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楼主: 管季超071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管季超研读过的部分作文教学书刊(图文)

[复制链接]
61#
发表于 2010-9-16 17:13:17 | 只看该作者
62#
发表于 2010-9-24 17:52:38 | 只看该作者
1.梁启超《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
2.陈望道《作文法讲义》。
3.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
4.朱光潜《谈文学》。
5.路德庆主编《写作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年版)。
6.[]威廉·W·韦斯特《提高写作技能》(福建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7.林可夫主编《基础写作概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8.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
9.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10.林可夫主编《高等师范写作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1.马正平《写的智慧》(四川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12.马正平“高等写作学教程系列” (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3.潘新和《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14.潘新和《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潘新和主编《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6.潘新和《语文:表现和存在》(上卷)(下卷)(福建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17.潘新和主编《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8.王正《现代写作理论宏观审视》(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19.孙绍振《文学创作论》(海峡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
20.陈果安《现代写作学引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1.于成鲲、谢锡金、岑绍基《学校实用文阐释》(香港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李白坚、丁迪蒙主编《大学题型写作训练规程》(上海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3.岑绍基《作文量表互改研究与实践》(香港教育图书出版公司2005年版)。
24.李海林《言语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
25.潘新和《语文:回望与沉思——走进大师》(福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26.潘新和《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潘新和《语文:审视与前瞻——走进名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63#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0:00:37 | 只看该作者
64#
 楼主| 发表于 2010-9-26 20:02:39 | 只看该作者
65#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4 18:33:28 | 只看该作者
66#
发表于 2010-12-20 13:46:44 | 只看该作者
67#
发表于 2011-2-11 14:08:28 | 只看该作者
论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潘涌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摘要:语文教研员曾对语文课程和教学的规范化运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深化和语文课程理念的创新,即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化、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化和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的专业职能发生深刻转型,并赋予其新的历史使命,即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由语文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其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语文教研员;新使命

中图分类号:G635.2  文献标识码:C

作者简介:潘涌(1959—),浙江嘉兴人,浙江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课程理论、语文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不但促使一线教师的专业职能发生历史性转型,而且也必然赋予教研员(全称为教学研究员)以崭新的历史使命。

一、历史地看待语文教研员

作为从事基础教育各学科教学研究的专业人士,教研员是当代中国教育界的一种独特存在。这个隶属于省、地、县三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特殊职业群体,最初诞生于1956年,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庞大、办学条件落后、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的教育弱国,他们发挥了积极稳健的业务指导作用。作为国家制订的课程和教学大纲与各地学校课程实施过程之间的重要中介,教研员是由课程和教学的应然状态向具体的实然状态作规范转换的业务权威。具体到语文教研员,他们以语文教师课程实施中的规范性作为自身的价值追求,诸如每篇课文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学重点的突出、教学过程的有序、板书设计的精致、语言运用的准确等等(并根据不同课文或课型而分别一一加以细化),换言之,语文教研员同样是以崇尚课程进展中的预设性、计划性、操作性和符合规律性作为基本的教研目标。这样,积极的一面在于,语文教研员使语文课程和教学计划得到了积极有效的落实,促成中小学语文课长期平稳和规范地运转;但是,另一方面,由于他们对语文课的规范性限制过多,从课文的预先备课到终端的考试测评,均提出一系列明确和细致的量化、硬性指标。而且又借助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力量不断予以强化,从而导致语文课陷入封闭、僵化和一统的指令性课程范式而难以摆脱。人们戏称这样的教研方式是“教练式”:“教研员帮助教师挖掘教材,处理教材,手把手地指导教师设计教案、教学方式,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严格规范”;而所谓评课,同样是教研员根据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要求来一锤定音,以致某位优质课获奖教师作如是痛心的反思:“这节课是我上的,但每一句话都不是我说的”。[1]如此这般,语文教研员以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统一作业和统一考试为基本内容的教研活动,已构成语文新课程实施中的一大阻力;换言之,语文教研员正面临着其他学科教研员同样严峻、甚至更为严峻的新课程理念的挑战。

二、语文课程的理念蜕变

具有极强先锋性的语文新课程,从基本理念到实施方法乃至评价策略,对语文教研员而言是一项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在适应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体制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由于过度偏重语文课的基础性和共性而导致对语文教师教学个性、教学特色的偏废,进而抑制了语文教学创造力的发挥。而语文新课程,已经发生了下述一系列的理念蜕变,从而赋予语文教研员新的历史使命。

其一,语文课程目标的生成化。从总体上看,语文课程的价值重心在发生着重大的位移,即从“以知识为本”转向“以人的发展为本”,转向学生的言语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意要素的全面发展。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学生如何主动建构与文本、与教师之间平等的对话关系,强调语文教师如何尊重学习主体的生命体验和个性选择:“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2](17)对固定的语文知识,课标降低了要求而着眼于语文能力的培养:“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2](17)这种语文课程理念的重大变革,预示着课程目标必然从静态趋向动态、从固定化趋向生成化。学习主体生生不息的动态过程,他们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建构以及建构之间的显著差异,使语文教师在课程目标展开中必然会遇到非预期性和非计划性的因素,这些因素与具体的教学情境相整合,使语文课程目标不断衍化和出新。这样,语文教研员就未必能从教学周期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的预制目标来作削足适履式的框定。而个别教研员对“非指示性”“非预设性”语文课例的非难,恰恰表明改变指令性课程范式下教研员所形成的教学目标全预制和全垄断观念的紧迫性。[3]

其二,语文课程内容的自主性。对语文课程内容的封闭主义和孤立主义倾向的全面矫正,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新课标要求“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2](14)这样,对语文教材内容的教学自主性大大增强了。而另一方面,新课标更要求广泛开发语文课程资源。鉴于母语课程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这个显著特点,新课标力求彰显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以使语文课走出“课堂为中心”“教科书为中心”这种应试误区。尤其是高中语文课程,选修课和必修课并重,更加突出了师生双方对语文课程内容教与学的自主性。这样,无论是教师自行选择国家或地方编制好的教材,还是教师主动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独立开设选修课,都将促进语文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筛选与重组,使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呈现出各个相异的个性化风貌。这使语文教研员习以为常的统一课程内容、统一教学进度、统一考评方式等标准化尺度,难以适应语文新课程的发展。

其三,语文课程实施的开放性。新课标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应清醒地意识到“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2](15)在课程目标走向生成化的基本趋势下,语文教师要以新的课程价值观来指导自己的课堂教学,即鼓励学生矢志突破语文知识的“茧缚”,发展其洋溢着灵气和才情的个性化言语能力。表现在课程实施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独特的文本体验铺设多种路向,为其个性化的审美鉴赏开放充分的精神空间──这种充满民主气息的课程实施,要求语文教研员也要以新的眼光和开放的襟怀来促进多样化语文课程实施形态和个性化语文课程创造者的出现。

其四,语文课程评价的多元化。既然语文教师对学生评价的目的、维度、方法等等均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即从过度偏重甄别和选拔转向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可持续发展,从单纯关注语文知识体系和语文能力训练点转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并重,从单一的终端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端性评价兼顾以及从繁琐化定量评价转向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的结合,等等,这就自然要求教研员对语文教师自身的评价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包括评价目的、评价维度、评价方法等多方面的创新,以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促进语文教师与新课程同步成长与成熟。

三、语文教研员的新使命

新理念的语文新课程,赋予语文教研员崭新的历史使命,使其承担起前所未有的新职能,从而保证语文教师角色趋向于教育学意义上的对话者、新课程的实施者和学生课程学习的激励者这三种新身份上。[4]

首先,语文教研员要由国家课程和教学大纲的诠释者而成为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者。以往的指令性课程范式是一种完全自上而下的运转模式,各级教研员自身也往往远离课程的决策和审议(地市、县市两级教研员尤甚),更多的是单向式向一线教师诠释国家课程与教学大纲的目标、内容和实施的具体意见,而没有发挥作为课程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中介的特殊主体功能;准确地说,长期以来多数语文教研员尚未进入有目标、有计划的“研究主体”的角色,只是作为国家课程意志忠实而被动的附属者而存在。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迫切要求教研员成为具有主体意识和探求精神的“研究者”,既忠于并创造性贯彻国家的教育理念和课程意志,也要以研究主体的身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构建基于课堂实践的艺术研究之品格,包括学术研究的开放性和前沿性,即超越狭隘的课程与教学之实践而努力追踪中外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最新发展,汲取养料,深化、广化和敏化理论思维。这里,语文教研员需要克服下述两种片面的倾向。其一是重语文学科知识而轻语文课程理论。由于传统上将语文课程视作学科、视作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之总和,所以有些教研员不免将自己的学术之根植于狭窄的语文学科领域,缺乏对课程理论的“自觉意识”,更缺乏深入广泛的研究,这必然导致课程理论素养的相对贫乏。为了改变这种情形,语文教研员要同时具备“学科意识”(consciousness of subject)和“课程意识”(consciousness of curriculum),严格区分作为静态型知识序列的学科与作为动态型主体构建的课程,明确前者指向外在的知识客体,后者指向师生主体对知识客体的激活和内化。其二是重传统课程和教学理论,轻西方课程和教学理论。建国以来,前苏联的课程和教学理论对中国大陆基础教育的负面影响很深,使多数语文教研员的理论观念留有苏式胎记,诸如偏重课程和教学的预期性、计划性、统一性和终端结果,并以这种适应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和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作为主要的理论内存。而语文新课程本身具有宽厚的理论根基,包括融入了近年引进的西方后现代主义课程与教学理论的精华,这必然要求语文教研员突破狭隘的视域和闭锁的观念,追求理论视点的全域性,即站在全球化时代的宏观角度来观照和研究当下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程。虽然,教研员的理论素养难免有深浅宽窄之分,未必人人能达到相当渊博的专业水准,但在实施和推广新课程的背景下,要求人人成为课程与教学研究的行家──这是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赋予语文教研员的历史使命。

其次,语文教研员要由共性化课程的规范者而成为个性化课程的催生者。在以应试为目的的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自身的意识总是被一套标准化的语文课程和教学大纲所主宰着,诸如预定的课程目标、既有的课程内容、可控的教学过程、预知的教学结果和统一的评估尺度,这些为语文教研员所熟悉并共同恪守的规则被予以充分的细化和量化,并在有计划的教研活动中严格地规范着一线语文教师的课程理念和教学行为。这样,在追求语文课程与教学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名义下,导致教师课堂流程雷同,以往所谓的语文教学改革也往往停留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这种浅层次上。而今,语文新课程标准鼓励教师挥洒创造精神和创造才能,拓展课程实施的弹性空间。这样,一方面,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另一方面,语文教研员自然也要引导教师大胆、自觉地去突破指令性课程范式中形成的种种清规戒律,以创新者的姿态去塑造个性化课程。所谓个性化课程,是最能凸显执教者独特的教育智慧和鲜明的教学风格的课程,是在兼顾语文课程共性和基础性的前提下最能体现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才能的课程。作为课程和教学研究的专家,语文教研员要有意识地张扬新课标的基本理念,积极主动地释放和发挥教师的教学创造力,尊重教师教学的独特性和群体之间的教学差异性,反对亦步亦趋、盲目模仿乃至照搬。“示范课”之范,并非诱人入彀,而是启发教师突破课程既有范式、更新课程因袭套路的教育智慧。教育的生命力就在于顺应时代潮流而求变,从课程目标直至教学方法,林林总总,莫不在变中呈显生机──因此,语文教研员理当引导和鼓励所有的教师上出“自己的课”来,包括自主设计、选择、开发和实施“自己的课”。第一,就语文课程既定内容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对教科书作出适应的“裁剪”,取舍多寡、增删与否,均要依据自己的实际情形而作出相宜的安排,切忌简单移植他人(即使是名师)的教学方案而忽视特定的教学情境和活生生的具体的“人”。尤其要精心促进教师去珍视“童心世界”的宝贵的课程资源价值,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化选择出发去拓深、拓宽课程的内涵和外延。第二,就语文课程的动态性而言,教研员应唤醒教师的母语课程资源意识,主动建构与社会、世界和日常生活的广泛联系,努力开发母语课程资源,从而使鲜活的现实与既有教科书同化为课程统一体。教研员要有眼力和胆识撤除无形的课程栅栏,使语文教师走向广阔的课程创造空间。第三,就语文课程具体实施(即教学)而言,教研员应鼓励教师充分开放课程进展和生成的过程,使课程与教学充溢创造性的生机和活力。语文这样的人文课程的实施,恰如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劳伦斯·斯滕豪斯(L.Stenhouse)所主张的不应以一种既成结论来封闭课堂探讨的边界[5]。因此,教研员应审慎避免以统一和共性的标准去限制千姿百态的课程进展。简言之,尊重语文教学的多元和个性差异、珍视语文课程的生成性和开放性──这是语文教研员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引导,也是催生语文教师个性化课程的必要条件。

最后,语文教研员要由教师教学水平的鉴定者而成为教师专业自主化发展的促进者。在指令性课程范式中,语文教研员常常通过课堂的听和看而作出“教学临床诊断”,其鉴定依据是统一的课程标准,其鉴定结果被纳入校长的行政管理,其鉴定效应是无可争辩的权威性的,并与语文教师的晋级擢升息息相关,故语文教研员形象在一线教师心目中形成了监控的威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尽可能释放教师的自由创造精神,因此,理应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以真正促进教师朝专业自主化方向发展。第一,语文教研员要重构与语文教师的新型关系。既然语文新课程标准认同师生关系是建立在人格平等基础上的真诚的对话关系,那么,教研员与教师的关系亦当如此──更确切地说教研员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伙伴甚至知己,其职责在于帮助年轻教师走向成熟化、年长教师走向风格化、骨干教师走向审美化。语文教研员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教师建立并强化专业发展的自信,“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最终步入师生融为一体、共享成长幸福的语文教学理想境界。第二,语文教研员要更新教学评价的操作要领。就评价原则而言,要变简单化的课程约束为促进教师特色和特长的发展,不以教学方案的详尽、课堂结构的完整、教学容量的饱满、板书设计的精致等传统观念而牺牲语文教学个性的充分展示;就评价方法而言,要变语文教研员“一课定论”为注重教师课堂教学实践的全程化发展,使形式化的检查、观摩朝有内涵、有品位的制度化方向完善;就评价主体而言,要变“他评”为“自评”为主,即按照课程改革纲要要求的那样:“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激发在自审、反思基础上自主发展的强烈内需;就评价维度而言,变单纯关注教师课程操作层面为兼顾其课程和教学理念、教学原则乃至人格态度等潜隐层面,其中最根本的就是教师的价值观立足点是否转移到“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上。第三,语文教研员要养成教学评论家的“发现意识”。这是教研员必备的素养之一。一方面,语文教研员应有目的地、周期性地进课堂,全面掌握语文新课程实验的总体动态,发现问题,及时分析,促进学校对语文课程内容的适度调整和对语文教学管理的最优改进;另一方面,要敏于发现语文新课程发展中有创意的新特点和新趋势,能以课程和教学专家的理论眼光与评论家的职业敏感去“点拨”纷纭复杂的课堂现象,去发现自有追求、高标特立的语文教学新人,从而引导语文教改实验走向教育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这里,我们非常强调:语文教研员作为课程和教学艺术的职业评论家,应当超越浅泛、追求卓越,精心把握好情感性和前瞻性原则。所谓情感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与语文教师共同投入课程改革的艰苦实践,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点燃激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学养魅力给教师注入持续拓展课程改革的源源动力。所谓前瞻性原则,即语文教研员要预见教师的教学潜力及其隐含的可能性发展前景,充分估计到语文教学探索的曲折性和必要的预支代价。

总之,高标崭新价值取向的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赋予语文以及其他学科教研员以历史新使命,进而引导教师角色随之而实现深层次转换,使基础教育课程和教学走向民主、开放、和谐的创新境界。

参考文献:

[1]李建平.教研:如何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N].中国教育报,2003-05-25(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友慈.目标──教学的最高基准点[J].中学语文教学,2003,(3):25.

[4]潘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创新[J].人民教育,2002,(9):15—18.

[5]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68#
发表于 2011-2-12 18:43:08 | 只看该作者
全国最有影响的十二大中小学生作文赛事简介  



全球华人少年美文写作大赛

赛事简介:由《美文》杂志社和中华少年文学网共同主办,截至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被誉为“中国少年诺贝尔文学奖”。其宗旨在于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被誉为海内外华人少年作文奥林匹克,由贾平凹召集,余秋雨、余华等著名作家命题并任评委。

参赛对象:全球华人少年。



“中华杯”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全国十所著名高校和《萌芽》杂志社联合发起共同主办,聘请国内一流的文学家、编辑和人文学者担任评委。

“新概念”旨在提倡:

“新思维”——创造性、发散型思维,打破旧观念、旧规范的束缚,打破僵化保守,提倡无拘无束。

“新表达”——不受题材、体裁限制,使用属于自己的充满个性的语言,反对套话,反对千人一面、众口一词。

“真体验”——真实、真切、真诚、真挚地关注、感受、体察生活。



冰心作文奖

“冰心作文奖”源自在海内外享有盛誉的“冰心奖”。“冰心奖”是以文坛世纪老人冰心的名字命名的权威大奖,自1990年设立以来,先后设立了“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冰心儿童图书奖”、“冰心艺术奖”等。2005年起,冰心奖特别增设了一项面向海内外中小学生征稿的“冰心作文奖”。

征稿对象:海内外中小学生的华文文稿均可参加评选,不受性别、地区和国籍的限制。

征稿要求:题材不限,体裁不限;题目自拟,字数不限;来稿必须是个人新创作未曾发表过的稿件,严禁抄袭和剽窃,一经查实,即取消参评者获奖资格,并予以公布。



“文心杯”全国中学师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全国作文研究中心、文心出版社、《作文》编辑部举办。

参赛对象:全国各地在校初中学生和语文教师。

参赛内容:

学生参赛,文章可分为三类:

(1)反映多彩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优秀作文;

(2)按新课标初中语文课本中单元作文训练要求所写的优秀课堂作文;

(3)学生自己创作的文学作品如小小说、诗歌、散文、科学幻想、故事新编等。

(教师组略)



“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习作大赛

主办单位:语文报社、语文天地网(www.ywtd.cn

参赛对象:大赛分设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组,全国中小学生均可报名参加。

大赛特色:真正的草根(大众的、广泛的)大赛。

1.开放。参赛作品不限题材、体裁、字数、篇数、参赛方式,充分张扬个性、抒发真情。

2.高效。大赛赛期短,赛事长,以季度为单位长期循环进行,次季度的第一个月揭晓上季度评选结果。

3.大众。大赛获奖范围广,按组各设特等奖100名,一等奖200名,二等奖500名,三等奖1000名,优秀辅导奖若干,组织奖若干,旨在激发更多同学的写作热情。

4.恒久。记录成长足迹,留下美文芬芳。大赛初审合格的作品均在语文天地网站“习作频道”发表。网上参赛者可获得属于自己的网上习作专辑。获奖作品将择优在语文报社系列报刊上发表。合格的参赛作品还将被收录到每季一期的《“语文报杯”全国中小学生网络习作集》中。



《语文报》创新文题擂台赛

赛事简介:由《语文报》主办,特邀“全国中考语文试题研究中心”研究员担任评委。

参赛对象:面向中考的所有同学。

大赛宣言:挑战自我 张扬个性 勇于创新 不断超越



“雨花奖”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作文选》杂志和101网校共同主办。

大赛理念:自主写作 自由写作 自在写作。

给你一个支点,等你用手中的笔撬开文学的大门;给你一个平台,等你将笔耕的果实展示于收获的金秋;给你一片天空,等你借思想的翅膀翱翔于成功的王国!

参赛对象:全国中学生(初、高中)。



“叶圣陶杯”全国中小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社、中央教科所课程教学研究部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小学生。

大赛宗旨:以弘扬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积极配合语文新课程改革,倡导中学生健康的写作方向,发现与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

倡导理念:关注现实人生,参与社会变革,表达真情实感,弘扬理想主义。



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央教科所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各地各类中学生,包括职中、技校在校学生。

参赛对象:新世纪杯全国中学生作文大赛每届参赛人数都在20万人以上。每届评奖都有20多位博士生导师、20多位作家出任评委。大赛不以盈利为目的,每位参赛选者无论获奖与否,都能得到一本《获奖作文精选》。



“孔子杯”中学生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现代语文》杂志社主办,至今已经举办七届,提倡孔子“仁爱”思想,锻炼学生作文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参赛对象:分为国内和国外两类。

大赛口号:关爱生命,关心社会,关注亲情、友情、师生情,用作文的形式来抒发、表达。



新思维中小学生作文大奖赛

赛事简介:由文化部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中国儿童文化艺术网主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小学生。

倡导理念:新思维作文,新在题目——因为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了眼睛,才能展示内在的世界。新思维作文,新在视角——因为视角是文章的视点。有了全新的视角,读者就捕到了“猎”点。新思维作文,新在题材——因为题材是文章的“兴奋点”。有了新奇的题材,作品才更有诱惑力。



全国中学生网络作文大赛

赛事简介:由榕树下全球中文原创作品网与《中学生天地》编辑部联合举办。

参赛对象:全国中学生

参赛说明:体裁不限;字数不超过3000 字。
69#
发表于 2011-2-17 16:40:46 | 只看该作者
“一起写”是由留学归国人员创办互联网新锐公司,致力于探索web2.0在文化领域的应用,网站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创业园。股东之一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是我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版权贸易基地。


  “一起写”网是国内首家基于Wiki的协同写书平台和互动社区。平台支持单人写作、多人协作写作等多种创作方式。   
“一起写”也是中国最大的出版人社区,强大的出版资源为作者提供优质的出版服务。
 “一起写”正逐步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互联网出版业门户。  
 “一起写网”是北京昊海菁华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旗下网站,该公司由留学归国人员于2007年2月创办,位于中国人民大学留学生创业园,是一家专注于数字出版行业新技术研发的科技文化型企业。  
 公司积极响应《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积极发展以数字化生产、网络化传播为主要特征的数字内容产业的产业政策,被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且拥有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书、软件产品登记证书和软件企业认定证书(双软认证)。  
 公司从一开始成立就引进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实施股票期权等人才发展和激励计划。在“坦诚、严谨、创新”的经营理念下,公司正以互联网新媒体领域内的一流企业为目标,不断迈出坚实的脚步。欢迎具有创业精神的各路英才加入。

  1、自由自主的创作环境,让作者成为自己作品的主人:  
 17xie和其他原创平台最大的不同之一,在于17xie并不把作者看作网站的雇佣者,而是把作者看作网站上的居民和共同创业者。类似于“淘宝网”,17xie搭建的是一个文化出版领域的开放平台,让入驻的作者可以自主创作和经营自己的作品,直接为读者提供优质的服务,并从中获得收益。
  2、强大的写作功能,让作者可以灵活选择创作模式:
  17xie的写作功能基于自主开发的Wiki平台,不仅支持单人写作,而且支持多人协作,甚至支持完全开放的开源式写作。在这里,作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作品的性质,自由选择创作方式,例如,对于小说,作者可以选择独立创作;对于知识类、经验类的书籍,作者可以尝试以“开源软件”的思想进行创作,邀请成千上万的人共写一本书,此时,Wiki系统的版本管理功能,将确保内容得以日趋完善,而不会遭到破坏。在这里,众人智慧得以聚集、碰撞、结晶,在充分的互动中产生高质量的精品内容。   3、互动的交流形式,让创作和阅读不再孤独:  
 17xie早在2008年7月即升级了用户社区,使之成为国内首家具备SNS社区功能的原创写作平台。在扁平化而用户结构中,作者、读者、出版人等各种身份的用户得以打破以往泾渭分明的藩篱,充分地在互动中成为好友。作者的创作不再孤独,因为有其他作者、读者甚至出版人的帮助;读者的阅读也不再单向,因为可以和其他的兴趣相投的书友一起交流。  
 4、丰富的创作主题,汇集各类作者和读者:
  不同于目前各种原创文学网站创作形式和创作题材的单一,17xie适用于包括小说、剧本、期刊、文艺、社科、生活、教育、科技等各种不同类型图书的在线创作,每一个作者都可以找到自己创作舞台。  
 5、全面的盈利模式,让作者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收益:
  基于“阅读收费、无线增值、出版发行、影视改编、网络广告”的五大主题业务,使网站作者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和成长机会。
70#
发表于 2011-5-24 13:53:54 | 只看该作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4-26 20:38 , Processed in 0.190574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