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69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五、六单元--转自www.ht88.com(有删改)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6-30 12:58: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风筝》  
一、导入新课
                    听歌激情:放歌曲《三月三》,“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简谈感受:你们喜欢放风筝吗?能和大家谈谈放风筝时的感受吗?
                    引入正课:风筝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这份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
                      二、整体感知
                    1、概括故事。要求从时间、人物、事件、情感等角度用一句话概括:这是一个______的故事。
                    2、略说人物
                    自由朗读集中写风筝事件的两段后,说说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学生大致会这样说:
                    从“体弱多病”可以看出小弟是病弱的,需要锻炼的。(可见小弟走出户外去活动,对健康有多重要。)
            从“惊惶,失了色瑟缩着”可以看出小弟是软弱的,胆小的;
           从“可鄙”一句看出,“我”是老成古板的;
       从“惊呼、跳跃”即可看出小弟痴迷于风筝、热切向往放风筝;
                    从“做出蝴蝶风筝”看出小弟是心灵手巧、聪明的;
                    从“伸手抓断”、“踏扁”、“傲然走出”可以看出“我”是粗暴专横的,活脱脱一副凶神恶煞的样子。
  三、研读“悲哀”
                    1、朗读体会
                    提问:读全文,我们能感受到全篇都笼罩着一种怎样的感情?(悲哀)
                    把全篇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找出来朗读,体会作者感情。指名学生朗读,教师相机指导,及时点评。个别表演读后,四个小组连缀读完所有抒写“悲哀”心情的句子。
                    2、合作探究
                    学生从抒写“悲哀”的句子中就表达隐晦含蓄、不合常情的语句进行自主提问,教师将提出的问题归纳成以下几个,先由四人小组合作探讨,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①教师示范提问: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为什么在我却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②“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③我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④文章结尾为什么说“悲哀”是无可把握的?我为什么要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
                  “四面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有没有别的含义?
                      四、思维延展
                    1、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①引导思考:一件记录着某种遗憾的往事,兄长追悔莫及,小弟为何全忘了呢?对鲁迅先生而言,小兄弟不怨恨好不好?
                    ②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是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文中有一个警句,请找出来,齐读。
                    ③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例如:
                    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
                    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
                    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2、联系生活  讲述故事
                    回忆你玩玩具、玩游戏的快乐与忧伤,选一个最难忘的,讲给大家听。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3、进入文本  与人对话
                    学过课文,了解了兄弟二人的行为和内心情感后,你想对哥哥或弟弟说些什么呢?说劝慰、鼓励、理解、敬佩的话都可以。
                    老师范例:对兄长,我想说,你是那么严厉地自责,反省自己,我分明看到了你的美德。(敬佩)
            学生四人一组进行第二次合作交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
                   学生的对话会从兄长的善良、严于自省,小弟的怯弱、纯真、宽容,兄弟间的手足情深,封建教育思想的弊端等角度展开,在与人物对话中多角度地理解主题,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结束语:
                    一出风筝事件,牵动千千万万读者的心,兄长严于自责,小弟全无怨恨,这兄弟间的情谊因风筝事件而显得更美、更和谐。鲁迅先生在这篇散文里不仅揭示了传统观念对儿童的毒害,也为我们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还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童心的浪漫,自由的可贵,愿同学们都能拥有自己自由、快乐发展的天地,让我们一起来背诵清朝高鼎的一首《风筝》的诗吧!
                    学生十分愉悦地、无限向往地齐背“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放纸鸢”,结束新课
2#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08:35 | 只看该作者

羚羊木雕

              羚羊木雕

   教学过程及内容:
                  提问:在这场矛盾中,谁是谁非?[对于父母的做法,24名学生赞同,41名学生反对]
                  学生书面准备陈诉理由,教师巡视
                  课堂讨论:(学生各抒己见,教师适时点拨)
                  一、礼物送出去后能不能再拿回来?讨论明确:除非特殊情况,不能拿回!因为有悖诚信[言而无信,失信于人](引《韩非子》中“曾子杀猪,以信教子”为例)什么是特殊情况呢?讨论明确:在家人不知晓的情况下,送出去的礼物对家人有重大意义或对家庭将产生重大影响(礼物对朋友只是“锦上添花”,对自己的家庭却是“雪中送炭”)。那么,文中是否存在着这样的特殊情况?讨论明确:木雕是父亲从非洲带回来的,但父母看重的不是它的纪念意义,文中一再强调的是“贵重”,所以排除了某些同学所谓的“传家宝”的意义。另外,父母也不靠木雕维持生计,木雕只是一件贵重的摆设,把木雕送出去后,“我”不会倾家荡产,父母也绝无沿路乞讨的危险,不存在部分同学所说的“孩子把存折送给朋友,难道也不能要回来吗?”这样的情况。结论:“我”不该拿回礼物,同样爸爸也不该向我要会这个礼物。[如果东西仅仅放在家里的桌子上,而“我”却无力支配它,那还叫我的东西吗?岂不是“挂羊头卖狗肉”!]
                  二、礼物该不该送?[有同学提出:怎么能把父母送给自己的礼物随便转送给别人呢?这不是显得对父母不尊重吗?还有同学提出:送如此贵重的礼物,会使“我”和万芳之间的友谊变得俗气,金钱化了!]讨论明确:首先,“我”不是随便送礼,送的对象是“我”的好朋友,这个好朋友曾经为“我”做出过“牺牲”!“我”把木雕送给好朋友,并不意味着“我”不珍惜父母的馈赠,所谓“借花献佛”,难道送给好朋友的东西应该是不好的吗?其次,“我”送万芳木雕,并不是因为木雕价值贵重,而是因为万芳“特别喜欢”(万芳“特别喜欢”,不是因为木雕的价钱,而是因为木雕造型美观)!所以“我”和万芳互换礼物,不会导致友情深浅以金钱来衡量的后果。[倒是“我”的父母一再强调木雕贵重而要我
                  取回,究竟是谁俗气呢?]
             三、“我”不知道木雕“贵重”而送给了朋友,现在我知道了“贵重”却要向朋友讨回(当然,是被父母逼的),不就意味着与朋友的情谊不如木雕贵重吗?这就引发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贵重的物品能不能送给朋友?到底是“物重”还是“情重”?[明确这一点很重要,如果是情重,那么父母哪怕事先就知道“我”要送礼,也应该让“我”送!]讨论明确:古人说,为朋友,抛头颅撒热血,在所不辞(当然,不能没有原则,陷入“江湖意气”的误区)。连命都可以送,还有什么不能送?物质金钱的贵重只是相对而言,给灾区捐款时,下岗职工的500元钱比起资本家的500万元哪个更贵重?牛群签订协议把他终老到死的毕生所得全部捐献,在他眼中什么才“值钱”?即便从功利的角度讲,在沙漠,在雪地,当人人自危时,朋友的一杯水或一件衣服抵得上黄金万两!
                  四、父母糊涂。“我”拿回礼物并不高兴,反而痛苦(送给朋友“我”才高兴)!这还是小事,更重要的是:父母身体力行,给“我”上了一堂人生价值观的课。身教胜于言教,长此以往,潜移默化,也许就给我的人生领错了方向!“我”也极有可能成为《风筝》中那个麻木的“弟弟”!
                  五、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方面,我们看到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心灵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我”要回木雕,“我”在行动上屈服,思想上却不服。“我”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另一方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六、当堂作业: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和“我”的父母一样,该怎么办?
                  七、总结:这堂课与其说是老师教的,不如说是你们自己完成的。老师非常高兴的是,16位同学(起先赞成父母的做法)思想的转变,不是老师或其他同学强迫所致!其实刚开始表决时有21位同学赞成父母的做法,我说:“居然有这么多同学赞成,看样子得好好讨论一番!”这句无意间说漏嘴的颇具暗示性的话语,使五位同学转移了阵营(也许冤枉了他们?)我相信,剩下的16位同学,有不少当时也已意识到老师的结论,但仍然倔强地“固执己见”!老师对他们坚持独立思考的勇气表示敬佩!这些同学一旦认识到错误,必将成为真理倔强的捍卫者!另外,希望大家将来听老师说的话是因为老师的话有道理,而不是因为老师的身份,只有这样,你们才有可能做到老师在与不在一个样!插说一句,学校的制度也一样,大家如果执行,是因为内容正确,而不是因为制度本身(青少年对于“制度”的逆反情绪有时还是蛮强烈的呢)!
                  八、课后作文:___________(爸爸、妈妈、老师……),这话我爱听  
3#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10:25 | 只看该作者

《散步》

                                 《散步》
一、导语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小时候和父母一起到郊野散步的情景吗?当路不好走或者你感到累了的时候,父母是怎样做的?还记得你当时的心理感受吗?(2—3名学生回答)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散步》,看看一个既是儿子又是父亲的中年人,在与一家人散步时,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想的。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信服 嫩芽 霎时 拆散 委屈 水波粼粼 各得其所
                  2、朗读课文。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各自练读。
                  (2)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课文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3、整体感受。
                  (1)用圈点法圈出精美的句子,并说出自己的感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明确:先写散步的理由——“我”劝母亲;再铺写初春景象——全家一起散步;然后写发生分歧——“我”决定委屈儿子,母亲却依从儿子;最后写路不好走——“我”背母亲,妻背儿子。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结合课文说说“我”这个人怎么样?妻子、母亲、儿子的性情又怎么样?
                  明确:“我”诚恳、孝敬;妻子贤良、温顺;母亲老迈、顺从而又有涵养;儿子听话、懂事。
        2、作者为什么把“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描写得那么郑重其事呢?
            明确:在一个家庭中,中年人的责任,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起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也是如此。
                  3、从文中找出大词小用的语句,思考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1)后来发生了分歧——表现出老一代和下一代的巨大差距;(2)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表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家庭中承担着承上启下的中坚作用;(3)我决定委屈儿子——体现出一个中年人在处理家庭事务时应把握的基本原则;(4)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同第2问)
                  4、从文中找出景物描写的句子,并思考其作用。
                  明确:共两处。一是第四小节描写了“南方初春的田野”景象,显示出不可遏制的生机。二是第七小节描写了“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和“水波粼粼的鱼塘”,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命的珍爱。
                  四、质疑问难
                  针对文章中出现的问题,先由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出来大家共同讨论解决。
                  五、拓展延伸
                  比较阅读《散步》与《三代》,看看哪个故事更能感动你?请说出自己的理由。
                  六、布置作业
                  你和家人的哪一次散步给你的印象最深刻?你能用500—600字把当时的情景写下来吗?不妨也用《散步》作题目。
                  【本教案设计思路】
                  本文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接近,学生就容易产生感情上
的共鸣,形成“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联系实际自然就会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另外,由于本文秀美隽永、意蕴丰富,因而须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学生才能更好地“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16:29 | 只看该作者

《诗两首》

             《诗两首》
                                  《金色花》
   一、导语
                     
                  (教师播放《世上只有妈妈好》背景音乐)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一种感情,也是古今中外文学史上一个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借助于金色花塑造了一个顽皮的孩子形象,表达了孩子对自己母亲真挚的爱。而冰心的《纸船》却借着一只小小的纸船寄托了对母亲至死不渝的爱,表达了女儿思念母亲的痛苦和悲哀。
                  二、整体感悟
                  1、默读。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字词:嗅 摩 衍 叠 匿笑 花瓣 沐浴 祷告 妄弃  倘若 
                  2、朗读。要求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按意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1)教师放录音。
                  (2)学生各自练读。
       (3)让2—4名学生示范朗读诗歌(或片段)。师生共同评价。
             (4)进行朗诵比赛,评出5名优胜者。
                  3、整体感受。
                      让2—4名学生说出自己读完这首诗后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学生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教师一般不作限制。
                  三、品味探究
                  要求学生四人一组对文章进行多角度品味探究。鼓励学生敢于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1、作者为什么把孩子想象成一朵金色花?
                  明确:一是印度人也喜欢用花比喻儿童;二是泰戈尔借美丽的圣树上的金色花赞美孩子可爱。
                  2、孩子为什么想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明确:因为孩子懂得,母爱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所以他想瞒着妈妈,为妈妈做点事。
                  3、为什么妈妈见了面,说“你这坏孩子”?
                  明确:不见了孩子,妈妈心中着急;见了孩子,妈妈高兴中带着点儿嗔怪。
                  4、借纸船来抒情有什么好处?
                  明确:抒情总要借助于某种形象。中国自古就有叠纸船、纸鹤等寄托情思的传统,冰心因袭了这一做法,幻想纸船能载着她对母亲的爱和思念归去。
                  四、质疑问难
              鼓励学生把不明白的地方说出来,寻求其他同学或老师的帮助。
                  五、拓展延伸
                  1、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展示各自搜集到表现母爱的诗歌、文章或图片,然后每小组选派一人到讲桌前,向全班展示本小组最有特色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2、教师补充一些重要的诗歌、文章或图片。
                  六、布置作业
                  1、这两首诗都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小诗,表现对父母的爱。
       2、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无须花钱的事(洗脚、捶背等)








《荷叶母亲》教案
    
   教材分析:
  《诗两首》是七年第五单元以亲情为主题的一篇自读课文,都抒发子女对母亲的爱,在母亲身边,孩子沐浴母爱的光辉,是何等幸福快乐;心中的雨来了,只有母亲,才是子女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读这篇课文,让学生学会用心灵去跟作者进行交流、对话,去分享那真挚美好的亲情。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已有独立识字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词由学生在家独立完成。文章内容简单,学生容易理解,关键语句多角度感悟文章,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亲人的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文;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3)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语言教学应以读为基础,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迁移运用。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文章有自主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
  (2)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诗的思想内容
  难点:体会诗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放磁带《烛光里的妈妈》激情导入: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所心在中外文学史上,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许多关母爱的语句,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搜集的有关母爱的语句。
  生1、“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
  生2、“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生3:世界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
  师:是的,一次回眸,一个抚摸,每一个平凡的动作都会牵动为人子女的情思,今天我们来学习冰心的深情之作——《荷叶母亲》。
  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了解作者
  二、阅读课文,感知内容
  1、快速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要求学生:(1)标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注音释义。(2)抓住要点概括作者对莲的情感态度。(3)引导学生评价,补充同学的概述的不足。
  2、再读课文(男女交叉朗读,个人自由朗读等各种方式)。要求学生进行朗读评价。
  三、朗读感悟,感知作者情感
  师:诗言志,诗传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理由是什么?
  生1:母亲对子女的爱,因为荷叶荫蔽红莲。
  生2:子女对母爱的赞颂,从文句“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可看出。
  师:这两位同学能通过自己的感悟,走进作者的心里表现很好。
  四、在基本成诵的基础上,感受写作特色,激发情感体验
  生1:荷叶是母亲的形象。
  生2:红莲是子女的形象。
  生3:风雨是生活中的困难。
  师:本诗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表现对母亲的爱。
  (学生试写,老师指导)
  生1:母亲的伞,我是伞下的孩子。
  生2:母亲是春雨,我是幼苗。
  生3:母亲是挺拔的树,我是树上的果儿。
  生4:母亲是灯塔,我是夜航的船儿
  ……
  五、拓展延伸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思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本诗以花映人,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六、作业:
  1完成练习研讨与练习一、二;
  2、在名著导读《繁星》、《春水》选择一首诗进行赏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5#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21:02 | 只看该作者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内容
                  这两个故事都是写古代聪颖少年的故事。《咏雪》讲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蕴表现出了咏絮之才。《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教学设计
                     课前两分钟训练(讲故事)
                     请一名同学讲述“司马光砸缸”或其他故事。
                  导人
                  同学们,其实像司马光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七岁做诗的曹植、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教师补充。
                     [参考资料]
                  《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咏雪》选自“言语”一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诵读课文
                  教师教读
                  (由于学生文言文知识不够,诵读可能有一定困难,所以,教师要一句一句教读。教师教读时,要求学生边听边注意正音和句读,把握感情基调,体会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要求把握人物对话的语气、表情,注意节奏。
                  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要加以指导,如句读、语调等。重点突出“读”的环节,力争当堂成诵。
                     (过渡)在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复述,为疏通课文打好基础。学生四人小组复述,也可以全班交流复述。
                  疏通文意
                  教师要求学生对照注释,默读课文,疏通文意,采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把不理解的词句记录下来,如重点词语:“俄而”、“欣然”、“拟”、“未若”、“乃至”、“期行”等。把不理解的词句让学生提出来,全班一起讨论解决。必要时;教师精讲点拨。(教师要提示学生运用以前学过的加字法、换字法疏通文意。)
                  自主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
                  ①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讨论、解疑,教师巡回指导。
                  ②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的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加以点拨。(可不必考虑学生提出问题的顺序,教师灵活把握,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咏雪》问题组:(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a.“寒雪”“内集”“欣然”“大笑”’等词语营造了一种怎样的家庭氛围?
                  b.联系上下文,“儿女”的含义与今天有什么不同?
                  c.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
                    多媒体投影下大雪的画面(让学生观察画面,再讨论分析。)
                  d.撒盐空中、柳絮因风起两个比喻,哪一个更好?同时说说还可以用哪些事物来比喻雪。积累几句咏雪的名句。
                     学生从不同角度回答,教师给予鼓励。对于咏雪的名句,让学生拓展思维。
                  [教师导学]
                     以上的学习,同学们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得很好。运用以上的学习方式学习下一篇,希望同学们的收获更大。
                     《陈太丘与友期》问题组:
                  a.文中“君”、“家君”、“‘尊君”的称谓有什么不同?
                  b.“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的朋友的哪两点错误?
                  c.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d.多媒体放一段录像,让学生指出其待人接物的一些错误,如无条件,可让学生讨论:家里来了客人,家长不在家,你是怎样接待的?谈谈你的具体做法。
                  作业
                  ①完成课后练习
                  ②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再查阅《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小结
                  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入手,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是这节课的重要的内容。阅读浅易日文言文,积累文言词语,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6#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38:02 | 只看该作者

皇帝的新装

   皇帝的新装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梳理文章的情节
                  三、说说皇帝的形象
                  四、品一品次要人物
                  1.文中除了对皇帝进行着力描写外,还写了哪些人物?
                  (大臣们、老百姓、小孩、骗子)
                  2.这些人物是文中的次要人物,但对文章主题的表现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我们来品一品这些人物。
                  先画出文中这些人物的表现,再想一想这些人物的特点。
                  骗子,狡猾阴险,抓住了人们的心理,谎称这种布缝出来的衣服具有一种“奇怪的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把所有的人的口都封住了。
                  老大臣,因为怕人说自己愚蠢不称职,为了保住官位,他随骗子之声附和地说布料“美妙极了”,这位老大臣哪有一点儿诚实、理智、称职的味道?
                 老百姓,怕触犯皇帝,又怕受人讥笑,不敢讲真话。  
                 小孩子,天真无邪,没有顾虑,无私无畏,敢于说真话。
                  3.小结:这篇童话极具讽刺性,嘲讽的对象除了这些“统治阶级”之外,还有作为“被统治阶级”的普通百姓。
7#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39:33 | 只看该作者

郭沫若诗两首

                郭沫若诗两首
     教学步骤:
                  教学《天上的街市》
                  一、朗读
                  1.老师范读。
                  朗读这首诗总的原则是要把握美好、恬静、自在、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朗读时节奏不宜强,声音不宜大,速度不宜快,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
                  2.学生齐读。
                  第一遍读:分清节奏。
                  第二遍读:念准重音。
                  第三遍读:突出韵脚。
                  第四遍读:读出情感。
                  二、品味
                  1.课文中有很多词语表现出牛郎织女的幸福生活。下面请同学们把这些词找出来,用“       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              ”这一句式说一句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世上没有的珍奇”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富足。
                  “闲游”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在、舒适、幸福。
                  “浅浅的”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很自由,已经不是神话传说中的每年七月七日才能相见一次。
                 “那朵流星”中,“朵”字常用于花,花是美好的象征,把流星比作花,表现了牛郎织女的生活像花朵一样美好。
                  2.传统神话故事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一个悲剧,可诗人心中牛郎织女的生活是那样的幸福美好,这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诗人想像牛郎织女在天上过着幸福的生活,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向往,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
                  3.老师小结:这首诗作者为我们创造令人心醉的图画:画面优美,意韵深长。特别是牛郎织女骑着牛儿蹚过浅浅天河自由来往的“骑牛图”;特别是牛郞织女提着灯笼在天街的“闲游图”。前一幅图画或者有天河溅起的清冽水花,但整个氛围静谧安宁;后一幅图画则多少有些熙熙攘攘了。两幅图画,都传出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情调,透露了诗人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4.这首诗的语言很好。下面请同学们用“这首诗的语言好在              ”这一句式说话。
                  同学们作发言的准备。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诗句押韵、和谐。例如第一小节的韵脚“星”、“灯”。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用词准确。例“珍奇”、“浅浅的”。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语气亲切。例“我想”、“你看”。
                  这首诗的语言好在表达信心很坚定。例“定”、“定然”。
                 三、背诵
           1.教师:诗人运用联想与想像的手法,用优美而又亲切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美丽的天街,创造了牛郎织女自由幸福的生活图景。字里行间,充溢着诗人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了浪漫主义的创作特色。让我们有感情地来背诵这首诗,感受诗人的美好情怀吧。
                  2.学生背诵。
                  第一遍背诵:感受诗的语言美。这首诗节奏舒缓、音律和谐,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
                  第一遍背诵:想像诗的画面美。这首诗的画面是很美的,几乎每一句诗都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第二遍背诵:领悟诗的情感美。第一节,表现出一种惊喜;第二节,表现出一种赞美;第三节,表现出一种欢乐;第四节,表现出一种甜美。
                  学生用同样的步骤自学《静夜》。
8#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40:57 | 只看该作者

女娲造人

   女娲造人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神话动画片导入
                  二. 出示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三. 作者简介:袁珂,神话学家。
                  四. 关于神话
                  五. 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
                  六. 全班集体朗读课文
                  七. 探究品味
                  (一) 复述课文,对照《风俗通》中关于女娲的记载,找出课文中丰富了哪些内容,哪里最见作者的想像力。
                  (二) 对女娲形象的认识:她哪里是神,她分明是人。
                  (三) 感受课文中对人类诞生的喜悦感:人类创造成功的喜悦感;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
                  (四) 想像是神话的亮点,马克思关于神话的论述。
                  八. 放《女娲造人》动画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
                  九. 拓展运用:读神话《盘古开天地》后回答问题。
                  十.
                  放神舟五号飞船记录片:女娲造人,体现了人类可贵的创造力与探求精神,也使我感受到生而为人的自豪。今天,我们面对的广大世界,依然有许多未知的领域,等待我们去探求,去感受那种创造成功的喜悦。
                  十一. 布置作业:
                  (一) 收集有关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 阅读综合性学习中,关于人类起源的资料。
                  (三) 想像出一种女娲造人的新办法。
9#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43:06 | 只看该作者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当一个盲孩静静地坐在一个角落倾听伙伴们的嬉笑声时,倾听虫鸣鸟叫时,甚至倾听落叶飞舞的声音时,你可曾知道他心里正想些什么,最需要些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作家金波去感受一下一个盲孩的心情。(板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二.学习与探讨
                  先由老师来朗读课文,大家边仔细听,边体会盲孩子的心情经历了哪些变化?
                  学生发言,教师予以肯定,提炼出两个词加以板书(寂寞——快乐)
                  为什么盲孩子的心情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你们认为这个问题如果由盲孩子自己来回答是不是更合适?那么,我们将这位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请到我们身边来怎么样?哪两位同学愿意成为我们身边的盲孩子和他的影子,将他俩之间发生的故事再为我们演绎一遍?(找出两位同学上台分演盲孩子和影子)再找一位同学读叙述性语言,其他同学到现场当美丽而善良的萤火虫。(分角色读演课文,录音机播放背景音乐)
                  这几位同学演的,读的好不好?既然好,我们是不是该对这两位小演员采访一下?如果你是一位小记者,让你去采访他俩,你会问哪些问题?怎么问?(让学生稍作准备并实践,教师可帮助设计几个问题并用幻灯打出:你在演盲孩子时,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他的心情发生如此大的变化?你是如何细腻地表现盲孩子的心理变化的?作为影子,在带给盲孩子无比的快乐之后,自己有什么样的感受?)
                  盲孩子认为是爱使他从寂寞走向快乐,你们在读了和听了这篇文章之后是不是也有同感?(趁机在板书:寂寞——快乐中贴上红色双心)的确,爱能使寂寞的人变得快乐,能让绝望的人重新寻回自信,日常生活中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体会?你得到过哪些爱呢?(学生举例发言)大家说的都很好,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到处都充满了爱。其实,爱我们美丽的家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爱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也是爱。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在被爱中我们感到快乐,在付出爱时我们也会幸福。我这里有几幅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对爱的认识和体会,为爱说句话,仿照“爱是
                  ”的句式。(学生口头表达)
                  大家刚才所说的这一句话组合起来就是一首关于爱的散文诗,大家觉得爱的主题美不美?(板书:美情)除了感情美,大家觉得这篇课文还有没有美的地方?(学生回答并板书:美境
                  美言)
                  三.小结课文
                  美的东西总让人留恋,当我们经历了一次爱的熏陶和美的体验后不得不与她说再见时,我们多么想将她挽留,可是挽留的方式是什么呢?(尽学生所能回答,教师补充“用我们的爱使更多的美、更多的快乐永驻人间”)
                  四.板书设计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
                  寂寞——(红色双心图片)——快乐
                  美情
                  美境
                  美言
10#
 楼主| 发表于 2008-6-30 14:45:17 | 只看该作者

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教学设计  
                  导入课文  
                      在文学宝库里,有一种诙谐幽默的文章——寓言,能不能说说寓言的一般特点?能否举出你知道的寓言的题目?
                  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①     全班朗读《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②     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解释词语并翻译句子,其他学生补充修改,个别问题老师解释。
                  ③     全班再集体朗读一遍这两则寓言,然后教师投影出示句子,全班齐读句子并解释加点的词。
                      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这个环节一定要落实,这些加点词语中有的属于古今异义,有的属于一词多义,有的属于词类活用,不需要给学生分类,但一定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意思讲对,这也是为了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为以后学习文言文打基础。
                  ④ 复述课文大意
                  这是为了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能够不看课本把这两个寓言故事讲出来,可以多找几个学生复述,这样学生差不多就背下来了。
                  讨论  
                  ①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概括这两则寓言大意。
                  这是本节课中激活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可以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尽可能每个人都说,然后再转入全班性的讨论。第一,次讨论结果可能单一,可能深度不够,或者概括的语言表述不准确,教师可以灵活指导,提问,如讨论《智子疑邻》时,可问:对正确的意见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何正确对待别人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学《塞翁失马》,可以问: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这样使学生思维处于活跃状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概括寓意,同时也指导学生尽可能把话表述得简洁、准确。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讨论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不能让学生误解成福与祸的转化是必然的。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这个内容比较简单,学生很快可以讨论出结果。教师告诉学生,在以后学习中见到成语,可以从寓言故事的角度帮助理解意义。(当然,并非所有的成语都是从寓言故事中概括出来的。)
                  小结  
                  ①通过以上讨论,我们明白,寓言是借一个故事寄寓一种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而要读懂寓言,则需要我们密切联系现实生活体验,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
                  ②布置作业。
                      结合今天的生活写出你对寓言故事《黔驴技穷》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教学设计  
                  导入  
                  ①《智子疑邻》的寓意是什么?
                  ②你是如何得出这寓意的?
                  (由学生回答《智子疑邻》寓意的理解,过渡到寓意是通过分析寓言情节得出的。)情节的设置、想像是寓言创作中重要的一环。今天,我们再学习两则古希腊寓言,通过对这两则寓言的分析,发挥想像,学习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
                  讨论,分析寓言情节,认识寓言情节的作用  
                  ①朗读《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
                  ②概括《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的寓意,并说说你是根据哪些具体情节概括出这些寓意的。
                  这个环节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明白,概括寓意不能脱离寓言的故事情节,一定要通过分析具体的情节来理解寓意。如《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描写到的“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后来看到自己的雕像又想到“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尊重些”。而“白送”的回答却使他狠狠地摔到了底谷。这些情节生动刻画出一个盲目白高自大者的形象,告诉人们要谦虚,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蚊子和狮子》也可以照此分析。
                  ③改动寓言情节后让学生讨论寓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出示投影(改动后的《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学生讨论,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蚊子和狮子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通过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寓言的寓意,是从故事情节中得来的,如果改动情节,那寓意相应也有变化。如,改动后的《蚊子和狮子》去掉了蚊子向狮子宣战和取胜后得意忘形,撞在蜘蛛网上被蜘蛛吃掉这两个情节,那么原文中讽刺蚊子的骄傲之意便不存在了。而《赫耳墨斯和雕像者》中的赫耳墨斯打听到宙斯和赫拉的雕像的价格后,为什么一言不发,悄然离去了?他心里这时是怎么想的?显然,原文中讽刺缺少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人的寓意也要改变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进一步点拨,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首先要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学写寓言,进一步锻炼想像思维与发散性思维  
                 ①续编寓言情节练习。
                  教师投影出示两个续编题目:a.赫耳墨斯听到自己的雕像作为添头“白送”之后,他的心情如何?他说了些什么?b.蚊子战胜狮子,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以后还会发生什么故事?
                      以上两题内容,学生可任选一题,做到练习本上,然后在班上读,其他同学评论。
                  ②自编寓言练习。
                      教师出示题目:a.嘴和眼睛的对话;b.树和斧子;c.筷子和勺子;d.画笔和颜料;e.蜜蜂与花朵止猫和老鼠。
                      学生可以任选其中的一个题目构思,并在最后点明寓意,然后全班交流,讨论。
                  在学生分析故事情节、概括寓意,并能续编情节的基础上,做这一练习正合适。学生此时的思维正处在活跃高峰,会有很高的兴致。这个练习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想像力,依据生活去合理想像;另一方面,也促使学生动脑分析生活,正确认识生活,可谓一举两得。因课堂时间关系,不可能做长时间交流,但在讨论时,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考虑情节是否合理、具体,情节与寓意是否一致,寓意能否揭示一种生活道理,当然不要轻易否定学生,可以给学生提点具体修改意见。
                  总结  
                  ①教师小结。
                  通过这两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寓言故事的一般特点,学习了通过分析情节,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寓意,并且实习了创作简单的寓言故事。请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仔细观察生活,分析生活,还可以多读一些寓言故事,正确认识生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17:29 , Processed in 0.146258 second(s), 3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