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神舟8号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校园网络新闻写作要素

[复制链接]
11#
发表于 2010-4-25 18:31:49 | 只看该作者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5-11 07:11:39 | 只看该作者
教育不是没有新闻可以,只是缺少具有新闻眼光的写手,或者说缺少有这方面爱好的老师,因为这是一个只有苦劳,没有多大功劳的事情,我想很多的老师是不会因此而去费力费神的吧!
  就是阅读这两则网络新闻创作知识贴子的老师也少得可怜了哟!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5-14 11:27:20 | 只看该作者
教育新闻不被教育人自己所看重,究其原因就是教育对于宣传自己形象的重视程度认识不足。
14#
发表于 2010-10-1 08:13:2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信息与简报的基本写法
作者:佚名   
  信息、简报是新闻的一种体裁,多用于党政机关内部,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反映情况、提出建议、参政议政、发挥舆论监督的重要工具,写作方式基本一致。信息、简报也可以在报纸上发表,用以反映部门内部最新工作动态。

  如何写新闻。新闻是新近发生、发现的具有一定意义的事实的报道。新闻采写涉及到两条最基本的原则:一是要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二是要坚持新闻的时新性(速度快才能体现时新)。如果在写作过程中偏离了这两条基本原则,"新闻"也就不会成为新闻。

  撰写新闻,要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主题突出,结构合理,切忌冗长、罗嗦。新闻与评论不同,因此也不可用"表态式"语言;与文学作品不同,不应有抽象的内容。新闻的结构形式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尾、新闻背景。

  新闻的标题。能够概括、提示、评价新闻的内容,揭示新闻的本质,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标题的好坏直接影响消息的新闻价值。标题包括主题、引题、副题、提要等,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排出。

  新闻的导语。是新闻这一裁体特有的概念,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个重要特征。导语有六个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事、何人、为何、如何。"六要素"俱全的导语,其长处是:具体、完整,看了导语,对整篇报道的主要内容,大体能够了解。具体在写作过程中,也可以只写部分要素,要求好中挑好,把最重要、最新鲜、最能引起读者兴趣的内容,突出的写在导语里。

  新闻的主体。导语之后,新闻内容的具体展开部分,叫主体。它起到注释导语的作用,使导语中的事实更加清楚,更加详细,以满足读者深入了解新闻事件的要求。

  新闻的背景。在部分新闻中,提供一定的背景材料,有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为读者所不熟悉的新闻事实作注释;二是帮助读者理解新闻事实的意义;三是作者表达个人的观点;四是使新闻的内容充实、饱满,富有立体感,并增强新闻的情趣、感染力和说服力。

  新闻的结尾。结尾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有时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或最后一个层次。它是新闻事实的结尾,它依附于事实,并不一定需要议论和抒发。这是新闻区别于其他文种结尾的特殊形式。

  如何写简报和信息。学会了写新闻材料,也就学会了写简报和信息。关键是多写,在写中练,勤写多练中才能逐步提高。


15#
发表于 2010-10-1 08:16:39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稿件的写法(学习资料)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孙猛
一、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的意义
首先,我认为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对于大家提高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会有较大帮助。平常我们经常说,新闻写作是“七分看问题三分写稿件”。比方说,写今天培训班的稿件,就得先搞明白,为什么要办这个班,是因为存在什么问题要解决什么问题才办这个班。于是,我们就可以这样写了:为了提高各级干部的综合业务素质,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办了一期培训班。如果面对每一件事情,大家都能够按照撰写新闻稿件的习惯去想,这件事为什么要做,是因为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才要做,怎么样做才能达到目的、有效果,这种思维习惯养成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能够增强。
其次,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真实、及时、有效地反映工作成果。不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人,一天到晚都在干工作,确实也做出了很多成绩,这些成绩如果能够通过新闻媒体反映出来,可能会得到很理想的效果。平时,某某报纸或电视报道了某某单位或个人的事迹后,我们就经常会听到这样的话:还不如我们做得好呢!这很可能不是一句狐狸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而是真的是他们的工作做得比较被报道的要好,甚至是好很多。因此,在“酒香也怕巷子深”的信息时代里,如何把自己的工作宣传出去,确实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第三,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能够比较有效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平时我们在单位里,早上上班时遇到个人,女的遇到男的,说一句“XXX,你今天看起来好精神啊”、男的看到女的,来一句“啊呀,XXX,你今天又比昨天漂亮了、年轻了”。虽然人还是那个人,脸还是那张脸,而且还只有越来越老的可能。尽管大家都明白这个道理,但是这种“去年二十今年十八”的赞美,因为符合人心向善的逻辑规律,往往能够让大家都感到心情愉悦。而正面的新闻报道也同样有这样的功效。无论是被报道的人和单位,还是撰写新闻的人,都会有成就感在心头油然而生,无形中就有效调动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有些社会效应大的典型报道,这方面的效应尤其明显。
第四,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会对个人的成长进步形成直接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说,撰写新闻稿件对作者的综合素质是有一定体现的。我不是说能写新闻稿件的都是比别人能力强的,而是指撰写新闻稿件需要作者有一定的查找问题、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方案的能力,具有较为扎实的文字基础,还要有较强的协调能力。我相信,如果我们在座的基层人口计生干部中出现这方面的人才,很可能就会得到重用。也许这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开办这个培训班的目的之一吧。
从上述的四个方面看,虽然大家工作都很忙,但还是值得在百忙之中抽出一定的时间来撰写新闻稿件的。但是,有人也许会说,我们也不是不想搞报道,只是条件不充分,和专业的新闻记者没法比。但我却不这么认为,专业的新闻记者是有他的优势,比如时间、精力上比较集中,掌握了熟悉的技巧等等,但我们也有我们的优势,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二个方面,即两个知情。
二、基层干部撰写新闻稿件的优势
一是对工作重点、难点的知情。
在对工作的重点、难点的准确掌握上,基层干部所具有优势是专业新闻报道员难以比拟的。大家可能都接待过记者,或者看过记者采访,许多时候,如果没有精心准备,记者很容易问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来的。这叫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我们在座的领导们都是人口计生工作的专家能手,对什么是工作重点、难点,什么事情是一段时间内上级抓得紧的,都是了如指掌。这一点对于搞好新闻报道工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我每次采访一个部门的工作,都必须先找一大资料看看,然后找熟悉工作的同志东扯西拉的请教,才能够确定从哪个角度入手来抓报道主题。在这个过程中,没少闹笑话。(举例:流管处的数据交换平台。)
二是对拟采访对象的知情。
不要说媒体的记者,就像我这样的宣传干部,每次到一个地方采访都是匆匆忙忙的。一方面是自己的时间比较紧,另一方面怕打搅被采访者。但是,不管是记者还是我这样的,大凡都有一个习惯,那就是采访得越细,问题问得越清楚越好。(举例:通州采访。)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写的都是我们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人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工作是自己一滴滴汗水干出来的,写起来是信手拈来,驾驭自如。
只要我们能够充分发挥这两个优势,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就肯定不是难事。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将汇报的大题目称为“春江水暖鸭先知”的用意。
三、新闻写作的基本知识
(一)新闻的定义
掌握新闻稿件基本要素的目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选题能力,即让大家能够独立判断出什么样的工作或事件能够作为新闻报道的素材。
首先,什么是新闻?历来说法不一。新闻定义的争鸣伴随着新闻学的研究,已走过一个多世纪的路程。国内外众多资深新闻学专家和新闻工作者,给新闻下了170多种定义。
无论中外古今,公众认知、理解的新闻就是某种见闻。如果我们以属加种差的形式来给新闻这一概念下定义的话,见闻就是新闻的属概念。找到了属概念,使用内涵定义法就可以根据不同的种差,给出不同的定义,如从性质、发生原因、种属关系、功用等方面就可以列出下面一组基本定义。   

1.性质定义:新闻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性质定义反映的是新闻的基本特性,即新近、新鲜、新奇,用一个字来概括即“新”。
  2.发生定义:新闻是通过对新近、新鲜、新奇事物的感知而获得的见闻。发生定义是立足于新闻产生的方式来给新闻下定义的。这种方式就是人的感知形式。
  3.关系定义:新闻与过时、陈腐、平淡的旧闻相对,是新近、新鲜、新奇的见闻。关系定义突出的是新闻与旧闻的关系,要表明的是前者和后者同归“见闻”一“属”,是同属中的两个不同“种”类。
  4.功用定义:新闻是能够满足受者喜新好奇心理的新见闻。功用定义所表述的则是新闻的最基本的社会功用,而不是作为某种特定工具的特殊功用。
可以说,上述一组基本定义具有最广泛的概括性,能够正确地定位新闻的外延与内涵。
(二)新闻稿件应具备的几个基本要素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一:新闻事件具有能够满足读者好奇心的特征。
上学的时候,老师们说,资本主义国家的新闻定义通俗点讲,就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是新闻”。老师讲完了,大家就在教室里哄堂大笑起来。现在想想,其实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咬狗”式的新闻也很多。比如说,现在众多的媒体炒作、明星包装等等,你骂我,我骂你,似乎很热闹,但从实质意义上理解,与前面所说的“人咬狗是新闻”的调侃也差不了太多。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我们在这里不能分析得太深刻了,否则就有可能出政治问题了。但是,之所以提起这些,是因为它充分说明了新闻选题的侧重点,就是应该在“创新特征”上下功夫。你想报道的事件它必须得有点新意,能够满足读者的好奇心理。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我们可以把新闻性理解成工作中的创新性,即我们所做的工作是独一无二的,是可以让大家感到眼前一亮的。比如说,我们石景山区人口计生委搞了一个性科学教育基地,这对于性观念保守的中国社会来说,就是一件具有很强创新特征的工作。围绕这样的一个选题做文章,就非常符合新闻事件能够满足读者好奇的特征。
在北京的各家媒体中,社会新闻这一块,这样的稿件是占了绝对多数的。但是,在我们结合工作搞报道的过程中,这样的稿件却是相对较少的。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二:新闻事件具有典型性特征。
典型报道对于非专业从事新闻工作的人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它却是我们结合工作撰写新闻稿件时必须掌握的。因此,对新闻的典型性特征,我就稍详细点讲。
    具有典型性特征的新闻稿件是北京日报、京郊日报、中国人口报等我们所要面对主要媒体的重要刊载内容。这类稿件大约占上述报纸用稿量的三分之一左右。前段时间我和我们刘凤婷处长给咱们石景山区写的“让爱与阳光同在”一稿,就属于典型报道。2006年,全国上下都在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咱们石景山区和全市、全国的其它地方比,比他们搞得好,咱们就是典型,写咱们怎么开展关爱流动女孩行动的稿件,就属典型报道。因此,对典型报道可以简单作这样的理解:即典型报道就是百里挑一树典型。
    大家都在做同样的工作,谁做得好,谁就是典型。如刚才我们说的关爱流动女孩行动,我们做的工作是全国都在做的,但我们做得比别人好,做得有特色,做得有成效,因此,我们石景山就是这方面工作的典型。
    谁做了大家都想做但基本上都没做好的事情,谁就是典型。学雷锋做好事,拾金不昧,把工作当事业干,做出一番让大家刮目相看的工作业绩来,等等。这些都是大家想要做到的,但是真正做好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却是十分地不容易,因此,谁做到了,谁就有可能就是典型。谁做了与当前的宣传教育主题有着密切关联的事情,也可以作为特殊情况,成为一个特定时间段的典型。比如,当前全国人口计生系统都在学习中央的新“决定”,哪个单位哪个人在学习活动中有创新,有成效,谁就有可能成为这一较短时间内的典型。
    把上述的一些典型的工作或事迹报道出去,就是通常意义上所称的典型报道。
    典型报道的一个容易产生的错误理解,就是把一般的好人好事或者履行应尽的职责或任务当做新闻事件来报道。比如某某某帮某老人解决了一个什么困难之类的。这种事迹是否是新闻,必须要看是否具有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此类事件是否与当前的宣传主题有较强的关联;二是当事人做这件事是不是轻易就可以实现的。比如,近段时间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连续播出了多位普通百姓学雷锋做好事的新闻,主要原因就是因为这与建立和谐社会、关心弱势群体有着密切联系。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三:新闻事件具有指导性特征。
与新闻事件的典型性特征相比,新闻事件的指导性特征既需要具有典型性特征,还要具有可推广、借鉴的特征。也就是说,指导性特征是建立在典型性特征之上,并高于典型性特征。
    具有这一特征的稿件是党报党刊用稿率最多的,大约要占百分之五十以上,在中国人口报的头版、二版,更是占到了百分之八十以上。但是在北青、北晚、法晚等以发行量为办报目标的报纸,这类稿件就只占不到百分之二十,而且这部分稿件还都是政府指令性稿件,不登不行。如果让报纸自行选择,他们可能一篇都不登。他们的选择只能是围绕事件的新闻性与焦点性来做。因此,下面我们就接着说一说
    新闻稿件的基本要素之四:新闻事件具有焦点性特征。
任何优秀的新闻稿件,都肯定有焦点性特征的存在。焦点性特征明显的稿件,是所有新闻媒体所追寻的稿件。比如说,两会中的《物权法》通过审议,很多报刊都用了专版、专刊来报道,就是因为它是大众眼里的焦点事件。还有一件发生在我们身边的非常精典的事件,充分说明了新闻事件焦点性特征的重要性,那就是在中央颁布新决定后,各级人口计生组织都利用当地新闻媒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新闻宣传工作,但很快大家就发现了一个问题,应邀来采访的记者对新决定的主要内容并不关心,而是把注意力集中在生育指标有没有放宽,富人超生有什么特殊处罚措施,等等。这种看似有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出现,却是新闻的焦点性特征的强烈表现。因此,如果我们在新闻素材的选择上,能够敏锐地抓住新闻事件的焦点性特征,把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事件及时地报道出来,就一定能撰写出优秀的新闻稿件。
    上述四个要素可以独立存在,即只要拥有其中一个要素,就是一篇完整意义的新闻稿件;也可以二个要素或三四个要素同时存在,同时存在的要素越多,新闻稿件的价值就越高。
(三)新闻稿件的基本分类
1、消息
2、通讯
3、评论
第一,消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消息,以简洁的文字迅速传播新近变动的事实,包括新近发生的事实、某些将要变动的事实。它是目前最广泛、最经常应用的一种报道形式。
1.消息的特点
(1)采写发稿迅速、及时,叙事直截了当,语言简洁明快,篇幅短小。
(2)一般地说,消息具备“五要素”,即: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亦称“五个W”)。
(3)在结构上,消息一般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尾五个部分组成,有“倒金字塔结构”与“非倒金字塔结构”两大类。
2.消息的写作要点
    第一,内容要新鲜。要在选择题材中下功夫,从比较中发现什么才是新的事实、新的成就、新的经验、新的见解、新的问题。作者要有敏锐的眼光,要了解全局性的情况,要占有资料,要做有心人。写消息,力求具有一定的思想,以便能给人以启迪。有些事情,尽管事实不是那么新鲜,但有意义,那就要选择新的角度加以报道。
  第二,事实要准确。采写消息,一定要把事实弄清楚,并且核对无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之所在。
  第三,采访要快,写作要快,讲究时效性。无数事实表明,在当今世界,同一重要事件,不要说迟发一天半天,就是迟发几小时、几分钟,我们的消息便会在竞争中失利,在舆论上遭受不应有的损失。反之,我们讲究消息的时效性,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
    第四,篇幅要短,容量要大,也就是说,要提高消息的“含金量”。消息写作提倡“短些,短些,再短些”,但也不能短到空洞无物的地步,而应力求短而有丰满内容,短而实。     
第五,要写得通俗、生动、形象,具有可读性。
  第六,反复锤炼语言,多一字不如少一字。消息以语言简洁为上乘,要珍惜每个字,推敲每句话,力求字字句句载着尽可能多的信息。要用凝炼、传神、明白如话的文字,去点拨新闻事实,让读者品味、领略消息中所包含的丰富的内容。
3.常见消息类型实例分析
     (1)简明新闻
  这是新闻报道中最简练、最短小的一种新闻体裁,也叫简讯、短讯或快讯。它只报道一个事实,一般不交代背景,也不写详细内容,篇幅很小。
   (2)动态消息
所谓动态消息,就是指及时地反映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事物的简短的新闻报道。这种动态新闻比较单一,只反映一个动态。其特点是文字简短,内容广阔,新鲜活泼。
   (3)综合消息
所谓综合消息,它既不是对一个固定人物的描述,也不是对一个独立事件的报道,而是由许多不拘泥于时间、地点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具有鲜明的主题和很强的指导性。往往是围绕一个主题,综合较大范围,在一个时期内发生的事情。它既有面的情况概括,又有典型材料作说明,做到点面结合,反映全局。这种形式适于宣传各条战线的形势,某项工作的成就,或者反映群众运动的声势、规模、特点、趋向。它纵览全局,有事实有分析,给人们一个完整的印象。
     (4)经验消息
所谓经验消息,即是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阶段性、概况性、经验性或典型性的报道。它不是以一个独立的事件为中心,而是由许多事实,或者说,由一件以上的事实,经过综合、归纳、概括、提炼而成。它不是突发性的,事情的发生、发展有比较长的过程。它所选择的事实有典型意义,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某一个时期、某一项工作的全貌。它不是简单的现象罗列,而是通过纵和横的对比、分析、阐述,揭示事物的本质,对读者有启发性、指导性。
〈实例〉:保障合法权益促进社区和谐——姜圩路社区为流动人口提供维权平台
第二,通讯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通讯包括故事、特写、工作综述、专访、侧记、札记、巡礼、速写、集纳、散记等。
(一)通讯的主要特点
1、现实性。通讯要求报道新近发生的有意义的事实,新时代涌现出来的新人、新事、新经验,紧密配合当前形势,为现实中心工作服务。
2、形象性。通讯常采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要求对人对事进行较为具体形象的描写,人物要具有音容笑貌,事情要有始末情节,以此来感染读者。
(二)通讯的分类
1、人物通讯。人物通讯是以报道各方面的先进入物为主的通讯,以表现人物为中心,从不同角度反映人物的事迹和思想,有的写一人一生的,为人物全面立传的;有写一个人的一个或几个侧向的,集中反映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也有写群像的。
2、事件通讯。事件通讯是以记写事件为中心,重点描绘社会生活中带倾向性和典型性的生动事件及具有普遍教育作用的新闻事件。它的特点是以记事为主,交代清楚事件的原委,从而表达某种思想。
3、工作通讯。工作通讯又称经验通讯,是以报道先进工作经验或某项工作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为主要内容的通讯。写工作通讯要有针对性,抓住当前带有普遍性的,又需要解决的问题。介绍经验要科学、有理论根据。经验要写得具体,使人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
4、概貌通讯。概貌通讯也叫风貌通讯、上题通讯、综合通讯。它是反映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现实中的建设成就为主的报道。这类通讯取材广泛,气势大,笔墨重,给人以完整深刻的印象。
(三)通讯的写作要点
1、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典型是通讯的筋骨,主题是通讯的灵魂。选好典型,确立主题对通讯来说十分重要。选择什么样的典型呢?要选择那些具有代表性、具有普遍意义、具有宣传价值和教育意义的人和事,选择那些在一定时期内人们所关注的问题。确立什么样的主题呢?要确立体现时代精神,表现时代风尚的主题,确立反映人物和事物、本质和规律的主题。
2、写好细节。写好细节是通汛写作的重要任务。要用人物自己的语言、行为、活动来表现人物;要写得有血有肉,有音容笑貌,有内心活动;写事要具体形象,有原委,有情节。
3、安排好结构。纵式结构,是按时间顺序、事物发展的顺序或作者对报道事物认识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在这种结构里,时间发展的顺序、情节展开的顺序、作者认识事物的顺序成为行文的线索。在采用这种结构时,要详略得当,布局巧妙,富有变化,避免平铺直叙;横式结构,是指用?间变换或按照事物性质来安排材料的。这种结构概括面广,要注意不同空间的变换,恰当地安排通讯所涉及的各方面的问题。采用空间变换的方法组织结构时,要用地点的变化组织段落;按事物性质安排结构时,要围绕主题,并列地写出不同的几个侧面;纵横结合式结构,是以时间顺序为经,以空间变化为纬,把两者结合起来运用。采用这种形式,要以时空的变化组织结构。
通讯的结构形态较多,很难像消息那样找出一些有既成的模式。但是有通讯结构中三个要件却是值得重视的:标题、开头、结尾。首尾圆合,文情畅达 。就是说文章首尾要呼应,中间的主体部分不得无故残缺,线索脉络的设置精当,主次详略的搭配完美,文气畅通,浑然一体。
通讯的故事性与细节性特点鲜明,因此,什么样的事件或人物适合选择通讯这一体裁来表现,我个人认为应该从四个方面看:一是人物或事件能否体现时代精神,反映社会面貌;
二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能够构成新闻的较充分的事迹; 三是人物或事件的生命形态和生活轨迹是否有一定的独特之处;
四是人物或事件是否有鲜明的个性,能否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新闻评论的主要特点及写作要点
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它是针对新近发生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新闻事件和迫切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发议论、讲道理,直接发表意见的文章。
(一)新闻评论的特点
概括起来大致有四点:
1.针对性。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便是将现实生活中的客观事物作为评述对象的社会评论,针对性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往往是针对某一现象、某一问题或某种思想倾向,有的放矢的发议论、谈看法。
2.时效性。社会评论是要通过对社会现象和思想动态的分析解剖,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因此,及时地发现有代表性的社会动向和思想苗头,抓住时机,并给与正确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当然,在考试时,考生只需根据所给材料找到材料所隐含的社会现象,并进行分析解剖,给出正确是非判断,就可以了。
3.单一性。单一性的特点是由针对性与时效性所决定的,即在评述社会现象时,目标比较单纯,重点尤为突出。社会评论通常是“一事一议”、“一理一评”,针对一件事、一种情况或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
4.大众性。社会评论要面向广大读者,在论述方式上也要符合大众的口味。这就要求社会评论一方面要使思想内容与读者接近,评论大家当前关心的问题;另一方面还要注意知识性和趣味性,在写作形式上要尽量生动活泼、丰富多彩、通俗易懂,做到为大众所喜爱。
(二)新闻评论写作要求:
    一是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这就要求对论据的要求以及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分析,评论文章的观点是起统帅作用的,由论点统帅论据,而论据材料又是立论的依据的基础,是支撑论点的,论点靠有说服力的论据才能得以成立。
  二是要使论据和论点达到和谐统一。论据必须做到:第一,真实;第二,准确;第三,充分;第四,典型。
    三是由事入理,理从事出,事理相融。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精心开头,简化结构,紧扣报道。
四是论题具体,一事一议。抓住新闻报道中最值得议论之处,评其一点,分析精当。
三、基层干部如何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
(一)基层干部在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
前面我们曾分析过基层干部撰写新闻稿件具有的两个优势,在充分发挥优势的同时,对撰写新闻稿件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困难与不足进行理性分析也是十分必要的。
一是新闻写作的基本功不够扎实。
主要原因是练得少。
二是选择最佳报道切入点不够准确。
平凡事件中见不平凡。
三是投稿经验不足。
报刊媒体栏目设置以及编辑的个人择稿偏好对用稿率有一定的影响。
四是兴趣坚持不能持久。
初学新闻写作的,无论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投稿刊用率都不可能太高,这样对部分抱有较高期望值的人打击较重,容易对自己失去信心。
(二)快速提高新闻写作水平的几种捷径
① 模仿着写。所在大家、名人必经的一条路。
② 虚心请教。不要怕给别人添麻烦。
③ 多与上级机关沟通 。
④ 关注报纸专版、专栏的变化。新专栏的开辟,通常还没建立稳定的作者队伍,稿件采用率高,对于有一定新闻稿件写作能力的作者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⑤争取到上级机关短期帮助工作的机会。
⑥掌握一定的投稿技巧。

(三)新闻导语写作的几种技巧
中国文学的长篇巨作是从元曲开始的,以前唐诗宋词还有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等文学作品,都篇幅相对较短,且通篇精悍。元曲及明清小说的涌现,给文学创作带来了很多革命性的影响,其中的一个就是“虎头、猪肚、豹尾”理论的出现。所谓的“虎头、猪肚、豹尾”理论,就是指创作者通常在开篇与结尾上下大功夫,以求得开篇吸引眼球,结尾震憾人心的效果。而中间部分则写得比较随意,不仅不是很讲究字词的斟琢,而且故事情节的安排也比较散漫。这样安排,主要是与长篇曲牌及小说的篇幅过长的原因。红楼梦、西游记等名著的作者几乎是耗尽一生精力写一篇小说,但也还有“猪肚”出现,也许就是这个原因。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准备就新闻的导语写作,即“虎头”部分向大家汇报几种常用的写作技巧。
1.一语破的法。好的新闻导语如何做到“抢耳”、“抢眼”,用最短的文字,一语破的,无疑会起到开门见山、立竿见影的效果。
1945年8月14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美联社在抢发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时,导语干脆利落:“日本投降了!”这条短而有千钧之力的导语,当时就被新闻界公认为“最佳导语”。
2.设置悬念法 在新闻导语上设置“悬念”,事情先不直说,吊起读者的胃口,“逼”得你不得不继续读下去。
1978年6月25日人民日报刊发了一篇报道,导语是这样写的:“国财贸大会上传说着这样一件事:上海服装进出口公司床上用品组的职工,‘救活’了两只鸳鸯,挽回了一大笔外汇。”为什么要“救活”鸳鸯?“救活”了两只什么样的鸳鸯?又怎样挽回了外汇?导语对此一概不说,你想知道就得往下读。
3.欲擒故纵法 先放开一步,再紧紧抓住,这样的导语写来必有“痛击一拳”之淋漓快感。
1982年10月14日,美联社发了一条讽刺美国经济的稿件,导语是这样写的:“就是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显然,前后两句自相“矛盾”。但读者是聪明的,知道连总统的儿子都在领救济金,谁还相信美国的经济开始好转了呢?
4.化静为动法
一个事件性的新闻,用静态的记叙手法写,其导语往往比较枯燥、呆板、索然乏味,但若用动态的表现手法写,导语就会新颖有趣,活脱而有生气,所报道的新闻也就有了灵性,引人入胜。
1974年,我国在西安出土了秦始皇兵马俑,引起了国内外的强烈关注。当兵马俑复制品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巡回展出时,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记者罗娜·多布森发了一条消息,导语妙语惊人:“一支中国军队到达了布鲁塞尔。威武的士兵身穿紧身盔甲,随后行进的是军乐队和骑兵,最引入注目的是他们的身材。”
5.数字对比法
数字是枯燥的,但数字是最有说服力的。把新闻中的主要数字,或读者关注的数字,巧妙地运用到新闻导语中,回答读者的问题,就能提高新闻的价值,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
平时听人说联合国会议多,文件多,然而联合国文件究竟如何多,恐怕谁也说不清。法新社1982年在联合国发的一条电讯稿导语对于这个问题回答得非常清楚:“如果把联合国去年在纽约和日内瓦印刷的全部文件首尾相连排列起来,总长度将达27万公里。”
6.速写勾画法
新闻一开头,若能先给“五要素”中的人物和地点,描述几笔,勾勒出一幅图画,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么,这条新闻的可读性就一定会大大增强。
1983年8月2日,光明日报发了一条人物消息,导语写得美极了:“一眨眼之间,他已在青藏高原奋战了27个春秋了。原来的满头青丝,现在已染上了祁连山的霜雪;脸上的皱纹,就像是风沙雕刻的痕迹。这是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代表座谈会上,高级地质师胡贤农给记者留下的深刻印象。”
7.巧用背景法 若在导语中巧妙地运用背景材料,用好了,导语就会有“脸面”,就会“满堂生辉”。
1994年10月19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笔者采写的关于“永州养蛇”的消息,导语就是以背景材料取胜的:“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在被贬至湖南永州任司马时,曾写下千古名篇《捕蛇者说》,使‘永州之野产异蛇’闻名遐迩。一千多年过去了,历代冒死捕蛇为抵租税的永州捕蛇者的新一代又悄然兴起了一股养蛇热,各乡各户竞办蛇场已成为永州农村的一大新鲜事。”
8.抑扬顿挫法 对报道对象的表现手法可多样化,或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一起一伏,峰回路转,使人读来耐人寻味。
美联社1979年3月28日发了一条关于我国河北任丘油田的稿子,导语是这样写的:“在这里,地面上燃料奇缺,农民不得不靠挖掘玉米根来生火取暖、煮饭。然而,在320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石油和天然气。”
9.特写镜头法 导语写作可借鉴电影手法,采用一连串的特写镜头,牢牢吸引住读者。
湖北日报1981年发表了一篇歌颂老师的消息,由于导语中用了一个“老师为学生送棉大衣”的特写,很感人“9月初的一天早晨,从钟祥县开往武汉的长途汽车就要起动了。考取了北京大学的农家子弟柯洪云欢欢喜喜地登上了汽车。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急急忙忙地赶来,把一件棉大衣塞到了他手上。乘客们以为,这一定是这个学生的妈妈!可是,人们怎么也没有想到,这位妇女却是柯洪云的老师。”
10.欲擒故纵法 先写人之常情,以唤起读者的共鸣,然后急转直下,矛头直指问题,让人警醒,此所谓“欲擒故纵”。
“天下做女人的,谁不想当个健康孩子的母亲!然而,事与愿违的是,目前在我国,每出生1000名婴孩中,就有13个是缺陷儿,使得不知有多少这种孩子的妈妈为此泪水涟涟,痛心疾首。”1988年6月26日解放军报的这条消息导语,从妈妈的美好愿望,到“痛心疾首”,反差极大,写来深具人情味。
11.提问作答法
在导语中,把广大读者普遍关心的、感兴趣的、新闻报道里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先用疑问句式鲜明地提出来,而后用事实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发人深思。
“8点上班的钟声响过之后,中央国家机关多少人迟到?”这是1987年6月15日新华社电讯《一些中央国家机关的情况表明需要加强劳动纪律》的导语,提出的问题非常敏感、突出,一开始就抓住了读者的心。
12.有意重复法
新闻导语最忌重复,颠三倒四地重复一句话,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版面,还会使读者云里雾里。然而,对于一些特殊的题材,有意识地重复一些关键词语,反而会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请看下面这条导语:“85秒!拳王泰森击败挑战者。85秒!历史上最短的拳王卫冕战。85秒!1300万美元尽入腰包。”(1989年7月21日新华社华盛顿电《泰森:85秒卫冕成功》) 特意重复使用了3个带感叹号的“85秒!”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16#
发表于 2010-10-1 08:25:05 | 只看该作者
非事件性新闻的几种写法

作者:郭光华
 

  非事件性新闻是指:“对一段时间内或若干空间里发生的诸多事实、情况、事件的综合反映,揭示带有分析性、启发性的总体情况、倾向或经验等,非事件性新闻的特点是点面结合,以点证面,以面为主,反映事物发展变化中的阶段性、倾向性、经验性或典型性。典型报道、综合消息、经验消息、述评消息等属之。非事件性新闻的时效要求较为宽松些,但也要尽力找寻和体现新闻根据(由头),善于利用新闻发布的契机。”
  比起事件性新闻来说,非事件性新闻写法上要灵活多样些。在长期的实践中,这类新闻报道也形成了一些相对稳定的写法。
  一、“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
  这一写法是毛泽东提出来的。1948年11月5日,毛泽东为新华社写下了消息《中原我军占领南阳》,消息发表不久后,他写信给胡乔木,指出要注意写些综合报道,“其办法是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如像占领南阳之类去写。并要各地分社负责人(普通记者不能写此类通讯)或党的负责人学会写这类综合性的报道。而我们是长久缺少此类报道的。”
  这类写法既适合于横向式的综合,也适合于纵向式综合。学习这类写法,不妨就从《中原我军占领南阳》入手。它先报道“我军占领南阳”这一最新战绩,然后引用较多的背景材料,从三国时期曹操与张绣争夺此城写起,直写到在过去一年里敌方对南阳的重视。这些材料集中说明了南阳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敌军放弃之、我军占领之,其意义就不只是一城一地的得失了。然后,报道顺势展示了两军近期内军事形势发生的变化:我军在战场上连连取胜,不仅扩大了地盘,还补充了约20万的人员;不仅恢复和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还在这些地方实行了土改政策;“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条消息,粗看好像只是一条动态消息:报道最新的战况——占领南阳。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占领南阳”只是一个导入口,作者只是借着这个“题目”,重心在于展示当时整个的战局。是一种借题发挥。
  这种写法的特点是:报道一个新近发生的事实,这一事实是该报道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报道的内容又不仅限于此。作者往往以此导入,借此发挥,将此事放入一个广泛的、纵横交错的背景下来展示。就成了这样一种写作模式:即以点带面,以一斑窥全豹。
  在这里,“点”是新闻事实,“面”是新闻背景,是“点”上事实产生的土壤。但是,报道中,新闻背景成了全文所要窥视的“豹”,成了重点展示的对象。试结合下面这条消息来分析:
  贫贱夫妻双双自杀(主)
  法国自杀率冠欧洲(副)
  法新社法国中部克勒蒙菲朗电(原电日期不明) 一对青年夫妻16日从这里的13层
  楼的一个窗口跳楼自杀,自杀的原因是他们无法找到职业。
  法国失业大军多达170万人。
  尚他尔·泰西和让·吕克·蒙特都才27岁,这对青年夫妻是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
  杀率的牺牲者。法国自杀率高于欧洲其他各国。
  全国人口统计局今天宣布,1980年法国自杀者多达1万人。
  换句话说,每10万法国人中便有20人自寻死路。
  与法国自杀率相对照的是:1979年英国每10万中有8人自杀,意大利每10万人中有6人自杀。
  这条消息中,表面上看,贫贱夫妻自杀身亡构成了报道的“何事”,但细看也不难发现真正的“何事”是谈法国因贫困自杀率居欧洲之冠。这对贫贱夫妻的自杀成了这篇报道借到的一个“适当的题目”。
  这种写法的好处在于它很好地处理了个别事实与全部此类事实的关系,满足了新闻的个体真实与整体真实的双重真实。而这一点,对于以展示面上情况为主的综合性报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报道面上的情况,如果只有面上的概括性材料,就会给人模糊空洞之感,难以让人建立真实可信性。只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才能给人以实有确凿之感。所以,综合性报道特别强调要做到“点”与“面”的结合,以“点”证“面”。“面”上的概括材料,一定要有“点”上的具体材料支持。这里就有了一个问题,一个“面”,究竟要有多少“点”上的材料才能支撑得起呢?理论上来说,“点”越多越有证明力。但实际上这种简单枚举法往往是费力不讨好的。所以,用多少个“点”上的材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成了这类报道写作的一个重要的技巧问题。一般的报道取3个点上的材料,大概是考虑到“3”这个数是个复数;从几何学的意义来说,3个点也正好支撑一个面。而上述两篇报道实际上都只取了1个点。而其他的材料只是面上的概括性材料。真正是以一目尽传精神了。
  通过一个点上的事实,要反映出全局的情况,关键是要抓准事实。也就是说,这个所谓“适当的题目”,一定要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材料。解剖一个麻雀,也就了解了所有的麻雀。我军占领南阳,不只是一城一地的收复,作者极力要表明的是,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步棋。一对贫贱夫妻自杀,不只是偶然现象,而是整个法国“最近突然上升的自杀率的牺牲者”。 这不禁令人想起“全息理论”来。它揭示的是,“整体的信息可以以某种方式传递给各组成部分,并在各组成部分上表现出来,使各组成部分表现出与整体一定程度的相似性和同构性。” 这类写法中的这个“适当的题目”,一定全息了作者所要揭示的全局的信息。
  二、寻找一个新的时间由头来写
  非事件性新闻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时效性远不及事件性新闻强。因此,从写作技巧上来看,就要找一个新闻由头来解决报道的时间根据问题。这个新闻由头,就横向式综合报道来说,往往就是报道中“面”上诸多同类材料中的一个。从材料的性质来说,它并不比其他材料更典型,它的优势仅仅在于它是同类事实中“最近发生的”一个,满足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要求。这个“事实”在报道中只起一个引导作用,故通常写在导语里。在全文中,它有可能不再被提及。请看《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 这条报道的前三段:
  在庆祝建国45周年之际,新建成的“多彩欢乐世界”为长沙市又增添了几分浓浓的
  节日气氛。记者来到这里却发现:这家颇具规模的游乐场,招牌题字居然出自一位11岁
  少年之手,而且字迹老道得令人叫绝!
  长沙是一座古城,店铺酒楼向来有注重招牌题字的传统。有人说,漫步繁华闹市,
  如同参观一次书法展览。然而近几年来,一些出自少儿之手的翰墨频频登上大饭店、大
  商场的金字招牌,正成为长沙商界一道生机勃勃的风景线。
  在长沙最宽阔的五一路与芙蓉路交汇口,矗立着一座大饭店,豪华考究的招牌上,“小
  天鹅大酒店陈俊九岁”,在市中心最繁华的五一广场,五一路百货商场的招牌落款是“俞
  果五岁书”;在其他的商业区,还有“家家乐购物城,刘力十岁书”、“长沙星沙快餐公司,
  张为五岁书”、“荣畅饮料公司,陈炬七岁书”以及“长沙饭店”、“南星宾馆”……
  显然,报道采用了多个点来努力构成一个面,以勾画出“长沙少儿书法上招牌”这样一道“风景线”。报道第三段最后用了一个省略号,表示这类例子还不胜枚举。
  对于纵向式综合而言,就可能事物新近出现的一个变动契机。如《“飞蝗蔽日”的时代一去不返》,导语为:“危害我国数千年的东亚飞蝗之灾,如今已被我国人民和科学工作者控制住了。我国已经连续10多年没有发生过蝗害。有关部门准备把这项重要成果推荐给全国科学大会。”显然,这项成果推荐给将要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成了一个报道由头。有了它,数十年的治蝗成果,乃至数千年的治蝗史,都被牵引出来了。
  从写法上看,它显然不是“以一斑窥全豹”之模式了,而是以一点带出多点;更准确一点说,是以一个最近的事实,带出过去的一系列此类事实。全篇报道是对此类事实一个汇总式的展示。
  与“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最大的不同是,报道中所突出的那个“点”的地位是很不一样的。如果是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这个事实就成了整个报道的依托,去掉这个事实,整个报道就立不起来。因为在这类报道中,它是惟一的“点”,是事实,“面”只是其背景。而如果只是作为一个“时间由头”,它所承载的任务就要小得多。在这类报道中,一个“点”的事实是构不成报道价值的,比方说,上例中的“多彩欢乐世界”的招牌,虽然出自少儿之手,但仅有这个事实是写不成这篇报道的。一定要达到相当的量才能构成其新闻价值。所以,报道总是努力告诉读者这类事例不胜枚举。反过来说,报道中如果去掉这个“点”,其报道价值并不受到影响,只是写法上少了一个时间根据。
  比起前一种写法来,这种写法要容易把握些。从材料的采集来看,作者往往是积累了一个时期的同类题材,可能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这个“东风”当然就是时间由头了。只要留意最近是否发生了同类的事实,就可以得到由头,从而引出事实。
  三、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
  一个特殊的视角,对于事物的观察有时会有一种特殊的效果。对于综合性报道而言,它是引导读者观测整体事实的一个“好望角”。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有印象,在第六回中,作者有一段表白:“且说荣府中合算起来,从上至下,也有三百余人,一天也有一二十件事,竟如乱麻一般,没个头绪可作纲领。正思从那一件事写起方妙?却好忽从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因与荣家略有些瓜葛,这日正往荣府中来,因此便就这一家说起,倒还是头绪。”作者就以“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作为叙事的头绪;“荣国府”这一对象,通过刘姥姥这一特殊视角,进入了读者的视野。
  对于报道内容多、涉及范围广的综合性报道,找到一个好的叙事视角是十分重要的。对于作者来说,是叙事的头绪;对于读者来说,是了解报道对象一座桥梁,是吸引读者的兴趣点。如获过普利策国际新闻奖的《五亿人在慢慢死去》,它综合报道了当时横跨亚非两洲涉及五亿人口的旱灾和饥荒。受灾面积大,人口多,从哪儿下笔呢?请看这篇报道的开头:
  太阳升起来了,它照耀着印度东部一个叫辛基马利·帕朱尼波的小村庄。同一个太
  阳,每天也都照耀着中非尼日尔一个叫卡欧的小小的居民点。
  辛基马抻的一个农村灾民收容所首先破晓。6岁的男孩萨库·巴尔曼摇摇晃晃地站
  了起来,跌跌撞撞地走出那间草坡小屋,在难忍的饥饿中开始了烦躁不安的一天。
  6小时以后,黎明降临在卡欧的一个撒哈拉游牧营地。那儿,一个叫哈米达的骨瘦
  如柴的小女孩艰难地站起来,也在饥饿中迎来了新的一天。
  两个孩子相距5500英里,然而,当他们来到阳光下时,他们的影子却完全一样。
  实际上,他们已经不成人形了,成了勉强会走路的骷髅;同样的天灾人祸,将使他们结束在这个地球上的短暂、不幸的一生。
  报道以这两个在死亡线上挣扎的小孩为线索展开描述他们经受的苦难和难逃一死的命运。在这个过程中,巧妙地揉进两个孩子所在的村庄,以及印度、西非等七国受灾人民的悲惨情景。读者从这篇报道中得到的就不是一些关于灾情的统计数字,而是两个濒临绝境的孩子的挣扎景象,从而使五亿灾民的境况具体化、形象化。正像中国青年报记者解海龙在安徽金寨县桃岭乡拍的那张关于“希望工程”的照片,照片上那个小女孩一双渴望的大眼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通过这双大眼睛,人们强烈地感受到希望工程的意义。
  这种写法粗看起来也是属于以一斑窥全豹的模式,有点接近“借着一个适当的题目来写”。仔细分析,发现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首先,“适当的题目”通常是要外部提供,也就是说,要等待某个事实发生,你才能借题发挥,写出报道。其次,作为“适当的题目”的这个事实,对作者所报道整个事实是具有很大意义的,从时间上来说,它解决了新闻由头的问题,从内容上说,它往往是同类事实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可以作“麻雀”来解剖的。而作为报道的一个“视角”,这个事实就不必严格要求了。比方说上文中那两个小孩,你可以随意从另外两个村庄选另外两个饥饿者。这样的“点”的材料,既不要外部提供,也不必等待某个契机的到来。选择上是比较自由的。最后,作为一个“适当的题目”的材料,选择的标准是越典型越好,而作为一个“特殊视角”的材料,选择标准应当是越巧妙越好。如《申请护照吗?请到食品店来》 ,报道的是刚经历过战争的贝鲁特的一片混乱的情况,难得有安全的地方。所以不少西方国家的大使馆都只能搬到商店、医院、旅馆等地方办公了。记者就以英国的大使馆搬到了一家食品店的楼上为叙述线索,展示了战后贝鲁特的情景。这个“视角”的确是很巧妙的,别出心裁的。
  在纵向式综合报道中,特殊视角的选取更是报道巧妙地以小见大、以一个侧面表现全局的角度。如《京城吆喝今与昔》 ,其视角就是北京城里大街小巷的叫卖吆喝声。过去是唱“四季歌”,每个季节叫卖的东西是不样的。如今是“交响曲”,长年菜不断,四季果飘香。看货物分不清春秋,听吆喝分不清南北。报道以此为突破口,透视我国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变化。
  又如《旧新闻里看变化》,以作者几次写“电视机新闻”的经历为线索,从我国市场电视机的供应销售情况,看10余年里我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第一次写电视,是1978年。那年末,在巴金名著《家》中露过面的成都商业场附近,一家电器商店出售日产14英寸黑白电视机,每台520元。那会儿,大多数职工每月拿40多元,看的人多,买的人少。一年下来,一亿人口的四川一共卖出电视5300多元台。”“谁知,才过了一年,先前门可罗雀的那家电器商店,深更半夜就排起了长队。这一年,四川省卖出电视机64500多台,比上年多10倍多,但仍然供不应求。”“当我忙过手头的其他稿子来写电视时,新闻性已经消失,黑白电视机到处可见,随意购买。一了解,人们的热情已经移向彩色电视机。”……报道一直写到市场彩电滞销。10年间的变化真是瞬息万变,令人目不暇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之快可见一斑。
  选取一个特殊的视角来展示,对于作者来说是一种智慧;对于报道内容而言,“视角”是一个“阿基米德支点”。有了它,作者可以举重若轻,以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对重大题材作出新颖别致的报道。
  四、直接展示面上的材料
  这种写法适合于横向的综合。这类报道所综合的面一般都相当广,涉及的材料范围大, “面”是由许多一般事实构成的。作为“点“的事实材料,在选取上比较灵活,或者给人一种随机可取的印象,或者给人一种到处可见的印象。
  这类报道在写法上有点接近“风貌通讯”。是一种宏观式、类似见闻式的报道。其主要特点有:
  第一,视野宏观,内容丰富。以面上的情况为新闻事实;面上的情况是由许多事实、多方面的事实组成的。这些事实随处可见,无所不在。如美联社的一则报道《通货膨胀使语言和美元一道贬了值》:
  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
  比如说,你想形容某种东西的价格便宜得近乎荒唐,可以说它“不值粪土”。可是,
  眼下土也并不便宜了。
  负责修建六十四号州际公路的伊利诺斯州公路局官员说,1972年,每方土的价格是
  72美分,去年猛增到1美元30美分,上个月又增加到1美元55美分。
  鸡饲料过去是便宜的同义语,但是它的价值在两年间翻了一番,每包100磅的鸡饲
  料——这足够把一只小鸡养大——现在价值9美元半,这比一只鸡的价钱还要贵两美元。
  美国有句成语:“不值一张大陆币。”
  大陆会议发行了大量没有准备金的货币,造成了恶性通货膨胀,结果这些货币的价
  值比用以印刷它们的纸张还要低。但是,由于通货膨胀,一张保存完好的1776年发行的
  大陆币最近两年从15美元上涨到40美元。
  印刷纸:好,就拿你手里的标准新闻纸来说罢,现在的价钱是每英担(100磅)11
  美元,而15个月以前是8美元50美分。
  要是你为了某一件事生了气,你可能这样说:“用炸药把它妈的崩了。”去年以来, 不同级别的炸药的价格上涨了22%到40%。现在每磅炸药价值2美元3美分,比一年前贵了68美分。
  最后还有一句殖民主义者带来的土话:“还不如小炉匠的骂人话值钱。”现在,小炉
  匠几乎绝迹了。不过,在森特雷利亚恰恰有一个——他每干一小时活儿,收费8美元。
  每当这位小炉匠以充满感情的声调骂一句——比如说,他不慎用锤子砸了自己的手
  指,骂了15秒钟——那末,你就得为这句骂人的话支付2美分半。
  这篇报道的取材,仿佛是用的随机抽样的办法,从整体中任意抽取一个样本或多个样本,都可以作为报道所表现的主信息的证据。它虽然没有对事实作分类归纳,但给人的感觉是“通货膨胀”这一事实的存在是无处不在,信手可拈。
  第二,“点”上的材料,虽然是具体的事例,但每一个“点”的材料大都是一些新闻要素不全的材料,特别是作为实有性标识的新闻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往往语焉不详。作者似乎是有意淡化这些事实的个性标识,把个别事实处理成普遍事实。请看美联社记者所写的《在“文明礼貌月”里不准随地吐痰》中的两个“点”上的事实:
  “同志,对不起,您随地吐痰了!”一位医务工作者在北京火车站对一位满脸诧异的 外地人这样说。
  这位医务工作者起劲地把痰迹擦掉,然后对那个人讲解起卫生知识来。
  那位外地来客脸红了,他发誓今后再也不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了。在中国,随地吐 痰是一种全国性恶习,在这个月——“社会主义文明礼貌月”——里,人们试图把它根 除掉。
  前几天,上海有位女顾客抱怨说,她买的那碗馄饨煮得不够熟,她请服务员拿去再给煮一下。
  “凑合吃吧,你要是吃了拉肚子,我负责,”服务员很不耐烦地说。“吃了也不会死的。”
  女顾客气得喊了起来:“你这是什么态度?”一听这话,服务员从灶台后冲将出来,劈头抓住女顾客的头发,在她脸上又打又抓。
  这位女服务员只是许许多多态度粗暴的服务员中的一个。据报道,她已经受到公安部门和上级的“处理”。
  一个是北京的事实,一个是上海的事实,这两个不文明者在报道中并没有具体的名和姓,事实发生的时间、地点都作了“模糊”处理。但这并不影响材料的真实性和证明力,因为这样的例子恐怕不是个别,可能发生在张三身上,也可能发生在李四身上。所以这样处理就更具宏观真实性。
  第三,这种过于宏观性的观照,形诸文字,其可读性就不如具体形象的文字有感染力。所以这类报道在行文上为避其短,会尽量地作些文采上的努力,有些甚至有点“散文化”色彩。上例《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就有这种倾向,报道通货膨胀与日常语言联系起来,写得活泼幽默,可读性强。又如我国记者采写的《京华儿女爱红装》:
  初夏的北京,街头绿树成荫、鲜花争妍。然而更增添京城秀色的是姑娘们鲜红的裙
  衫。
  鲜红色已成为北京女青年最喜爱的颜色之一,身着红装的少女在这里随处可见。
  北京一家商场的一位青年女售货员,下班后换上了她新添置的一件红色连衣裙,与
  男友漫步街头。她对记者说,她最喜欢红色。
  “这件裙子多漂亮!”东四街道的一个体户不时地向聚拢来的女顾客推销一条红色呢
  西服裙,售价近30元。
  坐落在王府井闹市区的凤凰女子服装店,已连续三个月每月销售各式红色服装上千
  件。
  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喜庆的象征。《时装》杂志社主编聂晶硕分析说,“作
  为对长期以来服装沉闷色调的逆反心理,随着思想的日益开放,人们更偏爱一些纯的、
  鲜艳的颜色,如去年的黄色。今后人们在穿着上会愈来愈注重与环境的和谐。当然这要有一个过程。”
  一年多以前,一部叫作《红衣少女》的电影中有这样一个情节:一位女中学生因穿了一件红衬衫而使教师不悦。
  差不多同时,由中国青年艺术剧院上演的话剧《街上流行红裙子》,其中一位共青团干部因穿了一件时髦的红裙子而遭非议。
  富于戏剧性的是:红裙子真的流行了起来。
  这篇报道写得轻松潇洒,寥寥几笔,就勾画出京城的流行色来。报道写得颇有几分散文味。
  第四,它是一种概貌式的报道,在写作中为了突出新的面貌新的变化,往往用对比手法,用过去的情况作为背景材料,以衬托新的变化的新闻价值。如《京华儿女爱红装》,为了表明“红装流行”所具有的新意,报道特别提到过去服装的“沉闷色调”,和不久前上映上演的一部电影、一出话剧中所表现的对“红装”的非议等等。又如《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可以说是处处拿过去与现在两个价格比较,以反映出“贬了值”这一变化。
  第五,这类报道不必去着意去寻找一个新闻由头。它们的时间由头基本上是不在文中解决,而是由外部提供的。这些外部因素有些是一个大面积的变化,一个大事件的变动,如《京华儿女爱红装》、《通货膨胀使语言与美元一道贬了值》等即如此。也有些是结合某一宣传中心的。还有些甚至没有明显的时间由头。
  五、从概说到分说的“总分式”
  这一写法适合于那种头绪较多、内容纵横交错,综合时需要条分缕析的报道。其写法是:导语往往先对报道内容作一总的概括,主体部分再逐个展示各方面的内容。如新华社的报道《我国八亿农民搞饭吃的旧局面开始发生变化》,全篇气势恢宏,鸟瞰我国农民从业情况的新变动。其导语为:
  我国10亿人口有8亿农民搞饭吃的局面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最为突出的表现是,目
  前全国大约有一亿左右的农民已经从插秧种粮中转移出来。他们从事养殖业、加工业、
  经济作物种植业、农副产品运销业等商品生产,在农村这块广阔土地上绘出了“种田里
  手包粮田,能工巧匠搞专业”的生机勃勃的新画卷。
  在报道的主体部分,作者从四个方面作了分叙:农民进入了社队企业,成了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商品生产者,农村中每10个劳动力中就有1个成了农村的经营者和职工;全国农户中每10户就有1户是从事养殖业或其他行业的专业户或重点户;一大批劳动力加入到服务性行列中,进行农村的生产前和生产后的服务;此外还有100多万户经营个人工商业、农机运输业等等。
  又如《改革开放缩小了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差距》,导语先从统计的数据出发,对“缩小了差距”这一事实作了宏观概括:“我国城乡人民的生活差距已由改革前的2.9:1缩小到了2.2:1。据统计,从1978年至1988年,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民生活消费水平平均每年提高9.7%,而城市居民则平均每年提高5.6%,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快于市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接下来从农民的人均收入、农民与市民在吃、穿、住、用等几个方面逐一作了比较,从多处来展示其差距。
  这类报道一般来说都是一种高屋建瓴式的综合,所以其“点”上的材料往往就是综合内容的几个方面,也大都是一些概括性的事实、数据。这些概括性的材料,与报道视野的广阔是相得益彰的。换言之,在这种既要综合又要分叙的报道中,是难以容下过于具体的材料的。这就好比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所说的人类观察事物两种方法中的一种:“乘飞机下眺者”(另一种方法叫“踏实地逼视者”),对事物更多地是一种宏观性的观照。这种多事一报式的报道,如果是将主体中所涉及到的各个方面再扩充单独成篇的话,整个报道就成了多事多报式的系列报道了。所以不妨说,这种“总分式”的报道就是系列报道的压缩篇。
  这种写法的好处是内容概括,信息量大。但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即过多的概括与抽象的材料,使报道在可读性上要大受影响。如果是照顾到这一点,报道中增加具体材料,表述上力求形象,则极可能增大篇幅。所以,随着深度报道的兴起,一些记者宁愿以系列报道的形式来完成这一任务,让在一篇报道中分说的内容,变为多篇报道来分说。
17#
发表于 2010-10-1 17:22:51 | 只看该作者
      新闻写作培训讲义
http://www.mellnet.com  


主讲:孙 文

2009年6月6日


     参加今天培训的有各单位、机关各部室的特约记者、通讯员,这次培训的主题是首期写作知识实务培训班,重点和大家共同学习新闻写作常识,对于举办这次特约记者、通讯员培训班,我认为非常必要,也非常有意义。为什么把这次培训叫做新闻写作实务培训?就是给大家重点讲技巧、关键讲方法,我想尽可能地通过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讲解,使大家尽快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常识和要点要领;通过与大家分享我在长期新闻写作中掌握的一些经验和心得,让大家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报通讯员。
    大家都知道,《阳光之窗》报、阳光之声广播从2001年创办至今,已经有8年历史了,我2001年从天津《津南报》社到阳光,《阳光之窗》第二期才开始筹备稿件,在各二级单位、各机关部室的大力支持和在座通讯员的共同配合下,经理办分管主抓的新闻宣传工作得到了公司领导的好评,我们的《阳光之窗》报从当初委托外委进行排版到自行设计排版,从当初的单色印刷到现在的铜版纸彩色印刷,可以说无论从报纸质量上,还是从稿件质量上、发行数量上、版式设计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阳光之窗》报也由此得到了社会各界、内刊界同仁朋友的好评,在2004年山西省中小企业局、山西省工商联举办的内刊评比中,《阳光之窗》报被评选为“山西省优秀企业内刊”。
    可以说,《阳光之窗》报、阳光之声广播走过的每一步都是公司高层给予帮助支持、关心理解的结果,都是在座各位特约记者、通讯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借今天的这个培训机会,我代表经理办领导向在座的每一位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为什么要举办此次新闻写作专题培训?我认为有三个目的:一是着力提高我们的通讯员、特约记者的写作水平和业务能力;二是提升我们的报纸、广播的采编水平,提高稿件质量(现在的稿件任务量各单位、各部室都能积极按照考核要求每月按时完成,但是在质量上我们和同类型的企业比,我们的内刊的稿件质量相对不高);三是通过培训,真正为我们公司建立起一支具备基本业务素质的通讯员队伍。要通过今天的实务培训,使大家都能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懂得新闻写作的要领。

一、什么是新闻(新闻的定义)


    1. 新闻的定义。
    在我国新闻学术界,最权威的新闻定义,是1943年陆定一提出的,“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阐述开来可以理解为: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和传播。
    这一定义体现了三个要点:
    a.    新闻必须是新近发生的;
    b.    新闻所报道的事实必须是真实的,且有价值的;
    c.    新闻必须是对事件(事实)的“报道”。
    其它的定义还有很多比如:“新闻就是广大群众欲知应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实”;“新闻是新近变动的事实的传播”、比如“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等等,但是最贴切的我认为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这个定义。
    在新华词典中“新闻”的解释是①借助语言(声音/广播)、文字、图片(报纸/杂志/网络)、画面(电视)等,向公众传播的消息。具有现实性、及时性、时间性、公开性和连续性等特点,以及传递信息、宣传鼓动、服务社会、提供知识等功能。从事采集、传播新闻的专门机构有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网络等。 ②泛指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情。
    新 : 刚有的,初始的,没有用过的,与“旧”、“老”相对。
    闻 : 听见,闻听、闻讯。
    2. 新闻六要素=5W 1H。
    既然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即对“5W”事件What、时间When、人物Who、地点Where、原因Why和“1H”How怎么样?如何/结果)的报道。5W 1H也称新闻六要素。新闻六要素近年来在国内一些教材中得到认可,原来我们上学时的教科书里只有新闻五要素,即5W。
    大家谁知道,一篇新闻报道中大家最关注的是什么?
    是事件本身,其它五个要素都是围绕事件在讲述、在补充(图示)。最后出现的是结果,有些新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新闻系列报道的单篇新闻,所以1H有时有,有时没有。
    新闻六要素,就像一个人的脸一样,必须有鼻子有眼,有嘴巴又耳朵,缺一不可。少了其中一项,就感觉不能让人信服,掌握了新闻写作的要素,我们在新闻写作中就知道如何写一篇完整的新闻报道,我们就基本掌握了新闻写作的基本规律。所以新闻5W和1H是写作新闻的纲领,必须记住下面这短话(20个字):
    新闻六要素,
    事时人地因,
    有果必要写,
    真实又及时。
    3. 新闻的基本特征。
    接讲义第2页。
    4. 新闻价值。
    接讲义第4页。
    5. 新闻与其它文体的区别。接讲义第14页。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里认识新闻的定义,所以我们必须把新闻与其它相关文体学科在这里进行必要的区别,以更好地把握新闻的外延,从而更好地定位新闻。
    a.新闻报道不是重复历史(旧闻)
    过去的已知已发生的事实不是新闻,新闻是新近(近期)发生的未知事实,昨天的新闻就是今天的历史。如:比如3月份发生在车间的新闻,你4月份才去写,或者别人都知道了,你再写,就没有新闻报道的价值了。所以说,新闻必须要及时。
    b.新闻稿件不是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都是大家常见的,比如散文、诗歌、小说、剧本。文学作品讲究修饰、形容,甚至虚构、夸大;但新闻重真实、明晰(尽量少用形容词、心理描写、合理想像,多用动词)。新闻通讯是饭、文学作品是酒。
    C.新闻不是公文
    公文引经典,重重复,有倾向;新闻引“今典”,重差异,求平衡。新闻有新闻的结构、公文有公文的格式。
   …………
    6. 新闻语言的应用和表述。
    在写新闻时,有的通讯员常用写散文或者写评论的方式写新闻,其实,它们之间的语言风格、语言要求是不一样的。文学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评论语言是说理性语言,新闻语言则是表述事实的语言。
    新闻语言作为一种独立的书面语体,它服务于事实的报道,具有质朴、实用的语言形态,明快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风格,讲求信息的运载量,使之适宜于社会的广泛传播。
    新闻语言的特色可以概括为:客观、确切、简练、朴实和通俗。
    a.客观。新闻语言的主要功能用于表达客观事实,而主观认识和感情的强烈外露,势必干扰读者(听众、观众)对事情原貌的了解和把握。比如说,我们讲某某员工工作认真,某某领导身先士卒,则不如用一些事情把它反映出来,让读者去品味,而不一味去下结论。
    b.确切。确切,就是准确,贴切。在新闻语言的使用上,要求精确性较高,力除消除语言的含混性,但并不完全排斥语言的模糊性。新闻的模糊语言不是语言含混不清,而是相对于精确语言来说,其精确度较低,但又不失之确切。比如, “近300人”比“几百人”,“300多米”比“几百厘米”要精确。
    c.简练。新闻以简练为贵,以烦冗为病。新闻语言应简洁明快、干净利落,切忌拖泥带水。写新闻提倡写短句,说短话,能用一个字表达的不要用两个字,强调简捷直叙,少曲迂回,尤其忌语言杂质,不要让复杂的结构和修辞手段、表情语言淹没事实。比如,“在……的大好形势下,在……鼓舞下,在……的基础上”等等繁冗的句子都应尽量避免。本来就是一个简讯不要写成消息,本来是一个消息不要写成通讯。
    d.朴实通俗。质朴无华、通俗具体、客观实在,这是新闻语言的又一特色。新闻语言讲究朴实,就要“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新闻语言的通俗,要求从读者(听众)的认识水平出发,运用群众熟悉的语言形式,即接近口语的书面语。而不能用生僻字、生僻词。在写新闻时,用语不以作者的认识标准为准,也不以行业内的认识为标准,而应是最广大的读者认识为标准,对一些特殊用词,或者专有名词,应加必要的注释。比如我们经常看到基层员工稿件中有设备、工艺的特殊专用词,即使你写错了,我们编辑也看不出来,所以要求通讯员要进行必要的解释和注释。
    另外,在新闻语言表述中,还应该把握“两多两少”,即:“多用中性词,少用修饰语;多用陈述词,少用褒贬词”。要对你想表述的事件客观地描述,而不要随便下结论,或者评论;如果要写评论,那就单独写新闻评论,而不能消息中夹带评论。
    同时,新闻写作必须用第三者身份进行客观描述,而不是以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去下结论或发表感叹。我们经常看到许多通讯员经常用“我选煤厂、我焦化厂、我车间”等进行表述,这说明我们没有把自己当成通讯员,应该改为“选煤厂、焦化厂、***车间”。只有要把自己当成局外人、第三方,才能更客观、更真实。


二、新闻的分类


    1. 新闻的分类。
    狭义新闻专指“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或正在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新闻种类较多,有动态消息、评论消息、社会新闻、文教新闻、国际新闻等。
    广义的新闻指及时报道新近发生的重要事件或生活现象的各种文章,包括消息、通讯和特写。
    从写作规律和格式上:
    新闻体裁主要分为三大类:
    a.消息:迅速及时和简要报道社会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用电报传递的称“电讯”,特别简短的称“简讯”、“简明新闻”。比如阳光之窗的头版文章。
    b.通讯:一种比消息详细并能生动地报道客观事物或典型人物动态的新闻体裁。常见于报纸、刊物驻外地记者发回的专题采访。多用于评介人物、事件,推广工作经验,介绍地方风情等。
    c.特写:以文艺手法写所报道的人物,真实再现场景和气氛,使之有强烈的感染力。但要求完全符合事实,不容许虚构。亦为文学体裁报告文学的形式之一,写真人真事,可以在细节上作适当的艺术加工,但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
    消息、通讯和特写是新闻写作最常见、最多用的主要体裁,除此之外,常见的还有:评论(言论、述评)、图片新闻、调查报告、工作研究等等。
    2. 消息与通讯的特点与区别
    a.消息的特点
    消息主要告诉人们发生什么事情(包括新的情况、经验、问题等),往往只报道事情的概貌而不讲详细的经过和情节,是以简要的语言文字迅速传播新近事实的新闻体裁,也是最广泛、最经常采用的新闻基本体裁。
    消息按事实性质分类,可分为事件性新闻和非事件性新闻;
    按报道内容分,可以分为经济新闻、社会新闻、人物新闻和政治新闻;
    按写作特点分,可分为特写式消息、目击新闻、解释性报道和背景报道;
    按篇幅长短分,可分为简讯、一句话新闻、标题新闻;
    按写作形式分,可以分为动态消息、经验性消息、综合消息和述评性消息等等。
    消息体裁的特征:
    1)比较短,多为几百字,内容简明扼要,文字干净利落;
    2)常有一段导语,开门见山,吸引读者(听众、观众);
    3)叙事朴实,实在,通常一事一报,讲究用事实说话;
    4)时间性强,注重时效,报道快速及时;
    5)基本表达方法是叙述,而且多为概括的叙述;
    6)结构严密,层次分明。一般是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写在最前面,然后再写次要的,更次要的;也可以依照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顺序来写,但要突出主要部分;
    7)交代必要的背景。写清楚被报道事物的历史背景,事件发生、发展、变化的环境,条件以及与其它事物的联系。目的是通过比较、衬托,更鲜明的阐述事物的意义。
    b.通讯的特点
    通讯也是一种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的生动报道。它不仅告诉人们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交待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的环境气氛。
    通讯常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风貌通讯等。工作通讯是反映并指导实际工作的一种通讯,它通过事实的报道,分析当前工作中的经验和问题,提出带有规律性的东西去推动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理论色彩。
    我们用得较多的是工作通讯,但目前,我们的工作通讯写得格式较死板,程式化太强,有必要注意切入角度,写得更鲜活。
    通讯的体裁特征: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比较全面、完整;
    2)展开情节,情景交融,还讲求结构的变化;
    3)对事实的表达多样化,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与消息相比较,通讯的描写偏多。
    4)比起消息,通讯的文字篇幅稍为长一点,发稿时间也可以稍缓一些,但仍然要求尽可能短、快。
    c.消息与通讯的区别
    1)在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
    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讯报道则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细节的刻画,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
    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都有常用的模式。消息写作,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的地方。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的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独特的结构形式。
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
    这里所说的写作技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扬先抑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排比、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只在合适时偶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使用以上多种写作技巧。比如通讯《领导干部的楷模———孔繁森》就有
    4)在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
    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比较强的文字性,生动活泼而富有文采。在一期报纸上,两种文体相互映衬和补充,使新闻媒体更加完美。
    5)时效上,通讯不如消息迅速及时
    虽然有消息、通讯同时发表的情况,但一般来说,通讯的时效性是赶不上消息的,因为消息内容简略,篇幅短小,采访快,写稿快。有时事发几分钟,甚至不到一分钟,媒体就开始进行消息报道。而通讯有大量的细节,篇幅一般比较长,采访需要比较详细,写稿时间也要长一些。
    讲完消息的分类后,我们按类别一个一个分开讲:


三、如何写好消息


    1. 消息的结构。
    结构分为标题、消息头、导语、主体、背景、结尾6部分。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消息通常不可缺少的部分(标题新闻、简明新闻除外,比如阳光报的要闻简讯栏目),而背景和结尾有时可根据情况省略。
    a.  标题:
    接讲义第88页。
    接讲义第92页。
    标题的结构分为:引题(肩题)    主题     辅题
    不管采用什么方式,标题都应该准确、清楚、简洁、生动。切忌空、偏、烦、板,努力做到求实、求准,求简、求活。
    b.消息头(通讯员可以不写,单必须有新闻来源,您的名字其实就是您的消息头)
    c.导语写作来自于电报。
    导语是消息体裁的显著特征,也是写好消息的一大难点。
    导语的写作非常重要,在新闻界有一个说法,报纸编辑最见功力的重要方面是制作标题;记者和通讯员写消息最见功力的是写好导语,导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编辑对稿件的取舍。生动的导语相对于新闻好像蝴蝶相对于花丛,容易引起他人的注意。
    导语写作主要注意以下几点:
    1)人们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需要告诉人们是又是什么,并把二者和谐地统一起来;
    2)从新闻内容中选择最重要点;
    3)应有新闻事实,避免与主体内容的重复;
    4)交待消息的来源和新闻的根据,给人以可信感;
    5)文字精,表达巧,凝练、醒目、明快。
    写导语的基本要求:要实在,忌空话;要简练,忌冗长;要新颖多样,忌千篇一律。导语的写作方法多样,可以有叙述式,评述式,描写式,设问式等,其中叙述式导语用得比较多。
    1)叙述式导语:又称直叙式导语,用直接叙述的方法,简要地写出消息中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如:“张宝顺”[叙述式]
    2)评述式导语:对消息的主要内容进行评论,说明意义,进行判断。这类导语又可分成“结论式”、“评论式”、“提问式”三种类型。
还有描写式导语、摘要式导语等等。
    ……

四、通讯的写法

    接讲义第154页。70期阳光之窗,爱心在阳光流动


五、新闻特写怎么写

    新闻特写,是新闻通讯的一种写作体裁,是报纸新闻形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既可以寓事、理、情、景于一体,又能够以短小精悍、新短快活而见长的新闻体裁,新闻特写在增强报纸可读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根据读者需求的不断变化和新闻规律的丰富发展,使新闻特写在新的历史时期展现出新的风采,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准确把握其“新”字的属性和本质,努力在“闻”字上挖潜力,不断在“特”字上下工夫, 刻苦在“写”字上做文章,是新闻记者和广大业余新闻报道员应努力的方向和目标。比如82期第二版刊发的文章
    写出“新”
    新,是新闻的基本属性,更是新闻特写的特性和本质。所谓“新”,在新闻特写上至少应体现三层意思:一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生的故事,也就是新闻时效性强的事件,不是旧闻和陈年老账;二是所写内容是新近发现的新闻故事和新闻事件,虽然不是最近发生的,但却是最近才被发现的,过去不曾被人发现或注意的;三是写作方法、技巧、结构、语言上的独到之处,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没什么新意,就构不成其“新闻特写”了。
    写出“事”
    事,即故事、事件、事情。没有故事,新闻特写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里的“事”,有几个属性:一是真实的事。报道事实是新闻规律的基本要求。有些人以为新闻特写可以效仿文艺创作,可以虚构故事情节和内容,这是错误的。新闻特写里的事,必须做到绝对真实、完全真实,无论时间、地点、人物、言行、环境,都来不得半点虚构和水份。二是新鲜的事。不能是陈糠烂谷子的事,必须是新颖、鲜活、有特点的事,也就是能令人耳目一新的事。三是具体的事。既然是特写,就要像电视特写镜头那样,有形、有影、有声,让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决不能简单概括、一笔带过,要尽可能地详细。
    写出“人”
    见文不见事、见事不见人,这是许多新闻稿件的通病,更是新闻特写的大忌。事是人为的,有事件,就会有人物,我们写新闻特写,应当以事烘托人、以人带出事,人事交融,融为一体。主人公姓甚名谁?有什么自然背景、家庭背景和历史背景?个人爱好和特点是什么?他在新闻事件中的地位、作用是怎样的等,只要条件允许,都要尽量给予交代。
    写出“景”
    景,场景,情景也。写景就离不开情节和细节。新闻特写在写具体事件时,应当尽量交代其事件发生的背景、情景、场景,如当时的自然环境、天气情况、附近景物、人物的具体动作等,有时候越细致就越有个性和可读性。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景,必须是真实的景、自然的景、原始的景,决不能是人为制造的景、合理想像的景。景在新闻特写中也是重要的新闻要素之一,而不应当只是新闻修饰方法和手段。因此,在新闻特写中写景,也应当严格遵循新闻规律。
    写出“情”
    情,是新闻特写的重要作料调味品,没有情感的特写就如同没有放油、盐、酱、醋的饭菜,让人嚼着毫无味道。所谓写出情感,也就是要写出故事和主人公的感人之处是什么。在“情”字上做文章,一要努力写出感情,稿件主人公有什么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要通过具体事情跃然纸上,让读者感到他们是活着的,有血有肉的,而不是面无表情、千篇一律的;二要尽量写出人物表情和心情,写事就不能不写人,写人就不能不写情,写情就不能不写他们的表情和心情,而表情和心情,多是通过对五官的观察和描写来实现的,有时寥寥几笔,就能起到使文中人物与读者“对话”的作用。写人的感情,要因人因事因具体境况而定,该直白的直白、该含蓄的含蓄,有的需要用语言表达,有的则需要用动作体现。这里的情,必须是真挚的情、朴素的情、符合主人公身份的情,不能是虚假的情、作者强加给主人公的情。
    写出“神”
    神,即稿件主题所体现的精神、思想、灵魂。同新闻消息、一般通讯一样,新闻特写也必须有思想性,也就是对人要有启发、教育、引导、借鉴作用和意义。这里的神,应当是现代精神,有时代特点;应当是高尚精神,有教育意义;应当是创新精神,有启发作用。有的新闻特写虽然故事很感人,但缺乏思想性,或者主题不明确、不集中,或辞不达意、不知所云,让人读后不能受到任何启发和教育,就没什么新闻价值了。新闻特写的主题思想,可以通过标题来体现,也可以通过文中主人公的语言来体现,还可以用作者点题的方式来挑明。但值得注意的是,新闻特写的思想性不同于消息那样直白,要通过故事的自然流露,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而不是让作者直接告诉读者。这就需要作者在语言、结构和叙事艺术技巧上有真功夫、深功夫、巧功夫。
    写出“特”
    新闻特写,还应当体现出它的“特”性来。它的特,就特在结构特别精巧、语言特别生动、文字特别优美。文章结构要紧凑、短小、精致,不能拖泥带水,不能下笔千言还让读者吃不到“包子馅”;要尽量利用故事本身的发展经过突出其传奇性、曲折性和感染力。除了结构和语言,文章的标题也要做得精美,要在准确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得生动、形象,有意境、有韵味、有哲理、有渲染效果,让读者回味无穷。

六、如何提高通讯员新闻采写能力


    1.大家要培养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
    什么叫新闻敏感或新闻触角呢?简单说,它就是我们识别新闻的敏锐能力。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情,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一下就能识别它是新闻,这就是新闻敏感。没有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很难写出一篇像样的新闻稿。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不善于辨别色彩的人,不能成为一个画家;一个不懂得和谐的人,不能成为一个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工作者。”
    新闻界有人把新闻敏感,称之为新闻“鼻”和新闻“眼”。这是一种借喻,意思是:新闻记者靠灵敏的嗅觉和锐利的眼光来判断一件事是不是新闻。新闻敏感是记者必须练就的基本业务素质。各单位、各车间、各部室每天发生的事很多,但大部分都构不成新闻,只有经过我们的观察、辨别、判断其中重要的、有价值事情,才能写成新闻。
    新闻敏感是一种职业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题材,它是在长期的新闻工作实践中锻炼培养出来的的特殊素质。
    具有了一定的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不会感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会兴奋地发现“工作生活处处皆新闻了”。在上班下班、吃饭、出差旅游、住宿乘车等看似没有新闻的场合,都能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敏感性的培养:来源于实践,来源于生活;然后一定要上升到理论的认知,当然,新闻敏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我们在采访实践中不断培养训练获得的。新接触新闻的通讯员和记者,不用说缺乏新闻触角和新闻敏感,就是基本的新闻知识也不具备。但是,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新闻工作实践,刻苦学习,勤奋笔耕,最后才能一定能够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和写作能力。
    2.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我们要建造一栋房子,必须先备料,写作也是一样,采访了解的新闻素材越多越好。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更应该重视积累新闻素材。新闻素材是进入我们视野并被我们所意识,所采摘的生活现象,即从社会生活摄取而来的、尚未通过提炼和加工的原始材料。没有新闻材料的积累过程,就谈不上进行新闻写作的问题。
    新闻素材经选择、集中、提炼,其中一部分被记者写入新闻作品。我们常说:“收集材料要以一当十,使用材料要以十当一”。采访到的材料多,稿子里使用的材料少,这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如果不想办法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让大量的、有生活气息的材料“烂”在自己的笔记本里,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浪费。初学新闻报道的记者,最常犯的一个毛病,就的不重视新闻材料的利用和选择,他们恨不能将自己的采访所得全部堆砌到新闻稿里去,或者面对大量的新闻素材,不知如何下笔。那么怎样才能提高新闻素材的利用率呢?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尽量把精彩的新闻素材转化为新闻题材。要选择那些真实的、有较大新闻价值的、符合新闻政策的材料作为新闻题材,要使选择的材料新颖、生动、有特色,能够有助于说明、烘托和突出新闻主题。而没有被选为新闻题材的素材,也不是全无用处。它还可以作为新闻背景,加强新闻报道的纵深度;或者作为新闻记者的生活积累,帮助记者捕捉和深化主题;或者应用到其他新闻体裁中,搞好新闻素材的综合利用。
    角度,是新闻写作向自然科学借用来的一个概念。报道的角度,是记者认识被报道对象的思想方法及对被报道对象各“侧面”把握水平的综合反映的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能说明记者处理采访的素材、挖掘材料的新闻价值的流程。。
    在工作和生活中,可供我们捕捉和选择的信息其实很多。同样一个新闻事实,选择不同的角度进行报道就会起到不同的效果。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班级的党章小组开展的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
    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
    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全校师生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发生在师生学习、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才能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作为一个大学生记者,只要经常深入到同学们的教室、寝室、图书馆、运动场,注意观察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了解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的意见和要求,从他们最关心、最想知道的内容入手,才能写出有意义的新闻。
    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实发生在A学院算不了新闻而发生在B学院却又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师生关注的焦点。
    3.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第一篇新闻稿的关键。
    记者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如果是学写第一篇新闻稿,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第二、学会写导语。导语是消息的开头,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国外新闻界有人称导语是“抓心的手”这就是极言导语吸引作用的。没有好的导语,就算不上成功的新闻稿。
    第三、基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写法和结构。不熟悉各种新闻体裁的基本写法,就无法比较得心应手地进行新闻写作。而谋篇布局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闻稿件在受众和编辑眼中的“身价”
    第四、理解和掌握新闻写作的基本方法——用事实说话。摆事实,用事实说话,这是新闻独特魅力所在,也是新闻事业不可代替的价值所在。初学新闻的记者往往用自己的主观评价和臆断代替大量的重要的新闻事实,使写出的新闻或空洞无物,或言不及义。
    而孕育新闻主题,则是提高新闻稿价值的应有之义。新闻主题是一篇报道的主旨,我们写任何东西,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的,到底要表现什么、反映什么,若是心中无数,势必信笔涂鸦,不知所云。如果要反映记者对生活现象和社会问题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使写出的新闻报道吸引人、鼓舞人、引导人、就必须注重提炼新闻主题。
    新闻主题是整篇报道的灵魂,它隐藏于新闻素材之中,一旦我们把它发掘出来,它就会统领全篇,成为整篇报道的中心内容。我们要站在时代和社会的高度,坚持实事求是、不落俗套、贴近生活、读者至上等原则,运用追根究底法、对比联系法、见微知著法等方法,提炼和深化新闻主题。
    4.虚心请教,多看多写是写好新闻稿的必要过程
    作为基层通讯员,由于缺乏对新闻知识较为系统的学习,导致常常写出来的新闻或者格式不对,或者主题不突出,因此,写出第一篇新闻稿难免不尽如人意。要使新闻稿基本上达到发表的水平,最便捷的途径,就是虚心请教、不耻下问。可以向书本请教;也可以向我们的办公室的编辑请教。
    同时,作为一名阳光之窗的通讯员,一定要我们报纸的版式结构、版面专栏设置、报道风格、出版周期以及当前你们单位的形势、宣传报道的重心。阳光报的办报宗旨是“展示、传播、服务”,是集团公司和各单位、各部室与员工进行信息沟通、上传下达的一个重要媒介。我们开设了四个版面(第83期版面),只要大家吃透了报纸的版面专栏和报道风格,我们就能做到有的放矢去写、去投稿,从而大大增强新闻稿见报率。
    总之,只要我们坚持多看多写(看新闻,看报纸),只有勇于实践,大胆尝试,深入采访,勤奋笔耕,就一定能掌握这项技能,就一定能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今天的培训就讲到这里。下面讲几个事:

    一是经理办建立了阳光之窗通讯员QQ群,群号码是:28622416,以方便便于通讯员的交流、投稿,大家记一下。

    二是阳光之窗报将从第85期开始,将对刊发的通讯员的文章,每期评选出写的最好的一篇,除发放稿费外,给予通报表扬和经济奖励。激发大家的写作积极性,同时,编辑要对稿件进行点评,以提高通讯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今后这样的培训班视情况还要举行。我们将采取外聘老师或电教等多种方式开展培训。同时今后每年经理办将举行一次宣传通讯工作会议,对表现突出、完成任务好、写作能力强单位及个人给予表彰和鼓励。

    今天培训的最后一项,对大家进行测评:
    题目是:请大家对我们今天经理办举行培训会议,每人写一篇完整的消息。字数300字以内,要求严格按照新闻格式写作。时间10分钟以内。
18#
发表于 2010-10-1 17:23:48 | 只看该作者
新闻策划应突出“准”“新”“精”
http://www.mellnet.com    2009年06月24日  唐山劳动日报

  当前,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而且这种新闻竞争越来越多地变成了选题差异化的竞争,变成了对同一题材独家视角、独家判断和独家表现形式的竞争,变成了谁提供的新闻产品更能满足读者需求的竞争。因此,各家媒体越来越重视报道的策划。
  笔者现结合《唐山劳动日报》的实践谈几点关于新闻策划的粗浅看法。
  在选题上,要务求一个“准”字。选题是新闻策划的首要环节,选题的好坏优劣,准确与否,不仅关系到宣传品位和质量的高低,而且会影响报纸的新闻舆论导向。作为地市党报,要弘扬主旋律,及时准确地报道中央和地方党委的方针、政策、决策等,同时要抓住读者的心理,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中央精神和群众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上进行选题策划。2000年,唐山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创五城”的战略目标,并将其作为推进城市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举措之一。在这座具有光荣传统的城市里,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唐山人应该以什么样的精神风貌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伟大进程中,政府关切,群众关心。《唐山劳动日报》抓住这一主题,精心策划了“闯红灯”现象系列报道,记者走上街头,目击闯红灯现象,政协委员、社科专家、大学教授、在校学生等就此发表意见,机关、学校、企业、街道干部群众来电来函,对“诊治”自行车之乱现象献计献策。在刊发大量稿件的同时,配发了《大家都来关注“闯红灯”现象》、《从我做起》等评论员文章。此系列报道对全体市民进行了一次遵章守纪的素质教育,对倡导文明新风、推进文明城创建活动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形式上,要讲究一个“新”字。新闻策划,选准主题是前提、是基础,同时还要考虑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现。要提高新闻策划水平,既要涉足别人未曾涉猎的领域,同时也要采取别人未曾试用的形式,因为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同的报道形式会给报道内容增添新的内涵和效果,报纸版面需要用不同的形式来装点、美化,它也是吸引读者阅读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载体运用、栏目设置、版式设计、标题制作等方面都要匠心独运,真正使形式与内容珠联璧合。2003年《唐山劳动日报》策划了一个栏目“下岗职工讲述再就业故事”,它通过第一人称叙述、记者整理的方式,真切地讲出了下岗职工的心理变化,说出了再就业历程中的坎坷辛酸,同时也利用这个平台,展现了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取得的成绩。文章见报后,编辑部经常接到读者打来的电话。在编排上,我们基本采取了固定版面位置、统一标题制作、统一配发照片的做法,看后令人耳目一新。
  在写作上,要力争一个“精”字。对重大新闻进行策划报道,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报社的整体水平,其报道效果如何也会直接影响报纸的形象。因此进行新闻策划不仅要选准报道主题,确定合适的报道形式,而且要组织记者写好每一篇文章,使策划的报道可读、可亲、可信。所以,策划新闻报道还要考虑文章主题用哪些素材来表现,从哪个角度切入,写到哪种程度,需要几位记者来完成等等,这都需要进行仔细研究、精心策划。《唐山劳动日报》2003年策划《众志成城战瘟神》报道时,先是组织记者对文章的采访、谋篇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确定文章采写的角度、对象、重点等。初稿写成后,又组织整体攻关,筛选素材,精心雕琢,反复修改,使文章既有事实,又饱含感情。市委、市政府心系人民、迎难而上、果断决策、科学指挥,广大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冲锋陷阵、攻坚克难,社会各界群众风雨同舟、奉献爱心、共铸丰碑,经过抗震洗礼的唐山人民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首万众一心抗“非典”的壮丽凯歌。文章见报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不仅大大有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和稳定,而且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读者的精神需求。
  (作者:唐山劳动日报)
19#
发表于 2010-10-7 16:33:40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的探讨
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
作者:高钢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机制和行为机制发生了一系列新的变化。这些变化对传统的新闻写作方式提出尖锐的挑战,认真研究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性,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质量,增加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心理与行为方式的特征
  网络新闻传播所处的时代是人类文明进程加快发展的时代,全球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相互联系及相互影响日益密切和深刻,人们的思维频率和行为频率日渐加快,信息总量迅速膨胀,传播技术日新月异。生成于这个时代的网络新闻传播,不仅拥有高速度、多媒体、交互性、数据库等诸多传统媒体未曾具有的信息传播上的性能优势,而且也存在诸如网络信息接收终端的物理特性所导致的屏幕的光刺激、页面第一视觉区域的有限、上网费用的消耗等各种阻碍信息传播的局限因素,在社会环境因素与网络新闻传播技术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致使受众接受网络信息传播的心理预期呈现下列特征:
  1.快速获取最新信息。进入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受众,往往需要快速了解自己生存环境发生的最新变化。目前以计算机上网和手机新闻订阅作为主流信息接收模式的受众群体,无论从职业构成还是年龄构成的上看,通过网络高速获取最新新闻都是他们的普遍需求。
  2.主动选择有用信息。在网络新闻传播中,交互性信息传播的特性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受众因此对信息进行自主选择的欲望更加强烈,并且希望在最短的时间里以最便捷的方式获得自己最为需要的信息
  3.精确接近深度信息。随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联系的加强,一个领域、一个地区发生的新变动往往会对社会各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处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之下,深度新闻报道已经成为广大受众索取新闻的普遍要求。在网络新闻传播领域,由于信息的“海量”存储、数据库检索、信息发布时间的多级梯度布列等全新技术手段的采用,使得网络媒体拥有了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向受众提供全方位深度新闻信息的特殊优势。正因为如此,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对精确接近深度信息怀有强烈的渴望。他们不仅希望了解主体新闻本身,而且渴望了解与主体新闻相关的各种背景,主体新闻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产生的影响,以及主体新闻事件的发展趋向。
  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拥有的上述心理预期,促使受众获取网络新闻的行为特征呈现出一些新的明显变化:
  首先是对新闻标题的“第一依赖感”形成,标题已经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读者每一次对于下一层网页链动结构的点击(即对深层新闻信息的选择和索取),对于读者来说,支付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金钱,因此,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格外突出。
  第二是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阅读信息的速度加快导致阅读方式的改变,据美国学者的研究发现:79%的网络读者对内容是一扫而过,只有16%的人逐字逐句地阅读。网络新闻传播开辟了人类信息传播史上的扫描式阅读(潜阅读)的时代。扫描式阅读与读者对印刷媒体信息内容的阅读方式完全不同。这种阅读信息速度加快所导致的阅读方式的改变,除其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复杂因素之外,网络新闻传播的技术环境也是促进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计算机屏幕作为网络新闻的主体接收终端,它的特殊优势与特殊局限并存。人们在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人们在享受着便携式计算机精巧的设计时,也感受着屏幕不能让人对全部版面一览无余的遗憾;人们在随时获取重大新闻事件的最新变动状况之际,又不能不为此支付昂贵的费用。或许正是由于这种种原因,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受众抛弃了对印刷媒体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开始在扫描中阅读,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忽略性,如果新闻中没有醒目的关键词,没有清晰的提示与标识,没有引人注意的种种细节,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
  第三是阅读过程中自由选择信息内容的机率提高。互联网新闻传播不仅为传播者传播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同时也为受众获取新闻提供了超越时空局限的种种便利。在新闻网站丰富的纵横链动结构中,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受众不仅可以在一个网站中浏览多个页面,甚至可以同时访问多个网站。面对受众在获取网络新闻中拥有的这种极大的自由度,网络媒体需要在内容的写作编排上建立起更加合理的链接组合系统,以保证信息传播的丰富度、深刻度,进而保证网络媒体多元化传播目标最大程度地实现。
  上述这些新的特点已经在提示着网络新闻工作者,尽管网络新闻的写作要遵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但是网络新闻的写作与传统媒体的新闻写作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规律,进而掌握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技巧,对于提高网络新闻传播的影响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目前中国网络新闻文字表现形态及结构的缺陷
  目前中国网络媒体播发的文字新闻大都来自传统媒体,各个网站对这些来自传统媒体的新闻一般是原文转发,有时可能会对标题进行一下修改,至多是对原文进行一下删节,而很少对其进行适合网络新闻传播规律的结构性编改,致使新闻的文字描述方式和内容布局结构都无大的改变。因此中国网络媒体上发布的新闻大体呈现出单一的平面媒体新闻的结构形态。这种没有充分注意到网络受众特殊需求,没有按照网络新闻的特殊规律写作的新闻,对网络新闻传播的效果产生着种种负面影响:
  首先是影响阅读效率:适合于平面媒体刊载的的新闻往往不能适应读者进行扫描式和跳跃式的阅读。而当读者必须用阅读印刷媒体文字新闻的方式按部就班甚至逐字逐句在网络上阅读这些新闻的时候,最先感到的可能就是疲惫,进而会与他们在互联网上高速阅读新闻、主动选择新闻、深度索取新闻的需求发生种种冲突,从而限制了读者在网络新闻传播中应该拥有的主动权的实现,影响了阅读的效率。
  其次是影响查询效率:一个很简单的道理:目前国际互联网上的大型搜索引擎一般是根据文章的前几十个字进行关键词语进行数据库信息的收集与编录,而如果不能严格遵守诸如“重要结论前置”、“重要的关键词前置”这类网络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再重要的新闻也难以在浩如烟海的网络信息数据库中崭露头角,难以在信息的再度利用领域有所作为。
  最重要的则是会影响媒体的传播影响力。一个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如果在速度、深度、可读性、易读性、可用性等方面不能充分满足网络受众的需求,就难以增加对受众的吸引力,难以增强媒体的威望,难以实现传播目标。
  网络新闻写作的特殊要求
  网络新闻也是新闻,因此需要遵从新闻写作的基本原则。但是鉴于受众在网络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心理及行为方式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网络新闻传播在遵循新闻写作基本原则的同时,也要遵循网络新闻传播的特殊规律,使用专门技术,运用特殊技巧,以保证更好地满足受众需求,更好地实现传播目标。
  一、精心制作新闻标题:建造引导读者向深层信息进入的第一航标
  印刷媒体的标题由于其版面展示空间的完整性,读者可以在同一时间和空间,看到新闻的主标题和副标题乃至主体新闻的提要等内容,因此,在标题的制作上可以调用各种文字技巧,比如,主标题借用了一个比喻,则可以用副标题对其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情况则有所不同。目前新闻媒体网站为增大信息容量通常采用新闻标题集中组合的引导式版面布局。在这样的版面结构下,最先呈现于受众眼前的是由大量新闻标题组成的链动集群,每条新闻的深层内容往往需要通过点击标题的链接才能索取。因此,新闻标题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重要性就更加突出了。在网络新闻传播中,新闻标题已经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网站深层内容的第一引导力量。好的标题会吸引、刺激、引导读者点击链动索取下一层新闻内容,而不好的标题则成为深层新闻内容展示的直接障碍。一个网络媒体要想吸引受众向网站的深层内容进入,就必须强化“标题意识”,在标题的制作上下大功夫,让新闻标题对受众具有“不可摆脱”的吸引力。
  为此,网络新闻标题制作要达到以下的标准:
  一是要清晰准确地说明一个新闻事实
  二是要突出一个新闻中的最为重要的新闻因素
  三是要强调一个新闻中最新的变动
  四是要揭示新闻中最为本质的变动意义
  在实际操作中,这四个要求或许不能同时在一个新闻标题中实现,但是,在一个新闻标题中,这四个要求被实现的成份越多,其新闻标题的质量就越高。
  在制作网络新闻标题中有几点特别需要注意:
  首先,不要使用卖弄的、夸张的、过分渲染之类的风格制作标题,因为读者在快速阅读中,这类标题会让读者不能准确地了解新闻的真实内容,甚至会让读者不得其解。
  第二,不要使用隐喻、暗喻、比喻在标题中“标新立异”,因为这样的标题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障碍,甚至形成对读者的误导。
  二、突出重点新闻要素:让新闻适合于扫描式阅读
  网上读者阅读新闻的主要方式为扫描式阅读,在这种阅读方式下,要想保证读者能够容易、清晰、准确地捕捉新闻的核心内容,在写作上就要做到:一是将重要新闻因素用最清晰的文字方式描述出来,再就是要对重要新闻因素进行合理排列。
  为此,以下几点在为网络写作新闻时需要特别注意。
  首先,注意要让关键词语突出出来,非常明确地强调它们。美国一个研究机构甚至认为,强调显要之处的文字用量要比你为印刷媒体写作时增多三倍。注意强调一些携带着重要信息的字词,避免去强调整个句子或者是一个段落,因为扫描状态中的眼睛一次只能掠取两三个词。
  第二,注意用一个段落描述一个主要的内容,用另一个段落去描述另一个内容。因为读者的注意力是跳跃的,甚至经常会进行超越段落的跳跃。因此他们很难在一个段落中同时注意到两个重点。
  第三,要注意用最重要的实事或者是观察的结论作为这一页新闻的开始,在处理文字较长的新闻时,应该为它写一个简短的概要。
  第四,要高度简洁地表述最为重要的事实。为了让读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准确、尽可能完整地了解最重要的新闻因素,需要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内完成对重要新闻的精准概括、描述和引导。尽可能在网页的第一视觉区域完成对最重要的新闻事实的概括与描述。
  第五,将最重要的新闻要素置于最前面。无论是写作一篇新闻还是处理之中的一个段落,都要遵从重要者为先的原则。网络读者绝对不喜欢在文山字海中艰难跋涉,因此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最重要的信息置于最前端。
  第六,要想方设法让读者感到你提供的信息对他们有用。读者往往没有足够的耐心并且充满了怀疑态度与批判精神,他们不是为了你的杰出伟大而选择你的网站,而是他们要满足自己的某种需要才去访问你的网站。因此记者和编辑永远需要以“对读者有用的”的方式去进行写作,让读者很快发现他们想要的信息。
  准确,简洁,突出――这三个要求在新闻主体的构造过程中需要同时完成。
  三、建设合理的链动导航布局:分层展示新闻的深度信息
  网络新闻的发布过程是一个逐层递进的过程。读者通常是根据自己的需求,一层一层去索取新闻信息的。因此,“倒金字塔”结构在网络新闻写作中不仅有印刷媒体常见的上下水平布局的平面结构关系,而且具有前后纵深布局的立体结构关系。
  在网络新闻的写作中,记者和编辑要精确地判断新闻价值的层次结构,按照其读者的关注度、需求度,对纷繁复杂的新闻因素进行立体化的划分排列,不仅需要确定在一个页面里诸新闻要素的组合排列的关系,而且要确定在多层页面中的组合排列关系。
  目前中国新闻网站发布的绝大多数新闻还没有实行这样的分层处理和展示。大多数新闻网站的“纵深链接”往往是对“相关新闻”、“背景资料”等外部相关信息的链接。这就使得主体新闻缺乏纵深度和广阔度。需要说明的是,造成这一缺陷的原因目前看来不仅是网络新闻结构处理技术上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们的网络新闻从业者普遍缺乏对新闻进行深度开掘的意识。
  从事网络新闻写作需要建立起分层表述的概念,特别是要建立起立体分层表述的意识。在印刷媒体上,一则新闻表现为一个整体,读者看到的是信息的全部,所谓分层表述是重点的平面排列技术。而在网络媒体上,由于页面的限制、读者阅读习惯的特性等因素的制约,你可能需要把同样的信息拆分为独立的个体,制作成多重的超链接页面,因为读者不可能把一个很长的页面尽收眼底。
  在进行“立体分层表述”的过程中,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要对新闻的重点因素进行精确的分解,以确定哪些内容需要在第一页面呈现,哪些内容需要通过链动在第二、第三页面呈现。二是要保证让每个页面的内容具有相对独立地完整性,并且从一个侧面更详细更深刻地解释主体新闻。因为在网络上,读者可以在他们选择的页面间自由移动,所以不要设想你的读者是在看过前一页后才来索取这一页面的内容,不要奢望你的读者能够按照严格的逻辑程序去点击各个链动。要让他们看到一页一页的相对完整的有着内在联系的信息群落,通过这些信息群落深刻了解网络媒体所要传达的整体信息。
  通常实施链动的内容应该包括:新闻诸要素的详细描述与解释,支持结论的论据说明,直接背景资料,统计的表格与数据,问题的定义与专门机构的缩写解释以及更加广泛的参考资料等等。
  要对文本文件进行有序的组织,它的分层展示一般不要超过四层链接。
  如果想要传达的信息能够在一个页面上简洁而完整地呈现,就不要使用超链接。
  四、制作便于检索的导语和概要:让新闻在搜索引擎上脱颖而出
  搜索引擎已经成为人们检索网上信息必须使用的重要工具,美国SUN公司研究机构的研究发现,至少超过半数的网络使用者依赖于搜索引擎去发现自己需要阅读的网页。因此,让新闻更容易被受众检索和查寻,是扩大新闻传播的影响范围,增强新闻的再度利用率的重要条件。
  当使用者从搜索引擎上看到一个网页的链接时,搜索引擎上展示的对这个链接的简要的说明应该能够保证他们立刻准确地了解这个网页的内容,清晰地判断这个网页与他们的需求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
  为了使新闻信息的最本质的内容能够在搜索引擎上清晰地显现,在新闻的写作上要注意以下两个环节:
  一是为新闻制作清晰明确的标题。新闻标题往往最先被搜索引擎捕捉,也是使用者识别与查找信息的最初标识,新闻标题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新闻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面貌。
  除了前面说过的网络新闻标题的制作要求外,考虑到便于使用者通过搜索引擎进行检索,网络新闻标题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从目前互联网接收终端所限定的版面布局结构上看,一则新闻需要有一个单独一行的、一般不要超过25个字的言简意赅的文字标题。要确保这个标题的前20个字能够描述这一新闻的本质性内容。
  2、标题的第一个词对于描述一则新闻或者是一页新闻的内容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3、新闻标题越是具有独特性,就越是容易在搜索引擎的列表中被使用者注意到,不要用套话和笼而统之的描述作为新闻标题。
  4、标题应该是完全了解了文章的前后关系后作出的。
  5、每一个独立的网页都必须用醒目的标题进行标识。
  二是为新闻制作精彩的导语或概要。在搜索引擎上,一则新闻最前端的数十个字往往作为这一新闻的全部内容的简明提示,使用者往往就是通过在搜索引擎上呈现的这数十个字的描述去判断这则新闻信息与自己需求之间的关系。为实现这一目的,以下几方面的技巧需要引起注意:
  1、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导语。
  2、如果是长篇的报道则要要使用能够引起人们注意的词汇和简洁的句式制作一个摘要,将其置于这一页面的最前端。在这个概要上设计链动,将读者引向报道的详细内容。这个摘要往往会成为在一些搜索引擎中显示为这页新闻内容的最为精要的提示。
  3、导语和概要描述必须准确反映全文的内在联系及本质含义。
  4、不要用夸张的和浮华的语言描述导语和概要,把精力集中于事实之上。
  5、概要描述应该控制在150字以内。
  参考资料:
  《How to Write for the Web》 John Morkes and Jakob Nielsen
  《Writing for the Web》 by Jakob Nielsen  Sun Microsystems Press
  《受众习性的变化与网络新闻传播策略的调整》  高钢
  说明:原文作删减后发表在《新闻战线》04年第4期上,本文为作者完整版本。
20#
发表于 2010-10-7 16:38:28 | 只看该作者
网络新闻写作的结构特征

作者:陈燕
 

  在信息爆炸、数字化的今天,网络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而作为一种新的媒介传播方式,网络新闻如何区别于其他的新闻传播方式,以争取更多的受众?这已成为网络新闻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一、网络新闻的特点
  1.相对于传统报纸、广播电视新闻而言的特点:
  多媒体。网络新闻集报纸阅读功能、电视视听功能、广播说话功能于一身,可以为人们提供最为方便的新闻获取方式。
  容量大。报纸受版面的限制,广播电视受时段的限制,要求精编,而数字化使网络只要有足够的服务器,便有足够多的空间,可粗可精,弹性更大。
  超时空。与网络新闻相关的背景资料、相关图片、音频和视频信息,通过各种链接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整体性信息。例如1999年美国东海岸遭飓风袭击,CNN.com,ABCNEWS.com,MSNBC.com等网络的全方位、多媒体报道,使仅有文本报道的《纽约时报》网站黯然失色。
  可检索、可保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网络上高效的检索功能对希望获取特定信息的人们来说非常有用。
  我们可以从网络媒体最近的新闻传播活动看到,网络新闻的这些优势正在被集中地使用起来。比如美国纽约世贸中心遭受恐怖袭击这一重大的事件,网络媒体对新闻的把握和处理并不比任何一家报社或电视台逊色。
  2.网络新闻受众也有其特点:
  上网阅读新闻的受众大多年龄在25~45岁之间,他们大多受过良好的教育,具有一定的欣赏、鉴别、判断、分析能力。与传统媒体的受众相比,面对计算机屏幕,受众的目光是呈“之”字形的扫描,而不是面对印刷媒体时的逐行扫描;受众手中的鼠标可以随时点击其他链接,跳到其他页面或站点。他们不是处于接收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上网主动搜寻自己需要的或感兴趣的信息。一旦遇到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他可以不惜时间、精力地去细读、探究,以便全方位、完整地、彻底地了解它。也就是说,网络新闻受众不仅需要新闻的广度,也需要信息的深度。
  作为电报时代产物的新闻的“倒金字塔”结构及其程式化的写法已经失去其吸引力,不能适应网络新闻受众对新闻的广度、深度的需求了。
  二、网络新闻写作的结构方式
  基于上面原因,我们对网络新闻写作的结构方式提出了新的模式,即:网络新闻的“树状结构”。不但要有茂密的枝叶———醒目引人的标题、诱人的导语;还要有粗壮的枝干———对事实的深度挖掘,对主题的高度提炼;更要有庞大的根系———对背景材料、信息进行全历史、全过程向度的运用。
  1.茂密的枝叶———醒目的标题、诱人的导语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俗话说题好文一半,这话对网络新闻来讲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一条好标题点睛传神,不仅概括出新闻的主要内容,且以其语言艺术的魅力吸引读者往下看。例如:新华网(2002—04—18)有一则标题为:《难逃强势沙尘暴侵扰,上海春季二度飘落“泥浆雨”》的新闻,它通俗易懂、条理清晰、一目了然,标题即揭示了新闻的主要内容。受众在第一屏看到这则新闻标题,马上就将新闻事件与今年北方盛行的沙尘暴天气联系起来,产生了上海远在东海岸,离内蒙沙漠相距甚远,为何会难逃沙尘暴侵扰这样一个疑惑,受众一下子被吸引了,不由自主地点击继续看下去。
  而导语部分“今年三月,泥浆雨偷袭申城,让不少出租车穿上了‘泥雨衣’。前两天,小雨再次夹着泥沙从天而降,让露天停放的车辆和草坪变得污迹斑斑。‘泥浆雨’从何而来?其中是否隐藏疾病隐患?市民应如何作好防护工作?记者昨日专访了申城环保和气象专家。”在这个导语中2个描述句,3个疑问句,囊括了所有新闻要素,即5个W和一个H,既交代了新闻主要内容,又激起了受众深层探究的欲望。这正符合了“导语”之诱导、指导、引导之意,也正如“冒头者,诱起读者读欲之饵也。故饵不可不使之美。”
  2.粗壮的枝干———对事实的深度挖掘,对主题的高度提炼
  网络新闻的大容量和读者的知识层面较高这一特点,使得网络新闻较其他新闻媒体多了一个有利优势,即:可对事实进行深度的挖掘,对主题进行高度的提炼。例如新华网(2002—04—18)的一则报道:《村长照当镇长道歉首例村主任告镇政府案撤诉》,这则报道从“镇政府最初并未意识到暂停村主任职务会违法”、“法庭辩论的焦点是‘是党委还是政府作出的决定’”、“村民的疑问:咱们的选择算不算数?”三个层面对新闻事实做了由浅到深的报道,最终提炼出了“村民自治是国家文明程度提高的表现。镇政府如果不能依法行政,不能切实尊重民意,就会损害人民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这一深刻的主题。
  3.庞大的根系———对背景材料、相关信息的全历史、全过程向度的运用
  与传统新闻相比,这个层面是网络新闻独有的,因为这是网络新闻“超链接”带来的结构特征,围绕着主题新闻,通过链接可以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超越时空的、立体的整体信息体系,并做成专栏、专题报道,也可能聘请专家来加以评述,组织交互式讨论,甚至策划成更大规模的跨平台的新闻战役,对新闻作深度的分析性或调查性的报道,就好比给了网络新闻一个庞大的根系。例如:《村长照当镇长道歉首例村主任告镇政府案撤诉》这则报道,不但在文章结束后附上了短评:“基层政府要树立新的行政观”,对这则新闻进行了评述、引导和深化,而且附上了一系列与镇政府、乡政府等基层政府相关的新闻,如:《河南洛阳两农民告倒镇政府》、《越权罢免村官湖南民选官告倒镇政府》、《向基层“插一脚”浏阳一个镇政府招牌超过上百块》等,使受众对我国乡、镇级政府的工作状况有了一个广度和深度上的了解。
  又如“发现频道”(DiscoveryChannel)网站2000年持续了一年时间的对美国的种族仇恨和暴力的独家报道,可以说是一次成功的多媒体深度报道。记者的文体、图片、音频和视频报道,包括了社区暴力犯罪,如何建设一个健康的社区以及有关人物报道,同时还链接到这个国家的一系列校园枪击案和办公室枪击案,暴力事件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损失和给受害家庭带来的精神损害,以及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最新研究等等。这种做法被认为是沿用了传统报纸的深度报道做法,但因网络媒体的特长而使报道的深度和广度大大加强了。
  为适应网络新闻事业发展,对网络新闻写作的有关领域,如文本形式、第一屏标题内容的拟定、下拉内容的链接等亟待人们作深入的探讨。
  (作者单位:株洲工学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8 08:52 , Processed in 0.12324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