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80后写手青春进行时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7 05:14: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80后写手青春进行时
[记者观察 - 2009-04-17 ]

策划:曹蕊 
□ 采写:李双 吴琪


前言
  过去,人们常说“诗人已死”。如今,在这个步伐越来越快的时代,我们渐渐意识到,连文学也快要奄奄一息了。

  罕有人仍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大家获得信息的渠道,变成了看报、看网页、看电视。

  多年前,青葱校园里那些整夜奋笔疾书怀揣文学梦想的文学青年,那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沉浸于自我世界中的叛逆岁月,已从我们的心底和这个时代的集体记忆里消失。

  近日获悉,在刚刚结束评选的第七届湖北省高校新青年小说大赛中,我校陈淼、邹王维两位同学的作品《落日美术馆之约》和《民工》分获二等奖和三等奖。作为仍保留着文学梦的“小众”,两位80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文学理念与生活态度呢?带着这个疑问,记者走进了两位新锐写手。
陈淼
陈淼:随心所至
谈爱好:情定图书馆
  一身黑色休闲装,一边听歌,一边推着自行车自信地走在学校的林荫道上,这就是刚在“新青年”小说大赛上斩获二等奖的注会08302班同学陈淼。

  陈淼的父亲是一位语文教师,他因此从小受到父亲的熏陶,尤喜读书。中学时代,还有很多人处在懵懂未知之时,他已开始泡图书馆,广泛涉猎和积累各方面的知识。

  虽然获奖作品是小说,但陈淼坦言,他更喜欢杂文和哲理散文。“我喜欢余秋雨的作品,他的文字比较温和,让人感觉很舒服。他写了很多散漫的文章,比如,他在旅游过程中尽情享受,尔后用文字将舒心的感觉表达出来。我也是这样,写作过程中从不存有任何特殊的目的,往往只是随心所至。”

谈作品:跳出悲剧怪圈 独爱大团圆
  在获奖作品《落日美术馆之约》中,陈淼讲述了一段发生在大学校园里的纯爱故事:大四学姐(林安蓝)喜欢上了大一的学弟(林家睿)。在公交车上,安蓝有意接触家睿,跟家睿说她必须在下午两点钟之前赶到参加落日美术馆的考试,但是现在她需要休息,希望到站时,家睿可以提醒她。家睿果然错过了安蓝要下的站,安蓝“醒”后,发现自己已经错过目的地,就告诉家睿,因为错过考试,自己将面临失学困境,家睿则自信地说他会负责一切,于是两人由此开始了一段得而复失,失而又得的唯美之恋。

  有趣的是,陈淼是个大男生,在文中却以女主角作为第一人称,揣摩女孩子细腻的心思。“我是被流放在沙漠里的骆驼,对于自己的命运只能认账,骆驼不就应该呆在沙漠里么?可是,我会常常想起你。”小说中,女主人公将自己比喻成一只骆驼,虽然内心很不愿意待在沙漠里,但是命运如此,只能无奈地顺从。幸运的是她心地善良,最终收获了真爱。

  陈淼说,这篇小说故事的灵感源于他和一位朋友(即女主人公原型)的聊天,而现实中的这位大四学姐正是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和她的心上人走到一起。陈淼抛开世俗与现实对“姐弟恋”的偏见,为故事营造了温馨美好的结局。他说:“以一个旁观者角度,我为学姐感到惋惜,所以写了这篇小说。虽然悲剧能打动人,但我一直喜欢大团圆结局。”

  对于小说,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没有必要为了悲剧而悲剧,把故事编造的凄惨无比,否则就会走向极端。”同时他也承认,小说毕竟是理想化的世界,与现实会有距离,但也因此而有着超现实的美感。

谈文学:写作是闲暇时的享受
  在生活中,陈淼是洒脱而随性的。对他而言,文学是一种业余爱好,不应该赋予其太多功利化的目的,作品《落日美术馆之约》只是他在浅水文学社里的一次例行作业,获奖在他意料之外。

  “我喜欢在写作的时候,体验文字在心脏和大脑之间的悸动感。”在他看来,文字需要的是自己安安静静的享受,而不是拿出来炫耀以满足虚荣,然而现今,很多同学却将它作为装点门面的工具。

  自始至终,陈淼都认为,“作家”、“小说家”这样的称谓对自己、对身边的人都太夸张了。他的身边也有不少同样喜好文字的朋友,但都没有当作家的想法,更不可能将其当做一种学问来研究。

  “如果是发自内心喜爱文学,就不该去靠它吃饭,那样反而会让自己变得很功利,很疲惫。”陈淼说,“文学只是一种闲暇时的享受,将其职业化只会使他背离本质。”谈到是否想过出书,陈淼摇摇头笑着说,一个才吃了20年饭,走了20年路的人,没有足够的阅历,更没有资格去写书。
邹王维
邹王维:为“文”而生
谈启蒙:少年怀才初长成
  人之初,启蒙先行。

  初中语文老师的“特别关注”让邹王维在文学创作上充满动力。“每个晚自习前,老师都会专门抽出一小时来读我的文章。”邹王维说。老师的重视,一方面鼓励他继续创作,另一方面也激起了更多同学在文学方面的兴趣,提升了他们的写作能力。伯乐为千里马之所幸,才能被大家认可。初中时的他,就彻底爱上了文学。

  高中时,邹王维参加了学校文学社,并成为社长,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使他受益颇丰。与同龄人相似,他开始看青年杂志《萌芽》,被其中新锐作家们独有的风格所吸引,并开始尝试写作各种类型的中短篇小说,短短几年,他先后创作小说达一百余篇,累积达数十万字。

  “高中是我的创作旺期,但高中的作文教育却是束缚了我的思维。”邹王维语出惊人,他告诉记者,准确而言,高中生是在学做作文,而不是学写文章,学生想借此有文学上的大进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与其在那种类似‘八股’的东西上下工夫,还不如省下时间多看看书。他也承认并非对高中的作文教育全盘否定,存在即合理,它只是和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不对味儿。邹王维笑着说:“文学需要创新,高中作文创新只会有两个极端的结果,要么满分,要么零分。”

谈作品:我坐在夕阳里 看城市的衰弱
  邹王维的获奖作品题为《民工》。

  文中讲述了一位高考失意的学生(朱永天)被迫沦为民工的故事。在工地里,由于生存的压力,他不知不觉地就和其他民工站在了同一条线上,一起抵抗老板的剥削。老板以解雇所有工人来威胁他们,工人无奈以至最终妥协。后来,朱永天的师傅在工地上施工时坠楼身亡,与此同时,他又意外揭开他就是老板的儿子的真相,而自己一直喜欢着的女孩——师傅的孙女,却不堪压力离开了那座城市……

  他说,这篇小说是他在高二时完成的。一个偶然的机会使他接触到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农民工。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感触颇深,从民工的视角,让他俯瞰这座城市的衰弱,触碰到了残酷的社会现实。

  文章揭示了民工艰苦的生活和人们迫于压力不断向老板妥协的无奈事实。其中有句话是这样写的:“我曾问过师傅,为什么你们一年到头都在工地上呢?师傅回答我,因为工地就是民工的生命。现在师傅永远留在了工地,活在了他的生命里。”

  为了写这篇小说,邹王维进行了长期的观察,收集素材,文中的许多细节都是对民工的生活最真实的写照。而当今,温室中成长的大学生漠视社会的残酷,更无法了解底层人民的艰辛。邹王维说,他想通过小说,唤起大学生的忧患意识。

谈80后:空虚与浮躁交织
  “纯文学的土壤只在大学。”邹王维如此说。他认为中学的创作略显稚嫩,走进社会以后文学就会走向世俗化,而成为商业化的产物,而大学非常适合纯净文学的生长。

  当代的大学无疑是80后的天下,而与80后以及从大学走出的一些作家相比,邹王维很有信心。他说:“有时候看一些他们写的小说,大多只是为了‘消遣’,如果换作我来写,可能有过之而无不及。”他认为,这揭示了大学文学创作质量走低,经不起岁月磨砺的薄弱的一面。

  近年来,大学生愈来愈青睐网络小说。邹王维说,网络文学也是80后作家展现自己的平台,因为几乎同龄,所以很容易引起青年读者的共鸣。网络文学是把双刃剑,它一方面方便了人们的生活,便于阅读,同时给平民作家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则出现了很多糟粕作品,因为大学生的精神世界普遍空虚,许多写手仅仅满足大家的空虚与欲望而写作,背离了文学的本质,也阻碍了文学的发展。

  “一个网络写手一天敲出近万字的文章,如此速度怎么可能出质量?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很容易浮躁,很少有人真正愿意沉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搞创作。”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2 18:21 , Processed in 0.24267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