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0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焦小学数学:让教学散发出迷人的文化品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14:45:5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聚焦小学数学:让教学散发出迷人的文化品格
中国教育报   
  ■李铁安   教科书上和教师教学中呈现的数学,以至社会舆论传播的数学,往往给人以抽象、晦涩、深奥的灰色形象和负面记忆。新课程的实施似乎使这种态势有所改变,但另一番景象也许更令人担忧:在新颖奇特的“问题情境”、百媚千红的“生活现实”、声色并茂的“多媒体辅助”背后,更多的是数学本质的遗失,是数学素养的走样,是数学文化品格的缺位。
  小学数学教育的原点——数学的文化品格
  尽管数学具有得天独厚的工具品格——数学的知识和方法渗透并应用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但数学更散发着一种耐人寻味的文化品格。
  数学的文化品格是个体以“数学化”的观念和数学创新意识为核心,自觉地求真、尚善、创美的一种文化精神。它具体表现为数学活动中的崇高信念、审美直觉、深邃洞察力、理性思维、高尚情感等精神特质。对数学教育而言,数学的文化品格是比数学的工具品格更上位的价值追求,也是数学教育的原点。
  小学数学教育的逻辑起点——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
  为让儿童学习终身受益的数学,小学数学教育的第一意蕴应该回归原点——对儿童进行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
  数学文化品格首先是对数学的好奇心、强烈的数学学习兴趣和牢固的数学信念,这是学习数学和创造数学的原动力。数学的文化品格也是一种不断生成、不断累积并富有持久生机的默会知识。对儿童的一生来说,学过的数学知识也许会渐渐淡忘,但数学的文化品格却会以其看不见的神奇力量默默地伴随他们一生。数学是不断累积的科学,小学生学习的数学几乎是数学文化长河的源头,富含最原生态的数学文化品格。
  小学数学教育的逻辑框架——用数学思想来统领教学
  数学思想是数学家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根本想法,是活生生的数学灵魂。数学思想对数学所有知识和方法具有统摄性,而每一种数学文化品格都可以通过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来表征。
  小学数学课程目标中所涉及的诸如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综合与实践能力等,对这些或表现为一种知识或表现为一种能力的内容的学习,都有相应的数学思想来统领。以数学思想统摄小学数学教育,不仅可以积累儿童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经验,还能够有效提升儿童的数学创造能力,从而实现统领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塑造数学文化品格的双效功能。
  数学思想统摄的逻辑路径——数学家精神还原
  突出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统摄地位,也就是将真正的数学思想真实地呈现给儿童,需要为数学思想找到得以有效展开的渠道或载体。其中,一个有效的逻辑路径就是对数学家的精神进行还原,即追寻数学家的精神踪迹,让儿童真正经历数学化和数学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史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高斯在少年时做一道算术题:1+2+3+4+……+97+98+99+100=?高斯迅速算出了正确结果等于5050。相信没有哪位小学数学教师不向学生讲这个故事。那么,我们该如何向学生讲这个故事?
  首先,模拟还原高斯的思维历程:不能直接一个个相加求和吧?这太繁琐了。老师也不是想让我们这样算吧?那么,有没有简便算法呢?一定有简便算法!这些数字是否有特征?正看,后一个数都比前一个数多1。逆看,前一个数都比后一个数少1。如果分别从首尾顺次取数并将对应的两个数相加,其和都等于101。这样共有50组:1+100=2+99=3+98=4+97=5+96=……=50+51=101。所以,总和就应该是:101×50=5050。
  其次,解读高斯在做这道题时所体现的数学文化品格。从数学算理上分析,体现了高斯精妙的运算技巧:创造性地利用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实现加法向乘法转化。从思维品质上分析,体现了高斯精妙的数学思维:思维的变通性——追求算法简单;思维的直觉性——数字内在和谐;思维的概括性——寻找普遍规律。进而,从数学的观念和意识上解读,这里蕴含了高斯对数学的序的概念以及对称与守恒特征的一种审美直觉和深刻理解,也反映出高斯面对看似复杂繁琐的数学问题所表现的坚定信念和创造欲望。
  通过对高斯的数学文化品格进行还原,儿童不仅可以完整而深刻地理解这个问题的数学内涵——知识、思想、方法,而且也能充分领会数学的文化价值——信念、兴趣、情感、审美等,从而获得数学文化品格的启蒙与塑造。
  (作者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数学教育专业博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22 07:41 , Processed in 2.09484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