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在实践中还原作业本色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12-15 15:12: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实践中还原作业本色







■山东莱州朱由中学 刘万英   近日读了《读书周刊》刊载的两篇关于作业的文章,深感我们对作业的探讨还是理论性的东西多了些。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学作业因为机械重复和“以数量取胜”的思路而广受诟病,以至于“熟能生巧”的古谚都受到牵连而被人指责为一无是处。
  然而,作业的“瘦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统筹兼顾是科学的解决方法。作业不应该有重复性的巩固吗?心理学研究早已证明,知识的记忆和运用是需要重复的,“熟能生巧”并非没有道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知识都非得通过有吸引力的方式来掌握,也并不是所有知识都能以有吸引力的形式呈现。
  当前作业的转型和改革面临着许多问题,考试和招生制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等诸多体制因素亟待健全,我们要正确审视我们与别人的差距,冷静思考变革的路子,不能全盘否定。教育依赖于经济基础和文化传统,如果不顾这些,硬性推行美国的作业模式,很容易陷入“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尴尬境地。其实,作业的设置是个世界性的难题。20世纪50年代末,苏联卫星上天的时候,美国人感到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国人基础知识不扎实,不能再任由孩子踢足球了。这促使美国教育部门加大了学生的作业量。即使在今天,美国的不少地方也存在学生课业负担较重的现象。
  目前,我们的作业最大的缺憾在哪里?有一个案例也许能说明问题:在画玫瑰花的时候,中国小朋友画出的玫瑰花绝对有板有眼,可圈可点;相比之下,美国小朋友画出的玫瑰花往往是“四不像”,你会觉得很糟糕。但问题是,中国小朋友画的玫瑰花往往都是一个角度,因为那个角度是老师教他们画玫瑰花的角度。显然,中国小朋友习惯于画一幅大家都说好的画,因而竭力模仿别人的视角和画法;而美国小朋友是要画一幅自己的画,他们看到什么就画什么。
  可以说,中国作业缺少的就是对这种独立思维和自主意识的重视和渗透。在美国,小学生就去写论文,谈“二战”,议“人类文化”,说“蓝鲸”,论“黑奴制度”……上至天文,下至地理,无一不可作为作业。布置这样的作业,老师并不期待学生能找出答案,而是期待他们独立一试,去查阅馆藏资料,去浏览网页,去社会实践。美国人看重的是这个过程中,学生独立思维和自我意识的成长。与我们笃信“熟能生巧”不同,美国人信奉的是“在你丢失你的课本、焚毁你的听课笔记、忘却你为考试而死记的细节以前,你的学习是无用的”(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语)。因而,美国的作业无疑更能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发现能力。难怪在实践领域,美国学生的能力要优于中国学生。
  与课堂相比,作业的价值体现在探索和整合、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中。在这里,学生思维展开的深度、广度以及密度远远高于课堂。事实上,曲折和反复正是人类认识自然的本质特征,作业设计就是要体现这种“过程性”。当然,作业转型之路漫长曲折,矫枉不能过正,否则过犹不及。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不妨多些“中庸”,统筹辩证,去芜存菁,且行且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9 07:27 , Processed in 0.095472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