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34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班主任真经(4)--------转贴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8-7-15 10:45:1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第二节 班主任必须掌握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班主任扮演的是三重角色,即组织管理者、心理辅导者与学科知识传授者。因此班主任不仅要有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与渊博的学识,还要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可以这样说,教育心理学知识丰富并能灵活运用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班主任,在工作班主任工作中就能少走弯路,小碰壁,进而更加有效地指导学生学习与做人。
    那么在浩如烟海的教育心理知识中,作为班主任至少应该懂得那些知识呢?根据我做班主任的经验以及对其他班主任工作的观察,认为作为班主任至少应该懂得并能灵活运用如下教育心理学知识:

                         一  过度学习效应
    在我们对罚抄作业深恶痛绝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应该在狂热中冷静下来,以这一做法进行深刻的反思。这一做法是对“过度学习效应”的一种过度使用,造成了物极必反的后果。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与克留格对记忆次数与记忆效果之间的关系都都行了较为深入的实践,适当的过度学习与保持效果成正比例关系,并且对后面的学习还有增大正迁移的作用。因此过度学习对中下等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有较强指导意义。
    我在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的过程中也经常使用“过度学习效应”。在带普能班班主任的时候,我班的英语与语文学习有一条死规定,那就是在老师查检的时候,应该记住背会的东西没背会,该同学在将没背会的东西在背会之会,再默写两遍。这种效应最成功的例子就是在2003年那年我带一个重点理科班提高王超的例子。王超数理化的成绩特别优秀,英语成绩也不错,唯独语文成绩极其差,每次考试150分的试卷,他只能考60到时70分左右,考80分的时候几乎没有,为了让他在高考中语文能过百,我对他的语文学习情况进行了认真分析,最终汇总为三点:第一、从来不积累也不积累应该积累的语文知识;第二很少动笔,懒于动笔;第三、心浮气躁对语文试题从来不能静下心来去思考。总对他的情况,我与他进行沟通并对他做出了如下要求:第一,在语文课上可以不听课,但必须做到如下两点:现代文当我讲完之后,他必须工整的抄写一遍;文言文在我结束每一篇课文之前,他必须将课文抄写两遍,译文抄写一遍。第二、每次写作文他可以不写,但必须抄两篇内容与之相类似的,但上高三后每次必须写一篇抄一篇。第三每天翻阅《现代汉语大词典》三到四页。然后我与他进行君子约定,如有拖沓象,每一次作业增加一倍。有时候在考试结束后,我让他根据考卷的样式,自己再出一套题,然后再作答,判分。坚持了一个学期他的语文成绩开始出现了上升超势,用他自己的话说,那就:“聪明人只有用笨招才能见效。”在2006年的高考中他高考的语文成绩考了108,是我的所带那届学生高考语文第二十名,顺利考取了哈尔滨理工大学。
    熟能生巧,过度学习效就是作班主任必须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有些时候它有起死回生之效。但在使用“过度学习效应”时一定要注意,首先不能因为一科的过度学习而冲击其它科目的学习时间;其它过度学习不能超过一定的界限,一般学习程度以100%-150%为宜。


[ 本帖最后由 马建军 于 2008-7-15 10:50 编辑 ]
2#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10:51:22 | 只看该作者
  二  习得性无能效应
     经常听到一些教师抱怨,现在的学生难教育啊,不管你深说还是浅说,对他来说都无济于事。其实在我们抱怨的同时应该反思一下,在学校不听从老师教导的一般只是那些成绩、品德相对滞后的潜能生。“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只所以会出现今天的“百毒不侵”,根源在于昔日老师、家长、同学以及其它客观条件的有意或无意消极刺激。长期处在这种消极刺激下学生就会失去与外界的依随感,对外界的刺激不再作出积极反应。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作“习得性无能效应”。
这种效应由塞利格曼在狗身上发现的。他把固定住的狗进行64次电击,每30秒一次,然后将狗放开再进行电击,此时的狗却爬在地上一动不动,甘愿忍受电击,而不作出任何反抗与挣扎。类似的实验希劳特用人来作,第一阶段他告诉实验者,可以通过键盘来控制噪音,噪音连续30次,每次1分钟,实际上实验者不管怎样操作键盘都不能使噪音停下来。当这30次噪音结束后,紧接着进行第二次实验,这时只要按下任意一键噪音就能停止,可是经过第一阶段的失败后,很少有人再作出尝试。可见在习得无能效应出现后,人的积极要求就会下降,不愿意再作出任何尝试,人也由此变得失望、苦恼,自我否定。从这个角度而言,人们常说的“失败乃成功之母”,是错误的,连续的挫折和失败使人产生一种消极的想法,那就是认为自己不管怎样做都无法避免失败。
所有的班主任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有些班尖子生、中等生越来越多,有些班级学困生越来越多。究其原因“习得性无能效应”就是其中之一。那么作为班主任如何尽可能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呢?
第一、        让学生了解“习得性无能效应”这一教育心理学知识
人们常说:“不知者无畏”。其实有些时候是知者无畏,只有了解、认识某一事物之后,人们才能找出正确应对的办法,才能做到从容面对。为此在我每接一个新班后,我都会将这一心理学知识告诉我的学生,同时也会将在上一届班主任工作中的有关事例告诉他们,以期我的学生碰到这种情况后能够从容面对,进而反败为胜。再者每带一届学生在开始上课第一个月,在课前都会让我的学生齐喊一遍:“无能是学会的与失败乃成功之母”。以此来强化学生对待挫折与困境的意志。
第二、        正反并用,其力断金
   在大张旗鼓强化学生意志的同时,暗中我又本着“成功乃成功之母”的原则,努力为学生的成功营造氛围,在学生的学习努力之间与学习成果之间创设极积的联系,使学生感到只要努力就能获得成功。例如我带现在这届加强班学生时,我在班级软环境建设上做了如下工作:
1、        我将三年奋斗目标口号定为“我们目标很简单,全部都是‘211’”
         并且隔一段时间就让学生在课前喊一遍。
2、        每个学期都要求学生写一份“进步计划书”,交我申核修改后,让每位学生用复印纸抄好后,粘贴在桌子的左上角。
3、        不管怎样一个客观的事实总是存在的,在学习的竞争中总会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后产生不可控因素。为此在每次考完试后对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同学我都要求学生写“失利原因分析书”,同时我也给学生写“失利原因分析书”,最后再让学生将两份分析书对比后,将相同的原因归纳后再写在“进步计划书”上,以期改正。
4、        我私下和班级前10学生约定,上课时,需集体回答问题时一定要集体回答,如果老师单独提问时,尽可能让成绩落后的同学来回答,当他们回答对时,一定要给他们鼓掌,以示鼓励。
5、        我还与各科任老师商量,找学生回答时,对相对简单的问题一定要找成绩相对弱的学生,并且在学生回答后一定要给以鼓励。
6、        设立“创意记录本”,对学生在课上精彩回答与精彩提问进行记录,每半个学期进行一次,记录次数最多的三名分别为“创意星”并成行奖励(此项活动班级前十名同学不参加)。
7、        考试时实行附加题制度,每次考试将试题的难度降低一些,全体学生都能考好,为了尖子生每次考试理科都设置附加题,并且判卷时经常会给科任老师提供一个此阶段最努力学名单,要求老师在分数上给予倾斜,以示她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只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学生在这方面是急功近利的,努力一段时间成绩没有进步就会放弃,这做法就是为了鼓励他们进一步努力。
第三、        克服自卑、培养自信
居里夫人说:“我们的生活都不容易,但是,那有什么关系?我们必须有恒心,尤其要有信心,我们的天赋是用来做某件事情的,无论代价多么大,这种事情必须做到。”为此我要求全体班级成员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        面带微笑进班级,我给同学们讲沃尔玛的“三米微笑服务”,要求全班同学每天必须保持满面笑容。因为笑是快乐的源泉,笑能使人产生信心和力量;笑能使人忘记忧愁,摆脱烦恼。
第二、        抬头挺胸,步履平稳
   人的姿态与人的内心体验是相互影响的,一个有信心的人往往是意气风发,昂首挺胸;一个意志消沉的人肯定是无精打采,垂头丧气。因此平时,我要求我的学生走路一定要抬头挺胸,步履平稳。
第三、        必须主动与人交往
我经常给我班内性格比较内向的同学布置任务,如一星期内必须向其它各科任老师借一本书,或一星期内必须找理由与班公室其它班级教师进行交流。
第四、        在活动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
铁人王进喜曾言:“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如果我们的学生能有这种世界观,那么他们就不会出现“习得性无能”这一效应。我次组织活动,我从来只当审核,从不参与具体操作过程,我在这方面的观点是只要结果,不管过程。 最值得说一个传统活动是清雪,东北地区冬天雪比较多,为了确保学生人生安全,每次下雪后我们都会组织自己学生清除道路。由于走读生较少,每次工具都不够。因此每次清雪时我都会说:“谁能找出新清雪工具,谁就不用干活,因为他以进行了智力投资。”后来不断有人提出新方法,到现在为止我的学生清雪时除了用铁锹、铲子外,还学会了用石头、砖瓦块、锤子斧子等多种方法清雪,所以每次清雪我们都能全员动员,很快就完成了任务。
3#
 楼主| 发表于 2008-7-15 10:57:46 | 只看该作者
三  马太效应
    只所以提出“教育平等”这一理想境界,就是因为在实际的教育中有太多的不平等。所有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每位教师对班级内印想最深刻的同学大概有两类,一类是班内那些极少数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一类是那些经常捣蛋的潜能生。而最不熟悉的就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大多数。由于老师与这三类同学的不同关系,自然而然导致老师对待他们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那些优等生关爱有加,各种光环不断叠加;对那些潜能生或简单粗暴或置之不理或无情打击;对那些大多数则不闻不问,不冷不热,任其发展。长期以往班级就出现三极甚至多极分化,班风学风也会随之下降。在教育心理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马太效应”。这种效应使潜能师自暴自弃、自甘堕落逐渐边缘化;优等生自傲自负、孤芳自赏,脱离集体。
   《马太福音》第二十章有一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这要就是马太效应的真正内涵。作为班主任一定要一碗水端平,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也只有这样班主任才会赢得学生的拥护,同时也将更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开展。要想避免“马太效应”对班级管理的不利因素,就要既注意主观因素,又要注意客观因素。
第一、        班主任老师必须转变观念,学会变换角度看问题。
雕塑家罗丹曾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作为班 主任老师要学会努力发现每一位学生的长处,进而做到让学生能够扬长避短。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是一个优点与缺点的矛盾统一体。所以班主任坚决不能因为个人喜好而进行一锤定音的论断。“多元智能理论”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评定标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应该是新时代班主任应该具有的人才观。
第二、        让学生懂得机会是自己丢掉的。
    我们常说:“机遇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狭路相逢,勇者胜。”很多时候机会是自己丢掉的,不是别人不给你。因此每个学期开学我都会开一个“大家一定要记住我”的班会,班会没有固定的内容,原则只有一个用健康、新颖、别致话语,表情、动作等让大家记住你。我次开班会的时候我都会请各科任老师参加,目的是通过这些个性的表演,让那些在学业上不能在科任教师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的同学,在老师的心目中留下影响,进而在课上能够多关注。同时我还对各科较弱、中等的同学提出一个特别规定,较弱的同学每星期都要找三个五个题目向老师请教。中等的同学每个星期最少向老师请教二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又加强各科任教师的对学生的印象。
第三、班主任一定要有“手心”“手背”都是肉的思想
    好孩子谁都喜欢,真正优秀的教师,不仅喜欢好孩子,还喜欢坏孩子。班主任一定要有全局观念要关心爱护班级的第一位成员。让你的学生在你这里能找到认同感与归属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4 03:21 , Processed in 0.106559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