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小学语文教学法研究中心副秘书长管季超创办的公益服务教育专业网站 TEl:13971958105

教师之友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查看: 2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语文教师的“气象”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5-31 11:50: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语文教师的“气象”
魏星
成功的秘密不在于命运突然逆转的那一刹,而是隐藏在岁月之中。回望自己走过的路,感触最深的一点:无论处在什么样的境地,都要保持向上的姿势,对生活充满新鲜美感,生命样态才会不断优化,显现出生机勃勃的气象。教师无气象失于委顿,教学无气象失于平庸,语文无气象则失于小巧。有赤子之心,有精神追求,有审美气质,方显语文人生的“大气象”。
一、明亮向上见“气象”
深蓝的夜空闪着星星,星空下是静静的池塘,塘边是学校的操场。村上的孩子夜晚来学校操场上游戏,“月姥娘,亮堂堂,买个小猪不吃糠,吃大米,喝粉浆,……”我在其中就像个大孩子,随他们一起唱一阵,笑一阵,清脆嘹亮的歌声和笑声震荡着月光下的校园,高一阵,低一阵,越传越远。
这是我初为人师时的生活镜头。二十年前,我一脚踏进泥巴村,在一所村小开始了我的语文人生。村子与外界隔着一条大河,河上没有桥,只有一条大坝,有时候一连下上几天雨,水便会漫过大堤,此刻谁要想出镇,就不得不一步一步用脚一点点丈量过这连绵得好像没有尽头的长堤。那时候学校没有食堂,白开水泡煎饼充饥是我经常干的事情。然而回忆起来,“语文”让这一切多了些许浪漫。生活的节拍,教育的节奏进行得都很慢,但这“慢”却似乎让一切都有了从容的味道。慢慢地,把梦想擦亮;慢慢地,让内心沉静;慢慢地,品生活百味。
备课成了“煮书”。记得自己读《凡卡》、《卖火柴的小女孩》,一遍又一遍,直到读得泪流满面。是的,那是和文本的“心”在同一频道的跳动。我那时肯下“笨”功夫,一篇课文通常设计两三种教法才罢休。课前有一种期待,课中有一种满足,课后有一种留恋。孩子们毫不掩饰他们对我课堂的喜爱,有时数学老师有事由我去代课,每次走到教室门前的时候,都会听到那响亮热烈的——“耶”,孩子们的欢呼常常让我有种幸福感,也增添了一种神圣的使命感。面对这样一群天真无邪的生命个体,我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害怕自己辜负了他们的喜爱。那时候还没有“人文”这个提法,但置身课堂,分明感觉空气中弥散着一种芬芳,让人想起轻轻拂面的和风,让人恍闻似有若无的天籁。我不清楚什么课程理论,也缺乏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一种来自生命深处的种子勃发了,一股来自心灵世界的能量释放了,我倾入了我所有的“积蓄”,交付了我的所有,将自己对知识对孩子的热爱倾注进课堂之中,永远全力以赴。当然,教学中的伤心事也不可避免,课上砸了,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安稳,整个世界都是灰灰的。
回到学校操场旁边的那个“半亩方塘”。下午放学后的时光,学校的“老民同志”(那时学校多是民办教师)回家务农了,整个校园静悄悄的,我就拿着杂志或捧着书本,在方塘边静读了。那时喜欢读诗,心灵的困顿、成长的困惑、生活的困难……在诗的润泽中回复平静了;那时喜欢读名师课堂,读得最多的是于永正老师的,一边读一边“还原”课上的情景,读到精彩的地方时不时比划一番,不自禁地笑出声来,俨然自己在上课。当时的工资只有一千多———千多毛,生活入不敷出,但我却自费订阅了《小学语文教师》和《小学教学》两份杂志。也就在那个池塘边,孩子围着我,我给他们读了很多诗文。我要让他们意识到,在自我的交往圈中,书是永久性的“居民”。
语文——真正成了我幸福生活的“工具”。后来,我进了城,再后来,我进了教研室。所有的努力都是过程,我的心总是向着一个遥望中幸福的方向。
回望走过的路,我知道“沃土”和“贫瘠”是可以转化的。由贫瘠转向沃土,需要做到三点:一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就是“勤”,紧贴着地面行走。同时,守望心中那片理想的星空;二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变换姿势。如果一个姿势站久了,双膝就会酸疼,四肢就会变得僵硬。新的情境新的遭遇,新的知识新的思想,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姿态,积极寻求变化;三是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借助外力。《逍遥游》的鲲鹏,横空出世,它享受的是浩瀚的海洋,是巡天的飞翔,是对于自身的突破,是生命充溢宇宙,是思想突破实在,是无穷突破有限。达到这个境界,既要在于自己的积累,还要在于风力、时空,“自力”与“外力”融合,“大道”就相通了,人生的“大气象”也就达成了。
语文教师的“气象”, 在于摆脱多种外力支配和控制,永葆语文的诗意气质,向上,向上,生生不息,过一种明亮优雅的语文教育生活。
我凝望世界,
太阳正在温暖照耀,
群星正在闪烁,
石头安静地躺着。
植物正在生长,
动物生活在情感中,
有灵魂的人,
是精神的家园……
二、成为自己见“气象”
帕尔默早在《教学勇气》里这样说过:“好的教学是对学生的一种亲切款待,而亲切款待经常是主人比客人受益更多的行为。……教师对于学生的亲切款待产生了一个更亲切款待教师的世界。”
我不得不说:上出这样的课堂气象,是件很困难的事情。我出生在山脚下的乡村,性格内敛甚至有点自卑,教学自信力不强,在很多场合甚至显得有些木讷。这样的我却也是坚定的、勇敢的。我坦然承接每一次公开教学的任务,于我而言,每一次都是自卑的超越,自信的建立,自我人格的重塑。
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面向全镇同仁公开教学《别了,我爱的中国》。上课之前,我端坐在办公室读教材,读到动情处,眼泪打转儿了。办公室的同事见了戏谑:失恋了吧?兄弟。仗着师范时舞文弄墨的那点底子,也因了对文本的挚爱,我别出心裁地根据课文的内容吟出一首诗:码头惜别依依情,沿途景物寄爱憎。暂离祖国为爱国,归来之时盼强盛。现在看来,似乎只能算作打油诗,然而当时不禁为自己的这一发现激动不已,就按照这个思路来设计教学。一鼓作气写好教案后,不管走到哪儿口中都念念有词,完全将自己浸入在情境之中了。晚上,我又一个人悄悄来到空荡荡的教室。皎洁的月光泼洒在宁静的校园,偌大的世界仿佛只剩下这样一件最重要的事情——“试教”。在我的眼中,那些板凳啊、桌子啊都是可爱的孩子们。讲着讲着,眼泪又在眼眶打转儿了。终于上了讲台,却一下子就被学生给“整”蒙了。他们不是板凳,也不是桌子,而是有着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语言,偏偏不说我脑中的词儿,精心设计的诗句怎么也形成不了,我的后背都湿透了,最后不得不来了出独脚戏,把自己的“杰作”端了出来。
公开教学促进了我“内省”的意识,我开始向内审视自己的成长。要读别人,更要读自己,剖析自己,修正自己。为了尽快成长起来,我一直很乐意承担公开教学的任务,有时还热情邀请学生家长来听课。“磨课”也就成为我最常态的生活。我经常用录音机录下自己的课,利用晚上的休息时间,自己以一个局外人的身份,审视着录音机里的那个人、那节课,一点点进行“微格分析”。
2005年5月,我参加中央教科所举办的“全国青年教师个性化课堂大赛”,执教的《给家乡孩子的信》一课荣获第一名。之后,我又在江苏省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大赛等活动中多次获奖。蓦然发现,我的课堂体现着“本真、生成”的风格,言意共生——语言和精神契合在一起,以语文的方式创造出语文味儿;个体内生——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不指向一个已知的“单一未来”,而是为学生敞开自由之门,打开自由之路,指向无穷的瞬间超越;活动创生——“搞活动”成为课堂基本形态,以最轻松地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有分量的收获。
我慢慢地体验到:课堂的魅力来源于个性化创造。同其他艺术一样,教学最基本的特点便是“个性化”,属于“这一个”。你看,有的课简约、清丽,“梨花一枝春带雨”;有的课大气、热烈,“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的课善于“煽情”,“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有的课长于“对话”,“天光云影共徘徊”……执教者不同的个性倾向,也造就了课堂多姿多彩的景象。李吉林的情境诱导,于永正的幽默风趣,贾志敏的严谨绵密,靳家彦的温婉儒雅,窦桂梅的热情似火,王嵩舟的诗情盎然,孙双金的情智交融,薛法根的疏朗绰约……正是他们对教学个性、教学风格的追求,才使他们摆脱了平庸,享受到了课堂上的万千气象。
“成为你自己!”这句镌刻在奥林匹斯山石上的名言,也成为我矢志不渝的方向!

三、静水流深见“气象”
我很珍视一个奖杯。2008年11月,在江苏省第二十届“教海探航”征文颁奖会上,我被授予“杰出水手奖”的称号。晶亮的杯体上,翻腾着大海的浪花,一个水手目光弘毅,向宽阔的水域奋进……写作是朝向精神故乡的扎根。多年来,我沉潜到课堂的深处、研究的深处、生命的深处,拿起手中的“船桨”,表达着自己的发现。回望自己的“言语人生”,记忆的碎片开始聚集起来:
最幸运的事——上中学时遇上了一位爱写作的老师。这位老师叫陈步春,李谷一唱的《童年》就是他写的。陈老师对写作手痒,也让我们对阅读着迷,对写作手痒!
最兴奋的事——读师范的第二个月,我就在校报上发了一首小诗《童年》。我还记得那首小诗:“童年是系在爷爷胡子上的故事,童年是拴在奶奶纺车上的歌谣……”

最不该忽略的事——1991年,在我工作的第二年,我即在《江苏教育》发表了第一篇教学文章。这篇文章题目是《解句一例》,谈《少年闰土》中“他们和我一样,只看到高楼四角上的天空”这一句怎么指导学生理解的,包括标点符号在内一共510个字。
最得意的事——从2003年起,我连续五次获得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一等奖,其中有三次是第一名。几年写下来,我的“语文本体与本真课堂的建构”浮出水面来了!2007年4月,系列论文《本色教学的实践与思考》获江苏省教育科学(实践探索类)优秀成果二等奖。2010年3月,系列论文《语文本真课堂的建构》又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成果奖一等奖。
最疯狂的事——2003年1月我加入凤凰语文网后,一天发表好几十个帖子,写作成“井喷”状态。每天与网友不期而至,不约而同,不眠不休,不亦乐乎!直到现在,依然栖息于斯,滋养于斯,幸福于斯。
最浪漫的事——进入写作状态了,坐在电脑前,面对屏幕,看着字符随着缤纷的情结思绪,成群结队、飞扬雀跃而至,心境便如皓月悬空般,一片宁静清澈、朗润光明。
……
爬格子很苦的,它充满着“独上高楼”的孤独、“衣带渐宽”的辛劳和“众里寻她千百度”的艰难。但是,也最能获得成就感。写作能摆脱自己“思想贫乏”的状况,把日常的劳动、谋生的劳动、辛苦的劳动,转变成有情趣的劳动、智慧的劳动、艺术的劳动。慢慢地,写作让我学会“孵化”自己的思想,“转化”自己的思想。文章的写成,带来的快乐并不是发表或获奖,而是一次痛并快乐着的心灵滋养与享受。滋养,是给日渐贫瘠的心灵以丰富、温暖的慰籍,给平淡无奇的日子以清新明丽的感动。享受,是祛除自己内心的噪气,让自己心无旁鹜,保持自由,从容,安静,专注,内心豁然开朗。——这样,我们也就逐渐有了精气神儿,有了气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联系我们|手机版|Archiver|教师之友网 ( [沪ICP备13022119号]

GMT+8, 2024-5-14 22:00 , Processed in 0.149145 second(s), 2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Licensed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