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44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藏书家纪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12 08:17: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藏书家纪事
[url=][/url]
  王建辉著 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6.4
  《出版与近代文明》是作者的近代出版史论专著。本书既有学术大视野下的宏观研究,也有近代出版史的微观研究。
  河南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营销部
  联系电话:0378-2825001

徐孝宓


刘传莹
  刘传莹,字实甫,号椒云,别号通眉生。生于清嘉庆二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十八年,终年三十一岁。曾国藩为之作墓志,方宗诚作传。
  一九五七年秋,刘传莹后裔——山东大学教授刘敦愿,致函湖北省图书馆,愿将其祖先藏书捐献国家。本馆(本站注:湖北省图书馆,以下皆同)派人专程去汉阳柏泉乡点收刘氏瑞竹堂藏书。惜历经战乱,藏书残缺,虫伤颇甚,但仍清检出一千一百八十九册。其中抄本十六种,三十六册;批校本二十六种,二百三十八册;明刊本二十八种,二百零八册,大多为汲古阁本。毛刻《十三经注疏》中之《礼记注疏》移录有清惠栋校语。凡属抄本、批校本、明刊本不论是否残缺,以及普通版刻卷帙完整者一律运回本馆。曾氏撰墓志铭论刘传莹治学云:“采名人之长又与己所考证者,杂载于书册之眉。旁求秘本钩校,朱墨并下,达旦不休。”今观其藏书,果如墓志所言。
  
秦应逵
  秦应逵,孝感人,清同治十三年进士,任历城知县。其生卒年月不详。
  一九五七年二月,湖北省图书馆收到《长江日报》编辑部转来读者信,反映孝感县杨店区供销社堆放一大批古籍,未作处理,急待抢救。省馆立即派人前往调查。在清理中,发现这批图书为清同治间孝感县考取进士第一名之秦应逵所藏古籍。书中钤有“孝感秦氏家藏”朱文方印,“秦应逵藏书”朱文方印。经过七天日夜清理,将这批近万册古籍全部从供销社折价收回。本馆选择其中刻本较早,刊印较精以及有学术参考价值之抄本运回省馆,其余之普通版本全部留存孝感县图书馆。
  本馆此次收得之秦应逵藏书中,有清代列入禁毁书目流传较少之明崇祯刻本《皇明世法录》、明崇祯刻本《册府元龟》,明万历刊《唐类函》、明刻本《诗隽类抄》,钟选《文归》,清抄本《读史方舆纪要》以及其他明清刻本约计数千册。其中虽有不少缺卷短册,但仍属可贵之珍本。我们应当感谢这位不具姓名、反映情况、爱惜古籍的图书爱好者,使得这批珍贵典籍得到及时抢救,免遭化浆之厄运。
  
柯逢时
  柯逢时,字逊庵,别号息园,湖北武昌人,生于一八四五年,卒于一九一二年,清光绪九年进士。历任编修、广西巡抚,督办土药税大臣。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柯逢时藏书事云:
  “柯家山馆半成荒,百簏缣缃看过江。记听中丞违俗语,好书堪读不堪藏。(武昌柯逢时逊庵,富藏书。殁后,二子各得其半。其次子不克守,岁丁卯‘邃雅斋’以万二千金得之,多至百簏,无宋元本。大抵四部中重要而切用者。中丞尝言,刻书之佳劣,不在梓氏,而在校者。能精校,便是佳本云云。见缘督庐日记抄。)
  柯氏藏书,在身殁之后都陆续散出。解放后,一九五一年八月,柯氏之孙媳“柯陈绣文捐献其先人柯逢时藏书三千余册”交中南图书馆。九月七日《长江日报》登载有中南文化部表扬启事。柯氏另有一孙居汉口生成里者,手中尚存有少数先祖旧藏。一九五二年中南图书馆以索价太高,欲购不得。后闻售诸北京图书馆。本馆亦曾收得柯氏散在民间之善本多种,如元刻本《广韵》五册,书中钤有“柯逢时印”阴文方印,及“光绪二年六月息园重装”题签。《冠悔堂丛书》,清抄本三十一册,存八十五种,一百三十卷,为国内仅存之孤本,书名题签为柯逢时手迹,并钤有“武昌柯逢时所藏图记”朱印。
  
杨守敬
  杨守敬,字惺吾,晚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生于一八三九年,卒于一九一五年,享年七十七岁。杨守敬精于历史地理考证、版本目录学、金石文字学,擅长书法,著述甚富。撰有《历代舆地图》、《水经注图》,《隋书地理志考证》、《水经注疏》、《日本访书志》、《寰宇贞石图》、《晦明轩稿》、《楷法溯源》、《学书迩言》等数十种。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称其“老成硕望,博览群书,致力于舆地学数十年,于列朝沿革险要,洽熟精详,著书满家,卓然可传于世”(见《邻苏老人年谱》)。一九一一年辛亥七十三岁时,自撰有《邻苏老人年谱》一卷。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杨守敬藏书事云:
  “渡海三年访秘文,精雕古本胜留真。积来辛苦天宁负,险煞杨云要美新”。(宜都杨惺吾先生从黎莼斋使日本,多得未见书,作《日本访书志》及宋元本《留真谱》。又为黎莼斋刻《古逸丛书》。除庄子注疏、蔡刻杜诗外,皆吾国久佚之本也。其雕极之精,突出宋刊上。榖梁传尤佳,无一笔异形。在日本印者纸墨精良,印工不苟。至苏州所印,则无足观矣。先生尝云:“世之藏书者,大抵席丰履厚,以不甚爱惜之钱财,或值故家零落,以贱值捆载而入。余则自少壮入都日游市上,节衣缩食而得。在日本则以所携古碑、古钱、古印之属易之,无一悻获者”。又云:“余藏书数十万卷,海内孤本亦逾万卷”云云。甲寅入都为参政。卒于乙卯一月。遗书尽归国务院,其家属得七万金。后数月而有筹安会之事。王湘绮之卒,仅隔一年。即致慨于此去真成莽大夫矣。记见湘绮楼乙卯日记。)
  甘鹏云《潜庐续稿》卷一,《崇雅堂书录序》云:“宜都杨惺吾藏宋元本极多,其后人以七万元属之他氏矣”。
  一九三九年七月二十八日杨先生之子杨勉之出售其先人藏书六千余册,计值六千五百万元。七月三十一日教育厅令:“杨惺吾藏书业经教育厅送抵巴东,决定交由省馆保藏。”八月,编制《湖北省政府教育厅令点交、接收杨惺吾藏书清册》,清册后附注云:“杨惺吾藏书计拾大箱,原无目录对照,会同厅委李懋功开箱逐一清查,共陆千零玖拾叁册,又图捌拾幅,均系普通书籍,特此声明。湖北省政府教育厅点交人李懋功(印),湖北省立图书馆接收人陈本固(印)”。此盖杨氏藏书中仅存在鄂垣者。此批图书中有杨守敬先生撰述、纂辑之稿本数种,如《湖北通志·舆地志》稿本、《荆州府志》稿本等。此外本馆还曾收得杨氏旧藏多种,如杨守敬亲笔过录纪昀三色批校本之《史通》。关于记批传抄,清钱泰吉《曝书杂记》卷上记有叶敬去病录纪文达《史通削繁》事。纪氏原本,叶氏录本今不知尚存否?
  
卢靖
  卢靖,字勉之,号木斋,湖北沔阳人。生于一八五六年,卒于一九四八年,终年九十二岁。一八八五年年三十中举,以“博学异材”,经直隶总督李鸿章委任为天津武备学堂算学教习。一八八七至一九O二年十余年间,历任直隶省賛皇、南宫、定兴、丰润等县知县。后提调多伦诺尔厅。一九O三年任保定大学堂督学。一九。六年出任直隶省提学使。辛亥革命以后,结束仕宦生涯,在天津、山海关、海口、北京等地购置地产。在天津建房三千余间,在北京购房产四百余。同时投资滦矿、启新等公司,致力于实业界,拥有巨厚资财。
  民国以后,卢木斋热心于文化教育,图书出版事业。创办学堂,兴建图书馆,刻印古籍。一九二七年,捐款十万元兴建南开大学图书馆,命名曰“木斋图书馆”、一九三六年又在北平兴办“北平木斋图书馆”。刻印有《慎始基斋丛书》、《湖北先正丛书》、《沔阳丛书》。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卢木斋藏书事云:
  “乡邦梓旧计空前,微惜纡筹谬后先。金绢不将求异本,麒麟石室亦徒然。(沔阳卢木斋提学靖以独力印湖北丛书,似分三期,首四库著录者,次四库存目者,又次在四库著录存目外者,计全书当在千册以上,非畿辅、予章所敢望也。其弟慎之曾就商于余,余以为四库书今存三部,著录者尽人得见。存目者亦可按目求书。此外则人既未见其书,并不知其目,据闻多是稿本,不印将佚,宜倒置先后。而君则谓事在必成,缓急何别。果也初次书出,而后者不继矣,君尝捐资十万设南开图书馆。去岁又拟在故都旧刑部街设木斋图书馆。余以为近十余年来,国中设图书馆者不少,即如吾粤省立图书馆,窥其所有,仅如寒儒斗室,每月常费千数百元,不添置一册,徒耗子馆员薪金。近闻政府议以三十万金改筑馆址,诚美观矣,如败絮其中何。现值道衰父敞之日,守缺搜残,实为要务。力大者,自古椠至精刻旧抄宜尽量收之。力小者,则就经史子集中择其一部,应有尽有,庶几挽回外输,保存图粹。徒斤斤于形式,何当耶?君所设两图书馆,余尚未得参观。窃愿以遇见作刍荛之献也。隋书牛弘传表请搜访异本,每卷赏绢一匹。)
  卢木斋所刻书,除丛书外,尚刻有其他单书零种,如《古辞令学》、《天演论》等。
  
卢弼
  卢弼,字慎之,卢木斋之弟,小木斋二十岁。生于一八七六年,卒于一九六七年,终年九十一岁。早年在经心书院、两湖书院读书时,曾受业于杨守敬、邹代钧等先生。一九O五年,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科。民国初,政务院成立,被推荐任秘书长。后调任平政院评事、庭长,居官职十余年。
  卢慎之精通版本目录学,尝协助其兄木斋选购藏书,校刻古籍。沔阳卢氏刻印之《慎始基斋丛书》、《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书》,诸丛书之品种搜集,版本选择,刻印校勘,均出自慎之先生之手。为官二十余年,而性喜读书蓄书,藏书数十万卷。除藏书之外,别无积蓄。后因生活所迫,曾五次变卖藏书以度时日。曾赋诗寄赠武昌徐行可,诗序云:“三十年来沧桑陵谷,拙斋藏书数十万卷悉已易主。所藏古籍之善本,因购求不易,又念善本书应归藏得其所,故不求高价,尽以廉值售诸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供治学之士参考。”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卢慎之藏书事云:
  “易李吴杨佚待搜,骈文博选汉阳周。烦君努力二不朽,稍雪南皮陋鄂州。(沔阳卢慎之弼,木斋弟也。自湖北丛书停印后,君变摄印为木刻,甚精善。惜数年来所刻无多耳。湖北近代作者,若易本烺、李道平、吴光耀、杨守敬诸家,皆有未刊遗稿。汉阳周子干贞亮,积书甚富。晚岁尽售之。惟手选清五百家骈文一大箧,未知其家能终保之否?君自校《三国志》甚勤,闻已写完。张文襄言刻书亦不朽之一事,含之立言,即二不朽也。南皮撰《书目答问》,编末所举经学诸家凡七八百人,湖北无一人焉。盖易李吴杨及洪右丞侍御史(良品)所著,皆出于光绪中叶后,撰答问时未及见也。《书目答问》,君慎始基斋有覆刻本。)卢慎之著有《三国志集解》等书,辑诸家注释颇详。中华书局以线装本和平装本形式先后两次出版。后之学者欲尽窥诸家注释不待他求矣。
  
甘鹏云
  甘鹏云,字若樵,湖北潜江人。生于一八××年,卒于一九××年,自潜江来武昌,肆业菱湖。从谭复堂、邓葆之、梁节庵诸先生学。后历任黑龙江、吉林省财务榷税要职。前后凡九年。离官职之后,侨居北京。日汲汲于读书聚书,尤热心于乡邦文献之收集整理,与罗田王葆心先生共同主持纂辑《湖北文征》。自题其书斋曰“崇雅堂”。著有《潜庐类稿》、《潜庐续稿》等。甘氏藏书,一藏诸潜江“将庐”,一藏诸北平“息园”。一九二三年秋,潜阳溃堤,汉水灌潜江城,“将庐”所藏图书十万卷尽付之洪流。“将庐”藏书中有乡贤著述仅存之孤本,有甘氏手抄手校之书册。曾自撰诗一首以记此次古籍之厄运。诗云:“潜阳老屋小如舟,石墨盈车书汗牛。可惜无人勤守护,金堤一决付洪流”。甘氏“将庐”藏书十万卷,“息园”藏书二十万卷。一九二二年,曾将所藏接四部分类,编成《崇雅堂书录》十五卷。自谓“异本不多,不足称收藏”。编成一目录,聊备检寻而已。《崇雅堂书录》,刊载在《崇雅堂丛书》中。首有序言,末有后记,记述两次藏书经过颇详。
  
张国淦
  张国淦,字乾若,一字仲嘉,号石公,湖北蒲圻人。生于一八七六年,卒于一九五九年,终年八十四岁。
  张国淦自一九O六年在黑龙江程德全之幕府工作,开始走上宦途。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张氏历任国务院秘书长、教育总长、农商总长、司法总长等要职。一九二六年北伐军摧毁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张国淦也结束官僚政治生涯,精力消磨在故纸堆中,专门从事于中国地方志之收集整理,著有《中国古方志考》(中华书局出版上册),《湖北书徵》(民国间有油印本)等书。解放后,一九五三年任中国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一九五五年被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一九五二年中南图书馆馆长方壮猷教授呈请中南文化部购买张氏无倦斋所藏中国地方志,后经中南文化部出资三亿六千万元(旧人民币)购得,由上海运回湖北,拨交中南图书馆收藏。张氏无倦斋所藏全国各省地方志,计一千六百九十八部,一万八千六百九十六册。本馆以购得张氏之品种为基础,经过三十多年积累,现已入藏三千六百多种,递增了两倍,为馆藏古籍中之特色。
  
刘卓云
  刘卓云,字绍炎,湖北黄冈人。民国人,生卒年月不详。自称其藏书处曰“澹生堂”、“校书堂”。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刘卓云藏书事云:
  “秘抄曾入‘谵生堂’,大小钤章记鉴藏。道是鄂城刘氏物,廿年大索走书商。(黄冈刘卓云绍炎,近廿年,以购古本书著闻,力甚豪,南北书估得佳本,争致其门。今岁五月在北平图书馆见明抄本《晏公类说》等十余种,钤有“澹生堂”诸印。询之,则刘氏书。书客从鄂中寄来者也。何聚之艰而散之速耶?)”
  解放初,中南图书馆馆长方壮猷教授为图书馆收得刘氏藏书数十种。刘绍炎本不是学林之士,因家拥巨资,故广求抄本,欲别为一帜。本馆所得之抄本,多系书贾用旧纸传抄,加以绫装封面,包角,金镶玉装以充古旧抄本。刘氏书散出时,书贾知其为赝品,未予收购,故得留存湖北。此批图书由刘氏子孙卖出,辗转归诸旧中南银行某氏,本馆以贱值得之。然其中亦不乏善本,如《今文选》十四卷,为明孙矿、余寅辑,唐鹤征订之手稿本。各篇书眉均有孙矿、余寅、唐鹤征朱笔、兰笔、墨笔所题“应选”、“必选”、“留”、“必留”、“删”、“可删”、“必删"等字样。书中另有圈点、评语。本馆另藏有万历三十一年刻本。校之刻本所选篇章,与书眉所批示者相符。可知此抄本为付梓前之稿本。抄本中之圈点评语则刻本所无。《今文选》清代列为禁毁书,刻本亦流传不广,故此明抄本亦弥足珍贵。
  
张继煦
  张继煦,字春霆,枝江县人。生于一八七六年,卒于一九五六年,享年八十岁。一九O二年留学日本,在弘文学院师范科学习。一九O三年与刘成禺、蓝天蔚、李书城等创办《湖北学生界》。后加入“同盟会”。毕生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一九三O年以后任省通志馆总纂,专心著述,撰有《张文襄公治影记》等书。一九四四年八月,继煦先生将其所藏图书出让给省立图书馆,计二百六十一种,二千零九十八册。同年八月十二日《武汉日报》登载此事,称为文献佳话。
  “鄂省文献佳话,张继煦藏书千余册,愿以半价出让省府。本埠讯:鄂省通志馆总编纂张继煦,私人藏有各种图书二百四十三种,约一千余册,内多珍本,颇为名贵。最近以二百万元之索价,出售于中央西北图书馆。行将成交,关心本省文献之人士,佥以此批书籍外流,甚为可惜,颇望能由鄂省当局以政府力量收买,以充实本省公有图书。据张氏表示,如由鄂省政府收购,愿以半价出让。省府方面深感其美意,愿以一百万元收购,并已提出昨(十一)日省府例会通过云。”
  张继煦藏书多明讨本、抄本。如明正德十五年揭文富刻本《揭文安公文集》,存诗一至四卷,为传世不多之明本,书虽不全,仍足珍贵。再如抄本中之《焦理堂丛钞四种》,为国内仅存之孤本。张继煦藏书中多钤有“春霆印信”阳文方印。
  
方觉慧
  方觉慧,字子樵,湖北蕲春人。生于一八七六年,卒于一九五八年。少年时在黄州府中学毕业。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早稻田大学。尤精心专攻明史,藏书甚富。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方氏藏书事云:
  “朝局翻连使局翻,龙门首创一家言。全明故事书充屋,侧目先惊刘子元。(黄冈方子樵觉慧,拟改造《明史》,拟有例目一册。大旨诸帝本纪主简要,非重要列传概改为表。志增于旧。重之事自为专篇。即度支志一门,已成数千巨册。所收明代史料,盈数屋,尚搜访未已。自云,切要者三百余种,屈翁三四朝成仁录足本亦有之。)
  方氏藏书,在抗战前分藏在上海、南京两处,抗日战争发生后,运往重庆,抗战胜利,又运回武汉。解放前,转移至广西,自广西后,闻藏书遂全部散失。
  
黄侃
  黄侃,字季刚,湖北蕲春人。生于一八八六年,卒于一九三五年,享年五十岁。为近代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文学家。其藏书,在抗战期间大多散失。一九四七年七月由其夫人黄菊英将先生藏书残存部分捐赠湖北省立图书馆。一九四六年八月,武汉《华中日报》登载消息云:
  “黄季刚遗书捐赠省图书馆。蕲春黄菊英女士,前以故夫黄季刚(侃)先生遗书四千九百九十六册,捐赠鄂省立图书馆,藉资纪念。业经该馆审查完竣,全部书籍为该馆所无者,不过百数十册。其足珍视宝贵者,更不可得。黄氏逝世后十年,于抗战期中之土纸出版物亦在此遗书内。其残缺不全,甚至绝无保存之价值者约在四千三百册以上。该馆以此项书籍,名为先贤遗物,未敢擅自处理。特于日前签呈教育厅转呈省府核示。”
  一九四七年经湖北省政府决定,接受捐赠,交湖北省立图书馆保存。
  关于季刚先生藏书及遗著,武汉大学黄焯教授为本馆八十周年纪念撰文有云:“先叔父季刚先生藏书甚富,惜在抗战期间散失。残存部分,于一九四七年由南京运回武昌,捐赠湖北省立图书馆,计约数千册。其中检出先生手自批校、句读者,有《尔稚郝疏》残册,及《经典释文》全帙等数种。一九五九年,武昌徐氏捐献湖北省图书馆藏书中,为先生手自批校或移录者则有数十种。一九六四年,从弟念田(先生次子)将先生遗书稿数十种赠武汉大学中文系。自先生逝世后,迄今已四十八年,其遗书仅存之可知者,得留存省内而又以省馆所藏种目为多,亦一幸事。”
  季刚先生为海内著名学者,国内咸关心先生藏书及其遗著流传情况,故略作介绍如上。
  
徐行可
  徐恕,字行可,号强誃,以字行。湖北武昌人。生于一八九O年,卒于一九五九年,终年七十岁。是近代大藏书家之一。伦明《辛亥以来藏书纪事诗》纪徐氏藏书事云:
  “家有余财志不纷,宋雕元刊漫云云。自标一帜黄(丕烈)汪(士钟)外,天下英雄独使君。(武昌徐行可恕,所储皆士用书。大多稿本,精校本。尝舍南浔刘翰怡家,二岁尽读其所藏。南北诸书店,每得一善本,争致之君。暇则出游,志不在山水名胜,而在访书。闻某家有一未见书,必展转录得其副而后已。一切仕宦声利悉谢不顾,日汲汲于故纸。版不问宋元,人不问古近,一扫向来藏书家痼习。与余所抱之旨殆不谋而相合也。)”
  先生藏书不为一家之蓄,旨在资助治学者。近辄手假,远则邮借。西至巴蜀,东及海滨,从无所拒,故海内学者多有借徐氏藏书者。黄侃尝客先生家,读所藏书,民国十四年将去武昌题徐氏研云:“南来七载廑交君,又作征蓬惨欲分。此研好为吾辈谶,相从终得似龙云”。杨守敬与其门人熊会贞合纂《水经注疏》,书未及刻成而杨先生逝世。熊会贞继其业,二十余年多所增补,得先生之助为多。熊先生在《水经注疏》稿本中题识曰:“友人徐恕行可博学多闻,嗜书成癖,尤好是编。每得秘籍,必持送以供考证,益我良多,永矢弗谖”。(见一九七一年台湾省中华书局影印本卷首)蔡尚思教授在其自传中云:“永春郑翘松,武汉徐恕(行可)等藏书家都是我在这方面的恩人”。
  先生藏书皆治学者所用书,复多稿本、精校本,并谋求付印,以广流传。所藏黄侃评本《尔雅正名》,章氏国学讲习会为之校印,名日《尔雅正名评》,太炎先生识曰:“《尔雅正名评》则徐行可所得者。其间精核之语不少。行可将举以付刻,余先为登之《制言》。”因爱重陈伯弢先生之德行学问,为之补刻《缀学堂丛稿》数种。王大隆辑印乙亥、丙子、丁丑《丛编》,假之以稿抄本,并出资襄助。徐氏所珍藏之善本,解放后已影印出版者有《水经注疏》传抄本,一九五七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明崇祯刊本《明经世文编》,清代列为禁毁书,国内仅存四部,或缺卷,或缺页,而以徐氏所藏最为完整,一九六二年由中华书局出版。明万历刊之《黄鹤楼集》,为海内仅存之孤本,为了配合黄鹤楼之重建,此书将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影印出版。
  武昌徐氏藏书全部捐献国家,归湖北省图书馆庋藏。箱数逾千,册近十万。其中明清善本、抄本、稿本、批校本近万册。所藏之文物,亦全部捐献国家,现藏湖北省博物馆。有元、明、清人画卷、册页、扇面、楹联、手札。金石拓片、铜镜、刀币、瓦当、封泥、印章,宋、明、清拓本碑帖等共计七千七百余件。
  湖北近代藏书家数本不多,沔阳卢靖、卢弼兄弟,蒲圻张国淦则寄居他省。(张氏藏地方志后归本馆)在湖北者,藏书亦散出。虽历经兵燹仍完整无缺留存湖北且为学术研究者重视,唯独先生一家藏书耳。可谓有功于乡邦文化建设者。
  
陈士可 王洪甫 周贞亮
  陈士可,湖北黄陂人。为黄陂县著名藏书家。民国初,其藏书即陆续散出。或售之于京沪书贾,或售诸武昌“益善书店”等旧书商。潜江甘鹏云《崇雅堂书录》序言中有数句谈及到陈士可藏书事,语云:“黄陂陈士可,精于鉴别,颇多海内孤本,其后人以贱价售之厂估,并不问箧内何书也”。纪陈氏藏书事者,此为仅见,兹录存于此,以供研究湖北藏书家者有所取材。
  甘氏《崇雅堂书录》序言中尚提到“黄冈王洪甫,汉阳周退舟。所藏颇不寂寞,乃及身而售之”。王洪甫藏书事不可考。今姑记其姓氏,以俟他日再考。
  周退舟,名贞亮,字子斡,退舟为其别号,湖北汉阳人。民国初教学于武汉大学,主讲文选学。藏书乃及身而陆续售出,故京沪湖广各图书馆中都可以见到周贞亮藏书印章之古籍。
  
楚学精庐捐书记
  湖北侨居北京之学人,倦念故乡,从事收集和研究湖北地方文献。其地设在北京背阴胡同之“楚学精庐”。一九五五年,湖北省文化局局长方壮猷教授去北京征集湖北地方文献,经张国淦介绍,与当时主持其事者刘文嘉(契园)、石荣暲老先生洽商,两先生以此批图书本为研究楚国之事而收集,楚人得之,今宜归于楚,遂慨然允诺,将“楚学精庐”所藏湖北地方文献资料捐献本馆,供研究者之需要。一九五六年六月,刘、石两先生专函寄上捐赠图书启事,九月书自北京运抵武汉,共计五百二十七种,六千七百三十六册。其中包括“楚学精庐”传抄,未经刊刻之《湖北旧闻录》,清禁毁书明袁宏道之《瓶花斋集》,明刊本郝敬之《山草堂集》和陈文烛之《二酉堂诗文集》等,都是很难得的版本。另外,石荣暲老先生还将他私人所藏图书四百余种,一千四百一十三册也同时捐赠本馆。
  关于“楚学精庐”成立之始末,甘鹏云《潜庐续稿》卷一有《楚学精庐刻石》一文云:
  “南皮张文襄公,既正星辰之位,门下士旅都下者,每岁八月二十一日齐集积水潭高庙修祀事,既数年矣。其地较僻远,群谓非便,议募建专祠。番禺梁节庵先生倡之尤力。仓促觅祠址,不可得。适孝感龙君骧买得背阴胡同奎公宅,贝子傅喇塔旧府第也,慨然割让,以助其成,祠址乃定。顾京师建专祠,非奉朝旨,不得为之,盖旧制如此,群以为难。天门周沈观先生曰,以“精庐”名其可。乃榜其眉曰“楚学精庐”,避非制之嫌也,楚中学风,公振起之,冠以“楚学”,不忘所自也。精庐落成,于是门下士肃将祀事,镌刻员珉,以附于畏垒尸视之义。”
  甘氏另撰《张文襄公祠堂碑铭》云:“祠落成于民国八年”。“楚学精庐”既有赠书事,故纪其始末如此。

附录:崇雅堂书录序
  予自幼别无嗜好,惟好书。朝斯夕斯,非书莫适也,顾家贫,不可必得,每阅市,辄流连不忍去,闻人有秘籍,必展转假钞,刻期归还无爽,以为常,犹记少时,有以史记求售者,直仅二贯,囊中空无有,谋之先太夫人,以衣物付质库,乃得之。其艰如此,自后负笈武昌,肆业菱湖,从先师谭复堂邓葆之梁节庵诸先生游,多见贤豪长者,始稍识问学涂辙,插架所有,不过群经通鉴史汉而已,四部要籍,苦未周备也,意颇恨之,先君子不谓然,徐曰,学固贵博,尤贵知要,岂必待插架三万而后议读耶,何如姑尽所有,再谋其他,予为悚然,自是专致力于经史义理词章之学,无暇旁鹜矣,如是者有年,然而嗜书之癖,莫能改也。凡足以辅德业,资治理,广知识,备参考者,必审其缓急后先,次第搜集之,起戊子迄壬寅,凡十有五年,计得书十万卷,藏诸潜江将庐,自癸卯迄庚申,凡十有九年,又积书二十万卷,藏诸北平息园。盍四部要籍,略备于是矣。回忆生平,理财黑吉,榷税边关,于役并门,前后才九年耳,此九年以外,皆我读书之日,以书求已,以书养心,处境之困,以书慰穷愁,拂逆之来,以书祛烦恼,恨古人之不可作也。以书为师友,欲周览四海九洲之大也;以书当卧游,守官以书经世务,垂老以书娱暮年,盍终其身不废书册,无一日不与书为缘焉,书乎书乎,其能世世守之,久而不散矣乎,殆不可必也,黄梨洲有言,藏书难,藏之久而不散则尤难,予每诵其言而悲之,古今书籍之厄,盍悉数之而不能终矣,但就予所知者言之,归安陆氏皕宋楼,聊城杨氏海源阁,藏书至有名,一流入东瀛,一为驻军席卷而去。常熟瞿氏,钱唐丁氏,亦藏书家表表者,闻其后人亦不能守也,潘吴县翁常熟两相国,王廉生盛伯羲两祭酒,在光绪初,亦侈谈收藏,身后楹书,皆散如云烟不可问,江阴缪筱珊,武昌柯逊庵,长沙叶焕彬,皆富藏书,身没以后,散落厂肆殆尽矣,宜都杨惺吾,藏宋元本极多,其后人以七万元属之他氏矣,黄冈王洪甫,汉阳周退舟,江宁邓孝先,所藏颇不寂寞,乃及身而售之,黄陂陈士可,精于鉴别,颇多海内孤本,其后人以贱价售之厂估,并不问箧内何书也,然则梨洲所云久而不散之难,岂不信然也耶,陆杨瞿丁缪叶六家,尚有书目流传,其余诸家,别无纪载以表见于世,真憾事矣,予为此惧,惧书一籍之不能久聚也,因思写定目录,遂按四部分类,编成十五卷,明知异本无多,不足称收藏,然有此一书,未散以前,可以备繙检,既散以后,亦可作前尘梦影之留,艺风藏书记自序云,异日书去而目或存,挂一名于艺文志,庶不负好书若渴之苦心,区区微旨,亦若是焉己尔,壬戊春三月。
崇雅堂书录后记
  是编既写定,未及付手民,恐续有所得,便增入耳,癸亥秋,忽得潜阳溃堤之信,汉水灌潜城,将庐藏书十万卷,尽付洪流矣,惜哉惜哉,此十万卷者,皆予储积卖文钱,节衣缩食所聚,盖以心血得之,与有力购致者不同,可惜一也,其中有先君子编辑及手钞点治之书,可惜二也,有乡先生著述孤本仅存之书,可惜三也,有予手抄手校之书,可惜四也,予有俚句云,潜阳老屋小如舟,石墨盈车书汗牛,可惜无人勤守护,金堤一决付洪流,咏此事也,已矣已矣,莫如何矣,昔人有书为造物所忌之说,予颇不然之,今不幸于吾身亲遇之矣,异哉归震川之言也,书之所聚,有如金宝之气,卿云轮困,复护其上,呜乎,其信然耶,抑强作快心之论耶,不然,胡自辛亥以来,书籍之厄于兵燹水火者,屡见不一见也,将庐之书亡矣,息园之二十万卷,其能长为我所有耶,抑否耶,聊存书目一编,等诸雁影梦痕而已,甲戍仲冬。
  
(据《文艺志》资料选辑(四),湖北省志《文艺志》编辑室编辑,一九八四年十月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11 23:08 , Processed in 0.07932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