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7939|回复: 8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快乐的作文套餐——管季超作文教学扫描

[复制链接]
1#
发表于 2010-4-1 18:31:47 | 显示全部楼层
28年文火煲出的一罐靓汤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答客问

文/彭超鹰  曹光森


“子荆文化”为何力邀管季超先生来莞主持本次“作文特训营”?

    一、“子荆文化”倾情关注教育的发展,倾力推介有实力的教育实践者
    “以文化的眼光发现文化的所在”,是“子荆文化”永不迭替的理念。
    “子荆文化”以感恩之心常思回馈社会,以敬重之心力助文化艺术教育界怀揣理想奋力前行的实力派人士。“子荆文化’一直在寻找倾情奉献社会的最佳角度,希望在公益服务活动中安顿心灵,寄托理想。
    “子荆文化”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无奈地发现:在中小学各科中,竟然是我们的母语教育耗时最多,效率最低。而作文教学又是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软肋、冷点,甚至盲区。老师畏教,学生怕写,虽有众多的有志之士倾力于中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各种作文教学法(或“作文教育品牌”)如春花绽放,各展芳姿;作文教学名师如群星闪耀,各擅胜场。但,以中国地域之广,学生人数之众,作文教学整体水平发展滞后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变。
    “子荆文化”借助与文化艺术教育界精英人物联系广泛的资源优势,以文化眼光推扬改进中小学习作教学的良方,推介作文教学名师,并在此过程中达成“子荆文化”奉献社会的理想。
    我们发现,“教研室”这种机构是中国特有的。据人民教育出版社权威统计,全国各级各类教研室的从业人员有十万之众。“教研员”绝大部分是从优秀的中小学教师中产生的,他们既积累了丰富的一线教学工作经验,又因工作之需,特别注重前沿教育理论与教学实际的“对接”,成为理论研究工作者与广大一线教师之间不可替代的理念诠释者和实践智慧总结者。
    “子荆文化”人作出了这样充满信心的判断:“教研员”队伍卧虎藏龙,其间必多实力干将,必有扛鼎之才!
    当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教学研究室小学语文教研员管季超先生进入“子荆文化”的视野时,我们欣喜莫名:因为我们的判断非常精准,期待得到印证!

    二、管季超先生丰富的教育工作阅历,孕育出视域广博、教法灵动、具有独特价值的“管季超作文教学法”。
    管季超先生小学、初中求学阶段正值“文革”末期,与他大多数的同龄人一样,没有条件受到严格而规范的系统教育。他小学只读了4年(跳级一年);初中读了两年(“学工学农”又占去了不少时间);读高中时,幸逢改革开放开局之年,始得以平静地读书学习。 16岁参加高考,因严重偏科,数学几乎零分,只能进入武汉二师学习。 18岁时,这位身材矮小,长着一张娃娃脸,体重不足100斤的毛头小伙子在武汉市郊一所小学开始了教师职业生涯。
    管季超先生在与“子荆文化”第一次对话即坦言:“我进入教育职场时的整体文化水平,大概只相当于现今的一般高中毕业生。根底浅薄,心里发虚啊!”

    正因为如此,知识功底单薄的劣势反倒成为他长达28年刻苦自修的激励因素。出身于教师世家的管先生,以惊人的毅力开始了提升自我、锻造自我的教育苦旅。他边工作边学习,用5年时间完成了湖北大学中文系本科函授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他用了接近十年时间,完成了成长为一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的艰难过程。

    他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通透一行,成为教研员队伍中业有专攻又博学多能的佼佼者:
    ——1984至1993年,在原县级孝感市东门中学任教期间,他担任语文教研组长,开始了9年三轮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工作,所指导的校“春芽文学社”成为享誉一方的知名中学生文学社团,该文学社社员在《少男少女》、《中学生读写》等报刊发表习作300余篇。
    ——1993年至1996年,在孝南区教委办公室作文字工作期间,他完成了从语文教师到称职的教育公文写手和新闻报道能手的转变。
    ——1997年春申请调入区教研室工作之后,他以语文教师的专业背景学做“美术教研员”,仅仅用了不到10个月的时间学习钻研,即因其在一次省教研室组织的美术教学研讨会上的发言,引起湖北美术出版社副社长查加伍先生的极大兴趣,冒暑驱车亲赴孝感与之长谈,力邀其参与创办该社面向全国公开发行的儿童美术杂志《小画家》月刊。此后,管先生为该杂志的编辑工作屡屡建功。在儿童美术教育许多前沿问题上,都有独到见解。管季超先生有毅力恒心,研究意识和资料意识很强,在担任该刊特约责编期间,收藏的国内外儿童美术资料即多达千册以上。参与过三次全国性儿童美术教育专业会议的策划和组织工作。
    ——因基层教研室人手少、任务杂,在区教研室工作13年间,管先生在“小语教研员”主职工作之外,还兼任了“音乐教研员”和“幼教教研员”的工作。
    管先生在与“子荆文化”对话时说:“您想想,虽然我喜爱音乐,但并未受过系统的音乐教育;虽然我天性喜爱儿童,但小时候连幼儿园也没有读过,兼任艺术课教研和学前教育教研工作,显然是不够格的。但为了工作需要,又不甘长期当外行,不能辜负了领导的信任和一线教师朋友们的期待。哪怕脱去几层皮,也要勉力自学,尽快进入研究状态。”
    1996年至2009年,他出色地完成了连续四届“湖北省黄鹤美育节孝南赛区”的具体组织工作,也成长为一位有研究意识的幼教教研员。
    ——管先生喜爱书画鉴赏,长于艺术评论,担任着孝感市书法家协会、孝感市美术家协会两个社团的副秘书长,参与了不少艺术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工作;应请参与创办《中国硬笔书法》季刊,承担创意策划和文字审订工作。
    管季超先生有一个独特观点,他认为,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能力的提升与文化积淀相关。只要有“语文意识”,干什么工作都是在研究语文。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深钻,对音乐教育理论的“恶补”,对学前教育的介入,表面上看与作文教学研究无关,实际上是拓展了视域,更有利于深一层思考中小学作文教学问题。百川归海,乃成浩瀚。
    ——1999年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之后,他在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的基础上,又开始潜心研究小学习作教学,亲手批改过的城乡小学生习作多达数千篇,精细调研过30余所学校的习作教学现状,对孝南区实验小学一位学生习作个案的追踪研究长达8年,保存了该生全部实物资料。
    天道酬勤,艰难玉成。管先生对中小学作文教学有完整系统的观察与思考,形成了若干独具见解的新理念和一整套习作教学操作方法,《管季超作文教学法》孕育成型,并在一定范围内产生了影响力。
    2003年春,管季超先生应山西教育出版社赵学文先生之邀,担任《新作文》杂志湖北编辑分部主任;2006年春,管季超先生应杨本成先生之邀,担任黑龙江教育科学研究院《成才之路》月刊特约副主编;2008年10月,管季超先生应山西《语文报》社蔡智敏、吴殿魁先生之邀,担任全国小语会会报《语文报·书法版》编委。
    “子荆文化”敬佩管先生追求卓越、刻苦自学的非凡毅力;把职业当事业的敬业精神;不畏惧新的工作任务的挑战,以超凡的勇气打进去,以睿智的方式冲到学科最前沿的学习能力;不计功利、潜心研究、持之以恒、力求专精的职业品格。
    “子荆文化”与管季超先生的幸遇,是一次道相通必与谋的互相发现。我们期待与管先生携手同行。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有何教学特色?
    ——“子荆文化”力邀管季超先生来莞举办《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是彰显“子荆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活动专案。我们的公益服务是纯净的,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商业化操作。
    ——“特训营”教学方式与一般校外教育机构迥然有别:这不是一种单纯的写作技能的习练,而是构筑于教育文化(我们坚定地认为:教育首先是文化!)之上的对话与创生。
    ——我们深知:8天的时间能做的事情不可能太多。以写作技能提高的复杂性,所能起到的显性效果也许并不能立竿见影,因为,说到底,教育是“慢”的艺术。
    但,基于我们对管季超先生人品、能力的全方位了解,我们坚信,也终将被事实证明;管先生的作文教学法有扎根于人文积淀之上的科学依据,有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锻造的鲜明教学个性,具备着眼于思维激活、兴趣提升、成功感增强的可持续发展效应。
    ——我们承诺:“特训营”教学活动每日晚间以图文实录方式在管季超先生的公益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xnjyw.5d6d.com)作全程报道。
    “特训营”散营之后,我们将义务为营员提供专指性跟进指导。
    ——我们欢迎:社会各界有识人士、学生家长、媒体朋友监督、关注、支持“特训营”的教学活动。借您的慧眼,烛照我们的失误与疏漏;用您的信赖与关注,鼓舞教育理想主义的探索。
2#
发表于 2010-4-1 18: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管附注/

朋友所作,

必有[吹捧]。

虽多溢美,

查有实据。

权当鞭策,

从零[嘎式]。。。。。。。











































子荆文化公益活动专案

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教学计划


时间


教学内容


教学目的及教学方式


1
1.口头作文/当众演讲
《向老师同学介绍我》/《让我们相识吧》
2.赠送资料,发放教学计划
1.师生之间相互熟悉。了解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状况,
2.训练构思语段的能力。
3.锻炼学生当众发言的能力和胆量。
2
1.
填写《问卷调查表》,启发学生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

2.
口头作文/即兴发言

3.
现场作文:《学校生活的美好记忆》

1、通过填写《问卷调查表》,唤起学生对校内生活的美好记忆。(写作素材的搜集和择用)
2、继续训练口头表达能力。
3、指导如何选择表达角度和表达方式。
3

现场作文:《我爱我家》
(当场完成,当场评讲)
1、启发学生从家庭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
2、培养爱父母、爱家庭的美好情感。
3、指导如何选择表达角度和表达方式。
4、训练制作独特文题的能力。
4主题一:东莞作家作品选读
主题二:我们为什么要写作
范文赏析/专题研讨/指导教师当场答问/赠送专题资料。
4主题一:语文寒假作业集中指导
主题二;《我的好朋友》

1、集中指导、研讨《语文寒假作业》中的疑难问题。
2、不作文前指导的自由作文。(借此发现营员写作上的问题及写作个性,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文后指导)
5主题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语文
主题二:生活处处有语文
1、教学目的:引导学生感知中国语文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语文写作与现实生活及未来人生发展的联系。
2、教学方法:要求学生课前搜集相关资料,携至“特训营”展示交流,集中研讨。
3、为每一位营员制作一副嵌名联,绘制一副速写头像。
5主题:50道作文题任你挑
1、教学目的:继续训练学生选取生活素材的能力,拟制文题的能力。
2、教学方式:指导老师提供范题50道。启发学生自由拟制文题,(部分文题要求列出题纲或写作思路)
6主题:《我的理想》主题演讲会
1、教学目的:启发营员树立远大理想,并将在校学习与实现远大理想联系起来。
2、教学方式:名篇赏读/分组研讨/现场写作/当众演讲(今日教学活动欢迎营员家长参加)


说明:
1、(管季超作文教学法8天特训营)是子荆文化举办的公益服务活动,不向营员收取任何费用。
2、每天下午“特训营”集中授课。(2:30---5:30)
营员所写习作均于次日上午认真批改,并作评讲,优秀习作打印张贴于“特训营”〈〈优秀习作园地〉〉。“特训营”活动结业时,每位营员均可获得一册〈〈特训营优秀习作选〉〉
3、在营员在营期间,(每日下午2:30---5:30,)我们会密切关注营员状况确保安全。建议家长接送孩子。提醒孩子注意路途安全。
4、子荆文化管季超作文教学及本次“特训营”图文实录请见〈〈教师之友网〉〉
(xnjyw.5d6d.com)“特训营“专栏。

“特训营“活动结束后,欢迎营员自由上传习作,管季超老师乐意继续为营员评改习作。


营员名单
罗彦源   何明珠   刘学飞   张少峰   张少峰   陈淑婷   王君瑜  吴健彬

杜晓林   李冠奇   侯在纪   刘俊杰   胡佳月   刘嘉愉    张健聪 陈谷颖

孙祉璇   杨耀辉   茹艳秋      郑仪      谢敏琪  张国光    陈健瑶 郭嘉琪

钟桂玲  郭嘉纪















  


  










3#
发表于 2010-4-19 16:01:35 | 显示全部楼层
     远处的和尚念经好/叫花子不打湾里过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258-1-1.html
4#
发表于 2010-4-27 22: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5#
发表于 2010-5-2 09:10:43 | 显示全部楼层
6#
发表于 2010-5-5 12:0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品味过往   珍惜今天  笑迎未来

——2010年5月4日下午在孝感市孝南区陡岗中学为九年级五个班同学点评课堂习作

孝南区教学研究室语文教研员
管季超


授课地点:陡岗中学阶梯教室
授课时间14:00——16:30
观课者:陡岗中学语文教研组同仁,陡岗镇小语文教研组部分同仁
评点习作文题:《一个××的日子》
本节习作评讲课设计理念:
    ——在细读学生习作原稿的基础上,剖析学生习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将评讲的重点放在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闪光点”上,以欣赏和鼓励的方式提升学生写好习作的信心。
    ——将写作技巧的点拨与乐观向上人生观的阐发、积极乐观的迎考心态的疏导融为一体。
    ——话题主要集中于点评本次习作的得失,适度拓展,启发学生思考写作与人生的关系,如何智慧地表达人生感悟。
    ——努力营造如挚友倾谈般宽松愉悦的心理氛围,把学生推到前台,让学生想,让学生写,让学生读,让学生大胆发表意见,大胆表现自我,期待最精彩的呈现是学生。

教学程序:
   一、[第一版块]我们相会在这里!
    1、趣味导入:《关于陡岗中学九年级学生姓名的微型研究报告》。
    2、请罗秀春、徐路、郭俊霞、高俊杰、张峰老师为自己的班级取一个言简意美的“班名”,替代以序为称的班名。
    3、学生完成微型现场写作:《班级吉尼斯记录》
    (分发活页纸,现场写作,收起后放到本节课的“尾声”部分再发布。每位同学只盯住一条来写,每条写满50个字)

    二、[第二版块]本次习作评讲:品味过往/珍惜今天/笑迎未来
    1、建议一:人生观是否应该更乐观一点儿?情绪是否可以更快乐一点儿?语言能否更活泼一点儿?结构能否更明快一点儿?
   管识细看了120多份同学习作原稿,发现有10位同学写到至爱亲人的辞世(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大伯);2位同学写作爱猫的意外死亡,且都与作者本人的过失相关;1位写“5·12”大地震中一位母亲与幼子的生离死别;2位同学写到父母离异且均将“批判”的态度加于“无情”的父亲身上;8位同学在写好友、同学之间的“情感波澜”、“小误会”时都在文题中使用了诸如“哀伤”“心痛”“绝望”“悲伤”一类词汇;2位同学写到“因地球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人类将走向绝境”;3位同学写到母亲外出打工、喜欢的老师换了班时,也在文题中使用了“伤心”、“悲伤”这样的词汇。
    从正确积极的方面来分析,同学们在一次课堂习作中如此高比例地在题材选择上涉及“死亡”“人生挫折”,是咱们同学们已经从无忧无虑的童年向对人生必须承受之“重”的少年在转变,已经开始直面人生不可回避的若干重要课题。
    死亡是一种生物学现象,简单的定义就是生物失去生命。死亡是一切生物的必然归宿。这在经典马克思主义那里已经有了明确的阐释。
    人类个体的生命非常短暂,即使平平安安,人生也不过百年,更何况还有疾病、人祸、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死亡其实就潜伏在生命之中。
    正因为如此,珍爱生命,充分享有生命过程,充分展现生命的真正意义,通过个人的努力,依靠个人的才智最大可能地完成自我实现,才是我们应有的人生态度。
    当代哲学家、哲理散文代表性作家周国平先生在谈到“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时说道:“生命是最基本的价值。一个最简单的事实是,每个人只有一条命。在无限的时空中,再也不会有同样的机会,所有因素都恰好组合在一起,来产生这一个特定的个体了。一旦失去了生命,没有人能够活第二次。同时,生命又是人生其他一切价值的前提,没有了生命,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由此得出的一个当然的结论是,对于每一个人来说,生命是最珍贵的。因此,对于自己的生命,我们当知珍惜,对于他人的生命,我们当知关爱。”
    他在谈到“生命质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时说:“衡量一个人生命质量的高低,可以有许多标准。在一切标准之中,我始终不放过两个最重要的标准,一是看他有无健康的生命本能,二是看他有无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我看来,这是生命质量的两个基本要素。没有健康的生命本能,萎靡不振,表明生命质量低下。没有崇高的精神追求,随波逐流,也表明生命质量低下。这两个要素其实是密切关系、互相依存的,生命本能若无精神的目标是盲目的,精神追求若无本能的发动是空洞的。它们的关系犹如土壤和阳光,一株植物惟有既扎根于肥沃的土壤,又沐浴着充足的阳光,才能茁壮地生长。”
    在生命的航程之中,我们也随时可能遭遇风暴,承受各种各样的苦难与挫折。假如我们承受住了这些苦难、挫折,也就实现了一次精神的洗礼,生命意义的提升。说“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就包含着这个哲理。
    痛苦会让你超越琐屑平淡的世界,真正进入自己的精神世界,逼你反思,逼你的灵魂参与。没有痛苦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是不真实的人生。
    我们用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宽广豁达的胸怀,自我拯救下自我超越的精神力量,战胜苦难,承受痛苦,实现人生境界的超越!
    ●我稍稍有些担心的是:如此高比例的负面/低沉/沉重情绪的呈现,与咱们同学这个年龄段还是显得不太相称。我因此提了刚才说到的那几句“建议”。
    但愿同学们仅仅是因为“少年不识愁滋味”而放大了苦痛的情感;或许是因为词汇贫乏而“重用了”这一类表示情感的负面词汇;或许是因为“集体无意识”,企图用此宿构来博取判卷者的“同情”而获高分。如果是这样,那倒主要属于“写作技巧”层面,是不必过虑的了!
   
    ②建议二:不必为了让文章显得有“意义”而贪图“宏大题材”,也许写我们自己真正熟悉的生活,朴朴实实地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不刻意“做”文章,不穿靴戴帽,不生贴华丽语段,而是遵守一般“记文”表达的正常路数,扣题来写,“文体感”更强,失分的可能性更小。
    ●反例有8位同学选择了写“国庆阅兵”到福利院照顾老人、“奥运会”等宏大题材,要么跑了题,要么写成了历史事件的堆积甚至新中国简史,要么因所述史实不准确而陋洞百出,只有一篇写“奥运”题材的基本合格。能捉“大鱼”当然好,如果力有不逮捉不住时,不如放弃,改抓“小鱼”,这样稳当!
    ●正例一:吴思、袁雪梅、高敏、张雨、孙姿、张雨叠、李进强七位同学的文章扣题来写,朴质稳当。
    ●正例二有3位同学的习作,因为真实地表露了内心的想法,从而让文章有了“值得一读”的独特价值,也让我这个“读者”特别留意,反复看了两三遍。
    [征得903班周玲同学同意之后,想读一读她的文章。她在文章中明确表达:中考之后,即去打工,主要原因是想分担家庭经济困难,另外也想到社会上去闯一闯]

    ③师生PK:11篇好习作的现场评赏。
    ——约请陡中九年级语文老师评赏。
    (钟灿、钟、聪、李嫒、周飘、池薇文)
    ——约请陡中九年级同学来评赏。
    (徐曼飞、钟存磊、徐梦娇、舒成琴文)
    ——管季超点评两篇。
    (901班池梦婷《一个让我愉悦的日子》;902班孙志高《一个让我流泪的日子》)。

■■[课间休息十分钟]

    三、[第三版块]师生研讨:中考作文的特殊性及应对策略
    ——写作时间上的限定(生答)
    ——文章字数的限定(生答)
    ——考题必然有因要求“普适性”而带来的某些限定;(管说)
    ——近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的推测(陡中语文老师讲)
    ——阅卷者的阅卷心理分析。(管说)


    ●管识管季超只作为话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提出上述话题,供在场师生研讨,共同思考/理顺“应对策略”,并不准备表达“定于一尊”的任何结论。
    伴随学生学习生活的必然有“考试”,而对于十四、五岁的初中毕业生来说,中考是他们面临的人生第一场重要的考试,不免有一些焦虑和不知所措,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应试策略”,我想也是毕业班老师必须做的一件重要工作。
    哲学家冯友兰先生认为:人与其他动物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时,他了解他在做什么,并且自觉地在做。正是这种觉解,使他正在做的事对他有了意义。他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就构成他的人生境界。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觉解不同,意义就不同,境界也就不同。觉解程度越高,人生境界就越高,就越能超越事物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老师的考前指导,指点学生思考“应考策略”,兼具了“学习指导”与“人生指导”的双重意义。

四、[第四版块]佳作品读: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文如看山不喜平,颠覆常规敢创新
    例文:(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张丛笑)

    ——在生活故事的生动叙述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对其蕴含的意义的提炼和升华。
    例文(1)《穷人的风骨》(马德)
        (2)《让我流泪的香橡皮》(纪广洋)

    ——放入思考立意求新,让文章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文(1)《享受寂寞》(何蓉瑛)
        (2)《骄傲一定使人落后吗?》(张楚廷)

        (3)《关于“玩”的一种解读》(张楚廷)


    ——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应该是少年人的情感主调。
    例文(1)《生活就是追求》(葵花朵朵)
    ■管识抽象地讲写作方法,不如采用生动鲜活的“文章例话”方法。

五、[余兴环节]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再见了难忘的初中生活。
    (1)收齐《班级吉尼期记录》现场写作稿,指定李创、陈丽阳、刘凡、陈青霞、胡小聪五位同学组成“编辑班子”,推举1人上台宣读《陡岗中学2010届九年级吉尼斯全记录》若干精彩条目。(邀请一位老师作发布之前的“审稿顾问”)
    (2)与此同时,各班同学依序上台,在黑板上留下“毕业之际,最想对老师、同学说的一句话”。
(拍照留存)
    (3)现场答问(管季超即兴回答在场师生的提问)
    (4)户外创意合影
    五个班的同学组成“2010年”五个字,观课老师组成一个感叹号!(各自自主组织列队),让我们师生共同记住“2010年!”这一年,这一年的“五四”青年节!
    ■管识:为什么我在本节课中除了品赏学生佳作,还在[第一版块]和[余兴环节]安排了诸如发布《陡岗中学2010届九年级学生姓名微型研究报告》,让学生组成临时“编辑小组”宣读《陡岗中学2010届吉尼斯记录》,让学生在黑板上写下给老师、同学的赠言,甚至还“多此一举”地设计了一个“户外创意合影”方案呢?
    当然是有“想法”在其中的,并非仅仅只是为了“调节课堂气氛”这么简单。
    去年,我买了傅国涌编的长江文艺版《过去的中学》和商友敬主编的教育科学版《过去的教师》这两本书。我将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来读,感触很多。
    傅国涌先生在前一本书的《前言》第一段这样写道:“一次和朋友聊天,说起现在的中学除了讲硬件设施、以升学率作为唯一衡量指标,早已不暇他顾。学生面对的是做不完的习题、补不完的课、考不完的试,既没有多少自由阅读的时间,更不用说通过社团自治等活动展开活泼的生命。老师同样被捆绑在应对各种考试的战车上,失去了许多创造的乐趣、精神的自主以及和学生一同探索未知的可能性,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教育链条上的一个机械环节,几年下来,什么棱角都会被磨平,最后一点个性色彩都会消失殆尽。”
    商友敬先生在后一本书的《前言》中写道:“(前辈教师们)他们也有痛苦和烦恼,有家国之仇,有身世之恨,有人事的纠葛,有内心的冲突,但他们毫不回避这一切,很坦诚地把心迹显示在学生面前。在他们身上,你会明白一个道理:教师的品格高低,就在于他对学生的态度。”

    管季超在一线教学工作中摸爬滚打过多年,对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爱,对一线教师工作中的苦辣酸甜也最能切己体会。
    也许,教学硬件条件确乎是大大改善了;也许,教管力度确乎是越来越坚挺了;也许,各类教研活动确乎是越来越频密了。但与此同时,师生关系也较从前更冷漠了;留给教师的“专业自主权”更少了;敢于个性化地组织教学的教师也显得不那么多了;学校生活缺少乐趣,是真真切切地不那么能满足学生越来越高的精神需求了。
    简单地讲一点儿“如何写作”的纯技法的东西,对于一个有写作经验和评改学生习作经验的老教师来说,并不算太难。

    我在进行本课设计时最感困难的是:如何既指出学生写作存在的共性问题又能保护和激发孩子们的写作兴趣;如何能让长达两个半小时的“习作指导课”充满师生愉悦交流的气氛;如何让九年级学生在也许是临近毕业时最后一次的大规模的教学(集会)活动中感受到一些“只有学校集体生活才会有的”校园生活乐趣。
    于是乎,我作了如上的教学方案“预设”。

    至于具体实施起来效果会怎样,将有现场教学图片、陡中观课同行们的评课文字和一份完整的现场教学实录文字来作出回答。
    五个班的学生汇聚一堂,整整三节课的时间任我自由来使用,另外还有一线同仁自愿现场观课,有更丰沛的“教育资源”可供使用,这样的一些“教学条件”的特殊性让我的教学活动很“占便宜”,应该是会比绝对“常态”下的一节课更有趣味一些,更厚实一些。

    感谢陡岗学区、陡岗中学的朋友们给了我这样一个教学探索的机会!
7#
发表于 2010-5-5 13:4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品读:从范文中学习写作技巧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751-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751-1-1.html
http://xnjyw.5d6d.com/thread-21751-1-1.html
    ——文如看山不喜平,颠覆常规敢创新
    例文:(1)《我最喜欢的一个人》(张丛笑)

    ——在生活故事的生动叙述基础上,自然生发出对其蕴含的意义的提炼和升华。
    例文(1)《穷人的风骨》(马德)
        (2)《让我流泪的香橡皮》(纪广洋)

    ——放入思考立意求新,让文章闪耀智慧的光芒
    例文(1)《享受寂寞》(何蓉瑛)
        (2)《骄傲一定使人落后吗?》(张楚廷)

        (3)《关于“玩”的一种解读》(张楚廷)


    ——积极乐观奋发向上的情绪应该是少年人的情感主调。
    例文(1)《生活就是追求》(葵花朵朵)
    ■管识抽象地讲写作方法,不如采用生动鲜活的“文章例话”方法。我称之为[食疗法]。
8#
发表于 2010-5-5 17: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课 堂 记 趣
      5月4日下午,陡岗中学语文组罗秀春/徐路/郭俊霞/高俊杰/张峰等朋友到场观课
      与陡中[结对]互动的区直书院中学6位同仁校办主任胡继舟同志/九年级语文教师杨凯同志/徐建华同志,八年级语文教师朱彬同志/董秀丽同志/周秀丽同志闻讯赶到现场观课。
      [教师之友网]‘肖港初中在线’专栏主持人/肖中教导处刘国强主任和该校九年级语文教师黄俊侠同志/八年级语文教师王运娇同志也来助阵。


      有这么多优秀的一线同行在教学现场,管季超怎能‘放过’?于是,在本次教学活动的[第二版块]时间,邀请三校同行参与现场活动,请每位老师都来评点一篇陡中九年级学生习作。
     一次教学活动,有多达十四五位语文老师参与教学,春兰秋菊,各展芳姿,想来陡中九年级学生还从未见过这样的‘豪华’教师阵容。
     
每位老师的评点话音甫落,都会激起一阵掌声。

     充分利用一切可资利用的[教学资源],大概就是指像管季超这样既能[偷懒],又能聚众智汇群力的办法吧。

     记此一趣。谢谢各位同行朋友的助教/捧场。
     谢谢。
9#
发表于 2010-10-31 08:51:05 | 显示全部楼层
10#
发表于 2015-12-27 03: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堂志林(395):“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教学法”吗?


有人说:“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不能提升为一种教学法。”
说这种酸溜溜话的人,拿笔,一字不落的记下我下面讲的话:

什么叫“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一个教师,教了成千上万的学生,这是不是“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这“一个人的教学经验”,个性中就没有共性?
人和人是不同的。一个人的教学经验能不能提升为一种教学法,这要看这个人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的教学经验是什么样的教学经验。有的人,尽管他有足够长的教学经历,但并没有足够长的教学经验;有的教师的教学经验能提升为教学法,而有的教师一辈子的教学经验,也只是个人的经验而已。
孔子就能。
难道孔子之前没有人的教学实践吗?当然有。但那些人只是教书匠,而不是教育家。
孔子个人的教学经验,不只是提升为教学法,而且提升为教育思想、教育原则。
没有思想的教师,乃至没有思想的教师群体(无论这个群体多大)的教学经验,由于其教学实践没有个性,其教学实践不是富集思想的实践,也就没有共性,因此不具备提升、萃取为教学法的条件。
孔子之前一定有许多教师。但孔子之前,没有孔子。没有孔子的年代,“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诞生,中国教育史,中国思想史,中华文化史,中华文明史,就开始天亮。
苏格拉底也能。
世界教育史上著名的“苏格拉底教学法”(即产婆术),不是苏格拉底“一个人的教学经验”吗?
人类文明的车轮,当然是人向前推动的。但人类文明的车轮,也不是每个人都在推动,或者说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推动的。说白了吧,有的人,他不配推动。比如不干实事,或自己没本事干成事来,只会对别人的成功羡慕嫉妒恨说风凉话的人,不配。
在中国文化语境中,“器亦道,道亦器”。个人的经验,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器”,但这些个人经验中,往往蕴含有“道”。庄子甚至说:“道在屎尿。”唯物辩证法也认为,事物之间,总有一些相通之处,关键在于人的理解和发现。有思想的教师之个人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法共性之间的关系,亦如是。
记完了吗?记完了你给我站起来,把这个笔记大声读三遍!

(2015/12/23)




本文引用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245975-945312.html 此文来自科学网程少堂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8:58 , Processed in 0.094308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