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5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时代在进步 我们编教材的节奏已OUT了(图)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4-28 17:07: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时代在进步 我们编教材的节奏已OUT了(图)  作者:沈蒙和 兰杨萍  来源:钱江晚报
  昨天(23日),“爱迪生到底有没有救过妈妈——3位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材中随意杜撰的问题提出质疑”一文见报后,很多读者打进本报热线,有家长、中小学教师以及关注教育的学者,大家各抒己见,讨论很激烈。
  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坛新秀唐彩斌老师认为,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材也在进步,但我们的教材编者的确应该承认: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影响,我们总是容易低估如今少年儿童的认知能力,使我们自己的思想“僵固”了。
  语文素材一定要“真实、真诚”
  大多学生家长都表示:不能接受小学课文“造假”等等这样的事实。
  “看了你们这篇报道,我的第一感觉是受骗了,而且被骗了好些年。”家住杭州景芳小区的张先生打电话告诉记者,“像《朱德与兰花》这篇课文,我小时候也学过,现在才知道它和史实有出入。”
  张先生认为,对孩子来说,语文课文要够“真”,不但真实而且真诚,因为这个年纪正是孩子性格塑造的重要时期。
  女儿刚念三年级的李芳(化名)说起此事,更是皱起了眉头:“小孩子都特别迷信课本,遇上课文里这些不科学、不严谨的内容,我都不知道该怎么教。有些常识性错误我要是看出来还能给她讲讲,可问题是许多错误我们这些成人也很难分辨。”李芳说,时下很多期刊画报错误百出,她曾和女儿一起翻看一本画报,一张显然是杉树的图片下,居然写着“松树”,她后来都不敢随便给孩子订杂志了。
  “现在网上大量的东西也似是而非,如果连教材里的课文都不严谨、不可靠,那我们真的就没有东西给孩子读了。”她说。
  还有一位家长说:“现在的孩子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如果发现语文课本中出现太多的违背常识的东西,他们就会对课本产生抵触,即便在教师的“教化”下“被同意”,恐怕也只是口头上的。”
  教材真的只是“工具”吗
  然而,对于这种针对课文真实性的“斤斤计较”,很多语文老师也不以为然。杭州有着18年教龄的语文老师王老师告诉记者:“我教过很多套教材,有部分课文确实存在杜撰的情况。”
  她说:“但教材是教学的媒介,是为教学服务的,中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是语言文字,使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美,所以我认为应重视教材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语文课不是历史课,不一定要追究每篇课文的真实性。要是语文教材以真实性为标准,课本里最受小学生欢迎的童话故事是否就该统统删除呢?”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许多历史小说其实也有虚构的情节,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流芳百世的作品。”杭州某小学科研究室蔡老师说,“我觉得语文课文因其文学性的需要,不必纠结于历史细节,有部分虚构可以理解,关键还是要看老师如何解读文本,怎么教学生。”
  还有不少语文老师电话里表示,与杜撰等问题相比,他们更无法忍受的是错别字、注音错误等硬伤。“因为这些问题对孩子学习语文造成的影响更大。”一位语文老师说。
  然而,很多教师也有不同的观点。一位名为潜溪的读者电话里说:“我也是一位语文教师,我认为你们这样较真很好。课文就应该是真实的,如果违背了这条基本原则,语文课本就很有可能在孩子的心目中变成‘忽悠人’的工具。久而久之,谁还会相信学校?谁还会相信教师? ”
  “语文教学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教孩子认几个字,”一位姓张的班主任电话里说:“对老师来说,更重要的是引导孩子认识文字之美,认识我们的文化,通过阅读课文中那些真实感人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美的心灵,使他们健康成长。”张老师对记者说。
  我们低估了儿童的认知能力
  参与语文教材讨论的,不仅仅是语文老师,其他科目的老师也在关注。浙江省小学数学教坛新秀唐彩斌老师也打来电话。唐老师是70后新秀,曾被破格提为小学高级教师,现在是杭州现代小学数学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他认为,对教材的编写进行监督是好事,不为指责谁,而是为了我们的下一代。
  他对记者说:“看了你们的报道后,今天我们研究中心一直在开会讨论,考虑是否把小学数学教材也做一次梳理,把平时遇到的疑惑,系统地归纳起来,提出自己的观点。”
  “当然数学和语文不一样,语文可以从文字上看出简单的错误;但数学不能这样‘挑刺’。我们在思考,时下教材的一个突出问题是,由于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我们低估了如今少年儿童的判断力和认知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思想“僵固”了。”唐彩斌说,“比如在数学上,我们总是认为孩子某个阶段该学什么知识点,而不该学什么知识点,我们的教材也往往按照这样的‘常识’去编排,殊不知道这些‘常识’的正确性本身就值得探讨。”(本报记者 沈蒙和 兰杨萍)
2#
 楼主| 发表于 2010-4-28 17:08:32 | 只看该作者
【短评】
  “造假教育”误人子弟何时休
  浙江3位语文老师经过大量调查,发现近年来小学语文教科书存在着“内容不符合历史与常识”等许多问题。比如“爱迪生救妈妈”就是一个虚构的故事。(9月23日《钱江晚报》)
  课文《爱迪生救妈妈》说,爱迪生7岁时,用镜子反光的原理来照明,帮医生在自己家里为妈妈紧急做了急性阑尾炎手术。然而,医疗史上对阑尾炎手术最早的论述出现在爱迪生40岁那年,在爱迪生7岁时,世界上不太可能有阑尾炎手术。
  以善意揣度,将“爱迪生救妈妈”编入语文教科书,是为了向小学生阐述“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的道理。这本身没有错,但教科书编撰者却在一个真实的名人身上虚构故事,小学生们迟早会知道“爱迪生救妈妈”的真相,他们会不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甚而产生一种沉重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呢?这个假故事不但损害了爱迪生的名誉,而且也损害了“勤于钻研问题,善于动脑筋”这个道理的公信力,真是害人不浅! (潘洪其 节选自重庆晚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8 01:15 , Processed in 0.175430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