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蒙古包:真实与想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10 10:37: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蒙古包:真实与想象
   安(蒙古族)

三年前,我突发奇想,想重温一下住蒙古包的感觉。可家乡的朋友告诉我,现在牧民都不住蒙古包了。朋友特意委托一家牧民为我搭了一座蒙古包,这儿方圆几十里没有人家,主人是一对年轻夫妇,女儿在旗里上学。每天清晨,丈夫赶着畜群到远处放牧,妻子忙完家务活后,则坐在房前的台阶上,用手机给女儿发信息。草原上信号不好,她往往要发十几次才能成功。我与他们生活在一起,酒力微醺之后共同吟唱蒙古民歌,相互建立了很深的友情。临别我塞给女主人五百元钱,作为对他们热情款待的酬谢。我本以为她会拒绝,至少要推让一下,可是,她拿过钱,头也不回地跑进屋里,再也没出来。我不解,是嫌钱少还是因为我给他们钱不高兴?回到北京我给朋友电话。他的答案出乎我意料:五百元在草原上不是小数目,所以她不会嫌钱少,至于你给钱他们不高兴更不可能,你以为还是几十年前的草原么?牧民也有市场意识了。他说:夫妇俩对你的来访从心底里高兴,她不想在你面前流露半点离别的伤感。当接你的车开得很远时,两人才走出房子,久久眺望你远去的方向。
这段经历我感触很深。离开家乡三十多年了,我对蒙古包的感觉、对牧民生活和他们心理的揣测都不过是一种想象,至少是一段遥不可及的回忆。不久前,我看到蒙古族摄影师阿音的一组有关蒙古包的照片,我对蒙古包即将在草原上绝迹感到痛心疾首。可是家乡的朋友反驳我:作为民族文化,蒙古包确实有象征意义,但是你住着宽敞舒适的现代化高楼,却让牧民永远挤在蒙古包里,你觉得公平吗?我顿时语塞。
我开始检讨自己,同为蒙古人,我们之间的差别却像两个民族,两个世界。我不能因为自己的情感和想象就要求他们永远停留在几千年前的时空之中。人类在进步,蒙古人也需要发展。再想想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的作家,一写到草原,就是蒙古包、蒙古袍、骑马、射箭等等,似乎文学只能在这些古老的事物上才能获取灵感。而实际上大多数牧民也喜欢温暖的砖瓦房,喜欢汽车摩托车,喜欢电视和手机,甚至电脑上网。而我们一看到这些变化,便开始抱怨和叹息民族特征、甚至民族精神的遗失。其实我们不怎么了解牧民的现代生活和他们的真实愿望。他们与我们在对草原和民族的定义上已然存在着一条裂隙,这使得我们对现实中的民族人物无法近距离地观察,以至于对他们进行了不够真实的描述。
当然我并不主张草原城市化,也不希望过度开发草原上的资源。尤其对那些不可再生资源的非理性开发,将使草原永远失去生命的绿色,蒙古人也会最终丧失祖先留下的美好家园。这确实是一个矛盾,既要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又不损伤民族精神的根基,更不能以破坏土地的生态和环境为代价。我以为对这种矛盾的阐释和见证才是作家应该关注的焦点,由此类推,其他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亦莫不如此。这是一个民族能够立足于今天的阵痛,也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起点。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11-23 22:11 , Processed in 0.073421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