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4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呼唤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0 15:45: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对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呼唤
2008年09月23日   来源:教育新闻网
  【摘要】农村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还有一些方面不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诸如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教师自身和学校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教师  专业成长
  从农村教师的实际情况看,由于历史的原因,当前农村教师中大多是青年教师和民办转正教师,他们需要尽快地成长。农村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化程度还有一些方面不适应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诸如学历层次、专业知识结构、教育教学技能、科研能力、专业精神等方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教师自身和学校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一、农村教师队伍的现状
  1.学历达标,素质偏低
  农村教师的构成,是高校分配的大中专师范和非师范的毕业生及民办转正的教师。由于近年来大规模的学历补偿教育和在职进修学习,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都已达标。大多数已取得了国家承认的专科和本科学历,但实际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并没有同步提高,不进行调整培训难以适应当前课改的要求,将制约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2.流动频繁,缺乏骨干
  由于存在着学校之间、城乡之间的差别,教师流动频繁。“有能耐”的教师工作三、四年调入城区学校,刚刚培养成熟进入骨干行列的教师就被条件优越的学校挖走,导致农村学校县市级骨干教师稀少。没有骨干教师的辐射效应,青年教师成长缓慢、中老年教师知识陈旧,由此造成一种恶性循环,教育教学质量上不去,家长不满意,社会不认同,生源大量流失。
  3.队伍不稳,学科失调
  由于教师的流动,加上所学非所教的人数多,有些教师只能是“拔高”使用,造成了师资专业基础知识薄弱,音、体、美、英、信息技术教师更稀少。在农村找到一个合格的这方面的教师是非常困难的,为了开齐学科,只能用非专业教师代课。大部分根本没有相应的专业素质,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培养学生的特长、落实素质教育成了空话。学生整天单调无味地学习语数知识,造成学生厌学,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4.观念滞后,不思创新
  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育观念对教学有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一切先进的教学改革都是从新的教学观念中生发出来的,一切教学改革的困难都是来自旧的教育观念的束缚,一切教学改革的尝试都是新旧教育观念斗争的结果。农村学校由于地处偏僻,信息交流不畅,交通不便,文化氛围滞后,对新生事物接受得慢,不求进取,固步自封。传统的教学方式,注入式、一言堂根深蒂固,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还占统治地位,这些成为当前课改的瓶颈,严重制约着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5.无需竞争,得过且过
  农村缺专任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萝卜一个坑,没有剩余人员,加上学校规模较小,每个年级仅有1个班,少数学校有平行班,同学科的教师少,同年级同学科的教师更少,有的教师教两、三个年级的课,工作效率没有可比性,缺乏竞争意识,工作得过且过,彼此都差不多;改革创新的意识不强,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很难拔出,因此学校的教育教学发展缓慢,停滞不前……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课程功能的转变、课程结构的改革、综合课程的增设、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具有更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要求教师提升学术水平、拓宽学术视野、修炼专业人格。
  所以,新课程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善于吸收——做学习型的教师;长于研究——做反思型的教师;勇于奉献——做敬业型的教师;敢于探索——做创新型的教师。当务之急,农村教师要尽快提升专业水平,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促进农村教师专业成长的策略
  如何在新的课程理念下思考教师专业发展的策略是保证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学校应根据具体情况,不但要考虑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要考虑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
  1.更新观念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以新课改为前提的,素质教育的新理念新课标要求教师的教学观念必需改变。传统的教师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而现在的教师不但要传道授业解惑,而且还要做学生的楷模,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这样,学校就要把教师观念的转变,放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首位,积极促进教师进行专业发展。学校要让教师明确自身专业发展的地位,并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让教师明确,在新的课程理念下,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展自我,离开课堂谈教师专业发展是不切合实际的,同时学校要在管理上体现和尊重教师专业发展的地位,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让教师成为学校的主人,并且要创设条件,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和素质。
  2.沟通信息
  城市学校和名校能够凭借其强有力的组织文化向其他成员传递组织信息,而农村学校则更依赖校方直接的、有意识的信息沟通,实现教师与学校的沟通。
  信息沟通的功能有三点:一是收信息。学校和教师通过信息沟通获得彼此发展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满足个体心理需要,改善人际关系。农村学校有不少新教师,学校及时给予他们业务发展最需要的专业信息,使他们感到初涉讲台并不是独自摸索,而是在系统指导下和同伴一起有目的地前进,这会给教师创造安全、友好的发展环境;三是调动教师的积极性,鼓励教师的发展。通过直接沟通,教师能够感觉到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企盼和支持,从而按照学校的总体思路积极寻求自我发展。
  3.创设氛围
  如果说制度体现了一种符合组织主流价值、组织共同价值标准的话,文化则更多体现了一种民间的、群体的价值倾向。一个教师从不成熟的新手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专业人员,这一过程绝大多数是在学校进行和完成的,因此学校文化将以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影响着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要着力建设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学校文化,营造和谐向上、健康乐观的工作环境,创设开拓、研究、探索的学术氛围,通过发挥文化强大的导向功能,使得教师群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念,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来沟通他们的思想,形成巨大的凝聚力量,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4.多元评价
  教师层次不同,教师业务程度不同。学校应针对教师的不同成熟度,对教师专业发展采取相应的管理方法,逐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采取不同的评价策略,要让教师们不同层次地得到发展。
  建设有利于教师发展的教师评价机制。教师评价从目的上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奖惩性教师评价,二是发展性教师评价。奖惩性教师评价以奖励和惩处为最终目的,通过对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增加奖金等决定。这种教师评价由于目的是为了奖惩,且只能对当前或以前的工作做出评价并缺乏反馈交流,势必影响教师的坦诚态度和积极参与,不利于教师发展。而发展性教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最终目的,它着眼于教师未来发展和内在潜力挖掘,评价双方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和谐的气氛中。它能及时的对各种信息进行有效反馈,有利于满足教师发展和被尊重的需要,也能使教师随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解,调整和完善,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5.倡导反思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其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与强化,或给予否定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效能和素质。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因素很多,其中教师自身内部因素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机制,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学校应积极倡导“让教学反思成为教师的一种日常的自觉行为”;倡导教师要及时记录下教学中的一些事件、经验,为反思积累丰富、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倡导教师带着问题学习,在学习中把自己对教育教育问题的思考化为文字,勤做读书笔记,并通过新知识的学习,增强自己的问题意识。
  新的课程理念下,教师专业发展的力量来源于教师内在的动力,内在的自我更新,学校要帮助教师形成自身反省能力和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和自我提高的能力,力求使教师达到专业自主、自我更新的境界。教师要学会角色的反思,要帮助教师学会对自身角色的认知和反思,尤其是对教师角色的内在的主体价值的认识,让教师在课堂教学工作中学会自我评价。
  6.行动研究
  “教师即研究者”日渐成为教师继续教育方面的一个重要的理念。行动研究则是教师为解决自己教学上的问题,提高教学质量而进行的一种探索性活动,它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行动研究就是教师在研究人员的指导下去研究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解决日常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从而不断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实质是教师在实践中通过行动和研究的结合,创造性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去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具体问题,提高学习的效率,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师的专业发展在发展过程和状态上还应体现非终结性”,教师实现专业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广大教师不断的主观努力,也需要学校管理者的不懈支持。同样,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也是如此,需要我们作进一步的思索和探究。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
  2.中国教育学会编.《新世纪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
  3.王斌华.《发展性教师评价制度》。
  4.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
  (作者单位:浙江省龙泉市教育局督导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14:06 , Processed in 0.13661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