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2010。3。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7-10 19:40:41 | 显示全部楼层
教师个人教学网站建设初探
钟贞魁xgzzk@etang.com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信息系 江西赣州 341000  
【摘要】网站(Web Site),能够把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信息以网页的形式在Internet快速、高效地传播。网站的数量在不断增加,根据服务领域不同,网站可以分为商业网站、政府网站、综合网站、娱乐网站、教育网站等。本文就教师组建个人教学网站的必要性及意义,目前我国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等方面发表自己粗浅的看法,希望与同行共同探讨。
【关键词】网站教师个人教学网站
一、教师个人教学网站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日益进步及其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它对社会、教育以及大学产生着迅猛、广泛和深入的影响。网络一经产生,就迅速地在教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应用网络进行教学,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一个主要趋势。
网络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广大教师和学生家长经常是谈网色变,不少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无心学习。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遇到某个问题时,老师和学生都习惯于“网上查资料”,但网络带给我们的往往是失望,因为网络上学术性的资料太少,而且很分散,也缺乏必要的严肃。有人做过统计,在Internet中,教育学科类网站只占2.8%。网上能够用于教学和学生开拓视野的资源太少,学生上不良网站的时候居多。如果说使用多媒体课件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课内学习,那么,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则更多地是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
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除了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以外,也是实现教学交往的一种有效环境。他既可以作为传统课堂教学交往的补充和延伸(当前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的交往,特别是“点对点”的交往严重不足);也为师生敞开心扉提供了便利,可以实现师生双方的情感交流(网络交往中主体的虚拟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排除面对面交往中情感、态度、地位等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还为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平台。在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点越发显得重要和迫切。
同时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网站,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或校本特色,也是其他的商业网站甚至于同行的教学网站无法取代的,如与学生的交流,随教学进度,学生反应的不同而不断更新的内容。教师建立个人网站,也可以使自己的思想在网上延伸,精神在网中释放。
因此,在目前的情况下,“信息高速公路”已经建成(对大部分高校而言),“高速公路”上“货源”的组织是我们广大教师的职责,教师的本质工作——教书育人,也迫使我们应该加入到信息建设者的行列中。
二、目前我国教育网站的特点与类型
1.教育网站的特点
教育网站是提供教育服务为主的网站,教育网站除了具有一般网站的特点,如多媒体呈现、交互性、开放性、共享性、灵活性外,还具有比较明确的教育性与科学性。
(1) 教育网站是教育信息资源的集散点
教育网站围绕各类教与学活动组织知识资源,直接指向教与学的过程、内容与方法。围绕各类主题组织起来的专题学习资源,成为学生学习极具价值的信息来源。
(2) 教育网站是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
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中,常常采用互动学习类的教育主题网站作为活动的中介。这样,教师的教学空间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教育网站也就成了教师教学组织的新型工具。
(3) 教学网站为教学交互活动创设情境
教育网站为师生提供了开展双向交互活动的环境。例如,学习者根据自已的实际情况选择课程;通过BBS等远程交流系统学生可以向教师及时反馈学习的效果,教师也可以向学生解答学习难点。
(4) 教育网站为教育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创造条件
首先,网络教学所有使用的载体——浏览器(Brower)就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浏览器是一个Web公用的统一的客户浏览程序,对于网络教学来说,浏览器就是学习者学习的平台。其次,教学活动是在完全开放的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可以随时根据学生反馈的学习结果对教学内容进行修改,教学资料库是开放的,所有学生只要登录到网站上,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学习。
2.教育网站的类型
教育网站的分类,可以从网站的建设者、服务的层次、服务的对象、服务的范围、网站的规模、网站的语言、网站的地域等方面进行。通过以网站的建设者角度,对教育网站进行分类:
(1) 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大多数由政府投资,由教育行政部门建设与管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新闻性与综合性。主要提供与教育有关的政策法规、时事要闻与工作管理服务,具有较强的教育导向与教育管理职能。
(2)教育研究机构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大多数由教育科研院所建设与管理,具有资源丰富、研究性强等特点。主要介绍教育方面的新观点、新理论、新实验、新技术、新经验、新动态、新成果。
(3) 学校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用于为本校师生服务。服务项目包括提供网上教学资源、网上教学平台、电子邮件服务、个人主页空间、实行学校事务网上管理等。
(4) 企业的教学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用于面向社会和企业内部职工培训提供教育资源服务及进行生产产品宣传与培训用户。
(5)社会专业机构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主要功能是提供专业化加工的主题知识资源,提供行业知识信息。
(6) 学校、教师、学生以及个人的教育网站
这类网站提供教学研究经验、互动学习空间、提供某一特定事物的资源。
三、个人教学网站是一种完全跨越时空的辅助教学模式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它是教师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特定的培养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认识客观世界,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过程;是学生以所知为基础,知、情、意、行结合,德、智、体、美几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
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教与学,是两个缺一不可极其重要的教学部分。在与学生的课外交流中,目前最常用的办法是通讯。电话、电子邮件、QQ是目前人们进行互相信息交流最主要的通讯工具,同时也成为目前教师与学生进行交流很重要的工具和方式。但是这种交流方法的缺陷还是十分明显的:1、缺乏很重要的时效性。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当在某个学习点上发生卡壳,会直接影响后续内容的继续;2、无法保证与学生交流中的信息量,因为这种通讯中能流通的信息量是有限的;3、缺乏教学中的形象化和动感性,而这种形象和动态性是教学中最核心的精华。网站是一个将地域与时间淡化的传输技术,也就是说,它是一个可以跨越时空的技术。网站具有信息量大、动感性强、更新速度快等特点。基于网站所具有的这种特点,利用个人网站就可以实现对学生的课外辅助教学,实现延伸补充,利用个人网站可以完成教学辅导工作,利用个人网站可以跨越地域的解决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的问题。
只要学生能上网,不管他们在学校或在家里或其他场所,学生就能通过教师的网站进行类似于面对面的访问和交流,就能在任何情况下对教师放置在网上的内容进行查阅学习,就能解决在学生在离开教师的情况下,学习教师提供的课程要求和各种必须的功课练习。
四、结束语
目前,我国许多教师也在自发地探索网络的教学应用,其中,个人教学网站就是这类探索的主体。建立个人教学网站,不仅需要教师很好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一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希望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努力,推进我国的网络教育水平。
下面是我网站的网址:www.xgzzk.com
这只是走出的第一步,以后我会在教学中不断的完善我的网站,为一种新的辅助教学方式做出探索和努力。
参考文献】
[1]《信息化教育概论》南国农 编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发表于 2013-7-10 19:46:23 | 显示全部楼层
利用FrontPage 创建教师个人网站

1个人网站是在互联网上个人拥有的、进行信息发布、交流和管理的空间。教师可以通过建立个人网站收集与管理课件、教案等教学资源,发布课程安排、作业布置等教学信息,展示个人风采。
2、站点:是一组相关网页的有机结合,网页之间彼此相连,这种完整的结构就称为站点。(网站相当于一本书,一个体系。网站的概念大于网页。
3、网页:站点就像一本书,网页就像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一个网站内可以包含很多页,当然也可以仅有一页。用FrontPage制作的网页扩展名是.htm
4创建教师个人网站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包括设计网站的结构、收集与加工网站素材、开发网站和发布网站四个步骤。
5、设计网站的结构
(1)确定教师个人网站的名称与栏目
① 网站名称就是一个网站的名字。命名原则:(1)内容性;(2)艺术性
网站栏目是网站内容的目录,
栏目的设计应以教学需要为主要目的

(2)规划网站结构。网站的结构是指网站中各个网页之间的关系
6、收集与加工网站所需素材
网站素材包括文本、图片(图形与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
在网站开发前,应根据每个网页内容的需要,收集相关的素材,途径:网上搜索或自制。
7、开发网站
⑴ 创建站点
单击文件→新建站点,弹出对话框→单击“只有一个网页网站”的图标,在“指定新站点位置”文本框中输入新站点的位置与名称,然后“确定”
提示:名称中不能出现tab /
< > ?
*
:
# |等符号,还不能出现汉字。因为中文可能会对网址的正确显示造成困难。

⑵ 新建子文件夹
① 右键单击“站点文件夹”;② 选择“新建文件夹”命令;③ 命名文件夹。
⑶ 新建网页
① 新建空白网页:单击工具栏中的新建网页按钮,新建一个空白网页。
② 保存新建的网页:保存位置:当前站点;保存名称:不能出现汉字
8、Home Page:进入站点后看到的第一个页面通称为Home Page,也称为主页或首页,通常被命名为“Index.html。
9、利用网格布置网页
在制作网页时,为了对文字、图片和链接等内容进行定位,可以使用表格将网页划分为若干单元。我们不仅利用表格显示一些有规律的数据,而且还经常对表格中的单元格进行调整,在其中放入文本和图形,达到对网页进行布局的目的。
⑴ 插入并设置表格

单击“表格/插入/表格”,在弹出的“插入表格”对话框中对表格进行设置(当我们将“边框粗细”设置为0时,边框线将隐藏,利用此项功能,可以利用表格来排版页面。)
⑵ 调整单元格
为了使网页的布局更合理、更美观,需要对表格中的单元格的属性进行调整。将光标放到相应单元格内,右击,在快捷菜单中单击“表格属性”,在对话框中进行相应设置。
10、输入与编辑文字
创建好表格后,就可以在表格里输入文本了,一般情况下直接输入,编辑文字的方法与Word文档类似,可参照Word文档的操作方法进行设置。
11、插入与设置图片:
将光标放到相应单元格内,单击“插入/图片/来自文件”,在“选择文件”对话框中选择要插入的对话框,单击“确定”。然后对所插入图片的大小与位置进行调整。
方法1:在图像上双击鼠标,利用图片属性对话框,对图像的环绕、布局和大小设置
方法2:利用图片工具栏,设置图片的裁剪、透明、立体效果等
12、设置背景图片:
将光标放在网页的任意位置,右击,在快捷菜单中选择“网页属性”,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背景”选项卡,选中“背景图片”,点击“浏览”按钮,选择图片,单击“确定”。
13、保存图片:
插入图片后需保存图片到站点下才能正确预览。单击“文件/保存”,在弹出的“保存嵌入式文件”对话框中点击“改变文件夹”,在“改变文件夹”对话框中将图片保存到目标文件夹中。
14、编辑网页链接
选中文本或图片,单击右键→超链接,可链接到同一网站内其他网页、其他网站、文件和电子邮箱地址。
提示:单击目标框架,可设置链接页面的样式。
15、插入媒体和组件
为了让网页充满活力,只有静态的图像是不够的,我们往往需要在网页中加入背景音乐、视频,或加入动画等。
⑴ 插入音频(wav、 midi等)
① 在网页中插入背景音乐
在网页的空白处,单击右键→网页属性,弹出“网页属性”对话框。单击“常规”选项卡。
在“背景音乐”栏中加入背景音乐文件,并设置循环次数(循环播放或限定次数)。
② 在网页中插入音频插件
单击插入→高级→插件,通过“浏览”按钮选择要插入的音频文件,单击“确定”。
在普通模式下,为了表示插入音频的位置,FRONTPAGE就会使用一个插头标记。切换到预览模式,插头就会变成一个播放器,音乐就自动播放了。
⑵ 插入视频(avi
mov
mpg)


单击插入→图片→视频

⑶ 插入Flash影片(*.swf)

方法:定位光标,单击插入→高级→插件

⑷ 插入 Web组件

① 插入滚动字幕


单击插入→组件→字幕


双击输入的字幕可编辑


② 插入横幅广告管理器


定位光标,单击插入→组件→横幅广告管理器


③ 插入站点计数器

定位光标,单击插入→组件→站点计数器
16、浏览网页
① 单击“文件/保存”,保存编辑过的网页。
② 单击“文件/在浏览器中预览”,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默认值”,单击“预览”。
17、发布网站
⑴ 测试网站
在发布站点之前,应该检查各个页面之间的链接、网站的外观和文件的路径等,测试无误后,可以发布网站了。
⑵ 发布网站
发布个人网站既可以将自己的网站发布到网络服务商提供的网络空间,也可以发布到本地机上。根据需要,可以用FTP软件发布。
方法:单击文件→发布网站,弹出对话框,输入具体路径或单击浏览,再单击发布网站。
发表于 2013-7-24 08: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0-30 10: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意见
(2001年11月29日)
教基厅〔2001〕16号

  近年来,我国中小学校园网(以下简称校园网)建设的发展势头较快。从在建或已建校园网来看,一些问题和倾向不容忽视。主要有:对校园网缺乏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校园网建设缺少总体规划和指导,学校建网放任自流;重视硬件设备的投入,轻视软件建设和师资培训,致使校园网使用率不高;校园网缺乏良好的管理与维护,或缺少运行资金,致使校园网不能正常运转;校园网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可扩展性和升级性差,售后服务跟不上,造成一些学校建网后的维护费用和改造费用过高,学校重复投资现象严重等等,这些严重影响着校园网建设的健康发展,造成投入与效益比严重失调。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提高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程度和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现就做好校园网建设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校园网建设的重要意义

  校园网指校园内计算机及附属设备互联运行的网络,是由计算机、网络技术设备和软件等构成的为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的集成应用系统,并可通过与广域网的互联实现远距离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校园网应为学校的教学、管理、日常办公、内外交流等各方面提供全面、切实的支持。应具备教师备课教学功能、学生学习功能、教务管理功能、行政管理功能、教育装备(含图书)管理功能、资源信息功能、内外交流功能等。  

  校园网是实施“校校通”工程,满足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的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广大师生顺利接收现代远程教育的依托网络,是全面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教育技术装备现代化的主要体现,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校园网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有效地应用,不仅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而且将会促进教育观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校园网的应用,不仅可以大大拓展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教师在使用校园网等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也将增强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二、  校园网建设的基本原则

校园网建设应贯彻“统一规划、分级负责、分步实施”的原则。校园网建设要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从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发展。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结合当地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实施规划,统一规划好校园网建设工作,由各级分步实施,以保证标准的统一性和软件的兼容性。

  校园网建设要适应学校的长远发展规划,要因地制宜,考虑学校的实际需要和经济条件,以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总体规划,分阶段实施,逐步完善。校园网建设切忌盲目攀比,一哄而上,避免投入后不能充分发挥校园网使用价值而造成巨大浪费。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或城市学校互联成局域网或城域网,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中心站(或单建中心网站),辐射周边学校,达到资源共享,节省投资。

  校园网建设应坚持“培训在先、建网建库同行、重在应用”的原则。首先要实现学校教师、技术与管理及行政人员的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伴随着校园网建设形成一支能使校园网充分发挥使用效益的队伍。其次,在建网的同时,还要开发储备一批内容丰富的教育教学软件和信息资源库,保证做到校园网建成后,就能投入使用。

  校园网还应贯彻“成熟优先”的原则。建设校园网的学校应该是已经完善基础技术装备,并已全面实施了实验教学和电化教学的学校。配备校园网的学校应具有人才实力、管理水平和一定经济支持能力,以保证校园网正常的使用,充分发挥作用。  
  有条件的学校校园网建设要考虑三网(计算机网、闭路电视网、广播网)合一方案,以满足学校的实际需要和规范校园信息网络的整体建设。

  三、校园网设计和建设的基本要求

  校园网络系统的设计应采用国际通行的TCP/IP协议,同时满足以下要求:

  先进性:先进的设计思想、网络结构、开发工具,采用市场覆盖率高、标准化和技术成熟的软硬件产品。

  实用性:建网时应充分考虑利用和保护现有资源,充分发挥设备效益。要保证系统和应用软件全中文界面,且功能完善,界面友好,兼容性强,能使用户最方便地实现各种功能。

  开放性:系统设计应采用开放技术、开放结构、开放系统组件和开放用户接口,以利于网络的维护、扩展升级及外界信息的沟通。

  灵活性:采用积木式模块组合和结构化设计,使系统配置灵活,满足学校逐步完善的建网原则,使网络具有强大的可增长性,管理、维护方便。

  发展性:网络规划设计要满足用户发展在配置上的预留,还要满足因技术发展需要而实现低成本扩展和升级的需求。

  可靠性:具有容错功能,能满足当地的环境、气候条件,抗干扰能力强。对网络的设计、选型、安装、调试等各环节进行统一规划和分析,确保系统运行可靠。

  安全性:提供多层次安全控制手段,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体系,防止数据受侵击和破坏,有可靠的防病毒措施。

  经济性:投资合理,有良好的性能价格比。

  四、校园网建设的主要内容

  1.校园网络硬件系统主要设施及配套设施

  校园网络系统主要包括网络布线、交换设备(交换机、路由器、集线器等)、服务器、工作站和管理服务软件系统等。

  网络系统硬件设备的选型、施工、安装应符合国家及有关标准。大、中型网的主干网应采用光纤通讯和中心交换设备。网络服务器是网络的核心部分,要选用高可靠性、高稳定性、兼容性好并具有良好性能价格比的优质服务器。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要兼顾校园网的需求和网络技术的发展,采用结构化布线系统设计。操作系统建议主要采用WindowsNT、LINUX或UNIX。

  校园网硬件设施及集成的水平是校园网好用与否的关键。为了保证校园网建设的质量,教育部将对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承建商实施资质认证制度。

  网络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管理软件。系统软件由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和各类工具软件构成,是网络硬件的支撑服务系统,保证校园网正常工作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系统软件必须随硬件同时配置到位。特别要重点配备能提供Web模式操作的软件。实现网络综合性服务、应用、管理功能的网络平台应按教育部指导进行配置。  

  校园网的配套设施包括机房、配线间及电源系统。主机房应保证通风、干燥。电源必须安全、可靠,要特别注意电源容量是否满足要求,电源不稳定地区应设置不间断电源(UPS)。电源改造设计、布线要与网络设计、布线同时考虑。电源安装、布线要符合国家标准。

  2.教学软件建设

  教学软件建设是校园网应用的核心内容。学校要不断完善教学资源库和信息资源库,以满足教学、学习、软件开发、管理、信息查询等需要。鼓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教学特点,自行开发课程软件。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经验,重视校际交流和购买高水平的教学软件。  

  3.人员培训

  人员培训是校园网能否正常运行和发挥使用效益的关键。学校应组织面向全体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由于学校各级领导和广大师生从事的工作不同,在安排培训对象和培训内容上均应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4.校园网施工管理

  各地应制定严格制度,加强对校园网的施工、监理及验收等重要环节的管理,以保证校园网建设质量。

  五、校园网建设的组织领导

  教育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领导全国中小学信息化工作。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负责全国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指导、组织和管理工作。

  各省级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领导小组负责本地区中小学信息化工作,负责审定本地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方针、政策。

  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是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络和中小学校园网建设的归口管理部门,具体制定本地区教育局域(或城域)网站的建设规划,为本地区校园网进入局域网的互联拟定统一规范和标准。

  各地教育技术装备部门、教研室、电教馆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按指导意见所确定的硬、软件工作范围,分别做好校园网络建设,教学软件开发,信息化教学研究推广及校园网应用的培训教育工作。

  校园网的规划、建设、管理和软件的开发、推广及人员培训等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各项工作相互渗透,甚至难以截然划分,所以各部门既要各司其职,更要相互协调,互相支持,共同做好网络信息化建设工作。

  各职能部门都要高度重视校园网的整体建设工作,在本地区总的规划下,分别拟定各自的实施计划和工作计划,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完善校园网建设。尤其要重视软件的开发和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工作,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好软件的共同开发建设,达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浪费。

  各职能部门都要设专人负责校园网建设工作,在重要工作环节上广泛听取有真才实学的专家和经验丰富的教学第一线人员的建议。

  各级职能部门必须加强对校园网建设的管理和督导工作。为保证校园网建设的质量和可靠的长期后续服务,一定要做好招标工作。必须选择通过资质认证的承建商承担校园网建设工作。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校园网的建设工作中要有一定的经费投入。在建和已建校园网的学校要设有专职人员,有一定的专项经费,保证网络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需要,保证校园网的正常运行。网络总体规划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经费用于购置各类应用软件。

发表于 2013-11-2 06: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3-11-16 00:26:19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多棱透视
——以2011年媒体文化研究为例
    □郑二利
    【摘要】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理论界越来越关注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面貌。本文试图通过总结2011年媒体文化的研究现状概括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研究的不同方面,并分析其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媒体文化;媒体生态;微博
    从2009年的微博控宣告自媒体时代到来至今,我国的媒体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回看2011年,媒体文化①研究依然如火如荼,保持着惯有的“理论热情”。媒体文化研究的话题一贯以来就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大有囊括一切的势头。这一点应该予以理解,毕竟在互联网发展起来以后,媒体这张大网几乎已经覆盖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世间万物似乎都与媒体沾边。伊尼斯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发现,一种新的媒体可能会导致一种新文明的产生,他依据媒体的形态、性质为人类文明史下注脚的方式也启发了无数后来者。显然,媒体文化现已成为参与、塑造我们日常生活、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复杂文化形态。在我国,自上世纪末以来,媒体文化就成为理论界的显学。回到2011年,媒体文化研究有哪些关注点?参看中国知网收录的文章以及同年出版的著作就能略知大概。自媒体文化研究、微博研究是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大部头”,除此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沿袭过去媒体文化的研究思路,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阐释、批评。下面,本文将对此进行梳理。
    首先,部分研究者承继媒体文化研究中的批判传统,采取文化研究的策略,揭示媒体文化中呈现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消费特性,对具体媒体现象进行文本分析、意识形态批判。这类文章从媒体文化研究进入公众视野之后,就一直存在,颇有“旧话重提”的意味。具体来看,有些研究者回到西方媒体文化理论中,阐发具有原创性理论家的思想,像法兰克福学派、麦克卢汉、道格拉斯·凯尔纳、约翰·菲斯克、莱文森等在媒体文化研究中的视野、方法是被关注的对象。译著《去西方化媒介研究》通过研究一系列来自亚洲、非洲、南北美洲、欧洲、中东地区和澳洲的案例,在回顾传统媒体文化研究的基础上探讨了媒体、权力和社会的关系,挑战了盛行的全球化理论;有些研究者关注媒体与青少年亚文化、女性文化的关系,其中,由青年政治学院、北师大文学院、文艺研究杂志社联合举办了以“媒介与青年亚文化”为题的学术研讨会,会议讨论了青年亚文化的学术源流,涉及酷儿理论、消费理论、意识形态、作为政治批评的文化批评等议题,其中,手机、微博、网络游戏等新媒体对青年亚文化的新影响是热议的话题;还有些研究者侧重于文本分析,分析电视剧、电影、广告或者具体的媒体事件,在媒体、受众、社会之间进行互动研究。《读书》杂志开设了专门的媒介批评专栏,即用文本分析的方式,进行媒体文化研究。其中蒋原伦的《今夜星光灿烂》通过分析年轻人上电视,阐述了伴随电视成长起来的当代青年,他们习惯在电视中扮演自己,他们是名副其实“身披电视屏幕”的媒体人。邱林川、陈韬文主编的《新媒体事件研究》分析的就是造成社会影响的重大媒体事件。另外,热播韩剧、网络游戏、电视娱乐节目、网络视频等都是媒体文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对象,对其研究往往涉及受众心理分析、政治意识形态、消费意识形态、性别对抗、权利关系等传统文化研究的话题。
    其次,本年度最具中国特色的媒体文化研究,是探讨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如何利用媒体有效传播。如徐康的《红岩文化与媒体传播》、徐会乐的《中原武术文化媒体传播的现状与对策研究》、顾苏的《中德媒体2010上海世博会报道中的中国形象——从媒体政治、跨文化视角分析自我与他者形象》等,这些文章提倡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把传统文化打造成适时的文化产品,推动其传播与发展。问题是,当传统文化在新媒体中重现时,由于政治意识形态、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介入,它们已改头换面,被“去传统化”了。如何保护传统文化、地域文化、族群文化的原生态性,是这类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
    当然,本年度媒体文化研究的热点当数自媒体文化。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媒体的生态环境,致使媒体文化呈现出新的特征。基于过去传播学理论、法兰克福学派、伯明翰学派基础上形成的媒体文化研究已经无法对自媒体文化的新特性给出合理解释。基于此,自媒体文化成为中西方媒体文化研究的新领域。早在2002年美国专栏作家Dan Gillmor就已提出自媒体概念,把以博客为代表的个人媒体看做是“新闻媒体3.0”的象征与代表(其中1.0是指传统媒体或旧媒体,2.0指新媒体),2003年,美国报业协会媒体中心出版了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里斯(Chris Willis)合著的自媒体的研究报告,拉开了中西方学界关注自媒体研究的大幕。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里斯的报告研究了美国公民利用电子邮件、博客、论坛等,在美国公共事件中(如“9·11”事件、伊拉克战争)参与制作并报道新闻的重大影响,这种“自己动手做新闻”的热情就是自媒体时代的特征。在过去那种批判性的媒体文化研究中,媒体文化被看做是以种种形式诱使个人认同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立场以及表征等。当然它也为个人能够获得反抗社会的力量提供了种种资源。[1]传统媒体文化的掌控权,交织在政客、商业集团、传媒机构的相互牵制之中,它与大众的关系是自上而下的。而今,自媒体拓展了自下而上的新传播模式,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参与信息的创造与传播。这样大众部分获得了媒体文化控制权,推动了传播民主化的趋向,促成了网络公共领域的构建,改变了媒体生态环境。
    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开始关注自媒体的影响,当年仅两篇文章谈及这一话题。2009年之前,这方面的研究一直很薄弱,零星有研究者分析自媒体时代可能出现的媒体文化特征、动向及其对传统媒体的挑战,那时的研究颇有前瞻性的意味。毕竟“人人都能动手做新闻”,不是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科技发展作为坚强的后盾。在我国,当博客开始流行,尤其是智能手机全面上市,网民才成为随时“寓居”网上的、名副其实的网人。另外,各大门户网站,如搜狐、新浪、腾讯等都全面打造自媒体式的平台,电子邮件、论坛、腾讯QQ、MSN、博客、微博等都发挥着自媒体的功能。尤其是2009年微博控的流行,正式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来临。总体来说,从2009年起我国对自媒体的研究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11年自媒体研究的论文明显多于前几年,这的确是自媒体时代来临的症候。
    而在本年度自媒体文化研究中,微博是最热的话题,中国知网中题目出现微博的文章有上千篇,微博的热度由此可见一斑。2010年蒋原伦、张柠主编的《媒介批评》(第四辑)的核心话题就是微博,涉及的话题有微博与公共领域、微博言说方式、媒体生态等。2011年微博的话题依旧火热,除了直接以微博为题的文章之外,探讨自媒体文化、新媒体文化的多数文章都涉及微博,我想是因为微博的确宣告了自媒体时代的全面到来。在研究微博的文章中,有些把微博作为新的教育途径,倡导通过微博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有些阐释微博的出现对其他媒体(报纸、广播、电视)造成的影响以及其他媒体该采取何种策略来应对,如《中国报业》、《新闻知识》、《新闻记者》、《新闻爱好者》等很多杂志都刊登过类似文章。这类文章特别提到在新闻界,报刊、电视不再是唯一能进行“权威发布”的中心了,微博中大量涌现的公民新闻已经斩获了部分创造与传播新闻的话语权,甚至传统媒体有时需从微博中采集新闻。如“辫子新闻”就指传统媒体、公民新闻、社会性媒体相融合的趋势。看来,未来传统媒体发展的前景必然是与新媒体的融合;还有些文章着重探讨微博对突发事件的介入及微博问政等情况,像宜黄拆迁、上海火灾、动车事故等公共事件的微博报道、两会的微博问政等。杨琰的《以两会微博为例谈网络公共领域的形成》、刘卉的《从宜黄拆迁自焚事件看微博传播的特点》、吉卫华的《微博客的媒介生态研究》即认为微博以其传播的自主性、互动性、扩散性、及时性推动了我国民主化的进程。
    无疑,微博对公共领域的构建、媒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微博研究的焦点,有研究者认为微博开启了信息传播的新纪元,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模式,加速了公共领域的构建;也有研究者认为应对微博“热”进行“冷”思考,因为微博中的信息庞杂、碎片化导致信息真假难辨。另外,由于网络使用地区不平衡、社会阶层、年龄、学历结构形成的数字鸿沟,会造成边远地区、农村和其他不接触互联网的弱势群体在公共领域构建中“失语”。总体来看,微博有效改善了人际关系,有了微博,大众不再仅仅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他们同时还是信息的创造者与传播者,大众的主体性获得了彰显,他们的社会热情与政治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当大众的信息在碰撞与交流中形成公共舆论时,就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由传统媒体文化诱使个人所认同的那种占优势的社会和政治的意识形态,这样公共舆论在民主选举、灾难救助、突发事件中就起到了舆论监督的作用。当然,如何更有效地发挥微博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让大众通过这一平台发出的有社会意义的声音不被信息的洪流所淹没,这是理论研究尚需解决的问题。另外,媒体、文化、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社会政治制度、文化环境、经济发展都会制约媒体文化的发展,所以关于微博的进一步研究,还需更多关注如何保持自由、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
    除微博之外,还有些研究者探讨了我国自媒体文化发展的进程、特征及其影响。如周晓虹的《自媒体时代:从传播到互播的转变》、王长潇的《播客平台的商业模式、监管自律与播客自媒体公民意志的再传播》、尹章池等的《刍议“自媒体”的兴起与少数民族文化网络传播策略的创新》等,这类研究侧重通过自媒体与传统媒体的比较,来谈自媒体文化的特征及其意义。如夏德元把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用“媒介共鸣效应”和“溢散效应”来形容,认为传统媒体因其沉淀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内涵是新媒体的唯一参照系,具有历史价值,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必然是共生共存的。邓若伊认为自媒体中的公共领域已不同于哈贝马斯笔下的公共领域,互联网中难以再现俱乐部、咖啡馆中的美好、真诚的交流情景。另外,保罗·莱文森的《新新媒介》对美国新新媒介(本文称自媒体)有全面介绍,书中谈到的兴盛于21世纪的自媒体有博客网、优视网、维基网、掘客网、聚友网、脸谱网、推特网、第二人生、播客网,莱文森分析了这些不同媒体的各自特征,并认为这些媒体在过去其他媒体优势的基础上,又向前发展了一步,他称赞新新媒介的民主化特征,称每一位消费者都是生产者,个人能选择适合自己才能和兴趣的新新媒介,新新媒介没有自上而下的控制,新新媒介使人人都能成为出版人、制作人、促销人。当然,他也看到了新新媒介潜在的危险,如知识产权受侵犯、信息垃圾、留言、攻击、煽动、盯梢、恐怖、欺凌等在新新媒介中时有发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容易,他呼吁网民理性参与、回应新新媒介。尽管莱文森是针对美国自媒体来谈问题的,但同在“地球村”,我们也定能从中受益。
    总之,2011年我国的媒体文化研究中,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与自媒体文化研究并行不悖。自媒体文化研究方兴未艾,尚需以传统媒体文化研究为参照。此外,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媒体生态环境也有相应改变,如何构建积极健康的媒体生态环境,是今后媒体文化研究的关键点。
    注 释:
    ①本文依照学界的流行观念把媒体分为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媒体三类,传统媒体指互联网出现之前的媒体,新媒体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互联网上出现的第一代媒体,自媒体特指与新媒体相对的20世纪末出现的人人都能创造和发布信息的个人媒体。
    参考文献:
    [1]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商务印书馆,2004.
    (作者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师,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2009级博士生)
发表于 2013-11-16 00:28:23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www.sojump.com/jq/1699886.aspx
发表于 2013-11-16 00:31:07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兴媒体的发展


来源:互联网


 
  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成绩斐然。近十年来,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的营业能力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新兴媒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新兴媒体的发展态势表明,谁先介入管理、谁的管理方法最科学,谁就能从 这种发展中持久获益。详细内容就由广告买卖网介绍下
  第一,我国新兴媒体的发展成绩斐然。近十年来,新浪、搜狐等商业网站的营业能力超过了中央电视台,新兴媒体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而且促进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进步,特别是我们的微博、及时通讯平台的功能,可以说在硬件上我们的互联网和新兴媒体走在了世界的前列,这期间有我们在座各位付出了艰苦努力。十年前像这些商业网站名不见经传,他们的影响力不及我们西安的古城热线,但是过了十年就发展起来了,可能我们现在的公司很小,但大有希望。
  第二,媒体与文化密不可分。媒体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传播渠道,没有媒体或者媒体技术落后,文化的传播效率就会变得十分低下,文化是媒体的内涵,是媒体的灵魂,传播先进的文化能够有效提升媒体的品质,传播不良的信息,就会败坏媒体的形象。所以我们要在发展新兴媒体事业的同时促进先进文化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只有媒体没有优秀的文化,媒体的档次会很低。
  第三,西方大国的媒体文化值得我们关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全面实施了通过媒体塑造国家形象的战略,我个人认为他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他们传播的结果是什么?现如今,人们一说到美国就想到了公平自由,一说公平自由就自然而然的想到美国,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现在你问我们中国的孩子最喜欢吃什么?恐怕早已经不是中国的道口烧鸡了,这就是美国媒体传播的结果。
  媒体有很多形式,比如新闻出版书籍,广播电视电影这都属于大众传媒,特别是互联网现在已经成为传播领域的龙头,我们可以想一下,美国有影响的大片那都是史泰龙等塑造的个人英雄主义的形象,都是人类救世主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国际社会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我举个例子,美国的大片《阿甘正传》,这个传播的文化内涵十分耐人寻味,这个故事的主题是阿担是天生的弱智智商很低,他母亲告诉他如果被欺负的时候就逃跑,他就练就了一双飞毛腿,就是因为他有一双飞毛腿跑的很快成为了一个橄榄球的巨星,受到了总统的接见。
  后来当兵的时候不仅自己逃脱了,而且救了同事成了英雄。后来因为学习唱歌跳舞,意外的瓦解了一场大规模的种族冲突,后来阴差阳错成了亿万富翁。这个电影看完之后,让人明显感受到在美国即使是个美国也能干什么成什么,美国是最公平最阳光的国家。美国人这个传播,媒体内容的传播做的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第四,我们国家的媒体文化值得深思。我们看一下我们国家的电影,这是我们的第四个观点,我们国家的媒体文化值得深思。老一点的同志知道,从1988年开始,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这些电影获得国际大奖,同时我爷爷、我奶奶的故事也成为西方人心目中的中国人形象,包括我们在座的华夏儿女是这种符号吗?这种符号能代表我们吗?还有前两年我看了一部反映证婚的贺岁大片,有几个主角耐人寻味,一个唯利是图,一个未婚先孕,一个第三者插足,一个是性冷淡,这几个女主角能够代表我们当代的年轻女性吗?是我们年轻女性的主流吗?你说这样的电影产生的明星示范效应会对现在的年轻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第五,发展新兴媒体应该优化内容。我们打开门户网站其主业内容往往是负面消息较多,正面内容较少,我相信这些内容除少数虚假信息外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都是真的。但是大家别忘了这个新兴媒体对于负面新闻具有很强的汇集效应、扩大效应,很容易聚焦成焦点问题,局部问题放大成为全局问题,一般的问题演变成为社会问题,个人的偏激言论成为一种情绪,如果我们大家天天面对大量的负面消息,至少会使大家心情不爽,情绪焦虑,影响心理和谐,损害身体健康。我认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他和我们每个人一样,他有缺点但也有优点,绝大多数人的优点是大于缺点的,所以我们说从事新媒体工作在从事内容生产、内容传播的时候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些事实。
  第六,发展新兴媒体应该谨言慎行。也要有一种责任意识,目前我国新兴媒体发展的速度十分惊人,网民超过了五亿,手机用户近九亿多,占全球用户的五分之一,微博用户达三亿以上,每天及时通讯、实时在线的人数都在两亿左右,所以新兴媒体传播,存在着明显的连锁效应,特别是微博,表现的更为突出。我们媒体的从业者我们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引发舆论大潮,都可能对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产生深刻的影响,例如郭美美事件就那么一个小丫头,一天炫富就使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倒退十几年,这对我们国家影响很大。有的人是被新闻伤害的,我是搞新闻的,这方面见过很多,我们报道出去人家家庭的情况、个人的情况,其实对人家本人和家庭无意当中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种伤害是无法修复的,这个话起来就长了,我们可以以后再探讨。
  最基本的传播是口口相传,新闻传播上有一个第一事件说出去的东西,以后是很难纠正的,新兴媒体的从业人员应该要比常人更强的社会责任意识,要对社会负责,对他人负责。
  第七,发展新兴媒体应该强化女性意识。应该说我们不少网友真有真知灼见,他们的观点很深刻,意见也非常好,但是在一些新闻跟贴论坛和博客上也不乏人身攻击等行为,严重损害了我们新媒体的形象。特别是经过一些认证的人,常常在网上被骂的找不着北,而又敢怒不敢言,认证了以后只能捱骂。像孔庆东那样的人极少敢对骂,如果对骂可能炒作成为娱乐新闻事件,官员可能把官帽子给摘了。所以一些名人经常投诉,说网上根本不平等,确实不平等。
  批评我们的网管部门没有把这个管理好。我们新兴媒体在座的精英应该用实际行动抵制这种不良的行为,积极推动文明发言文明上网。网上的网民有时候很难理解,说什么都不行,我的体会很深,前一段时间我发了一段微博,社会上的媒体一直在报道美国总统访华的时候在平民小巷吃面条,骆家辉坐经济舱过来,微博上也在讨论,我也发了一个微博,我说大家持续关注这些行为,体现了如下民意诉求。一是民众希望官员平民化,二是希望政府降低行政成本,三是希望行政廉洁,这个话没有错吧。
  后来我又加了一句,当然也不排除其存在刻意传播美国价值观的因素,我这个话应该说的没有什么,骆家辉接受新华社采访的时候明说,我来中国就要向中国人民展示美国的价值观,我说不排除有这种因素,也没有说刻意在展示自己的价值观。一下子捅了马蜂窝了,把我骂的没有办法。这个东西很不公平很不理性。所以我一直在说这些网友,我说大家可以批评政府,也可以批判,甚至可以像鲁迅那样批判国家,但不能无端谩骂,这个风气很不好,特别是实名认证的人,那就没有办法弄。
  第八,发展新兴媒体应该避免负面效应。新闻的定义是什么?新闻是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事实,一般来讲凡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我们都可以公开传播,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媒体在传播事实的同时应该避免负面效应,像传播他人的隐私就会伤害当时人,传播虚假广告就会坑害消费者,传播不良图片就会危害未成年人。特别是过分的渲染龌龊事件就会产生严重的影响。像去年报道的伤害幼儿园的事件,我感触很深,小孩子们是无辜的,当然这种事件的发生温家宝说过有其社会背景,是我们社会矛盾凸显也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想想第一起事件我们媒体没有责任,第二起事件也没有责任,但是第三起、第四起、第五起、第六起,我们媒体传播这类事件在客观上有没有示范效应,这些犯罪分子有没有受到这种提醒,也用这种方法报复社会。这一类的事情怎么传播应该动动脑筋,增强一些在传播新闻的过程当中,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负面效应。
  第九,发展新兴媒体应该维护国家形象,近年来国内媒体多次大规模报道各地发挥的老人摔倒无人搀扶事件,并由此引发了一浪高过一浪的广泛讨论,国内公众在畅所欲言之时,国外的同胞却感到很不自在。最近一年内有几十名海外华人、留学生在网上对我说,你们网管部门能不能控制一下这些家丑的外扬,13亿中国人竟然扶不起一个老人,丢人不丢人啊,还要脸不。所以网络传播不像传统媒体的传播,像陕西日报、电视台,只局限在我们的境内,但是网络传播就不一样了,网络传播无国界,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约束。我们在新兴媒体上发言的一言一行,国际社会会同步感觉,他会说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行业它的社会形象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媒体形象。我们如果过多过分的报道类似的事件,我们中国会不会被国际社会唾弃,中国人都成什么了,所以说我们从事新兴媒体事业应该高度重视这一点,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张黄色的脸,一出去一看都是中国人,这在咱们国内感觉很明显,我相信海外华人和留学生讲的都是肺腑之言,话虽然难听,但是对我的振动很大。
  第十,发展新兴媒体应该瞄准国际一流。长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产生的新闻占10%以上,互联网地址现在有40多个,大部分被美国占用,全球现在有3.2亿个网页,80%是美国的,其中我们中文的网页只有600余个,这与我们大国人口的占比是很不相称的,在互联网建设上我们的硬件、规模都是世界一流的,中国有最庞大的网民群体,中国人有最聪明的大脑,在网络文化、内容生产上我们的差距能老是这么大下去吗?年轻的同志们你们要努力,我们不能总是处于这么被动的地位。
  第十一,发展新兴媒体应该增强危机意识。新兴媒体是认识一个国家一个组织最重要的途径,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因为我们国家新闻传播能力处于弱势地位,所以在国际社会上评价中国的主导权基本上掌握在西方媒体的手里,这种被动的局面十分不利。比如西方大国最近几年炮制的世界威胁论,人民币操作威胁论、资本威胁论、贸易威胁论等,像南海十多个岛礁是被我们控制的,其他40个都是他们发达国家控制的,因为我们没有话语权,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说明上因为声音太小太弱,不是被挤到舆论场的边缘就是被强大的舆论所淹没。
  谈到发展网络文化争夺话语权方面,如果在这儿鼓励大家拍大片很不现实,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会大幅度的降低制作文化精品的门槛。比如说史记这是个文化精品,史记当时司马迁做的时候,写在竹简上要装五个火车皮,这么大的基础背后必须有国家的支持。像蔡伦造纸之后就使书籍的传播成为了现实,同样现在计算机的虚拟技术是制作电影的门槛和成本大幅度降低,我们这些小公司可以发展动漫,动漫也可以出精品,但不幸的是我们国家丰富的创作资源正在被别人占用,像花木兰前几年被美国抢去了,美国用计算机的技术制作的画像、人物天马行空,塑造的形象、讲述的故事已经把这个技术用到了极限,我们很难超越它。所以我们要有危机感,陕西地面上的文化资源到处是,我们应该少被其他省抢走,像走西口就被山西拿走了。
  第十二,发展新兴媒体应该立足陕西实际。近年来中央和省上颁布了新兴媒体振兴规划,发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陕西省委宣传部每年拿出上千万资金扶持文化精品项目,我们做的一些项目都可以向省委宣传部申请资助,详细情况和详细政策请登陆我们陕西文化产业网大家查询,上面都有办法。陕西有上百家科研机构,有上百万大学生,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秀美的自然文化资源,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现代文化资源,优势相当明显
发表于 2013-11-16 00:31: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兴媒体影响力的体现
来源:互联网


 
  新兴媒体的影响对今年美国大选带来很大,新兴媒体的“亲民”本色、自由性、开放性特征,使其影响力渗透入人们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改变着公共社会生活。那么就由广告买卖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下新兴媒体的影响力从哪里方面来体现。
  席来旺:新兴媒体对今年美国大选带来很大影响。从前,人们主要通过电视、报纸关注选情,并以各家各户方式参与选举进程。现在,网络成为人们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重要平台,各总统候选人的支持者在网上进行交流协商,在网上发动对某位候选人支持的活动。
  据美国近日公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因特网、手机等新兴媒体政治影响力激增,视频共享网站和社交网站异军突起,成为今年选战重要传媒,近半数美国民众运用因特网等新兴媒体追踪总统选情。受访者中,17%的人每天浏览政治类网站、阅读与竞选有关的电子邮件和手机短信(这一比例在2004年总统选举时为8%)。
  35%的受访者看过网络政治类视频,10%的人借助社交网站参与竞选活动。与共和党相比,民主党人士更善于运用社交网站、在线视频、在线筹款、发送与选举有关的电子邮件以及直接从竞选阵营网站获得信息。奥巴马就通过网络募集到很多捐款。
  罗宾·曼塞尔:新兴媒体促进了电子政务的产生和发展。许多政府对新兴媒体持欢迎态度,也乐于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优势。比如,政府可开设网站传播政府信息,与网民互动,提供各种服务,从而让政府的反应更高效、更便捷。但与此同时,新兴媒体对政府的管理也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这里最重要的是如何做出反应。一般来看,政治家们还是十分注意新兴媒体的作用和影响的,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今年美国的大选,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奥巴马就是利用新兴媒体的大赢家,他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与草根民众的联系,从筹款、宣传到拉票、竞选,把互联网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从而使美国政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匡文波:新媒体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已经到了不言而喻的地步,就像粮食和水一样成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新媒体已经深刻地影响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日常生活等社会各个层面。
  韩石:以前公众从报纸、电视、广播等媒体只能单向接受新闻信息,个人意见的反馈无处表达。而互联网的出现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思想、表达观点的广阔平台,个人从信息被动接受者转变成信息参与者和传播者。尤其是很多涉及国家政治,与百姓生活利益相关的话题,常常位居点击榜首,可见互联网能激发公众主动关注新闻事件的兴趣、调动他们政治参与意识,从而有利于国家民主建设。
  李琰:互联网超越国界的交流特性,也使其成为国际社会加强了解的优先渠道。法国有一个中国留法学生制作的法文网站,上面不仅有中国学生写给法国总统萨科齐的签名信,表达广大留学生朴素的爱国感情,也有大量准确翔实的历史资料向法国民众介绍中国的历史与现状,介绍中国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帮助法国民众了解真实的中国,记者接触到的很多法国百姓,都说曾浏览过该网站。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呈现联合趋势。“报网互动”、“台网互动”、“手机报”、“电子报”等新事物不断涌现,社会舆论呈现着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罗宾·曼塞尔:新兴媒体促进了媒体传播领域的扩展,推动了社会舆论的多元化。由于互联网、手机通信的普及,更多的人可以自由表达意见,促进了不同观点的人更好地进行交流,甚至让不同文化、不同语言背景的人们进行互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新兴媒体促进了社会的多元化,同时也促进了经济全球化。
  熊澄宇:以互联网为例,所谓“社会舆论倾向多元化”是由其特有的用户主导的分众传播方式决定的。用户主导意味着选择不同;分众传播意味着主题不同。在舆论空间中,不同用户对不同主题的选择决定了社会舆论倾向的多元化。因此,新兴媒体不仅是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而且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墙体广告制作
  孟威:网络新媒体的传播交织着个性化和社会化的双重特征。在网络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不仅是个人简单的获取与阅读的过程,也是个体与他人互动、融入社会的过程。目前,WEB2.0时代迅速兴起的多样化个人在线产品在参与社会事件、发表言论和影响事件进程方面,显示出对网民的凝聚力量。网络新媒体传播的个性化时代已经真正到来。另一方面,在新媒体构建的复杂社会交往过程中,其他人的意见和观点左右着个人的判断和选择,也加剧了多元化观念的对立和融合,常常激发“滚雪球效应”和“群体极化”现象。
发表于 2013-11-16 00:33:26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媒体垂直媒体及个人门户发展雏形研究解析

2013年10月17日 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

 传播学者魏武挥写了一件事,他在知乎的一个答案被收进知乎用户创建的收藏夹,从而引进了他新提出的“整理者”这个概念。其实他自己也指出,这一概念所涉及的东西本身并不新颖,只不过将原来的单纯个人收藏加入了社交分享功能,从而使得整理过程本身也具有了向外传播的性质。

  广义上来说,几乎所有的媒体都是大量转载加少量原创。即使标榜所有的新闻都有自己记者采写,有些时候也是要综合其他媒体的报道,不然就无法做到全面覆盖热点。作为新闻来源的首发媒体也不希望只有自己一家报道此事——尽管他们希望其他媒体在转载的时候都引用自己的名字。

  整理可以说是媒体的一项基本职能。将整理过的内容重复呈现,体现了整理者本人的个性。而这种个性也很容易为文摘带来一定数量的粉丝,最终甚至可能发展成为对转载者本人的影响力提升。

  从这个意义上说,将自己的整理清单通过社交网络分享,就是在办一份报纸,或者办一个(科技)博客。所以这个概念本身一点也不新颖,只不过是一种旧有观念的重新组合。你肯定不会把整理浏览器的收藏夹同办报纸联系起来,而社交网络的分享功能最终创造了这种联系。谁先想到,谁先赢。

  垂直媒体其实就是比较有钱的网络收藏夹,网络门户是更有钱的网络收藏夹。这就一下子揭示了网络媒体们盈利能力弱的原因:他们做的事都是广义上的整理收藏夹而已。

  打造个性

  体现并持续保持“个性”是整理结果脱颖而出的一个窍门。曾经有一个完全复制粘贴媒体报道,仅仅修改标题的博客“钱烈宪要发言”,几年前还有印象的人应该知道,这个小小的改标题动作带来的效果,比重新写一遍都要强很多。

  而做得更大的媒体,基本上都是用这个“个性”来做区分和赚钱,这就是它们的“定位”。机器能否做到自动体现“个性”?能做到一部分。

  以知乎收藏夹为例,魏文提供的收藏夹“一字答”(只有一个字的热门答案),以及“500斩”(赞同数超过500的答案)都是巧妙利用统计数据打造个性的例子。而“打击题主”、“笑得我差点吐血”、“必须为妞灌输的种种思想”都是需要理解所摘内容本意,在此基础上加以个人判断,离不开人,机器无法实现。

  还有一个例子是iOS和Android应用商店的应用专题。专题也是必须人肉兴建的,少数专题理论上可以用统计生成(如“情人节应用”,“网络电视应用”),但类似“图标内容是字母A-Z的应用”,就得自己一个个找。“屌丝专用应用”,基于每个团队对“屌丝”概念的理解而不同。谁能依靠人类做这些专题的思路,去做一个机器算法,他也许早就改变世界了。

  最后就是应用商店之前也搞过的名人推荐专题。毫无规律,完全就是因为推荐者本人是个名人,就可以组成专题。这种思路也是机器无法理解和模拟的。实际上“蛮子文摘”和“一个”都是这种以名人为单位的内容整理。

  很多时候,作为独立个体存在的文摘是有意义的,即使其自身不生成任何内容。知乎属于特例,其产品结构导致文章作者不可能被埋没;但在有些网站上转载的文章,会被读者认为是文摘网站本身的观点(比如“虎嗅就知道发这种抢眼球的文章”)。原作者在讨论过程中被忽视了。

  传统的文摘类报纸对原作者是要支付稿酬的。但是这个传统很可能已经丧失。不谈公司化运作的媒体不尊重版权的问题,如果是有影响力的个人转载,如何界定这一行为就值得商讨。一般来说,原作者只能要求到注明作者名字以及可以追溯到源地址,要钱似乎不是主流。

  对于内容的原作者来说,他们面临着无限的矛盾:一方面,名气不是很高的作者希望能有尽可能多的网站去转载,当然也包括个人收藏再传播,这能使得他们扩大自身的名气;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这些转载者能够尽可能尊重版权,但转的越多,自己留下名字的可能性就越低。

  其实知乎、豆瓣等网站的收藏与分享功能,提供了社交网站和自办网站之外,人们输出收藏夹的第三种选择。在美国,一个专门进行各种社交网络聚合,并允许人们在一个页面上重新输出所有相关报道的网站Storify已经被社交评论聚合平台LiveFyre收购。你很容易发现,通过看似毫不费力的收藏输出价值观,是很多人梦想去做的事,而一个合适的收藏平台,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3-29 19:19 , Processed in 0.133547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