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551|回复: 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2007之于博客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3-31 10:21: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2007之于博客
             2007,仅只时间的顺延。不具备任何特殊独到的意义。对我而言。
      对我而言,博客就是写作。所谓写作,就是把见到听到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的感受写下来。博客的不同,在于写下来之后还可以即时“发表”。由于发表,便有了读者——自己是第一读者。由于读者和发表本身的褒奖,写作工作有了新的推动力。
      博客之前,还有很多重身份。我知道。
      其一,职业人身份。这意味着,得把职业放在第一位。做好工作,是做博客的前提和条件。博客人和职业人的身份矛盾么?不。做什么工作,就思考什么问题,然后,写下有关工作内容和思考,就是最好的博客文字。当然,工作的意义诠释和深度解读,都是必要的。于是,博客文字,或像论文或如随笔,都属职业行为,及其延伸。
      其二,社会人身份。如此,我的博客中所关涉的,将不止教育。我想,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首先应该是属于社会的,然后才是属于教育的。思考社会命题,发出自己的声音。虽言微弱,不敢懈怠也。
      其三,文化人身份。身在基础学校,敢言文化人乎?答曰,可。文化是一种基本人权,任谁,都有权面对,有权思索,有权表达。多维度地面对问题,富深度地诠释问题,写出来,可谓文化博客乎?
      其四,生命人身份。活着,有喜怒哀乐,有狐朋狗友,有冷暖炎凉,这些,都由生命承担着。不可懈怠生命,否则,生命将懈怠我。其中,包含着善待家庭,无论工作,还是工作的延伸——博客,都不能成为懈怠家庭懈怠家人的借口。是这样么?问自己。
      2007就要开始了。我想,应该目光沉静、心性从容地开始,并一以贯之。
      坊间,促狭者有十,号称博士,自道夫子。声嘶力竭,面目暧昧。脖颈间,青筋饱绽,别有用心不止。今晚上,我和我的学生们,照样过节——圣诞节!
      如此,以回应良华网站命题。
2#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3:38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点击率就那么重要么

             刚写篇文章贴上去,就发现有人回复。感觉不错。
      这条回复给俺带来一种幻觉,似乎,有人早就等在网络上,分分钟期待着俺这篇“雄文”的诞生。嗨,这感觉,简直牛A极啦!
      人都是喜欢被他人认可的。不用马斯洛罗嗦,早就是这个理儿。
      网络上,点击率是认可的基本形式;回复,是认可的升格形式。网络人都知道。前些年在湖南华声在线徘徊的时候,一个名叫《一包芙蓉王香烟的前生后世》的帖子,光回帖就过了万。真是牛!想,俺也喜欢芙蓉王,简直白喜欢一场。惭愧!
      在别人的博客上见到过一个签名,言道,“苟全文字于博客,不求闻达于网络”。味道不错。不过,“不求闻达”我却不很相信。那样的话,自个儿写在家用电脑硬盘上即可,博什么客呀?
      关于博客,我的解释很简单——博得最广大网客的欢迎。在我看来,发文就是说话,点击就是听话,回复形成对话。
      据说,超高点击率足以形成经济效益。我理解。但,从来不指望子虚教育天空的点击率给我换来足球那么大一块钻石。非不为也,实不能也。
      人活着,就要说话。如果不想变成地地道道的精神疾病患者,那就得与他人对话。于是,我很看重点击率,尤其看重回复。
      我历来认为,人类不同于动物的重要指标,就在于人有着一种“无中生有”的能耐。不只汽车,得造出来才能开。即使朋友,很大程度上,也是人自个儿“制造出来”的。当然,造汽车与造朋友还是不同,核心的区别在于,汽车是人造的,而朋友,却存在一个“互相塑造”的命题。
      由此想去,基督教所言亚当抽出肋骨“造出”夏娃的神话,还真不一定全属于无稽之谈。
      进入成长博客一年,交了不少朋友。
      一般的程序是,读贴,回复,交锋,了解,串门,彼此认做朋友。
      一般而言,回帖最频繁最投入的,是那些出来乍到的新朋友。新朋友中的一些人,会成功转型,大家做了老朋友。老朋友们的回帖,颇为老夫老妻,问候一声,招呼一声。交锋少了,甚至没了。没了交锋,赚了交情,值!
      接到XL君电话,急吼吼的,“子虚兄,上俺那儿看看,刚发了一篇!”上去,一看,果然痛快淋漓。留下几个字,无非插科打诨,甚至巧言挖苦。分享快乐第一,没有第二。
      看到QL君的回复,“真巧,我也写了一篇关于WXB的文章。”上他家一看,果然。留言道:“多么奇妙的默契啊!可惜,都是男人,擦不出火花呀!哈哈!”
      这会儿,点击率算什么呀?算个鸟!
3#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5:17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志国兄:给爱因斯坦找麻烦的人

             元旦嘛,少不了与兰州方面通话。今天的消息是,下雪。电话里说,最近下了好几场雪了。令我想到北方的雪野,和不再的岁月。童年,陇东雪原,天地一笼统,几个孩子,像雪地上几只小小麻雀,唧唧喳喳着挪动。仰头看去,电话线身形沉重,上面站着一串真的麻雀,个个神情肃穆,高瞻远瞩。
      提起话筒,想给兰州的谁打个电话。起初的瞬间,一连串名字,争相涌现,色彩绚烂。慢慢地,却依次消褪,晚霞般淡出无痕。人与人,似乎应该存有天长地久的。退一步,也有“天涯若比邻”之说的。问题是,亲密如夫妻,尚且需要“共处时间”——婚姻学专家及业余准专家们无不持此说。于是,一些人一些事,在岁月的冲刷里,不知觉间,淡了,远了。
      昨天的电话里,和弟弟有一搭没一搭地扯了好半天,居然,扯到了天气,和雪。最后,弟弟说,想说话的,提起话筒却想不起说点儿什么。我说,同感同感。其实,我心里要表达的,应该是“痛感”才对。说痛似乎无病呻吟,但,并无半点夸张。想起这些,也就取消了给志国兄电话的念头。
      现在,志国兄做着什么呢?我想着,已经想不出很活脱的画面了。连志国兄的面孔,也渐趋模糊起来,可疑起来。当年,全然不是这样的。很多的假日,我,老惠,还有志国兄三家,会在一起聚餐的。那种聚餐,是典型的家庭聚餐。不像现在,约好几点几点,到某某酒店某号房,掐着秒表似的。当时的我们,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我和老惠凑一处就要围棋,不过,和志国兄一起,便不围棋啦。大家扯淡。
      当时的主流媒体老在杯葛这种生活方式,似乎这些懒散的幸福,是中国落后与不幸的最大原因。等到去年暑假,我去了英伦,才发现,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公民们,也就那样生活着,很惬意的生活。
      老惠比志国兄大一岁,志国兄比我大九岁,都是同事。我毕业做教师的时候,才十八岁。当时,志国兄还没有结婚。每天凌晨,都能在学校操场的一角,看到他打熬气力的雄姿,那是真正的雄姿,不存在一点儿夸张溢美。志国兄的单身宿舍直对着操场,路过的时候,总能看到地下摆着一付杠铃。早上的时候,杠铃便被他拿到操场,摆弄起来。志国兄身体很强健,略有点儿魖黑的面庞,典型的国字脸,肌肉结实,头发茂密,声音洪亮,音色坚强,走路节奏刚强有力。那个时候,你无法从他的神情中发现疲倦的。
      和志国兄怎么交往起来的,又怎么亲密起来的,全都忘记了,想不起来。总之,一些人,是会走到一起的,大概是这样吧。无论怎么说,有一些画面和符号,任什么,即使太平洋海啸,也冲刷不了的。我坚信。
      现在,我会跟别人爱因斯坦,由于他是一个人。当年,我也跟别人提起爱因斯坦,只因为,据说,他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在一个有关爱因斯坦的边角话题里,我发现了一个较真的人。此人,就是志国兄。
      新世纪以来,由于校本课程的原因,我厚着脸皮公然斗胆给学生讲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讲的时候,我会说,相对论如同霍金的书,看得懂是收获,看不懂也是收获。同时,先大言不惭地宣布自己不懂。接着,我会提及志国兄。
      1980年代中期的某一天,在志国兄家里,我见到了中国科学院物理所给志国兄的四封回信。信的具体内容记不起来了,只记得,信中对志国兄“给爱因斯坦找麻烦”的精神表示了应有的钦佩和鼓励,同时,婉言相劝,叫他立足本职工作,应该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云云。总之,文字是善意的,有着那个时代人们共有的诚恳,没有半点夸张。志国兄打开他的几大沓笔记和稿纸,给我讲爱因斯坦及其相对论的漏洞与缺陷。我听得很认真,认真的主要原因,是痛感自己在科学方面的无知——无知到一句也听不懂!志国兄应该知道我听不懂,但还是滔滔不绝地宣讲了好几个小时。抽着烟,表情严肃而痛苦。我承认,那种痛苦里,有着夸张和自恋的成分。但直到今天,我还是首选理解,不想过多解构。
      无知无畏的日子,谁都要经历的。怎样消磨这些必须消磨的时光,大家却各有不同。打麻将、打游戏、在街上混,都是一种选择。而志国兄,却选择了给爱因斯坦找麻烦。难道他不知道撼山易,撼爱因斯坦难么!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像志国兄那样的一批人,是异常可贵的。可以想象,一个文革中的高中毕业生,要面对爱因斯坦,本身就是一个神话。朱学勤先生曾经写过一本书,叫做《思想史上的失踪者》,我看,志国兄算一个。
      虽说志国兄颇为谆谆,但由于我当时一门心思扑在所谓文学上,整天价为诗歌小说点灯熬油,对自然科学根本没兴趣,也就没产生什么明显的教育效果。只是,经常在一起扯淡,扯得多了,我的顽固,也渐渐有些松动。后来,志国兄发现,无论什么孟德尔,还是什么普里高津,只要将他们的理论和社会和历史联系到一起,我便来了劲头。于是,他的说法也开始了一点儿微妙的向“文学化表述”靠拢的转型。
      比如,他说“任何封闭体系都是死亡体系”之后,我便开始把这句话和大清帝国联系起来,和邓小平之前的共和国联系了起来。于是,我们便开始了从科学到社会的研讨。当时,应试教育还远没有这么炉火纯青,高三以外的教师,生活还是可以惬意点儿的。于是,我们一起扯淡的时候的确不少。说起来,真是互相受益。谈到孟德尔的时候,志国兄显得比较有信心,也比较黯然。他说,孟德尔生前是一位传教士,没人理会他在遗传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直至死后,他的学问才大行其道的。在志国兄那里,我这个中学没学过生物学的人,终于多多少少补上了一点儿功课。我想,以后我之所以对自然科学发生了兴趣,直至胆大包天地给学生开所谓“拓展型课程”,除了喜好哲学的必然延伸而外,志国兄是一个决定性的介入因素。
      志国兄只上过当时企业工人大学的英语教师培训班,英语水平是不错的,连年带高三足以证明他的实力,起码,在当时学校的英语组算一把刷子。但他就是不肯去上教师进修学院拿文凭,他说,我用不着去的,更不会去参加拿文凭的自学考试。他妻子跟他学英语,一门门下来,过了自学考试,学历上比他要理直气壮了。他说,那算什么,她敢跟我比试比试么?妻子苦口婆心没用,只好由他去了。所以,至今,志国兄还是高三把关教师,但没有高级教师称号,没有所谓“国家承认”的大学毕业文凭。
      使用“给爱因斯坦找麻烦的人”作为这篇文字的题目,客观上看去,的确有些夸张。但我要申明的是,那的确属于事实。志国兄是一个普通但合格的中学英语教师,在我所接触过的教师中,志国兄应该属于那些“有文化者”之列,而且排名靠前。当然,冷静地想,凭着志国兄的基础、视野,是无法具备给爱因斯坦找麻烦的资格的。但,像今天,人们都知道,与其给爱因斯坦找麻烦,不如陪局长处长打打牌。现实成这样,一定就是好事,一定就比那时的志国兄聪明么?
      思想史上不会有志国兄的名字,科学史上也不会有志国兄的名字,普通看去,作为一个英语教师,中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界的各等荣耀,志国兄也无法染指其中。但,我想,一个民族,总得有志国兄这样的一批人存在,喜爱科学探索,“不为什么”的喜欢,为喜欢尔喜欢,才好。1995年我离开兰州,最初联系甚密,渐渐就淡了下来。到了这边,渐渐也有了新的圈子和新的朋友。可以推知,我走后留下的交往空白,也会有人填补的。现在,偶尔说说话,志国兄的兴致已经转型,收藏古董,豢养冷血动物等等,不一而足。那年到他家,发现,旁边一只玻璃柜中,居然,盘踞着一条胳膊那么粗的蟒蛇,或尔颔首,蠕动从容。
      功利社会里,机会主义甚嚣尘上。生涯设计,瞄准个人利益最大化,似乎,都没错。但,志国兄的影子,还是那么亲切地盘踞在我脑海深处,像那条从容蠕动的蟒蛇,偶尔,探出头来,露出久违却依然亲切的笑容。今天是2007年元月4日,想给志国兄电话,最后,居然没打。坐在电脑前发楞,良久,写下这篇散乱的文字。但愿,志国兄上网的时候,能遇到它。因为,至今,我还没告诉志国兄博客的事。因为,我怕他在那边说出一句——什么是博客?那样,会比较尴尬的。我想。
      志国兄姓张,河北唐山人氏。1976年唐山地震的时候,志国兄正在乡下老家。一次,酒后,他向我们讲述他亲身经历的唐山大地震。他形容道——那时,一切都崩溃了,一切都靠不住了。在自然面前,人是那么地渺小那么地无助。当时,我一步跨出屋子,屋子应声而倒。脚下的大地在发抖,华北平原——像丝绸一般飘动……对了,想起来了,正是这句话,当年,让我结识志国兄。谢天谢地!
4#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6:55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郑重提议:让孩子们全面上网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我自有千言万语想说。
      如果只让说一句,我会说:让孩子们上网!
      近日,国产三代战机歼十成军,装备部队。各路军迷无不弹冠相庆,奔走相告。似乎,中华民族的崛起已指日可待——进入歼十驾驶舱,按按电钮,即可一飞冲天。
      同为中国人,我当然理解国人对“强大”的渴望。同样,对歼十成军之事,也乐观其成。只是,我的欣喜程度,远没有各代军迷们那么高涨。我想,即使传说中的“四代重歼”上天了,也不能代表着咱中华民族就随之繁荣昌盛了。
      作为教师,我所关注的,还在教育。我想,即使不是教师,也应该存在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教育,远远重于兵器。
      在我看来,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最不文明乃至反文明的尴尬之一,就在于,任何重大且富于延伸潜力的科学成果,都最先运用到了兵器制造上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可是,长久以来,只是用来制造二踢脚,以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众多论者为此痛心疾首,为咱老祖宗的不争气和蒙昧扼腕不止。
      我想,无论有心还是无意,一个民族“爱好和平”总是没错的。由于没想起来把科技发明运用到军事领域而落败,那,肯定错不在我。《非常道》的作者余世存先生发明了一个新词汇——类人孩,按他的说法,人类中的相当一部分心智发育非常欠完善,虽说披着一张人皮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只能判定为“像人类”一族而已。
      当然,余先生的高论有它危险的地方,搞不好,似有“超人哲学”之嫌疑。但,如果把它看作一则警世通言,用来提醒人类文明现状的缺憾,未尝不可。
      无论怎么说,科学技术还是重要的。将其界定为“第一生产力”,我是赞同的。我想要提请大家关注的命题是,如果以最快捷的速度,最强劲的力度,把这些个“第一生产力”的好钢,用在和平发展的刀刃上。
      我坚信一点,随着人类的发展,理性必将逐渐取代野蛮。促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核心力量,不在别处,正在教育之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布过一份重要文件,名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如果我有研究和发布权,我将组织研究并发布另一份报告,命为,《教育:和平与发展蕴藏其中》。对这个命题的正当性、普适性和永恒价值,我有着充分的信心。
      题目有了,有志趣有时间兼有资源者,自然可以去研究。如果这提法不幸属我首创,我宣布,无条件转让共享,分文不取。
      中国教育界知名教育家与教育活动家、上海教育局前局长吕型伟先生,一直在呼吁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要注意利用网络。我觉得,他的说法很有前瞻色彩。
      宏观讲,引发事物变化的因素有三——物质、能量、信息。具备引发教育变化核心因素资格的,无非信息。怎样有效汇集信息,使用信息,应该是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最重要命题。
      政治课枯燥么?是的,要背诵的条文的确非常枯燥,且没用。但,网上各类鲜活的政治学案例却一点儿也不枯燥。人文抽象吧?也是。如果只关注书本上流传千年而已无法与现代生活共鸣的文字,如同我们“假命题”充斥的辩论赛一样,除了收获所谓方法,我们还能指望得到什么好东西!
      杜威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却只能捧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课本,皓首穷经。自个一付木乃伊像,还能指望学生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成长么?显然不能。
      而解构这一切的材料和力量,不在别处,就在网络之中。
      在我看来,普通大众对网络的恐惧几种于两点:其一,黄毒;其二,耽误应试。
      我当然明白,目前有关中国基础教育的任何设想,都不能忽视“应试”二字。至于应试教育怎样怎样不好,这不是这篇文字所要面对的,暂且略去。让我们在“承认应试”的前提下,来寻求网络与教育的和谐之道。
      我的设想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人手一台电脑。甚至,用以取代沉重的书包。有条件的学区乃至整个城市,都可以这样运作。
      黄毒?简单。只要建立起“无法外联”的局域网——学校的、连校的、学区的乃至整个城市的,即可彻底隔绝。
      应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学生,其应试能力自然不会下降,此为其一;大量提供有关学科的有效学习资源,让课堂网络化,学习个性化,时间自主化,自然足可提升应试能力,此为其二。
      这些,均属于“与现实达成妥协”层面的答案,远非我提案的高线。让我们坚信,镣铐是永恒的,非仅应试;理性是求实的,舞且精彩;而理想,则必须具备超越的视野与雄心。好吧,让我们——尽管大胆假设,不忘小心求证。
      这个概念的后面,应该存在一个大社会层面的巨无霸式的支撑系统。
      就教育内部来讲,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说明的是,这正郑重提议:让孩子们全面上网     2007-01-05 19:23:00, 子虚, 3041, 19/831, 原创 , (1)
             关于中国基础教育,我自有千言万语想说。
      如果只让说一句,我会说:让孩子们上网!
      近日,国产三代战机歼十成军,装备部队。各路军迷无不弹冠相庆,奔走相告。似乎,中华民族的崛起已指日可待——进入歼十驾驶舱,按按电钮,即可一飞冲天。
      同为中国人,我当然理解国人对“强大”的渴望。同样,对歼十成军之事,也乐观其成。只是,我的欣喜程度,远没有各代军迷们那么高涨。我想,即使传说中的“四代重歼”上天了,也不能代表着咱中华民族就随之繁荣昌盛了。
      作为教师,我所关注的,还在教育。我想,即使不是教师,也应该存在一个基本判断,那就是,教育,远远重于兵器。
      在我看来,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史,最不文明乃至反文明的尴尬之一,就在于,任何重大且富于延伸潜力的科学成果,都最先运用到了兵器制造上了。
      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可是,长久以来,只是用来制造二踢脚,以增添节日喜庆气氛。众多论者为此痛心疾首,为咱老祖宗的不争气和蒙昧扼腕不止。
      我想,无论有心还是无意,一个民族“爱好和平”总是没错的。由于没想起来把科技发明运用到军事领域而落败,那,肯定错不在我。《非常道》的作者余世存先生发明了一个新词汇——类人孩,按他的说法,人类中的相当一部分心智发育非常欠完善,虽说披着一张人皮来到了这个世界,其实,只能判定为“像人类”一族而已。
      当然,余先生的高论有它危险的地方,搞不好,似有“超人哲学”之嫌疑。但,如果把它看作一则警世通言,用来提醒人类文明现状的缺憾,未尝不可。
      无论怎么说,科学技术还是重要的。将其界定为“第一生产力”,我是赞同的。我想要提请大家关注的命题是,如果以最快捷的速度,最强劲的力度,把这些个“第一生产力”的好钢,用在和平发展的刀刃上。
      我坚信一点,随着人类的发展,理性必将逐渐取代野蛮。促成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核心力量,不在别处,正在教育之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发布过一份重要文件,名曰《教育:财富蕴藏其中》。如果我有研究和发布权,我将组织研究并发布另一份报告,命为,《教育:和平与发展蕴藏其中》。对这个命题的正当性、普适性和永恒价值,我有着充分的信心。
      题目有了,有志趣有时间兼有资源者,自然可以去研究。如果这提法不幸属我首创,我宣布,无条件转让共享,分文不取。
      中国教育界知名教育家与教育活动家、上海教育局前局长吕型伟先生,一直在呼吁教育——包括基础教育——要注意利用网络。我觉得,他的说法很有前瞻色彩。
      宏观讲,引发事物变化的因素有三——物质、能量、信息。具备引发教育变化核心因素资格的,无非信息。怎样有效汇集信息,使用信息,应该是中国教育目前面临的最重要命题。
      政治课枯燥么?是的,要背诵的条文的确非常枯燥,且没用。但,网上各类鲜活的政治学案例却一点儿也不枯燥。人文抽象吧?也是。如果只关注书本上流传千年而已无法与现代生活共鸣的文字,如同我们“假命题”充斥的辩论赛一样,除了收获所谓方法,我们还能指望得到什么好东西!
      杜威言,“学校即社会,教育即成长。”而我们的学校,我们的教师,却只能捧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课本,皓首穷经。自个一付木乃伊像,还能指望学生得到什么实质性的成长么?显然不能。
      而解构这一切的材料和力量,不在别处,就在网络之中。
      在我看来,普通大众对网络的恐惧几种于两点:其一,黄毒;其二,耽误应试。
      我当然明白,目前有关中国基础教育的任何设想,都不能忽视“应试”二字。至于应试教育怎样怎样不好,这不是这篇文字所要面对的,暂且略去。让我们在“承认应试”的前提下,来寻求网络与教育的和谐之道。
      我的设想是: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人手一台电脑。甚至,用以取代沉重的书包。有条件的学区乃至整个城市,都可以这样运作。
      黄毒?简单。只要建立起“无法外联”的局域网——学校的、连校的、学区的乃至整个城市的,即可彻底隔绝。
      应试?综合素质得到提升的学生,其应试能力自然不会下降,此为其一;大量提供有关学科的有效学习资源,让课堂网络化,学习个性化,时间自主化,自然足可提升应试能力,此为其二。
      这些,均属于“与现实达成妥协”层面的答案,远非我提案的高线。让我们坚信,镣铐是永恒的,非仅应试;理性是求实的,舞且精彩;而理想,则必须具备超越的视野与雄心。好吧,让我们——尽管大胆假设,不忘小心求证。
      这个概念的后面,应该存在一个大社会层面的巨无霸式的支撑系统。
      就教育内部来讲,教师权威和教材权威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要说明的是,这正是中国教育浴火重生的大好机遇;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与个性化成长将具备真正的可行性平台,教育的结构性功能性改革将势在必行;教师与学校的角色,将有“传道、授业、解惑”而步入“资源组织者、筛选者、提供者和保障者”的新身份;教师与教师、学校与学校乃至整个教育界,必将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学习共同体”而共存共荣;教育向教育者、学习者和社会的全面开放将成为应有之义。
      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不是这篇小小文字所能承载的了的。这里所传达的,只是自己最直接最感性的愿望——甚至,谈不上像样的理性展开。
      只是,郑重提议:让孩子们全面上网!
5#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28:38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主席、主席台及其它

      
      主席这个词第一次灌进我耳朵里,应该是学龄前。一天,和兆金、小鹏等玩伴作游戏,学大人样学错了,居然高喊打倒M主席的口号。排着队在村口喊,喊得震天价响,觉得很好玩。外祖父从外面回来,一见我们,神色骤变,一改平日的和蔼慈祥,三下五除二,立马驱散了我们的队伍。把我提溜到家,声色俱厉:“你们不想活啦?连M主席也敢打倒!”情态和缓之后,外祖父说,“万一要喊,就喊打倒刘少奇吧。”算是给了我一点儿安慰。
      那次事件,应该是我第一次意识到主席这个词汇。此前应该已经知道,但只能算是下意识层面的知道。当时,外祖父没说原委,只是强调不能那样喊。虽说年幼无知,但我还是感到了事件的严重性——任何让一个和蔼从容的老人瞬时失态的事件,绝对严重。现在想来,那件事如果真的成了事,我们可能不会有事,但大人绝对脱不了干系。总之,那次,主席这个词汇给我留下的印象,除了恐惧,还是恐惧。非要比喻一下,只能比喻为高危物品,搞不好就会爆炸,炸得谁人仰马翻。
      上小学,从第一课开始,念了半学期“万岁”。从“主席”到“三面红旗”,并排儿万岁下去。第一课,就是“毛主席万岁”。当时,“主席”在我脑海里的印象,用陇东人民的土话来形容,就一个字,威!两个字,够威!毛主席是天底下最威的人。当时,老师并没有告诉我“主席”是一个职位,很长一段时间,一直以为是名字。直到不懂装懂地跟着老师批判起刘少奇,知道刘少奇也当过主席之后,才把“泽东”与“毛”连为一体。不过,很是杞人忧天,想,多险啊,刘少奇居然都当过主席,不愧为“内奸”,太可怕啦!于是,对阶级斗争“天天讲”之类的主流话语,也就无师自通。
      上小学时,学校并没有学生会,只有红小兵组织。中学时,虽说文革已近尾声,但还是入了所谓红卫兵。直到上了大学,有了学生会组织,推选学生会主席的时候,才算真正破除了对主席的神秘和敬畏。记得,当时的大学生远不如现在这样“官迷”,没有班主任,所谓学生干部在毕业分配时也没什么大的便宜可占,于是,学生会主席这个岗位,并没有多少人看好。后来,由物理系一个好好先生充任,提茶倒水的,倒像总务主任。
      国家政治层面,主席也逊色了。华国锋下台之后,胡耀邦改称总书记,大致,乃当时权力分配的需要,没准,也含有分散“主席权力”的用意。总之,个人迷信的时代一去不复返,好事。毕业到了中学之后,最高领导人是校长。主席倒是有,只是业余的,工会主席而已。工会在中国企业的作用,不能说是工贼,但作用非常有限,大不了,组织大家春游秋游打球分年货而已。年轻人结婚的时候,工会主席会在校长后祝辞,发表一番“辛勤耕耘翻云覆雨春种秋收”之类的淡黄色演讲,表示一下群众组织的存在。
      现在想起来,主席的被解构,乃中国迈向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世界上所有的解构,都包含着弱势者“诸神狂欢”的窃喜,如同芸芸众生读到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其有限欣喜为何如哉!解构了几十年,主席一词,其伟力、威望与恐惧度已经空前降低,但,令人郁闷的是,主席台还在。从盛大会议到委琐会场,主席台作为一个权力文化的标志性符号,依然顽强地存在着。不用说国家级会议,即使一所基础学校,主席台概念,还是挥之不去。即使破败如圆明园了,但,还是没被彻底解构。继续存留,宣示着威权时代依然尾大不掉。
      村学太小,开会也不隆重,所以,至今没有关于主席台的印象。到了初中,凡学校会议,便设置主席台了。所谓主席台,即一排蒙了床单的桌子摆在“忠字墙”前,革委会徐主任、董主任一干人等落座其间。徐主任总是当仁不让地坐下,而其它几个头头脑脑,往往还会谦让一番,方才落座。他们落座以后,会议方可开始。上中学以后,参加过一次公社举办的“批邓”大会。那种会,农民听不懂,往往拉中学生充数。其实,中学生也不懂,但喊“革命口号”不会喊错。公社的级别高于学校,于是,主席台的规格也显然高于学校。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主席台名副其实,盖了床单的桌子,还真是摆在台上。台上,公社党委包书记、革委会王主任一干人等以及县里来的领导端坐台上。
      当时没有电视,但广播是听得到的。广播里经常听到某某会议在北京召开的消息,照例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云云。自然,少不了“在主席台上就座的有”这样的前缀,前缀过后便是一大串于我们毫无关系的名字。后来,放电影前经常会“加演”中央新闻记录制片厂摄制的《新闻简报》,从简报里,才看到设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的真正的主席台。当时主席台上坐的那些名字,大都忘记了。印象最深的,有江青,毛主席的老婆嘛;有陈永贵,老缠着条白羊肚毛巾,显得很假;有阿佩•阿旺晋美,模样挺怪,名字拗口别扭——别扭增强记忆,像后来的脑白金广告,想忘掉都难。
      主席台是用来干嘛的?当时的结论是,是用来显摆的。官大就上主席台,官小就在下面坐着,甚至站着。像中学革委会的徐主任,在中学,总是坐在主席台上,显得很牛的样子。到了公社大会,他却只有站在下面,显得很失落。我还猜想过,人民大会堂,主席台上的椅子,一定比台下的要松软很多。不知是不是这样?我们老家农民办理红白喜事的时候,都会大摆宴席。宴席便分个上席下席。上席的唯一特权,就是拥有“先动筷子”的权力。不过,动了以后,抢菜可不一定抢得过下席。因为,下席一般都坐着一些较为年轻的客人。乡下人开玩笑说自己快老死了,往往说,不行了,我快要坐到上席了!至今,我还是觉得那句话很富于幽默精神。
      主席台概念的彻底被颠覆,于我,发生在1980年代。当时,电视渐趋普及,思想渐趋开放。电视上,经常可以看到美国总统在白宫草坪面对记者的身影。画面上的美国总统,身形比我们的要挺拔得多——无论卡特还是里根,都显得挺拔。我想,站着,应该比坐着要挺拔一些的。又想,里根是做过演员的。这样一些个心理活动,很个人,也很隐秘。现在看来,那是多么朴素的民族感情和爱国主义精神呀!年轻人爱美,当看到自己的什么不美或不够美的时候,找一些“借口”予以平衡。可笑,应该被理解的可笑。
      草坪上,自然没有主席台。有时,电视画面上,美国总统面前会有一只单脚的不锈钢支撑物——上面有比一本书略大的一个平台,但,远没有桌子那么隆重。这只小支撑物,有时,放一篇讲稿或资料,更多的时候,被总统或发言人用来放置自己的前臂,方便做随意状亲民状。后来,看美国新闻多了,发现,他们的国会,也没有主席台的。非但没有主席台,所有发言者,都只能站着发,压根就没摆放一只能够让发言者坐下来的椅子。当时,早已做了老师,被各级领导的训话烦到死。便想,这办法好,中国为什么不学呢?后来才明白,中国要是学了这个,还叫中国吗?早就不是了。
      接着,读了不少西方文化的异端邪说,由是,对中国特色的东东发生了普遍的质疑。即使看到一张西方的图片,都自然而然地会爆发灵魂深处的革命,实施一番谁也不知道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比如,当我看到英国议会辩论的图片和视频之后,觉得,设计英国议会大厦的座位设计就很有意思。作为民意代表的议员们的座位高高在上,而留给政府陈词者的位置却一点儿也不客气。其一是低,议员们坐着即可俯瞰他们,慢慢审议;其二是不许政府陈词者坐着,作为人民公仆的他们,只有站着接受民意代表质疑和和审议。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在这里,建筑就是定格的政治。政府公务员与民意代表的相对位置,摆得很正。
      新世纪以降,我去过很多很多基础学校。去了之后,学校的会议厅或礼堂,往往是我进行业余文化观察的一个切入点。我非常希望遇到一间没有主席台的学校,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于是,我对中国学校的改革一点儿也乐观不起来。经常听到一些学校的校长在俨然到隆重的主席台上宣讲“学生主体”与“教师主体”乃至“师生主体”,宣讲的时候,主席台上依然坐着一大堆头头脑脑。在一些个号称思想解放的课题组里,开会的时候,还是没忘记摆设一个主席台出来。台上,一个人发言,一排人陪坐。我想,这样的课题组,基本上还是中世纪的——无论他们写了什么,说了什么。
      有时候,主席台上,也会出现基础学校“草根们”的身影。比如,1980年代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我所在学校有一位Z老师——连续带出来几个全国物理奥赛银奖。在我们那个基本普通的学校,这个成绩是不得了的,现在我都这样认为。只是,Z老师坐在最边上,坐得非常不理直气壮。整个会议,让人感到,Z老师随时都有可能从座位上掉下来。我视力不错,远远看到,Z老师坐在左边最末一个座位上,而且,只搁了半个屁股上去。
      当时的我,年轻气盛,头脑简单,不善于原谅别人。一段时间,总觉得Z老师那副委琐的样子,很是丢我们普通教师的颜面。后来带高三,与Z老师同办公室了,慢慢,也就不怨他了。一次,与敬爱的Z老师提起教师节的事。Z老师的答话颇为犬儒,但,还是亲口证实了我的观察。他说,是的,坐着就是别扭,半个屁股悬着,悬在空中。至于,哪半个屁股踏实着,哪半个悬着?至今还是悬案,无解。Z老师是一个优秀的物理教师,只是没去研究过主席台,更没研究过主席。不过,我想,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功能——还是懂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30:09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工作总结写给谁


      期末了,估计,各位同仁,大都少不了写工作总结。
      要不要写?客观上,不是一个问题。因为,上面要求写,不写将被视为“没完成工作任务”。于是乎,写吧,无奈中动笔。我想,这是很多人写总结时候的真实状态。
      或许,有人会问,对工作总结,你持什么态度?我的态度很简明,要写,并且要认真地写。
      就算咱只是一个杂货铺小老板,大致,也应该数一数今年的货与钱。卖掉了多少,积压了多少,哪些货物比较畅销,哪些则滞销,资金周转情况是否健康?等等一些问题,需要清理一下。杂货铺小老板们,一般没有什么上级。但,脑子转不清楚的时候,动动笔,来个书面的自我汇报,还是必要的。
      盘点之余,自然就有了反思。回想自己当时进货时的判断,然后,自然就形成了控制论意义上的“反馈”。这些个反馈,对将来的生意,会产生“决策优化“的价值。世界上没有天生的行家,反思到位了,用以“修正”来日的行为,即使做不到李嘉诚,养家糊口应该可以的。
      如果业绩特好,自然可以在“总结”之时自豪一把乃至几把的。班上孩子们赢了球,也会以他们的方式牛上好几天的。应该说,除了极个别的情况极个别的人,总结的过程中,应该是含有品味成就的愉悦的。对这种愉悦进行总结积淀,予以理性提升,对来年“通四海,达三江”的宏伟事业来说,不啻一笔财富!
      于是,关于工作总结,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首先,写给自己。
      工作总结中,当然可以谈自己工作上的优点和优势。
      谈优点,谈优势,并不等于自吹自擂。因为,一个基本敬业且没有智力缺陷的职业人,自然会有一些过人之处。所谓“寸有所长”是也。再说,没准你本身“比尺还长”。
      摆出自己的优势,起码有以下两方面的好处:
      其一,让管理者知道自己的工作态度与能力,评价的时候,获得一个相对公正的评价;被公正评价,是每一个职业人的权利,但这个权利的实现,需要信息。这种信息,自己应该是第一提供者。评价方面的一些个“冤假错案”,实在与缺乏必要信息有关。
      其二,自己的一些工作经验,如果被管理者相中,便存在推广的可能,如果整个团队的工作效能因你而提升,其善大焉。最功利的善,也会提升你在管理者和整个团队的声望和地位。而这一切,都会对你的职业生涯产生激励效应。
      工作总结要否呈现自己的工作失误与缺憾?
      回答是,要。呈现出来会否影响自己的“前程”?我想,或许会;总体上,不会。任何一级管理者,首先都是人。真话是正常人心灵之间的唯一的通行证,说真话者,管理者读起来应该会很顺畅——如果他具备最基本的聪明和人味的话。
      当然,到处都可能存在愚昧之至的管理者,但,这不应该成为我们选择说假话的借口。因为,只有说真话的员工,才可能踏上职业成长之路。说假话者,目光短浅,讨好上司一时,耽误自己一生。让我来评价,一句话——用别人的愚昧来耽误自己。同样愚昧!
      这里,已经涉及到了工作总结的“读者对象”即上级管理者的问题。你的总结对管理者有什么价值么?有。管理者需要通过员工的总结,以具体了解自己员工的工作,在此之上,形成对整个部门工作的回顾、盘点与反思。从而,设计反馈优化程序。这是一个普通的常识。
      那么,为什么,一些人工作总结总是言不由衷、套话连篇呢?表面上,这属于一个“文风问题”,背后所隐藏的,不止这么简单。
      其一,是我国多年来形成的不健康的社会文化与企业氛围使然。这种所谓“文化”给大众一个错觉,那就是,公开的话,一定是假话套话、官话空话。于是,工作总结写了多少年,每年,都在重复无聊和无奈。客观上,加深着空气的毒化。
      其二,一些低素质管理者看不惯真话,读不懂真话,更有甚者,真话还会给说真话者带来麻烦乃至灾难。在这些上司的“管理者身份”被正式取缔之前,不会有人写“真话总结”。
      其三,一些管理者并不在乎员工写了什么,对员工的总结历来就没有反馈。从来不发散下属的优势与经验,更谈不上对“真话总结”的正面褒扬。
      其四,员工缺乏对自己、工作以及整个工作团队的归属感与责任心使然。
      其五,员工缺乏做真人说真话的勇气。最广大人民群众反感那些套话,但他们中,总有一些人不能“从自己做起”。悲夫!
7#
 楼主| 发表于 2010-3-31 10:31:35 | 只看该作者
[与‘清风独钓’友共读扈永进君博文]



      一个自我塑造的时代已经来临


      引发事物变化的因素,无非有三:物质、能量和信息。AIDS抑或SARS病毒,属于物质,人体一接触,就存在染病致死的可能。馒头、米饭与汽油,其中蕴涵着能量,纳入人体抑或内燃机系统后,人可延续生命,车可维持运动。所谓“人是铁,饭是钢”,说的就是这个理儿。暗恋中的青年,一听到心上人的名字,或会心头撞鹿血脉贲张,这是信息的魔力。
      教育的特质,不在物质的拥有,不在能量的汇集,而在信息的传递。每所大学都有饭堂,但,饭堂绝对不等于大学,这是个简明的道理。清华前校长梅贻琦言:“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说的也是这个道理。当然,用生化眼光看去,大师无非碳水化合物也。但谁都知道,大师之大,实在是他脑子里的学问大,而非肉身凡胎之巨大也。学问是什么?无非一些信息——能够揭示客观世界与人类心灵奥秘的信息,以及,拥有这些个信息的方法与道路,而已。
      大师育人,采用的主要方式,无非说话。采用的主要媒介,无非语言。口语谆谆,诲人不倦,但时空和精力均相当有限。于是,大师们得借助于书面语言,即文字。文字码得多了,便成了书。于是,我们经常把学习称为读书。一个人的学习里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大师。叫我看来,在需要的时候遇到需要的人,那人就是你的大师。所谓大师,其实不必迷信,指导帮助你学习长进的人而已。幼儿园就遇上陈景润,我看,未必好事。
      现在,一说起学习,人们自然想到学校。似乎,没有学校这个因素,学习便成了一桩不可思议的事了。叫我看来,学校依赖症,算是当今的一大文明病。患者众多,病得不轻。学校的出现,乃人类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之必然,为人类文明的快速推进立下了汗马功劳,怎么高度评价都不为过。但,我对于学校依赖症的评价,却一点都不高。
      学校有什么?前面说了,大楼小楼,均不能算作学校的内涵。对学习者来说,学校的核心含义在于教材和教师。鉴于教材不通过学校也能拿得到,于是,我宁可极端一些,把学校的本质内涵说成教师。教师是干什么的?韩愈说“传道,授业,解惑”,无知无畏且自信满满。今天,教师被视作学生学习的服务者,起一种引导、组织、帮助的作用。我比较赞同这种说法。
      司马迁的历史故事,读起来总觉得更像小说。他写的张良拜师的故事,便很有这种调子。张良的老师黄石公很牛,把鞋子扔到桥下叫张良给他捡起来。相比现在的老师读到这里,将大肆感慨人心不古。其实,人心都是肉长的,只是,情形不同了而已。黄石公之所以那么牛A,实在是因为他手里有一册孤本兵书《太公兵法》——没准,当时,地球上就那一本。也就是说,当时的教师不只掌握着怎么教,更重要的是,拥有教材。如果,张良及其同学人手一册人教版《太公兵法》,还会那么老实巴脚么?我看不会。
      这里面,传达着两个结论:其一,教材的作用远比教师重要,黄石公就是“人以书牛”的嘛;其二,学生是可以自学成才的,司马迁并没有记载过黄石公诲人不倦的哪怕一点儿蛛丝马迹。现今,基础学校教改总拿“教学方法”说事,并不考虑“教什么”,愚蠢得可以。另,中国教育至今没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一个战略制高点的地位去下功夫,也愚蠢得可以。还有,一些教师对学生成才表现出过分的自豪感,实在,也不能算作很聪明。这是题外话。
      现在是一个怎样的时代?我想,只要不是100%的文盲,都知道“信息时代”四个字。报纸上经常报道某某村庄的农民,通过网络卖出多少水果拿回多少人民币的消息。但,据我所知,关于时代,我们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却很少想到“知识迁移”四个字。典型的小事清楚,大事糊涂。当然,在畸形的教育制度之下,学校和教师都是受害者,他们有责任,但不应该负主要责任。谁该负主要责任呢?我不说。国家机密是不应该说的。呵呵!
      教室是学校的主要建筑,学生的学习活动,主要在教室中进行。但,我要说,师生们整天置身其中的六面体钢筋水泥建筑,并不是最好的教室,最好的教室在网络上。网络教室是无限的,开放的,于是,即无限开放的。有形的教室,一般只有两个门作为入口。网络教室的入口,无限。比如百度,比如狗狗,就是两扇门。键入“自我塑造”,一看——百度一下,找到相关网页约77,700篇,用时0.005秒。首页,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令人丧气。什么“教师形象的自我塑造”,我最讨厌的说法,无非拿腔捏调做某某状,而已。信息如海,这里面,便有了一个“信息筛选”的命题。
      网上更有无数的教师,其中,不乏大师。大师们,无私的摆活着自己的讲义,一天24小时摊开着。比如,我的收藏夹里,便存有王怡的麦克风、童大焕中国日记、薛涌博客、茅于轼博客等近百个网址。李泽厚、袁伟时、秦晖、贺卫方、朱学勤、林贤治、徐贲、章立凡、刘军宁、傅国涌、朱大可、连岳、余世存、崔卫平等人的文字,随时可以阅读。博客时代,只要你想学习,想交流,然后,再有一台连接着互联网的电脑,就足够了。《太公兵法》算什么呀,《武穆全书》及《九阴真经》又算哪根葱呀?简直,得令锵,得令锵!得意惬意,之余,仿写陈君凯歌先生的一句名言,人,怎么可以富有成这样呢!
      罗素言,“参差多态,乃幸福之源。”其实,参差多态,亦为学习之源。咱不拜名师,不入名校,照样学习,照样幸福。那些个味同嚼蜡不能让人幸福的学习,咱不掺乎。只要拥有了基本的阅读能力,照我看,简直人人可以成尧舜。人类文明积淀了几千年之后,终于,迎来了神奇的互联网时代。有人说,互联网是一个草根狂欢的世界。我要说的是,在学习方面,互联网,使得草根与栋梁终于站到了同一起跑线上。可喜可贺!
      二十年前,电视普及。中国出现了广播电视大学,发了很多文凭。帮助一些个民间的学习者得到了“社会承认”,如今,学习的途径更加便捷,资源更加丰富,只要你慧眼有加,按自己的趣味塑造自己,已不再是呓语和神话。庙堂有庙堂的荣耀和福利,江湖有江湖的自由和淡定。只是,很多人还没尝到其中的滋味,怀抱金山苦穷,哭得稀哩哗啦。此种悲情,实在悲得不应该啊!
      课堂上,我给学生说过这样一段话:发现资源,筛选资源,占有资源,利用资源,是一生都需要拥有的能耐,且,还得不断更新这种能耐。互联网时代,首先得做好一种人,那就是资源人。有形的财富,在于物质与能量。中东的阿拉伯人,只是用石油换回了绿莹莹的美钞,换回了日本的汽车,中国的电脑,还有韩国的游船。问题是,脑子换了没有,更新了没有,升级了没有?这,才是最重要的。
8#
发表于 2010-3-31 15:06:18 | 只看该作者
蒙诚管先生之厚爱,迎慎督学,清风初阅前文,醍醐贯耳,不免一一下之,谨而学之,日后之想,及时向管先生请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17:11 , Processed in 0.434936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