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983|回复: 1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毛陈学区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7 14:43:2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毛陈学区中心小学语文教研组活动在线今日开通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02:47 | 只看该作者
孝南区小语教学现状与发展战略问卷调查



一、关于您个人教学情况的介绍部分:

   1、你的姓名、年龄、工作单位、入职以来的工作简历。现任教年级。是否担任班主任或学校其它工作。在语文教学工作之外是否兼任其它学科教学工作。每周课时量是多少。

   2、你所在的教学班学生人数,男女生比例,学生住地与学校之间距离(路程)分布、上下学的交通方式。留守儿童(或流动人口家庭)占多大比例。

   3、你从事小语教学工作以来,在哪些方面有过自认为较为成功的探索,有哪些值得向同行推广介绍的教学经验?你目前在教学上最感困惑(困难)的部分是哪些?为什么?
   请你推荐一位你身边最熟悉的优秀小语教师同行,介绍一下他(她)不一定为人所知的工作业绩、业务探索。

    4、你在岗自修的情况介绍(订阅的报刊、自费购藏的书刊、自学读书、写作的基本情况等)。

   5、你的工余闲暇时间一般如何使用?在教学工作和工余闲暇与哪些同行交流较多?获得的启发较大?

    6、其它你乐于介绍的个人基本情况(如较为突出的个人特长等)。


二、关于小语教学、教研工作现状的分析部分:

   1、请你详细地介绍一下目前你校习作教学的基本做法,并对本校/本班学生习作现状作些分析。

   2、请你详细地介绍一下目前你校“校本教研”、“教研组活动”开展的情况,并对其得失作些分析。
   你所在学区开展过哪些跨校的“域本教研”活动,主要做法是什么?效果怎样?

   3、你认为目前区级教研活动是否频次过密?
    应该在提升学术质量、增强实效性、把握必要的评奖学术尺度、形成应有的工作节律和逻辑系列上作哪些改进?(请详细阐述)
   你认为目前我区小语教研的区级评奖学术标尺是否适当?(宽了还是严了?)为什么?可举例证之。

    4、若干年来,我区各小学、各语文教研组都编印过各种各样的文集(打印件),总数估计在数百册,所耗打印费也是相当不少的。
      若干年来,我区小语教师也向区、市教研部门交送过总数至少在千篇以上的论文、案例、教案、具规模的教研活动发言稿。
     请问,你看过这些打印件中的哪一些?看后受到过启发吗?试举例证之。
    假如将这些已录成电子文稿的各类文集、论文、案例、教案,教研活动会议发言稿全部上传《槐荫学苑》、《孝感教育科研网》或《教师之友网》等网站,想来应该使原创者的智力劳动成果发挥应有的交流实效、更大的社会效益,起到很好的学术交流作用。

    请你分析一下:为什么很少有老师将自己的这些电子稿上传到网站上,连向有关报刊投稿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呢?区教研室去年组织过一次“零费用”的《小学语文、艺术课网络教研评优》活动,在近一年时间里,也只有不到50人参加,请问原因何在?

   5、请你介绍一下你校在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多媒体设备在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电子备课室的使用等方面的实况。
    请你详细介绍一下自己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是否会使用电子邮箱、QQ,是否会上网发帖跟帖交流,是否会制作电子课件等等)。

    6、你是否浏览过孝南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同志创办的公益服务专业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
    请你对《教师之友网》的栏目设置、存帖质量、学术品位、网管风格、资讯服务能力作一个客观公允的评价。

    你认为如果依托该公益服务学术网站网络交流平台,开展“基于网络条件下的跨域跨校小学语文网络教研”工作有必要吗?为什么?有可能吗?为什么?

    你认为目前可以依托该网络平台先着手做哪些工作?你认为符合怎样的条件才能担任该网站各栏目的版主?
    你乐意参与依托该网络交流平台的“课例讨论”、 “习作评点”活动吗?

   《教师之友网》一直设想义务为本土帖多质高的网络交流高手设立个人专栏,以此促进“教育网络人”之间的学术交流。请你推荐几位这样的“专栏作者”(可以列网名/非孝南教师同样欢迎)。

    你平日最喜欢浏览哪些教育类网站?为什么?

三、关于孝南区小学语文教研工作发展战略构想部分:
     1、你认为“小语校本教研”、“域本教研”、“区级教研活动”该如何各自找准着力点,分工合作,形成点面结合、协调联动、各司其能、各彰其效的新格局?

     2、你对改进区级小语教研活动的“四优评比”工作有哪些期待和建议?如何兴利革弊,真正发挥其公正公平地选拔优秀教师,引导教研工作正确方向的效能?

     3、请你对“加强小学语文教研组建设、活跃以校为本务本求真的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发表意见。

    4、在对我区小语教研现状充分调查研究、广泛征询一线小语教师朋友们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区教研室小语教研员管季超同志将在今年暑期起草一份《孝南区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2010-2015年)》(征求意见稿),寄达全区各小学语文教研组征询意见,积思广益,寻求共识。
    请你为这份拟议中的《小学语文学科发展规划》谈一些设想。即或不太成熟的意见也可以先谈一谈,贡献你的智慧。

    在此,先感谢你为全区小语教学教研工作的改进所作的思考。
    谢谢你认真、坦率地发表意见,真实地描述目前的小语教学教研现状。谢谢!

管季超为您服务:13971958105
                  QQ:1309586706

                   E-mailxnjyw123@163.com
            公益服务学术网站:《教师之友网》:http//xnjyw.5d6d.com




秋荷

3#
 楼主| 发表于 2010-4-27 15:34:17 | 只看该作者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7:07:59 | 只看该作者
荷花赋


文/董晋



     荷花,亦称莲花,多年生水生草本。夏季开花,花淡红或纯白。花谢形成莲蓬,结出莲子;莲鞭先端数节入土膨大成藕。荷花浑身是宝,可供欣赏、食用与药用三部分。荷花深寓情理,使人联想翩翩;荷花高洁淡雅纯净,为人陶冶情操。“摇风开细浪,出沼湄清叶”,故有出水芙蓉之雅号。她“独披千叶浅,不竞百花春”,故又得红叶仙子命名。你看那十里荷花,迎风摇曳,她“的烁舒芳艳,红资映绿萍”的倩影,她“翻影初迎日,流香暗袭人”的气质,真叫你迷恋徘徊,流连忘返。

     唐代温庭筠早有咏荷之句:“绿塘摇艳接星津,轧轧蓝桡入白萍。应为洛神波上袜,至今莲蕊有香尘。”宋代杨万里进一步发挥了“接星津”的描绘,并赋予了西湖荷花“超众”的品性;“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唐宋始,诗人咏荷之涉猎者不少,但真正蔚为风雅者莫过北宋之周敦颐。他的散文《爱莲说》一篇问世,荷为花中“君子”之名即定,荷为“清廉”之誉即永。自兹而后,历代不乏咏荷颂荷之篇,但能超出周文者鲜矣!

     周敦颐知洪州时,就曾游览过九江庐山,甘棠湖的烟水亭就是他建的,随后他游莲花洞时,一见溪水潺潺碧澄如带,蜿蜒曲折,微动涟漪,他竟欢腾地步入水中,像孩子似的嬉游着,当即把这条溪命名为“濂溪”,后来又在这里建了一座濂溪书院,亲自讲学,所谓“濂”者乃寓“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中通外直”“廉洁自爱”之意。因之亦自号为濂溪先生。濂溪先生言行一致,正直无私,为官清廉不贪,厌弃纸醉金迷,最恶谄上欺下。他以淡泊康宁坚贞操守为乐,酷爱雅丽端庄清幽圣洁的荷花,在知南康(今星子)府内,他于署侧挖池种莲,名之曰“爱莲池”。此处六月,荷满池塘,烈日下一张张绿伞翠盖,频映荫凉,熏风送出缕缕芳香,沁人心脾。他的《爱莲说》千古绝唱,就是在此写成的。全篇仅用了121个字,不仅将荷之高洁品性和形象供之台前,而且深蕴哲理,对那些贪污腐败争利夺权的狐鼠之辈刻画,真是入木三分。现在星子县城,爱莲池旧址依然,可惜池无滴水,那“接天莲叶”和“映日荷花”更是子虚乌有。我希望那里的当政者也学学濂溪先生的精神,让“爱莲池”旧貌变新颜,这不仅是有其寓蕴教化的意义,且于当今旅游事业贡献厥功至伟者也。愿有识者乐而兴之。九江已评为全国魅力城市,我不知道九江有没有评过市花,我认为九江市应评荷花为市花,这既有地方历史文化渊源,又深具现实意义。

     濂溪遗风影响了后世若干代人的思想情操,现代著名散文家朱自清教授的《荷塘月色》在新的意境中作了新的描述新的探求,是一篇优美动人的诗章;而当代作家孙犁先生的小说《荷花淀》及其以此而名的文学流派,则在更广阔的更深刻的意识形态与境界中开辟了新的天地,取得了新的成就,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光更加辐射出卓越的辉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也是华人联络海外的纽带,是“龙的传人”在寄居国的思想基石,而濂溪遗风在海外更为人类所瞩目,仅以我友好邻邦泰王国为例,可谓至今盛况空前,感人肺腑。

     在泰王国,荷花已定为国花。虽非如儒家象征君子之意,然与释道象征圣洁纯真有关。泰王国以佛教为国教,以荷花为国花。泰皇太后九秩懿寿时,泰国《星暹日报》国风吟苑发起咏荷花以示庆祝,并汇集唱和诗篇出版了一本《荷花礼赞》中泰文合璧诗集,精装成册,献呈泰皇太后作贺寿之仪。诗集的开篇,是由国风吟苑主编国际桂冠诗人王诚的《咏荷》四首领唱的。王诚博士高吟既出,和者百余家,遍及全球五大洲,其中不乏佳句。如香港张江美之“诗心一似荷清净,不肯随污远浊埃”,纽约李骏发之“心同桃李争春色,外直中空节义并”,美国张慈涵之“绝似真妃初出浴,供吟楚赋到江楣”,新加坡马宗芗之“暗喜嫦娥相庇护,莫忧蜂蝶肆轻狂”,英国黎均全之“池中每见双双影,何幸鸳鸯镇日并”,比利时黄鸿琼之“天上凝云仍不散,轻盈丰态逐江湄”,香港江麟之“中泰共尊源有自,国花君子两兼并”,台湾邓壁之“何侬偏爱亲芳泽,一棹清歌下绿湄”等等,诗珠串串,美不胜收。一般说,和原韵易受拘束,难出珍句,但所举诸家之韵,各出心裁,自有妙谛,笔者也曾有多篇给诗琳通公主的律绝与和诗忝列其中,因篇幅所限,庶不举出。

     古今之咏荷花者浩如烟海,但难得其性灵与真谛。愿濂溪先生《爱莲说》之精神,凡吃俸禄者学之效之力行而光大之,亦如友邦泰国奉荷之为国花,尊之为国格与人品,则天下幸甚。

     是为赋!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0 17:09:25 | 只看该作者
读《荷花赋》有感

□ 紫军


   中国文化中有一种特点——以物喻人。比如以松比喻革命者坚定的信念,为此,陈毅、陶铸等革命先辈都写过赞扬苍松的诗文。再如以竹比喻为人耿直,刚阿不屈,正是这个原因郑板桥尤喜画竹。还如以梅比喻人的迎风傲雪,不畏强暴的品格,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对此作了形象的描述。《荷花赋》描写荷花自然形态的文字并不多,主要是借荷喻人——比喻人应像荷那样的高洁淡雅纯净。为此,特别介绍了北宋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该文将荷称为花中“君子”,赞誉其“清廉”。


    周敦颐是值得介绍的一个人物。他将庐山的莲花洞的小溪命名为“濂溪”,后来又在这里建了一座濂溪书院。在《爱莲说》中将“濂”寓之以“莲之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和“中通外直”,“廉洁自爱”之意,因而他自号为濂溪先生。在他任官时,也是言行一致,处事待人清廉不贪,正直无私,有如荷花的清幽雅丽。他并在官署近旁挖池种莲,为自省名曰“爱莲池”。——正由于周敦颐的《爱莲说》和“爱莲池”使他的“官署”也成为一座“名园”。被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于园内纳天下名园。国外者如西洋楼景区,国内者如苏州的狮子园、南京的瞻园、杭州的小有天园、海宁的安澜园等,在圆明园中均有仿建。其中有一园景名“濂溪乐处”,即以周敦颐《爱莲说》之文意而建,也像“爱莲池”那样,池内种满了荷花。


    作者写荷花的用意,已远远超出了荷本身,已赋予它浓厚的人文含义。



6#
发表于 2012-3-26 18:54:18 | 只看该作者
http://xnjyw.5d6d.com/redirect.php?tid=44801&goto=lastpost#lastpost


藏在心里的秋天
邱明慧 周家义
   
秋日的傍晚,空气中仍留着阳光的余温,田野里棉花开得正盛。我骑着车穿梭在乡村小路上,心中却窝着一肚子火----管维达今天又闯祸了。
   提起管维达其人,真是一言难尽。且不说那整天脏兮兮的衣服,乱糟糟的头发,也不必说那眉毛连着胡子的作业(赏脸才肯做一次),单是那一碰就着的火爆脾气,就令人头疼不已。平时里与人说不了三句便要吵架,甚至挥拳相向。即使面对的是老师,他也丝毫不会收敛。他简直成了一个无人敢惹的刺儿头。这不,因为中午不安分,他被值日班长记了名字。这下可捅了马蜂窝,他竟然在放学后打了人,我当即决定:去管维达家,狠狠地教训他。
我照着班主任工作手册上的地址,找到他那破旧不堪的家时,却遇上了铁将军把门—-管维达还没回家。难道他知道我要来兴师问罪,故意躲着我?没关系,我等,我就不信你今天不回家!
可是,直到暮色渐起,还是不见他的踪影。这样下去也不是办法,我决定原路返回,兴许能逮到他。谁知,刚出村口不远,却见他骑着车飞奔而来。也许是看见了我,他慌张地想掉头,却一不小心连人带车倒在了路边的水沟里。还好,沟不深,也没水。我赶忙上前,他却已敏捷地爬了上来。他瞥了我一眼,眼神中闪过一丝慌乱。显然,他知道我的来意。此时,我的心情倒平静了许多。帮他把车子拉上来后,我关切地问:“摔疼了吗?”
他摇摇头。
“为什么要躲着老师?”
沉默。
“假如今天被欺负的是你的妹妹,你会怎么想?”我的语气缓和了许多。
依然沉默。半晌,他抬起头,轻声说:“老师,明天早上我就去向值日班长道歉。您放心,我说话算数……可是,能不能别在班上说这件事?”
我如释重负地点点头,看来,问题已经解决了。于是,我随意地问:“刚才我来时,你们家门还锁着,晚饭怎么办?”
“中午有饭,用水泡一下就行了。要不就自己下点面。”
“你爸呢?”我知道他父母在遥远的拉萨做生意,常年不在家。
我的心猛地一紧,怪不得,他永远那么邋遢。毕竟,他只是一个十二岁的男孩,从小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也是在所难免。可能他实在锋芒太露,可能从小到大别人给他扣的帽子太多,我们反而忘记了他其实是最需要关心的人。
“你们什么人?我要查你们的身份证!”我吓了一大跳,扭头一看,一个中年人正径直朝我们追来。
“老师,你别怕,他是我们村里的,精神不大正常。”管维达小声告诉我。
“她是我的老师,不是坏人!”呵,又恢复了他招牌似的大嗓门,不过,却一点儿也不讨厌了。
我们几乎飞一般地骑到了有路灯的地方。不过,我并不真的害怕,因为在我身旁有一个小小男子汉。
回家的路上,星星已点起了灯笼。晚风中有一丝寒意,可我心中却暖洋洋的,因为,那里藏着一个秋天。哦,应该说,每个人的心底,都藏着一个秋天。
7#
发表于 2012-4-21 07:29:13 | 只看该作者
8#
发表于 2012-4-21 07:29:47 | 只看该作者
  • 图片:003.jpg



9#
发表于 2012-4-21 07:30:12 | 只看该作者
10#
发表于 2012-4-28 03:26:47 | 只看该作者
董永故里 我的老家
  • 发布日期: 2012-03-02
  • 作者:管用和
我的老家在孝感县王母湖的一个湖汊边,名叫管家汊。
那个湖汊子是非常迷人的,一汊分开东西,菖蒲芦苇丛生,野荷摇曳。岸畔杨柳垂荫,轻舟维系,渔网牵挂。村庄临水,竹篱瓦屋茅舍相连相挨着水田阡陌。禾浪滚滚,鸥鹳声声,蛙鼓阵阵,全然是一幅美丽的水彩风景画,一支天然的田园交响曲。
在夏季水涨时节,遥望远方,碧波潋滟,坦坦荡荡,一望无涯。只隐隐约约看到湖对岸的踪影,有时连一点影子也望不到。浩渺无际的水天世界,带着迷离神奇的景象,使我想入非非。这广阔的湖水,究竟有多深多远,湖里除了鱼以外,还有些什么呢?听大人说,湖里有水晶宫,还有金船金网。许多的神话传说,使我对湖充满了神秘感。当太阳出来,霞光映照一块明镜,金波银浪闪闪烁烁,水中一片灿烂,雾气腾腾,变幻莫测。恍惚间,有驾着彩云的仙女,袅袅地在湖上飞翔。似乎天上王母娘娘的小女儿七姐又回到了王母湖上——我的老家本身就是全国家喻户晓的神话传说啊。自从我记事时起,就知道它是“二十四孝”故事中的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妇的地方,所以称作“董永故里”。除了王母湖,在附近还有董永的坟墓以及仙女池、升天台和董永曾经耕作过的董湖等等遗迹。加上故乡另有一个著名的孝子孟宗,孝感县的县名就由此而得——孝感即孝行感天动地的意思。当然,长大了,从书本上得知董永原是山东人,在兵荒马乱中逃到此地,不幸丧父,因贫困而卖身葬父。而七姐则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编出来的神话。说明家乡的人对于善良、忠厚、老实、勤劳,行孝道的人是十分崇尚的。好心肠的人必有好报,家乡人笃信只有高尚的人品的人才是最得天道、地道,才是真正的做人之道。
“近水识鱼性,近山知鸟音”,乡亲们捕鱼的方式方法和渔具是多种多样的。有丝网、拖网、旋网,还有卡子、花篮、滚钩、罾与罩等等。王母湖有一种特产的银鱼,二寸来长,浑身无鳞,雪白透亮,格外名贵。但捞捕时却十分的辛苦。一般要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里作业。那网,织的十分精密,大而长。我虽然没有去看过捞捕银鱼,却在家里帮着选择过它。因为捕回的鱼儿往往是鱼虾螺蚌和杂草烂渣混在一起,需要用竹筷将银鱼一条一条地选出来,又一条一条地放置在簸箕里,还不能让其互相粘连,然后晾晒风干。得好几斤鲜鱼才能晾晒成一斤干银鱼。寒冬腊月,做这样一种既要十分细致又要特别有耐心的活儿,真还不容易。我帮着婶婶和嫂子做了一会儿就冻得指头生疼,浑身不自在。就甭说在寒风刺骨的湖上捕银鱼的人是多么的难受了。
我不是在那里土生土长的,自从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回老家,对那里的人比较陌生。而老家的人,对我的名字却很熟悉。每次回去,他们对我总是分外亲热。除了对我问寒问暖,还向我讲述家乡的近况和他们的家事。尽管面生,言谈起来却犹如老熟人,老朋友,老知己。从乡亲们的谈话中,我了解到,在那“以粮为纲”的年代,大兴围湖造田,王母湖大部分被垦为田地,剩下的湖只有一小半了。现在的管家汊已没有汊子,鱼没了,虾没了,当然船和网也没了,那些常来的水鸟也不见踪影了,令人遗憾。值得高兴的是,一条宽阔平坦的国道从管家汊旁边通过,南来北往的车辆如梭,交通十分方便。公路上横跨着一座标牌,标牌上面赫然题着“董永故里”四个大字。塆子里的人早就没有以捕鱼为业的了,多数人在种田,除了种粮食作物,还种植莲藕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不少人出外工作,当干部的,做生意的,搞建筑、运输业的,打工的。塆子里还出了几位大学生。有的人家富裕了,盖起了楼房。没有了湖汊,消失了许多的美丽,我为此感到深深的惋惜。那一年,我有幸被当地的区政府邀到离此十余里地的王母湖中游了一次。残留下来的湖中没有那么多的水草,湖水浑浑的,也没见水鸟光顾。整个湖是一个国营的渔场。当然,生态环境已经改变,湖里很少自然生长的鱼,全靠人工来养殖了。我知道,今日的王母湖再也不是当年的湖了,一切都已起了变化。但乡亲们的亲情和友情依然,品格依然。他们都知道我还能写点儿诗文,为我感到骄傲,把我当作有了不起的学问的人。那一次,当地的区政府还特地送我去游览了重新修整过的董永墓,并要求我写一首旧体诗刊印在他们编的区志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0 03:11 , Processed in 0.1424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