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8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纯文学的永恒在哪里?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4:40: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纯文学的永恒在哪里?
  来源: 人民日报

    看完《阿凡达》出来,一位朋友忽然说,现在还需要文学吗?让我一惊。这问题提得似乎有些孟浪,但往深处想,在今天,这其实是一个深隐的、甚至无法回避的问题。这里指的当然是我们熟悉并喜爱的传统意义上的文学,也就是所谓纯文学,或者叫严肃文学。我看到不止一个论者在谈到传统意义上的文学时,说它如何“老龄化,圈子化,边缘化,萎缩化”了,言下之意是岌岌可危了。     从市场消费的层面看,现在确是一个泛文化的时代,而不是一个文学的时代。现在最受欢迎的是一些泛文化类的书,但必须具备大众文化趣味,例如时政、理财、养生、股票、权谋、励志、实用技术、宗教俗说、国学鸡汤、名人传记、奇闻异事、新历史叙述等等;像一些电视学术明星就是在泛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的。至于文学方面,趣味性,消遣性,猎奇性,实用性变得越来越突出,许多作品其实是一些通俗小说,题材则集中在官场、职场、情场、青春、校园、谍战、性爱、惊险、动物上。官场小说可能在文学类的发行量上居于首位。大众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纯文学的距离拉得更大了,所以才有快感阅读取代心灵阅读,消遣阅读取代审美阅读之说。     现在,网络文学,青春文学,类型化文学,吸引了大量青年读者。类型化创作不但在网上也在图书市场上很强势,比如悬疑,推理,玄幻,盗墓,穿越,新史话等等,皆有相对固定的读者群在跟踪和消费;而“青春写作”的发行量,更是不可思议。据说,郭敬明的《小时代2.0》 7天内120万册一扫而光,歌手韩红登台献艺,场面火爆。有趣的是,关于这部书本身却几乎无人谈及,目前尚无认真的研读和评说,看来“小粉丝”们主要是出于对心中偶像的明星式崇拜,而不是冲着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而来。     有人指出,网络带来的变化将表现在:原先的文学将从精英的文学到大众的文学——以大众媒介为主导的文学;文学的精神将由知识者的精英意识走向平民的草根精神;教化的文学也将变为以娱乐为主的文学。“去精英化”之后的文学,将更加倾向于精神的抚摸,而不是精神的锻造;大众更愿意把文学看作精神的快餐,而不是精神的圣餐。还有人进而指出,文学将逐步丧失主流艺术样式的地位,纸面文学将越来越高端化——最后成为极少数文化贵族的精神圣地。这样的看法虽然不无夸张成分,却无疑值得深思,有些似乎部分地变成了现实。还有人极端地宣布,纸质媒体和相关的图书馆、报社、杂志,都会在不远的时间里消亡。这样的断言未免过于绝望也过于绝对了。其实文化史的发展证明,阅读方式,传播方式,审美方式往往是“长期并存”的,一个吃掉一个或一个吃掉多个的情形在现代的宽容意识下倒是越来越少见了。     影视的覆盖面之大,吸引的眼球之多,那就更是显见的事实。近年来总有一些电视剧或电影成为某一个时期的观看中心,热议中心,《潜伏》热播时用万人空巷不算夸张,此后就迎来了一个谍战剧扎堆的局面。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用于此就必然疏于彼,不知有多少传统文学的热爱者现在转而成为影视迷了。     这就是纯文学所处的真实语境。面对大众文学的浪潮,网络文学的高涨,面对种种阅读分化的现象,我们最容易犯的毛病是,只知固守传统纯文学立场,眼见传统文学被边缘化,倍感痛惜,认为传统文学的中心价值受到威胁,就是一种人文精神的滑坡甚至丧失、堕落,却看不到大众文化中新兴力量的蓬勃向上。我们的立足点应该更高一些,从时代发展和文明发展的高度,从全民文化素质和国家软实力的提高的角度,从艺术走向千家万户的角度,从文学再也不是少数精英们的专利的角度,来看今天文学的现状,也许更为有理。     当然,关于今天是否还需要文学的问题仍然无法回避。我们强调文学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中多么重要,这是对的。事实上,在我看来,文学之所以不但现在,而且将来都会存在下去,是因为文学语言的魅力和能力是其它任何媒体都无法取代的。人是文化的动物,语言是文化的符号,除非人类不需要语言了,否则,文学是不会消亡的。人们早就发现,文学作为最古老的审美方式,它是最具原创意味和基础意义的艺术。文学向各类艺术包括电子传媒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文本资源,而“文学性”一语几乎成为衡量一切叙事艺术的通约。另一方面,与其说,文学是人学,不如说文学是“情”学,只要人类的情感和良知不灭,文学就不会消亡。     当然,这得看文学以什么样的方式,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在这两方面是否都有独特的价值。在一个欲望压倒理想,物质压倒精神的时代,大众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文学作为社会的良知和精神的灯火出现。如果一个作家是关注时代,爱憎分明,激情丰沛,关心百姓疾苦,相信永恒价值的人,是一个不停留在故事的趣味上,而且能把故事推向存在的人,或者像福克纳所说永远对人类的发展充满希望的人,那么他的作品的价值就不容怀疑。现在一些现代传媒极其发达的欧美国家,纯文学的发行量依然很大,作家受到很高的尊敬,就是明证。据说经济不景气的俄罗斯,平均每人每年读65本书,我国则是一年人均4本,这个数字的对比足以令我们深思之。     我有一个比较固执的看法,传统文学要能够在时间之流中站得住,决不是倒向市场化,类型化,网络化,用通俗文学的某些元素所置换。恰恰相反,它需要的是更加坚守纯文学的审美立场,并且接受经典化的洗礼,才能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存在下去。大自然的万物才是最有个性的, 而机械和电子产品却是千篇一律的。社会愈是向物化发展, 人就愈是需要倾听本真的、自然的、充满个性的声音, 以抚慰精神, 使人不致迷失本性。文学有没有动人心魄的力量,为时代所需要,就看它能否不断发出清新而睿智的独特声音。快餐文化一定会更盛行, 但真正的文学不该是一个热狗加一杯冰激凌。大多数人不再相信永恒是可以理解的, 倘若连作家也不相信永恒了, 那将是文学的灾难。文学无疑要被数字化、复制化、标准化、网络化的汪洋大海所包围, 这是原创性被消解、个性被削平的最大威胁;而艺术一旦失去了富于个性的表达就不再有魅力了。我想, 不论科技如何发达,世事如何变迁, 某些最基本的规律是不会变的, 例如作家与时代, 作家与生活, 作家与思想,作家与底层的关系就非常重要。只要我们的文学在属于它的空间里更自由地驰骋, 更大胆地创造, 那样的话, 它的空间将不是缩小了, 而是更加广阔。 (雷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7:10 , Processed in 0.11488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