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寒梅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孝感市教科院副院长周国瑞先生文辑=2008年6月23日起辑转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08-7-8 18: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因为

因作者未允专设专栏,我们只好请寒版采用发接续长帖/总置顶方式,让坛友集中读到这批佳作。谢谢作者、谢谢寒版。请接下来看寒版之读感文。。。。
2#
发表于 2008-9-1 14:26: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麻辣”作品有感[文/寒梅]

  时至七月八日上午,寒梅完成了管教授布置的作业,将网友麻辣讥士老师的文章收藏并编辑做成专集。本专集收藏的“麻辣派”作品主要来自于他的博客和槐荫论坛,共30篇,其中有评论文章19篇,教育专著8篇,游记、杂谈3篇。在编辑过程中,寒梅始终怀着敬仰之心在阅读,在感受。尊重麻老师和其它作者的意愿,延用网名,文章中的配图在尊重作者的同时,寒梅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自行又插入一些图片,唯愿锦上添花。
    多次读麻老师的作品,感受很深,却很少写下评论,主要是觉得自己没有深厚的文学修养,生怕把握不好作品的主旨,生怕曲解麻老师的创作品位。今天,寒梅斗胆学着麻评风格,写下几句感言体会,若有不敬之处,还请麻老师和朋友们多多批评指导!

    读过麻老师的评论文章,他在我们心目中是一位有着深厚的文艺理论功夫,博学多才,满腹经纶,才智情感皆富有的人,这一点应该是勿庸置疑的。正像网友说的那样,他有一双敏锐的眼睛,能看见作者字里行间背后的心灵密码;他有一颗善感的心,能与作者的情感脉络产生共鸣;他有生花妙笔,能挖掘出连作者都自叹不如的内涵;他的渊博知识,他的文字功底,他的多愁善感,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热情和善良,还有他的才华横溢!他用意象原理解读网友们的诸篇诗歌散文,他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方法来解析网友“天涯”的《与春天有约》,他用佛学的禅意解读“沈寒阳”的《心若安稳如花开》,他站在德育的高度评析“沐歌”的《别说你的眼泪我无所谓》,他从“江南可采莲”的《喝茶》中,品出思想启迪和人生感悟……他总能把文章中的情和理,美与善都挖掘得淋漓尽致。他以文会友,怀着一颗善良虔诚的心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并与之共舞。

    麻老师阅读网友们的文章总是极其认真的,他评析一篇文章,总是把作者的其它文章一起研读,这一点寒梅深有体会。麻老师分析寒梅的《春天的眼睛》时,他把寒梅所有的文章乃至摄影照片都找出来比照,分析。他这种认真精细地解读文本的方法,在我们这些语文教师心目中应该堪称楷模了吧!他的文学评论文章在槐荫论坛堪称酷评。让我们再来看看网友们的评论吧!网友叫鸡公曾这样评价:麻辣先生的系列网评文帖,既是“学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也是“学苑”里的一座“标志性建筑”!我毫不怀疑今后一定会有人超越麻辣先生,但麻辣先生的网评文帖所独具的特色——也就像“标志性建筑”一样,是不会因出现新的高楼而失去其历史意义的。槐荫论坛精英人物楚王后裔曾在论坛诚挚留言:麻辣老师的评论真诚、深刻。最近读了麻辣老师的系列评帖,对我学习如何品文、评帖,很有帮助。新任槐荫学苑版主天涯如是说:让偶不得不佩服麻兄深厚的文字功底,以及对素昧平生网友的细心关注~~~~学苑有像麻老师这样热心的朋友是我们之幸,论坛之幸!

    寒梅也来说:老师高深的理论水平,深厚的评论功夫,驾驭文字的娴熟,用心解读文章的习惯都给予我很多的启迪,能得到麻老师的慧眼赏识,也的确是荣幸之至啊!

  麻老师站在一定的层次,一定的高度,对本土教育有着很深的感情,他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和对学校教育的忧虑都怀着“一片冰心”,我们从他的多篇教育专著中可以明显地感悟到这一点。丁亥年此时,当孝高成为众矢之的的时候,麻辣先生挺身而出,仗义执言地发出了《不要过于苛求孝高了!》的帖子。今年奥运年,孝高考得好,多少有点沾沾自喜的时候,麻辣先生又泼出“冷水”,他在文中说:“我为没有成为“状元”的学生和没有诞生“状元”的学校鼓点气,只要你或你们永远不放弃、不抛弃,谁敢断言在今后的高考中或是在毕业后不会出现奇迹呢?”是鼓气,是关怀,是问候,更是激励!这前后两个帖子,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了楼主的正直、无私与卓识。(此处文字引用网友善哉善哉语)顺着麻老师的远见,我们也会想想孝高的来年,今年的成绩意味着孝高走出低谷了吗?明年的高考又会如何?会有更好的佳绩回报支持她的人民吗?麻老师对教师的保护和支持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曾经为“子龙”转帖未标示而被版主扣分仗义执言给学苑版主提出意见,把学校让学生给教师打分产生的负面影响执于笔端,他推荐的诸多关于读书,思考的文章都有可读性,对年轻教师的成长有着深远的积极意义。

  麻老师在学苑里发贴很多,寒梅搜索到他的主题贴就有七页之多,共计203贴,我不知道还有没有人比他多。内容上也非常广泛,前期有关注教育的,有给论坛建设性意见的,有游记照片......后期的评论文章居多,且评论女性作品居多。许多男性网友提出了质疑,寒梅开始也有疑惑。后来,在麻老师的博客和他的文章找到了答案(自认为是答案)。在麻老师的博客上方分明写着这两句话:

    罗丹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体会:只要有一颗自作多情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也可以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欣赏到并不虚幻的美!

  从中我们能看到麻老师那独特的崇尚美,鉴赏美的眼睛,看到他唯美的强烈意识。他在评论江南可采莲”《喝茶》中说:“做人还是‘洁身自好’好!”那么做女人更应该“洁身自好“!女人应该是美好的化身,“女”“子”相加就是“好”!女人美了这个世界才变得美好!所以麻老师欣赏有智慧有才学的女人!他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我希望所有的女人都深而清澈。还有一篇:女人因为可爱而美丽。麻老师也许在女作者的文中发现了人性的美丽,发现了连作者都没有发现的美的内涵。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先看麻老师在评论”碧台幽莲“的《做个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文章中的一段话:

    那么在有风姿,懂风情的女人面前,男性朋友们是否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下自己需要具有什么和懂得什么呢?作为男人应当怎样进一步改变自己、完善自己、丰富自己呢?显然这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表述得清楚的,因此,我想把这一思考题留给所有的男性同胞去认真思考一下,也许这种思考会伴随我们一生一世。

     可不可以理解为麻老师是在引导男性朋友们去反思?去崇尚美?这世界是由男人和女人组成的,女人可爱而美丽,男人完善而丰富,这世界才更精彩!这世界才更加和谐!麻辣老师,寒梅读得对否?

  寒梅曾经说过,要好好写篇读后感,还要收藏麻老师的标志性建筑”乃至“高楼大厦”。此时,这两任务都已完成。没有征得麻老师的同意就对麻老师作品评头品足,实属冒昧。没有期待得到麻老师的认同,因为许多地方寒梅自认为是断章取义,把握不准。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确也没有麻老师的思想境界。

  相当于上海“汤臣一品”的四十层摩天大楼立于眼前,寒梅无意去做那个在楼上看别人风景的人,但楼内已是灯火通明!

    像我们年轻老师模仿特级教师上课一样,寒梅学“麻辣派”评文,也是貌不像且神离更远!

          贻笑大方!                              
                 2008年7月8日星期二
3#
发表于 2010-5-17 12: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4#
发表于 2010-5-22 07:36:5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悟《晶莹》中的画意诗情








             感悟《晶莹》中的画意诗情



                         文/麻辣讥士



  最近,我的一位编辑朋友黎修彦先生寄来了一期他主持编辑的杂志,在该期杂志的封面内页上,我看到了一幅以“晶莹”为题的水粉画和我的编辑朋友配写的一首以“晶莹”为题的哲理诗。
  
  观赏画面,明艳美丽;品读诗歌,意味蕴藉。

  如果单看画面,我们的联想、想象也许不会太深远;可细品诗歌,我们的生活体验就起重要作用了,它使人从中深刻感悟到了某些对于我们应如何做人的一些思考。下面是我品读诗歌之后提取的的四个关键词:

  关键词之一:做人要有人格自尊——这可在诗的第一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二:做人要有理想追求——这可在诗的第二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三:做人要会欣赏别人——这可在诗的第三小节中去品味。

  关键词之四:做人应当纯洁善良——这可在诗题“晶莹”中去品味。

  我把以上的感悟说出来与大家共勉,但不作阐发,任凭观者和读者自己去感受、去咀嚼、去体会……


        (补记:《晶莹》一诗的作者黎修彦,系湖北省青年作家、诗人,出版过多部散文集、诗歌集。)
5#
发表于 2010-7-6 2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文题目莫以“最”论  借“题”发挥方显高下



                       文/麻辣讥士




  自全国部分省市实行高考自主命题以来,每年全国都会同时出现十多套高考语文试卷,对于每套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题目,起初几年在社会上并未见到多少对各省市高考作文题的专门点评。不知从哪一年起,在报纸上、网络上出现了一种用 “最××的作文题”来评价当年全国十多套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的现象,有些评价用语几乎到了刻薄的程度。往年的情况就不提了,仅以2010年为例,在全国高考的第一天上午语文考试时间一结束,立即就有全国各自主命题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被陆续贴到网上,之后,开始出现了“最××的作文题”的一句话点评,如台海网(厦门)6月9日有人发贴认为:“最有思想有空间有时代性的全国I卷高考作文题‘有鱼吃还捉老鼠’,最做作的陕西省高考作文题‘狼和人成长的启示’,最老掉牙的全国Ⅱ卷高考作文题‘路径’和湖北省高考作文题‘幻想与现实’,最有争议的辽宁省高考作文题‘幸福是’,最有心机的山东省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和四川省高考作文题‘点’……” 2010年6月11日《北京晨报》第23版刊载佚名文章《2010年高考作文七宗“最”》,其中认为:“最励志的北京高考作文题‘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最雷人的湖南省高考作文题‘早’,最难写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最走红的全国1卷作文题‘有鱼吃还捉老鼠’,最无聊的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最开放的广东省高考作文‘与你为邻’,最抓不着北的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对高考作文题是如此“最××”的评价,对中考作文题亦有如此“最××”的评价。如湖北省中考结束的第二天,《楚天都市报》上就刊登出了《2010年湖北中考作文“最之榜”》,其中这样评价道:武汉卷中考作文题“最能打开心扉”,黄石卷中考作文题“最诗意”,天门、仙桃、潜江、江汉油田卷中考作文题“最做作”,襄樊卷中考作文题“最没有创意”,随州卷中考作文题“最有话说”,黄冈卷中考作文题“最能激发学生激情”,孝感卷中考作文题“最平庸”,恩施卷、十堰卷中考作文题“最难为学生”,咸宁卷中考作文题“最合适”,荆门卷中考作文题“最平常”……

  从上述那些对高考作文题、中考作文题进行“最××”点评者的身份来看,其中不乏中学名师、写作大腕和高校教授等。但无论点评者的身份如何显贵,我都认为,用一句“最××”的语汇来为任何一个作文题目定性的做法,是十分可笑的!因为任何一个高考或中考的作文题目不是能用一句“最××”就能定性其优劣的。某些“名师”、“大腕”“教授”对某个作文题目写不出或写不好,就认为人家的高考作文题或中考作文题出得有问题,这如果不是一种武断也是一种肤浅!君不见,哪一年的各省市的高考作文中和各地市的中考作文中没有出现过精彩之作、感人之作、满分之作呢?

  我认为,任何一个作文题目(而非具体的作文标题),并无“最××”的优劣之分,而只有或难或易之别。因为不论是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还是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无非就是某种思路提示,或某种情境规定,或某种表达限制。关键是看写作者在某种提示、规定、限制中如何“戴着脚镣跳舞”,如何在某种提示、规定、限制中施展各自的思想才华和语言技巧。某省、某市、某地区的一个统考作文题目,是某省、某市、某地区的一个客观的检测平台,它对该省、该市、该地区的所有学生来说是相对公平的,因此没有孰优孰劣之分,更无所谓“最××”之定性。当然,我们也不否认任何作文题目有一定程度的难易之别,这是因为该省、该市、该地区的所有学生之间存有必然的个体差异。生长在城市里的考生与生长在农村里的学生,生长在沿海开放地区的学生与生长在中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学生,即使同是生长在城市这个环境里,生活在干部、知识分子家庭的学生与生活在普通工人、市民家庭里的学生,由于他们各自的生活经历、环境熏陶、信息渠道,以及不同学校的教学目标落实、不同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转化差异等情况的不同,当面对同样一个作文题目的具体写作要求时,他们各自的理解、感受与表达是决不相同的。比较贴近一部分学生生活体验与知识积累的题目,他们一定觉得题目易,好写好发挥;而让一部分学生感到陌生的生活经历与知识盲点,他们一定觉得题目难,不好写不好发挥,从而有了作文的深刻与肤浅、生动与平淡、自然与造作等一些内容上的高下之层次区别。

  纵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科举考试,哪次不是就从“四书五经”中摘取某个句子、某个词语来作为写作命题要求的?多少举子不是通过借“题”发挥来阐发自己的理想抱负与经略之才的?何以从古至今就没人来对某考题进行一下“最××”的“标签式”点评呢?厚古薄今与厚今薄古,都不是正确的科研态度。我重申:任何作文题目都不能简单地以“最××”来论其优劣,是难是易要视不同类型的学生而定。例如,2009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目是半命题作文:“站在的门口”,武汉考生周海洋竟别出心裁地用古体长诗形式,写出了一篇被称为“最牛高考作文”——《站在黄花岗烈士陵园的门口》,全诗1080字,诗前小序是一段170字的文言文,介绍写作背景,长诗由51行共102句的七言组成,后记也是用文言文写作。全文一韵到底,文采飞扬,思想深刻,显示了作者厚实的文字功底。该作文获得了众多高考阅卷老师的交口称赞,一致打了满分60分。而这个当年被普遍叫好的高考作文题目——“站在的门口”,据说在当年的湖北省高考作文中也不是没有一定数量的不及格作文甚至零分作文。我们可以看看考生周海洋的生活与学习环境以及写作背景:“他就读于武汉市远城郊区汉南区的一所偏向职业教育的普通中学,家境并不富裕,父亲加工棉被,母亲在外务工。听父亲讲,他从小便喜欢读书,不会放过任何机会,在他屋里,就有很多翻烂的旧书,特别是对于文史,周海洋更是充满了浓厚兴趣。上高中后,学校图书馆大量文史类书籍让他如获至宝。《古文观止》、《战国策》、《庄子》、《论语》、《史记》、《离骚》,他都细细品味,不少名句反复斟酌,烂熟于心。周海洋说他从没有去过黄花岗,只是在初二的时候曾经读过孙中山先生写的黄花岗。关于黄花岗的祭文,他曾经感叹黄花岗上一抔土,犹埋没于荒烟蔓草间,黄花岗的烈士们奋斗在民国时期没有得到很多人的一种追念或者一种悼念,他为此感到叹息,而现在,时代变了,我们应怀念英雄、纪念英雄。于是采用一种苏轼说的‘故国神游’的方式,写出了这篇考场作文。”(引自 央视2009年6月27日《新闻周刊》人物报道:《周海洋——奇文奇少年》)又据湖北大楚网6月7日讯,2010年湖北高考作文题新鲜出炉的当日,大楚网特邀请已是三峡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周海洋在线挥毫,在高考规定时间内,再次运用古体长诗形式,洋洋洒洒地写出了一篇高考下水作文《古风·幻想曲》(原作见《楚天都市报》2010年6月8日第17版)。被某些人讥讽为“最老掉牙”“最不着边际”的湖北省高考作文题何以能在有些人的妙笔之下生辉呢?我认为,关键是看写作者会不会借“题”发挥,善不善借“题”发挥。只有在借“题”发挥中,方能显出写作者的思想认识之深浅、表达技巧之高下。像那些被认为“最难写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绿色生活’”,“最无聊的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找回童年’”,“最抓不着北的山东高考作文题‘人生的光影变化’”等被定性为“劣”等的作文题目,在不同学生的笔下,一定能呈现出不同的气象,一定能体现出不同的精彩。

  例如,来自2010年6月23日《扬子晚报》的一则消息称,江苏考生王云飞用文言骈体写的高考作文《绿色生活》(原作详见2010年6月26日《扬子晚报》第3版),也就是被某些专家称为“最难写的江苏省高考作文题”,竟让一些“专家为看懂而写了4页注释”,江苏高考作文阅卷组长赞其“简直绝了”,古典文献专家也“惊呆”了。来自东方网2010年6月28日的一则报道称:“江苏理科生骈体作文获高分,专家赞其可读硕士。”由此可见,在某些“名师”、“大腕”、“教授”眼里“最难写的作文题”,在某些考生手里还不是一样可以化为一种“绕指柔”。

  再拿2010年湖北省各市州的中考作文题来说,被称为“最能打开心扉” 的武汉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能让每个学生写出“打开心扉”的作文吗?被称为“最诗意”的黄石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会在每个学生笔下显现出“诗意”吗?被称为“最做作”的天门、仙桃、潜江、江汉油田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不会有学生写出情真意切的作文吗?被称为“最没有创意”的襄樊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会被所有学生写得死气沉沉吗?被称为“最有话说”的随州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会让每个学生都有话说吗?被称为“最能激发学生激情”的黄冈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会被每个学生写得神采飞扬吗?被称为“最平庸”的孝感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没有学生写出高雅深刻之作吗?被称为“最难为学生”的恩施卷、十堰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是让每个学生束手无策、无言以发吗?被称为“最合适”的咸宁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合适”每个学生吗?被称为“最平常”的荆门卷中考作文题,就一定写不出精彩、独特之作吗?所以,用“最××”来定性某个作文题目无疑属于一种主观唯心论。

  还有一个重要前提大家一定要明确,作为一种选拔性的高考作文题目,或中考作文题目,命题者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从中拉开学生之间的距离,绝不会去“迎合”与“兼顾”每一位考生的口味,它必然会以某种貌似不公平的客观现实来体现一种本质上的公平性。所以,每当一个作文题目出现在学生面前,我们的教师首先不应当一味对作文题目进行“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而应认真思考作文题目的内涵,仔细推敲作文题目的特点,力求吃透作文题目的精神,然后具体指导学生应当怎样根据题目所有的某种思路提示,或某种情境规定,或某种表达限制来进行立意、构思、行文,以借“题”发挥。即使遇到一个“老”的、“平庸”的、“无新意”的作文题目,难道就不能“旧瓶装新酒”,写出“让人起鸡皮疙瘩”(此为阎肃先生在央视青歌赛上的形象点评语,意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创新文章吗?任何一个作文题目(而非具体的作文标题),并无绝对的“最××”的定性和优劣之分,关键是如何选取切入点来借“题”发挥,以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当然,如何才能借“题”发挥把文章写好呢?我认为北京师范大学写作学教授刘锡庆先生的学术观点值得参考。他认为:“文章写的好,每个人的‘得力点’并不完全一致。”(《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第1版)以下是对这一观点的综合概述:

  欧洲有句谚语,说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其实,通向会写文章、会借“题”发挥的路子也不止一条。如果只有一条,那倒也简单了,“只此一家,别无分号”,“一律如此,概莫能外”,我们照着前人的足迹走去就是,哪还有什么“麻烦”可言?我们考察前人的足迹,他们能登上“写作”之巅,但攀登的路线却并不完全相同:如有人得力于“阅读”,有人得力于“生活”,有人得力于“学识”,有人得力于“思想”,有人得力于“多写勤练”,等等。除了这些方面之外,在“能力”的表现上也是有不同的“得力点”的:如有人得力于“观察”,有人得力于“想象”,有人得力于“理解”,有人得力于“表现”,等等。

  当我们的初中生、高中生在平时作文训练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们的教师应当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与指导,及时长善救失,取长补短。如在习作教学中,我们常发现有些学生对一些生活现象或社会现象没有明确的观点和看法,或对一些感人的人与事产生不了激动,这既和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阅历、见识有关,也与这些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不够有关。所以,要让学生面对作文题目能产生一种想借“题”发挥的冲动,能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情要抒,就要善于引导学生拓宽学习空间,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广泛接触、了解社会,进行生活体验与思想情感方面的积累。如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的旖旎、夏的火热、秋的华硕、冬的含蓄,感受云出雾散、日出日落、潮涨潮落;带领学生走向植物园、郊外公园,组织学生参观军营、博物馆、祭扫烈士墓、走访老革命、慰问敬老院、请交警做讲座;组织运动会、演讲比赛、珍爱生命签名活动等。教师要引导学生真心地热爱生活,多一点兴趣、爱好,例如多看些有益的书,弹弹琴,练练书法,打打球,听听音乐等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别人,热心参加公益活动,热心参加集体活动,多一点爱心,例如多为老师、父母、同学做些好事;教师要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经常看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今日话题”、“实话实说”等节目;教师要引导学生勤于实践,多动手做一做,让学生真正明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的道理,等等。只有让学生丰富了生活阅历,积累了生活感悟,获得了不同程度的情感积淀,他们的观察视野自然会开阔起来,他们的思考探究自然会深刻起来,他们的作文素材自然会丰富起来,他们的情感抒发自然会真实起来。古人说“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一旦我们的学生面对任何一个作文题目,能产生一种想借“题”发挥的冲动,想通过借“题”发挥来阐发自己的独特见解,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那么,任何一个高考作文题目或中考作文题目对于考生来说,就不再是动笔的难易之分了,而是内容的高下之别了。请诸位仔细想想,看是不是这个理呢?




麻辣讥士/文
6#
发表于 2010-12-13 22:33:41 | 显示全部楼层
                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网上读帖有感



                文/麻辣讥士




  自今年5月各种媒体大力宣传报道“大别山师魂”——汪金权老师的感人事迹以来,在一些网络论坛里老见某些人发帖借汪金权来对目前的教育现状冷嘲热讽。如今不少人对教育现状不满意本无可厚非,但若拿汪金权老师说事,看似是在替汪金权抱不平,其实是在否定汪金权其人和否定汪金权精神,我实在有点看不过去了。
  我们可不去深入探究汪金权在20多年前从华中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百年名校——黄冈高中任教,是为什么原因放弃优越的工作环境而要自动提出调回家乡山区,到一个位于乡镇的蕲春四中去任教,并且一干就是22年;我们也不用去为汪金权老师的思想境界与精神动力贴什么伟大崇高之类的标签。反正,汪金权这22年来是实实在在地坚守在教师岗位上,并且没有得过且过地混日子、混工资。他在蕲春四中的语文课的确上得好,这是他的许许多多的学生告诉采访者的,并且汪金权老师教出的学生也屡屡在历年高考中榜上有名。据统计,汪金权老师22年来亲手培养了1000多名孩子考上了大学。如今,他的学生们分布于全国各地,很多人成为单位的骨干。他们中的很多人家庭都十分贫穷,而他们的成长,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改变了很多贫寒家庭的命运。若说是汪老师当年要到基层教书是为了能多拿一点津贴、补助吧,那么蕲春四中的福利再好、课时津贴再高,能与在黄冈高中同日而语吗?何况,汪金权老师22年来,把他10多万元工资的大部分都资助给了他的学生。据说他在蕲春四中到底资助了多少贫困生,没有人清楚,连他自己也不清楚。像这样教学敬业、成绩不凡、关爱学生、不图回报的好老师,我们平时能见到多少?就凭这些,汪金权其人和汪金权精神就不愧称为“大别山师魂”,也足以作为我等教师的楷模!
  汪金权老师22年来,有没有过懊悔?有没有过怨艾?发没发过牢骚?各种报道中没提。我想,即使汪金权老师在22年间有过懊悔,有过愁艾,发过牢骚,也丝毫不影响他作为“大别山师魂”和我等教师的道德楷模。
  汪金权在他出名后的各种表彰大会上和事迹报告会上,他对自己这22年来的所作所为无怨无悔,可在一些网络论坛里,总有人不断地发帖为汪金权申诉不值,甚至竟然否定“德高为师”,认为媒体大力宣传报道汪金权其人和汪金权精神是在“日哄人”,是在“用汪金权给官方遮丑”,对这样混淆是非的言论,一些网络论坛里却有人听之任之,实在悲哀!
  记得在《庄子·秋水》的结尾段这样写道: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原文为: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我们可能真搞不清白鱼儿在水中是不是快乐,但是,汪金权老师本人却亲口告诉我们——并且是在面对大庭广众和各种媒体记者访问时自豪地告诉我们:他自己是快乐的!空口无凭,下面就是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汪金权老师的原话,如若不信就去网上搜一搜,下面的话可不是我杜撰的哦。
  汪金权老师说:“也许我的肉体只能蜗居在大别山的一隅,但我的灵魂会跟随我的学生走向四方;也许我是荒原上的一根电线杆,只能永远矗立在那儿,但我能把希望和光明送向远方;也许我可能永远是一座桥,但能让学生踏着我的身躯走向希望的彼岸,我就心满意足了……”(引自http://www.cnhubei.com/xwzt/2010zt/scjs/
  既然汪金权老师自己都觉得他这20多年来过得“心满意足”,那么,某些人就不要再替汪金权老师感到不值了。“值”与“不值”,说到底,反映的是各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的不同,这就好像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和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一样。汪金权老师用他自己的人生选择与内心快乐,感动了荆楚,感动了中国。我们每一位教师应如何追求各自的生命价值与人生快乐,没人强迫,全由我们每个人自己选择。能做出常人所不能做出的选择,就是一种伟大;能常年坚守并作出一定成绩,就是一种崇高。而这些,汪金权老师都做到了!我却做不到汪金权老师这样,我估计许许多多的人也做不到汪金权老师这样,所以,我对汪金权老师唯有崇敬而已,容不得有人对“大别山师魂”、对汪金权精神进行任何形式的嘲笑甚至贬低!
7#
发表于 2011-6-7 06:1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孝感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擂台赛”第二、三赛季

参  赛  作 文  评  选  结  果  通  报

  

  由孝感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孝感市教育局联合主办,《楚天声屏报·槐荫周刊》报社、孝感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承办的“孝感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擂台赛”,分设小学三四年级、小学五六年级和初中、高中四个学段组。

  第二、三赛季(2010年12月1日—2011年5月31日)共收到学生参赛作品1000多篇,经过《槐荫周刊》编辑部初选、专家评委会评审,现将第二、三赛季的作文评选结果通报如下(见附表)。

  所有获奖的学生和其指导教师均可获得奖励证书和纪念品,具体领奖事宜请与“《楚天声屏报·槐荫周刊》报社”联系,电话:2311040 ,地址:孝感市广播电视新闻中心大楼10楼。

  

                  “孝感市首届中小学生作文擂台赛”
                        组委会办公室  

                                   二○一一年六月六日

下附通报网页——
  

http://www.xge21.cn/JYKY/ShowArticle.asp?ArticleID=9019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00:27 , Processed in 0.174369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