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1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谈“开卷”:奋发还得读良书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6 14:46:5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谈“开卷”:奋发还得读良书
来源: 浙江日报


    “开卷有益”是句老话,据查是宋太宗赵炅说的。他让臣下编了一部千卷的巨型类书《太平御览》,自己规定每天读三卷,如果某天太忙没有完成指标,事后一定给补上。一位皇帝还这样注意充电,当然是很好的。据说就是他说过:“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这句话很对,他认真读这部专门为他编的百科全书,当然是有益的。但是,这话并没有普遍意义,更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历尽古今而不变的真理。     我们来看一个典型的“开卷不一定有益”的例子。鲁迅先生翻译过一本日本作家鹤见佑辅的随笔集《思想·山水·人物》,其中《徒然的笃学》一篇举过一个典型的开卷无益的事例:说一位英国的历史学家亚克敦,家境优裕,终身笃学,“他的书斋里,整整排着大约七万卷的图书;据说每一部每一卷,又都遗有他的手迹。他的无尽的知识,相传是没有一个人不惊服的。”他至少认真读了七万卷书,而成果怎么样呢?鹤见佑辅继续写道:虽然如此,而他之为政治家,却什么也没有成就;之为历史家,并不留下什么著作……不过将无尽藏的知识,徒然搬进了他的坟墓而已。这是一个悲剧。可见,怎么开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决定一个人的读书生活的,有时势,有机遇,有心境,有能力,其中任何一个因素的微妙调整,都可以变幻出另一个世界。”真正意义上的“开卷”阅读,应该是既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饥渴,又可以提供人的精神享受。换言之,“开卷”阅读最重要的是, “开卷”读过之后能否留下那些该留下的东西,并且在该用的时候把它用出来。有的人可能“开卷”很多,但却没有把它真正化成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读书时要善于选择合适的书,并且在读过之后,以自己的编码方式把它储存在自己的记忆里,这样才能在你需要联想、启发、变通的时候把它调用出来,这比那种纯粹地追求每天读一本,甚至“一天读三卷”会更有效。     人到中年,很怀念以前的读书氛围,记得《读书》杂志创刊号提出“读书无禁区”,颇为及时,影响深远。现如今的读书人,已经没有禁区,问题在于读书是一件艰苦的事情,很少人愿意当“书虫”,做“苦行僧”。更何况现代工作和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使“开卷”深受时间和精力的制约。第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在不读书的原因一栏中,称没有读书时间的占了63%。这份调查的精确程度如何,我们暂且不论,但没有多少读书时间,已是不争的事实。     时间如此紧张,那么开什么卷呢?在我看来,列夫·托尔斯泰说得好:“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书的人。”想提高“开卷”的效率和效益,就得处理好三个关系:     博与精。博是基础,精是关键。“开卷”阅读应博采众长,多方涉猎,兼容并蓄,广泛阅读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社会和国际等各方面的书,力争阅读得更多一些。同时,也要突出重点,精读精解,深刻领悟,努力提高思想理论水平、政治政策水平和业务能力水平。     读与写。徐特立说:“不动笔,莫读书。”读书笔记的过程就是去粗取精、加深记忆理解、积累资料的过程。因此,把在阅读中的重点要义记录下来,把阅读中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促进阅读内容消化,提高阅读成果转化。     学与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应按照古人“三省吾身”的标准,对照“开卷”内容,联系个人思想实际,从感悟思想本源出发,溯本求源,深入思考,坚持读中有思、读中有问,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零碎经验综合为系统经验,切实使书本上静态知识的学习转化为指导实践的动态能力。     “奋发还得读良书”,我们提倡“开卷”,绝非为了消遣和热闹,而是为了看出共克时艰的门道,借力于读好书而找到奋发的方向。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担负着重要责任,理应带头读得多一点、读得深一点、读得好一点。(戴铮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12:33 , Processed in 0.096526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