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2010。3。北京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6-8 11: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6-10 2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舆论关注新华社社长文章 探讨"媒体联合国"新理念
来源:新华网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 日刊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题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文章,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一些境外媒体迅速进行了转载或报道。对于文章提出的“媒体联合国”概念,一些西方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新理念”:一些发展中国家媒体人士则认为这一理念 “鼓舞人心”。文章的发表同时在境内外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

    美国主流媒体迅速转引或报道《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特别关注文章提出建立“媒体联合国”的理念;该文被评为全球媒体“当日五佳专栏文章”之首。

    美国主流媒体《大西洋月刊》下属的大西洋新闻网站和美国之音电台网站6月1日、2日分别刊登报道,转引介绍这篇文章。以引导推介当代“最重要新闻和思想”著称的大西洋新闻网站还将这篇文章评为“当日五佳专栏文章”之首。

    大西洋新闻网站和美国之音在介绍该文观点时说:文章中提出了创立“媒体联合国”的概念,呼吁设立新的非政府组织来协调世界媒体。文章认为,国际传媒的规则和实践没有跟上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秩序阻碍了全球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全球传媒交流、协商的新机制,使其发挥协调甚至仲裁作用。

    大西洋新闻网站还报道说,文章建议将致力于进行公正报道、建立全球传媒的“多赢”格局、在各种文化之间进行范围广泛的讨论、推动加强媒体责任这四大要素纳入媒体的新价值体系之中。文章以体育运动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建立新的国际传播秩序以扭转发展中国家传媒的边缘化趋势、促进国际媒体间良性互动的观点。

来自俄罗斯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常驻联合国的媒体人士纷纷表示,文章就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提出了新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俄塔社联合国分社社长基基洛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的观点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他当天就将文章要点编成新闻稿进行了报道。他说:“这篇文章非常及时,切中要害。在当前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平等状态,这是公开的秘密。”

    基基洛说:“因此,李先生呼吁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呼吁建立一个协调全球传媒的机制。他的呼吁值得欢迎,而且有必要在合适的国际论坛中进行进一步探讨。”他说:“中俄作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应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这一问题。”

    墨西哥通讯社联合国分社社长格雷罗认为,文章提出了“令人感兴趣和鼓舞的观点”。他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评论说:“目前,在世界信息流动方面确实存在不平衡状态。发达国家长期将信息议程强加在其他国家头上。发展中国家一直无法对抗来自富裕国家的、经常包括大量具有片面、偏颇内容的新闻报道。”

    格雷罗说:“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为今后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开了个好头。读了李先生的文章后,我感到在世界信息流动方面继续保持现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贫穷国家的媒体必须在如何处理和引导舆论方面更加活跃。而关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源以帮助其建设强大的媒体机构的想法非常了不起。这主要因为,信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纸《黎明报》常驻联合国首席记者海德尔在阅读文章后表示:“文章中提出的四项原则,将有助于在当今力量分化的世界改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加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新闻流动在当前很有必要,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多是负面新闻。”

    海德尔说:“在这一点上,李先生关于通过改变规则来进行建设性改革并重建交流桥梁的呼吁应当得到所有人的欢迎,尤其应得到发达国家新闻传媒管理人员的欢迎。”

    尼日利亚通讯社常驻联合国的首席记者舒艾布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对当前形势来说是非常适当、十分及时的。因为,目前的现实表明迫切需要改革全球传媒业以应对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舒艾布说:“我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即全世界都应探索建立一个机制及国际机构以协调全球传媒业。” 他说:“寻求建立这一协调机制的行动将为建立一个平衡的全球传媒秩序提供便利,同时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问题。”

    许多西方媒体人士认为文章观点颇有新意,值得推介。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媒体联合国”的建设虽有难度,但文章提出的实现传媒交流的目标“是有价值的”。

    大西洋新闻网站编辑迪克森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这篇文章作为最佳专栏文章,是因为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而且作者来自中国,又是一家通讯社的社长, “我们认为我们的读者会感兴趣”。

    迪克森说,该网站选择最佳专栏文章的标准是,文章就某一重要话题提出“一个我们前所未闻的、有意思的论点,或者一个伟大的想法”。她认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肯定会改变人们对传媒的某些看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清水正夫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她非常赞同文章提出的各国交流及媒体传播方面不平等的问题。她认为,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凸显了“媒体超级大国”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现在急需让更多不同的声音传播出去。

    清水说,这篇文章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是件“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事,这表明此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同时也使人们对改进国际传播管理的必要性予以关注。她还认为,文章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被视作经济大国的中国,正准备通过媒体迈出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意大利新闻集团常驻联合国特约记者皮奥利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提出了一个“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也指出了当前国际信息传播的现状,这为展开相关讨论开了个好头。他表示希望李先生今后能再写文章,详细论述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在这方面应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肖伦斯坦媒体、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从军社长提出的实现传媒交流的目标“是有价值的”。他同时认为“国际信息传播主要呈从西方和北半球流向东方和南半球的流通状态”的看法是准确的。关于文章中提出的建立世界媒体新秩序的主张,琼斯认为,这种表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去实现这一理想。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在《华尔街日报》刊登后,在境内外网站上引起较大反响。西方网民作出不同评论,而国内网民则一致表示支持。

    在境外相关网站上,有西方网民对文章观点表示认同,也有一些表示不同看法的帖文。《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署名“哈里•刘易斯”、“斯图尔特•厄本“、“马克•安托斯”、“克莱•库克西”的跟帖,质疑倡导建立世界媒体新秩序的动机,声称不能在传媒领域“给中国权力”。

    以“劳伦斯•弗罗穆”为代表的一些网民鼓吹在思想和信息领域的“达尔文主义”,称西方媒体支配国际舆论的情况是所谓“自由市场”决定的,各家媒体在进行“成王败寇”的竞争,西方媒体因其提供的新闻“物美价廉”而占据了市场。

    署名“保罗•库珀”的网民与他在帖文中所主张的 “新闻自由”相矛盾,直接指责《华尔街日报》刊登新华社社长的文章是“冒犯读者”。但他的言论遭到不少网民批驳。署名“唐娜•肖”的网民认为,《华尔街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具有启发意义,了解对方的想法终归是好事。“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趣是因为在这里,我们每天也都在抱怨媒体不公正。”署名“伊恩•约翰逊”的网民则呼吁:所有国家的媒体都应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交流。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被国内网站转载后,国内网民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网民“松赕”说,这篇文章“有可能载入新闻舆论传播史册”。网民“樊凡”认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新闻机构的技巧和内涵”。网民 “江山多娇”说,文章表达的观点坚守了中国的世界责任.体现了中国倡导世界和谐发展的理念,道出了中国对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追求。网民“ARK”说,抢占国际舆论高地,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实体很重要,避免被误读、被抹黑,就需要一个相对公平、宽松的环境。
 楼主| 发表于 2011-7-21 09:44:0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1-7-24 20:13: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徐贲:善待底层民情(ZT)



   



    网上有题为《太彪悍了!湖南某县警告上访者的标语》的图片报道。只见一顺溜的跨街大幅标语上写着,“违法上访,坐牢罚款”、“谁不依法上访,就打击谁”、 “坚决打击涉访违法犯罪行为”、“打一场规范信访的人们战争”。这么大张旗鼓地宣传,想来这个县的群众上访已经到了“不抓不行”的地步。横幅标语都拉到大街上去了,要上访的人肯定不少。宣传的口气这么蛮横、这么暴力,杀气腾腾,让人大概也能猜出为什么这个地方,有这么多人,竟然不惜冒着违法严惩的危险,情愿铤而走险,上访告状。
    “依法上访”听起来是冠冕堂皇,但仔细一想,上访之法在那里?法又到底和上访有什么关系?“上访”去求包青天作主,这本来就已经是人治而不是法治的处理问题手段。在一个法治社会,任何社会矛盾、政府行为规范,既然有相关法律,当地又有执法人员,依法处置即可,又何需跑到外地,找什么“上级领导”,求什么英明指示呢?
    这种“包青天关怀”和法外行政介入,为人治提供了样板和范式,为依法办事、维护公民权益、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制造了制度障碍。即使问题偶然得到解决,看上去提高了“包青天”的爱民威望,其实法治失败的负面后果却相当严重。因为它误导了整个社会,以为有了高一级领导的情感关怀,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事实上这种“包青天关怀”更加激励只能治标的人治,背离了可以治本的法治。
    老百姓的“违法”往往是被逼出来的。长期研究底层民众反抗的学者斯考特(James C Scott)就曾指出, 底层民众早就习惯了逆来顺受、忍气吞声,他们心里十分明白自己硬斗不过在上者,因此决不会一开始就去鸡蛋碰石头。自下而上的抗议都是循规蹈矩的,都是以 “申诉”、“请愿”和“反映情况”来争取在上者的善待。“(底层民众)上诉往往是……动乱和闹事的先声,”只是在完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才会铤而走险,犯上作乱。
    对于底层民众的不满和冤屈,如果不能马上从改革民主体制加以根本改善,至少也不应该一味高压管制, 诉诸于暴力和威胁。“上诉”毕竟还是一种试图用言语、说理来解决问题的方式。人们越无法用言论进行抗争,也就越有可能转向暴力。即使不直接参与暴力的人也可能因此越加同情那些有暴力抗争行为的群体性事件。
    暴力抗争并非社会之福。反抗性质的暴力行为虽然暂时可能成为申张正义的方式,成为“复仇”的手段。但是,暴力复仇,为正义而自行执法,与现代文明群体的约法制度不合,它更不是政治解决的手段。暴力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在暴力达不到目的的时候,暴力本身甚至还会变成目的。
    我们对群体暴力对社会稳定的威胁应该见微知著。1789年5月,法国国民议会于凡尔赛举行,审议了取消包括贵族狩猎权在内的封建特权问题。6月10日,就在民众进攻巴士底狱的前一个月,当时是议员参与审议的加米德•德士摩兰在给他父亲的一封信中写道,“布列塔尼人正在实行《审诉书》中的若干条文,他们杀死鸽子和猎物。此地约有 50人正在大举屠杀兔子。巡狩员看到他们在日耳曼平原杀死了4000到5000头猎物。”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埃利亚斯•卡内提把这看成是一件很有代表性的“群体事件”。卡内提称杀兔子的是“反叛的群众”。他评论道,“羊(群众)在敢于攻击狼之前,先进攻兔子。在矛头针对上司的反叛之前,人们先用最低级的容易得手的(对象)来弥补自己的损失”。 卡内提认为,法国革命其实是从杀兔子的“群体事件”,而不是从进攻巴士底狱开始的。
    在“群体事件”这个说法中,“群体”指的并不是所有的“人群”,而是进行抗议活动的人群。“事件”指的也不是一切社会的发生,而是那些表达严重不满的集体行动。群体性事件历来都有,但未必受到重视。只是当群体抗议行为真的成为对现有社会、政治秩序的“威胁”时,这类事件才会得到一点重视。到那个时候才匆匆应对,恐怕就已经迟了。

   
  
                                           文章来源:天益社区(http://www.tecn.cn
 楼主| 发表于 2011-8-5 20: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媒体的编辑如何把关
2010-3-23
作者:杨舒丹  来源:《今传媒》


  编辑工作是人类高层次的社会文化活动,编辑是优化、净化社会文化信息的把关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编辑作为媒介传递信息的最后一道关口,其作用举足轻重。编辑工作是一门把关的艺术,具有角色的双重性、再创造性、超前性等特点。编辑把关体现在编辑对科学文化成果选择加工的全过程。新技术的发展为编辑工作拓展了崭新的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带来了空前的挑战。作为网络媒体的编辑必须不断更新观念,适应新环境,以新的编辑思维和理念面对技术变革,优化、净化人类传播环境。

  一、 受众本位:编辑把关的圆心

  网络媒体以其信息的双向交互性、信息资源的丰富性、公众参与的广泛性而改写着大众传媒的历史。互联网超链接技术、刺激互动、超媒体化为人类创造了一个新的传媒神话。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媒体时代是一个以传者为中心的单向传播时代,受众处于主体缺失和传播被动地位。在新技术的推动下,受众在一定程度上从大众传媒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他们既是传播活动的参与者,又是传播符号的译码者;既是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传播效果的反馈者。网络时代,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打破了传者和受者的界限,编辑的权威被解构,“把关人”不再是议程设置者,受众的信息控制权得到了极大的增加。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的文化水平与鉴别能力的提高,受众成为社会生活中更加主动的一方。网络时代,受众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而且还可以自由而隐匿地发布想发布的任何信息。编辑主体应根据受众的兴趣、爱好、文化与价值观、心理需求与利益关系等,选择受众需要的传播内容、传播渠道。网络时代的编辑应充分尊重受众个体性、创新性,适时更新观念,调整战略,以一种客观、公正、平等的评判准则与评判精神选择、建构信息。编辑主体要善于观察生活、解析生活,了解受众心理,尊重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加强受众本位意识,建立具有科学形态的现代编辑理念。

  二、 文化选择:编辑把关的核心

  传统时代的舆论把关人、导向者在网络时代被消解为既是传者又是受者的角色,在文化选择过程中,编辑在限制与自由这一矛盾的对立统一中“戴着脚镣跳舞。”互联网就像一个大型信息超市,编辑就如同购物的顾客,必须快速、便捷的搜索出有价值的信息。因此,网络时代,编辑在文化传播中更要有针对性地对信息进行鉴别、筛选,剔除不健康的部分,传播真正有文化价值的精品。惟有如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才能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当传统媒介传播信息量不足时,人们对网络传播的大量信息抱以希望,而当网络传播的信息量大大超过需求时,人们又渴望用最经济的方式获得最有价值的少量信息。这是一个由少到多,又由多到少的过程⑴。正如在文化转型期,中国面临着更为激烈的文化冲突,编辑主体就要有效地在繁杂的信息库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选优劣汰,遴选出最具时代要求,符合社会需要,传播最恒久、最迅捷的文化精髓;提高评判各种文化的能力,坚守文化本位意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编辑成果在社会上流通传播精神文化。出版活动的本质是进行文化传播,通过文化选择、把关活动,编辑主体须营造代表文化主导方向的舆论氛围。

  三、 信息整合:编辑把关的支柱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集聚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特点的全新而独特的整合性媒体,这就决定了网络时代的编辑也相应具备采编、汇总、过滤信息的多元角色的整合性特征。一般来讲,进入特定媒体编辑系统的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稿,其信息和知识的新颖度、质量状态、内在结构、存在形式、语言逻辑、文、图、声像、数据稿要素、规范程度等都或多或少存在无序性和组织程度不高的状况(或称熵或无序度)。只有在特定媒体编辑过程中,才能使信息、知识的无序度减少到最低限度,使其有序度达到最高程度。⑵网络信息的泛滥,需要“把关人”足够的整合能力、选择能力。编辑主体须以前瞻性思维,动态化的分析和多层次、多角度、个性化的方式过滤整合信息资源,从而为受众提供更专业、更系统的信息服务。

  古往今来,编辑主体的编辑活动,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文化特征——整理社会文化、构建社会文化、传承社会文化,尤其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编辑主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着“总串联、总合成、总把关”的主体作用。⑶面对一个没有疆域的巨大的信息海洋,网络时代的编辑主体必须对信息进行整合、建构,为各层次的受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开拓信息传播的绿色空间,实现信息的有机平衡,达到质与量的和谐统一。编辑主体担负着审稿、加工、选择和重构传播信息的角色,从而满足受众的阅读诉求。借助于网络技术,编辑要引导受众接受新的阅读和消费方式,这对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满足人们不同类型的文化需要提供了有力支撑,并为进行文化创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 知识创新:编辑把关的灵魂

  互联网体现的是对传统的反思与创新,它本身就是创新思维的产物。作为数字时代的编辑人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是编辑的“天性”,是编辑活动的命根子,没有任何创新的编辑活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鲁迅曾把文化发展比做“如长江大河之水流淌,无法遏止。假使能遏止,那就成为死水,纵不干涸,也会腐败”。编辑工作同样不能维持现状,必须不断创新,这样才能始终奔腾向前。

  互联网时代,在信息爆炸程度以几何级数增长的情况下,更要求编辑人员以创新意识为“纲”,密切关注各种相关信息,充分发挥“滤波”职能,不断对所吸纳的信息有效的“智化”,敏锐地透过纷繁复杂的信息表面把握时代的脉搏,抓住核心且本质的东西,并以此为基础广泛分析所拥有的相关信息,不断推出自己的创意和选题⑷。编辑主体根据受众需要,依据传播原则,对信息进行一定的建构、整合、加工,对精神产品进行整合和优化,从而给文化传播带来生机,实现对原有文化信息的审美超越和发展创新。编辑在选择加工文化信息时要注重创新:一是内容上要突出特色,主旨鲜明;二是形式上要新颖独特,推陈出新,从而使信息优化。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的创新相辅相成,相互依托。此外,还要对文化产品结构整体优化,使社会文化产品保持合理的结构和比例,构建出具有创新性的精品,获取最佳传播效果。编辑主体是文化尊严的捍卫者,是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是出版物质量的把关人,应加强自身创新能力,抓住机遇,传播真理的火种,弘扬真理的价值,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佳品以飨受众需求。

  五、 职业素养:编辑把关的基础

  网络时代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一个新的媒体时代,一种新的传播观点,同时也给“把关人”角色带来了新的警示,他们不仅是技术平台的运用者,更是信息人文价值的开掘者。编辑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不可低估,这既是时代赋予的重任,也是编辑不断传承文明薪火、传播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客观需要。网络时代,编辑面对的文本已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符号,而是整个文化信息环境。因此,作为文化传播的把关人,编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应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树立新型编辑理念。

  数字时代传播内容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由编辑主体的素质决定。编辑作为“把关人”,必须提高自身素养,使编辑与受众和谐统一。网络时代的编辑主体要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提高自己的气魄、视野、眼光、能力等综合素质,秉承邹韬奋先生所言“凭理想为南针,以正义为灯塔”的精神,在文化产品进入市场前为受者当好把关人。编辑出版主体要走向现代化,必须具备强烈的开放意识、宽容的精神、强烈的批判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意识,勇于奋斗、进取,敢于走前人未曾走过的路⑸。编辑主体必须具备马列主义理论水平,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备政治敏感和全局意识,同时,应该具备新闻传播理论修养。此外,编辑主体应具备良好的业务素养,具有辨别、过滤信息的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最终履行把关、导向的职责。网络时代,编辑主体应由传统的信息提供者转变为“信息管家”、“思想者”等智慧型的新型编辑,这样才能最终赢得受众,服务受众。

  参考文献:

  ⑴彭兰:《试论网络传播中专业新闻机构的舆论功能》,《当代传播》,2000,1:44-47

  ⑵任定华:《关于编辑规律的探讨》,《中国编辑》,2003,4

  ⑶叶春华、连金禾:《新闻采写编评》,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⑷王栾生:《也谈编辑的网络意识》,《编辑学刊》,2003,(5):24-27

  ⑸张积玉:《编辑学论稿》,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新闻出版科学研究所研究生)
 楼主| 发表于 2011-8-14 12: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8-15 06: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9-29 15:1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者观察教育的视角,文人富有人文的内涵,绝对敬业的专业精神,一心公益的操守。http://www.mzjky.cn/ywxk/ShowArticle.asp?ArticleID=12415
对管季超先生创办的<教师之友网>精准的概括!

http://www.fcjys.com/News/ShowNew.asp?Cid=1&ID=724


http://bbs.cnhubei.com/thread-1866956-1-1.html
这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

--------------------------------------------------------------------------------

作者:吴一瀚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和谐社会就是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话说!”近来,无论是在高层学术研讨会上官员学者的发言里,还是从走在街头的市井小民口中,你都会听到这句很流行的名言。它印证了一个时代的到来。

    记得改革开放不久的上世纪80年代,人们调侃说:北京的出租车司机就是在全球范围内,也算得上是最出色的街头政治家——他们比一般地方的人更具有国际视野,更能侃时局变化,更具备自觉的社会责任感,上知中央政策下晓胡同舆情……而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中国,你会发现全中国的老百姓人人都堪称民间思想家,不信你就去网上瞧瞧吧——

   在互联网这个平等的公共话语空间里,网民们关注的话题五花八门:比如,现在的收入差距是不是拉大了,基尼系数和中国国情矛盾吗;又比如,垄断行业为什么独霸天下,暴利行业为什么打而不倒;再比如,教育、住房、看病的价格为什么总是居高不下……当然网民们还有一系列的困惑呢:为啥大学毕业生月薪不如农民工,合理还是不合理;大酒店推出588元一碗的至尊面,是想让腐败分子吃还是想让老百姓吃呢;厦大为什么要建高尔夫球场,北大为什么停建高尔夫练习场;易中天是“糟蹋”学术还是传播文化;最近评出的大众电影百花奖为什么和金鸡奖的口味那么像啊……人们对什么都有兴趣,对任何事都不仅要问一个为什么还要说出自己的判断和对策。于是我们就看到,长沙一个摩的司机开博客与精英学者探讨下岗工人的公平与公正,两个月获15万次点击;上海有位出租车司机在车上给微软部门经理“上MBA课”,让其心服口服;北京一名中学生在“人类要不要敬畏大自然”的大辩论中,面对院士、学者侃侃而谈,与之平起平坐……

   毋庸讳言,所谓的民间思想家常常是在纸介媒体上无缘获得话语权的底层人群,还应该包括人们说的一些自外于经济仕途、学院翰林的探索者。当然,也有人对这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大不以为然,对民间思想家的观点不屑一顾。然而值得我们思量的是,为什么今天这么多的普通百姓不甘人微言轻而如此热衷于在互联网这个公共话语空间里畅所欲言呢?

   照科学家的说法,在这个星球上,人类是惟一可以用语言来交流的生物。科学家宣称,在人类众多基因中,已经发现能使人类说话的基因,如果没有这个基因,语言与人类的文明就没有发展的机会。按社会学家的分析,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正是依赖人与人之间的思想交流,达成沟通,从而化解矛盾,形成社会的平衡稳定状态。因而,相传两百多年前伏尔泰的一句“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将用生命捍卫你说话的权利”流传至今,而时下正“火”的易中天在自己博客里的短短留言:“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是每个人都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任何人都不拥有思想和言论的裁判权,都不能因为别人和自己意见不同,就声称或者实际上把对方打入地狱。这是全人类在经过了多次灾难、苦难和磨难后达成的共识,不容挑衅!”也那么掷地有声。

   曾几何时,在有着几千年封建专制历史的中国社会里,话语权根本不可能人人拥有,在十年“文革”的非常年代里,人们只能谨小慎微、谨言慎行、噤若寒蝉……而今天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开放、文明、民主、和谐的时代开怀拥抱着她所有的社会成员——她要真诚倾听每一个阶层的声音,她要真实了解每一个公民的处境。尽管今天也还有人会把民间思想家的声音鄙视为“杂音”“噪音”,但这毕竟封锁不住大多数人想要说话的愿望,因为全新的互联网络,是民意表达的利器。据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自己讲,他经常在闲暇时上网浏览,倾听网民声音,了解社情民意。今年两会期间,网民通过网络提出了几十万条意见和建议,温总理在会见中外记者时告诉大家:“我从群众的意见中感受到大家对政府工作的期待和鞭策,也看到了一种信心和力量。”同时他再度公开肯定了这种“民意直达高层直通车”的沟通方式。

   应当说这个民间思想家辈出时代的精髓就在于:“每个人都有说话的权利。”因而,人们不仅获得了参政议政的乐趣,当家作主的乐趣,更获得了自由思想的乐趣,畅所欲言的乐趣,自我实现的乐趣……一个开放文明的时代,当然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时代;一个走向和谐的社会,也当然是一个民间思想家辈出的社会。
发表于 2011-10-5 04: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0-7 0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douban.com/

豆瓣指南
  不同于供浏览的门户网站,豆瓣是一个鼓励你参与的社会性工具。你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记录、分享

  使用豆瓣的第一步: 用豆瓣各页面里的搜索栏查找你喜欢的书、电影或者音乐。比如一本书,找到以后点击封面或者书名,就能看介绍、评论、讨论,还有正在读这本书>的其他的人。点击“在读”或者“读过”按钮,你就收藏了这本书。别人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你了;点击“我来评论”,就可以发表评论。

  通过最上面我读、我看、我听,你可以浏览自己添加的收藏。你也可以在收藏时添加标签,用自己的方式组织你的收藏。
发现

  你有一些收藏以后, 在我读、我看、我听里能看到豆瓣根据你的口味自动给出的推荐。你的收藏越多,豆瓣推荐会越准确。
会友、交流

  在豆瓣上任何地方看到别的成员, 都可以点击名字或头像,去看她/他的简单介绍、收藏、推荐和发表过的评论。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 或者口味相投,可以点击“把他/她加入我的友邻”。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小圈子, 点击最上面我的友邻,可以随时进去。

  点击右上角的设置添加你自己的个人介绍或上传头像,还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同城选择你常住的城市。

  想和别的用户就评论之外的话题进行交流,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小组, 加入或创建各种话题的小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09:37 , Processed in 0.10306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