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2010。3。北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15 0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0-15 16: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个人教学网站!?

http://www.dairp.com/blog/catalog.asp?page=15
 今天晚上(确切的说是昨天晚上)用了4个多小时搜索了一下关于课件和数学的个人站点,本打算为在我的网站上开始制作教育软件和数学教学版块寻找资源,却无意中发现了本该发现的一个事实:现在的教师个人网站正在大量的崩溃中。
  我在《课件制作的高原期已经到来?!》中已经说了现在一些有这样的网络爱好的老师们对课件制作已经无法提起兴趣,归根结底是因为投入与产出(这里主要指精神方面)极不协调。在现行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大的作为的作坊式研究很难有生命力,还不能被叫“埋头最学问”的这些“小专家”们是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继而就可能出现教师所在单位领导的不满,教师本身脆弱的价值体系也极有可能被经济理论击溃,各方的阻碍以及渺茫的寄托便慢慢蚕食了这些站长的信念。
  教育导航网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类链接网站,它所收录的站点很多都是比较正规的,在收录的当时可能都会经过站长的甄选,所以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再访问这两个页面(课件、数学)收录的网站时,却会渐渐地体味了一种悲凉,大部分当时是耳熟能详的站点早已是人去楼空!
  我认为这里的个人教学网站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具有一定潜质的教师建设的,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愿,都有着相对个性的处事方式。他们能够为自己的价值体现进行一段时间的坚持,有着个人价值体现的那种愿望,有着精神大于经济的高尚思维。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自我的那种价值观无法得到有效显现、对可能将要产生的麻烦问题处理能力虚弱、以及疲劳的教学工作任务堆砌产生反感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反思,那么放弃便成了极好实现的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个人教学站点根本没有什么新意,简单的文章堆砌是很难抓住特定的人群的。而且站点的设计主题思想混乱或混沌,由于网站代码常常是雷同的,又不能实现视觉角度的个性引导,那么生命力不强就是必然的了。我们的站长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并不完全是社会价值体系不给我们留生路。从我们自身寻找优势,把我们的特长无缝地整合到我们的工作中来,通过网络了解他人并提取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必将起到提高自我素质的作用,这样你离专家的头衔还会有大的距离吗?!
发表于 2011-10-16 21: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0-20 20: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12 14:30:1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11-12 16:28:40 | 显示全部楼层
教育博客,我成长的平台
文/俞永军

自2002年以来,博客在我国生根发芽,而后快速发展,逐步渗透到教育领域,并在教师专业成长中的作用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以博客为代表的社会性网络,已经成为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有学者称教育博客促进了“教师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教师专业发展最有影响力的方式”。尽管如此,实际操作中,能够真正坚持利用博客进行教育叙事和实践反思的一线教师少得可怜。绝大多数老师相继放弃写博,由先前的轰轰烈烈到偃旗息鼓,直至不理不睬,不闻不问。

原因很多,有的老师说没有时间,工作压力大,身心疲惫,缺乏足够的睡眠;有的老师说写出的博客没有点击率,很好有发表的机会;有的老师说看博客比写博客更轻松,更有趣味;有的老师说才华有限,没有新意,没有新鲜的事情可写;还有的老师说言论不够自由,一些敏感的教育问题尽管想表达,但不敢贴出来,不信任网络技术,害怕他们给自身带来不必要的麻烦。乍看上去,理由很充分,可以心安理得地放弃写博,继续过些无所事事的生活。

其实不然,写博的好处很多,尤其是教师,他一方面可以转变自己的知识结构,吸纳别人的知识和经验,实现知识和资源的共享;另一方面又可以促进师生关系的和谐,服务学生,并促进他们的进步。

根据内容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第一,叙议式。即采用夹叙夹议的手法,叙述教育教学中的事情,并针对所叙的事情提出自己的看法。“叙”和“议”交叉进行,在夹叙夹议的阐述中层层深入,把所要论述的主题讲清楚。这是教育博客写作的最基本形式。第二,反思式。所谓反思式,就是在叙述教育教学过程后反思自己的做法,作者正是在反思中提高认识,读者也正是在反思中获得启迪。第三,陈述式。就是用叙述的笔法,客观地描写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虽然其中含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反思,但总的来说还是以叙述为主,议论为辅,更多的是让读者自己从客观陈述的事实中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第四,点评式。即在叙事研究报告中,请他人对其中某些环节或某些细节进行点评。这样做的目的,既可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又可以启发读者思考,或引起争鸣。点评的位置可以放在文章结尾,也可以安插在教学过程中,无论何种形式,都要紧扣教学实际。第五,质疑式。就是在阅读别人撰写的教育博文后,对文本中的某些观点或情节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看法,与作者进行合理有益的商榷或讨论。

从2007年起,扬州市教育局已经成功举办五届“教师风采”博客大赛。目的就是进一步关注教师的网络生活,展示新时代教师风采,推动扬州教育博客发展,进一步引导教师对提升教育教学质态的思考,让教师通过网络探讨教育管理理念、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分享学习生活体会,提高教师综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可以说短短几年,扬州教育战线上就涌现出一大批写博高手,如戏墨、紫缘、大江东去、好雨无声、江南诗雨、徐剑探教之窗、这边风景独好、龙霞的园、雨天水彩画、暗香盈袖、冷露无声、凤凰小筑、秀外慧中、徐三公子等等。

他们有的评上江苏省特级教师,有的评上扬州市骨干教师,有的文章屡屡见报,有的论文频频获奖。比如“凤凰小筑”博主张明凤老师,平时多读书勤动笔,坚持撰写教育博客,多篇文章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省级以上期刊4篇,其中两篇为中文核心期刊,并于2010年被评为“江苏省第十一批特级教师”。再如“龙霞的园”主人邵龙霞老师,扬州市特级教师,多年来潜心小学作文教学理论和课堂实践的研究,尤其是传统作文教学中童心童趣的散失、指导方式的单一等弊端的探索,最终形成个人教学专著《儿童也能写作——读写互动的探索与实践》,已经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并公开发行。

再说我自己,在扬州市教育局举办的五届“教师风采”博客大赛中,已经四连冠,深切感受到教育博客的无穷魅力。记得一次颁奖典礼上,我向所有博友道出自己的心声:写博可以给孩子一个表率,可以给自己一个平台,可以给家长一个桥梁,可以给未来一个希望。

平时,我们总要求孩子读书,写日记,为何自己就不能作出一个表率?言传胜于身教,事实胜于雄辩,只要我能坚持下来,我想我的孩子至少也能坚持下来,因为我就是他们茫茫人生途中的一盏明灯,或者是他们求学生涯中的一点星火,尽管微弱,但一定会坚定他们的信念,鼓起他们的勇气。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是孔子讲的学习方法,作为教者,也应该明白:教而不思则罔,思而不教则殆。平日里的思考可能是零碎的、散乱的,常常发生于讨论中、评课里,读书时,有些想法可能会一闪而过;有些即便进行了深入地探讨或争论,但因为没有及时记录,过后也会过眼烟云。经验+反思=成功,应当成为我们每一位教师的座右铭。而博客正是我反思成长的平台,我可以在这里将自己教学的得与失、苦与乐尽情地展现,从而引领今后的教学走向完美。

目前,家校交流的方式很多,但教育博客无疑是不可或缺的桥梁。家长通过博客可以更深入地去了解学校和教师的教育理念,而且能从教师的博文中读出对教育的热爱、执着和认真,从而对教师产生深深的信任感,依赖感,为班级工作的推进和对家长的引领带来诸多方便。学生呢,也可以通过博客近距离地理解老师的内心所想,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试想一下,人活在世上,总得有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俗话说:胸无理想,枉活一世。我的理想就是特级教师,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尽管有点遥不可及。但我坚信: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只要上路,就要遇到隆重的庆典。每次读博、写博,一次次精神的洗礼,一次次心灵的荡涤,让我满怀希望、信心百倍地走下去。

暑期新教师培训,我对刚加盟赞化的新老师说:读书能够滋养底气,思考能够增长灵气,写作能够成就名气;每天不妨问自己“三句话”:今天我读了吗?今天我想了吗?今天我写了吗?希望大家行动起来,创建教育博客,多读勤思常写。起初,我只是希望他们自愿参加,让一部分人先行动起来;然后让他们尝到甜头的“先富起来的人”以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去带动和影响大家,在学校、市教育局营造的“读书思考写博”的浓郁氛围中,学习着,思考着,收获着,做课改的推动者,做科研的引领者,做智慧的先行者。

转眼间,我工作已17年,值得庆幸得是,这么多年来,我始终热爱我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始终以饱满的激情认真对待生活中的每一天。正如我常跟孩子说的一句话:哪怕明天就倒在讲台,今天依然笑对人生。要说我在网络上最大的收获,我认为是:磨练了意志,增长了见识,提升了能力,感受了温馨。没有教育博客前,我也喜欢看书,但看不了多长时间就要出去走走,逛逛。现在不同了,一回到家,一看到电脑,总是情不自禁地坐在电脑前,读帖,评帖,回帖,发帖,有时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聚集在网络里的人,来自五湖四海,有名师,有常人,有领导,有群众,有专家,有学者。通过与他们的接触,极大丰富了我的见识。至于能力的提高,不言而喻。从初中到参加工作,语文一直是我的弱项。清楚记得1994年中考,当时语文考试我仅得78分(总分120),如果不是其它五科出色发挥,第一志愿肯定与我无缘,也就是上不了师范,当不了老师。我知道当时最怕的就是作文,不是偏离题目,就是空洞无物。即便参加工作后几年,这种现状仍未得到改善。虽说我从1997年开始发表文章,但到2004年之前,也不过十多篇,还抵不上2010这一年。截止目前,我已经出版教育随笔集一本,名为《教育梦想升起的地方》,在各级各类报刊杂志发表论文、随笔200多篇,数十篇论文在省市、国家级征文比赛中获奖。
成绩属于过去,今天还得从头再来。但我还是要感谢网络,感谢教育博客,感谢所有关心帮助、厚爱我的人,正因为他们的鼓励与鞭策,批评与指正,才让我这片芦苇坡中缓缓流淌的小溪,有勇气有信心融入滚滚的江水,奔向大海。谢谢你们,真得感谢你们!(2011.9.18)
发表于 2011-11-12 17: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12 20: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络理想国”怎样创建?

作者:mycddc
 
互联网真是个好东西。不懂的词找百科,不会的事问搜索;谈思想有网友;记录生活、联络感情,有博客微博社交网站;遇到不平事,有热心人鼎力相助……
但互联网是不是人人道德高尚的“理想国”,是不是事事随心所欲的“乌托邦”?“数字化生存”坚定的支持者马云会说不是。他经营的阿里巴巴公司,刚刚清理掉贸易平台上1000多家涉嫌欺诈的供应商。“艾滋女事件”当事人闫德利会说不是。有人假她名义开博曝光279名所谓“性接触者”的手机号,引起轩然大波。网络发烧友李俊也会说不是。由他制作的“熊猫烧香”病毒,让上百万台电脑受害,也让制作者本人锒铛入狱。
互联网诞生之初,一群知识精英曾梦想:靠人的道德自律,组成一个网上自由王国。他们失败了。这毫不奇怪。网络世界中每一条信息、每一个地址背后,都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生命。到去年底,全球网民数量已达20.8亿,如果再加上52.8亿手机用户,几乎整个世界都已联网。一旦出现管理真空,从个人隐私到国家安全,从电子商务到知识产权,合法行为、合法权益、合理诉求将遭到冲击和破坏,造成的可能不只是混乱,而是灾难。
作为掌握最多管理资源和管理手段的政府,理应担负起互联网“管理员”职责,在互联网管理中发挥主导作用。这已是全世界的普遍共识。美国有130多项互联网管理法规,堪称“世界之最”;英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也有法律授权调查机关必要时监控网络信息。对于很多行为,小到上网公布他人体重,大到进行黑客攻击,很多政府都会明确插手制止:“你不能!”
在一些人眼里,管理互联网意味着限制网民思想、钳制言论自由、阻碍信息流动。事实并非如此。政府对互联网的管理,体现在监控有害信息,打击网络犯罪,维持网络世界秩序;体现在填平网络鸿沟,提高信息使用效率,让更多人享受网络便利。看看我们身边,网络打假、微博打拐,培育不断成长的公民精神;网络问政、网络举报,更提升与时俱进的治理能力。
互联网推崇自由、促进自由,但绝对的自由并不存在。互联网的自由,也是法律之下、道德之下的自由。无论发表言论还是进行交易,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社会道德、尽到社会责任,可谓“底限原则”。
正因此,管理网络不仅需要政府,也需要全体网民的参与、社会各界的支持。网络这个典型的公共空间中,每一句发言、每一个行为,都可能进入几亿人的眼睛。网上的一则谣言,可能引发现实的恐慌;一次次不经意的拷贝和转发,可能让作者的版权受到严重侵犯……每一个网民都应该谨慎对待自己在网络上的一言一行,像谨守在公共场合的规矩一样谨守在虚拟场合的规矩。管理者和全体成员共同努力,才能最大程度维护大多数人的自由和权利。
中国接入互联网不到20年,然而无论网民数量还是国家顶级域名数量,都已是世界第一。这样的发展速度,是网络“管理员”的成绩,也是对“管理员”的挑战。政府只有不断适应网络发展的新情况,发挥网络“管理员”职责,才能真正奠定“网络理想国”的基石。
发表于 2011-11-13 15:55:0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发表于 2011-11-16 10:3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17 07:04 , Processed in 0.182810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