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陈树义: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1 10:09: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陈树义:文学需要给人以温暖   人民日报
  日前,有关文学评论家聚集研讨当下的文学态势,认为目前的文学已经形成网络文学、纸媒文学或称传统文学和市场化的青春文学三足鼎立的局面。然而无论是何种文学,有没有一种共同应当具有的基本品质?
  我以为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文学需要高品质的温暖,它如灯火照亮人们心中的幽暗给读者以希望,它如船工的号子给疲惫的心灵以力量。不仅文学需要温暖,而且整个社会和时代都需要温暖,人民更需要温暖。温暖是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温暖也是核心价值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时至今日,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在发挥无边的威力,商品交换渗透到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面临着新的问题。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文学靠什么打动人心和赢得读者?靠离奇的故事情节,可能不如电子游戏来得刺激;靠传奇式人物?可能不如道听途说或网络浏览来得淋漓痛快;靠实验探索?读者已经见怪不惊等等。走笔至此,我突然想到了央视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颁奖晚会,那些感动千千万万观众的普通民众就在我们身边,是他们身上散发的高品质的温暖一次次一遍遍叩击着我们的心扉!这虽然无关文学,但是否可以给文学更多的启示?
  我们还应当看到,在文化和社会的现代转型中,真善美等观念领域往往也随之改变。在新媒介化时代,享乐主义在新媒介的激发下有所发展。新媒介时代的技术革命使得以往人与人交往的方式发生很大变化。在这样的社会转型、文化变迁和时代语境中,文学不应该发挥它特有的功能吗?
  从作家群体自己来看,铁凝说:“读者远离了文学,但作家或许也应该自问一下:我创造了真正无愧于时代的作品吗?优秀作品一定是直面内心的,让人的灵魂提升而不是下降,给人希望而不是绝望。巴金先生曾说,文学能给人光热和希望,能让人变得更善良,更纯洁,对别人更有用。我想,作品要有光和热,首先作家自己的心里要有光和热。文学应该有能力温暖这个世界……”其实,我们从铁凝几百万的文字中,就读到了这样一个厚重、温暖的文学的灵魂,触摸到了一颗温润、坚强而沧桑的心灵。
  巴金因为感受到文学的温暖,而永远让自己的生命与中国文学事业结为了一体。巴金说,中国的新文学是散播火种的文学,他从它那里得到温暖,也把火种传给别人……中国现代文学馆展厅旋转大门的门把上就有巴金先生的手模,每一位来此参观的人都能与文学大师的“手”相握——这是一种象征,文化的象征,精神的象征和信仰的象征——在老人的深情牵引下,开始对新文学温暖的游历和体认,碑刻中所书写的文学温暖的意义也由此获得了久远的生命延伸。
  文学作品直接与人的感情和心灵呼应,因为人的内心是天生需要温暖、温情和柔软的,但是这些温情和柔软,生活并不会直接产生,文学的魅力就在于此。我们经常会有这种感受,在阅读某部作品时内心一下子会变得很柔软。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和作品共同去经历一些人生大事,这样人的内心就会变得更加厚实,更加饱满。温暖,肯定是一种让人感动的文学品质。沈从文和汪曾祺都反复强调这种品质,这是面对苦难的一种方法,毕竟人是需要慰藉的,人在寒冷之中,你告诉他寒冷并没什么用,但如果给予一点温暖,还不至于让他冻死。所以,在我看来,温暖是慈悲的,更是一种智慧。
  所以,可以基本上断定这样一个文学事实:古今中外,能够打动人心、让人难以忘怀、给人以生活的智慧和生命勇气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温暖的文化品质和文化精神的。文学中的温暖是一种力量,它能够超越时空,直抵心灵;它是一种慰藉,能使冷漠的情感火热起来;它是一种生命,能感染乃至唤醒另一个生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7 16:00 , Processed in 0.130019 second(s), 2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