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3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集》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3:40: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集》



  书名:《旋转在内心的月亮》
  《巡行在梦中的玫瑰》
  《倾斜在掌心的城市》
  出版社:北京出版社
  作者:朱家雄主编
  定价:15.00元/册
  开本:32开
  简短介绍或广告语:
  这套中篇小说文丛精选了生于70年代青年作家的自荐代表作。李寻欢、周冰心、王艾、宁财神、安妮宝贝、周洁茹、金仁顺、赵波、陆离、戴来、水果、洛艺嘉、郭小橹……这些已在文坛小有名气的70年代生的青年作家异常尖锐地呈现了当下中国写作的可能与困难。他们成长、生活于中国丰富的年代,因此他们的写作也充满了丰富了元素。他们的经验与认知是新鲜的,他们的情感与文字是另类的;他们的行为与才华甚至成为了年轻人的偶像,同时也遭到了一些人的非议。而在当今文学崭新的年代里,无论是鲜花与掌声,无论是缺陷与遗憾,70年代生的青年作家已经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起跑线上。
  我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感到了轻松和愉悦,我从这些作品所展现的那种率性的和充分个性化的生活空间中获得了新鲜感。
  ——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谢冕
  这套小说文丛中展示了中国年轻作家的作品,异常尖锐地呈现了当下中国写作的可能和困难。
  ——北大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张颐武
  这些七十年代出生的作家俨然已经构成一个不小的群落,引发了各个刊物追捧的热情,他们要成为气候似乎已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他们虽然未必具有什么革命性的冲击,但却可能改变传统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传播方式。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陈晓明
  这个群体似乎并非如上代或上上代人那么明显地模仿或追随大师,他们的文学某种意义上来自时尚,指向时尚。
  ——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马相武
  内容简介或书评电子文本:
  才华因勤勉而生辉(书评)
  谢冕
  记得去年,我和一些朋友应邀游衡山。在落日的余晖里,我们抵达祝融峰畔的会仙桥。会仙桥其实并非是桥,它是一座屹立千仞的巨大峰峦,由此俯瞰,是波涛汹涌的万顷云海。游人散尽之后空廓而静寂的会仙桥畔,那里伫立着两位少女。夕阳柔和地笼罩着她们,她们面对着满山的青翠。
  两位少女闲云野鹤般的情态,深深地感动了我们。交谈之后,得知,其中一个女孩刚刚接到北京某大学中文系的录取通知书,她是来山中向自己的女友告别的。因为是文学的同行,陪同我们游山的《衡阳晚报》老总雷安青先生,热情地向这位未来的中文系学生介绍了我。这位少女很羞涩,也有点不好意思。她谦虚地说她知道得很少,只知道北大有余杰、孔庆东等等。
  会仙桥上的经历启发了我,时代是在飞快地进步着。一些我们熟悉的东西已经无可怀疑地成为了历史。时代的进步总是让人们记住一些东西而忘记一些东西,当然此中也包括了不应当遗忘的东西。当今的青年人自有他们的偶像。从这点看,我首先是为时代的进步感到安慰,当然也希望新的一代人能够了解一些历史,并乐于接受我们这一代人的那些有益的经验和认识。
  这就说到了《70年代青年作家群自荐中篇小说》这一套书。这些书的写作者都是生于上个世纪70年代的,都是一些意气如虹的当代青年。他们诞生的时候,笼罩我们上空的最近一抹阴霾正在随风散去。他们生活在与我们曾经历的那种生活迥异的环境中,他们拥有的是一片无比辽阔的开放的天空。精神的禁锢、充满敌意的人群、粗暴的干扰和无休无止的人为的斗争、愚昧的残忍,已成为仅仅属于昨日的噩梦般的记忆。
  毫无疑问,这些作者是有才华的。我想,智慧可能来自天赋,但才华不是。才华产生于丰富的实践和积累,产生于对于传统以及他人的有益经验的吸纳和承袭,才华因勤勉而生辉。我们这些人曾经生活在贫瘠的年代,而他们的年代却是丰富的。生在丰富的年代,无数前辈的和同辈的文学智慧像周遭无所不在的空气包围着他们。不妨设想,如果是一只勤奋的章鱼,他们中的任何一个只要向四周伸出吸盘,就可以得到他们需要的营养。我艳羡甚至有点嫉妒这些吸盘。
  但是最让我倾心的是这批作者所拥有的文学的高起点。他们和我们不同的是,他们一起跑,就理所当然地跑在了我们的前面。自从“文革”动乱结束之后,文学因时代的开放而一径地向前狂奔。短短数年之间,中国文学不仅迅速地摔掉了捆绑他们的枷锁,而且有了来自四方的经典的启示和借鉴。解放了的中国文学因这种广泛的吸纳而变得成熟了。整整一个新时期的文学实践,就是一部中国当代文学的艺术解放的历史。由此回望,我们可以庆幸地说,这批才气横溢的年轻人已经站在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起跑线上了
  我愿意坦诚地承认,我读这些作品的时候感到了轻松和愉悦,我从这些作品所展现的那种率性的和充分个性化的生活空间中获得了新鲜感。我曾在不同的场合强调过,文学从根底上看是个人的,尽管文学应当通过个人到达公众和社会。文学无疑应当表示对个人的尊重,文学有充分的理由和权利表现过去受到歧视的私人生活。在这一点上,你们不仅没有过错,而且已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也是在这一点上,我看到了文学的发展和希望。
  与此同时,我还想着重表达如下的观点:自由不是放任,更不能成为无节制的同义词。作为年长的人,我有理由对当今某些文学表现出来的自私倾向表示忧虑。文学是宽广的,文学的功能也是多样的。文学不是政治,文学也不是说教,但文学除了娱乐和闲适,还应当是于己、于人、于社会是有益的。所以,有益的文学不应当忘记它对周围人群的关怀。真正伟大的文学总是通过它的精湛的艺术,表现出对自然和人类的责任和爱心。
  新的小说新的意识
  张颐武
  这套小说文丛中展示了中国年轻作家的作品,异常尖锐地呈现了当下中国写作的可能和困难。它显示千禧时刻的中国文学仍然存在的敏感性和某种衰退的征兆。
  “70年代出生”的作家已经是文学界谈论已久的话题。其实以出生的年代来界定文学潮流往往没有太大的意义,也未必具有概括力,但这里入选的70年代作家的写作风格和内容的确往往非常一致。他们的写作接近于80年代的刘索拉,90年代初期的陈染、林白等人所建立的自我倾诉、强调个人感觉的“谱系”。他们似乎都有所谓“个人写作”的文脉。
  这些作品几乎都聚焦于当下的全球化与市场化时代的城市“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经验,往往表现出对于“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非常有趣的矛盾心态。一方面,这些小说都表现出对于丰裕生活的渴望,表现出对于“新经济”下的那种突如其来的成功的渴望。这些作品往往描写年轻知识女性遇到时髦的“新经济”的成功者,而且这些小说几乎丝毫不掩饰对于“成功”的欲望。另一方面,这些小说又表现了某种另类的反叛性,表现出对于循规蹈矩的“中产阶级”价值观的不满,这种不满非常接近当年的“垮掉的一代”对于社会的不满。小说里的人物往往希望过一种越轨的生活,希望超脱“中产阶级”的伦理,寻找某种超越的可能。这种矛盾的处理正好反映了中国当下的青年的“中产阶级”想像的极度的矛盾性。一方面渴望个人力争上游的成功,另一方面希望保持一种激进的想像,这种矛盾正是中国全球化与市场化的急剧发展的结果。他们往往要遗忘当下的现实中的另一面,也试图遗忘历史的记忆。但这里展现了一种困境,一种更为深入的矛盾。这里有一些看不见的人和空间与时间在默默地涌现。它们是最需要和最渴望被压抑和遗忘的东西,但又如此无情地时刻涌现在本文之中。“革命”和“底层”,如同幽灵,又如同电脑文本中的乱码从文本的断袭和缝隙之处“浮现”出来,使得这些好像仅仅有关身体和个性的文本有了某种新的意义。
  70年代作家乃是这个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文化的最为戏剧化的表征,他们的写作投射了这个时代年轻人在困难中的可能和限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5:34 , Processed in 0.070748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