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63|回复: 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听李白坚说写作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2 08:16: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听李白坚说写作文

文章的"宝塔"结构

  我们的生活是一段一段的。

  以吃饭为例,总是先做饭炒菜,把饭菜端上桌子,放好碗筷,再享用;即使以吃一口饭菜为例,也可以分为张嘴、把饭菜送入口中、咀嚼、下咽。以上课为例,总是先打预备铃、再打正式上课铃、教师走进教室、开场白、讲课、下课铃响、宣布下课、教师离开教室、下课。即使是教师"走进教室"这个动作,也还可以分为听到上课铃、教师开步走向讲台、站定、略略整理他的教科书和教案、立正,扫视学生、面向大家问好、同学们向教师问好,教师说"请坐"、开始上课这样几个段落。

  只要你仔细观察生活,就会发现,生活简直就象是宝塔、象是高楼,象是火车的车厢、象是竹竿的竹节,永远是一层层、一段段、一节节的。

  生活的段落,决定了作文的段落。因为作文是生活的反映,所以,作文也必须有段落,有层次,这样才能确切地反映生活。

  许多同学作文时不喜欢或者说不善于分自然段,文章一开头,就再也收不住了,一页写完,还没有分一小段!密密麻麻,漆黑一团,仿佛要把人闷死!

  不分段的文章,是不爱护读者的表现。何以见得?因为文章没有段落,就等于没有让读者换一口气的标记。在读这样的文章时,必须先深深地吸一口气,拼着命往下读才行。我的肺活量是很大的,但是,读了三四行,也已面红心跳,上气不接下气了。

  有不少同学的文章也是分段的,那可以叫做"老三段",就是永远分为"开头"、"中段"、"结尾"这么三段。虽然这样的文章比"一泻千里"或者"一气呵成"或者"漆黑一团"或者"密不通风"要好些,但是还是不够完美。因为事实上,即使一个大段也是还可以分为许多的小段来的。就譬如一个人,基本上可以分为头部、上身和下身,但是,仅仅头部就又可以分为头发、额头、眉毛、眼睛、鼻子、嘴巴、下巴、胡子等等一样。所以,写文章的时候,还必须把"眉毛段"、"胡子段"也都分出来。

  多分段,除了可以体现出生活本身的段落和次序,还有一些别的好处。首先,就是可以表达作者的感情。

  鲁迅先生写过一篇题为《论雷锋塔的倒掉》的杂文,欢呼传说中的白蛇娘娘因压在她身上的雷锋塔倒掉而获得了自由。文章的最后两段,这样写道:

  "当初,白蛇娘娘压在塔底下,法海禅师躲在蟹壳里。现在却只有这位老禅师独自静坐了,非到螃蟹断种的那一天为止出不来。莫非他造塔的时候,竟没有想到塔是终究要倒的么?

  "活该!"

  你看,最后的两个字,鲁迅先生就让它们足足占了一行!这样,才充分地表现出鲁迅先生对白蛇娘娘得救,而法海和尚永远待在螃蟹里出不来的欢欣。

  其二,可以突出你要表达的重点。

  你看,我现在写"其一……","其二……"的时候, 就是采取另启一行的形式的。这不就突出了我要说的"提纲"的重要性,而且也比较醒目了吗?所以,几乎可以说,只要是标题、提纲,都应该另启一行,成为一个自然段。

  其三,可以使文章富有节奏。

  这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读者在读你的文章的时候,有喘息的时候,有停顿的时候,这就是节奏感,就象唱歌一样;二是从整个的卷面来看,有层次、有参差,就象山脉一样。没有黑压压的感觉,使读者觉得卷子有窗户,从而利于他们的呼吸。

  其四,哎,这点是说好还是不说好呢?还是说吧。那就是,考试的时候可以减少书写的字数,同时也就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许多同学在做作文试卷的时候,看到发给的考卷上印上500格,而作文的要求是"不得少于400字",为了不少于400字,就把稿纸的格子给填得满满的。数一数,已经有400多字了,才放心。结果是,字写得多了,时间费得多了,倒落得个层次不清。其实,批卷子看字数,是把标点和空格都算进去的。所以,如果多分自然段,字不是就可以少写一些了吗?时间多出来还可以作修改文章用,文章的层次又比较清楚,还可以避免写错别字,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呢?
怎样修改你的文章?
  很多人都说,文章是改出来的,这句话是不错的。一篇文章写好后,你把它放在抽屉里,过几天看一看,读一读,立刻会发现它的不妥之处,用词不够妥当啊,结构还要重新调整啊,有几个错别字啊等等。于是把它重新审视一遍,修改一回。一看,果然好多了。
然后,再把它放过一边。过几天,再读一遍,又会发觉新的问题,于是,再一次进行修改。就这样,三改两改的,文章就越来越漂亮了。

  以上说的是一般文章的写作程序。譬如你要向报刊杂志投稿,你要参加作文比赛,而这种比赛又不是坐在课堂上完成的,或者等将来你们读了大学要做毕业论文的时候,你们读了研究生,要做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的时候,都用得着。

  但是在今天,当我们的同学们还是小学初中学生、甚至高中的时候,写的文章就和上述的文章类型就有点不同了。我们现在写的文章一般写完就得交给老师,是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修改的。

  你看,两节课的作文时间,时间一到,就得交稿。特别是考试的时候,刻不容缓,根本就不会有太多的时间供给你慢慢地思考和修改。

  这样看来,在我们中小学阶段,在写文章的时候,对文章的修改就务必采取一种新的观念,就不可能完全用前面说的方法进行。

  那么,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就是尽量地落笔就把文章基本写妥,等到全部文章写好后,不再作太多的修改,只是动几个不太妥帖的文字,找几个写错的词语,即告结束。
这样做有几个好处呢?

  首先,通过这样的写作,必定要求我们学会打腹稿。也就是在动手写一篇文章之前,先在脑子里把这篇文章的结构、篇章、大约怎样开头,大概怎样结尾,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想停当之后,再开始动笔。

  因为"打腹稿"的工夫,实际上已经把文章在自己的头脑里头写好了,所以,笔头的工夫只是把文章从大脑里面挖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而已。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当然就不会有太多的变动,而文章结束也就不必要作太多的修改了。

  学会"打腹稿"有诸多的好处。首先你就学会了在大脑里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的事情都不是一目了然的,都必须在大脑里进行思考,先在大脑里得出结论才行。有的人考虑一些不怎么样的问题,也一定要拿一支笔出来写写划划,这是他们大脑逻辑思维不够丰富的表现。

  其次,学会"打腹稿"的同学,他们在正式写文章的时候速度一定比不会"打腹稿"的同学要快要好。因为通过"打腹稿",你已经把要写的东西几乎都"在大脑里面写过一遍"了,现在再写到稿纸上去,就仿佛是"再誊写一遍"一样。你想,是不是要清楚得多呢?

  有的同学说,我可以在草稿纸上"打草稿"啊。但是打草稿和"打腹稿"是不一样的。严格说来,对于思维的水平来说,应该是"打腹稿"要比"打草稿"来得高,也更化得来。为什么呢?打草稿要用纸笔,要一个字一个字地写,这就要化多得多的时间,而"打腹稿"是用不着手写的,那些个字呀,都写在脑子里的"纸"上呢!再说,经常"打腹稿",对于锻炼你们的思维能力,是极有好处的。

  唐朝有一个诗人,叫做贾岛,他是一位"苦吟诗人",什么叫做"苦吟诗人"呢?因为他写诗写得很苦,想啊想啊,要想很久很久才能想出一首诗来。在谈到他做诗的苦楚时,他写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你看多么可怜,他做两句诗,要做三年之久,怪不得一吟这首诗,就会激动的两眼泪双流了!

  但是我们今天却是处在一个信息爆炸、高速发达的社会里,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如果我们写一篇一般性的千把字的文章也要"修改修改再修改"才行,那恐怕是不符合社会的要求的。

  特别是我们有写同学将来还立志要做一个记者什么的,那就更不能够学习贾岛的作风了。如果要请你写一篇关于足球比赛的报道,一共就几百上千字,你却修了又修,改了又改,等你的文章写好,发表出来,"新闻"都成了"旧闻"了!

  所以,我更主张几百字、千字的文章,一般都写下来为算,不要写好后再作太多的修改为好。这既是为着考试的需要,更是为着将来有一个好的大脑的需要。

一个作文得好分数的秘密
  你有没有发现,只要是"龙的传人",就会长黑眼睛、黑头发和黄的皮肤。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炎黄子孙都有相同的血缘,有着一种共同的遗传因子。

  其实,在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上,还有一种文化的遗传因子,这就是中国人特有的用以交际、交流的文字--汉字,正是这种象形的方块字,把我们中华民族的兄弟姐妹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前后粘连在一起,再也无法分开。

  你从小受到的最早的中国文化的启蒙,也许就是汉字。当你的父亲或者母亲抓着你的小手,叫你伸出食指来,在茶杯里蘸上一点儿茶水,在桌子上从左至右画下歪歪扭扭的一横时,你就开始接受中国文化最原始的精华了。请不要小看这一笔一划,就在这看似简单的横、竖、捺中,你开始成熟起来,存积在你身上的"遗传因子"也开始显现出它的作用,你,渐渐变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一个有炎黄文化传统基因的中国人了。

  你看,写好汉字,将关系到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传统,这是多么的重要。
  
  可是,我们好多同学不注意汉字的书写,特别是在作文中,大的大,小的小,有的歪到外婆家去了,有的却一脚踢到了下面一行字的脑袋上,有的呢,就象螃蟹,张牙舞爪的,象不甘心待在格子里,要爬出来咬人!
 
  有的同学认为要把字写好,挺麻烦的。但是我却要说,把字写好了,老师在看你的文章的时候,就不麻烦了。非但不感到麻烦,如果你的字写得干干净净,还会给教师一种好感,一有好感,就出现了"感情分"这个东西。也就是说,他在感情上就喜欢你了,你想,这样一来,你的得分不是会比那些没有好感的学生要略高一些?

  对, 这就是我要告诉你的作文得好分数的秘密。

  那么,怎样把字写得好一些,怎样使老师对你的书写有"感情"呢?请按照以下几个方面试试看。

  首先,尽量把字写得大一点,撑着格子写。有很多的同学,特别是女同学,习惯把字写得象芝麻一样小,一个格子,起码可以装下她四五个字!我们做老师的改这样的作文卷,简直要象福尔摩斯进行侦探似的拿一个放大镜才行。我想,格子有多大, 你就可以写多大的字。字写大了,地方宽裕了,才比较容易安排字的结构。

  第二、不要用那种极细极淡的圆珠笔,因为那样的笔写出来的文字,老师看起来挺费劲的。特别是一些老教师,年纪大了,眼睛不好使,看这样的文字就特别累,一累,"感情"就不好了。你说是吗?再说,用淡而细的笔书写,对你自己的眼睛也有伤害。最好用那种颜色比较深的,笔头也比较粗的圆珠笔。笔头一粗,你就自然会把字写得大一些了。

  第三、经常注意一些汉字的结构。字的结构把握好了,字就好看了。譬如,上下结构的字,如"雪"呀,"雷"呀,上面的"雨"字头应该写得稍大一点,把下面的那个部分盖住,这个字就会好看一些;左右结构的字,如果偏旁在左边的,偏旁应该稍稍高一些;譬如说山字旁,口字旁的字,偏旁就应该抬高一点;而那些偏旁在右边的字,偏旁又最好往下掉一点。譬如"那里"的"那","忧郁"的"郁"的耳朵,都应该往下掉一点才好看。又譬如,"斤"字旁,"月"字旁,如果在右边,就也该往下掉一些才好。如"新"的"新"字,"胡说"的"胡"字,就是如此。

  第四、平时多注意一些身边经常出现的字体,譬如商店的标牌呀,报纸上的标题呀,或者老师、同学们写得漂亮的字呀。做一个有心人,看到好的字,用手在空中比划比划,这样就记住了,在写作的时候,就可以把那些好看的字学着写下来。久而久之,你的字就会好看起来的。

  别忘记,你的字一好看,老师给你的"感情分"也就上去了!  

"裁 衣 服"的 启 示
  如果你想做一件新衣服,总是要先到绸布商店里去买些衣料。那些衣料都被缠绕在一块长长的木版上,足有几十公尺长!

  衣料买回来了,还得送到裁缝店去做。老裁缝的眼镜架到了鼻子尖上,拿一卷软皮尺,量量你的腰围、胸围、袖长、衣长,如果还要做裤子的话,当然还要量量裤长以及裤管的大小,然后,就会拿起粉饼,在布料上画出衣裤的轮廓,再拿起大剪刀,按照衣裤的样子剪下来,这就叫做"剪裁"。

  剪裁多余下来的零料,大的可以留下来以作它用,小的则丢入了废物篓。买来的衣料,只有经过"剪裁"才能够缝制成真正的衣裤。

  在我们学习写作文的时候,也需要"剪裁"。现实的生活的就好比是一匹"布",而作文的时候,也必须把生活的"布匹"进行一番"剪裁"才行。

  生活确实好似一匹布。你看,假设你去参加一次春游活动,那么,从你们班级开始讨论春游的地点到决定春游的时间;从你准备春游的物品到你和你的同学们出发登上汽车;从你们走进某个公园到你们的分组活动;从你们野餐到你们参观动物园;从你们玩各式各样的游戏机到排队集合准备回家;从汽车开出公园到你们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呵,这简直就像是一幅长长的"布匹",如果要把这匹布打开来,几百米都不止呢!要是写成作文呀,几万个字都不够用呢!

  假设把这次春游的过程用文字全部记录下来,就一定是"懒婆娘的裹脚布,又长又臭"。这样的文章,是没有人喜欢阅读的。因为它没有经过修饰和剪裁,因为它还只是一种生活的原始记录,还没有做成有用的"衣服",或者说,它还太罗嗦、太烦琐、太杂乱、太唠叨。

  生活的"布匹"和真正的布匹一样,也是需要"剪裁"之后,才能缝成漂亮的衣服(写成美妙的文章)的。

  现在,我们且以以上的"春游"活动为例子,把春游的内容排一个队,编个号,看看这匹"布"到底有多长。

  1,全班讨论到什么地方去春游 -- 2,第二天就要去春游了,大家都在做春游的准备工作 -- 3,出发去某个公园前,在校园里集合 -- 4,排队登车,同学们都兴高采烈 -- 5,来到了公园 -- 6,集体参观一个展览会--7,分散活动 -- 8,集中进行"烧烤"野餐 -- 9,在老师带领下参观动物园 -- 10,有的同学去玩了大型游戏机 -- 11,集合点名准备返回学校 -- 12,回到学校后大家互道再见,然后各自回家。
哈,你看,材料够多的了,可不一定全都有用。如果你要写一篇有意义的而不是"流水帐"的文章,就必须对以上的材料进行一番"剪裁"--需要用的留着,不需要的,则可以藏在自己大脑的某个角落里--说不准什么什么时候还可以用呢?这就叫做收集素材。
如果作文的题目是"记一次春游活动",那么,你就可以采取开门见山的方法,运用材料5,6,7,8,9和10,进行写作。当然,如果你认为"打游戏机"并不是春游活动中最最有代表性的事情,那么,第10条的内容也可以删去。

  如果你认为在所有的春游活动中最有趣的就是野餐的话,那么你的作文的题目就可以是"快乐的烧烤野餐"。这样一来,你就只要选取第5和第8两条就够了。其他10条材料都应该"裁"掉。

  写好文章,一定要进行剪裁。因为,在一篇文章中,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写进去,只能选取最有代表性的、最感动人的内容,文章才更为集中、更为精彩,也更吸引人。就好像你要拍摄一张全班同学的集体照片,那么,其中每一位同学的脸面一定比较小、比较模糊,而如果你一定要把某一位同学的脸面拍得大大的,清清楚楚的,十分集中而精彩的话,没有其他的办法,你只能把其他的同学从你的"取景框"里删去。

  写到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请你们想想看。上面两个有关春游的题目,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8:17:25 | 只看该作者
选好你的"火车头"
  许多同学有一个坏习惯,文章刚刚开了个头,看看不满意,顺手就把纸头给捏了,从新换一张。有的同学则把写好的开头哗啦哗啦涂成一片墨团团,另起炉灶。 结果,另起的这个"炉灶"横看竖看,还是不满意,甚至于还没有前面的那只"炉灶"好,于是,再一次捏掉稿纸,再一次涂成"墨墙",再起"炉灶"。就这样,文章还没有展开,已经砌了三四个"炉灶"了。可惜的是没有一个"炉灶"是能"煮饭"的。

  文章开头是很重要的,开头写得好,能够吸引读者,能够提纲挈领,能够把整篇的文章带起来,就像"火车头"能够把几十节车厢带起来一样。

  像以上那种不断地另起炉灶的方法,也许不够好,因为另起炉灶的方法无异于在稿纸上不断地把自己脑子里思维的"头"抽出来,换一句话说,就等于在你要写的一长串作文内容的各种各样"车厢"的前头,一会儿排上一辆"蒸汽火车头",一会儿又再加上一辆"内燃火车头",一会儿,又把"蒸汽火车头"给撤了,换上了另一种"电气火车头",忽然发觉用"电气火车头"还没有架设电线,于是又把"电气火车头"撤了……就这样不断地折腾,还受得了吗?

  再说,一下子排上的三四个"火车头",又不一定都是朝一个方向开的。有的朝东,有的朝西,有的想去北京,有的却要去上海,最后,连你也搞不清究竟用哪一个火车头来带动你的车厢并且开到哪里去为好,而时间却浪费了很多。你的思想,却被弄得乱糟糟的,就像好多条乱糟糟的铁轨。到最后,即使你选中了某一种"火车头"(开头),但是由于思维已经被"火车头"与"火车头","火车头"与"车厢"之间那"哐啷"、"轰隆"、"嘁嚓"的撞击声搅得稀里糊涂了,也就没有信心继续写下去了。这真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

  比较好的方法是,动笔之前,先在脑子里准备两三个"火车头",并且还要在脑子里把自己将要写的东西挂在这个"火车头"的后面试一试,看拖得动拖不动,跑得利索不利索。等到选定了一个开头(火车头),而且已经写到稿纸上以后,就不要再改动了,即使觉得不太满意,也硬着头皮写下去。这样,当你写刚到两三行时,你会觉得挺费劲的。但是,当你写到四五行时,你会发觉,笔有点顺了。当写到七八行时,你回头一看,好家伙,已经写了那么多了,你一定更有信心了,当你写到十几行时,文章的"火车",就已经顺利地走上它的旅程了。

  等到你把全部的文章写完后,再回过头去把自己的那匹不够争气的"火车头"进行一番修整、油漆、擦洗,效果一定会好得多。

  不少同学对于文章的开头缺少办法,颠来倒去的就那么几种,这是思维还不够活跃的表现。他们的开头往往受题目的限制,不敢稍微跳开一点。譬如说《我们的班级》,他们的开头多数是"我们的班级,是一个优秀的班级"或者"我们的班级,最近有了极大的进步"等等。反正,顺着题目的意思来。这样的开头当然也不错,但是,请各位小读者想想看,就以上这个题目来说,还有没有其他的开头可以选择呢?

  你先别往下看,请你合上这张报纸,拿出你的纸和笔来,重新拟几个开头放在一旁,再来看我的下文,好吗?

  好,你一定也拟好了更好的开头了。下面看我的。

  第一种:以描写开头:

  窗明几净的教室,教室前的黑板上方挂着一面五星红旗,红旗的两旁有隶书剪贴的八个大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黑板的右侧挂着五张奖状:分别是"先进集体"奖、"作文竞赛第一名"、"环境卫生"奖、"足球竞赛冠军"和"区奥林匹克数学竞赛集体第一名"教室里坐着45位男女同学。这就是我们的班级。"

  第二种:以对话开头:

  "你是哪个班级的?"

  "我吗?我是初二(1)班的。"

  "行啊!怪不得你的数学那么好!到底是优秀班级出来的学生!"

  嘿!只要说到我们初二(1)班,哪个不羡慕?

  第三种:以介绍情况开头:

  我们班有45位同学,男生25人,女生20人。我们班是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又是一个积极进取的集体。一连两个学年,我班都被评为学校的先进集体,各项比赛,我班都能拿个第一第二的。

  第四种:以某一个事件开头:

  学校会堂里即将召开全校师生大会。坐在台下前排靠窗的那个方阵似乎特别活跃。一位挂着团徽的高个子正在用力地挥动着胳膊,指挥大家高唱革命歌曲:"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就是我们的初二(1)班。

  第五种:以某一个人物开头:……

  第六种:以疑问句式开头:……

  第七种:以回忆的形式开头……

  各位同学,你有没有更好的开头呢?请把你写好的寄给我看看。

  既然一篇文章用许多种开头是可能的,那么,当你拿到作文题目,准备开头的时候,能不能想一想,"我的同桌会不会用这个开头呢?如果他可能用,我就不再用了,我必须再发明一个更新的,更有趣的,更吸引人的开头。" 

"电脑屏幕鼠标"作文法
  你一定很熟悉电脑的屏幕,你更不会不知道电脑屏幕上鼠标的作用。你看,有了屏幕,你的面前就可以展示各种各样的图象或项目,而有了鼠标,你只要点到屏幕上图象的任何一个部分,那部分就会扩展开来,把原本那粗略的、纲领性的部分变得宽阔、清晰的、细致起来。
  譬如说,屏幕上是一幅人像。如果你用"鼠标"点到这幅人像的鼻子上,那么,这个人的鼻子就会变得很大,很仔细,以至于占据了屏幕的整个画面。这样一来,这个鼻子就要清楚得多。你要进行描写也就要容易得多。你可以看见这个鼻子的两翼,鼻骨的轮廓,鼻孔里的鼻毛,也许,还有鼻涕……
  你还可以用"鼠标"点一点这个人的眼睛,那就更丰富了。因为人的眼睛是"心灵之窗"么!你可以看见的这个人的眼睛睫毛是卷曲的,一根根略略地向上翘起。还有她的瞳孔,是蓝色的,充满了柔情。再仔细看,瞳孔里面还有一个人的脸,你认真辨认一番,原来那个人就是你自己……
  如果你理解了电脑的这一性能,你就应该联想到,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也会出现诸如以上的局面。
  譬如说,看到了一幢房子。从描写和介绍的角度,我们总是先要把房子的总的结构和面貌先写一写,这等于是在电脑的屏幕上给人一个总括的全部的印象。
  而如果这幢房子的大门是很有特色的话,你又得细细地观察这幢房子的大门。你开始注意到大门的形状:这是两扇硕大的黑漆铁门,铁门由一根根的圆铁棒构成,上面镶有弯曲的铁条组成的对称的花纹和图案,给人一种威严而又富丽堂皇的感觉 -- 现在,等于你把"鼠标"指向了房子的大门,在屏幕上就面展示出这扇大铁门的具体模样了。
  如果你觉得大铁门还有不少特色可加以介绍的话,你还可以把你的"鼠标"指向大铁门的某一个地方,譬如说,铁门的把手。你轻轻一击,铁门的把手又被放大了,你只要细细观察,就能够把这只铁门的把手描写得非常具体而详细……
  再譬如,你无意中注意到了墙壁上的各式各样的不同形状的斑点,此刻,如果你把鼠标指向这些墙壁上的斑点,把这些斑点一个个地放大开了,你会发现什么呢?你一定会发现一个从来没有见到过的十分有趣而类似于童话的世界。
  说到这里,使人想起了影视片中的"特写"镜头。
  许多时候,影视片不正是用类似"鼠标"的方法来向观众展现具体的人物形象的吗?你看,一个杀手正悄悄地朝被害者走去(是整个的人物背影)。两秒钟后,是他的两只穿着大皮鞋的双脚("鼠标"点到他的脚部)。又四秒钟过后,是他的右脚的皮鞋后跟("鼠标"点到他的皮鞋的后跟),过了一会儿,皮鞋挪开了,剩下一方略略下陷的泥土印。倘若我们将"鼠标"指向这片泥土,就会发现这片泥土即刻放大了,原来是一个明显的皮鞋后跟印,左边略浅而右边略深……你看,运用影视的"特写镜头",或者说,运用"电脑屏幕鼠标"作文法去观察、描写某个杀手的行经,将传递出多少有价值的信息啊!(将留下多少蛛丝马迹啊!)
  我不知道你是否读过著名的《福尔摩斯探案》,小说中塑造的伟大的侦探福尔摩斯,就是一位最会运用"鼠标"对事物现象进行观察的人物。当然,在福尔摩斯的时代,还没有发明电脑,他也不知道什么叫做"鼠标",但是你有没有注意到,福尔摩斯的身边总是忘不了带上一只放大镜?对了,在这里,放大镜就是他的"鼠标"。对一切的可疑的事物,他总是要用放大镜去仔细地研究一番,这样,就等于是把这样东西放大了,东西一经放大,也就更加便于观察了。
  譬如,有一位太太刚走进福尔摩斯的办公室,这位大侦探就指出太太是从乡下来的,为什么呢?因为在她的左手的袖子上有几粒极小的泥巴斑点。而当一位先生下雨天刚走进他的办公室,他立刻发现了这位先生的右脚有点儿瘸,为什么呢?因为他的右脚的潮湿脚印没有出现鞋跟的印迹。
  说穿了,电脑屏幕鼠标法的主要基础还是在于你的观察力和观察方法,只要你观察的方法改进了,你的写作方法也就自然会有所改进。
  学了"电脑屏幕鼠标"作文法后,你写人,就会不断地把"鼠标"深入地指向他的甚至是嘴巴旁边的一粒痣;写他的衣着,你就会把"鼠标"不断地指向他的衣领、衣袖、衣袖下的油垢、衣袖磨损的边沿或者衣袖下方被碰坏了的,只剩了一半的纽扣……。
  写他的行动,你会把"鼠标"指向他那背在后背的双手,指向他象弹钢琴似的不断跳跃着的手指,指向他无名指上带戴着的一只硕大无比的方面金戒指。更进一步,你还可以把"鼠标"指向金戒指上部隽刻着的花纹和图案……总而言之,只要你还想继续描写,你几乎就能够不间断地描写下去。
  请在你的脑海里竖器起一架"屏幕"吧!请在你的手中永远捏着一个"鼠标"或者放大镜吧!有了它们,你的写作能力就会出现一个飞跃!

敲开来看,压扁了看,破坏了看
  要写好一篇文章,无论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首先必须很好地观察你所要记叙或者要说明的事物,没有仔细的观察,记叙或说明就不可能具体和深入,也不能形象和感人。那些写得不怎么样的文章,大多是因为没有做好观察的工作。观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某一件事物,因而也就能更好地去帮助我们去描绘一样事物,睛是我们人体最为敏感、最为神速也最为快捷的观察器官。所以,一说到观察,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眼睛。

  用眼睛观察事物是我们最习惯的方式。发生了什么事情--听到什么声音或者发觉什么动静,首先是睁开眼睛,眼睛一睁开,就看见了发生的一切。所以有句成语说是:一目了然。看事物,又不怕有较大的距离和范围,比较远处或在一定范围里发生的事情,远远地一望,也就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尽收眼底。用眼睛观察事物,还可以把对象看得明明白白,请清楚楚,那些科学家、侦察员,对某些东西,只看了那么零点几秒钟,就全看清楚了,所以有句成语说是:明察秋毫。

  你可以到成语词典里去查一查,该有多少成语是形容眼睛观察事物的优越性的。
是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对眼睛,都会不同程度地对事物进行观察。然而,每个人怎么样运用眼睛来进行观察的方式和方法,却不尽相同。

  有的同学用眼睛看事物是不够全面的。譬如说,他只朝前看,不朝后看,那就不行。如果要你描写一间教室,只写前面的讲台、教师、坐在前排的同学,似乎就不够全面;如果要你做侦察员,你只顾朝前看,结果背后敌人的枪洞已经抵在自己的腰眼上了,那一定是很糟糕的。

  有的同学看一件东西,只看外面不看里面,这也是不够全面的。买了件衣服,等拿到家里,往身上穿的时候,才发现衣服里子有个大大的洞眼,那一定很使人扫兴。
有的同学看东西是不仔细的。他喜欢去小摊上买东西,又不仔细观察挑选,得,买的圆珠笔,却是没有笔心的,结果回到家,写不出来。这还不要紧,更糟糕的是,有许多同学写完作文后从来不检查一遍,或者检查的时候从来看不见自己写的错别字。结果单单错别字的扣分, 就够意思的。

  有的同学看东西是只看大的方面不看小的细节,结果,买回一样什么食品,回家打开一看,怎么有写臭味儿啊!原来,早过了期了--他买这样食品的时候,就没有想到看一看包装上印着的出厂日期。

  严格的说,要把一件东西看清楚、看明白、看仔细,还必须把这样东西破坏了来看
你可以把你要观察的东西撕开来看。譬如在观察树皮、冬笋、生猪肉等的时候,就必须把这些带有纤维物质的东西小心地用手指一丝一丝地撕开,只有这样,你才能看清楚它的纤维和纤维之间的粘合的状态,才能够感到纤维之间的疏松或紧密的结构。

  你又可以把这样东西敲破了看。譬如说你手中有一个桃核,它的表面凹凸不平,呈椭圆体,由两个小半球合成,深褐色,很硬,如此而已。这时,如果你能够用锤子把这颗果核砸开的话,你就会发现另一个世界,你会看见在这颗桃核里,还有核仁,白白的、小小的。用手指摸摸它,有些滑腻的感觉。哈!又是一个够你再描写一番的大世界。
你还可以把东西压扁了看。譬如观察花朵。我们所看到的大自然中的花朵多都是立体的,然而你从挂在墙上的美术作品中看到的花朵,却是平面的。你如果想看到自然界的花朵的平面效果,你就可以把花朵采下来,夹到厚重的大书本里,然后你再打开看看,原来的花朵,将会换成一种完全不同的样子,也许会更美。

  当然, 你还可以把东西折断了看。譬如说观察任何一种植物的茎,你应该把这种茎用小刀切断或者用手指掐断,这时,你才会发现折断的植物茎里原来藏着白色乳状的液体,这种液体有粘性,如果手指不小心碰上了,挺不舒服。

  是的,有的时候,必须把东西破坏了才能够观察得更清楚。

  有的同学喜欢拆东西,把家里已经不用的旧闹钟给拆得七零八落,把一个个玩具也拆得面目全非。这种行动,往往会收回家长的一顿训斥。但是应该承认,这种行为,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深入观察的必由之路。自然,你不应该把原来好的东西给活生生地拆坏掉。

  我在此有一个小小的建议,如果你在拆某样东西的时候做个有心人,把拆除时的步骤都一一记录下来,那么,在你还原的时候就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了,就好象神话中一个妖婆把小女孩带走,而小女孩却一路上撒着小米粒,结果又找到了回家的路一样,而这,正是一种科学的的态度。

  自然,如果你把拆装某样东西的过程略略整理一番,修饰一下,就成了一篇很不错的说明文章了。  

写"流 水 帐"的 好 处
  "流水帐"这个词听说过吗?它指的是一种不加修饰、不用剪裁、用词贫乏、平铺直叙的记叙文章。由于它没有文采,不讲究结构,所以读起来枯燥无味,没有起伏,没有轻重。就像一个人唱歌,没有曲调;就像一个人说话,没有声调;就像一条没有曲折的河流;也好比一座没有峰峦的山脉。

  "流水帐"的文章虽然不太好看,但是也有它的特点,我们不能抹杀。第一,写得多,写得快。

  现在,我就把我早晨的生活写段"流水帐"给你看看:早上起床,我先穿羊毛内衣,再穿衬衫,然后穿羊毛衣,穿两件,再穿羊毛内裤,再穿外裤,再穿拖鞋,站起身来先到洗手间,拿牙刷,挤牙膏,开水笼头,用杯子接水,先喝一口水,"咕噜""咕噜"把水吐掉,把牙刷伸进嘴里,左一下,右一下,上一下,下一下地刷,再喝一口水,"咕噜""咕噜"…… 好了好了,且让我打住,你一定读得厌烦透顶了。

  但是,你别说,用这种方法,我几乎要写多少就能写多少,千把个字不成问题,三千、五千都可以。

  不是吹牛,单单"漱口"这个动作,我就可以写它个三千字!你看,我可以先说说我的牙刷;就说牙刷吧,我又可以谈谈牙刷的毛;就说牙刷的毛吧,我还可以写写这毛是新的,还是旧的;如果是旧的,我又可以描写它们的弯曲、破败的模样;我还可以写写牙刷的柄;柄的颜色;柄的磨损的地方;柄上面刻画的商标图案;柄最后的那个小孔;小孔里面的脏东西……你看,这还有完没完哪!

  第二,"流水帐"写起来可以"点水不漏",可以写得具体、仔细。你看,只要你观察仔细,把看到的、听到的、摸到的、吃到的、闻到的、用到的顺着往下记叙就行。学到了这一手,老师就再也不能说你"描写不够具体"了。

  还有,写"流水帐"可以不动脑筋。这种文章,不需要特别的开头,不要有趣的结尾,没有重点,也没有要突出的主题,随手写来就成了洋洋大观,好不轻松!

  虽说记"流水帐"不好,但是把它作为学习写作的入门训练手段之一,倒也未尝不可。许多同学平时写文章老是写不多、写不细、写不快、写不长,现在好了,一报"流水帐",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许多同学怕动脑筋(哦,不,是不太会动脑筋),一报"流水帐",文章就炮制出来了,舒舒服服的,倒也能看。

  有的同学文章写不细,观察能力也不强,你来写写"流水帐"看,逼着你仔细观察,写不细才怪哩!

  我在上作文课的时候,就请大家写过"流水帐"。

  我请一位同学上台来做一个简单的动作,譬如说,先站在黑板前,拿起一支粉笔,转身向着黑板写一句话,再转过身来,向大家一鞠躬,请同学们用千字记录下这一系列的动作。结果怎么样?由于同学们观察仔细,一千字都"用"完了,才刚刚写到"转身向着黑板……"这个地方!后面还有好些东西要写呢!

  最有趣的是,在进行这种特别的"作文写生"时,只要台上的"模特儿"动一动,下面的同学们就会大声喊叫:"别动!别动!""还没有写好呢!"可见他们观察和记叙的具体和仔细--这可是一种写作的硬功夫啊!

  其实,只要"流水帐"会写了,离开写真正的文章也就不远了。"流水帐"的文章好比是一匹长长的布料,而正式的文章好比用布料做成的衣服。你只要学会把"流水帐"的多余部分去掉,再加一个开头,一个结尾,就成了一篇正式的文章,就好象你只要在布料上进行一定的剪裁,把不需要的边角去掉,就成了衣服的雏形,然后缝制一下成为一件衣服一样。

  在这里还应该提及的是,即使是"流水帐"的文章,也是有可能够被人承认的。《中华读书报》1998年2 月25日的"时代文学"版登载过作家韩少功的文章,题目就是《一天流水帐》。现略摘一点给同学们开开眼界。

  "……今天一日的流水帐如下:早近8点起床,散步某市场购豆腐、青菜、酱油等,备老婆回来后的炊事。两只油饼一背热茶算是早点。餐后继续审校《天涯》一篇文章评论的译稿……约10时半至退休前任作协主席家谈他的住房问题……中午到机场接从湖南度假归来的老婆……约14时半拆阅一大堆假期积压的来信和报刊……4时许继续译《惶然录》……晚有孔见来访……入睡前查电子函件,今天没有。"  

闭着眼睛看东西
  你有过这样的经验吗?夜晚躺在床上的时候,一闭上眼睛,各种各样的生活画面就会一个接一个地放映出来,就像看电影似的。

  现在咱们不妨来试试。请闭上你的眼睛,听我说。 今天上课时,一个同学低着头,在做小动作。这时,被老师发现了,走过去,就站在他的身边。可他压根儿没发觉。等到同学们都笑起来了,他才慢慢地抬起头,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好半天,才算看到了站在身边的教师,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起来。  

  这个镜头,你看见了吗?看见了?好。

  嘿,这是一种形象的记忆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

  除了闭上眼睛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画面是一种想象记忆外外,使各种各样的声音随着你的需要而出现在你的耳朵里,也是一种形象的记忆。你也一定具有这种能力。

  现在,咱们不妨也来试试。

  白天,一下课,教室里立刻充满了嘈杂的声音。说话的、唱歌的、喊叫的、拖桌椅的、奔跑的、敲铅笔盒的,什么声音都有,混在一起,成了一部名副其实的"交响乐"。
你听到了吗?

  要想写好作文,以上两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当你在进行写作的时候,就应该充分地去回忆,把你看到的东西象过电影似的一幕幕地从眼前放过去,把你耳朵里听到过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挖出来,然后把你从脑海里掏出来的影象和声音都记录到你的稿纸上去--你的一篇文章也就写好了。好便当!

  举个例子。当你在写"秋游"的文章时,你就应该好好地回忆一下"秋游"时的各种画面。秋天里白白的太阳光呀,秋天里微微夹黄的绿草地呀,清早起来戴着红领巾欢奔乱跳欢聚在一起的同学们呀,在草坪上游戏的老师和学生们呀,是不是全在你的眼前呢?是的,只要你认真回想,一定在!

  再举个例子。当你在写"记一节班会课"时候,你就应该回忆起开班会时教室里的各种各样的声响。班主席是怎样发言的,他的声音有什么特点?老师是怎样发言的,她的声音又有什么特点?同学们是怎样拍手的,拍手的声音是热烈的,还是稀稀拉拉的?有没有同学在拍手是故意捣蛋,发出怪样的声音?这些,都是你作文的材料。你要把一节班会课写得有声有色,就必须依靠你耳朵里的那些货色。

  还有一种与记忆同等重要的能力,那就是想象。想象对于作文、对于科学创造,似乎意义更为重大。想象,可以把你根本没有看到过、没有听到过的东西也都在大脑里构筑出来,变为形象的东西。

  想不想试一试?

  好,咱们来一个刺激点的。你现在正站在四十层高楼楼顶的边缘,探头探脑战战兢兢地往下看。你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马路像一根细细的带子,卡车、轿车像玩具似的缓缓地移动。

  怎么样?心里有一点寒寒的吗?

  还可以换一个镜头。在两座峭壁之间拉了一根钢丝,请想象你的同桌正拿着一根长长的平衡棍,摇摇晃晃地从钢丝的这一头走向钢丝的那一头……如果你的同桌是一位女同学,你可看到她一边走,一边哭鼻子?

  怎么样?你不觉得有趣吗?

  现在咱们再把视觉和听觉的想象加起来试试。请你想象一下,李老师我如果站在讲台上上课,该是个什么模样呢?请再想象一下,李老师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样的呢?如果你高兴的话,能不能把你想象中的李老师写出来,寄给我看看呢?那一定是很有趣味的。

  我给上海的许多中小学生中作过这样一个有意义的实验。

  我请每一位同学都把自己家里的邮政编码、家庭地址、姓名都写在一张纸条上,折好,一 一投入我的一只盒子里。我把这些纸条都搅混,然后再请每个同学都在盒子里摸一张别人的写的纸条,这样,每位同学就都有了另一个同学的姓名和地址。我要求每位同学都把自己想象成某山区"希望小学"的穷苦学生,并以山区穷苦学生的口吻向"上海的孩子"写一封信,谈谈自己的学习环境和家庭情况。

  你猜怎么着?同学们居然都写得象模象样!有的谈到了自己的家园去年被特大洪水冲走的可怕经历,有的谈到自己"希望小学"的简陋的学习条件,一封封信都感人至深--虽然他们从来没有离开过上海。我还请同学们把自己想象成刚到外国去学习的学生,谈谈外国的情形,效果同样喜人。

  你看,这就是想象的魅力,这就是想象给作文带来的好处。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8:18:12 | 只看该作者
放心,耳朵不会得"近视"!
  各位同学,你知道吗?我们身上的器官,数眼睛最小气,最碰不得。你看,书看多了,会发酸、发胀;眼睛里稍稍进了点灰尘,就痛得张不开来;老师只不过说了几句批评的话,它就忍不住要扑簌簌地掉泪……这些还算轻的呢。要是你不注意,老是在在光线弱的地方看书,或者躺着看书,不讲用眼卫生,用脏手擦眼睛,没多久,它就要"罢工"、"闹情绪"了!不到花钱给它配两扇"玻璃窗",她还不肯"复工"呢!

  相比之下,耳朵就大方得多了。早上,当你还睡得挺香的时候,就听见了不把你喊醒决不罢休的刺耳的闹钟铃声,耳朵一点都不坛睡,老老实实地把这个信号传给了你。接着,收音机的早新闻飘进了你的耳朵,不管你是不是爱听的新闻,耳朵丝毫都不"贪污"全部送进了你的脑袋瓜。

  然后,是上午的课,下午的课,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各位老师的讲课声,全部的或部分的(你开小差的话)又溜进了你的耳朵,耳朵何曾有一时一刻偷过懒?再后来就是"咚咚"的踢球声,"嗖嗖"的跑步声,"哇啦哇啦"的吵架声,"叽叽喳喳"的讲话声。你试试看,闭上你的眼睛,耳朵里的声音全在,一点都不少。

  我们知道,仔细入微的观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但是对于观察这两个字,却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不少人认为,观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这当然是对的,眼睛也确实是进行观察的最重要也是最方便的工具。只要你的背后有什么响声,你首先做的就是回过头去并且睁大眼睛,虽然"响动"似乎应该属于耳朵的"管辖"范围,关你眼睛什么事!

  然而,对于观察这两个字,我们还应该有更为确切的理解。"观"可以理解为看,通常说的"观看",就是这第一层意思。另外的"察"字,却可以理解为"体察"的意思。"体察",即是用身体的其他的感觉去感觉和了解事物。譬如,用耳朵去听,用鼻子去闻,用舌头去舔,用手指去摸。

  这样看来,观察这两个字应该包括用全身的每一个感觉器官去了解事物的意义。这个意义非同小可。它能大大提高我们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能力,同时,又能大大提高我们文章的表现水平。

  且先举一个小小的例子。

  如果我们的面前有一只瓷杯子。若只用眼睛观察的话,我就可以这样加以记叙:"这是一只白底蓝花的瓷标,杯口有盖,杯子的旁边有一个耳朵状的手柄。杯子上部印的是一圈蓝色的花纹,中部印的是两条戏珠的蛟龙。"

  这时候,如果你不满足,伸出你的手来,捧起了这个杯子,这下,你就又有话说了:"当我捧起杯子时,我才感觉到杯子的重量。原来,杯子里面还盛着水,而且,这杯水很烫,很烫,我必须两手不断地交换着拿,才不致烫手。"

  这时,如果你的鼻子也来凑凑热闹的话,你就又有东西可写了:"我揭开杯盖,立刻,一股龙井茶的清香扑鼻而来。'好香的茶啊!'"

  很显然,你的嘴巴也不是长着给人看的。当你喝了一口清茶后,你又会添上以下几笔:
"我张开嘴,细细地喝了一口,让微微带些苦味的茶水先抿在嘴里,然后再慢慢咽下。渐渐地,苦涩散去,一股甘甜,涌向心头。"

  你看,只要你调动全部的感官系统,你的文章就能写得更长,更细,更具体。既然如此,你为什么只动用"小气"的眼睛,不去调动一下全部感觉器官的能耐,为你的文章服务呢?

  你的耳朵是不会得近视的,你的鼻子也不会因为你用得多而关起它的两扇"山门"。你的舌头是最不肯闲着的了,即使上课,它都喜欢偷偷行动,何况你给它尝滋味呢。至于你的双手,何曾停息过一时半刻?你尽管让他们工作好了。

  眼、耳、鼻、舌、双手(皮肤)是大脑管辖下的五员大将,也是你的五个好帮手。好好地调动它们吧,它们会越用越灵的。但是如果你不经常运用它们,它们也会越来越懒的。你有没有见过鼻子打呼噜,舌头讲废话?那多数是它们闲得没事干的时候的所作所为。  

"动手动脚"是写好作文的重要手段
  有这样一首我小时候经常唱的歌,我不知道你们会不会唱?

  我有一双万能的手,万能的手, 样样事情都会做,都会做。

  穿衣服呀,洗手绢呀, 补袜子呀,钉钮扣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做……
是啊,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是一种很好的习惯。直接的好处,就是培养了你的良好的劳动习惯,不依赖父母,将来独立生活就没有问题了;间接的好处,是锻炼了你的手,使你的手变得越来越灵巧。我们的老祖宗,不是通过不断的劳动,才让前爪慢慢地变成了双手的吗?

  不断地动手还有一个好处,你可能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那就是,有利于作文。
我在前面的文章中讲到过,写好作文,要依赖于观察,而要观察得好,又要依赖于我们身上的各种感官--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主要是手)--的帮助。

  其中手确实是重要的帮手。(帮手)有好多事物,你已经看到它了,似乎你也已经认识它了,但是,只要你还没有动手摸过它,你对它就只能是一知半解。

  譬如说,你看见一团吃过的泡泡糖,如果不用手去摸一摸,就不知道刚从嘴里吐出来的时候是软绵绵的滑溜溜的,但是只要过一会儿,就变得十分粘手了,粘得你甩也甩不掉。

  又譬如,电影院的广播喇叭,看上去只不过是一个黑乎乎的张着嘴的大家伙。但是如果在它进行广播的时候,你用手轻轻地放在它的喇叭口试试看,这可好,震得你两手发麻!

  再譬如,你跟你的爸爸妈妈去服装商店买衣服,你是否发现,任何做好的时装,不论是布的还是绸的,是丝质的还是缎子的,不管是穿在模特儿身上的,还是挂在衣架上的,你的父母总是要伸出手去摸一摸,捏一捏的,尽管模特儿的胸前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贵重商品,请勿动手!"

  为什么呢?因为单单靠看,还不能了解面料的质地,只有摸一摸、捏一捏你的父母才能够真正地感觉到它们的柔软和光滑。

  如果不用手摸,只用眼睛看,那么就只能了解事物的外观,也就只能写得出事物的外貌。那样的描写,就一定是不全面,不细致的。只有经过了手的触摸,才能真正地了解事物的属性。譬如说,是光滑还是粗糙,是冰冷还是滚烫,是柔软还是坚硬,是凸起还是低凹。而经过手的触摸后写出来的作文,也才能更好的运用文字表现出事物的这些性质。

  我建议各位同学以后看到什么东西,都应该用手去摸一摸。摸完之后,再想一想,能不能把你的感觉写下来?

  我们平时在家里闲得没事时,总喜欢东摸摸,西摸摸。我们经常会听到大人们这样的斥责:"不要动!","不许动手!"说实在的,爸爸妈妈不许你动手,自有他们的道理,你想,如果一件漂漂亮亮的白衬衫,经过你的手之后,就有五个手指印,你的爸爸妈妈怎么肯让你动手呢?

  今天,你看了我的文章后,今后,在大人们斥责你"不许动!"的时候,你一定会反驳说:"李老师说的,'为了了解事物,为了写好作文,应该多动手去摸摸各种各样的东西。'"

  是的,要了解事物,要写好作文,确实需要多多动手触摸东西,这岂止是写好作文的需要, 简直是科学研究的必须!这是我说的,但是我还得补充一些条件。

  首先,摸任何东西之前,你必须清洁你的双手,当心不要把本来很干净的东西给弄脏了。

  第二,有些危险的东西不能摸。比如,你看见一段裸露着的电线,你想:"李老师说的,为了了解事物,应该去触摸各种东西。"哎哟!你想想看,电,是能摸得的吗?摸不得!千万摸不得的!至少在你真正懂得电的性格特点之前!此外,有些贵重的东西也是不能摸的。譬如说,你的爸爸买来一架崭新的高级照相机,你想:"应该摸一摸,了解照相机镜头的性质啊!"用手这么一摸,糟了,蛮好的一架照相机得送"医院""看病"去了。
所以我应该这么说,喜欢动动手,绝不是什么坏习惯。但是一定不能忘记我说的条件!

想当"错别字大王"吗?
  我的班上有一位"错别字大王"。他剃着板刷头,有一双又黑又亮的大眼睛,个子不高,走起路来挺了个肚子,一摇一晃的 -- 很多做"大王"的,都喜欢这样走路。

  "错别字大王"很喜欢写作课,文句并不差,速度也不慢,可就是有一个缺点,错别字特多。每当拿到他的文章,我总是要大声朗读给大伙儿听,这也是大家最快活的时刻。因为他的错别字错得离谱,令人发笑。

  下面是他上学期写的一篇文章的片段,你们数数看究竟有多少错别字。

  "……现在,正个的演拨是被搬进了教室。李老师先让我们个自写了一片欣闻。然后请了一位男同学和一位女同学,安照电视台的样子,来魔仿一次'欣文联拨'。一位女同学报告了她们的'电视台'的台名:"巧面馆"电视台。她们的欣闻讲的是"体育课上大搔动"。内容是:体育课上男生正在踢求,老师暂时走开了,结果有两位男生发生了冲途。女生想进行阻值,但是没有用……。"

  请先别笑话他,其实错别字是我们中间的一种流行病。哪位同学作文写好了,交给我一看,总能找出几个错别字来。

  错别字的产生,大概有以下几种情况。如果你稍加注意,在写字的时候或者作文后通读的时候,针对这些情况进行检查,将有助于你消灭那些讨厌的东西。

  你看,有一位同学写道:"我们的目的地已经摇摇在望"。这里的别字, 你看出来了吗?我在读这句句子的时候,故意把自己的身体摇得象波涛汹涌的海浪里航行的小渔船似的,这时候,同学们立刻明白了我的意思,也学着把身体摇晃起来,并且大笑不止。
看来,同音字,是你们写错别字的一个重要原因。跟"摇摇在望"相似的还有:"吃官司",写成"吃关私"、"这个幼稚的小女孩"写成"这个幼之的小女孩"、"开幕了"写成"开墓了"-- 啊,开墓了!太可怕了!会不会出现一具僵尸?

  还有,"我们上台演唱了一边"。我在读以上这句话时,存心走到教室的墙边,靠着墙壁说:"演唱一边、一边!!一边!!"。同学们又大笑起来。请再看一个例子:"他的朗读完全腐合老师的要求。"哎呀!哎呀!都"腐烂"了,还会符合老师的要求吗?还有同学把"闹笑话"写成"闹消化"的呢!这"笑话"真正是要"消化"不了了!再看一个错得出奇的例子:"想象里很纷富",怎么样,好笑吗?"我们将拭目以待"被写成"我们将视目以待"。

  除了同音字,那些形状比较容易混淆的字,也是你们发生错误的原因。请看这样一个句子,"老百娃欢欣鼓舞。"我刚刚把这句句子读出来,就造成了一阵哄堂大笑。"老百娃!哈哈!老百娃!"大家都学着喊道。从此,这位写"老百娃"的女同学就得到了一个绰号--"老百娃"。其实呀,笑人家容易, 你看看自己有没有这样的笑话呢?

  此外,把一个词语写倒, 也是比较容易出现的错误。如,明明是"学习",却写成了"习学";明明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却变成"二丈和尚摸不着头脑!"我的天!"二丈和尚"岂止是"摸不着头脑",恐怕连"屁股"都摸不着了吧!
在紧张的作文行进过程中,出现一些错别字是难免的。避免的办法是写完后尽量挤出时间读上一两遍,读的时候,有两点要注意。一是要适当地张开嘴,把每一个字的口型都做出来,仿佛在讲话一样,但是不能出声;二是一定用普通话,而且还要想象这是赵忠祥或者倪萍的声音。

  说到底,错别字产生的总病根在于粗心,你看,上面的那些字,几乎没有一个不是粗心所造成的。

  告诉你们一个新情况,现在对于那些粗心的同学,我已经改变了策略,不再为他们指出错别字了。我觉得这样做太化不来。因为每次都是我帮助他们检查,他们坐在一旁,转转圆珠笔,东看西瞧,倒是蛮悠闲自在的。我现在开始把这个"皮球"踢还给他们了。

  现在,每当看了他们的作文后, 我再也不告之有哪些错别字了,只是说:"对不起, 有5个错别字,请找出来!过五分钟告诉我!"或者,干脆,学着外国人那样耸耸肩膀,不置可否。好,这下可轮到他们忙活啦! 最近,我用这个办法已经给我班的"错别字大王"摘去了他那顶"桂冠"。喂!有谁愿意继续这个"大王"光荣称号吗?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 08:25:30 | 只看该作者
学包书(个人活动——写过程)
[教学目的]
增强动手能力,能较完整地记叙包书的全过程。准确运用动词,清楚描述动作
一、老师对你说:
你们已经是三年级的小学生,前后读过两个学年的书了。每当开学,当你拿到散发着香喷喷的油墨香的新书时,你一定爱不释手,来不及地翻读起来。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亲自动手把新书包一包、以防弄脏弄破呢?是的,我想,你一定是一个爱惜新书的好学生,也一定学会包书了。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包一本书吧!
请大家仔细观察事先准备的包书纸和所要包的书,再把书一步一步包好包结实,然后,把包书的整个过程以及书包好后的模样都记录下来。
写得好的文章,我们可以带给低年级的小弟弟小妹妹们读,他们读了你们的文章后,也就会包书了!
二、收集新材料:
1.事先准备好包书的工具:包书纸、剪刀、胶水或胶带等。
请说说你为什么要把书包起来?你所准备的包书纸是怎样的?有多大?请用尺量一量看,长有多少厘米?宽有多少厘米?是白纸呢还是印着图案的纸?印着怎样的图案?你喜欢这些包书纸吗?你准备包哪些书?

2.请挑选一张包书纸,把要包的书放在包书纸的正中央。请你根据包书的步骤,一步一步把包书的过程写下来。
请写一写,你是怎样开始折叠(zhé dié)纸张的?先做什么,接着做什么?后来做什么?最后做什么?书包好后,你有没有书写上自己的学校、班级和姓名?有没有画上或贴上一些漂亮的图案?
在包书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什么困难呢?你是怎么解决的呢?

3.你给这本(些)书“穿好外衣”了吗?是穿得平平整整的,还是皱皱巴巴的?以前你的书是别人帮你包的还是自己包的?如果是别人帮你包,那么,是谁帮你包的呢?
请你看看眼前被包好的这本书,它们包得好看吗?现在,请再看看这些由你帮着“穿上外衣”的书,你有些什么想法?请写下来。

三、出些好题目:
请你回忆刚才包书的每一个过程。请想想看,如果要把包书的过程记叙下来,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出一些什么样的作文题目?请把你想到的所有题目都记录到下面的横线上去,越多越好。
四、写作“指南针”:
等会儿要请你写作文了。作文之前,先请你读读下面的一些内容,也许对你有帮助。
1.你包的新书还是旧书?是什么学科的书本?
2.你用的是什么材料的包书纸?上面有什么图案?你喜欢这个包书纸吗?
3.用“先、接着、再接着……”的词语把包书过程一步一步地写清楚。
4.你在书皮上写上或画上什么了吗?你觉得包书有意思吗?
5.包上书皮的书是不是更漂亮了呢?

五、好词语“超市”:
整洁、折叠、翻转、划线、对折、剪刀、平整、变了样、压挺、像 穿  新衣服
六、请你写作文:
先想想,你准备写哪些内容?希望你能在30分钟的时间里,写出300字左右的文章来。你准行!如果你还想多写一点,那就更欢迎啦!
请将你最满意的作文题目写在下面第一行。

题目:□□□□□□□□□□
□□□□□□□□□□□□□□□□□□□□□□□□□□□□□□□□□□□□□□□□□□□□□□□□□□□□□□□□□□□□□□□□
统计一下,你的文章写了多少字?         ;你的文章写了多长时间?          。
七、好句子“货架”:
写完作文后,请你从自己文章里选择一些你认为好的词句添加到超市的“好句子货架”上去。

八、级别自己定:
请给自己的文章评等级。先用红笔在你文章的精彩处划上波浪线,再在“太阳(优秀级)、月亮(良好级)、星星(合格级)”三个等级里选定一个等级打“√”。
太阳级□       月亮级□       星星级□
九、小伙伴点评:
请大家来阅读批评你的文章。看看文章开头写得怎么样?结尾写得怎么样?有没有写得好的词句?有没有什么错别字?能否给你的文章提点小意见、写段小评语呢?

点评同学签名:         
十、作文“反光镜”:
请你先读读同学的同题文章,再对照自己写的文章,有没有什么收获或者感想呢?有的话,可以写在文章后面。
[作文实例]
                                    包  书
  盛心悦
今天,我要为《童话王国一百天》包封面,因为它已经很烂了,书角毛毛草草的。我非常喜欢这本书,它给了我许多快乐。这本书的故事很好笑,图画也很精美。让我爱不释手。
我拿出一张蓝色带有银边的包书纸,上面有我喜欢的美少女。“美少女呀美少女,今天我要给你做一个新家。你一定会满意的。”我说道。(给各种各样的“画中人”说话,跟各种各样的东西打招呼,是我们少年儿童经常做的事。既然这样,把这些对话和自白写进文章,也就顺理成章了。——大鼻子李教授)
我先把包书纸对折,把书塞进对折好的包书纸里,纸一下鼓了起来。接着,我按书的大小,用手指指甲掐边,于是在美少女的头上、手上、脚上出现了一道道折横。
然后,我把《童话王国一百天》移开,按着折印折纸,折好纸后,我兴冲冲地把书塞进折好的封面套子里,又在封面上写好《童话王国一百天》。
咦,这本书怎么像小孩穿着大人的衣服,整个松松的。我觉得自己包的书不好,美少女也好像噘着嘴对我不满意,怎么办?
妈妈看见了,就在一旁边指点我:“你把包书边再折进去一点点,并用双面胶胶住。”
我又花上大约十分钟的时间,又是折、又是粘。果然,刚才还松松的封面一下子就服服帖帖的粘在了书上,美少女也显得精神多了,好像在对我说:“谢谢你给我一个舒服的家。”(文章里四次写到了包书纸上的美少女,把张包书纸写活灵活现。本来包书纸是没有生命的,一旦把包书纸上的美少女代表包书纸,包书纸也就活过来了。小作者真有办法!——大鼻子李教授)
我看着这本好像刚从书店买来的新《童话王国一百天》,忍不住亲了它一口(写得很真实,我们看到喜爱的东西时总是要亲一口。对!既然亲了,也就应该记录下来。——大鼻子李教授)。我的心爱的小人书有了新家,真是太棒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11-6-28 21:57:59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16:52 , Processed in 0.18207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