜之间”。如中一个六合彩、继承一笔遗产、买了一笔突然疯涨的股票,都可能在倏忽间造就一个富翁。可是物质上的富有并不能使人“一夜”高贵起来。精神和心灵的高贵,需要长期的人文和人格的修炼。山顶上匍匐的小草,永远是小草;山涧深谷的青松,永远是挺拔的青松。看看当下,有多少中国人其实是过着一种“富而不贵”的生活啊!那些开着豪华轿车,却横冲直撞、草菅人命的“富二代”;那些利用权力非法疯狂攫取,拥有几十套房产却找不到精神家园的贪腐官员;那些送一个“三陪女”做礼物给老人祝寿的“孝子贤孙”……都在警示着我们思考,一个富裕起来的民族,如何同时是一个心灵和精神高贵的民族?我们的教育再也不能仅仅是提供创造物质财富的技能了,我们更应该关注人的心灵。人文教育的缺失和弱化,将会给我们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建议测试一下某些大学校长的人文素质,“被下岗”的不应该是语文,而是那些人文素质低下的教育管理者。
85#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8: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4 编辑

                                  “教室”概念新解

    “教室”,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传统的解读:它是教师教书、学生听课的场所。

  “教室”,又是一个崭新的概念,可以作出这样一些新的解读:“教室”——阅览室,飘荡着书香,充溢着阅读的自由;“教室”——工作坊,学生可以观察、实验,用各种工具操作,飘荡着问题,充溢着探究;“教室”——游戏间,小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游戏就是学习,飘荡着欢乐,充满着智慧。当然,“教室”还可以是聊天室,等等。理念变了,内涵丰富了,功能也变了。

    最近,有人又从另一个维度对“教室”作了解读。在一篇《我们要什么样的孩子》的文章中,说有个中国孩子在日本上学,这个孩子的日语不好,但上课发言非常积极。孩子的父母问他怎么就不怕出错,孩子回答说:不怕,老师说教室就是出错的地方。

  “教室”——出错的地方。一个多好的理念呀!

  这是对传统教室和教学的深刻反思和批判,是对现代教室和教学功能的重新认识和提升,是对教师最实在、最严厉的挑战。

  其一,“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甚至是从错误开始的。没有错,也就无所谓正确、无所谓比较、无所谓研究,也就无所谓发展。出错,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让出错,不让出错,就是不让发展和成功。

  其二,“教室”——出错的地方,是因为学生们还不成熟,容易出错,出错是正常的,不出错是不正常的。因为出错,才会有点拨、引导、解惑,才会有教育的敏感、机智和智慧,才会有对学生巨大的宽容、乐观的期待,以及真正的爱护和保护。

  其三,“教室”——出错的地方,说到底是对人的价值和精神生活的关怀和尊重,并且是一种超越。对于学生来说,好奇心是第一要素。允许学生出错,实际上是让学生永远有“神圣的好奇心”(爱因斯坦语),进而去创造。而“神圣的好奇心”有两大敌人,一是习惯,二是功利心。突破旧习惯的束缚,摒弃功利之心,让好奇心在“出错”中发出神圣的光彩,那么,人文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落实和体现,那么,学生才会有神圣的创新。

  由此看来,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要刻意去求顺、求纯、求完美。其实,出错了,课程才能生成。就是在“出错”和“改错”的探究过程中,课堂才是最活的,教学才是最美的,学生的生命才是最有价值的。
86#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9:2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5 编辑

                                      做一个会欣赏的人


  五彩缤纷的世界和绚丽多姿的生活,让心怀纯真、向往美好的人得以感受无尽的自然美和人性美,欣赏便由此而生。

  名山大川小桥流水,可悦人目;蝉吟虫唱风声雨声,可动人心;涛走云飞潮涌星移,可触人思;珍器古玩诗文书画,可怡人情。人世间一切挚情真意、美德善行也让人为之心热为之神往。用欣赏的眼光看自然与世情,我们会惊异地发现,大自然和生活馈赠给我们的竟是那么多,以至于我们常常迷茫了自己发现美的眼睛。 

  因了欣赏,美就超越了自然的时空局限走进纯真的心灵并久驻人心,欣赏者的心灵也因美的净化而成为最理想的归宿。是欣赏在真、善、美与纯真心灵之间架起了一座彩虹桥,让真、善、美通向圣洁的心灵世界。

  因了欣赏,人发现了美,读懂了美,而美也感染了人,启迪了人。这是自然真谛与人生智慧相谐相融的绝妙境界,惟善于欣赏者才会有幸览胜其中。欣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足够的与美相伴的温馨感觉,让爱美之人与动人之美结下高山流水不解之缘。

  真正的欣赏,是一种滤尽了一切利欲渣滓的透明情怀。对真、善、美,倾心而不盲从,礼赞而不迷信,远观而不亵玩,用可靠的理智恰到好处地调控着审美情感既不凝滞,也不泛滥,纯然一种平和心态。

  欣赏是一种健康心态,非品格磊落之人不能拥有。譬如以赏花为喻。有不惜掏钱买花却疏于培育以至花儿香消玉殒者,有见花美而心动继而动手折之者,还有徒羡艳美外表而心仪于罂粟者,种种变味的欣赏或源于狂热冲动,或源于自私浅溥,使人获益不多反受累遭害。

  透过欣赏之物,可见欣赏者气度、品位及意趣。凡是善于欣赏者,都拥有一颗不凡的慧心。于他们而言,观一花即观一世界,见小草可见大精神。与常见之美面对,便享有一份与故知重逢的欣慰;与罕见之美面对,则仿佛与初识知音邂逅,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惊喜。即使身处荒漠绝域亦能欣赏到平日常景常情难得体味的孤独苍凉之美。

  一个善于欣赏的人自然是胸藏锦绣,感觉里天地就更开阔明朗更亮丽空灵。相反,一个欣赏细胞缺乏的人,很容易可悲地自沉于一个满目灰暗了无生气的世界。

  像只有那种不含一丝尘杂平静如镜的水面才会将蓝天白云、茂林修竹、飞鸟游蝶等佳景美物不改变色地留住一样,只有没有遭受利欲渣滓的污染和浮躁之风侵袭的心灵才可以最真实地接纳一切真、善、美。有人赏物易,赏人难;有人赏远离自己生活之人易,赏身边人难;有人乐于自我欣赏而不屑于欣赏别人;还有人将欣赏异化为取悦和谄媚,异化为赤裸裸的吹捧和露骨的逢迎……种种病态的欣赏皆因心灵的水质失去了固有的洁净明澈而产生。

  所以,拒绝冷漠,抛弃虚伪,远离邪恶,欣赏才会成为一块成色极好的宝石,为你折射出世界缤纷生活的绚丽。

  让我们都来做一个会欣赏的人吧!
87#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49: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6 编辑

                                懂得珍惜


  生命值得珍惜,它是人生大厦的基石。健康值得珍惜,它是奋斗的本钱、成功的前提。成绩值得珍惜,它是往日辉煌的见证、美好未来的起点。亲情值得珍惜,它是我们所有甘心付出的最直接的动力。友谊值得珍惜,它是我们生命中的又一轮太阳……

  很多时候,我们要懂得珍惜。珍惜让我们的生命之旅充满快乐和幸福,使我们有足够的勇气穿越并不平坦的每一段旅途。珍惜春华,收获秋实;珍惜涓流,江海无涯;珍惜相聚时光,重逢必然欣喜;珍惜时常翩然浮现的往事,可以领略人生滋味的醇厚;珍惜一闪而过的灵感,从容谱写隽永的诗篇;珍惜最初的梦想,生命的领地将更加辽阔丰饶……

  重情重意者惜缘,勤奋上进者惜时,洞明世事者惜福。懂得珍惜的人是充实富有的,因为他拥有博大的心灵,宽阔的胸怀。一个达观开朗的人,会在看似单调乏味的日常生活中发现那些弥足珍贵的点点滴滴。窗外飘进一片落叶,他可以把它轻轻拾起,夹在书册中成为一枚精美的书签。与好友或同事郊游,拍照留念的时候,他的笑容最为灿烂,因为他知道这瞬间将会成这定格在生命底片上的一道风景。生活上遇见困难,工作中有了麻烦,他总会沉着应对,主动把握机会,积极做出正确处理,他明白这样的时刻正是在为日后的成功做积淀。

  在形形色色的心仪之物中,我们要学会自觉珍惜那些真正值得珍惜的,自觉与不该挂在心头的东西划清界限。珍惜那些真的、善的、美的事物和人,心灵一定是美好安宁的。

  真正懂得珍惜的人,其实也是懂选择、明事理的人。面对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他知道如何在心灵开辟一角作为安放这些精神财富的储存地。既不像儿童故事中下山的猴子那样,对到手的果实不分主次,不分优劣一味丢弃,不愿珍惜;也不像唐代柳宗元在寓言中描绘的一种虫子那样,所到之处,什么东西都一股脑儿背在身上,最终被活活压死。

  明白珍惜真谛的人知道,值得珍惜的东西应该成为自己奋斗的有利凭借,而不是成为一种负担和累赘。

  懂得珍惜,学会珍惜,你我的人生才会绚丽多姿,一片灿烂辉煌。
88#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50:3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7 编辑

“无”之禅意与哲理



  有时,“无”比“有”更有韵味,比如这首小诗:“松下问童子,言诗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没见到人,却使读者的想象云海茫茫,无边无际,深得“远龙无爪”之妙。

  再如这首没有人的小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反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无人的感觉,比有人更加丰富、有韵味。
  可见,“无”是一种不寻常的境界。
  大书法家苏轼说:作书应当“无意于佳”,才得天趣。
  大画家石涛说:无法而法,乃为至法。
  文学大师巴金说:写作的最高技巧是“无技巧”,把心掏给读者。
  围棋大师吴清源说:真正的围棋,没有定式。
  棋手说:对弈的最高境界是“盘前无人”。
  戏剧家说:此时无声胜有声。
  武学家说:无招胜有招。
  智者说:心无物欲,便是秋空霁海。
  禅师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六祖惠能说: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说:佛所修的就是“无我”和“无心”。
  老子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庄子说:“至人无梦”。圣人无妄念,所以不会做梦。
  君子说:人到无求品自高。
  革命家说:心底无私天地宽。
  最奇的是,姜太公的鱼钩无钩,在鱼竿上悬一根针,吟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不为锦鳞设,只钓王与侯。”他没有钓到鱼,却钓到了周文王,风云际会,开创了八百年的周朝。
  最妙的是,陶渊明的琴上无弦,他饮酒微醺时,手在空琴上拂几下,说:“但得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他真是一位识趣的人。
  在哲学上,“无”是万物的起源;在美学上,“无”是无限的想象;在心灵上,“无”是没有牵挂的逍遥;在人生境界上,“无”是对自我的超越。
89#
 楼主| 发表于 2010-5-16 18:51: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寒梅 于 2010-5-16 18:57 编辑

                                  感 悟 随 和

  有不少朋友说我这个人为人随和,我听后总是随和地一笑。确实,在人生的一切美好感受之中,幸福是瞬间的,愉悦是片刻的,欢乐是短暂的,能够持续的是随和。

  因为随和是一种心态和心境,只有心静才能达到随和。随和也有层次,初级的随和是只要不伤和气,宁肯抛弃原则,以使自己拥有一个宽阔流畅的情绪与生存空间。高层次的随和则是淡泊名利时的超然,是曾经沧海后的井然,是狂风暴雨中的坦然,要达到这种境界,确实得经过一番磨炼和修养,经过一番自律和升华。

  如何才能进入随和的状态与佳境呢?一要定心,二要气和,三要寡欲。“心静自然平”、“五心不定,输的干净”、“自从心定后,无处不安然”,这些哲语本是在讲“心静”之意之妙,而恰恰是随和的支撑点。要保持住这个支撑点,我们必须首先做到心静,其次才是和气与控制自己的世俗欲望。人与人之间经常会产生一些磨擦与纷争,只要无损于党和人民的利益,无损于自己的人格,以一种随和的心态向对方施以宽宏大量与谦让,实在是一种正确的处世哲学。高层次的随和能够在风雨之中觅得一方晴空,在激流险滩之中辟出一块乐土。而事事处处斤斤计较的人则无异于慢性自杀,最终孤独一生。

  随和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素质,在随和中致远,会使人眼界开阔;随和是一笔财富,一大笔资源,在随和中多思,会使人聪明多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巨大的能量,智慧的资源,潜力的储备。由此可见,随和是幸福的源泉,是粉碎怨仇的激光,是化解矛盾的缓解剂,是提高生活质量的核动力,是身心最高级的滋补品。

  品味随和的人会成为智者;享受随和的人会成为慧者;拥有随和的人就拥有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善于随和的人,方能悟到随和的真谛:悦心、养心、补身,方能与相识的和不相识的人一道风雨兼程地走好漫漫人生路。
90#
发表于 2010-5-17 12:28:36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0 15:54 , Processed in 0.22135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