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七十年代女作家的“另类”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2-8 23:58: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七十年代女作家的“另类”






2003年9月11日星期四
荆楚在线(湖北日报)文/葛红兵
70年代作家基本上都生活在现代都市,中国社会持续的稳定、繁荣给了他们稳定的物质生活背景,也给了他们波澜不惊、悲喜有序的精神生活。这是一个物质盛世的时代,文学上也出现了强烈的盛世化倾向,其表征为小说在题材上的进一步个人化以及精神取向上的感官化,知识分子的个人的情绪、个人的遭际在文学中被过分强调,而且这种情绪和遭际与时代社会的整体生活开始脱节,个人成为文学的中心。文学在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它当初对社会生活总体面貌的关心,开始成为娱乐消费品,它不是真正的关心人们的精神生活品格。
在这个背景中,汪静玉可以说是独特的。她没有加入70年代生作家对高楼大厦、宾馆商厦等物质景观的朝拜,对派对、麻药、跨国性爱、性开放的合唱;没有让自己的作品陷入爱情小说的狭窄天地。她的眼光是社会的,她关心的是“人”在世界里的精神遭际和命运。汪静玉常常会把自己的主人公放在单位、邻里等社会关系中来处理,在汪静玉小说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由公司大楼、机关大院、居住小区构成的封闭的社会生活空间,会看到这种封闭空间对个人精神以及肉体的挤压。《玻璃翠》中的乔茜、《蝶恋花》中的颜玉红都是在这种背景中挣扎的角色。这种写法在70年代生作家中是非常特殊的。汪静玉小说中最主要的生活场景是办公室、家庭,这就让她的主人公获得了社会身份,也让她的小说获得了社会性。
汪静玉的写作思路是较为大气的,中间流动着某种开放的禀赋。汪静玉小说在写作上属于学院一路,可以看出汪静玉的小说兴趣是偏向于技巧方面的,她走的是想象型写作的路子,这一点也和当下70年代生作家不一样。当下70年代生作家大多数是体验型的。汪静玉喜欢建构戏剧性冲突,喜欢人物命运的急转,这使她的小说非常好读,情节紧张,高潮频出、悬念迭起。她善于把人物放在激烈的人际冲突中试炼,让人物在各种试炼面前充分展示其内在的一面,也让人物在这种激烈的冲突中获得命运的戏剧性转折,从中折射世态人心。《玉面子锡》中苏寡妇就是这样一个人物,苏寡妇对王君的嫉妒愤恨,发展成对王君的迫害,但是,这迫害却出人意料地成全了王君的名声,小说结尾她女儿林洁接手美容院的结局也是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2003年之后,一批新锐作家的出场,改写了上世纪90年代末“70年代生作家”写作上的共名现象。文坛对“70年代生作家”炒作渐渐平息的时候也就是70年代生作家渐渐水落石出的时候。新一批70年代生作家的出场显示,70年代生作家正以越来越成熟、越来越个性化的面貌改变着当下文坛写作面貌,汪静玉在此时出现,可以说适逢其时。
(《邂逅天堂的后窗》,汪静玉著,中国文联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8 06:08 , Processed in 0.10336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