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育视角 人文情怀 专业精神 公益品格---2010。3。北京

[复制链接]
41#
发表于 2011-4-21 12: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42#
发表于 2011-5-10 15: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网站内容更新应该掌握的技巧[转]



  1、每天文章更新过多

  可能很多朋友就有疑问,每天文章更新多也算错误吗?是的,如果不是高质量而原创的文章,那就是错误。搜索引擎喜欢大量的优质的原创内容。对于内容的更新原则应该是这样的:如果更新文章,那么就一定要是高质量的原创文章,否则宁可不更新。因为就算你更新了,质量不高或者是抄过来的,那么即使被搜索引擎收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搜索引擎对网站的信任度。这个错误就是盲目追求数量而忽略了质量,每天大量更新文章,但是质量很一般。同时也会你自己感觉很累,因为每天你都要考虑这么多文章从哪里来。很不幸,一个人的精力实在是有限,每天在数量与质量之间徘徊,感觉很累而且效率比较低。另外一个原因是加大每天的更新量的原因,想快速占领长尾关键词,但是在网站权重还不够高的时候,质量不高的文章排名是不会很靠前的。

  2、外链建设没有规律性

  在接手这个站的开始,每天都在发布大量的外链,因此网站现在也积累的不少的外链。但是现在在每天更新很多文章的情况下,忽略了每天外链的建设。这对于搜索引擎来说显得不是很好,同时也不持久的增加网站的权重。

  那么针对以上这种情况,该如何调整呢?

  1、降低每天更新的数量

  将每天文章更新的数量控制在5篇以内, 最好是2~3篇高质量的原创文章。这样一来可以解决原创文章和网站每天更新的问题,同时也能够让自己腾出时间去做外链。

  2、每天有规律的进行外链建设

  就拿尚云阁来说,我们每天都会运用不同的博客或者论坛发布一些有质量的外链,如果还有空闲的话,还是会把剩下的主要时间运用在软文等推广上,因为好的软文能够呈现病毒式传递,如果软文中夹着网站的链接,那么外链的增长是很可观的。虽然写软文要花上一定的时间,但是效果绝对比自己主动发外链效果好很多,同时也更轻松。

  根据以上情况我建议站长们在文章更新上面的时候,在数量和质量难以取舍的时候,一定要选择质量。哪怕每天只能更新一篇高质量而原创的文章都是好的,因为这向搜索引擎证明了你是值得信任的。对于网站的长久发展才是真正有利的。外链建设方面要注意每天保持一定的规律性,同时选择具有病毒式的推广方式来增加网站的链接。
43#
发表于 2011-5-15 08:47:31 | 显示全部楼层
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答记者问
《 中国青年报 》( 2011年05月06日   06 版)

    新华社北京5月5日电  媒体4日报道了经国务院同意,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消息,引起积极反响。为什么要设立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主要职责是什么?记者就此采访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人。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自1994年接入国际互联网以来,互联网在我国始终保持快速发展势头,我国网民已接近5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互联网在我国的运用日益广泛,信息内容丰富多彩,已成为经济社会运行的重要基础设施和影响巨大的新兴媒体,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步,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积极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互联网取得了蓬勃发展,成就举世瞩目。实践充分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互联网的战略部署、指导思想和方针政策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及时有效的,确保了我国互联网的发展繁荣。

    这位负责人指出,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要看到互联网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互联网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网上的虚假信息和恶意炒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网络诈骗和赌博、非法网络公关等问题,影响互联网健康有序发展,损害人民利益,社会各界反映强烈。加强和完善互联网信息管理,是互联网继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民群众的愿望和呼声。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发展需要管理,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

    这位负责人说,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是党和政府一以贯之的明确要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设立,是贯彻中央部署要求的一项重要举措,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互联网建设、发展和管理,有利于加强统筹协调,形成并完善法律规范、行政监管、行业自律、技术保障、公众监督和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互联网管理体系,提高对网络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

    这位负责人介绍说,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的主要职责包括,落实互联网信息传播方针政策和推动互联网信息传播法制建设,指导、协调、督促有关部门加强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负责网络新闻业务及其他相关业务的审批和日常监管,指导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游戏、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网络文化领域业务布局规划,协调有关部门做好网络文化阵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工作,负责重点新闻网站的规划建设,组织、协调网上宣传工作,依法查处违法违规网站,指导有关部门督促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企业、域名注册管理和服务机构等做好域名注册、互联网地址(IP地址)分配、网站登记备案、接入等互联网基础管理工作,在职责范围内指导各地互联网有关部门开展工作。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不另设新的机构,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加挂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牌子。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认真履行国家赋予的上述职责,加强自身建设,接受各界监督,尽心尽力工作,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

    这位负责人强调,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政策,中国互联网的发展环境是充分开放的,投资环境是好的,是富有吸引力的。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许多外国互联网企业落户中国,参与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中国积极参加互联网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中美互联网论坛、中英互联网圆桌会议等活动,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与世界各国共享当代科技发展成果。同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绝大多数国家一样,中国依照法律管理互联网。这方面有关的中国法律是公开透明的,以维护信息安全,维护人民利益,维护互联网繁荣发展。充分开放,依法管理,对话合作,是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三个显著特点。中国依法管理互联网,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也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通过立法、技术和行业自律等措施,处置违法信息。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近期不少国家先后成立互联网管理协调机构,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国际上少数人不顾基本事实,搞双重标准,对中国的互联网管理说三道四,意在抹黑中国,完全是别有用心,是站不住脚的。我们愿在此重申,中国将坚持对外开放,继续积极参与国际互联网交流对话活动,共商互联网发展大计。

    这位负责人最后说,新设立的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将坚决贯彻“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贯彻党和政府关于发展互联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适应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认真研究互联网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会同各有关部门,并在社会各界的支持、帮助下,努力推动我国互联网持续繁荣发展,使之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传播先进文化的新平台、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新空间。
44#
发表于 2011-5-24 00: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45#
发表于 2011-6-10 20:31: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际舆论关注新华社社长文章 探讨"媒体联合国"新理念
来源:新华网




   

    美国《华尔街日报》6月1 日刊登新华社社长李从军题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的文章,引起国际舆论关注。一些境外媒体迅速进行了转载或报道。对于文章提出的“媒体联合国”概念,一些西方媒体人士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 “新理念”:一些发展中国家媒体人士则认为这一理念 “鼓舞人心”。文章的发表同时在境内外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

    美国主流媒体迅速转引或报道《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特别关注文章提出建立“媒体联合国”的理念;该文被评为全球媒体“当日五佳专栏文章”之首。

    美国主流媒体《大西洋月刊》下属的大西洋新闻网站和美国之音电台网站6月1日、2日分别刊登报道,转引介绍这篇文章。以引导推介当代“最重要新闻和思想”著称的大西洋新闻网站还将这篇文章评为“当日五佳专栏文章”之首。

    大西洋新闻网站和美国之音在介绍该文观点时说:文章中提出了创立“媒体联合国”的概念,呼吁设立新的非政府组织来协调世界媒体。文章认为,国际传媒的规则和实践没有跟上政治和经济的变化,不公平和不合理的秩序阻碍了全球传媒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需要探索建立全球传媒交流、协商的新机制,使其发挥协调甚至仲裁作用。

    大西洋新闻网站还报道说,文章建议将致力于进行公正报道、建立全球传媒的“多赢”格局、在各种文化之间进行范围广泛的讨论、推动加强媒体责任这四大要素纳入媒体的新价值体系之中。文章以体育运动为例,生动地阐述了建立新的国际传播秩序以扭转发展中国家传媒的边缘化趋势、促进国际媒体间良性互动的观点。

来自俄罗斯以及一些发展中国家常驻联合国的媒体人士纷纷表示,文章就构建世界传媒新秩序“提出了新观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引发了强烈的共鸣”。

    俄塔社联合国分社社长基基洛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的观点引起了他的强烈共鸣,他当天就将文章要点编成新闻稿进行了报道。他说:“这篇文章非常及时,切中要害。在当前国际新闻报道领域存在严重的不平衡与不平等状态,这是公开的秘密。”

    基基洛说:“因此,李先生呼吁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呼吁建立一个协调全球传媒的机制。他的呼吁值得欢迎,而且有必要在合适的国际论坛中进行进一步探讨。”他说:“中俄作为联合国的成员国,应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这一问题。”

    墨西哥通讯社联合国分社社长格雷罗认为,文章提出了“令人感兴趣和鼓舞的观点”。他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评论说:“目前,在世界信息流动方面确实存在不平衡状态。发达国家长期将信息议程强加在其他国家头上。发展中国家一直无法对抗来自富裕国家的、经常包括大量具有片面、偏颇内容的新闻报道。”

    格雷罗说:“文章提出了一个很好的观点,为今后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开了个好头。读了李先生的文章后,我感到在世界信息流动方面继续保持现状不符合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利益。贫穷国家的媒体必须在如何处理和引导舆论方面更加活跃。而关于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源以帮助其建设强大的媒体机构的想法非常了不起。这主要因为,信息对一个国家的发展非常重要。”

    巴基斯坦主流英文报纸《黎明报》常驻联合国首席记者海德尔在阅读文章后表示:“文章中提出的四项原则,将有助于在当今力量分化的世界改进人们之间的交流,增进人们之间的了解,有助于维护国际和平。加强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的新闻流动在当前很有必要,我们现在看到的情况是: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多是负面新闻。”

    海德尔说:“在这一点上,李先生关于通过改变规则来进行建设性改革并重建交流桥梁的呼吁应当得到所有人的欢迎,尤其应得到发达国家新闻传媒管理人员的欢迎。”

    尼日利亚通讯社常驻联合国的首席记者舒艾布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对当前形势来说是非常适当、十分及时的。因为,目前的现实表明迫切需要改革全球传媒业以应对当前国际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舒艾布说:“我非常赞同文章的观点,即全世界都应探索建立一个机制及国际机构以协调全球传媒业。” 他说:“寻求建立这一协调机制的行动将为建立一个平衡的全球传媒秩序提供便利,同时也将有助于更有效地解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信息流动问题。”

    许多西方媒体人士认为文章观点颇有新意,值得推介。一些美国学者认为,“媒体联合国”的建设虽有难度,但文章提出的实现传媒交流的目标“是有价值的”。

    大西洋新闻网站编辑迪克森对新华社记者表示,他们之所以选择《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这篇文章作为最佳专栏文章,是因为文章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而且作者来自中国,又是一家通讯社的社长, “我们认为我们的读者会感兴趣”。

    迪克森说,该网站选择最佳专栏文章的标准是,文章就某一重要话题提出“一个我们前所未闻的、有意思的论点,或者一个伟大的想法”。她认为,《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肯定会改变人们对传媒的某些看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清水正夫对新华社记者表示,她非常赞同文章提出的各国交流及媒体传播方面不平等的问题。她认为,最近世界上发生的一些事件,凸显了“媒体超级大国”在新闻报道方面存在的不足,现在急需让更多不同的声音传播出去。

    清水说,这篇文章在《华尔街日报》上发表是件“令人鼓舞和振奋”的事,这表明此问题的重要性得到了认可,同时也使人们对改进国际传播管理的必要性予以关注。她还认为,文章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被视作经济大国的中国,正准备通过媒体迈出扩大全球影响力的重要一步。

    联合国记者协会主席、意大利新闻集团常驻联合国特约记者皮奥利在致新华社的电子邮件中说,文章提出了一个“令人非常感兴趣的问题”,也指出了当前国际信息传播的现状,这为展开相关讨论开了个好头。他表示希望李先生今后能再写文章,详细论述联合国及其有关机构在这方面应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的问题。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肖伦斯坦媒体、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琼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李从军社长提出的实现传媒交流的目标“是有价值的”。他同时认为“国际信息传播主要呈从西方和北半球流向东方和南半球的流通状态”的看法是准确的。关于文章中提出的建立世界媒体新秩序的主张,琼斯认为,这种表述“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现在的关键是以何种方式去实现这一理想。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在《华尔街日报》刊登后,在境内外网站上引起较大反响。西方网民作出不同评论,而国内网民则一致表示支持。

    在境外相关网站上,有西方网民对文章观点表示认同,也有一些表示不同看法的帖文。《华尔街日报》网站上署名“哈里•刘易斯”、“斯图尔特•厄本“、“马克•安托斯”、“克莱•库克西”的跟帖,质疑倡导建立世界媒体新秩序的动机,声称不能在传媒领域“给中国权力”。

    以“劳伦斯•弗罗穆”为代表的一些网民鼓吹在思想和信息领域的“达尔文主义”,称西方媒体支配国际舆论的情况是所谓“自由市场”决定的,各家媒体在进行“成王败寇”的竞争,西方媒体因其提供的新闻“物美价廉”而占据了市场。

    署名“保罗•库珀”的网民与他在帖文中所主张的 “新闻自由”相矛盾,直接指责《华尔街日报》刊登新华社社长的文章是“冒犯读者”。但他的言论遭到不少网民批驳。署名“唐娜•肖”的网民认为,《华尔街日报》刊登这篇文章具有启发意义,了解对方的想法终归是好事。“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有趣是因为在这里,我们每天也都在抱怨媒体不公正。”署名“伊恩•约翰逊”的网民则呼吁:所有国家的媒体都应有权平等参与国际交流。

    《构建国际舆论新秩序》一文被国内网站转载后,国内网民普遍认为这篇文章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中国抢占国际舆论制高点。网民“松赕”说,这篇文章“有可能载入新闻舆论传播史册”。网民“樊凡”认为,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新闻机构的技巧和内涵”。网民 “江山多娇”说,文章表达的观点坚守了中国的世界责任.体现了中国倡导世界和谐发展的理念,道出了中国对国际舆论新秩序的追求。网民“ARK”说,抢占国际舆论高地,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实体很重要,避免被误读、被抹黑,就需要一个相对公平、宽松的环境。
46#
发表于 2011-8-15 06:28:38 | 显示全部楼层
47#
发表于 2011-10-5 04:08:57 | 显示全部楼层
48#
发表于 2011-10-7 00:36:05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blog.douban.com/

豆瓣指南
  不同于供浏览的门户网站,豆瓣是一个鼓励你参与的社会性工具。你参与的越多,收获也就越多。
记录、分享

  使用豆瓣的第一步: 用豆瓣各页面里的搜索栏查找你喜欢的书、电影或者音乐。比如一本书,找到以后点击封面或者书名,就能看介绍、评论、讨论,还有正在读这本书>的其他的人。点击“在读”或者“读过”按钮,你就收藏了这本书。别人也可以通过这本书找到你了;点击“我来评论”,就可以发表评论。

  通过最上面我读、我看、我听,你可以浏览自己添加的收藏。你也可以在收藏时添加标签,用自己的方式组织你的收藏。
发现

  你有一些收藏以后, 在我读、我看、我听里能看到豆瓣根据你的口味自动给出的推荐。你的收藏越多,豆瓣推荐会越准确。
会友、交流

  在豆瓣上任何地方看到别的成员, 都可以点击名字或头像,去看她/他的简单介绍、收藏、推荐和发表过的评论。如果觉得这个人有意思, 或者口味相投,可以点击“把他/她加入我的友邻”。这样你就有了一个小圈子, 点击最上面我的友邻,可以随时进去。

  点击右上角的设置添加你自己的个人介绍或上传头像,还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同城选择你常住的城市。

  想和别的用户就评论之外的话题进行交流,可以点击最上面的小组, 加入或创建各种话题的小组。
49#
发表于 2011-10-15 01: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50#
发表于 2011-10-15 16:5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怜的个人教学网站!?

http://www.dairp.com/blog/catalog.asp?page=15
 今天晚上(确切的说是昨天晚上)用了4个多小时搜索了一下关于课件和数学的个人站点,本打算为在我的网站上开始制作教育软件和数学教学版块寻找资源,却无意中发现了本该发现的一个事实:现在的教师个人网站正在大量的崩溃中。
  我在《课件制作的高原期已经到来?!》中已经说了现在一些有这样的网络爱好的老师们对课件制作已经无法提起兴趣,归根结底是因为投入与产出(这里主要指精神方面)极不协调。在现行的社会背景下没有大的作为的作坊式研究很难有生命力,还不能被叫“埋头最学问”的这些“小专家”们是不会得到大家的认可的。继而就可能出现教师所在单位领导的不满,教师本身脆弱的价值体系也极有可能被经济理论击溃,各方的阻碍以及渺茫的寄托便慢慢蚕食了这些站长的信念。
  教育导航网是一个比较完整的教育类链接网站,它所收录的站点很多都是比较正规的,在收录的当时可能都会经过站长的甄选,所以具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但是现在我们再访问这两个页面(课件、数学)收录的网站时,却会渐渐地体味了一种悲凉,大部分当时是耳熟能详的站点早已是人去楼空!
  我认为这里的个人教学网站绝大多数都是一些具有一定潜质的教师建设的,他们都有着强烈的教育教学研究的意愿,都有着相对个性的处事方式。他们能够为自己的价值体现进行一段时间的坚持,有着个人价值体现的那种愿望,有着精神大于经济的高尚思维。但是现实终归是现实,如果一个人长期处在自我的那种价值观无法得到有效显现、对可能将要产生的麻烦问题处理能力虚弱、以及疲劳的教学工作任务堆砌产生反感的时候自然会痛苦反思,那么放弃便成了极好实现的了!
  不过,我们也应该看到绝大多数个人教学站点根本没有什么新意,简单的文章堆砌是很难抓住特定的人群的。而且站点的设计主题思想混乱或混沌,由于网站代码常常是雷同的,又不能实现视觉角度的个性引导,那么生命力不强就是必然的了。我们的站长们应该好好思考一下,并不完全是社会价值体系不给我们留生路。从我们自身寻找优势,把我们的特长无缝地整合到我们的工作中来,通过网络了解他人并提取他人对自己的反馈必将起到提高自我素质的作用,这样你离专家的头衔还会有大的距离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 22:44 , Processed in 0.140105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