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关注70年代作家的写作和70年代人的思想状态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3:4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关注70年代作家的写作和70年代人的思想状态

  

   
   在1996年之后,70年代的这一批人出现了,他们的特点是除了对物质生活的感受之外,整个精神状态也产生了变化。他们不是一定要抓住一些东西,一定要和一些东西对抗,精神的也好,物质的也好。他们缺少“文革”或者思想解放的背景,他们的作品只是表现自己的自在状态:流浪艺人、酒吧生活和性爱,没有底蕴,没有根基,自己都把握不住自己,像行云流水一样在社会上流淌、漂泊。
  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和前人不同了,他们除了对物质生活的渴望之外,更渴望自由、不受约束的生活。
    他们还关注到了欲望的描写,集中在性上。但是以往的作家对性的描写带有思考的性质,比如王蒙写性与政治,贾平凹写性与文化,而这一代人对性的看法就更加放松,没有精神负担,而只是一种存在的方式。这其实是社会开放和宽松的标志,人们可以大张旗鼓地来讨论性了。
  他们的作品大量地涉及酒吧、舞厅和宾馆等,但并不代表他们自己就沉沦在里头,相反地,他们自己的生活反而非常艰辛,所以这些场面仅仅是描写而已。而这种表现,有他们自己的美学合法性,这是现代都市中实实在在地存在的现实。
             ——杨扬(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文学评论家)
    70年代的这批作家其实彼此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不能够一概而论。很多人都认为一些人的作品就代表了社会的一种倾向,把作品当作展现社会的窗口。在相同的背景下面,他们形成共同的思维方式,或者有一些共鸣,但个体的创作都是非常各异的。
   陈村(作家)可以说,70年代作家中的很多人,他们所描摹的生活和他们自己的生活并不是重合的,在某种程度上说,并不非常真实,而是有一种在舞台上的感觉,是他们想要得到,但是没有实现的时尚生活。
    但是这个群体中出现了一个好的现象,城市到了他们的笔下,整体地纳入了他们的视野。以往我们的文学作品从本质上来讲带着相当浓厚的乡土气息,即使描写的是城市生活,但是仍然带着无法磨灭的农村的思维。
  在我们的传统爱情价值观中,没有爱就没有性,如果说有爱,那么性也就成为惟一的性。但是他们所谓的希望有爱又有性,统统变成了一种托词。从心理学上的角度讲,是因为他们自己的不安全感,不知道一脚踩出去是什么,才留恋以前的东西。
  这一代人并不是说找不到自己,找不到自己应负的责任。他们的青春期被无限地延长了,赖着不肯负责任,大家都在回避、逃避责任,最好就处在一种不必负责任的状态中。但是负责任的一天会到来的。
  70年代作家在作品中对价值观和道德感冷漠也好,欣赏也好,他们的确没有树立起无论是东方的或者是西方的价值观,但是社会不会容许你永远处于不负责任的状态。你可以不负责任,但是生活会教训你的。
  这一代人中的大多数很快会过去的,因为他们本身就不深刻,有一种时尚色彩。但是真正伟大的是无法被湮没的,比如张爱玲就是永远不会被湮没的,因为她太独特了。
                           —— 郜元宝(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整体来看,“七十年代人”较之以前的代别的写作,变化的幅度较大也较快,其整体的倾向在于,在看取生活上走出了线性的历史,而更关切其现实形态与块状流动;在文学表现上不再纠结于“精神”、“意识”的层面,而更注重以有活力、有张力的语言表达欲望化的感觉。应当承认,这样的文学追求与当下的现实生活,在很大程度上是相呼应的,而不是相悖的。不如此,便不能解释她们的创作的生生不息,以及造成的影响的愈来愈盛。
    “七十年代人”实际上是一个个艺术个体的集合,不同的人各有特点,整体上相当丰富多彩.
                            —— 白烨《“70年代”作家的今天与女性写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7 00:39 , Processed in 0.07438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