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师的反思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2 09:00:2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教师的反思
      郭元祥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十分简洁地归纳出教师的成长规律“经验+反思=成长”。武汉市武昌区棋盘街小学所开展的教师反思活动,印证了波斯纳的观点的合理性。针对管理中出现的这样一些不良现象和教师对反思的模糊认识,他们专门设计推行使用了《教师课堂教学作业本》,旨在引导教师学会观察和思考,把自己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体现自己教学意图的事件记下来,写感悟、找原因,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并形成理性认识,最终逐步引导自己成为具有自觉改进意识与自我提高能力的专业人员。这种“作业本”式反思制度的推行,有效地引领了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并帮助教师将持续的观察反思行为变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为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拓宽了道路。
    反思是人自我觉悟的过程,是自我提升的过程。在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和教师教育实践中,造就“反思型教师”,成为人们的共识。


    一、反思什么


    “反思”一词,最早源于佛学,是指人对照佛祖的规训,对照自己的行为,在内心自我剖析、自我谴责、自我慰藉、自我律戒,以到达灵魂升华的境界。悟空、悟静、悟能、悟心、悟道,都是反思的至上结果。我国古语中也有“反求诸己”之说。后来,引用佛语的引申义,“反思”一词,泛指人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总结、思考、内省的过程。反思即自我比较,是对自己言行的追溯性思考,即所谓“切己体察”。反思的意义在于发现问题,明辨事理人伦,提升自我修养,完善自我为人、为事、为学之道。
    反思,必定有一个参照标准。佛教中反思的参照标准是佛祖规训、佛道佛理,日常生活中反思的参照标准是纲常伦理、道德规范,而专业生活中反思的参照标准则应是专业领域特有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作为教师,应该明白教育领域具有哪些专业的行为规范,知道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不合理的。如果连正确和错误、趋势和背离都辨识不清,是不可能具有真正的反思活动的。
    反思之所以能够促进人的发展,是因为通过反思,人们能够意识到自己与价值标准、行为规范之间的差距,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发挥自己的优点。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必备的一种能力,通过反思,不断觉醒自己的教育理念,更新教育思维方式,改善教育行为方式,凝练教育教学艺术。
    按照波斯纳的观点,教师反思的对象是教育经验。教育经验很笼统,它包括教育工作中的感受、做法、想法。说的具体一些,就是教育理念、教育思维方式、教育行为方式等方面。而真正值得去作深刻反思的,应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思维方式两个核心要素。因此,教师反思的对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所谓理念,就是理想和信念,是理论和观念。理想地说,教师的任何教育行为都应该建立一定的理念基础之上。所谓有理念,就是对自己的策略选择和行为方式能够清晰地进行理念解释和行为描述,能够进行“为什么”的阐释。现在中小学进行的研究课、观摩课、竞赛课,上课教师大多要进行说课。我觉得说课,就是要说上课的理念依据,说“为什么要如此进行教学设计”、“为什么要如此处理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说出教学中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的思维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也就是要结合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回答自己是怎样看待学生,如何设计和分解教学目标,怎样处理知识与能力、知识与品德等方面关系,甚至要思考自己与课程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反思,才能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理念的掌握和思想的形成,不仅仅是通过培训、告诉而获得的,更主要的是通过反思逐步建构起来的。
    二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思维方式。思维方式是理念的形式,观点是理念的内容,思维方式是支配行动的重要因素,我们怎样思维,就会怎样行动。在处理教育问题的思维方式上,我们往往容易在不知不觉中犯错误:单一性思维、封闭性思维、客体性思维等等方面的错误。
    单一性思维往往是就知识论知识,就学业成绩论成绩。比如,老师们非常关注的学生考试成绩问题,总是容易陷入单一性思维的角度处理问题,认识不到影响学生学业成绩因素的多维性,总以为练习是最有效的方式,总以为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其实不尽然,比如学生语文成绩就不只是受语文书本知识的学习、练习制约的,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考试成绩,必须要把握两个基本途径:一是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训练,二是生活体验的丰富和感悟。按照单一性思维来处理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许多语文教师往往就忽略了另一重要的途径。
    封闭性思维往往是就教育论教育,总是从消极的方面考虑问题,缺乏一种开放的态度和胸襟,丧失改革的意念,排斥一切新鲜事物。比如,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中,我就无数次被中小学教师们问道这样的问题:开设综合实践活动会对学生考试成绩造成哪些负面影响?我觉得这样一种典型的基于封闭性思维提出的问题。每每被问及此类问题,我只好不厌其烦地解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生考试成绩的关系。同时为我们许多老师的思维方式被应试教育压迫的没有丁点开放的空间而感到深深的忧虑。面对改革,为什么不能从积极的方面来开放地思考问题?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综合实践活动在哪些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为什么不思考一下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问题?关注点也许同样是考试成绩,一个封闭、一个开放,两种思维方式,导致的行动结果就大相径庭。
    客体性思维往往是就对象谈对象,把握不住事务内部的多层次关系,对问题的理解、分析及处理平面化,难以认识到事务对人的价值和意义。在教育活动中,客体性思维把诸多教育要素表层化理解,意识不到诸种要素对学生成长的意义。比如,把知识仅仅看作是定论的东西予以传递,仅仅看到知识的内容,认识不到知识的形式、知识的意义等更深层次的构成。从而,教学过程成为知识内容传递的过程,而不能真正成为发展能力,引导学生获得意义的过程。其实,任何知识都内在地具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的内容、知识的形式、知识的意义。客体性思维是难以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和处理好知识的形式与意义要素的。在客体性思维的影响下,教师仅仅把知识作为一种静物展示在学生面前,不能引导学生开展意义的建构活动。
    超越单一性思维、封闭性思维和客体性思维的局限性,确立复杂性思维、开放性思维、主体性思维,方能切实实现教育教学的丰富价值。


    二、反思的策略


    如何进行反思?反思首先要有目的,通过反思要达成何种认识,形成什么观念,更新哪些行为,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盲目的反思,不可能有什么好的启发。反思贵在坚持,事事总结,时时反思,持之以恒,才能真正体会到反思的作用。一曝十寒、得意忘形、断断续续,难以维系观念和专业行为的系统化。反思要有深度,要注意把握问题的核心和实质,突出观念和思维方式的反思,有助于反思的深刻性。浮光掠影、散乱无章、浅尝辄止,是不能真正达成有收获的深度反思的。反思的具体方式多种多样,但只要有目的、有计划、持之以恒对自己的专业行为方式进行及时总结、对比参照、提炼心得,定能收获反思的喜悦。
    1.总结性反思
    记得自己在大学毕业之后,才逐步养成了总结的习惯。每过一个时段、每结交一帮新朋友、每参加一个大型活动、每完成一个科研课题,总是提醒自己要有意识地进行总结。看一看自己究竟说过哪些有力量的话语,表达了哪些能够留下印迹的观点,理清了那些关系,存在哪些不足,是否有值得提升的处事经验。每一次的总结,总能使自己获得一些思维的感悟和人生的启迪。天长日久,就养成了总结的习惯。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的退化,越来越感到总结的重要性。
    总结,其实是一个将零散的、过程性的点点滴滴进行整理的过程,是将其系统化的过程。没有总结,这些点点滴滴,随着时光的流逝,会变得逐渐的模糊,甚至生疏。没有总结,本该闪光的东西,会被琐碎的东西掩埋得越来越深以至无法挖掘。其实,我们每个人的脑海里都充满着无数闪光的人生宝藏,往往由于总结的缺失,而我们自己全然不知。
    总结,其实也是一种反思的过程。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说的就是反思性的总结。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也是强调总结反思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了“三省”,就没有了“随心之所欲”,没有了总结和反思,“吃一堑”还会再“吃一堑”,不断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从理论上讲,总结性的反思就是一个元认知过程。元认知过程,是对自己的思维过程、思维品质、行为方式、价值观念进行监控的活动,使自己的思维、思想和行为处于自我监控之下,不至于让它背离业已形成的处事规则太远。由于冲动而作出无法挽回行为的人,往往是由于元认知能力缺乏导致的,所谓的行为失控、思想混乱、脑子一片空白,就是元认知能力丧失的结果。
    总结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能力。现在人们特别强调学生要“自主、自觉、自律”,我觉得,“三自”的起点是两种基本能力,一个是规划能力,二是总结能力。无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还是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而言,总结都是一种必备的能力。总结是反思的起点,总结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就是反思的开始。
    2.描述性反思与解释性反思
    总结能够将过去的经历和经验、感想和感悟条理化、系统化。但如何从过去的教育经历或教育经验、教育感想和感悟中提取新的东西,还需要经过描述性反思与解释性反思两个阶段。
    所谓描述性反思,是对原有事件、教育经历、教育活动作过程的叙述。描述的主要目的是使纷繁复杂的活动事件、活动过程的细节再现在思维之中,便于分析,它主要用来表达经验是如何展开的。描述性反思类似于当前广大中小学教师所开展的教育叙事。描述性反思主要用来说明经验“是什么”或“怎么样”展开的,经验的主体当时是怎样想的,想到了哪些问题,处理了哪些关系。描述性反思,其实是经验提取的过程。
    深度的反思依赖于解释性反思。解释性反思是在描述性反思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教育行为、教育事件或教育经验作观念的分析、思维方式的考察,从而揭示行动的依据、观念基础和思维方式的特征。解释性反思的重点在于观念的说明、思维方式的分析。它不只是说明行动地怎样产生的,而是要思考“我如此行动的理由”。通过解释性反思,教师才能真正发现经验或行动的问题之所在。
    从解释性反思的角度看,教师反思的重点在于观念的反思和思维方式的反思两个方面。有效的反思要时刻分析自己的观念清晰吗?思路明确吗?思维方式是否存在问题?是不是把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地处理了?是否完整地把握的教育教学的目标?是否存在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对问题的思考是否过于封闭了?
    人的最大的惰性是观念的惰性、思维方式的惰性。有时候要真正转变某种观念和思维方式,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只有通过解释性反思,我们才能逐步意识到自己的教育观念、教育思维方式的局限性,不断调整自己的看法,逐步改变看待与分析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思路,才能真正实现观念更新。
       当然,反思还存在着方向性问题。只有识时务、辨方向,把握大势所趋,具有改革意识和追求卓越的教师,才可能产生对自我专业发展具有价值意义上的反思行动。
       愿广大中小学教师都成为“反思型教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6:14 , Processed in 0.16101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